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學檢驗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院校;醫學檢驗;專業英語教學
當前,醫學檢驗的檢驗方法正在不斷改進,其所使用的儀器和配套試劑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由于這些儀器和試劑屬于技術尖端領域的設備和產品,在使用時必須要完全掌握其操作方法。檢驗人員需要掌握專業的英語知識,方看得懂儀器和試劑的說明書,從而才能進行后續操作。在高職醫學檢驗專業英語教學中,需要保證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明確人才的培養目標,才能使學生在未來的崗位中充分發揮出自身作用。
1高職院校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目的
隨著檢驗醫學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尖端技術檢驗儀器和高質量檢驗試劑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醫學檢驗人員需要掌握專業的英語知識,這樣才能有效提高醫學檢驗工作水平。高職醫學檢驗專業英語教學需要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學生通過專業英語知識學習后,可以掌握與醫學檢驗有關的知識,熟練運用專業英語閱讀醫學檢驗資料、英文參數、配套儀器,英文說明書等。由于在臨床醫學檢驗中的試劑和儀器精密性極高,因此有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英語技能和更加先進的技術,這樣就可以保證醫學檢驗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2高職院校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學生英語基礎能力有待提升
通常,來到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英語能力不足,這就對高職院校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帶來許多影響。一部分學生的英語聽寫和閱讀能力也比較差,詞匯量不足,在閱讀專業詞匯和長句時,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學習英語比較吃力,學習效率比較低。由此可見,在專業英語教學中,如果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就對人才培養造成很大的限制。
2.2學生自律意識不足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自律意識不足,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升。由于高職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大多具有獨立的個性和自己的想法,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一方面向往自由自在的學生生活,另一方面也期待成為有用的人才。然而,由于學生對于學習缺乏明確的目標,不能結合本專業制定完善的職業規劃,在學習中比較迷茫,加之專業英語教學難度比較高,學生在課堂中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學習狀態和行為,一旦遇到比較難的知識點,就會產生挫敗感,甚至對學習產生排斥心理,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很難得到進一步提升。據了解,超過一半的學生不會有效地開展課前預習,學生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中缺乏積極探討問題的習慣,不能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對待學習缺乏興趣,這樣就會影響到教學效果。
2.3教師能力有待提高
許多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的教師并不是海歸一族,盡管這些教師會有扎實的英語知識,但卻很難將專業英語與醫學相結合。雖然一些高職院校會聘請專業的醫學檢驗教師開展專業英語教學,但這些教師的英語語法和詞匯知識與技能并不扎實,有的教師發音不標準,這樣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3高職院校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方法改進
3.1將專業英語教學與醫學檢驗相結合
為了有效改進醫學檢驗專業英語教學方法,必須要將教學與學生的就業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要將與儀器設備相關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之中。教師要確保學生能夠熟練閱讀事跡說明書,掌握常用檢測項目和技術參數,正確操作儀器,了解樣本的檢測和信息的錄入方法,正確清洗和維護儀器設備。
3.2積極開展試驗教學
教師要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設置完善的實驗課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結合所學的內容精心設計實驗,比如,在《MethodsofUrinalysis》這節課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扎實地掌握各項知識,教師可以率先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為學生介紹專業實踐課的英文版設計說明書,并按照相應的英文實驗要求與試劑說明書要求進行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了解的詞匯,學生要主動查找相應的書籍,或者對這一詞匯進行討論。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實驗教學方式通常要以小組為單位,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后,為學生布置相關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團隊協作意識。開展專門的實驗后,學生既可以掌握實驗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又能夠掌握相應的知識點,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還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
3.3開展信息化教學
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輔助專業英語教學,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上傳相應的教學資源,學生既可以在課堂學習,又可以隨時隨地利用課外時間觀看和學習,使學習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查缺補漏。
[關鍵詞]實驗室技術和方法;教學方法;仿生學;計算機通信網絡
1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建設任務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含2個方面:(1)具有智能發展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要根據學科的發展規劃以及學科建設的新要求,在當前現有的資源基礎上不斷加入新的內容、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手段[3]。(2)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即保證發展的長遠性和不間斷性,這就要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要立足學校的高度,打破學科的局限,整合各學科信息化實驗教學資源,發揮企業開發實力強、支持服務能力好的優勢,以培養學生扎實的綜合實驗設計能力與創新能力為出發點,創造性地建設與應用高水平軟件共享虛擬實驗、儀器共享虛擬實驗和遠程控制虛擬實驗等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能力,拓展實踐領域,豐富教學內容,降低成本和風險,開展綠色實驗教學[4]。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1)管理平臺的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不是單一學科專業的封閉式實驗室,而應該是多學科、多學校、多地區的實驗教學資源平臺,需要一個兼容性強,且具備擴展性和前瞻性的共享管理平臺來管理實驗教學資源,以實現校內外、本地區及更廣范圍內的實驗教學資源共享。(2)保障持續性運行經費的投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與發展需要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與軟件的不斷開發、維護與更新,必須要有持續性的經費支持,沒有持續性的經費支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不可能得到良好持續的發展。(3)建立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完善良好的管理體制和合理的運行機制是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高效運轉的前提,多學科、多專業的實驗教學資源融合平臺需要有好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以確保各項實驗教學目標的實現[5]。(4)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和新途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服務支撐體系。
2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的必要性
培養創新型和實用型的“一專多能”高素質檢驗人才離不開實驗教學這一重要環節。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是針對醫學實驗的現象及過程,通過仿真、虛擬現實、多媒體等技術及相關設備將操作實踐與實驗材料、實驗儀器、實驗內容、實驗方法步驟等相互結合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實驗對象,學生能在高仿真度的虛擬環境中開展實驗,達到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教學效果[6]。而醫學檢驗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均很強的學科。臨床檢驗工作者要熟練掌握常用檢驗儀器的實驗原理與操作技能,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獨立工作能力,這需要經歷一個較漫長的過程。長期以來,檢驗專業的教學常以教師授課、學生聽課及進行常規的實驗操作和課后看書復習的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受到一定實驗條件的限制[7]。因此,可依托虛擬臨床實驗室系統與虛擬實驗操作流程,讓操作者可以通過計算機虛擬的實驗環境,擺脫傳統實驗的種種限制,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操作虛擬儀器和其他實驗器材自主選擇實驗內容、模擬操作過程,通過對虛擬世界的體驗和交互作用加快熟悉檢驗的相關內容,從而達到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與學習效果。虛擬仿真教學作為實驗教學的輔助有段可有效解決過去醫學檢驗教學的難題:(1)為解決醫學檢驗技術高、精、昂貴儀器培訓難的困擾提供了條件。醫學檢驗離不開高、精、昂貴的儀器設備(如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高精酶標儀、流式細胞儀等),然而在學生上實操課、見習及各級各類培訓過程中不可能拆分儀器和實時親手操作這些儀器設備,而通過虛擬的儀器設備可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實現對高、精、昂貴的儀器設備的操作,達到醫學檢驗實驗機能與培養學生綜合實驗思維的目的[8]。(2)規范檢驗技術的標準化操作培訓。通過模擬操作檢驗過程(如細菌接種培養、靜脈血標本和骨髓標本的采集等)規范學生的臨床檢驗實驗操作,掌握相關技術的標準化操作程序,提高臨床實踐能力。(3)規避檢驗技術培訓的生物安全問題。在虛擬環境下進行仿真儀器操作與實驗項目訓練不需要接觸真實的設備和疾病標本,避免了受感染、受傷的危險性。(4)節約檢驗技術培訓的實驗器械、試劑等耗材成本。在虛擬實驗室中學習及操作虛擬實驗可反復多次訓練,不存在實驗器械、耗材與試劑(如昂貴的抗體)的消耗,節省使用、維護成本。(5)解決臨床檢驗中疑難罕見形態學資源短缺問題。在虛擬形態學圖片庫中可隨時搜索并學習到一些在臨床工作中少見的細菌(紅斑丹毒絲狀菌)、病毒(漢坦病毒)、寄生蟲(環孢子蟲)、白血病細胞及一些罕見的實驗現象、結果等,可達到實際實驗難以實現的效果,使操作者的學習事半功倍,大大縮短了學生進入臨床檢驗工作的適應期。(6)增加學生對檢驗技術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在逼真的軟件系統與豐富的數字化資源中自由尋覓,遠比枯燥的課本、笨重的儀器、漫長的實驗等待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7)臨床檢驗人員的再教育也可充分利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讓臨床檢驗人員在工作之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在逼真的軟件系統與豐富的數字化資源中自由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進展,達到再次提升技能的目的。(8)在課余時間,學生可利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進行科研設計和預實驗。學生進入虛擬場景,根據實驗要求自行設計實驗并完成實驗,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獨立構思和設計能力,且能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更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
3制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從2013年啟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工作至今已有數年,全國已有300余家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但在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尚不盡完善,存在一些問題:(1)資源利用不高及浪費嚴重。部分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利用率不高,加上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一些資源的折舊率很高。應將每個高校各自不同實驗室的資源進行整合以提高利用率[9]。(2)后續投入的經費不足。大部分高校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建設模式為一次性建設,在建設完成后很少有經費的持續性投入,但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的建設是一個持續性過程,虛擬仿真教學實驗項目的增設、軟件的更新均需要后續的擴展與完善,均需要持續性的經費投入。(3)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尚不夠完善。部分高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無法發揮多學科的優勢,缺乏統一的管理平臺,在資源整合方面做得不夠細致,從而導致利用率不高[10]。(4)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建設過程中每一個新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與實驗軟件的開發均是工作人員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應該對其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獎勵。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僅將此當作其工作職責與工作義務看待。對知識產權保護和建設人員的效益激勵力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虛擬仿真教學中心的可持續性發展[11]。
【摘要】血清脂質,是體內脂類轉運的主要形式,并且反映各種病理過程中脂代謝的改變情況。血清脂質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及很少量的游離脂肪酸等。本文對血清脂質檢測方法及其臨床意義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血清脂質;檢測;臨床意義
血清脂類物質(脂質)包括膽固醇[70%是膽固醇脂(CE)、30%是游離膽固醇(FC),合稱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PL)和游離脂肪酸(FFA),除FFA與白蛋白結合外,其他都包含在脂蛋白(LP)中。
1 血清總膽固醇(TC)測定
血清膽固醇(CHO)是血脂的成分之一,正常人體含膽固醇2g/kg體重。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升高與動脈硬化有一定的關系,所以在防治冠心病時了解血酯的變化水平,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血清膽固醇及其酯的含量檢測,從方法學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化學法包括抽提法和直接測定法,這類方法目前仍在沿用;另一類是酶法測定,此法敏感、特異、快速,并能自動分析,已常規應用?;瘜W測定法種類多,由于顯色反應的特異性不同,其結果有一定的差異。另外,三氯化鐵-硫酸反應法(Zak法)具有顯色穩定、操作簡便、靈敏度高、膽固醇能與游離膽固醇顯色程度比較接近等優點,缺點是特異性差,干擾因素多,Zak法更適合于科研使用。酶法測定血清膽固醇的方法己被廣泛采用,國產試劑已能滿足臨床的需要。以下詳細介紹酶法(ChOD-PAP法),本法為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推薦的TC測定常規方法。
1.1 方法和原理:血清中的膽固醇脂(CE)被膽固醇酯水解酶(CEH)水解成游離膽固醇(Chol),后者被膽固醇氧化酶(ChoD)氧化成4-膽甾烯酮并產生過氧化氫,再經過氧化物酶(POD)催化4-氨基安替比林與酚(三者合稱PAP),生成紅色醌亞胺色素(Trinder反應)。酯亞胺的最大吸收在500nm左右,吸光度與標本中TC含量成正比。
1.2 參考值:比色法或酶法:成人≤5.17mmol/L為合適水平,5.20-5.66mmol/L為邊緣水平,≥5.69mmol/L為升高。
1.3 臨床意義:高TC血癥: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病理狀態下高TC有原發的與繼發的兩類。原發的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缺陷),家族性Apo-B缺陷癥,多源高TC,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癥。繼發的見于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妊娠等。此外,TC增高還可見于長期高膽固醇、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酸飲食。
低TC血癥:也有原發的與繼發的,前者如家族性的無β或低β脂蛋白血癥。后者如甲亢、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嚴重感染等。肝臟是膽固醇及膽固醇卵磷脂?;D移酶(LCAT)合成的器官,嚴重肝病患者血清TC不一定很低,但由于血清LCAT活力低下,血清膽固醇酯占TC的比例可低達50%。
2 甘油三醋測定
甘油三酯(TG)由肝、脂肪組織及小腸合成,主要存在于前β-脂蛋白和乳糜微粒中,直接參與膽固醇及膽固醇酯的合成,也是機體貯存能量的形式,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清三酯甘油的測定,目前多以化學法和酶法定量。化學法測定三酣甘油是以脂蛋白變性,水解成甘油,并以甘油為計算依據。酶法是以特異酶水解甘油三酯,除去脂肪酸,再測定甘油,方法特異,準確而快速,臨床廣為應用。以下詳細介紹酶法(GPO法),本法為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推薦的TG測定常規方法。
2.1 方法和原理:用高效的微生物脂蛋白脂肪酶(LPL)使血清中甘油三酯水解,將生成的甘油用甘油激酶(GK)及ATP磷酸化,以甘油磷酸氧化酶(GPO)氧化3-磷酸甘油(G-3-P),然后以Trinder反應測定所生成的過氧化氫,即過氧化物酶(POD)及雙色原(4-氨基安替比林4-AAP與酚)顯色反應,吸光度與標本中TG含量成正比。
2.2 參考值:熒光法或酶法為0.56-1.70mmol/L;≤1.70 mmol/L為適合水平;>1.70 mmol/L為升高。
2.3 臨床意義:受生活條件和飲食方式、年齡、性別等影響,TG可有生理性變動。如高脂肪飲食后TG升高,一般餐后2-4h達高峰,8h后基本恢復空腹水平;運動不足、肥胖可使TG升高;成年后隨年齡上升TG水平上升(中青年男性高于女性,50歲后女性高于男性)。病理性因素所致的TG升高為病理性TG升高,我國關于《血脂異常防治建議》中提出我國人TG合適范圍為TG
低TG血癥是指TG
3 血清總磷脂測定
血清磷脂包括卵磷脂、溶血卵磷脂、神經磷脂、腦磷脂和其他少量磷脂。如需要分別檢測各種磷脂,可以通過薄層色譜法、柱色譜法和高壓液相色譜法。目前,臨床僅測定血清磷脂總量。血清磷脂總量的測定方法有化學法和酶法兩大類。化學法是以磷脂中的磷為定量依據,因為每個磷脂分子小都含有一個磷酸根,故將磷脂的磷稱為脂性磷。出于血清中磷脂大部分為卵磷脂,其分子量中磷約占4%,故將脂性磷換算成磷脂的系數,一般為25。由于化學法均需先抽捉,再測抽提液中的磷脂的磷,血清中的磷酸鹽不可能混入抽提液中,因此血清中的磷酸鹽對磷脂測定的干擾很少。酶法是利用磷脂酶進行定量測定。生物體中磷脂酶包括磷脂酶A1、A2、C和D4種。磷脂酶D特異性差,均可水解卵磷脂、溶血卵磷脂和神經磷脂,三者約占血清總磷脂的95%,臨床多用含磷脂酶D的試劑進行磷脂的定量測定。本法快速準確,便于自動生化分析儀器進行批量檢測。以下詳細介紹該法。
3.1 方法和原理:本法以磷脂酶D水解卵磷脂、溶血卵磷脂及神經磷脂.產生的膽堿經膽堿氧化酶氧化,生成過氧化氫,可用Trinder反應顯色。
3.2 參考值:我國成人血清磷脂一般為41.98-71.04mmol/L(130-220mg/d1),平均56.8 mmol/L (176mg/d1),最高80.7 mmol/L (250 mg/d1)。
3.3 臨床意義:血清磷脂的高低與膽固醇密切相關,正常人膽固醇/磷脂比值平均0.94。當膽固醇水平隨著年齡或飲食條件的改變而上升時,磷脂也同時上升。病理狀態下高膽固醇血癥通常也有高磷脂血癥,不過磷脂上升程度落后于膽固醇,故膽固醇/磷脂比值高于1.0。
參考文獻
關鍵詞:肺炎支原體;血清學檢查 ;檢測
中圖分類號:R4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中圖分類號:R3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240-02
肺炎支原體(MP)無細胞壁最外層為細胞膜,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它不僅引起多種呼吸道疾病,還可導致肺外其他系統的多種并發癥。肺炎支原體的致病首先通過其頂端結構粘附在宿主細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內吸取營養、損傷細胞膜,繼而釋放出核酸酶、過氧化氫等代謝產生引起細胞的溶解、上皮細胞的腫脹與壞死。誘發機體產生的抗體也可能參與了上述病理損傷。呼吸道分泌的SlgA對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夠牢固。因MP缺乏細胞壁只對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等抗生素較為敏感,對常規治療肺炎的抗生素耐受,而MP感染與病毒及細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表現難以區別,為避免濫用抗生素,實驗室診斷顯得尤為重要?,F將常用肺炎支原體血清學檢查的方法及臨床意義分述如下。
1主要檢測方法介紹
MP的抗原成分主要存在于細胞膜上,由菌體的脂肪成分所構成,為糖脂類。已知MP感染后,MP可刺激B細胞產生IgM及IgG抗體,在鑒定上具有重要意義。主要檢測方法有對抗體、抗原及核酸的檢測。
補體結合試驗:人感染MP后,MP的抗原糖脂成分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與肺炎支原體細胞膜成分致敏的綿羊紅細胞結合形成固著補體使之不發生溶血反應,反之則激活補體,與后加入指示系發生溶血反應,一般補體結合抗體在感染后7~8天開始上升,3~4周達高峰,維持4~6個月,血清效價在1:64以上或恢復期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有診斷意義。但補體結合試驗需要一定的儀器和技術,操作較復雜,不適用于臨床常規檢測。
冷凝集試驗:人感染MP后,血清中除出現特異性抗體外,還存在由I 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的非特異性lgM冷凝集素。即在4℃條件下可凝集人的O型紅細胞或自身洗滌紅細胞,在37℃溫浴后凝集現象消失。其滴度≥64時肺炎支原體感染有參考意義。龐氏等[1]對臨床上146例疑似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MP-lgM和冷凝集素檢測,結果MP-lgM陽性122例,冷凝集試驗陽性92例;36例非支原體肺患兒中,冷凝集試驗陽性12例。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病人僅見有34%~65%呈陽性,冷凝集試驗為非特異性反應,也可見于肝病、溶血性貧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該試驗操作簡便,但其靈敏度及特異性較低,不是確定診斷的指標。
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采用間接ELISA技術檢測被檢者MP-IgM或MP-IgG抗體的方法。IgM抗體出現早,一般在感染后1周出現,3~4周達高峰,以后逐漸降低,12~16周轉陰。因此 MP-IgM陽性可作為急性期感染的診斷指標。該方法快速、簡便、不需任何設備、特異性高但靈敏感度不高,價格也較貴,質量還有待提高。尹氏[2]等報告采用ELISA法對疑診MP肺炎患兒進行特異性抗體IgA檢測,并同時采用明膠顆粒凝集法測定特異性MP-IgM進行比較,結果提示MP-IgA抗體出現較MP-IgM稍晚,但持續時間長、特異性強,并與MP-IgM抗體滴度高低以及呼吸道感染的關系密切。因此,MP-IgA的測定對于提高MP感染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可以起到不容忽視的互補作用。IgG上升較晚,持續時間較長,因此IgG效價的上升對MP感染的快速診斷意義不大。
凝集試驗:明膠顆粒法是在特異性免疫凝集原理基礎上,應用最新開發的明膠粒子和MP純化抗原。明膠粒子上沒有抗原性決定簇,無生物活性,對于血清成分的物理吸附作用也很小,非特異性反應大大減少。龐氏等[2]用該法對臨床上146例疑似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MP-lgM檢測,結果MP-lgM陽性122例陽性率為83.6%。該方法不需任何設備、操作簡便、特異性及靈敏度高,用于早期診斷,適合實驗室常規檢查。
PCR 診斷技術
MP含DNA和RNA兩種核酸,其基因組為環狀雙鏈DNA。Jensen是根據16rRNA基因的可變區P1蛋白基因的序列,設計出兩對引物擴增上述兩基因的一部分(583bp和153bp)經實驗證明此法快速、特異、敏感[3]。取患者咽拭子或痰液、肺泡灌洗液等經洗滌、離心等處理將獲得的模板進行變性退火、延伸循環擴增后其產物進行定性測定。可檢出≥10cFu/ml的MP。PCR法具有實驗時間短、特異性和敏感性高、不存在交叉反應和放射性污染等特點,但需昂貴設備,操作復雜,不易普及。
2 討論
病理研究證實肺炎支原體是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肺炎支原體的實驗室診斷方法種類繁多,傳統的培養方法要求高、敏感性低、耗時長等,限制其臨床應用。血清學提供了一種回顧性方法,其特異性和敏感性適中,簡便快捷,可應用于臨床,但存在難以解決的假陽性假陰性問題。PCR法是通過檢測病原體核酸水平,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異性、檢測快速、不存在交叉反應和放射性污染、易標準化、能夠反映感染度等特點,是現癥感染指標,在某種意義上可替代培養,但其高敏感性也使PCR法對實驗環境和儀器要求高、易交叉污染,其高假陽性制約了方法的廣泛使用。
綜上所述,目前臨床診斷MP較普遍應用的還是血清學診斷方法。MP-IgM檢測是目前公認的早期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的可靠指標,其特異性強靈敏度高[4],該方法具有簡便、快速、特異性強、靈敏度高,能進行早期診斷的優點。尤其是ELISA和血清凝集試驗這兩種檢測方法更為突出,適合一般實驗室常規檢測。
參考文獻
[1] 王薇,周艷.肺炎支原體抗體IgM 檢測的常用方法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 , 4 卷(2 ):76~77
[2] 袁壯,董宗祈,魯繼榮等.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治療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8):457
一、調研目的
按照《*市開展第一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提出的總體目標,以“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實力*的宏偉目標為主題,以“問情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為重點,以實現“五進五新”、“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為最終目標,全面推進我市新型工業化經濟轉型,圍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著力打造“四型”機關開展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在開展特色紅十字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功經驗與啟示,找準并解決影響和制約紅十字事業的發展與全面建設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以及黨員干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形成一批針對性、操作性以及創新性強的調研成果,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和制度,著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和完善紅十字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調研內容
1.影響和制約最大化開展紅十字人道主義救助工作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
2.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
3.紅十字會干部隊伍思想觀念和工作狀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調研方式
1.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調研。通過座談研討等形式征求各級黨政領導、相關部門、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對紅十字會工作科學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2.與《中國紅十字會法》賦予的職能職責相結合,在開展業務工作評估檢查的同時,突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題調研的內容。
3.與開展重點調研課題研究相結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開展如何拓寬紅十字會實施人道主義救助領域的服務能力、保民生能力。如何搞好單位重點工作開展落實的研究規劃,加快研究進度,盡快形成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四、時間安排
1、4月10日開始調研,4月15日結束。
2、集中調研階段,主要通過實施實地調研、座談研討等方式。
3、4月15日前,將我會調研報告及提出的成效機制具體方案報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五、調研提綱及方法步驟
按照“五進四訪三問一會”的方式進行調研。
1、大力開展以“五進四訪三問一會”為主題的調研活動?!拔暹M”既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戶,“四訪”既訪村隊(社區)干部,訪弱勢群體,訪“兩代表一委員”及機關黨員干部、專家學者,訪宗教人士,“三問”即:問情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一會”即召開座談會或討論會,充分聽取社會各界、不同層面人員的意見、建議。
2、紅十字會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情況,特別是特色做法、過去的主要成效以及經驗啟示有哪些?本會黨員干部在思想觀念、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突出問題有哪些?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在開展紅十字“人道、博愛、奉獻”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路和具體措施有哪些?廣大黨員干部反映強烈、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影響紅十字工作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有哪些?對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扎實推進紅十字全面建設與科學發展,有哪些意見和建議?廣大黨員干部對學習實踐活動的思想認識如何?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如何突出實踐特色,有效設計活動載體,使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與有效開展紅十字工作科學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相互促進。
3、社區:對紅十字會工作最滿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滿意的是哪些地方?廣大居民反映強烈、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影響紅十字工作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有哪些?對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就推進紅十字工作科學發展,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4、基層群眾:對紅十字工作最滿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滿意的是哪些地方?在對紅十字會干部的工作作風有什么意見和建議?
六、調研選題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拓寬紅十字人道主義救助領域”。
七、要求
1、成立調研領導小組。組長:李林玉;成員:方育川、段東芽、劉艷華、黃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