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品污染環境的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開展綠色化學教育時,必須要保證化學教學中能夠將綠色化學的內容全面體現出來,防止環境污染,減少化學污染物,提高化學品安全性等內容進行講解。教師在樹立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后,教師可以相應的利用化學課程中一些知識進行綠色化學的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綠色化學思想意識,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合理使用化學教材,有效開展綠色化學教育
普通化學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不適應綠色化學教育的開展,因此,需要對化學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革,可以在教材中相應的添加一些綠色化學的理論知識,國內外對綠色化學的研究內容和成果,同時可以相應的利用一些先進的案例。同時,教師也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隨時的完善和更新,從而保證化學教材內容具備先進性和準確性。
3.在化學理論課堂上有效的添加生活案例,以此促進綠色化學教育
在化學理論課堂上,要將教師的教學思維和方式進行有效的改善,要有效的拓寬自身的綠色化學知識視野,不斷的閱讀國內外相關的資料和書籍,樹立綠色環保思想意識。同時在教學時,要有效的添加一些具體的生活案例,以此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在綠色化學教育時,可以適當的添加一些生活案例,比如講解添加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將化學因素所帶來的污染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對光化學煙霧產生的過程進行分析,同時在此基礎上找出預防和消除光化學煙霧的相關措施方法。
一、為什么要制定備案管理辦法
(一)落實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的需要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七條第三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將環境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備案確定為企業的法定義務。為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系統細化、規范企業備案行為和環保部門監管行為,需要制定配套的《備案管理辦法》。
(二)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的需要
企業是制定環境應急預案的責任主體,而環境應急預案是“有生命力的文件”, 需要企業通過自身努力,不斷修訂完善,才能確保切合實際、有效有用。但在實踐中,一些企業沒有開展必要的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只是照搬照抄,或者把編制工作完全交給技術服務機構,編完以后又束之高閣,這與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的要求不符。也有一些地方環保部門為了保證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的質量,將備案設置為 “非許可類審批”,或者賦予其一些行政許可的色彩,實質上是分擔了企業的主體責任。還有一些環保部門對企業環境應急預案著力于“準入”的監管,而對已備案的預案指導和使用不夠,管理不到位。這些做法不符合國家“切實防止行政許可事項邊減邊增、明減暗增,加強和改進事中和事后監管”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精神,需要通過《備案管理辦法》予以規范。
(三)環境應急預案管理的實踐需要
2010年,環境保護部印發《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環發[2010]113號)(以下簡稱《預案暫行辦法》)后,各地針對環境應急預案管理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初步建立了備案制度。但預案備案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備案率不高、進展不平衡,已編制環境應急預案的企業,整體備案率不到80%,有的地方僅為38%。二是現場處置預案偏少,可操作性不強。《預案暫行辦法》將環境應急預案分為綜合預案、專項預案、現場處置預案三類。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編制了現場處置預案,更多企業只有綜合預案,內容多是原則性規定。三是屬地管理不夠、信息收集不全面。《預案暫行辦法》將國控污染源設置為省級環保部門備案,是環境應急預案管理開始階段的“權宜之計”,已難以滿足“屬地為主”、縣級人民政府先期處置的要求。地方在執行時,實行分級備案的占74%。由于沒有信息傳遞要求,一些下級環保部門無法獲得企業環境應急預案,不能充分掌握相關信息。四是逐級備案加重了企業負擔,26%的地方實行逐級備案,要求企業向多個層級的環保部門備案,不符合中央簡政放權的精神。五是分級管理要求差異大。在備案分級管理中,各地存在通過污染物排放量、環評級別、風險級別、跨區域、行業因素、環境敏感程度等進行分級的多種情況,而且有的地方是兩級管理,有的地方是三級管理。為解決這些問題,有必要制定《備案管理辦法》。
二、制定備案管理辦法的主要依據有哪些
《備案管理辦法》主要依據《環境保護法》、《突發事件應對法》,以及《海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參考了《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相關規定,以及國務院辦公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2013]101號)對企業事業單位應急預案管理的要求。
三、備案管理辦法主要有哪些內容
《備案管理辦法》共五章二十六條,在吸收《預案暫行辦法》有關內容、總結近年來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五個方面的內容作出了規定。
第一章總則。對備案管理的目的、概念、范圍、原則等一般性內容進行了規定。明確了備案管理遵循規范準備、屬地為主、統一備案、分級管理的原則,強調根據環境風險大小實行分級管理,企業主動公開相關環境應急預案信息。
第二章備案的準備。基于備案需要,對環境應急預案的制定、實施、修訂等準備工作進行了規定。強調企業是制定環境應急預案的責任主體,通過成立編制組、開展評估和調查、編制預案、評審和演練、簽署等步驟制定環境應急預案,并及時修訂預案。
第三章備案的實施。對備案時限、文件、方式、受理部門進行了規定。明確企業在環境應急預案后的20個工作日內進行備案以及應提交的備案文件。明確縣級環保部門作為主要的備案受理部門,以及備案受理部門的審查處理方式。
第四章備案的監督。對備案后環保部門的監管和企業、環保部門責任進行了規定。明確環保部門及時將備案的環境應急預案匯總、整理、歸檔,并通過抽查等方式,指導企業持續改進。還明確了企業和環保部門違反規定應承擔的責任。
第五章附則。與《環境保護法》四十七條第三款“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銜接,并說明施行日期。
四、關于幾個重點問題的說明
(一)什么是企業環境應急預案
《備案管理辦法》第二條指出,環境應急預案是指企業為了在應對各類事故、自然災害時,采取緊急措施,避免或者最大程度減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廠界外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介質,而預先制定的工作方案。這是首次正式提出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的概念,以區別于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等應急預案,便于企業和環保部門的執行和管理。
(二)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如何定位
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的重點是現場處置預案,側重明確現場處置時的工作任務和程序,體現自救互救、信息報告和先期處置的特點。針對是否編制綜合預案、專項預案及這些類別的組合方式,《備案管理辦法》提出了指導性而非強制性的要求。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自主選擇。
建設單位環境應急預案,是針對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后可能面臨的突發環境事件而制定的預案,不是建設施工期間的預案。試生產期間環境應急預案,是指試生產前編制的包含了針對試生產期間可能面臨的突發環境事件而制定的環境應急預案。由于試生產前可能存在環境風險評估、預案編制等難以到位的客觀現實,《備案管理辦法》規定建設項目試生產期間的環境應急預案 “參照”本辦法制定和備案;而建設項目試生產與正式生產有差別,建設單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試生產期間對環境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形成適用于正式生產的環境應急預案。
(三)備案的目的是什么
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備案是不屬于行政許可、行政確認的一種行政行為。對于企業而言,備案是為了規范編修、提高質量、履行法定義務。對于環保部門而言,備案是為了收集信息、存檔備查、事后管理。
(四)哪些企業需要備案
《備案管理辦法》規定了三類企業要進行環境應急預案備案。一是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業。“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將產生噪聲污染的單位、污染物產生量不大或者危害不大的單位排除,例如餐館等。由于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與一般的排放污染物企業有所區別,在《備案管理辦法》中用“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企業”予以強調。二是可能非正常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結合事件案例,強調了涉及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尾礦庫三類易發、多發突發環境事件的企業。三是其他應當納入適用范圍的企業,這是兜底性條款,給予地方環保部門一定的自主權。為進一步明確適用范圍,規定了“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應當依法進行環境應急預案備案的企業名錄”。
(五)企業如何進行備案準備
《環境保護法》規定,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第二章是對這一規定的細化,明確企業在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編制環境應急預案,并經過評審和演練后,簽署環境應急預案。備案準備期間產生的環境風險評估報告、應急資源調查報告、評審意見等是備案的必要文件。
(六)企業環境應急預案何時需要修訂
《備案管理辦法》規定,企業至少每三年對環境應急預案進行一次回顧性評估。如果企業面臨的環境風險、應急管理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環境應急措施、重要應急資源發生重大變化或實際應對和演練發現問題,以及其他需要修訂的情況,要及時修訂環境應急預案,修訂程序參照制定程序進行。
目前大部分企業已經按照《預案暫行辦法》,制定了環境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實施后,地方環保部門要指導企業及時開展評估,修訂環境應急預案,修訂時執行《備案管理辦法》。
(七)企業應該向哪里備案
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備案實行屬地管理、統一備案,備案受理部門為縣級環保部門。建設單位也需要向建設項目所在地縣級環保部門備案。如果建設項目試生產與正式生產情況基本無變化、環境應急預案無需修訂、建設單位在試生產前提交的備案文件齊全,可以視為正式生產前已完成備案。
跨縣級以上行政區域企業的環境應急預案,可以分縣域或者分管理單元編制環境應急預案,向沿線或者跨域涉及的縣級環保部門備案。
確定縣級環保部門作為備案受理部門,是《突發事件應對法》、《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符合環境應急實際和收集信息的需要,符合“省直管縣”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向,有助于環境應急預案由過去的“下級抄上級”、由上到下的編制方式,轉變為從企業逐步向上延伸、由下到上的編制方式,有助于夯實政府環境應急預案編制基礎,有助于推動基層環保部門應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便于企業執行。
考慮到有的縣級環保部門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備案需要等客觀現實,個別地方具有較成熟的市級備案管理經驗,《備案管理辦法》還規定“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備案受理部門統一調整到市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給予地方環保部門一定的自主權。
(八)企業如何進行備案
企業首次備案時,在簽署環境應急預案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將環境應急預案備案表、環境應急預案及編制說明、環境風險評估報告、環境應急資源調查報告、環境應急預案評審意見等五份文件提交給備案受理部門。企業收到受理部門簽章的環境應急預案備案表,則完成了首次備案。
當企業對環境應急預案進行重大修訂時,也應當在修訂內容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向原受理部門變更備案。變更備案不需要提交首次備案要求提交的全部備案文件,只需提交修訂的文件。個別內容調整的,不需要變更備案,只需要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門即可。
(九)受理部門如何進行受理
受理部門在收到企業提交的備案文件后,5個工作日內進行核對。文件齊全的,出具加蓋行政機關印章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表。受理部門就完成了對環境應急預案的備案。
受理部門對備案文件的核對,只是形式審查,審查備案文件是否齊全,不對這些文件的內容進行實質審查。
除了在備案受理部門辦公場所“當面受理”備案的方式外,結合當前有些地方開展的網上備案實踐,為減輕企業負擔、適應工作要求,《備案管理辦法》對通過信函、電子數據交換等備案方式提出了原則性要求。地方環保部門可以結合實際,開展電子備案、信函備案等相關工作。
(十)備案后環保部門如何進行監督
環保部門對企業備案的監督,主要包括匯總、指導、責任倒查三種方式。匯總、整理、歸檔并建立數據庫,主要是為了收集整理信息,夯實政府預案基礎。備案指導是基于提高企業環境應急預案質量對環保部門提出的要求,包括采取檔案檢查、實地核查等方式個別重點指導,和匯總分析抽查結果進行整體指導,時間節點在備案后。責任倒查是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環保部門將環境應急預案的制定、備案、日常管理及實施情況納入事件調查處理范圍。《備案管理辦法》還對備案信息公開進行了規定,要求備案受理部門及時公布備案企業名單,企業主動公開環境應急預案相關信息。
環保部門的監督,按照企業環境風險大小實施分級管理。《備案管理辦法》規定,縣級環保部門在5個工作日內將較大以上環境風險企業的備案文件報送市級環保部門,重大以上報送省級環保部門。省級、市級環保部門根據掌握的備案文件實施重點監管。
針對企業環境風險評估與分級,環境保護部出臺了《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技術指南(試行)》(環辦[2014]34號),給出了環境風險評估的一般性方法,涵蓋了大部分易發、多發突發環境事件的企業。目前,環境保護部還將出臺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標準,進一步加強企業環境風險分級的技術指導。實踐中,一些地方也制定實施了企業環境風險管理方面的文件,對企業事業單位實行風險分級管理。《備案管理辦法》也規定,縣級以上地方環保部門可以參考有關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標準或指導性技術文件,結合實際指導企業確定環境風險等級。
(十一)企業違反備案管理辦法需要承擔什么責任
為了督促企業規范制定環境應急預案并備案,對于企業不制定、不備案,或者提供虛假文件備案的行為,由縣級以上環保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依據《海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以及環境保護部制定的規章等,給予罰款等處罰。
(十二)環保部門違反備案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需要承擔什么責任
為了規范環保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備案管理行為,對于可能出現的不備案、亂備案、不告知等違法違紀行為進行了列舉,明確責任界限。
(十三)備案制度如何與其他管理制度銜接
備案與其他環境管理制度的銜接,在一些規章、規范性文件中已有體現。如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登記辦法(試行)》(環境保護部令 第22號)第九條規定,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企業申請辦理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環境管理登記時,應當提交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廢棄危險化學品污染防治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 第27號)第十九條規定,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廢棄危險化學品的單位,應當制定廢棄危險化學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備案;《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 第7號)第三十一條規定,常規申報的登記證持有人和相應的加工使用者,應當制定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置措施;《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環發[2012]77號)要求,相關建設項目申請試生產時,應提交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備案材料。未來還可以在其他文件中進一步強化。
(十四)今后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的管理如何進一步深化
浙江紹興,一座歷史上因水聞名的城市,悠久的水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河姆渡時期,然而當地人曾引以為豪的“醬缸”、“酒缸”、“染缸”,如今卻變成了讓當地人不堪重負的“毒缸”。
全國關于“癌癥村”的傳聞近年來不絕于耳,更有媒體制作出了中國“癌癥村”地圖,在地方政府遮遮掩掩不肯“認領”的同時,環保部日前印發的《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十二五規劃”》終于承認,近年來,我國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動物和人體中已檢測出多種化學物質,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氣突發環境事件,多個地方出現飲用水危機,個別地區甚至出現“癌癥村”等嚴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共有164個紡織工業集群,擁有超過5萬家紡織工廠,主要集中于東部、東南部沿海地區。紹興市紹興縣便是其中之一,這里的紡織企業9000余家,印染產能約占全國30%,因而也被譽為“建在布匹上的城市”。
然而,這個GDP功勞簿上的大功臣卻變成了水鄉惡變的罪魁禍首,在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的紹興濱海工業區及周邊已經有多個“癌癥村”出現。
不是紹興一座城在,同樣淪為生態難民的還有毗鄰的杭州市蕭山臨江工業園區及周邊的村民,在那里同樣集聚紡織及其相關的化工企業。
這兩個工業園區位于因潮水聞名的錢塘江畔。化工污水經過巨大的排污管進入錢塘江,而后順流人海通過杭州灣匯入東海。
江河曾經孕育了人類璀璨的文明,如今則見證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罪孽,這條中國經濟最為發達地區的江河猶如一條被污染企業吞噬的巨龍,渾身潰瘍、茍延殘喘。
誰說沒有原罪?誰還敢說沒有原罪!浙東地區的人民正在為過去30多年發展中的污染埋單。
這里的發展模式仍在被其他地區復制,隨著產業的轉型與轉移,一部分污染企業正在或者已經被當作香餑餑引入中部、西部等欠發達地區。
如果執迷不悟,悲劇終將一并被復制。
禍起開發區
從山清水秀令人羨煞的小鄉村淪為姑娘們談嫁色變的“癌癥村”,杭州市蕭山區塢里村用了不到20年。
現齡45歲的塢里村村民韋東英見證了這個過程。20多年前,廣西柳州姑娘韋東英向往塢里村的清秀與富足,經小姐妹介紹嫁給了年長她13歲的塢里村村民邵關通。邵關通是一個靠在錢塘江捕魚為生的漁夫,彼時的錢塘江水清澈見底,韋東英向記者回憶說,那時邵關通出船時都不用帶飲用水,渴了直接從江里舀起水就可以喝。
那是一段至今仍令這對夫婦神往的日子。每逢3月,江里的海鰻苗多得舀起一碗江水就可以捕獲幾十尾。海鰻苗被譽為水中的軟黃金,暢銷日韓等國,年輕時的老邵因此被韋東英視作“小老板”,“海鰻苗出口時論尾賣,捕撈時因為多,論斤賣。”邵關通追憶。
這樣的場景早已不見。3月6日這天,邵關通與其他漁夫駕船在錢塘江捕撈了兩個多小時,6條船總共收獲了不過20多尾鰻魚苗,雖說每尾可以賣到30元,但總收入仍相當微薄。而且,江上作業與危險相伴,一名船夫捕魚時不慎落入江中不幸殞命,老邵只得與漁夫們一起撈尸體。
韋東英談起20年間的變化怨聲載道,直呼:“這個社會是怎么了?地球要被禍害完蛋了。”
塢里村共有村民1000多人,隨著城市化的擴建,逐漸與附近的赭山街道混居,根據官方的資料,位于塢里村的南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10月,1994年被批準為省級開發區。可以說,塢里村的夢魘就此開始,工業園區陸續入駐了至少20多家化工企業,涵蓋印染、制藥等化工領域。不過,最初,村民們并未察覺不妥,盡管耕地因為工業園區的建設“說征用就征用了”,韋東英們還是指望著園區的建設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一點實惠。
“那時候化工廠是直接排污的,五顏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內河、錢塘江。”韋東英說,村民們最初以為這些廠離他們的住宅區還有一點距離,不會有什么危害,直至后來發現污水被排入了耕地,水稻地挖開,地里滲出的水都是五顏六色的,村民們擔心這樣種出的水稻有毒,但工廠的回答卻是“沒事”。
除了污水,化工廠還肆無忌憚排放廢氣,這些廢氣有時候像臭魚味、有時像樟腦丸的味道,更多的時候因為多家一起排放,混在一起說不出來是什么氣味。“熏得我們胸悶,夏天關著門窗都擋不住。”韋東英還抱怨,因為廢氣中夾雜酸霧,家中的金屬器皿迅速被腐蝕。
1996年,南陽工業園建成4年后,塢里村的村民們便因為不堪忍受環境污染的折磨開始集體上訪了。“化工廠越建越多,規劃中與村民居住區相隔的綠化帶沒有建,廠直接開到了家隔壁,一米的間隔都沒有了。”韋東英指著屋子西側的一家化工廠說。
當地政府曾組織塢里村民進行血檢并對塢里村的地下水進行檢測,韋東英也曾被要求參加抽了血,然而這兩份報告至今未能公布,有村民曾將井水送至外地檢測,但檢測報告,當地環保部門要求不能公布,理由是“否則天下就要大亂了”。
一邊是檢測報告秘而不宣,一邊是村民們要求化工廠搬遷,當地政府與村民們談判后答應給塢里村引入自來水,而此前塢里村民一直喝的是井水。
“地下水被污染,不能吃!”成了村民們的共識,近20年來,塢里村民一直持續不斷地反映問題,要求或者將化工廠搬遷,或者將村民搬遷。因為遲遲不見“說法”,不少村民陸續放棄了上訪,韋東英夫婦卻堅持了下來,2004年左右,他們開始帶頭奔走相告,成為民間環保斗士,并在2005年被評為“浙江平民英雄”。
與污染企業作斗爭,對這對夫妻而言是艱難而又孤助無緣的,在發現污染企業偷排后,他們致電蕭山區環保局,但環保局的人姍姍來遲,等他們趕到現場,企業已經得到消息停止排污了。為了抓到證據,韋東英用廢棄的飲料瓶裝上偷排的污水,但環保工作人員說這不能成為證據,無奈之下,韋東英又拍照取證,但環保局認為照片不能說明問題。
“當時我們舉報,環保局還曾埋怨,說企業排污都交了錢的,你舉報干什么呢?!”韋東英不解。
持續的抗爭終究還是有了一些成效,不過所謂的成效在韋東英看來卻是一個莫大(博客,微博)的嘲諷,因為污染不是減輕了,而是變得更隱蔽了。
當地政府曾許諾三年內搬遷化工廠、解決村民的生存問題。“他們說讓這些廠再生產三年,我就問了,污染好比殺人,假如殺人犯跟公安局說等三年,讓他再殺三年人抓他歸案,公安局能同意嗎?這是同一個道理!”邵關通有些憤懣。
如今三個三年快過去了,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離居民區遠的化工廠搬了幾家,但近的卻沒有搬,這是什么道理?而且化工廠還在批建。”韋東英曾舉報新建的一家“彩瑞化工”,但環保局對她的回復按照韋東英的口述是:“這個名字是難聽,我們建議改名杭州彩瑞。”
“污染的問題,難道改一個廠名就可以解決了?”韋東英不能接受,對環保局扮演的角色很失望。
這對夫妻每天堅持巡查村旁的內河與錢塘江,在江畔有一個南陽污水收集中心,按照官方的說法,園區所有的工業污水都將通過管網進入污水收集中心而后進行污水集中處理。
不過,韋東英夫婦發現污水收集中心的機器幾乎不運轉,“你看,都生銹了”,她領著記者站在防洪堤上俯瞰污水收集中心。
3月8日上午10點,韋東英發現沿塘河上的赭山灣閘又開始放閘泄水了,黑烏烏的內河水直奔錢塘江。
“隔幾天就放一次,潮水來了就把污水排進錢塘江,再從另一頭把江水引入內河沖兌。”
記者看到,即便沖兌后的沿塘河水也是一片烏黑。
死亡名單
韋東英對蕭山區錢塘江各段的排污口了如指掌,她懷疑工廠仍有暗管偷排,因為在廠區工作的外地打工者不止一次規勸她:“大姐,你們別告了,越告越糟糕,他們現在都在廠里打暗井,污水通過暗井排走。”遺憾的是,韋東英找不到證據,因為工廠她是絕對進不去的,她告訴記者,化工廠排氣排水多在后半夜,且有人在江堤上守著,“他們拿著對講機,看到我來了,就用對講機通風報信:韋東英來了,你們快關閥。”
這對民間環保夫婦對記者反映的問題得到了諸多村民的印證。不過塢里村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已經不是污染了,這個問題已經現實存在了近20年。韋東英悲哀地控訴:“老百姓有幾個20年可以等?”從化工廠出現,塢里村的癌癥病例就開始逐日增加,時至今日這個小鄉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癌癥村”。
韋東英家中保存著一份她在2004年至2005年間記錄的村里癌癥患者與死亡名單,從1992年至2005年,塢里村有近60人患癌癥去世,年紀多在四五十歲,最年輕者20多歲,記者翻看這份沉重的死亡名單,發現村民們所患的癌癥多是肺癌、胃癌、肝癌。
2005年后的癌癥病例韋東英沒有做統計,因為她和村民們逐漸灰心了,“村民們后來不再配合調查,問我,調查了又有什么用,我沒法回答人家。”但是韋東英告訴記者,最近幾年,每年都有七八個人因為癌癥去世,“這里難道不是癌癥村?”
韋東英后來還曾做過一份《環境污染基本調查表》,記者摘錄了幾則——
案例一:1962年出生的赭山街道村民馮志光在表格中寫道,自己患有肝癌,妻子患有子宮肌瘤,曾看見企業直接排污,“現在蓋住放,夜里九點以后氣味濃,門窗打不開。”“井水不能用,以前水產品質量好,現在買回來有氣味,不好吃。”
他抱怨說“(污染的問題)和街道說過,沒有用。”“給我一點錢看病。”在期望一欄,他寫下了“想環境(好起來),下一代不要患癌。”2009年6月12日,馮志光填寫了這份表格,不到半年后,他不治身亡。
案例二:塢里村民王江平,2008年6月在調查表中自述:“本人感覺感覺身體不適,附近人得癌多。”此后不久,在檢查中,王江平被發現患有肺癌,痛苦掙扎4年后凄慘離世,卒年54歲。
在這厚厚的近60份表格中,村民們對家鄉的環境問題以及環保部門、街道、村委的瀆職抱怨連連。
51歲的村民曹建妙質問:“為什么塢里癌癥患者多,叫領導答復到底為什么!”而41歲的村民馮東海則直言不諱,不愿意讀一些關于水污染的問題和法律維權的專業書籍,因為“老百姓靠政府為民辦實事才有用,讀書沒有用”。
韋東英談起這些案例唏噓不已,忍不住抹淚,“老百姓心疼環境有什么用?老百姓的痛苦有誰能放在心上?”
塢里村最讓人心酸的癌癥家庭是一戶丁姓人家,50多歲的父親與30多歲的兒子前兩年陸續患癌去世,如今留下老婦獨守空房。
村民們多懷念當初的青山綠水,那時候河里魚蝦成群,然而現在捕獲的魚吃起來有一股怪味,韋東英說丈夫不久前捕獲一條野生鯽魚,賣給人家,結果買家上門抱怨燒魚的過程中滿屋子都是怪香味,有點像樟腦丸的味道,沒敢吃,扔了。
除了癌癥高發,塢里村民的血液病也比較普遍,33歲的村民陳奇原本是一個外科大夫,如今卻因為嚴重的免疫系統疾病在家養病。陳奇脫去衣服,渾身的紅疙瘩讓人不寒而栗,他說這是免疫體統破壞后的病癥,嚴重時呼吸困難,走路都艱難,因為瘙癢難忍,常抓得皮開肉綻。他去蕭山當地醫院治療,醫生直接問他住在哪里,當聽說是塢里村后,醫生斷言與污染有關,他又去上海華山醫院治療,醫生告訴他只有遠離污染才能痊愈。8年來,陳奇因為病患痛苦不堪,工作也丟了,他懷疑病是家邊上的馮氏彩鋼板廠導致的,這家工廠距離陳家不過十多米,生產工序中需要在鐵板上噴漆,而漆中含有甲苯,學醫出身的陳奇深知苯類對血液系統的危害。
但他卻沒有辦法去索賠,因為家附近的各類化工企業多達20多家,究竟是哪家在排放有毒有害物質,他也無法說清。“污染是眾人皆知的,但與癌癥與疾病具體有什么關聯,我們沒有證據,政府也沒給我們一個說法。”
陳奇想過搬離塢里村,他曾去海南休息過一段時間,身體明顯好轉,但回來后又復發。“沒有那個實力搬離。”
“我們這里就是癌癥村,我家邊上死掉的就十幾個。”他看著身邊年輕人一個個離開,很為自己的前景憂慮。
韋東英的一戶鄰居在蕭山環保局工作,根據韋東英的說法,這家人幾乎從不讓孩子住村里,周末偶爾回來一次也很快回城。
除了水,塢里村的土也被致癌物污染,村民們因此不敢吃本地種的菜,這更增加了生活成本。
“化工廠來了,我們的地被征用,沒有得到一點好處,反倒賠了性命。”多個村民反映。
更多可怕事實
對于“癌癥村”的說法,離塢里村稍遠一些的紅山村被公認為癌癥村中的“頭魁”,盡管官方至今同樣不承認“癌癥村”的說法。
紅山村的癌癥病發率比塢里村還高,原因在村民們看來很有警示意義——因為該村距離化工區比較遠,上世紀90年代,塢里村民為污染問題抗爭時,紅山村的村民們覺得環境污染并不會影響到自己,因此照舊吃井水,用內河的水澆灌稻谷、蔬菜,收獲的莊稼自家食用。直至2008年前后,紅山村才通上自來水,但為時已晚。“當時沒有意識到,現在進入癌癥高發期了。”邵關通苦笑,“幸虧我們塢里村鬧得旱,否則癌癥還要比現在嚴重。”
記者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在蕭山臨江工業園區及周邊的黨灣鎮等地同樣存在多個類似塢里村、紅山村這樣的“癌癥村”。根據環保部門的要求,園區的工業污水集中至蕭山臨江污水處理廠,這個污水處理廠還一并處理周邊11個鄉鎮的生活污水。
通過巨大的污水管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污水排人錢塘江,但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對該排污口的水樣抽檢發現其含有多類有毒有害物質,包括氯代苯胺、全氟辛酸、氯代硝基苯、氯苯等致癌甚至生殖侵害殘留物質。
因為怕本地人鬧事,工廠并不招用本地人。印染廠的不少外地工人租住在塢里村及周邊村落,村民們時常看到這些外地工人渾身紅色、綠色,染料是什么顏色,人就是什么顏色,連眼瞼都是五顏六色的。
有印染工人告訴記者,這些顏色幾個月都洗不掉,咳出來的痰都是帶色的,洗澡后,換上白襯衫,一出汗,領子都是紅色。
村民們最可怕的傳聞便是印染廠的污染會導致不孕不育,因此工廠怕承擔風險,也不愿招收年輕女工。
邵關通常去“二十二工段”的這個排污口,他并不懂得專業的化學知識,但直觀的感受足以讓他對環境憂心忡忡,他眼前的污水有時候是紅的,有時候是綠的,異味濃烈,“難道這就是無害化處理后的污水?”
一組數據或許可以說明環境污染對整個地區的危害,南陽鎮2012年征兵工作,270名應征青年,最終只有17名體檢過關。塢里村去了17名應征青年,結果只有邵關通的兒子一人合格。
21歲的兒子如今遠在他鄉,邵關通、韋東英夫婦決定堅持抗爭下去,雖然生命受到威脅,家中玻璃也被人接連砸破兩次。
韋東英說她想不通,這種斷子絕孫的事情為何得不到制止,“難道除了污染環境,就找不到賺錢的方式?難道中國的發展非要延續外國的老路?”
因為污染的問題,塢里村的村民們與村干部產生隔閡,并指控村干部們被化工廠一點點蠅頭小利就收買了。
邵關通期望將村民們整體搬遷,因為化工廠已經事實存在了。搬到哪里就會污染哪里,“地球哪里有那么多地方好讓他們污染?”
另一個“癌癥村”
離開蕭山,驅車往東不過半小時路程便進入紹興市,杭甬高速公路紹興出口下來就是三江村,這是紹興地區坊間“知名度”頗高的“癌癥村”,當然,地方政府不認可這個說法。三江村幾乎是塢里村的翻版,同樣因為印染等化工企業的包圍,水、土壤、空氣被污染,年輕人們“逃離”,外地工人與本地老人留守。
66歲的鄉村醫生林張木退休后堅持在村里的小診所義診,因為接觸的癌癥病患多了,他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遇到一些可疑病例直接建議患者家屬送去大醫院做腫瘤檢查。
這個5000多人的村子據他所知至少已經有80多人患癌去世,“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村民們都說這里是癌癥村。”
在這位鄉村醫生看來,癌癥高發肯定是不正常的,罪魁禍首就是附近的化工廠。三江村的村民也盼望著搬遷,但因為拆遷成本高,這項工程進展異常緩慢。
在三江村往北數公里便進入紹興濱海工業園區,這個園區是浙江省最大的工業園區之一,已經初步形成了紡織制造、石油化工、聚酯纖維、生物醫藥、包裝材料和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集群,其中印染年總產能達到50億米,占全國十分之一。
公路沿途盡是印染及相關的企業。聯發化工廠等企業沿著一條內河排列,河道外側就是海灣。記者面前的這條內河臭氣熏天,而聯發化工廠與內河相隔的圍墻外正有兩個工人安裝攝像探頭。
見到記者拍照,工人很警惕,當地環保人士——90后青年徐磬石認為在圍墻外安裝探頭針對性很明顯。
車子順著防洪堤一路開,每過一個化工廠便是一種氣味,附近新三江閘附近的兩個漁民告訴記者,風一大,各家工廠的氣味混合在一起,能將人熏暈。
6月7日這天,66歲的漁民高明亮從凌晨2點開始在新三江閘外的海灣捕魚,直至下午2點記者到訪,才捕獲十幾斤魚,而早年,一個小時就可以捕獲一百多斤。高明亮告訴記者,新三江閘隔幾天就打開一次,聯發化工旁邊的內河的臭水排人海灣,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黑龍轟隆隆扎進海灣。
“魚死的死,逃的逃,捕到的魚有種奇怪的味道,像是柴油味。”高明亮坦言,這魚他們不敢吃,只能賣給不知情的人,“一個人只能賣一次,上了一回當,下次就不會再買。”
順著濱海大道繼續往工業園區深處,印染企業更多,最具代表性的新二村被渾厚的化工味包圍,但村民們已經習以為常,聞不出來了。新二村周邊的內河已經悉數被工業污水污染,成為村民們眼中的毒水,“一沾手就會發疹子”。
2012年5月8日,因為濱海工業園區一家印染廠管道爆裂,新二村一條三四百米長的河流瞬間被染成紅色的“血河”,兩天后才褪色。
如今居住在新二村的主要是外地來的工人,村民郭大爺透露,新二村同樣被視為“癌癥村”,地表水被污染,地下水同樣不能飲用,村民們守著水卻愁水吃。
郭大爺與其他村民一樣將房子出租給來自云南、貴州、四川等地來的工人,一名正在洗魚腥草的女工告訴記者,她今年快50歲,在附近一家印染廠做工,剛到這里,早她到來的老鄉就告誡她不能飲用井水,河水更是碰不得。
工人們如今都從工廠里提自來水回來洗菜、燒飯,在這片水鄉,水成了貴重的物品,郭大爺家有一口水井,雖然只能用來洗衣服,但也供不應求,郭大爺在井旁寫了一個告示:“不住我家,不準用水。”
濱海工業園區各家企業的污水同樣通過管網匯入當地的污水處理廠——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
按照日處理能力,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以處理印染廢水為主的綜合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110萬噸,雨水、污水管線據資料顯示高達290公里。
在這家污水處理公司不遠處是一家名為紹興環興的污泥處理公司,巨大的煙囪正在冒煙。
徐磬石2010年組建了紹興當地的一支民間環保組織,他告訴記者,因為污染問題,當地曾多次發生村民與企業的沖突。
在小徐看來,水與空氣的污染是可以目睹的,但另一個隱患卻容易被忽視——土壤。按照污水處理要求,每個企業的污水必須先在廠內進行初期處理,而后再進入管網,沉淀物中積攢了巨量污染物。
環興污泥處理公司這樣的企業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但在紹興地區也確實存在企業偷倒污泥的情況。
“這種污泥對土壤的破壞性極大,所倒之處寸草不生。”小徐透露。
共同的宿命?
濱海大道東北方向的盡頭便是杭州灣,3月7日這天,雖有霧霾,但仍可依稀看見杭州灣大橋。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處理后排放出來的污水便從這里排入杭州灣錢塘江內,附近一家工廠的工人告訴記者,排污時,污水通過管道噴出,在江面形成巨大的渦流,而污水的顏色則是五顏六色的。
水務部門看到記者攝像很警惕地詢問。在這個排污口,綠色和平組織的抽樣同樣檢測出了包括氯代苯胺、全氟化合物等致癌物質,甚至還有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此類污染物質具有生殖毒性,常被應用于包括紡織品在內的多種工業生產。
記者注意到,針對綠色和平組織的檢測報告,蕭山與紹興縣環保部門均曾予以否認,蕭山區環保局副局長朱海斌、紹興市環保局副局長胡劍都表示,“工業園區排放的污水都經過污水廠處理,符合國家標準。”朱海斌表示,工業污水即使經過了處理還是污水,不可能達到自然水那樣的清澈。根據國家標準,只要該污水經過自然水的80倍稀釋能夠達到無色就是正常的。報告中提到的芳香胺、硝基苯、二氯乙烷、氯苯等有毒有害物質,朱海斌表示“國標”里面沒有要求,目前國內環保部門的技術和設備水平也無法檢測。
在濱海工業園區內的萬豐化工廠附近,兩名來自四川綿陽的萬豐化工女工正在河道旁種菜,河道便與新二村那條曾被染成“血河”的內河相連。因為被污染,這條河如今被筑壩隔斷,新二村的村民早已廢棄河道兩邊的農田不再耕種,但兩名四川女工不以為然。她們告訴記者,“化工廠與印染廠相比,很難說哪個毒性更大,為了生活,沒那么多能力去講條件。”女工的工資每月不足兩千元,工廠每個月給她們發防毒口罩,但戴不戴就靠個人自覺,至于體檢,“目前還沒享受過”。
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的調研顯示,紹興濱海工業園區與蕭山臨江工業園區的印染企業不乏一些國際服裝品牌如Zara、Levi’s等的供應商。
紡織名城向世界輸出潮流的同時卻將污流留在了本地,地方官員摘取了GDP的果實,民眾卻在為生態危機埋單。
環保部《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十二五”規劃》顯示,我國化學品污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我國現有生產使用記錄的化學物質4萬多種,其中3000余種已列入當前《危險化學品名錄》,目前,我國化學品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環境污染和風險隱患突出,發達國家已淘汰或限制的部分有毒有害化學品在我國仍有規模化生產和使用,存在部分高環境風險的化學品生產能力向我國進行轉移和集中的現象。
指望國際服裝品牌督促供貨商控制污染物的使用排放,在現階段無異于癡人說夢般的一廂情愿,何況對服裝而言,有毒有害物的服裝殘留以及洗滌過程中對消費地的二次污染問題也同樣嚴峻,不久前發生的上海“毒校服”事件,有毒殘留的布匹就來自紹興地區。
2010年,紹興縣印染超過170億米的布料,并且生產了超過1.3億件的服裝,紡織業作為紹興最大的支柱產業,占據當地工業經濟總量的58,5%。然而,籠罩在癌癥陰霾下的村民們對這些數字樂不起來,因為付出的環境代價實在太大,恐怕幾代人都無法償還。
紹興濱海工業區的排污口再往東,紹興上虞市的道墟鎮亦有不少村民向記者反映,他們那里也有“癌癥村”。化工企業開到哪里,“癌癥村”似乎便會出現在哪里。
上虞往東,寧波市慈溪地區,隨著杭州灣大橋的建成貫通,工業園區逐漸擴大,并已形成專門的印染區。來自那里的民聲反饋是,因為污染物的排放,海產品產量削減,口感變差,老百姓們正在擔心步入上游的后塵。
污水最終奔流入海,在有毒有害污染物中生長的海產品最終被端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餐桌,甚至更遠。
毫無疑問,環境污染的危害絕不可能局限局部地區。同處一片霧霾天下,如果不控制污染物的使用、排放,癌癥或將成為我們這代人,甚至幾代人共同的歸屬。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200萬人,因癌癥死亡人數為140萬,我國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癥,在全國不少大城市,惡性腫瘤已經超越心腦血管疾病,成為第一死亡原因。
“如果我們就把這樣一個環境留給我們的子孫,我們的子孫以后祭拜我們的時候也不會感激我們,他們只會問,祖先們啊,你們到底在干些什么啊。”
韋東英的這番話與噴涌的污水共同擊打著我們的心。
洪河經舞鋼市、舞陽縣、西平縣、上蔡縣、新蔡縣進入淮河,全長254公里。一些重污染企業超標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水,舞陽縣城的生活污水也進入洪河。
一、“綠色壁壘”的淵源
綠色壁壘,即綠色貿易壁壘,又被稱為環境壁壘,是指進口國(主要指發達國家)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以及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為由限制進口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它依據有關的環保標準和規定,要求進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質量標準,而且從設計、制造、包裝到消費處置都要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不得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綠色壁壘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開始興起。最典型的案例是1991年美國限制進口墨西哥的金槍魚及其制品。一方面,由于經濟的發展而使全球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促使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崇尚回歸自然,追求健康的綠色消費。它是世界貿易發展的一個新動向,具有合理性和進步性。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地位不斷提高,在發達國家進口中所占比例逐年遞增。因此,一些發達國家利用自己在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打著保護環境的旗號,構筑非關稅壁壘,行貿易保護之實。
二、“綠色壁壘”的種類及表現形式
(一)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
進口國以保護環境為名,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環境的進口產品課以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其進口,甚至實行貿易制裁。例如: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規定,所有在美國出售的魚類都須來自經美方證明未受污染的水域。
(二)綠色技術標準
進口國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強制性環保技術標準,限制國外商品進口。這些標準都是根據發達國家生產和技術水平制定的,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因而,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三)綠色環境標志
也稱綠色標志、生態標志。它按照嚴格的程序和環境標準頒發給廠商,復印于產品及包裝上,以向消費者表明:該產品從研制、開發到生產、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個過程均符合生態和環境保護要求。例如:德國率先推出的“藍色天使”、北歐四國的“白天鵝制度”、歐洲聯盟的“EU制度”、加拿大的“環境選擇制度”、日本的“生態標志制度”等。
(四)綠色包裝制度
綠色包裝是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環境的包裝。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立法形式規定,啤酒、軟性飲料和礦泉水一律使用可循環使用的容器;制定強制包裝再循環或利用的法律,如日本的“再利用法”、“新廢棄物處理法”等;稅收優惠或處罰,即對使用可再循環包裝材料的廠商征收較高的稅賦,以鼓勵使用可回收再生的材料。
(五)綠色衛生檢疫制度
基于保護環境和生態資源,確保人類和動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劑等的影響,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定了嚴格的環境與技術標準。例如1986年,素以“陶瓷王國”著稱的我國,在美國市場的占有份額僅及日本同期同類產品的1/10,其主要原因是:美國認為我國產品中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鉛含量嚴重超標。
(六)綠色補貼
發達國家將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一方面降低了自身的環境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更為嚴重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絕大部分企業本身無力承擔治理環境污染的費用,政府有時只能給予一定的環境補貼。而發達國家又會以這種“補貼”違反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為由,限制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商品。
三、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在正式加入世貿組織的前三四年中,我國就至少有價值200億美元的商品因不符合貿易伙伴的環保要求而遭退貨。
(一)對紡織品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紡織品和服裝不符合“綠色壁壘”要求的覆蓋面約在15%,按2000年出口計算,受影響出口額近80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正在建立的TBT體系(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簡稱TBT)的影響日益顯現。
首先,在安全要求方面,許多國家明確提出紡織品的阻燃性指標,如對進口睡衣要求必須經過延遲燃燒的實驗,睡衣上必須貼上“延遲燃燒”或“遠離火源”字樣的標簽等。其次,在環境保護要求方面,主要是對紡織品所含有害化學品做出限制和禁止的規定,而且對紡織品生命周期中的各個階段,包括棉花種植和處理、纖維生產、產品的加工及制造(如紡、織、印、染、洗、燙、整理)、消費者使用等都有明確的環保要求和規定。而且,在標簽要求方面,歐美國家對紡織品和服裝都有一系列標簽要求,如原產地標簽、商標標簽、提示標簽等。
(二)對機電產品的影響
自從1995年機電產品出口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產品后,就遇到了來自發達國家先進的產品法規、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安全標準、電磁輻射標準等方面的綠色壁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90億美元的出口機電產品受到有關《臭氧層保護國際公約》及其他國家相關標準的限制而被禁止銷售。
(三)對輕工業產品的影響
例如玩具產品,中國是世界主要的玩具生產及出口基地,每年的出口額約50億美元。許多國家都明文規定玩具對兒童的安全性要求和有害金屬含量限制。有的把影響兒童心理、行為、成長的玩具作為禁止的危險玩具。而我國玩具出口企業對安全問題重視不夠,有些使用的原料不合格,有的使用說明內容不完整,容易造成傷害的玩具的安全警示或警示說明不醒目,有些玩具沒有標明適用年齡等。
(四)對農產品的影響
天津,東港海關2002年第一季度農產品退運92票,總價值138萬美元;浙江,2002年初寧波市一批出口到韓國、歐盟的水產品中被檢出有雜質而受到暫停出口;2002年1月歐盟以中國出口的小龍蝦所含氯霉素超標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國動物源產品進口,這使得我國共有10多億美元的農產品無法進入歐盟市場。
四、為何會遭遇綠色壁壘
(一)雙低――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低,檢驗產品的技術標準低
我國科技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由此導致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低。據專家估計,我國產品質量實際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10-20年。僅就德國為例,目前應用的工業標準約有15800種,大多數等同于國際標準;而我國技術標準約有70%――80%低于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而且我國標準體系混亂,有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專業標準及企業標準,名目多而水平低下,難與國際水平接軌。
這在農產品、食品、紡織品等行業更為突出。聯合國食物與農業組織迄今已公布了有關農業在食品中的最大限制標準共2500項。而我國直到2001年,農業部才出臺了無公害農產品的行業標淮。其中的農產品質量標準中僅涉及62種化學污染物。
(二)雙盲――我國企業綠色觀念淡薄,而且對國外的技術法規、標準缺乏了解
據有關部門統計,1996年到2003年6月,我國獲得環境標志認證的紡織服裝企業僅有38家。另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使用綠色食品商標的產品只有3000多個,年產量僅2000多萬噸。可見,我國許多企業綠色觀念淡薄,未能意識到綠色壁壘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而且,許多企業對國際通用的國際標準和技術管理措施也知之甚少,對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手段和技術限制缺乏了解,再加上技術貿易壁壘本身的不透明性,使我國的出口貿易面臨很大的困難。
(三)競爭和分工――產業的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工的影響
出于產業競爭的需要,有的發達國家采取了明顯的歧視性措施。例如,日本為限制我國稻米進口,將檢測指標由23項增加到121項,其中許多農藥是我國從來不使用的,也要進行農殘檢測。再如,為限制我國菠菜進口,2002年日本公布菠菜中農藥毒死蜱殘留限量為0.01mg/kg,既遠遠嚴于日本蔬菜中其他有機磷農藥的留限量(大約相差10倍以上),又大大超出美國、歐盟及國際組織標準(約為0.05mg/g)。
而且,發達國家往往將污染較多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把發展中國家作為傾倒工業廢棄物的垃圾場。據統計,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35%危害生態環境,日本2/3的海外投資是污染產業。而且,這種行為也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治理成本,形成了不合理的國際環境保護格局。一些發達國家不但推卸責任,反而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綠色壁壘,從而使發展中國家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
五、對策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綠色貿易壁壘是全球經濟的大趨勢,只能勇敢地去面對它、克服它,化壁壘為通道。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綠色經濟意識不斷提高,將環保措施納入國際貿易的規則和目標日趨得到廣大消費者的支持和認同,綠色產品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的比重將日益增大。資料顯示,在美國,新產品中綠色產品所占比重1999年提高到了80%;德國、日本開發的新產品中,綠色產品都占60%以上。而最新的調查表明,有77%的美國人表示,企業的綠色形象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欲。在歐洲市場,40%的消費者喜歡購買綠色商品;而82%的德國消費者在超市購物時會考慮環保問題。
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要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企業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推行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使綠色經濟意識融入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中;同時,建立綠色貿易制度,樹立綠色貿易思想,以順應世界綠色潮流。
(二)加強國際合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應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保持密切聯系,加強團結與合作,在國際事務中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增強發展中國家的相對力量和合力,積極參與有關國際環保條約的制定;加強在環境與貿易領域的國際合作,努力尋求應有的優惠待遇,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對于導致環境破壞的污染產業要嚴格控制;并通過多邊合作,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力爭讓發達國家承擔歷史責任,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治理環境污染的技術和資金援助。
(三)積極做好環境標準化工作
ISO14000體系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的關于環境管理的標準體系,目前已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認同。對于許多出口產品來說,通過ISO14000認證是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必要條件。它不僅可以使產品沖破綠色貿易壁壘,而且還可以為企業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從而極大地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四)發展綠色市場、開發綠色產品、開展綠色營銷、推行綠色認證
我國企業應該適應這一潮流,改造產品設計、包裝、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環保因素,努力達到各種技術、安全、衛生、環境標準以及包裝、標簽規范,順應綠色消費的需求;同時開發環保成本低、質優、符合國際環境標準的綠色產品。我國政府也要鼓勵企業在這一新的國際貿易領域積極開展綠色營銷,盡早申報綠色認證和綠色標簽;而且也應該與有關國際認證機構建立相互認證關系,降低企業認證成本。
(五)盯住國際標準,努力提高技術標準水平
我國質量認證和環境保護部門應該抓緊對國際公認的標準和制度在我國的實施進行可行性研究,并通過行政立法程序將這些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只有采用達到或超過國際標準水平的技術標準,才能提升企業產品和生產的技術水平,才能有效地建立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支持體系,才能減少國際貿易摩擦,擴大產品出口,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六)加大對綠色產業的資金投入,建立全程質量保障體系
要全面推行ISO9001質量標準體系,就必須建立全程質量保障體系,使綠色技術標準貫穿于生產全過程。例如,大連普蘭店生產的“蓮粳1號”優質稻米,為沖破日本的綠色壁壘,全市1200余戶簽約稻農生產全程實行標準化生產,獲得了出口日本的許可證,每公斤收購價格高于國內市場40%。
(七)建立行業應對機制,積極抗辯
我國在面對無理的綠色貿易壁壘時,應沉著應戰、據理力爭。對發達國家違反非歧視原則而設置的綠色壁壘,我國可根據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所確定的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提出抗辯,充分利用環境條約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原則,通過雙邊磋商、談判解決。
活性氧與抗氧化
需氧生物不能離開氧氣而存活,人體亦通過有氧呼吸產生能源而生存,氧代謝最終產物為水,水亦為維持生命所必須。但進入體內的氧氣大約有2%經過生化反應而成為具有極強氧化能力的活性氧自由基。
過去人們總認為氧對人體是有益無害的,但發現氧的某些代謝產物及其衍生物如脂類過氧化產物與單線態氧(?O2)可損傷機體。由于這類活性物質都含有氧,又具有較氧活潑的化學反應性,就統稱為活性氧。
所謂“自由基”是指游離存在的,帶有不成對電子的分子、原子或離子。常以在其原子符號的上角注上一個圓點“? ”來表示自由基。如H?、O 2?。氧代謝最終產物為水,水亦為維持生命所必須。
與生命老化有關的生物(含氧)自由基:
活性氧自由基(O 2?)
過氧化氫自由基(HO 2?)
羥基自由基(?OH)-
人體生理有時需要利用活性氧,如白細胞吞噬細菌時,需要產生活性氧來消滅細菌,但活性氧自由基對皮膚老化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各種疾病的影響,使得人體機體內活性氧自由基增加,再加外部原因如強日光、紫外線的照射,以及溫度濕度的變化都可使機體內產生活性氧自由基。
活性氧可以引發機體內脂類中的不飽和脂肪酸(RH)過氧化而產生脂類過氧化自由基。
產生脂類過氧化物的鏈式反應如下:
RH +?OH R?+ HO2
R?+ O 2 ROO?
ROO?+ RH ROOH + R?
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研究發現: 皮膚的老化與體內致衰老因子――自由基及其產物過氧化脂質的作用密切相關。經測試老年人體內活性氧自由基較年輕人明顯增多,這些增多過剩的自由基稱其為“超氧化自由基”具有強化破壞機體的氧化作用,主要表現為:
產生皺紋 人體細胞膜是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正常的細胞膜其膜蛋白質在不斷地進行著締合和介離過程,而當機體中活性氧自由基增多所引起的脂類過氧化作用會導致膜蛋白質處于永久性的締合狀態,阻礙蛋白體恢復到原規則的分布狀,嚴重地損壞了生物膜功能。脂類過氧化反應所產生的自由基還可對細胞膜上的蛋白質或膜結合酶起作用,使膜結構起變化,導致膜功能異常而使機體處于不正常狀態。此外,上述反應會使膜的不飽和脂肪酸減少,膜的飽和脂肪酸增加,而使膜變為剛性狀態,柔軟流動性降低,表現為皮膚干燥、出現皺紋等老化現象。
膠原是一種纖維狀的結構蛋白,它是機體內的最豐富的蛋白質之一,約占總蛋白質的25~30%,皮膚組織大都由膠原蛋白組成。隨年齡的增加,機體內各種氧自由基亦增加,可以改變機體內許多酶的水平和性質,如可使賴氨酰氧化酶水平改變,引起結締組織中膠原蛋白交聯,隨著交聯度的增加可使膠原蛋白的溶解度降低,這種交聯隨年齡的增加而變得穩定和不可逆(還原)性。這種膠原蛋白結構的改變表現在肌體衰老特征為:皮膚無彈性、無光澤、骨胳變脆、眼晶狀體的物理性質改變等。
總之,活性氧自由基可引起細胞萎縮和數量減少,使真皮組織中的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破壞,動搖了維持皮膚彈性的重要物質基礎,導致皮膚松弛、皮膚彈性下降;可使皮膚組織中的皮脂腺受損,使皮脂分泌減少,皮脂膜變薄,保水性下降,使皮膚變得干燥、粗糙,加快和加重了皮膚皺紋的產生;還會導致大小汗腺破壞,影響汗腺排泄汗液的功能,使體內廢物積累增多,加重皮膚組織損傷,加速皺紋產生;此外,還會破壞微循環功能,使提供皮膚組織的營養得不到及時的供應,促使了皮膚皺紋的產生。
產生色斑 活性氧自由基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不斷與皮膚組織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進行氧化作用,生成一種有害的代謝產物――丙二醛(MDA),它在人體衰老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它與蛋白質的一級氨基團反應,而與蛋白質交聯,此反應形成了一種熒光產物――希夫堿。此外,它還可與核酸上的氨基或磷脂類(磷脂酰乙醇胺)起反應,也能產生類似的熒光產物。這些產物的積聚就表現為老年色素(脂褐素)――老年斑是皮膚老化的一種現象。
目前在化妝品中常用的抗氧化物主要有:
(1)超氧化岐化酶簡稱SOD 是一種“抗氧化酶”。由于它能特異性地清除體內生成過多的致衰老因子――超氧自由基,調節體內的氧化代謝和抗衰老功能,因此也將它稱之為“抗衰老酶”。
(2) 過氧化氫酶 其作用主要是將過氧化氫催化變成水和氧。
(3) 谷胱甘肽過氧化酶 可以還原過氧化氫或過氧化脂質,成為水及氧或其它無害產物。
(4) VC 它是一種優良的水溶性抗氧化物,但僅僅靠維生素C來當抗氧化物是不夠的,需與VE配合。
(5) VE 它可以抑制過氧化脂質的生成反應,故它具有消除色素沉著、抗皮膚衰老的作用,但同樣需與VC配合,才有效果。
(6) β-胡蘿卜素 它在體內可以消除單線態氧的毒性和作為自由基物的清除劑。
(7) 許多含黃酮類化合物的中草藥具有抗氧化性,如黃、葛根、松葉、桑葉、側佰葉、金銀花、槐角等。
日本醫學博士西岡教授用活細胞測試活性氧的試驗方法是應用遺傳因子操作技術,使用不含可消除活性氧的SOD、KAT酶的細胞來測試。與試管試驗不一樣,其特點是可直接測試實驗成分中的活性氧對細胞產生的危害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護膚品原料本身也存在活性氧。依據日本西岡教授的檢驗方法,在測試護膚品中的成分時,發現本來是用來保護皮膚的護膚品,其中的成分,卻產生活性氧!
21世紀的今天,人們對安全、健康越來越重視,不論是食品,還是化妝品,從原料開始精選,不產生活性氧,并消除多余的活性氧,才能完全抗氧化。抗氧化將是21世紀人類健康、亮麗的主題。
細胞間質與抗衰老
細胞間脂質是肌膚健康的重要因素,皮膚的健康與否,直接與皮膚里面的組織液,細胞分裂時產生的分泌物――細胞間脂質有密切的關系。
構成人體的細胞并不全都緊密地貼靠在一起,細胞之間還有或大或小的空隙,它們為非細胞的間質成分占據著,細胞間脂質對細胞本身的營養代謝,物質的運輸交換及整體運動、呼吸等起重要作用。
細胞間質的主要成分有膠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膠原是細胞間質中最主要的成分,膠原中的糖蛋白主要有纖維粘接蛋白和層粘連蛋白,它們具有調節細胞生長、增殖、分化和遷移等功能。蛋白多糖主要成分有透明質酸等,細胞間脂質中還有N-脂酰鞘氨醇(含神經酰胺)和膽甾醇。細胞間質通過對細胞的粘附作用,可提高細胞的成活,并誘導細胞分化、增殖,細胞間脂質還可使各類生長因子不易降解和失活,起到貯存庫的作用。
為什么嬰兒的皮膚、小孩的皮膚細膩、嬌嫩?是因為嬰兒、小孩的細胞活躍,細胞分裂的速度很快,細胞之間的分泌物――細胞間脂質非常多,一日三餐攝入的食物轉化成營養、氧化,并從真皮層上的毛細動脈血管中滲透出來,溶于細胞間脂質之中,被表皮的基底母細胞吸收,形成新陳代謝。同時,基底母細胞排除的二氧化碳、廢棄物、又溶于細胞間脂質之中,帶至毛細靜脈管排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細胞活躍性減弱,細胞分裂的速度變慢,導致細胞之間的分泌物――細胞間脂質越來越少,來自自身營養與氧氣難以被基底母細胞吸收,排泄也不通暢,新陳代謝緩慢,皮膚逐漸衰老,出現各種皮膚問題,引起皮膚干燥,出現小皺紋。所以細胞間脂質是輸送營養和氧氣、排泄廢棄物的通路,是皮膚健康亮麗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化妝品中最優良的保濕劑神經酰胺和透明質酸都是源自細胞間質中。此外,在許多天然凝膠中也含有細胞間脂質成分,如植物凝膠(蘆薈提取物)、深海凝膠(海草、海帶提取物)、動物凝膠(動物真皮組織液提取物)、高山凝膠(黏土提取物)、生化凝膠(生化工程產物)。
無添加有害成分與綠色環保
傳統化妝品又稱香妝品,是一種多組分的混合物。化妝品是為了美化人體而使用的,是要經常使用的,潔膚、護膚類化妝品更是天天要使用的,甚至一天使用多次。人的一生會長期地、連續地接觸到各種化妝品,因此化妝品所添加成分的安全性至關重要。化妝品所含的香精、色素、防腐劑、乳化劑這些含量不高的添加成分,大多數為有機化學合成產物,往往成為皮膚的致敏源。因為它們都可能含有光毒性物質,可引發化妝品皮炎,可損傷細胞中的脫氧核糖核酸,損害嚴重時,可使細胞發生突變而可能致癌。有關資料報導,化妝品組分中致皮膚損害的防腐劑占30%,香料占26.5%,乳化劑占14.3%。染發劑中多含有對苯二胺,它能與頭部皮膚下的蛋白質結合,形成全抗原,極易引起過敏反應。據國外報導,約有半數以上的化妝品可檢測出可能致癌的亞硝酸類。據推測,化妝品中的亞硝酸類大多來自三乙醇胺鹽等一類乳化劑。下面分別剖析化妝品中的有害成分:
1. 著色劑
著色劑多數是有機合成的化學物質,易含有有害人體的雜質,影響人體健康。由化妝品著色劑引起對人體傷害最典型的案例是1977年日本發生眾多婦女因使用化妝品而患上“顏面黑皮癥”的皮膚病,為此7家大化妝品廠被告上了法庭,在經過長達4年多次開庭審訊之后,最后查明是劣質化妝品所致,因化妝品中含有了不合格的著色劑(一種焦油色素,紅色219號),為此,日本決定停止在化妝品中使用該色素(偶氮染料立索爾紫紅)。美國、日本、歐共體和我國政府的有關機構對著色劑,尤其是應用到食品、化妝品、醫藥用品中的著色劑,都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對著色劑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監督和限制。
國際著色劑刊物《Colour Index》(《染料索引》,簡稱C.I.),將世界已合成并生產的7000多種著色劑匯編成冊,按照它們的應用性質和化學結構進行歸納、分類、編號,逐一說明它們的特性和合成方法,并列出了結構式等。這是有關著色劑的資料大全,需要時可以查閱。
近來對人工化學合成著色劑的安全性研究發現,某些人工合成著色劑除可引起某些個體過敏反應外,有的成分還能透過人和動物皮膚被身體吸收,有明顯的致突變作用,長期使用此類產品可誘發癌癥。因此,人工合成著色劑,這類具有光敏性質的物質用在化妝品中,其安全性實在讓人擔心。故為了保證化妝品產品的安全性,在除彩妝以外的化妝品品種中應盡量少使用或者不用著色劑,即使是彩妝著色劑亦需用涂膜包敷處理,以隔離皮膚當前那些號稱為“不添加著色劑”的化妝品將會人注目。
2. 香料、香精
香料、香精對人體的安全性也是一個十分需要注意的問題。由于香料的結構多樣和復雜,香料的穩定性較差,刺激性亦強。另外若單體香料不純,存在有害物質,就會引起香精刺激皮膚,引起皮膚過敏和產生光敏毒性。對于香料、香精的安全性,國際香料界非常重視,國際日用香料協會(簡稱IFRA),對可能會產生不良作用的香料制定了安全使用準則,認定某些香料在化妝品中為禁用,某些香料為限量使用,對一些香料規定了特定的生產工藝,認定某些香料只能與其它物質共同使用等。另一國際香料組織國際日用香料研究所(簡稱RIFM),已對1000多種使用量較大的香料和新香料進行了試驗,其部分報告刊登在期刊《食品與化妝品毒理學》上,報告內容包括該香料在各類化妝品中的平均和最高用量、急性中毒試驗、刺激、過敏和光敏毒性試驗、法規要求等。
除香水以外的化妝品中添加香精起兩種作用,一是掩蓋原料異味,二是吸引消費者購買欲望。但隨著提純精制手段的提高,目前有的化妝品的原料可做到無異味了,因此如選用優質原料制作化妝品就無需加入香精掩蓋。目前高端、時尚的化妝品流行少加或不加香精,稱為“無香化妝品”。
3. 防腐劑
化妝品中使用防腐劑是為了在保質期內,使產品不受到微生物污染。但是,這些防腐劑在抑制有害菌群的同時也會傷及化妝品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使得大量活性成分衰減失活,并且各種防腐劑對皮膚都有或大或小的刺激性。目前,有的化妝品企業采用了先進的生產工藝條件,在嚴格的無菌生產環境中操作,產品中不加任何化學防腐劑,但在銷售與儲存中需采用冷藏保鮮(0℃-10℃),以確保高生物活性成分不受環境溫度、濕度和防腐劑的破壞。日本已經在包裝上引入外磁技術來代替冷藏保鮮技術,以達到更加安全、方便的目的。
4. 油脂、蠟
自古以來,傳統化妝品及現代化妝品均是以油性原料作為護膚的主要成分,當油脂、蠟涂布在皮膚表面時,可形成一層薄脂膜,可封閉、鎖住皮膚所含的水分,具有一定的保濕作用。此外,它還可隔離環境的污染、風寒的刺激,有一定的護膚使用。但是,由于天然的動、植物油脂在存貯期間經氧化水解等作用,會發生變質、酸敗。再如天然的礦物蠟、凡士林儲存時間久了之后,也會變色、變黃、變質。更應引起注意的是,精制差的礦物油往往會含有致癌物――2.5―苯并芘。此外油脂、蠟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皮膚1%的呼吸,經常使用透氣性差的礦物油原料復配的化妝品,很容易造成毛孔粗大。同時油性成分會使皮膚自身分泌皮脂的皮脂腺功能絮亂,可能導致皮脂腺功能退化,無法形成皮膚自身正常的皮脂膜,而導致為干性皮膚。此外,也有一部分人,因油性成分的刺激導致皮脂腺分泌過剩而堵塞毛孔,容易造成暗瘡皮膚。
5. 乳化劑
目前護膚化妝品已開始進入“無油”時代,即由“油―水”體系進展至“水―水”體系,產品的劑型也逐漸由“膏霜乳液”轉向“液劑”或“ 喱”、“凝膠”劑型。
現代護膚化妝品主要是由本不相容的油(相)和水(相)靠乳化劑經過均質處理,乳化分散形成的乳化體劑型,但化妝品中的乳化劑大多都是合成化學品,這既不符合回歸大自然(Back to Nature)的心理趨向,也不符合環保要求,而且帶來對皮膚的刺激。近年來,人們從大豆油和山茶科植物種子中提取到的卵磷脂和茶皂素等用作天然乳化劑制作化妝品取得一定的效果。此外,從動物組織中也可提取到更為有效的天然乳化劑。
合成乳化劑對皮膚的傷害較大,雖然天然乳化劑的毒性相對較小,但對皮膚仍有輕微刺激。上世紀90年代后,國際市場已推出了“無油”的化妝護膚品,這就是說,無須采用乳化劑進行油水乳化了,這種無油、無乳化劑的化妝品將是今后化妝護膚品的發展新趨勢。
6. 乙醇
乙醇具有一定的毒性,對人體的眼粘膜和皮膚都有刺激作用,高濃度的酒精對皮膚還有脫脂作用。在乙醇的生產過程中,伴隨著少量的甲醇存在。甲醇是一種毒性較強的物質,所謂假酒中毒、工業酒精喝死人等案例,都是因其中的甲醇中毒所致。故現在的化妝品在其酒精(乙醇)用量≥2%時,一般都要提供該乙醇中甲醇的含量指標,符合國家限量標準才是合格產品。由于含酒精的化妝品對人體皮膚的刺激和損傷已逐漸為許多消費者知情,所以目前,有許多化妝品在宣傳其產品時,其內容之一就是產品不添加酒精。
自上世紀90年代,人們環境保護的意識日益增強,為了順從和適應“綠色”環保運動的潮流,國外化妝品行業率先提出了“綠色”化妝品的概念,即化妝品要重視環境保護,要求化妝品無論在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都能做到不污染環境,不傷害人體健康。為達到“綠色”目的,應選用安全無毒副作用的原料和新型易生物降解的環保包裝材料,在產品宣傳上倡導綠色環保消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