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新生兒便血護理診斷

      新生兒便血護理診斷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生兒便血護理診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生兒便血護理診斷

      新生兒便血護理診斷范文第1篇

      新生兒

      新生兒期較為常見的便血原因有、牛奶蛋白過敏造成的結腸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先天性腸扭轉、先天性巨結腸、肛裂及新生兒凝血性疾病等。牛奶蛋白過敏造成的出血多為大便內散在出血,同時伴有腹脹、腹瀉、嚴重濕疹和營養不良等癥狀。這種孩子常常為非母乳喂食配方奶粉的患兒,如果停止含有牛乳的配方奶癥狀很快消失。另一個較為常見的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便血多為洗肉水樣出血,同時伴有腹脹,發熱中毒癥狀,嚴重的可引起生命危險。多發生在早產兒以配方奶為主的患兒,出現這種情況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先天性腸道畸形引起的便血大多會有腹脹,腸梗阻等癥狀或合并有腸炎的表現。這種情況都需要手術治療。新生兒凝血功能障礙多見于維生素K缺乏,血友病或血管性血友病等。表現為生產造成嚴重顱內或頭皮血腫,臍帶滲血等。

      嬰兒期

      這個時期的便血主要有肛裂、腸套疊、牛奶蛋白過敏、美克爾憩室炎、及腸畸形等。肛裂出血是由于過粗過硬的大便造成肛周皮膚黏膜撕裂出血,因此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或與大便分離,且量比較大。改善便秘和肛周護理是常規的治療方法。腸套疊有較為特色的果醬樣便血,再加上哭鬧、嘔吐、腹脹等癥狀,應及時去醫院診治,進行灌腸復位或手術復位。美克耳憩室炎造成的出血往往是量比^大的便血,甚至會造成急性貧血,患兒通常沒有任何不適。手術切除美克耳憩室是唯一治療選擇。

      學齡前兒童

      除了上述原因外,感染性腸炎(沙門氏菌、致賀菌感染等)、過敏性紫癜、腸息肉等是常見的原因。感染性腸炎的便血多為血與大便相混,并有粘液的膿血便,而且會伴有腹疼、發熱等癥狀。通常有不潔飲食史,通過大便常規進行診斷。過敏性紫癜也可以表現為膿血便,一般量比較大,同時伴有腹疼,出血性皮疹是特征之一。過敏性紫癜同樣可以引起腸套疊造成果醬樣血便。腸息肉便血多為鮮血與粘液混合掛在大便外,出血量一般,出血時間較長不易引起警覺,長期便血可造成慢性貧血。

      學齡兒童和青少年

      除了和學齡前兒童相似的原因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和炎性腸?。ㄈ缈肆_恩氏病)等造成的血便。這種血便常常是出血與大便混在一起,當出血多時可以完全是鮮血。臨床上往往有間斷腹疼,腹脹及營養不良,貧血等癥狀。

      新生兒便血護理診斷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消化道出血; 新生兒窒息; 西咪替丁

      消化道出血為臨床常見的新生兒病癥,臨床表現為嘔血、便血、嘔血與便血并存,病因可以是消化道疾病、其他危急重癥的并發癥、全身疾病的癥狀之一,大多數病情急重,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出血加重,引起患兒休克、貧血,甚至死亡。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主要是應激性潰瘍,應激包括缺氧、休克、顱腦損傷、感染、低體溫、呼吸衰竭等[1]。本院使用西咪替丁靜脈治療新生兒窒息后消化道出血,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56例新生兒窒息后消化道出血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8例,男16例,女12例;觀察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Agar評分、臨床表現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情況對比

      1.2 診斷標準 (1)窒息診斷標準:按照新生兒Apgar評分,出生后1 min內進行評分,以0~3為重度窒息,以4~7分為輕度窒息;(2)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參考張家驤等[2]推薦使用的標準,取患兒的嘔吐物或大便中的血性樣本,加水攪勻使之溶血,沉淀后吸取上清液加1%氫氧化鈉制成5:1混合液,靜置1~2 min后觀察,若混合液呈棕色則提示血紅蛋白變性為母血,若混合液呈紅色則提示血紅蛋白具有抗酸性,來自于新生兒;此實驗室檢查方法用以排除吞入血性羊水而導致的假陽性診斷結果。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綜合治療給予禁食護理、洗胃、抗感染治療、止血治療,對大量出血患兒給予輸血治療;治療組:本組患兒在上述綜合治療基礎上,每天一次靜脈滴注10 mg/kg西咪替?。ㄓ?0 ml 10%葡萄糖稀釋),連用3~5 d。

      1.4 療效評價 參考張亞明等[3]關于新生兒消化道出血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以用藥48 h以內,出血停止(無繼續出血現象,胃管內無再抽出咖啡渣樣液體、鮮紅色液體,患兒大便逐漸轉色,或1 d以上無大便)為顯效;以用藥72 h內出血停止為有效;以用藥72 h以后胃管內仍抽出咖啡渣樣液體,或排黑便者為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26例患兒消化道出血在3 d內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療總有效率92.9%,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67.9%,兩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

      2.2 不良反應 對照組無不良反應,觀察組有1例患兒白細胞輕度降低,為7.24×109>/sup>/L,不導致嚴重后果,忽略不計。

      3 討論

      3.1 新生兒窒息后消化道出血 (1)窒息時,患兒的大腦對缺氧最為敏感,腦中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功能發生障礙,導致胃黏膜血流大量減少,或致使胃黏膜抗酸腐蝕的能力下降[4];(2)窒息引起缺氧缺血性腦病(HIE)、腦出血,致使顱內壓升高,同時腎上腺皮質興奮或直接刺激迷走神經核,進一步使胃酸、胃蛋白酶增加,而缺血缺氧狀態也使患兒體內的血液重新進行分步,在肺、肌肉、胃腸道等非生命器官的血流量減少[5],以保證腦、心等器官的血流量,胃部及十二指腸黏膜的血液灌注顯著減少,致使上皮細胞能力代謝發生障礙引起消化道黏膜壞死;(3)患兒處于應激狀態下,潛水反射會導致全身血流重新分步,胃腸道血管收縮后初期局部血流量將減少50%左右,如果誘發患兒應激的病因不能解除,8 h以后胃腸道的血流量將減少到應激狀態前的20%左右,此時胃腸道為低灌注狀態,胃黏膜極易發生缺氧缺血性損傷、組織充血、水腫、壞死,嚴重者發生胃腸壁平滑肌細胞代謝障礙,導致組織損傷[6]。

      3.2 新生兒窒息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機理 新生兒處于應激狀態下,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分泌量增多,進而導致胃酸分泌亢進,使胃液酸度升高,同時體內血液重新分步致使胃黏膜缺血、胃黏膜屏蔽功能破壞,H+>/sup>反向彌散促使潰瘍發生,在內鏡檢查中可以見到胃體及胃底的黏膜糜爛、潰瘍、出血、穿孔、壞死,故使用H2受體拮抗劑(常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藥物)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也常使用思密達[7]。

      本研究對窒息后消化道出血的新生兒給予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禁食、支持治療,可減少對消化道的進一步刺激,在此基礎上加用西咪替丁靜脈滴注輔助治療,治愈率達92.9%,患兒的出血狀態可在72 h內得到有效控制,與對照組相比,療效差異顯著。西咪替丁可用于治療新生兒出血主要基于其H2受體阻滯劑機理,可直接抑制胃酸分泌,減輕胃蠕動,利于止血,同時阻斷胃酸中H+>/sup>對胃黏膜造成進一步損害,且可對抗組織胺,預防黏膜水腫和平滑肌痙攣,能利于止血、傷口的愈合。本組未發現明顯副作用,說明西咪替丁用于治療新生兒消化道出血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張愛梅.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7):2199-2201.

      [2] 張家驤, 魏克倫, 薛辛東.新生兒急救學.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8-72.

      [3] 張亞明,王岳年,孟維萍,等.立止血治療新生兒消化道出血32例.小兒急救醫學,2004,11(5):321-322.

      [4] 楊梅先,高娣.新生兒消化道出血156例臨床分析.實用臨床醫學,2006,6(3):151.

      [5] 劉敬,曹海英,何純義,等.新生兒窒息多臟器血流動力學研究.中華兒科雜志,1998, 36(2):69-73.

      新生兒便血護理診斷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顱內出血;臨床分析;新生兒;護理

      Clinical analysis and nursing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newborn in 56 casesYANG Wei-hong,WAN Xin-cui,LIUAI -juan.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First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hui 45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Newborn.Methods The data of children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from January,2004 to December,2006 were reviewed for causes.Results 56 cases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were admitted.The leading causes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were neonates with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 IE)and intracranial hemorrage (ICH) (36 cases),delayed Vit k deficiency(15cases),cerebral trauma(2 cases),thrombocytopenia (1 case),and 2 cases were unknown.Treatment had to be stopped for 5 cases,8patients died(14.3 %).Conclusion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re high and early intervention and nursing may 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Clinical analysis;Newborn;Nursing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期最嚴重的腦損傷,病死率高,存活者常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后遺癥[1]。因此及早發現、治療與全面護理尤為重要。本文對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們收治的56例新生兒顱內出血臨床及護理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30例,女26例,胎齡<37周20例,37~42周30例,>42周6例;其中居住城鎮者20例,農村者36例;入院時生后<1 d 20例,2~7 d 22例,7~28 d 14例;10例為人工喂養,其余均為母乳喂養。主要癥狀:驚厥24例,嘔吐20例,意識障礙25例,尖叫10例,進行性面色蒼白10例,消化道出血(嘔血或便血)或皮膚黏膜出血8例,其他包括發熱或體溫不升、腹瀉、皮膚黃染、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等。部分患兒同時存在2種或2種以上癥狀。主要體征:前囟飽滿或張力增高或顱縫分離35例,腦膜刺激征陽性20例,病理征陽性12例,瞳孔不等大或散大10例,對光反射遲鈍28例,呼吸不規則12例,偏癱6例。主要病因: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及顱內出血36例(缺氧26例,產傷10例),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15例,外傷2例,血小板減少癥1例,原因不明2例。

      1.2 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 46例血常規檢查呈不同程度貧血,10例正常,Hb60~145 g/L,其中8例<80 g/L,RBC(182~416)×1012/L,BPC(12~80)×109/L 4例。檢查出凝血時間40例,出血時間延長10例,凝血時間延長12例,出凝血時間正常18例。凝血酶原時間延長10例,3例>100 s。腦脊液常規檢查30例,均勻血性28例,正常2例。40例出現不同程度的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頭顱CT檢查:所有病例均行頭顱CT檢查,強化CT檢查6例;出血部位:腦實質出血16例(其中額葉、顳葉13例,枕葉、頂葉2例,顳頂葉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8例,硬膜下出血10例,腦室內出血16例,硬膜外出血3例。

      1.3 治療措施 ①內科治療:及時應用脫水劑、抗驚厥藥、保護和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止血、輸血或血漿及營養支持治療等;并針對病因予以治療如Vit K缺乏癥,均予靜脈補充Vit K 15~10 mg/d,連用3~5 d。恢復期給高壓氧、康復訓練等;②外科手術治療:對出血局限占位效應或腦室內積血者明顯者3例,及時行血腫清除術或腦室引流術。

      1.4 護理措施

      1.4.1 一般護理 保持室內清潔、空氣新鮮,每天用紫外線燈照射30 min,床、地面、桌椅等用5%過氧乙酸消毒、擦洗;保持室內安靜,室溫保持在24℃~26℃,濕度保持在60%~65%為宜,保持患兒絕對安靜,少搬動,抬高肩部25°~30°,右側臥位以避免分泌物或嘔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由于新生兒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體溫易隨環境溫度改變而改變,且由于失血,可引起體溫不升,所以應注意保溫??蓪⒒純悍庞谶m中溫度的保暖箱內,并根據體重、日齡調節暖箱的溫度,保持皮膚溫度36.5℃,使體內耗氧量維持在最低水平。能吸吮者可用奶瓶或滴管喂養,避免喂哺過急而嗆咳,應采用少量多次喂奶;不能吸吮者可用鼻飼或靜脈高營養以保證能量供給。每天3次口腔護理,便后用溫水洗臀部,防止紅臀發生。每次護理前后均應洗手或用碘伏擦手,而且一切操作均應動作輕柔、敏捷。

      1.4.2 呼吸道管理 及時清除氣道及口、鼻腔分泌物;根據病情定時吸痰,吸痰前要翻身、拍背,使深部分泌物松動并引流[2],吸痰時動作要輕柔,吸引壓力要低,持續時間不宜超過10 s,以免氣道黏膜充血水腫甚至出血。密切觀察呼吸節律,出現呼吸不規則或暫停時,要立即報告醫生,并給氧氣吸入,以減輕腦水腫,改善腦細胞缺氧。如出現呼吸微弱、頻繁呼吸暫停、呼吸及缺氧不能改善應及時通知醫生,必要時立即改為氣管插管,使用機械通氣。

      1.4.3 病情觀察 密切監測體溫、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密切觀察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如精神狀態(抑制或興奮)、意識狀態、肌張力情況、前囟情況、瞳孔大小及光反應等,并準確記錄。

      1.4.4 對癥護理 當患兒表現以興奮癥狀為主時,應注意安全護理并按醫囑準確予鎮靜。如抽搐發作時,可予安定、苯巴比妥鈉、10%水合氯醛等止痙治療。當患兒表現以抑制癥狀為主時,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并做好急救準備(如吸痰器、氣管插管、急救藥品等)。前囟緊張、有腦水腫者,可予地塞米松或呋塞米靜注,如果前囟持續緊張而病情進行性加重時,可予靜推20%甘露醇等藥物,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形成。

      1.4.5 康復護理與出院指導 應用促進腦細胞活性的藥物如腦活素等;病情穩定后按有關方法行撫觸治療[3]和肢體的屈伸運動以改善肢體的運動功能;出血停止2周后可行高壓氧以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加強醫患溝通,緩解家長緊張焦慮情緒;出院時教會家屬護理的一般知識,教會家屬對孩子的功能訓練方法,并矚定期行康復治療和復查。

      2 結果

      56例患兒經合理治療和精心護理,取得較好療效,縮短了住院天數,本組病例住院時間最短1 d,最長25 d。出院時治愈33例,臨床好轉10例,5例放棄治療,死亡8例,病死率14.3%。對35例患兒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其中失訪5例;跟蹤隨訪的30例患兒中智力低下5例(16.7%),肢體功能障礙9例(30%),繼發癲癇3例(10%);頭顱CT顯示梗阻性腦積水4例,腦軟化灶8例,腦萎縮4例,CT異常率53.3%;10例隨訪且經堅持長期正規治療后有6例觀察療效較好,無后遺癥或CT異常發現。

      3 討論

      本組資料表明,新生兒顱內出血多由缺氧和產傷引起。缺氧缺血性顱內出血多發生于早產兒,以腦白質、腦室內出血最多見,預后欠佳,死亡率高。產傷引起的新生兒顱內出血多見于足月兒,以硬腦膜下出血及小腦出血為主,預后差[4]。早期診斷主要根據圍生期有窒息、缺氧及產傷等病史,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但除少數病例有尖叫、抽搐、前囟飽滿等典型表現,多數只表現為反應低下,缺乏明顯的神經系統體征),所以早期行頭顱CT等檢查有助于確定診斷。

      遲發性Vit K缺乏性顱內出血多發生于生后1周~6 個月[5],所以嬰兒期尤其是1~3月內的小嬰兒,以母乳喂養為主,有黃疸、慢性腹瀉或、口服磺胺類藥物或抗生素等病史,臨床上早期發現有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應考慮遲發性Vit K缺乏癥的診斷,盡快予凝血功能檢查,并給予Vit K治療,以防顱內出血的發生。本組遲發性Vit K缺乏性顱內出血中,大多數為單純母乳喂養,4例合并嬰兒肝炎綜合征,3例有較長腹瀉史。因其多為腦實質內出血致殘率高,預后不佳。

      新生兒顱內出血預后較差,重在早期治療和預防。而顱內出血不易診斷,病情發展快,如不及時治療、認真細致地觀察及護理,病死率則很高,所以不能忽視護理工作。對本病的護理,護理人員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高度的責任心,細致的觀察病情,及時發現早期癥狀,密切注意患兒體溫、心率、呼吸、反應、神志及精神狀態的變化,以協助醫師早期診斷,而且要加強吸氧、呼吸道管理、對癥護理等,使患兒不失治療或搶救時機。

      參考文獻1 楊錫強.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6.

      2 吳旭麗,王雪琴,陳弘,等.鼻塞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肺出血的觀察與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5):668.

      3 黃巧鳳,郭郁蓮,盧燕君.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恢復期實施撫觸的臨床觀察.實用醫技雜志,2005,(12)10:2676-2677.

      新生兒便血護理診斷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綜合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體質虛弱的新生兒身體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喂養非常困難。特別是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疾病的搶救中,首先要綜合考慮患兒的腸胃的新陳代謝功能,才能確?;純籂I養是否供應充足。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綜合癥,需要采取及時的預防和治療措施[1]。在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間,我院對35例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采用綜合臨床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從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資料,其中男嬰兒20例,女嬰兒15例,他們的平均胎齡是在30周左右,質量在1500g左右。原發疾?。褐囟戎舷?例,早產兒伴生活能力低下5例,大腸桿菌性腸炎4例,感染性休克2例,敗血癥2例。所有患兒均符合胃腸功能障礙的判斷標準,患兒的年齡、體重、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用作對比。

      患兒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糞質較稀、舌淡苔少、指紋色紅、氣急及面色蒼白、腸鳴音減弱或消失、嘔吐血性物或咖啡樣液體或便血等癥狀。

      1.2方法①首先,必須科學控制患兒的原發病,糾正患兒各系統功能以及器官功能的障礙,實現對臟器功能的保護作用,從而改善患兒的呼吸循環功能。②為了更好地控制患兒的感染和清除病灶,我們可以給予適量的抗生素治療。另一方面,還可以給予患兒液體療法,以及保持合適的供熱措施。③為了使患兒胃腸得以有效減壓,在必要的前提下,給予患兒適當的靜脈營養進行治療。④如果患兒出現出血的現象,必須給予患兒進行止血。即用1.5%碳酸氫鈉洗胃后注入凝血酶250U/4h,當患兒的出血量已經超過三十毫升,需要重新輸注新鮮全血10ml/kg以及每次給予靜滴西咪替丁8mg/kg,治療時間為一周。⑤為了提高患兒的胃腸微循環以及胃腸運動的能力。我們每次可以給予患兒輸注酚妥拉明0.3mg、多巴胺3-5μg/(kg?min),接著采取微量泵連續靜滴的方法,直至腸鳴音恢復,才能停止治療。⑥將患兒都放在保暖箱中,并且每天都根據他們的體質量變化,衡量其所需要補充的營養能量,當腸胃的喂養不足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周靜脈營養的補充工作??梢圆扇≡缙陂g歇持續微量喂養的方法,每天向他們灌輸微量的奶液和營養物質。每兩個半小時一次就從胃管的注入0.8ml/kg的奶量,通過分析嬰兒的實際情況,可以適當增減,當嬰兒可以適應15mk/mg的奶量后,就將之前的兩個半小時改為三個半小時一次。等到患兒嘴巴具備了吮吸能力,就可以停止鼻飼。進行早期間歇持續微量喂養,非常符合患兒的生理特征,有利于提高患兒的腸胃吸收能力,維持他們的正常生長,減少靜脈營養和住院的時間,安全有效。⑦每天都安排出值班的護理人員,對患兒的腹部進行輕輕地按摩,從而提高患兒腹壁和腸道平滑肌張力,提升腸蠕動的速率,促進患兒的腸胃吸收[2]。

      1.3觀察療效[3]①顯效:治療三天后,患兒的大便次數減少,糞質好轉,腹脹腹痛、嘔吐發熱不良癥狀全部消失,腸鳴音恢復。②有效:治療三天后,患兒上述不良癥狀均有所改善,并且患兒的大便次數與治療前相比,有所減少。腹脹腹痛、嘔吐發熱不良癥狀基本上消失,腸鳴音基本恢復。③無效:治療三天后,上述不良癥狀均沒有改變,患兒的腹脹腹瀉體征沒有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的現象??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研究例數*100%。

      2結果

      2.1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35例患兒,顯著療效有30例、百分率為85.71%,明顯有效4例、百分率為11.42%,無效1例、百分率為2.87%,總的有效率為97.13%。

      2.2患兒胃腸道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治療后的患兒胃腸道反應良好,34例患兒出現腹脹腹痛的1例、惡心嘔吐的有3例、腸鳴音異常有1例??偟奈改c道反應發生率為14.29%。

      2.3患兒各方面恢復需要的時間經過綜合臨床治療,患兒需要的住院時間為(12.26士5.14)d、腸功能恢復時間(9.16士3.09)d、胃腸蠕動開始時間(5.5士2.4)h、自行排氣時間為(10.2士3.8)h。

      3討論

      由于新生兒分泌的胃酸及各種酶不足,不能快速殺滅吞入的微生物及毒素等有害物質,導致患兒的機體免疫力降低。因此,患兒發生胃腸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比較大,他們的早期臨床表現為黑便、嘔吐咖啡色樣物等。中重度缺氧窒息、嚴重感染以及敗血癥等因素都是引起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引發胃腸功能障礙的關鍵性因素[4]。因此,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最重要的是采取及時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才能及時去除病因和誘因。同時,給予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控制原發病,糾正各系統器官功能障礙,實現心腦血管以及肝膽腎等器官功能的保護,并且維持患兒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

      通過綜合治療,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13%,總的胃腸道反應發生率為14.29%,大大縮短了住院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胃腸蠕動開始時間以及自行排氣時間。當新生兒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合并胃腸功能障礙時,我們可以通過運用微生態制劑,實現胃腸道功能的保護作用。為了改善胃腸黏膜血液循環以及胃腸功能,可以合理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比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山莨菪堿等藥物。另外,也可以促進胃腸黏膜上皮細胞代謝,并給予患兒補充合理的營養物質,比如補充氨基酸、脂肪乳以及維生素等。加強補充早期腸內營養可維護腸黏膜正常結構與屏障功能,還可促進腸胃的蠕動,從而降低胃酸的刺激性,使腸胃的功能更加成熟和穩定,同時還降低了各種疾病的發生率。根據穴位的癥狀再配合注射藥物,可以科學調整患兒的腸胃功能,緩解患兒的疼痛。也可以明顯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減少副作用、縮短病程、降低死亡率等。同時,還可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感染、清除病灶及保護心、腦、肺、腎等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等,縮短患兒病情恢復的所需時間??偠灾?,對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采用綜合臨床治療,療效顯著,患兒家屬滿意程度較高,值得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1]祝益民.小兒胃腸功能障礙診斷與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11(11):17-19.

      [2]詹莉.小兒胃腸功能障礙160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06(22):3174-3175.

      新生兒便血護理診斷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兒;急腹癥;診治 

       

      小兒急腹癥泛指需要緊急處理的各類腹部疾病,基本病理改變包括炎癥、梗阻、穿孔和出血,依原因分為不需外科手術的內科性和需外科治療的外科性兩大類。兒童急腹癥隨年齡不同而好發疾病不同,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易于誤診。本文收集我院2003~2008年診治的小兒急腹癥病例138例并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以進一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38例,男性73例,女性65例,年齡0~12歲。本組病例全部經手術及治療預后所證實。就診時間均在48 h之內,其中24 h內就診136例。臨床表現:138例均有腹痛,嬰幼兒表現為劇烈哭鬧,發熱108例,惡心、嘔吐121例,嘔血16例,便血56例,便秘、腹瀉47例,腹膜刺激征陽性93例,腹部捫及包塊79例,腹股溝包塊18例。 

      1.2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均常規行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查,其中,血紅蛋白降低35例,白細胞升高98 例。138例均行B超檢查, 120例有陽性發現,13例B超檢查見闌尾區囊性包塊;X線檢查可見腹部液平面18例;13例有膈下游離氣體;98例行CT檢查,90例有陽性征象。 

      2 治療措施與效果 

      小兒急腹癥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部分疾病采用非手術療法亦取得良好效果,合并腹膜炎等是影響療效的主要因素。根據患兒病史、體溫、脈搏、呼吸等全身狀況,及時糾正休克、高熱、脫水、酸中毒,必要時吸氧、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及圍術期準備,視腹膜刺激征嚴重程度及腹部穿刺陽性結果決定是否行剖腹探查術。本組手術治療101例,保守治療37例。本組2例(1.5%)因術后并發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余136例(98.5%)均治愈。術式包括:胃腸穿孔修補術、部分腸切除吻合術、腸旋轉不良和腸套疊復位術及血腫清除術等。腹股溝嵌頓疝經鎮靜解痙、手法還納不能緩解或反復嵌頓行腹股溝疝修補術6 例;腸套疊經空氣或溫熱9 g/L 鹽水灌腸不能緩解者行手術治療15例。平均住院日為10.5 d,癥狀消失,痊愈出院,術后隨訪1~5年,小兒生長發育正常。

      3 討論 

      小兒急腹癥是以急性腹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組疾病,病情急、重,必須在短時間作出正確診斷并緊急處理,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體格檢查。小兒一般不會主動訴說病情,也不能正確描述癥狀,只能根據家長陳述病史、流行病學資料,實驗室、影像檢查等資料進行分析診斷。鑒別診斷較為復雜[1]。兒童時期處于不斷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僅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還有更加明顯的年齡差異。本組急腹癥的病因以急性闌尾炎居首位,其中以化膿性為最多。小兒患闌尾炎的癥狀多不明顯,常因哭鬧及檢查不合作影響診斷。腸套疊次之,本組病例中影像表現提示腸梗阻9例;急性闌尾炎51例;腸旋轉不良2例;腸套疊37例;胎糞性腹膜炎1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1例;消化道穿孔(氣腹) 15例;嵌頓性腹股溝疝12例;先天性巨結腸3例;腹部創傷7例。據報道急性闌尾炎多發生在3歲以后, 7~15歲占86%。腸套疊發生于2歲以下, 5~11個月居多,占90%。腸扭轉則多在9歲以下,消化道胃腸穿孔在3~15歲多見,腹股溝嵌頓疝多在4歲以下, 1~3歲占80%[2]。本組病例發病率與之大致相符。

      小兒急腹癥特點:本組患者入院后能立即確診者僅101例(73%)。分析其原因:①癥狀、體征不典型;不能真實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本組約有1/5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②病史敘述常不確切。③病理變化重,疾病發生發展時間快;發病后如不能得到及時正確的處理,病情可急轉直下,迅速惡化。④病因較復雜,需要進行鑒別的疾病多。由于小兒與成人在各系統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故發生急腹癥所表現的癥狀和體征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3]。小兒急腹癥的檢查中X線透視及攝片是小兒急腹癥最常用、最簡便、安全而有效的檢查方法。新生兒腹腔容積小,腹壁薄,當發生胃穿孔時,X線立位腹透和攝片均可見有橫貫全腹的巨大液氣面;當并發腹膜炎發生腹壁水腫時,前腹壁有發紅透亮的體征;腸旋轉不良,其系膜壓迫十二指腸引起腸梗阻時,立位腹透會發現特殊的“雙氣泡”征。新生兒急腹癥的診斷離不開X線、B超及CT等必要的影像檢查,其獨有的影像學特點為早期、正確地作出診斷提供了依據,本組138例病例中,每例影像檢查均有一種或多種陽性影像表現,因此除一些針對性的輔助檢查如血、尿、糞常規及血生化檢查對診斷急腹癥有很大幫助外,腹部影像檢查如X線、B超及CT等則是非常必要的[4]。 

      小兒的防御和免疫功能都很差,手術的創傷又會增加體內蛋白質的分解,一旦發生感染時極易并發敗血癥和多臟器功能衰竭。因此,筆者認為手術時應盡量選擇時間短、損傷小、出血少的術式,如:對胃腸穿孔,盡量作修補術而不做胃大部切除或腸段切除術。無論哪一種手術都要認真進行術中監護,術后最好送入NICU監護24~72 h,尤其對要求禁食時間較長的小兒,要實施好全胃腸外靜脈高價營養,每日補充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乳、葡萄糖、氯化鈉及多種維生素,保證足夠的熱量,保持正氮平衡,同時,還要選擇廣譜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小兒術后多要求仰臥位,護理應注意勤翻身,及時更換纖細潔凈的尿布,這些對促進小兒的早日康復都十分重要。本組除2例患兒因感染并發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因此,把握手術時機、及時剖腹探查很重要。只要有手術指征,無絕對禁忌證,均應及早手術[5]。 

      [參考文獻] 

      [1]夏慧敏,徐濤.兒童常見急腹癥的鑒別診斷[J].中國臨床醫生,2003,31(7):10-11.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国产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中文有码亚洲制服av片|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国产亚洲精aa在线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理论亚洲区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综合激情六月婷婷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