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學習筆記

      研究性學習筆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學習筆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研究性學習筆記范文第1篇

      目的通過建立肺氣虛變應性鼻炎(AR)病證復合動物模型,分別檢測動物體內血清元素及細胞因子水平,觀察細胞因子網絡Th1/Th2失衡對于AR及肺氣虛證的影響,及血清元素在體內的含量變化與細胞因子的相關性。方法采用煙熏法及TDI鼻腔激發法,建立豚鼠肺氣虛變應性鼻炎病證結合模型,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檢測致敏豚鼠血清Zn,Cu,Ca含量,運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致敏豚鼠血清IFN-r,IL-4水平,并對元素值和細胞因子水平之間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肺氣虛變應性鼻炎豚鼠血清IL-4升高,IFN-r下降,IFN-r/IL-4比值降低,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關鍵詞】 變應性鼻炎 微量元素 肺氣虛證 動物模型 細胞因子

      Abstract:ObjectiveAnimal model with allergic rhinitis induced on the basis of Lung Qi deficiency (LQD) pattern established earlier was prepared in gunia pigs in the way of combination with disease and pattern. Then, their serum levels of trace elements and cytokines wer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mbalanced Th1/Th2 cytokine network o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experimental allergic rhinitis (EAR) in the pattern of LQD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heir contents and levels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lesion.MethodsI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animal model with allergic rhinitis induced on the basis of LQD pattern was established in guinea pigs in a way of combining a disease inducing and a pattern preparation, by using the procedures of smoke inhalation and TDI nose dropping. Then, AAS was taken to detect the serum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Zn, Cu and Ca and double antibody sandwitch ELISA technologi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serum levels of IFNγ and IL4 in them. At last, a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 contents with cytokine levels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ir implication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ResultsAs shown in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modeled animals with EAR induced on the basis of LQD pattern significantly elevated serum level of IL4, reduced serum level of IFNγ and declined ratio of IFNγ/ IL4, with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se values,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healthy controls (P

      Key words:Allergic rhinitis; Trace element; Lung-Qi deficiency pattern; Animal model; Cytokin

      變應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為耳鼻喉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本病中醫名“鼻鼽”,其病機是肺、脾、腎功能失調,氣陽虛衰,臨床辨證分型以虛證為主,特別是肺氣虛多見。為了進一步探討本病 “肺氣虛證”的實質以及與該病病理過程的相關性,本研究通過檢測“變應性鼻炎-肺氣虛證”病證復合動物模型血清元素及細胞因子的水平變化,探討在AR病理過程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對AR疾病及“證”的影響,以及微量元素和細胞因子的相關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動物及分組

      英國短毛豚鼠30只,由河南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清潔級動物2~3月齡,雌雄不限,體重180~300 g。隨機分為3組。A組為肺氣虛證AR模型組,B組為AR模型組,C組為健康對照組,每組10只。

      1.2 造模方法

      1.2.1 肺氣虛證型造模

      參照陳小野[1]煙熏法改良后建立實驗動物肺氣虛證模型。特制玻璃煙熏造模箱,特制煙熏艾條(河南南陽艾絨廠提供)將實驗豚鼠(A組)放入煙熏箱,點燃艾條,煙熏30 min,2次/d,連續熏煙15 d。

      1.2.2 AR造模

      在A組肺氣虛證型造模完成后,3組同時開始以致敏原滴鼻。參照趙秀杰等[2]方法,配制成10%TDI橄欖油溶液(TDI為西安化學試劑精細化工廠產品,批號940503。橄欖油為上海化學試劑站分裝廠產品,批號970303)。用微量加樣器抽取10%TDI橄欖油溶液10 μl分別滴于A組和B組豚鼠雙側前鼻孔(每側5μl),1次/d,連續7 d后,改為隔d給藥(維持致敏),直至實驗結束。健康對照組(C組)單純用橄欖油滴鼻,給藥量和時間均與A、B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與觀察方法

      1.3.1 肺氣虛證型造模的行為學觀察

      在煙熏后20 min,觀察記錄豚鼠精神行為、毛發、咳喘等改變,結合1986年修訂的中醫虛證診斷標準[3]及陳小野主編《實用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學》[1]中相關內容,篩選記錄可觀察到的動物癥狀表現。共6項觀察項目:①咳嗽;②氣短喘促;③痰白清稀(口鼻四周分泌物);④惡風畏寒(蜷縮抱團);⑤神疲乏力(反應遲鈍,活動減少);⑥毛發枯槁無光澤。

      1.3.2 AR造模后的鼻部癥狀觀察

      每次鼻腔滴藥后20 min,觀察動物搔鼻動作、噴嚏、鼻溢液等鼻部癥狀。各指標采用疊加量化記分法,總分>5分表示造模成功。記分方法如下:① 鼻癢 輕搔鼻1~3次為1分,劇烈搔抓鼻四周記為2分。② 噴嚏 1~3個為1分,4~10個為2分,11個以上為3分。③ 清涕 流至鼻孔為1分,流出前鼻孔記2分,涕流滿面記3分。

      1.3.3 鼻腔分泌物涂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及鼻腔黏膜組織學觀察

      于末次鼻腔局部致敏后30 min,將3組豚鼠以10%水合氯醛3.5 ml/kg體重腹腔內注射麻醉,心臟采血后處死,暴露鼻中隔,用小棉簽取鼻中隔表面分泌物涂片, 95%酒精固定,行蘇木素-伊紅染色(HE染色)。剝離雙側鼻中隔黏膜并分別固定于10%甲醛液中,石蠟包埋,每標本切片2張,分別作HE和甲苯胺藍染色,光鏡下觀察并行相關細胞計數:目鏡上配計數格,在低倍鏡下選取5個陽性細胞數較多的區域,再在高倍鏡下作細胞數計數,以5個高倍鏡視野下的細胞總數求均數和標準差。

      1.3.4 血清學檢測指標與檢測方法

      血清標本的獲取 豚鼠麻醉后,行心腔穿刺采血。抽取3 ml血液,室溫下凝固2 h,2 000 r/min離心20 min,-20℃冰箱保存。其中1 ml血液用于血清微量元素檢測,2 ml血液用于細胞因子IL-4和IFN-γ檢測。

      血清元素檢測 離心血清,取上清液,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檢測Zn,Cu,Ca值。儀器為WYX-40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沈陽分析儀器廠)。

      血清細胞因子檢測 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進行檢測。豚鼠血清IL-4和IFN-γ檢測試劑盒由鄭州新天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按試劑盒說明操作。儀器為DG3022A型酶標儀(華東電子管廠)。

      1.4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均采用SAS.6.12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包括t檢驗和直線相關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肺氣虛證型造模后的全身癥狀表現

      煙熏8~ 10 d后,A組豚鼠普遍出現咳嗽、氣短喘促、口鼻分泌物增多、蜷伏少動、精神萎靡、反應遲鈍、毛發零亂脫落枯槁無光澤等表現。至第10天和第12天,先后死亡2只,均有喘憋、氣不足以呼吸等現象。至第15天,A組剩余8只動物均出現典型的肺氣虛證表現。

      2.2 AR造模后的鼻部癥狀表現

      從第1次鼻腔滴藥開始,致敏豚鼠均于10 min內不同程度地出現癢和噴嚏癥狀,但無明顯清涕。上述癥狀隨給藥次數增多而逐漸加重,并出現清涕。A組于用藥第5天開始鼻部癥狀積分超過5分,B組于用藥第7天開始得分超過5分,C組偶有抓鼻、噴嚏等表現,無其他癥狀。造模第6天時,A組死亡1只;第9天和第11天,B組,C組先后各死亡1只。A,B組動物死亡時有鼻流血及偏癱現象。AR造模成功后,各組癥狀積分分別為A組(7.23±0.98)(6.46±0.75)(0.60±0.58)分。

      2.3 鼻腔分泌物涂片脫落細胞學檢查結果

      A組和B組致敏豚鼠鼻腔分泌物涂片中可見大量嗜酸性粒細胞,間雜有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C組鼻腔分泌物涂片中未見嗜酸性粒細胞。見圖1。

      2.4 鼻腔黏膜病理組織學觀察

      A,B兩組致敏豚鼠鼻腔黏膜HE染色均顯示不同程度的水腫、血管擴張,固有層內可見散在或灶性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1%甲苯胺藍染色可見多量肥大細胞,并沿血管壁成簇分布,表現為脫顆粒相。C組豚鼠鼻腔黏膜未見明顯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肥大細胞散在分布。見圖2~3。細胞計數結果,A組鼻腔黏膜中嗜酸性粒細胞(EC)為(8.93±1.05),B組為(8.76±1.25),C組鼻腔黏膜中未見EC;A組鼻腔黏膜中肥大細胞(MC)為(6.21±1.89),B組為(6.75±1.48),C組為(0.52±0.30)。A、B組動物鼻腔黏膜中EC、MC細胞數均顯著高于C組(P

      2.5 血清細胞因子檢測結果見表1。表1 實驗組、模型組與健康組動物血清IL-4和IFN-γ水平比較(略)

      2.6 血清元素檢測 結果見表2。表2 實驗組、模型組與健康組動物血清Zn,Cu,Ca水平比較(略)

      2.7 實驗動物血清細胞因子與元素的相關性分析 結果見表3~4。表3 肺氣虛證AR組動物血清細胞因子與元素的相關性分析(略)表4 模型組動物血清細胞因子與元素的相關性分析(略)

      轉貼于

      3 討 論

      3.1 關于AR病證結合造模研究中醫學認為肺氣虛所致衛表不固,外邪(變應原)侵襲是鼻鼽發病的基本環節,即肺氣虛是鼻鼽發病的根本內因。建立“肺氣虛-變應性鼻炎”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成為AR中醫病機研究的重要條件,也是深入研究血清元素及細胞因子與AR病因病機關系的重要保證。目前,國內制作肺氣虛證動物模型多用煙熏法,先造成動物咳喘之證,進而發展成肺氣虛證候[3]。中醫學認為,久病咳喘,可以耗傷肺氣,從而導致肺氣虛,故煙熏造模法符合中醫理論要求。本實驗應用特制煙熏箱及煙熏艾條造模, 10 d后實驗動物均出現咳嗽喘促,口鼻周圍有白色分泌物,蜷伏少動,精神萎靡,毛發脫落枯槁無光澤等改變,具備了肺氣虛證的主要特征。AR疾病造模采用了TDI鼻腔黏膜激發法,因為考慮到呼吸道吸入變應原的方式更符合人類變應性鼻炎發病過程,也是基于臨床所見變應性鼻炎患者,都可以找到一個較為明確的吸入性致敏因素,包括空氣污染、抗原刺激等這樣的基本事實。肺氣虛證造模完成后,A組與B組豚鼠同時開始致敏。A組豚鼠在致敏第5天時,鼻部癥狀積分超過5分;B組豚鼠在致敏第7天時,鼻部癥狀積分超過5分。同時伴有肺氣虛病理基礎的A組豚鼠AR模型成功時間較體質正常的B組豚鼠提前,說明肺氣虛證狀態更易于誘發變應性鼻炎。EC、MC為AR發病的重要效應細胞和基本病理特征。A組和B組動物鼻分泌物涂片中,均可見大量EC聚集,而C組則無。致敏豚鼠鼻黏膜還出現急性炎癥表現,病理組織學觀察見黏膜增厚,固有層血管擴張,腺體增生,黏膜下血管周圍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及少量中性粒細胞浸潤,MC增多并處于脫顆粒相。C組動物鼻黏膜未見這類改變。總之,行為學和病理組織學觀察均說明,本實驗致敏豚鼠出現了AR疾病的典型改變。煙熏法結合TDI鼻腔激發法制作的肺氣虛型AR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基本成功,可供進一步實驗研究之用。

      3.2 細胞因子與AR病證的關系AR是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呈T細胞依賴性,由肥大細胞啟動,表現為鼻腔黏膜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征的炎癥過程。近年來,發現多種細胞因子參與I型超敏反應的發病過程。從IgE合成到各種炎性介質導致的炎癥反應過程都受到細胞因子的調控。在變應性炎癥反應中發揮核心作用的是CD4+T細胞,通過釋放一系列細胞因子而調節急性和慢性變應性炎癥反應。根據所分泌細胞因子的不同,CD4+輔助T細胞又可分為兩個亞型,即Th1(type 1 helper T cells)和Th2 (type 2 helper T cells)細胞。Th1細胞分泌IL-2、IFN-γ、TNF-β等Th1類細胞因子,主要介導細胞免疫反應;Th2細胞分泌IL-4、IL-5、IL-6等Th2類細胞因子,主要介導體液免疫反應。該二類細胞及各自分泌的相關細胞因子形成復雜的網絡體系,共同調節機體的免疫應答過程,并具有相互抑制、相互調節效應,以維持動態平衡,參與保證機體的正常功能。變應性鼻炎是一系列細胞間異常相互作用的結果,Th1/Th2功能失衡可能是中心病理環節。故本實驗以具有代表性的Th1和Th2類細胞因子IFN-γ (interferon-γ)和IL-4(interlukin-4)為指標,觀察AR發病過程中IFN-γ/IL-4的變化狀態和相互關系。結果顯示,與C組比較時,A組和B組均見不同程度的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下降,IFN-γ/IL-4比值降低,但B組IL-4升高和IFN-γ下降幅度無統計學意義,僅IFN-γ/IL-4比值降低較為明顯(P

      3.3 AR病理中血清元素與細胞因子的相關性有臨床研究證實,血清元素與AR病理、免疫功能狀態及中醫證型關系密切[12]。致敏豚鼠血清Zn,Cu,Ca水平檢測結果顯示,肺氣虛證AR組豚鼠出現Zn代謝紊亂,與健康對照組相比,Zn值顯著升高(P

      綜上所述,在AR病理中,血清元素與細胞因子效應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兩者不同效應在體內的代數和,是AR疾病及中醫“證”發生發展的極其重要的相關調控因素。

      【參考文獻】

      [1]陳小野.實用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學[M].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110.

      [2]趙秀杰,董震,楊占泉,等.鼻超敏反應實驗模型的建立[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3,28(1):11.

      [3]熊大經,李平. 肺氣虛慢性鼻炎模型的建立[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7(1):14.

      [4]張明,趙利敏 . Th2細胞的極化[J].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學報,2003,17(6):369.

      [5]余少卿 .變應性鼻炎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3,27(2):72.

      [6]洪蘇玲,黃江菊,楊玉成.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四種細胞因子的檢測[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37(4):312.

      [7]趙江云,趙江云. 肺氣虛證患者局部免疫功能紊亂對肺泡巨噬細胞的影響 [J].中國中醫藥科技,1996,3(4):9.

      [8]龐玉英,張安成,劉麗華.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肺泡巨噬細胞內CAMP和CGMP變化[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6,4:25.

      [9]李平.40例肺氣虛患者血清干擾素活性觀察[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9,10(1):43.

      [10]方志斌,蔡圣榮,董開泉,等. 肺氣腫肺氣虛證大鼠血氣分析血中細胞因子及肺組織病理學的改變 [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3,22(6):34.

      [11]Shen WX,Lin YM Cytokine network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World Sci Teach-Mod Tradit Chin Med2000,2(6):24.

      [12]席斌,任為,翟春杰. 變應性鼻炎中醫辨證與微量元素的相關性研究[J].遼寧中醫,2002,29(8):464.

      [13]Shi HN,Scott Me ,Stvenson MM,et al[J].J Nutr,1998,128:20.

      [14]孔祥瑞,孔令曉. 微量元素與免疫及其分子水平的作用機理[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5,10(4):239.

      [15]曹慧玲,國瑞祺,常耀明,等. 過敏性哮喘血漿中7種微量元素的變化及糖皮質激素的干擾作用[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1997,14(2):9.

      [16]趙芬蘭,顧之燕 .變應性鼻炎基礎和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34(5):271.

      [17]田道法,周小軍,唐發清.氣虛證模型大鼠鼻咽組織CDNA陣列C區基因表達譜特征及其對治療的反應[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3,11(1):10.

      研究性學習筆記范文第2篇

      關鍵詞:畢業設計 研究性學習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b)-0217-01

      畢業設計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實踐環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重點考核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綜合技能以及創新精神,它是對學生四年大學學習成果的一個最好的檢驗。然而近幾年來,畢業設計質量的下滑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能有效地提升本科畢業設計的質量,已經成為一項急待解決的問題。

      1 目前畢業設計質量下滑的原因分析

      目前畢業設計質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我們對前幾屆畢業設計的師生的訪談及問卷調查了解到,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客觀原因

      隨著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使得各個學校的教學資源相對欠缺,師生比例的不匹配也尤為突出。在畢業設計期間,教師的工作量隨之增大,教師精力有限,造成對學生的指導、監督不夠。而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多,也導致就業壓力加劇,學生在最后一學期基本忙著在各地找工作、實習,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畢業設計中,所以最終畢業設計馬虎應付,得過且過。

      1.2 畢業設計評定體系的欠缺

      目前的畢業設計評定標準還是承襲了慣有重結果輕過程;重數量輕能力的標準。所以從選題上就呈現出題目的量大、質老的現象。對于一些創新性的課題,教師或怕其工作量的不足、或擔心學生完成的效果不理想而舍棄,從而沿用一些老舊的課題。而學生在拿到選題時,也往往擔心其最終無法完成而放棄一些有創新性的想法和方案,只求作出成果,所以最終設計流于一般,沒有任何新意可言。

      1.3 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欠缺系統性

      對于學生畢業設計創新能力的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應該是一脈相承的。而我們在平時的專業學習中缺乏研究性學習的全面開展,缺乏創新精神的系統培養,將平時的學習和最終的畢業設計割裂開來,那么提升畢業設計質量也將是一句空話。

      2 全方位開展研究性學習,有效提高畢業設計質量

      2.1 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

      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學生在自主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這樣可以改變目前學生在畢業設計的選題上要么一味地等待老師指定;要么在選題上存在不根據自身特點,盲目選題的現象。而通過在日常的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才能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能力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才能激發學生的設計熱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游刃有余地完成設計任務。而如果學生選到的是他不感興趣或是超出他能力范圍的題目,這都勢必影響他的設計質量。此外自主性地培養也可以改變學生在設計過程中一味地等待教師的方案和思路,而使最終的畢業設計缺乏創新性。

      2.2 研究性學習有助于鍛煉學生基本的設計技能

      在以往的畢業設計進行過程中,常常發現有的學生不會查找專業文獻,只會上網“蕩材料”;有的學生數據的分析計算、繪圖軟件地運用不熟練;還有些人甚至連開題報告、畢業設計說明書都不能正確地撰寫。指導教師除了進行專業指導外,還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這些基本能力的引導上,勢必會影響其有效指導量。而學生也會因為在畢業設計中還要學習這些基本技能,導致工作量增大,從而影響到最終的設計成果。而如果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畢業設計前就已經能夠熟練運用這些基本技能,可以讓其畢業設計時間變得充裕,對于提升設計質量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 研究性學習可以多角度錘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不僅在專業課的學習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課程設計中也可以引入研究性學習。在以往課程設計中,雖然做到了一人一題,但選題比較老舊,學生難于發揮自主性,甚至直接從網上下載資料。所以學生的能力得不到鍛煉,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如果在選題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或是將一些課外創新實踐活動中的題目引入課程設計中,組成研究小組,不僅能夠對學生的設計、繪圖、編程及撰寫說明書等基本技能予以鍛煉,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 畢業設計制度的完善將是確保畢業設計質量提升的基礎

      各個學校關于畢業設計制度的建立都是非常嚴格的,希望通過各項規章制度有效的監督和促進師生共同搞好畢業設計,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雖然該制度確實對促進畢業設計的規范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時這項制度也顯得過于死板,對于提升畢業設計的質量有一定的牽絆。

      3.1 解決畢業設計與就業的沖突

      畢業設計的時間通常在最后一學期,而這往往與學生四處奔走找工作、實習的時間相沖突。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就業壓力也極具增大,這一矛盾也就顯得格外突出。如果能將畢業設計時間靈活化,比如將畢業設計時間適當提前,或是將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或創新實踐活動中的選題進一步深化,將之變為畢業課題,使畢業設計與專業學習同步進行,學生的畢業設計時間將變得充裕,對畢業設計會投入更多的精力。這樣可以改善畢業設計和找工作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畢業設計質量。

      3.2 從制度上鼓勵創新設計

      以往的畢業設計一直有工作量的要求,所以畢業設計的選題一般都大而全。實際上畢業設計鍛煉的不是工作量,而是思想和能力。所以如果畢業選題有一定的創新意,有學生發揮的空間,那么哪怕工作量略小,也應當予以支持。此外在設計結果的評定上,應該加大創新性的得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因怕做不出結果,而壓抑自己的創新性;或是一味地為了出結果,而過分地去借鑒已有的設計,讓整個畢業設計成果毫無新意。我們應該強調和鼓勵創新,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畢業設計的過程中毫無后顧之憂地發揮自身的創新性。

      4 結語

      畢業設計的質量的提高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是通過研究性學習的促進和畢業設計制度的保障,的確是讓畢業設計中涌現更多的創新設計、優秀設計的首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平清偉,馬鐵成.畢業設計(論文)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嘗試[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7).

      研究性學習筆記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排球技術課 游戲法 比賽法 教學改革

      排球是學生體育課的主要選項之一,但由于中學階段排球教學內容簡單,時數少,絕大部分學生排球技術基礎差。墊球是排球運動的基本技術之一,對缺乏基礎與課時有限的大學排球選項班的學生來說,通常的墊球練習顯得枯燥而單調,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墊球技能不佳又進一步影響到學生在排球運動中的擊球成功率,以及學生對排球運動的信心、興趣與鍛煉的欲望。因此抓好幾乎占除發球以外整個擊球次數一半以上的墊球技術的教學,通過提高墊球技能來提高學生在整個排球運動中的擊球成功率,通過排球運動達到休閑娛樂與健身墻體的目的,在整個排球課的教學中是特別重要的一環。我以墊球教學為例進行了游戲與分組比賽的教學實驗研究,旨在為排球技術課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遼寧葫蘆島市渤海船舶職業學院大學二年級排球選項課兩個教學班的男生共60人。甲班:實驗組,船舶工程系班共30人;乙班:對照組,動力工程系班共30人。實驗前對兩個班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測試:

      表1 學生基本情況調查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兩班共60名受試者在開始實驗前身體形態及排球經歷基本相同,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備實驗條件。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法

      查閱《體育游戲大全》、《體育創新學》、《體育統計》、《目標設置在排球的應用》、《信息反饋與排球教學》等文獻資料6篇,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2.2實驗法

      運用設計好的游戲與比賽進行墊球技術教學實驗對照、比較,判定教學效果。

      2.結果與分析

      2.1實驗設計

      2.1.1實驗方法

      首先對甲、乙兩班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測試,判斷其是否符合對比實驗條件。根據調查知,前一學期兩班均為同一教師所教,采用相同的常規教學與練習方法,符合對比實驗條件。按渤海船舶職業學院大學二年級排球選項課(男生)教學進度規定,墊球教學12學時的教學過程中,對甲、乙兩班進行墊球教學對比試驗。

      甲班在練習內容上運用設計的游戲與比賽作為教學組織手段。在分組與練習時均貫穿以游戲性與競爭性的原則并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二人對墊;二人隔網對墊;背墊比遠,比背向墊球的遠度。在比賽方面,減少課堂練習時間,對墻對圈墊球比賽,原地自墊比賽,向不同方向移動自墊的比賽、墊球接力賽,以及其他比持久、比遠、比準的墊球比賽。在練習中,盡量使學生在同等水平條件下進行比賽。教師除了給予一定的技術指導外,還大量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如“你們墊得很好”,“你們快贏了”等。

      乙班的墊球按教學進度的常規方法練習。主要方法為2人對墊(傳墊結合,比前一學期增大距離)、2人隔網對墊、3至5人圍成圈的傳墊練習、背墊與教學比賽。練習目的是鞏固與發展學生從上學期獲得的墊球技能,著重加強學生對各種來球及時做出判斷與反映的能力及通過一些簡單的腳步移動墊擊離身體較遠的球的實戰能力。

      在實驗前先對甲、乙兩班墊球技術進行測試,在實驗進行過程中再進行一次測試,實驗結束進行測試。然后對三次測試的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2.1.2實驗內容

      2.1.2.1自墊計數

      方法:將參加游戲的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若干隊,各隊的第一名學生持球一個。游戲開始,各隊第一名學生自拋球后連續自墊,墊球高度在1米以上,失誤后把球交給本隊第二名學生按上述方法繼續自墊。最后以累計次數多的隊為勝,自墊球數可由其他學生進行計數。

      規則:用正面雙手墊球方法墊球,單臂墊球或傳球不計數:墊球時可移動,活動范圍不受限制;墊球高度1米以上,不到1米該次不計數。

      2.1.2.2小場地排球比賽

      方法:將參加游戲的學生分成相等的若干隊,每隊3―5人,把排球場一分為二,從兩頭端線居中劃一條直線,按排球規則進行比賽。

      規則:球網高度可適當降低,按照排球規則進行比賽:在接發球、扣球時可允許落地一次后繼續接球;比賽每局可按15、10、5分進行。

      2.2實驗分析

      通過實施運用游戲與比賽法進行技術課12學時教學實驗來看,甲班學生墊球技能有十分明顯的進步。

      2.2.1實驗前測試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在上學期的墊球教學中,兩個班學生的到位率相差無幾,這是因為兩班都采用學習墊球基本動作的練習內容,初步學習墊球時的身體姿勢、手型,以及全身協調用力的要領為練習目的。表1測驗結果顯示相互間無顯著差異,也說明兩班學生的墊球技能在前一學期的水平相近。

      2.2.2實驗中期測試分析

      實驗中期測試(第六次課),學生此時都處在初學階段,大部分練習手段對學生具有新穎性與良好的刺激性,兩個班的練習情緒比較高,經過一段時間的基本技術數學,其墊球技能都有比較明顯的進步。兩班學生均比上學期有所提高,與實驗前測試相比,甲班提高了約13%,乙班以高了近9%,兩班相比較雖無顯著性差異,但甲班比乙班多提高了近4%,說明甲班的教學實驗方法時可行的。

      2.2.3實驗結束測試分析

      實驗結束測試,甲班的墊球到位率比中期測驗又有顯著提高,乙班僅略有提高。兩班相互比較,甲班高于乙班具有顯著行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分析,正處在身心全面發展的高中男生在體育課中往往爭強好勝,表現自我,希望以自己在某種運動技術上的超群表現贏得他人的贊賞和尊敬。排球的幾種技術中最能滿足學生這種心理的當屬扣球,可是扣球比較難學,自不必說,由于一、二傳不到位,實際情況是很少有球可扣。可見,排球練習對初學者還缺乏個人炫耀性,所以,想把排球比賽打好,須先把墊球練好。然而墊球練習本身缺乏游戲性、競爭性與炫耀性,學生練起來時常感到單調枯燥,興趣不足。乙班在實驗中的表現就是如此,隨著初學排球的那種新鮮感逐漸消失,現有的墊球練習又不具吸引力,就出現了打打停停,球落地或墊飛也不在乎,對別人的練習很少觀察,氣氛不活躍與精神不振奮等消極顯現。因而練習的密度與質量都偏低,接觸球的次數偏少。

      甲班的墊球練習由于強調了集體性、競爭性、游戲性、趣味性與個人炫耀性,掌握較好的學生有機會顯示自己的技藝,練得十分認真投入。較差的學生為了本組的榮譽或顯示自己有所進步也能夠全力以赴。練習的學生,在富有競爭性、趣味性與刺激性的氣氛下較充分地調動自己的身心潛力,在緊張而愉快的心情中認真地進行練習。暫時還沒輪到練習的學生也十分關注游戲或比賽的進程,有的躍躍欲試,有的吶喊助威,有的歡欣雀躍,課堂氣氛大為活躍。無故停下來休閑或撿球拖延的現象減少了許多,練習的密度與強度都比乙班高,這就是甲班墊球的技能比乙班提高更快的主要原因。

      2.3結論

      2.3.1運用游戲與比賽法進行教學的實驗班排球技術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常規教學方法的對照班。

      2.3.2排球技術課運用游戲與比賽法進行教學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進行。

      2.3.3排球技術課運用游戲與比賽法教學,在教學時數、師資、學習對象,教學條件等方面無特殊要求,符合先階段排球技術課教學的實際,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推廣性。

      2.3.4在排球墊球技術教學過程中,運用排球游戲能縮短技術掌握泛化階段的時間,提高分化階段的教學效率,有利于提高墊球技術。

      3.建議

      3.1排球游戲能調動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排球技術課教學中可采用。

      3.2早運用體育游戲進行教學時,要針對不同的教學目的、任務和對象,靈活多變地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胡國勇等.體育游戲大全[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2]夏萍.排球教學示范方法的選擇與應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8.

      [3]陳及治等.體育統計[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

      [4]王乃光.信息反饋與排球教學[J].體育學看,1998.5,(2).

      研究性學習筆記范文第4篇

      關鍵詞:應用統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時代需求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于統計的應用需求急劇提升,從而促使了統計理論和研究方法的長足進步,而且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其應用領域愈加廣泛和深入。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海量數據提供了方便的存儲和讀取空間,同時豐富的專業軟件也為統計應用提供了強大的分析工具。今天的統計學更多的是以一個分析工具的角色滲透在每一個學科和領域中,而應用統計所體現的是集統計學、數學、管理學、計算機、信息技術以及相關專業的高度綜合。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眾多社會原因使得我國公眾對應用統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或誤解,往往認為實際統計性的工作一般只需要統計學本科畢業生就能勝任,而統計理論的發展則需要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來完成。顯然,這樣的認識對培養既具有扎實統計學基礎,又能解決實際業務中復雜統計問題的應用型高級統計人才是十分不利的。我們應該更為理性、清醒地認識到應用統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時展、行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信息化發展背景下的“大數據時代”亟需應用統計人才

      信息化所帶來的海量數據處理,唱響了“大數據時代”的序幕。大數據的實質是對海量數據的統計、分析與挖掘,獲得憑直覺難以發現的有用信息,從而揭示數據隱藏的歷史規律和發展趨勢,為決策提供參考,這正是應用統計的范疇。因此,掌握現代統計方法,能熟練運用國際化統計軟件和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應用統計人才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亟需的人才。

      二、需求應用統計人才的社會部門與行(企)業急劇增多

      近年來,隨著全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對社會與經濟所帶來的影響,統計已經逐漸成為政府部門實現科學管理、行(企)業實現規模化生產和質量控制、金融部門實現經濟形勢判斷與預測、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工具。

      在一些傳統領域,如財務與辦公統計、倉儲物流統計等,對統計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多,這些統計崗位分布于企業運行的各個環節;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正由封閉走向開放和以海量民生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為依據,從而實現科學決策。因此,政府部門對應用統計人才的大量需求是必然趨勢。我國已有多個省市成立了隸屬于統計局的民意調查中心,其宗旨就是了解民意,統計挖掘重要信息,為黨政官員和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依據;在京、滬等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咨詢公司,專門為企業從事市場調查、數據分析等業務。隨著市場調查在其他城市逐步興起,這一行業必然會成為應用統計人才需求的生力軍。

      三、現階段培養的高層次應用型統計人才數量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目前,全國有300多所高校招收統計學本科專業,有78所高校設置應用統計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每年共培養統計本科人才約1.1萬人,統計研究生人才約0.4萬人。英國統計教育專家David Jones認為市場經濟國家的統計專業畢業生應占全部畢業生的2.5%,目前我國該比例還不到0.2%,與之還有很大距離。

      統計是社會認識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十一五”以來,我國廣大統計科研人員,緊緊瞄準世界統計科學和信息化發展前沿,緊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統計改革與建設中面臨的緊迫矛盾,深入開展統計科學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統計科研成果,統計科研水平穩步提高,有力地推動了統計事業的科學發展。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數據統計技能要求不斷提升、現有統計人才亟需繼續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加快發展高層次應用統計人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顯然已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研究性學習筆記范文第5篇

      一、研究性學習概述

      研究性學習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教與學傳統方式的改變,在師生之間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地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地探索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體現出來的專題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其注重信息收集與處理的研究過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網絡的支持。

      二、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學習內容問題化

      學習內容問題化也可以稱之為主題化,以主題模塊的形式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條件。

      2.學習過程探究化

      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學習過程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或主題進行自我探究或小組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探究型。

      3.學習活動網絡化

      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三、網絡環境下研究性教學的設計

      1.學習任務的設計

      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提倡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采用主題研究性學習方式,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表達交流成果。

      2.學習組織形式的設計

      小組合作學習是基于網絡環境的研究性學習,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學生之間可以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啟發、交流補充,各抒己見。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學習基本步驟的設計

      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一般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激發興趣,確定研究的范圍,小組成員商議確定本組的研究范圍,確定本小組研究的課題方向。學會用搜索引擎,用網絡尋找信息。小組成員確定個人所承擔的主要任務。

      第二步:收集信息,學會對資料的檢索與分類,粗略整理搜集的資料。感受到網上收集資料的樂趣,主動參與探索問題、研究問題。通過網上收集、摘錄、保存網上的信息資料進行分類、篩選,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三步:制定主題方案,撰寫主題報告。展示各小組課件資料,鍛煉表達能力。

      四、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1.體驗問題情景,形成研究主題

      從學生自己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習自主性、積極性。以小組方式,用上網瀏覽查找信息,或查閱相關書籍等方法,學生通過自己對相應信息的查找以及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形成研究的主題。

      2.搜集相關資料,實踐驗證主題

      在確定研究主題之后,就到了具體實施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實施方案,分工協作,明確自己的任務。通過相互協作,使分散的信息成為一個整體,突出了研究主題。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進展情況,提供相應指導和幫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達與交流

      各小組根據自己找到的相關信息,整理成學習體會和研究成果,將研究成果表達出來,進行交流評價。教師指導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合作能力。通過交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利用社會調查、資料查詢,分析討論等方式進行研究學習,實現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綜合培養。

      五、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1.學習過程、學習成果的階段性展示

      學習過程的跟蹤是依靠網絡教育平臺實現的,察看學生學習進度、討論次數,并統計出相關的報表。這便于教師在學生研究和學習過程中更多地觀察和了解學生的情況,并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

      2.協作技能與再學習能力的評價

      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特點是資源共享,它要求學生不僅有競爭意識,還要具備協作精神。因此,其過程需要考慮協作技能與再學習能力這兩個重點評價指標。對學生的協同工作能力的培養,是讓幾個學生學會合作完成同一項任務,彼此之間的關系是相關的。

      3.學習個體的評價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国产网站 | 国产亚洲免费的视频看 | 中文字幕亚洲码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看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西西人体44rt高清亚洲 |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