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鹽堿土壤改良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鹽堿土;耕地現狀;改良方法;治理措施;黑龍江安達
中圖分類號 S15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0-0185-01
1 安達市耕地現狀
1.1 耕地現狀
安達市現有耕地總面積為122 522.00 hm2。耕地土壤以黑鈣土為主,占耕地總面積的65.16%;草甸土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33.13%;鹽堿土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1.71%,且95%以上呈斑狀分布于耕地中,與草甸土呈復區分布。全市大部分耕地土壤鹽分積累過高,呈偏堿性,土質黏重,易板結變硬,通透性差,自然肥力較低,耕性不良,大部分缺氮磷,對農作物生長不利,屬低產土壤[1-3]。
1.2 鹽堿田成因
安達市地處松嫩平原鹽堿干旱地區,為半干旱氣候,年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加之區內水系很不發達,引起鹽分在耕作層的聚積,形成了鹽堿化土壤[4]。
2 鹽堿耕地不良影響
2.1 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
土地的鹽堿化和長期的重用輕養,導致自然植物或農作物生長不好、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結構不良、肥力下降、耕作層變淺。
2.2 制約農業生產發展
由于土壤pH值較高,加上氣候干旱,導致鹽堿地塊作物根系吸水困難,幼苗極易枯死或“燒苗”,降低農作物產量。此外,植物在吸收大量鹽分后,會阻礙其他必需物質的吸收,導致生理代謝紊亂、農產品品質降低。
2.3 降低地下水水位
土壤中大量鹽分聚積,導致地表徑流下滲透系數較小,地表水利用率較低,安達區域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
2.4 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土壤鹽分積累過高,鹽堿化與易鹽漬化土壤面積大,耕地涵水固土能力明顯下降,風災、旱災、澇災頻繁發生,生態系統明顯惡化,形成“干旱―鹽堿―干旱―植物受害加重”的惡性循環態勢。
3 鹽堿田改良方法
一是施用改土劑。在采取水利和農藝措施的同時,施用改土劑,在消除游離堿和代換性鈉、降低堿化度和堿性的同時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5]。二是旱田改水田,以水治堿。種植水稻,降低土壤含鹽量和pH值。三是增施農肥,改良土壤,培肥改土,促進農業高產穩產。四是加強排水灌溉措施,促進土體脫鹽和防止返鹽。排水可以調節和控制地下水位在臨界深度以下,使土壤不致返鹽。灌溉可以把鹽堿土表層的鹽分淋洗至下層,用排水溝把溶解的鹽分排走。五是根據安達市的土壤特點,增加大中型農業機械連片種植,以機治硬脫鹽。六是利用生物劑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地力,增加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改善土壤鹽漬化狀況。
4 鹽堿田治理措施
4.1 有效解決水資源供給問題
水資源不足是導致安達土地鹽堿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要借尼爾基水庫建設的契機,積極向上爭取,加大北部引嫩向安達地區的供水量,解決水資源供給問題。在此基礎上,加大耕地和草原節水灌溉力度,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大力植樹造林,注重水土保持,注重風蝕治理,加大攔蓄水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設。
4.2 綜合利用治理技術,以點帶面,全面治理土壤鹽堿化
按照土壤的理化指標,對成熟的鹽堿地治理方法進行推廣應用,分片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對耕地多為低洼易澇地塊但水源充足的地區采取旱改水、以水治堿改良土壤;對堿斑面積大的地區,采取施用康地寶、沸石、糠醛渣等改土劑對耕地堿斑進行改良;對干旱型鹽堿土地區,采取灌排結合的治理措施[6-7];對瘦硬型鹽堿土地區,利用大型機械進行連片和聯合作業,進行淺翻深松、耕暄土壤,以實現土壤改良。
4.3 加大秸稈還田力度,推廣發展沼氣能源
一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鼓勵農作物根茬還田、秸稈粉碎直接還田、秸稈過腹還田。二是發展農村沼氣建設[8-9]。合理利用沼渣、沼液,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地產出能力。
5 參考文獻
[1] 王德剛,田宏宇.松嫩平原西部鹽堿化土壤問題及治理情況研究[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6):79.
[2] 周和平,張立新,禹鋒,等.我國鹽堿地改良技術綜述及展望[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159-161.
[3] 殷厚民,胡建,王青青,等.松嫩平原西部鹽堿土旱作改良研究進展與展望[J].土壤通報,2017(1):236-242.
[4] 劉建紅.鹽堿地開發治理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08(12):51-53.
[5] 張旭賢,張展羽.塔里木河流域土壤鹽堿化問題及其治理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9):3848-3849.
[6] 曹惠提,羅玉麗.寧蒙灌^土壤鹽堿化綜述[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3):267-268.
[7] 李取生,李秀軍,李曉軍,等.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治理與利用[J].資源科學,2003(1):15-20.
鹽漬化土壤由于鹽分多.堿性大,使土壤腐殖質遭到淋失,土壤結構受到破壞,表現為濕時黏,干時硬,土表常有白色鹽分積淀,通氣和透水不良,嚴重的會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爛根死亡,所以必須對鹽堿地進行土壤改良。
1鹽堿地的形成原因
土壤鹽漬化分為原生鹽漬化和次生鹽漬化兩類。其中不受人為影響,自然發生的土壤鹽漬化為原生鹽漬化;而由于人類活動引發的土壤鹽漬化為次生鹽漬化。其形成的實質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底層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鹽分,由于地面蒸發作用,隨著土壤毛細管作用使所含鹽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層,水分蒸發后,使鹽分停留在土壤表層.聚積而形成鹽堿地;合理的灌溉等人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鹽類在地表層積聚,從而形成次生鹽漬化,人為的形成鹽堿地;在海濱地區,由于常駐海水侵漬.形成鹽堿地含鹽的地表徑流。也能形成鹽堿地。
2鹽堿地對植物的危害
2.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鹽土中含有過多的可溶性鹽類,可提高土壤溶液的滲透壓,從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使植物根系及種子發芽時不能從土壤中吸收足夠的水分,甚至還導致水分從根細胞外滲,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
2.2傷害植物組織
土壤含鹽量過高,尤其是在干旱的季節,鹽類集聚表土常傷胚軸,其傷害能力以碳酸鈉和碳酸鉀為最大。在高pH值下,還會導致氫氧根離子對植物的直接傷害。有的植物體內集聚過多的鹽,而使原生質受害,蛋白質的合成受到嚴重的阻礙,從而導致含氮的中間代謝物的積聚,造成細胞受害。
2.3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
由于鈉離子的競爭,使植物對鉀、磷和其它營養元素的吸收減少,磷的轉移也會受到抑制,從而影響植物的營養狀況。
2.4影響植物的氣孔關閉
在高濃度鹽類的作用下,氣孔保衛細胞的淀粉形成受到阻礙,致使細胞不能關閉,因此,植物大面積推廣。“禾康”土壤改良劑是一種棕紅色略帶酸味且無毒無害的有機液體肥料,可以直接作用于土壤,因此,它廣泛適用于巾、低產田改造、鹽堿地的治理及荒漠綠化等。容易干旱枯萎。
3鹽堿地改良的國內外情況
早在150多年前,俄國就開始營造農田防護林,其主要目的是防止風蝕,抵御干旱,保持水土,其中一部分農田防護林就營造在鹽堿土上,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前蘇聯對鹽堿地造林的植物選擇、造林技術、選育耐鹽植物、地下水位與鹽堿地的關系,以及樹木對鹽堿土壤的改良作用和土壤滋生鹽漬化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匈牙利也進行了相關研究。美國科學家在鹽害和植物鹽機理方面提出了原初鹽害和次生鹽害的理論,并從分子生物學水平探討了植物耐鹽機制。巴基斯坦、印度、埃及、以色列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在作物耐鹽性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我國的耐鹽改良研究起步較晚,總的來說,我國的鹽堿地改良經歷了生物改良.生物與工程改良、綜合改良三個過程。1949年以前,金陵大學的科研人員在蘇北鹽堿地的治理、改良和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而大規模的改良利用則是從1949年開始的。20世紀50-60年代,在鹽堿地治理中側重水利措施,以排為主。重視澆灌沖洗。由此,陳恩風教授提出了以排水為基礎,以培肥為根本的觀點,水利工程、農業耕作和生物培肥措施相互結合.綜合治理。在這種改造鹽堿地的思想指導下,鹽堿地的改良利用跨上新的臺階。目前,我國學者對鹽堿地的研究已經全面展開。鄒長明等研究認為:鹽分主要聚集在0—150m土層,尤其是0-5cm土層。馬獻發等認為0—10cm土層的鹽分積累遠遠高于其它各土層。總之,表層耕作土是主要的改良對象.對不同鹽堿化程度的鹽堿土應該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進行改良。從廣義上來講,改良鹽堿地的技術可分為水利改良、農業耕作改良和化學以及生物改良。此外,還應考慮人為因素,如應制定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范佑民認為旱水輪作可以有效改良鹽堿地。此外,旱作物的灌溉采用膜下灌溉.可有效地減少水分蒸發,節約灌溉用水,從而減少鹽分的積累。周和平等研究了在淡水和微咸水交替灌溉條件下,灌溉制度的優化設計、合理的模型及管理方法,實施節水控鹽可顯著提高經濟和環境效益。
4鹽堿地土壤改良措施
4.1物理改良措施
物理改良主要是對土層的修改。有平整地面、深耕曬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區改土及大穴整地等方法。對于平整地面應當注意留一定的坡度,挖排水溝,以便灌水洗鹽。凡質地粘重,透水性差的土地,特別是鹽堿荒地,在雨季到來之前要進行翻耕,疏松表土,增強透水性,阻止水鹽上升。四周不具備排水條件的小型綠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設隔離層,利用高差排水滯#,叢到_改土的目的。土壤臨界深度減去地下水位深度即為抬高高度。還有就是事先將塑料薄膜隔離袋置人樹穴中添以客土。有時在樹穴內鋪隔鹽層,強過鋪粗沙、爐灰沙及植物秸稈等,然后添以客土,有效控制土壤次生鹽漬化,并通過采取適地適樹、小苗密植、適時栽植、合理灌溉、及時松土及多施有機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改良土壤結構,減少鹽堿和大風對樹木的危害,有效的抑制客土發生次生鹽漬化,從而保證栽培植物正常生長和發育。
4.2化學改良模式及土壤改良劑的應用
化學改良鹽堿土是使用化學改良劑,利用酸堿中和原理來改良土壤化學性質的方法。化學改良劑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改良土壤結構,加速洗鹽排鹽的過程;二是改變可溶性鹽基成分,增加鹽基代換容量。調節土壤酸堿度。化學改良包括施用石膏、磷石膏、過磷酸鈣、腐植酸、泥炭及醋渣等。例如:通過增施化學酸性肥料過磷酸鈣,可降低pH值,提高樹木的抗性。施人適當的礦物化肥,補充土壤中氮、磷、鉀及鐵元素含量,有明顯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的有機質,如腐葉土凇針、木屑、樹皮、馬糞、泥炭、醋渣及有機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機物質,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常見的土壤改良劑有以下幾種類型。
4.2.1營養型酸性土壤改良(NPK增效劑)
該改良劑根據酸性土壤肥力狀況和作物營養特點,采用蒙脫石、橄欖石及硫礦等多種天然礦物為原料,在改良酸性土壤、平衡作物養分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等方面有顯著功效。
4.2.2“禾康”鹽堿良劑
目前已在山東、內蒙、新疆、東北及天津等地。
4.2.3康地寶
利用鹽土植物(鹽蒿、海蓮子等)及作物El身通過根系分泌物改良根際微環境,來適應逆境的機制,通過生物絡合、置換巨應及清除土壤團粒上多余的N曠,活化鹽堿地土壤中難利用的P5+、Fe2+、Ca2+等離子及微量元素,使其轉變為可利用狀態被植物吸收.改變植物生理缺索癥狀。同時通過降低Na+,活化Ca2+和M2+等離子之后。可以使土壤水傳導能增高,使土壤水分更容易流動,從而改善作物的根系環境,促進根系生長。
4.2.4鈉離子吸附劑
該吸附劑具有很強的交換能力,對鹽土中的Na+和CL-等有吸附能力,改良后的土壤可以降低pH值和堿化度,吸附銨離子和鉀離子并提高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從而達到改土和脫鹽的目的,使土壤向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方向發展。另外,鈉離子吸附劑交換性能好,可用來提高陽離子交換能力,調整pH值,交換土壤中有害金屬離子,降低土壤含鹽量,脫鹽率可達18.6%-29.3%。
4.3鹽堿地改良的生物措施
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生物措施是改良、開放和利用鹽堿地的有效途徑。通過生物改良的鹽堿地具有脫鹽持久、穩定且有利于水土保持以及生態平衡的效果。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原蘇聯、日本、以色列及澳大利亞的學者就開始關注土壤鹽堿化及植物的耐鹽性研究,而我國則在鹽生植物篩選和培育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生物改良土壤利用的主要方法:一是選用耐鹽樹種,樹木可以防風降溫,調節地表徑流,樹冠可蒸發大量水分,使地下水位降低,減輕表面積鹽;二是種植抗鹽性較強的綠肥和牧草,如田及紫花苜蓿等,對鹽土有積極的改良作用,且有投資小和無污染等特點;三是利用高抗鹽植物;四是提高植物的抗鹽能力。
在微生物方面,土壤中存在的固氮微生物能通過固定空氣中的氮素來提高根際礦質元素的有效性,也能通過有效抑制土壤病原菌繁殖等作用來改善土壤條件和促進植物生長。
5小結
經過改良的鹽堿地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5.1復雜性
鹽堿地的發生受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水文及水文地質方面的影響。也受人為活動,如土地利用方式、農業耕作技術及水利工程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在同一類型鹽堿地上,危害程度往往不同。改良利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5.2不穩定性
經過改良的鹽堿地,由于土體仍保豁部分可溶性鹽類,如果灌溉和排水措施不當,遇內澇積水,又會造成次生鹽堿化。
5.3地域性
各地自然條件,土壤含鹽量與鹽分組成也有差異,改良利用必須因地制宜。
5.4綜合性
因為鹽堿地的發生與發展是各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所以對其改良利用也必須采取綜合措施。
關鍵詞:鹽堿土的改良方法、園林綠化植物選擇、栽植與養護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我國幅原遼闊,沿海地區較多,因而鹽堿地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又因綠色植物生物學特性各異,耐鹽堿程度不同,所以,鹽堿地綠化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植物和環境是統一的整體,它既受環境的制約,又反過來對環境以重大的影響。鹽堿土地區由于含鹽量較高,大多為不毛之地,迫切需要改善綠化環境面貌。因此,在排鹽的基礎上,用喬、灌木和草本植物組建群落,形成新的生態系統。有效的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抑制了鹽堿的上移和積累。同時喬、灌、草所形成的強大根系,吸收水分進行蒸騰,起到了降低地下水位,避免了地下頂托的生物排水作用,有效的防止土壤生鹽漬化,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
1鹽堿地改良方法
鹽堿地在進行園林綠化時,先進行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可以分為物理改良、水利改良、化學改良、生物改良。
1.1物理改良
物理改良主要是對土層的整改。有平整地面、深耕曬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區改土,大穴整地等方法。對與平整地面應當注意留一定坡度,挖排水夠,以便灌水洗鹽。凡質地粘重,透水性差、結構不良的土地,特別是鹽堿荒地,在雨季到來之前要進行翻耕,能疏松表土,增強透水性,阻止水鹽上升。四周不具備排水條件的小型綠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設隔離層,利用高差進行排水淋鹽,達到改土的目的。抬高高度以土壤臨界深澗減去地下水位深度即為抬高度。還有就是植物事先將塑料薄膜隔離袋置樹穴中添以客土。有時在樹穴內鋪隔鹽層,通過鋪粗砂、爐灰渣、鋸屑、碎書皮、馬糞或麥糠等然后添以客土。有效地控制土壤次生鹽漬化,并通過采取適地、適樹、小苗密植、適時栽植、種植地被植物、合理灌溉、及時松土、多施有機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能改善土壤結構、減少鹽堿和大風對樹木的危害,有效的抑制客土發生次生鹽漬化,從而保證栽培植物正常生長和發育。
1.2水利改良
水利改良有這樣幾點:蓄淡壓鹽、灌水洗鹽、下部設隔離層和滲管排鹽。在鹽土周圍筑存降水,促使土壤脫鹽。降水條件較好的地區,在田內灌水洗鹽,可加快土壤脫鹽速度。在一些大型在綠地中滲管排鹽是綠地改土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鋪設暗管把土壤中的鹽分隨水排走,并將地下水位控制在臨界深度以下,達到土壤脫鹽和防止生鹽漬化的目的。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用水泥滲漏管或塑料滲漏管,埋地下適宜深度排走溶鹽。二是挖暗溝排鹽,溝內先鋪鵝卵石,然后蓋粗砂與石礫或鋪未燒透的稻糠殼灰,然后填土。
1.3化學改良
對鹽堿土增施化學酸性廢料過磷酸鈣,可使PH值降低,同時磷素能提高樹木的抗性。施入適當的礦物性化肥,補充土壤中氮、磷、鉀、鐵等元素的含量,有明顯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有機質,如:腐葉土、松針、木屑、樹皮、馬糞、泥炭、醋渣及有機垃圾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陸續研究出了一些有機和無機的特種肥料。這些肥料主要利用酸堿中和離子吸附和轉化鹽類的化學反應原理,降低土壤的含量和酸堿度,進而改良各種鹽堿化土壤,使土壤養分和營養變為可利用狀態。而且這些肥料使用簡單,按需要量在灌溉土地時澆入地中即可。對于重鹽堿化土壤,可結合采用耕作、水利措施,向土壤中增加磷石膏、工業廢硫酸、黑礬等化合物進行改良。這種改良只是局部和暫時的。
1.4生物改良
自然界中許多植物生長在鹽漬中,這一類群植物稱為鹽生植物。實踐證明,在鹽漬土上種植鹽生植物和抗鹽植物,能使鹽漬土脫鹽。另一些鹽生植物,如羅布麻、沙棗、白刺、枸杞等都是泌鹽植物,他們體內都有鹽腺細胞,從鹽漬中吸收大量的鹽分。這些植物可生長在土壤含鹽量為1%以上的鹽漬土中,經生長一年后,土壤含鹽量可減少10%~13%。其中脫鹽率高的是白刺等。鹽生和耐鹽植物,特別是種植綠肥植物,不僅能使土壤脫鹽,而且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團粒結構增加,還能促進微生物活動,進一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
2鹽堿土綠化植物的選擇與應用
2.1綠化植物選擇
2.1.1發掘利用當地野生資源
野生植物是自然選擇形成的原始種質資源,不僅對鹽堿地區的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具備很強的適應性,同時很多種植物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在鹽堿綠化中可直接應用。由于鹽堿地區植物種類單一,而且生長廣泛,因此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風景園林設計思想一直對本地濕地植物比較抵觸,覺得大量采用濕地植物使景觀“不上檔次”。但是,隨著近年來設計思想的改變,不少設計師開始尋找有鹽堿地區特色的植物造景設計道路,一些長期被認為是雜草荒草的植物也逐漸地被人們所接受,如蘆葦等,不僅降低了綠化成本,還取得了良好的景觀效果。在低成本綠化中,將廠區周圍的自然植被挖來直接鋪到所需綠化地帶,綠化效果也很好。
2.1.2選擇耐鹽堿的植物
鹽堿地的原聲植物種類比較單一,僅僅依靠本地的植物進行綠化造景是不夠的,因此,有計劃的引進和改良一些耐堿植物,是豐富鹽堿地綠化苗木種類可行之路。經過十幾年的改良,鹽堿地區可選用的綠化植物也日益豐富,目前在實際工藝操作中比較成熟的植物有;白蠟、火炬樹、沙棗、檜柏等。
2.1.3建設本地苗圃,將植物馴化與培養相結合
應建設一些本地苗圃,引進部分耐鹽堿的植物品種,栽植培養使其進一步馴化,從中選擇能較好適應鹽堿地區條件的品種,并在綠化工程中加以應用。對于同種苗木,外地苗圃的苗木需要2~4周才能適應、生長轉旺,而自鹽堿地本地苗圃移栽的苗木只需要1~2周的時間就能生長轉旺,而苗木成活率較外地苗圃苗木要求。因此,建設本地苗圃,增強苗木對本地氣候和自然環境的適應性,也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有效途徑。
2.2適時移栽
鹽堿地綠化春秋兩季皆可。但一些容器苗、常綠樹可在雨季移植。雨季雨量充沛,鹽分隨水而下滲,可使土壤上層鹽分含量大大降低,而且雨水充沛,溫度 ,有利于新栽苗木根系的恢復和生長。最佳栽樹時間要因樹種而異,如楊柳樹宜早不宜晚,應在土壤化凍后立即栽,栽植后發葉早成活快,又可避過干熱風危害。刺槐、合歡、白蠟等,栽早了不發芽,又要損失樹內水分,不利成活。宜在樹芽萌動時種植。
2.3適當密植、淺栽
濱海鹽堿地區具有風速大、蒸發量大、高鹽、高水位、高礦化度的特點,綠化宜適當密植,以減少鹽分的上升。而且鹽堿地土壤貧瘠,植物生長相對較慢,適當密植,可提早郁閉,從而降低風速,減少地面蒸發,保持土壤濕度,抑制土壤返鹽返堿,有利于苗木的生長。土壤中密集的根系,分泌有機酸,可中和土壤鹽堿,改良鹽堿土理化性質,產生生物改堿作用,促進植物群落的生長發育。淺栽的根系容易受到灌溉淡水的保護,得以在逆境中生存。
3苗木栽植與養護
3.1增加排水設施
增加排水設施是鹽堿地綠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地下水位高,蒸發量大,把大量帶有鹽堿的水通過毛細管水蒸發后,將鹽堿返到地面上,因此完善綠化建設的排水系統,使積水及時得到排除,降低地下水位。
3.2適時澆水
適時澆水可沖洗過量鹽堿防止鹽害作用,降低土壤滲透壓,利于根系吸收水分;水后及時松土除草保持土壤水分,切斷毛管水分蒸發,減少返鹽。在植樹后先灌大水進行壓堿,并及時松土,每過10~15天左右,趁鹽堿未返上來之前,再澆一遍透水,把鹽堿壓下去,有利于樹木根系生長而促進成活。在第二次澆水后,要及時封堰。這樣既保水,又防止返鹽堿,在日后的管理過程中,澆水必須澆足,千萬不要澆半截水,更不得頻繁澆水。
3.3多施有機肥
有機肥可增強植物生長勢和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應根據植物不同生長階段及土壤立地條件合理應用,加強養護。
3.4對新栽植物要注重連續和重點養護,亦不能于年后疏于管理
由于當年換土并設置隔鹽層當年成活率較高,往往在栽后年表現出生長減弱,生長季葉萎蔫,枝條干枯,夏季葉片間歇性脫落,因此絕不能一年后疏于管理。
結束語:
綜上所述,鹽堿地區的園林綠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綠化工作者在項目中對各個環節嚴格控制,提高施工效率,解決鹽堿土地的利用問題,從而使其從環境美化,綠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得到改善,對生態壞境的改善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馮來兄.鹽堿地綠化施工技術[J].南方農業(園林花卉版),2007(8).
[2] 徐維坤,黃積善,杜貴喬.濱海鹽堿地園林綠化綜合配套技術[J].寧波農業科技,2007(2):21~25.
[3] 秦寶榮. 濱海鹽堿地園林綠化藝術[J].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關鍵詞:濱海鹽田港 改良技術發展 種植的技術 施工技術
一、濱海帶鹽堿地改良技術的發展
濱海鹽堿地是沿海地區低洼地帶因海水浸漬,土壤中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形成的濱海鹽堿土。鹽堿土含有過量的鹽分、有毒物質、堿度過大,大量鹽分的積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狀的惡化:結構黏滯, 通氣性差,土壤中好氣性微生物活動性差,養分釋放慢,滲透系數低,毛細作用強,更導致表層土壤鹽漬化的加劇。
華南沿海地區主要屬于季候性氣候,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地下水位0.5~2.5m,地下水礦化度大于10g/L,最高達50g/L,鹽分含量一般在0.4%以上,主要鹽分是CI。由于土壤鹽分濃度高,造成了植物的組織傷害和生理性干旱,最后導致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勉強成活的樹種也由于根系受損而長勢不佳。鹽田港沿港路濱海區的鹽堿土地區由于含鹽量較高,大多為不毛之地,迫切需要改善綠化環境面貌。因此,在排鹽的基礎上,用喬、灌木和草本植物組建群落,形成新的生態系統。有效的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抑制了鹽堿的上移和積累。同時喬、灌、草所形成的強大根系,吸收水分進行蒸騰,起到了降低地下水位,避免了地下頂托的生物排水作用,有效的防止土壤生鹽漬化,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
當土壤的含鹽量超過0.3%時,大多數的園林植物都不能成活和生長,因此,鹽堿地種植樹木前必須對土壤進行改良。目前,國內外鹽堿地治理,主要有兩種方式:淡水沖洗和生物治理,它們各有弊端,淡水沖洗耗資大,見效少。生物治理采用傳統方法培育耐鹽堿作物,進展緩慢。要獲得可以在海灘種植并用海水澆灌的耐鹽作物,符合生態的修復治理,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現使用的鹽堿地改良方法有以下五種:
1.物理改良 (1)、平整地面。留一定坡度,挖排水溝,以便灌水洗鹽。 (2)、深耕曬垡。凡質地粘重,透水性差結構不良的土地,特別是原臺鹽堿荒地,在雨季到 來之前進行翻耕,能疏松表土增強透水性,阻止水鹽上升。 (3)、及時松土,松土能保持良好墑性,控制土壤鹽分上升。 (4)、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 (5)、微區改土,大穴整地。植樹時先將塑料薄膜隔離袋置樹穴中添以客土。有時在樹穴內 鋪隔鹽層,通過鋪粗砂、爐灰渣、鋸屑、碎樹皮、馬糞或麥糠等然后填以客土。
2.水利改良 (1)、蓄淡壓鹽。在鹽土周圍筑存降水,促使土壤脫鹽。 (2)、灌水洗鹽。降水條件較好的地區,在田內灌水洗鹽,可加快土壤脫鹽速度。 (3)、大穴客土,下部設隔離層和滲管排鹽。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用水泥滲漏管或塑料滲漏 管,埋地下適宜深度排走溶鹽。二是挖暗溝排鹽,溝內先鋪鵝卵石,然后蓋粗砂與石礫或鋪 未燒透的稻糠殼灰,然后填土
3.化學改良 (1)、對鹽堿土增施化學酸性廢料過磷酸鈣,可使PH值降低,同時磷素能提高樹木的抗性。 施入適當的礦物性化肥,補充土壤中氮、磷、鉀、鐵等元素的含量,有明顯的改土效果。 (2)、施用大量有機質,如:腐葉土、松針、木屑、樹皮、馬糞、泥炭、醋渣及有機垃圾等 。
4.生物改良 種植耐鹽堿植物,綠肥和牧草,如田菁、草木樨、紫花苜蓿等,利用它們的抗鹽性,對鹽良有積極作用。
在改良鹽土時不能只用單一方法,應多種方法結合運用;關鍵的是遵循水鹽運動的規律,培肥地力,保持客土的長效,合理灌溉,有效排水,減少逕流,增加重力水,切斷毛管水。
二、針對鹽田港沿港路鹽堿地種植的技術
規劃的深圳鹽田港沿港路西起海景二路,沿著深鹽二通道,東接盤山公路,到大梅沙濱海旅游區。其中大部分是濱海地段,有大片的鹽堿土質的沙質海岸和灘涂,對設計防浪護堤林和營造綠地是個難題。
首先選擇可以進行鹽堿良種植的區域,主要分為三種:
原有紅樹林的灘涂地,進行種類研究,保護原生植物,用科學施肥的方法,促進樹林的生長。
對于原來沒有植物,而需要植物造林,改善生態環境的區域,采用原良的辦法,進行滲管排鹽和生物改鹽,地勢較高的排水良好區域,可以用淡水洗鹽,種植綠植物,鹽生植物和抗鹽植物。
重要的公共綠地和休閑植物公園營造,除了原良區域,在排水條件差,植物的種植要快速見效的區域,采用客土綠化的方法,可以種植更多對土壤要求高的植物。
土壤改良具體的施工由四個方面組成:
(1)滲管排鹽是綠地改土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鋪設暗管把土壤中的鹽分隨水排走,并將地下水位控制在臨界深度以下,達到土壤脫鹽和防止生鹽漬化的目的。 滲管的鋪設一般為水平封閉式。一級管和二級管相結合,一級管的滲入水匯入二級管中,然后流入污水管排走。若污水管道埋的深度較淺不能自行排泄滲水,二極管的末端設集水井,定期強排。苗圃地二級管可采用明渠,一級管直接匯入明渠自然排出滲水,但應嚴格防止倒灌。滲管的埋設深度、間距、縱坡主要取決于綠地種植的植物種類、土壤結構、地下水位的高低 ,氣候以及附近污水管道的深度等。綜合以上條件,一般一級管水平距離5-15m,深度1-1.2 m,縱坡0.1-0.3〖WTB3〗%〖WT〗為宜。目前一級管多使用5.6cm波紋塑料管或20-30cm的磚管,二級管均用磚管。磚管的施工方法與城市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大致相同,只是不抹管箍,管外加填15cm 的建筑用粗砂或粗爐渣做濾料用即可。波紋塑料管的施工更為簡便,按設計的深度和坡度挖 寬30cm的溝,填濾料鋪管即成,管與管之間硬性接口,以防在滲水過程中,把泥土帶入堵塞滲水管壁。
(2)對原土表層土壤增施有機肥、礱糠、木屑等改良措施,初期播種豆科草坪植物(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并改良土壤),加強后期養護。
(3)客土抬高地面 四周不具備排水條件的小型街頭綠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設隔離層,利用高差進行排水淋鹽,達到改土的目的。抬高高度以土壤臨界深澗減去地下水位深度即為抬高度。
(4)大穴換土 采用大穴整地的治鹽措施,能較好的、較快的改變土壤鹽堿狀況。但無論客土的鹽堿程度如何,若不加以排鹽和培肥土壤等改良措施,很快就會使土壤次生鹽漬化,甚至變成鹽土。有效地控制土壤次生鹽漬化,并通過采取適地適樹、小苗密植、適時栽植、種植地被植物、合理灌溉、及時松土、多施有機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能改善土壤結構、減少鹽堿和大風對樹木的危害,有效地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和促進生長。
實踐證明,通過大穴換土能給栽培植物的成活和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地條件,而通過滲管排鹽 又能有效地抑制客土發生次生鹽漬化,從而保證栽培植物正常生長和發育。 大穴換土可以較好的栽培植物成活,在穴底鋪設厚10cm的鵝卵石為隔離層,在穴面鋪5-10c m的中砂為覆蓋層,能保證在灌溉和降雨后,重力水在土壤的非毛孔孔隙中,順利向下移動 ,并通過水分的橫向運動,使穴周和穴下的高含鹽水分得到淡化,而且由于底部隔離層的作用,使下層高含鹽水分難以上升,保證栽培植物在短時不受鹽害。隨著樹木的生長,耐鹽能 力逐漸提高,并通過不斷灌溉和降雨的作用,樹穴土壤的淡化不斷擴大,從而確保了樹木的穩定而旺盛地生長。而且由于客土抬高地面后相對降低了地下水位,一方面使下部水鹽難以 借助毛細管作用上升到地表,另一方面有利于土壤水向下移動,土壤不易發生次生鹽漬化現象,而且下部的鹽堿土也會逐漸淡化。
三、種植的選擇與施工技術要求:
綜合整個鹽田濱海區域的環境,選擇種植品種應遵循以下原則:耐鹽堿,適合鹽堿地生長;有較好觀賞性;生長迅速;具有自肥能力;能提高土壤肥力或改良土壤;抗風能力強,能適合華南地區氣候的品種。
目前我們設計中采用的主要植物品種有:
1.灘涂綠化:(1)秋茄、紅樹、木欖、海蓮、紅海欖這幾個紅樹林品種,也適合在陸地上栽植。(2) 厚滕、海刀豆、草海桐是海灘帶分布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沙生植物群落,均有抗旱、耐咸、耐脊薄、耐高溫和抗潮的特性。
2.海岸綠化:(1)喬木類:椰子、木麻黃、榕樹、大葉欖仁樹、刺桐、木棉、小葉欖仁、菲律賓欖仁、福木、臺灣相思、馬占相思、日本黑松、黃槿、白千層等。(2)灌木類:海桐、臺灣海桐、草海桐、文殊蘭、蘇鐵、九里香、紅刺林投、海南龍血樹等.(3) 地被類:三裂葉蟛蜞菊、金花生、馬纓丹類等.(4) 草坪類:大葉油草、鈍葉草、狗牙根等。
種植技術上應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1.種植密度,適宜采用透風系數為0.35~0.60的種植密度。
2.種植配比結構,林帶和樹叢適宜闊葉樹和常綠樹混合搭配。
3.盡量選用與綠化土地條件相似的育苗地上培育的苗木,優選實生中苗。苗木的土球應該比通常的規格約大20cm,樹冠是樹高的1/3~1/2,地下部分根系發育正常,要有一定數量的側根和須根。
4.后期要注重養護管理,在春末夏初雨季來臨之前整地,翻地深度以20cm為宜。苗木的栽植宜淺栽平埋,使苗木的原土痕比原地面高出1~5cm。覆土與地面相平。疏松表層土壤,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有利于防止土壤返鹽和加速土壤脫鹽。種植時修去競爭枝、雙杈枝,保留小側枝。
四、總結與展望
關鍵詞:鹽堿地;苗木;種植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在城市美化中,綠化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在很多大中型城市,苗木在很多場合都可以看到,不但讓人覺得很美觀,也讓城市的形象在不斷得到提升。可是,這種簡單又受人喜歡的常見景觀藝術卻很少在鹽堿地地區看到。
一、鹽堿地的危害鹽堿土也叫鹽漬土(國際上的統稱),包括鹽土和堿土兩種性質不同的土壤。鹽堿地是指土壤含有過量可溶性鹽類的土地。土地鹽堿化的原因是由于土壤和地下水含鹽過高,在強烈的地表蒸況下,土壤鹽分通過毛細管作用上升并積聚于土壤表層。鹽堿地由于土壤內大量鹽分的積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狀的惡化:結構粘滯,通氣性差,容重高,土溫上升慢,土壤中好氣性微生物活動性差,養分釋放慢,滲透系數低,毛細作用強,更導致表層土壤鹽漬化的加劇,使植物生長發育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二、鹽堿地苗木種植技術與管理
1、苗木栽植技術。裸根苗栽植:裸根苗栽植即指苗木不帶土團的栽植方法,適用于生命力較強的樹種,如楊、柳、榆葉梅、丁香和紫穗槐等,多采用穴植法,采用的栽植技術如下:①三埋兩踩一提苗。栽植前要挖成能使根系舒展的大穴(坑的規格以穴徑 0.6~1.2m,深度 0.5~0.6m 為宜)。挖穴時將表土與心土分別放置穴旁(注意:若是劣質土,移走換上田園土),栽植時將苗木放于穴中,使根系自然舒展,先填表土,填置一半時將苗木略上提,使根系舒展后再踩實,然后填心土滿穴,踩實后再覆上一層松土,栽后澆足定根水。②深淺要適當。一般栽植的適當深度應比苗木根莖處深 2~3cm,但在干旱疏松土壤上可以深一些,在濕潤粘重的土壤上應淺一些。③栽植時不要傷害根皮,否則會使根部發生萌蘗或感染病害。④根系與土壤要密接。栽植后的苗木根系與土壤密接才能吸收水分,有利生長,所以覆土時土塊一定要打碎,石塊、草根要撿凈,填土要踩實。帶土苗栽植:帶土苗栽植即指起苗時帶土,將苗木帶土團一起栽于造林地的方法,適用于生根較困難的樹種,應用于容器苗造林和城市綠化栽植的多年生大苗,如杜松、云杉、樟子松等,由于帶土苗根系保持原來的分布狀態,又帶原土,栽植后很快恢復吸收水、肥等生理功能,因而具有成活率高、成林快、見效快的優點。帶土苗要帶土團一起栽植(一般樹坑直徑比土球直徑加大40 cm左右,樹坑深度比土球直徑加大20cm 左右)、栽植的深度要適當(一般較原來土痕深3~5cm)、注意分層壓實帶土苗與土壤的間隙、注意保護土團以免損傷,栽后及時澆水。
2、樹種的選擇和配置 鹽堿地區要形成良好的綠化效果,重點應在樹種的選擇和配置上。在選擇樹種時,應選擇耐堿植物。耐鹽堿植物有一系列的抗鹽性,根據它們對過量鹽分的適應特點,可分為三類:(1)聚鹽植物:也叫吸鹽植物,這類植物的滲透壓一般在40個大氣壓以上,能在鹽分高的土壤中繁茂的生長,如鹽角,濱藜等。這類植物通常可以起到鹽堿地土壤改良的作用。(2)泌鹽植物:通過莖、葉表面的分泌腺,把鹽分排出體外,如檉柳、海邊紅葉等。而提高了從鹽水里吸收水分的能力,如紅砂、胡頹子等。(3)不透鹽性植物:這種植物一般只生長在鹽漬化程度較輕的土壤上。根細胞對鹽類的透過性非常小,幾乎不吸收。如田菁等。
3、施用園藝鹽堿良肥鹽土型園藝鹽堿良肥內含現代生物技術高分子化合物及多種吸鹽物料,含量為30%的有機質,及過量的氮、磷、鉀營養元素。由于園藝鹽堿良肥的pH值為5.5,因此能有效地降低土壤含鹽量,且對于改良微咸水也有肯定的效果。眾所周知,鹽堿地改良中,改良堿土簡單、改良鹽土難。因此,可應用離子交流的方法,以轉化鹽類、改良鹽土為原理,集改鹽與培肥于一體,有效地改良鹽土鹽堿地。操做時,將園藝鹽堿良肥撒于地表,深翻30厘米,協作有機肥施用效果更佳。整平土地后再進行施工栽培。
4、施用生根粉和抗蒸騰劑生根粉含有多種生根劑和營養物質,可促進植物多生根,那關于鹽土栽培的園林植物來說是十分主要的。2008年5月,浙江沿海地區栽培樹莓鮮果具有獨特的味道,也可以在食品生產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樹莓適應性極強,無論山地、平原、沙地只要不是重鹽堿地都可栽植。從長江流域到東北地區,只要選用適宜品種,都可以成功栽培。栽培樹莓周期短,見效快,易管理,經濟收益高。生根粉可以噴根,也可隨水澆灌。反時節栽培為鹽堿地綠化增加了難度,協作遮陽網施用抗蒸騰劑,可以有效地使葉片氣孔封鎖,掌握水分蒸發,提高植株的成活率。例如,紫葉李夏季移植難度大,那是由于葉片薄、蒸騰快,需噴灑抗蒸騰劑,并增加噴水措施,樹穴澆生根粉水溶液,才干保證成活率。
三、養護管理苗木種植的目的在于使用,為使苗木生長茂盛,持久不衰,就要經常養護管理,復壯更新。苗木的養護管理主要包括灌水、修剪、防治病蟲害、通氣、更新和施肥等一系列措施。鹽堿地造林后要隨時整修圍埂,平整土地,使雨水分隔貯存,淋洗鹽堿,降低鹽分。造林后的 1~3 年內,最好在春季返鹽時灌水壓堿以保證幼林生長;在春旱、降雨和灌水后都應及時除草、松土,切斷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抑制鹽分上升;在雨季要排除大量降雨造成的澇害。深挖并疏通排水溝,及時排除淋洗的堿水,使地下水位降到臨界深度以下,以防毛細管水上升而返鹽。加強樹冠的整形修剪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1)科學澆灌。樹木花草種植后首先要澆1次透水,之后每隔7~10d再分別澆2次透水,每次澆水后要及時松土,樹穴澆3次水后要進行樹池封堰,既能保水又能防止返鹽返堿。(2)增施有機肥。鹽堿地改良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施用有機肥,因有機肥不但能改善土壤結構,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各種養分;同時,在有機肥腐化過程中還能產生酸性物質來中和鹽堿,使植物的立地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使用鹽堿地改良劑。在鹽堿地土壤中施加硫酸亞鐵等酸性物質,可有效降低其pH值,但長期使用會造成土壤板結。在小面積改土時,可嘗試使用食醋等有機酸,既能改堿又不會造成土壤板結。
結束語:
鹽堿危害是限制發展苗木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傳統的改良方法雖然也可起到促進苗木發展,但卻不能讓鹽堿地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生產能力。通過對鹽堿地進行改良,加上合理種植植物,不僅能夠降低鹽堿地土壤含鹽量,增加土壤肥力,而且能將鹽堿地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起到改良和利用的雙重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霞;;淺談油區鹽堿地綠化施工技術[J];吉林農業;2011年03期
[2]沈愛玲,宋元斌,楊勇;公路鹽堿地栽植檉柳的技術探討[J];公路;199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