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化民族性與多樣性

      文化民族性與多樣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民族性與多樣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化民族性與多樣性

      文化民族性與多樣性范文第1篇

      【關鍵詞】緬族 同一語系 不同語族 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11-0015-02

      一、緬族概況

      緬甸聯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0多個民族(1983年緬甸政府公布緬甸8大主要民族外,還有其支系,總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民族有:緬甸族、撣族、克倫族、若開族、克欽族、欽族、孟族(亦譯“汶族”)、克耶族等8大民族。緬甸族人數最多,占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緬甸語是緬甸族的母語。1948年緬甸聯邦擺脫了英國殖民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民族獨立后,新憲法規定緬甸語為緬甸聯邦的通用語。現在使用緬甸語言的人口約5400萬左右。

      二、緬民族語言文化和歷史淵源

      1.緬民族與漢藏語系的關系

      漢藏語系,也稱為“藏漢語系”,包括漢語和壯侗、藏緬、苗瑤三個語族。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歷史文獻最為豐富的語系之一。而緬甸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族緬甸語支,由于使用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又有極為豐富的文字記載,在漢藏語系語言中除了漢語、藏語外,緬甸語也是一種重要的語言。對研究漢藏語系諸語言和漢語的歷史,以及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也為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奠定了基礎。

      2.從緬語發展與變化進行對外漢語教學

      緬甸語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個重要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數約有2500萬。其中可以看到,緬甸語言在近一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無論是語音、詞匯還是語法,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近年來,隨著對緬甸語歷史演變的不斷研究,不僅發現了緬甸語言本身發展的規律,也為研究親屬語言的同源性和差異性提供了有力依據,推動了對外漢語教學策略研究水平的提升。

      (1)語音變化:①輔音韻尾的變化就是一個重要的語音變化現象,經過對緬甸語中的輔音韻尾變化的研究,發現緬甸語中輔音韻尾的變化過程及其變化規律與漢語以及部分少數民族的語言變化規律極為相似;②“弱化”是另一個重要的語音變化現象,在緬甸語中的弱化音節與漢語中的輕聲有很多相似之處。漢語的輕聲是:說話的時候,前字音又長又重,并帶出后字音,后字音又短又輕,簡單說就是短平快,很輕、很短,如漢語“子、頭”等后綴詞和“了、著、的”等虛詞都讀輕聲;還有些雙音節詞的第二個字也讀輕聲,如“地方”和“大夫”兩個詞中的“方”和“夫”都讀輕聲。而在緬甸語中的弱化音節也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緬甸語中的弱化音節除少數送氣音外,其他輔音做聲母時一般都變濁,實際音高變弱;而絕大部分出現在雙音節或多音節詞中;只要是弱化音節,無論韻母是單元音或復元音,一律變成央元音[ə];也都變成輕聲。

      (2)聲調變化:緬甸語通過聲調的變化,來表示語法意義,這是一種形態變化。我們可知,緬甸語的有表達語法關系、改變詞性、語言的補償、區別詞義和詞義強弱,以及事物的程度的作用。當然,聲調主要的作用還是區別詞義,這與漢語相似。

      (3)詞類變化:①緬甸語屬于孤立型語言,基本詞多為單音節詞,由詞首輔音或輔音叢加上一個單元音或雙元音構成。主要的構詞方式是附加(包括前綴、后綴)、插入、重疊等,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改變詞性和詞義;②人稱代詞有男用和女用、尊稱和卑稱之分。其中緬甸語代詞中的疑問代詞,在句子中必須與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搭配使用,如果沒有后面的語氣助詞,就不能單獨表示疑問,這與漢語的疑問代詞不同。而疑問代詞與表示疑問的句尾助詞結合后,有時并不表示疑問,而是表示強調作用,這又與漢語相同;③量詞與漢語量詞相似,數量很多,往往應用事物的形狀、物體的形象、事物的名詞或以容器的名稱來作量詞,但數詞和量詞的結合方式卻不相同,如漢語中說“一億”,而緬甸語中習慣說“十個千萬”或說“一百個百萬”。另外,量詞分為動量詞和名量詞,在緬甸語中動量詞較少,如嘆了口氣、白了一眼、拉一把、砍一刀等中的量詞。在漢語中用不同的動量詞,而在緬甸語中卻用同一個動量詞“tɕhε?”。還有就是月份的名稱、公歷借用英文,而緬歷卻有單獨的月份名稱來表示,一星期的每一天也都有固有的名稱,不像漢語中那樣月份和星期用基數詞來表示;④助詞是藏緬語族中最有特色的詞,也是緬甸語中極為重要的詞。在緬甸語中助詞,本身既沒有實在的意義,又不能獨立存在,總是跟在其他詞或詞組后,在句子中起著句子成分作用,屬于虛詞。在每個句子中都有一個識別標志,就是“助詞”。這樣就容易確定其前面的詞或詞組在句子中的地位或所起的語法作用,也就知道說話人所表達的語氣。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助詞來確定句子的成分,使得緬甸語就不像漢語那樣需要特別強調詞序的重要。

      (4)句子變化:基本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修飾語在中心詞之前。句子中各成份之間的各種語法關系和感彩主要通過助詞來表現,如漢語“我吃飯”,緬甸語“我(主語助詞)飯(賓語助詞,往往省略)吃(謂語助詞)”;或“飯(賓語助詞)我(主語助詞,常省略)吃(謂語助詞)”;這些方面有些和漢語相似,也有不相同的方面,如但相比同屬于漢藏語系的壯侗語族和藏緬語族,兩者之間卻是有著相同和相近之處。

      3.緬語所體現的文化

      (1)同源文化。在藏緬語族的各種語言中,我們發現了它們之間的語言有著諸多共同的特點,其中還包括具有許多同源詞,以及共同的語法規律和體系。如我,緬甸語ŋa,藏語ŋa,白語ŋo;死,緬甸語fiɕi,藏語ɕi,白語ɕi等。可以知道,緬甸語中不僅有許多藏緬語族中的同源詞,而且在語音的變化規律方面也有相似之處。

      (2)親屬文化。從緬甸語的語音發展規律和漢藏語系有關語言,發現了古漢語中復輔音的存在,正是利用了親屬語言之間的比較,進而研究了漢語本身的發展,使得漢語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

      (3)詞語文化。我們從語言譜系可知,緬民族的起源是源于中國,而緬甸文字的起源卻受到印度古文的影響。因此,緬甸的語言和文字,正好是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融合的結果。如“du”,緬文詞義是“筷子”,但是,這不是緬甸詞,因為緬甸人吃飯時不用筷子,習慣用手抓飯,用勺舀湯。很明顯,“筷子”一詞借用了漢語,這也可以看到中緬兩國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再如“paq?phɔ,”“胞波”一詞,緬文原義是“同胞兄弟”,但由于中緬友誼源遠流長,兩國人民從種族上又有血緣關系,因此緬甸人專門將中國人親切地稱為“胞波”。

      三、緬民族生活和風俗習慣

      1.漢緬民族成語對比

      成語不僅是每一個民族的語言現象,還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現象,更是各個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積累的精神產物。它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感情、思維方法、生活和風俗習慣等,也反映了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接觸和融合。如漢民族成語井底之蛙,緬民族成語nə khwε?thε:kapha:(牛蹄印里面的青蛙);漢民族口念佛手作孽,緬民族pa:sa?aphəja: phəja:lε?a/ ka:ja: ka:ja:(口佛佛手胡作非為)等,從詞的組成和成語,以及句子的寓意,我們可知,緬民族除了借用了漢民族語言,還因中緬兩國人民,有著共同的思維方式、生活條件和環境,所以兩個民族的成語和句子是如此相同。

      2.漢緬民族稱謂對比

      緬民族的姓名和許多國家的習慣不一樣,只有名字沒有姓。我們可以從緬民族的歷史和社會、婚姻制度等發現,緬甸的母系社會的影響很深,緬民族不像我們,特別強調宗族關系。如漢民族女姓一旦嫁到男方家,就沒有了自己的姓名,只能跟男方的姓,而在緬民族就沒有這種夫權思想,因為緬民族并不強調宗族、傳宗接代等的思想,男女比較平等,況且男權之上的封建主義思想也不像我們那樣嚴重。

      3.漢緬民族人稱對比

      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同樣長期受封建社會統治的漢民族和緬民族來說,這種影響是十分嚴重的。體現在人稱代詞上,尤其是表示第一人稱的詞很多。如漢民族“奴才”,是一種謙稱,而在緬民族是從完全符合其身份的人自稱的詞,到變成了自己的謙稱,即使是作為統治階層的人,為了表示謙虛也可用此詞。這與漢民族有著相同之處。

      四、結 論

      通過同在漢藏語系下,漢語、壯侗語族、藏緬語族之間諸多相同處,充分以多元民族文化為背景,從三者在語言文化、歷史淵源、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對比,以緬民族為主體,分析和研究了在同源性和差異性上的相異點,挖掘和發現在云南省開展對外漢語教學的優勢條件,積極應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最終,能夠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并推動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水平、教學實驗、學科建設、文獻研究的提升,也為云南省對外漢語教學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 汪大年.緬甸語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文化民族性與多樣性范文第2篇

      (一)研究對象

      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全省少數民族人口1400多萬,占全省總人口的l/3.人口超過5000人的世居少數民族25個,其中15個為云南獨有;人口超過100萬的少數民族有彝、白、哈尼、傣、壯5個;全省有15種少數民族跨國境而居。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云南各民族創造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如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傣族的貝葉文化、彝族的太陽歷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等。這些文化和習俗源于自然,順乎人性,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意義

      民族體育文化資源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容,他不僅體現了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宗教等文化因子,而且互相之間相互影響,反應了各民族在、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多樣性,對于維護人類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樣性具有一定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云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

      (一)民族體育文化資源是實現云南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的重要資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這些為全民族認同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其巨大的凝聚力量、動員力量和鼓舞力量,促進著云南的民族團結和諧,推動著國家的發展進步。

      (二)民族體育文化資源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信息載體,彰顯了民族精神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文化將迷失方向、喪失根本。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我們全面認識我國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揚傳統文化有益價值。云南民族體育文化資源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大地上各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的信息載體,蘊涵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它滲透于民族傳統的各個領域,反映著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積淀所傳承下來的特有的傳統、習慣、風俗、精神、心理、情感等,是他們生存發展的支撐、身份歸宿的標志。

      (三)民族體育文化資源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的重要載體

      民族體育文化資源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民族性,民族性是指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社會生活的綜合反映,是一個民族的群體品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任何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與本民族所處的地域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價值觀念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正是由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獨特的民族性,才使本民族人民在體育的實踐活動中不斷認知本民族所創造的歷史文化知識,包括本民族的特性、歷史、習俗和其他民族差異的特征,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來確定自己的身份認同,在活動中讓人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四)民族體育文化資源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

      民族體育活動能調節人們的情緒、放松身心,在莊嚴神圣的祭祀氛圍中消除抑郁;在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的豐饌美食、漂亮服飾可以使人們心情歡愉;在族人團聚的融融親情中引發人們的美好情感。它之所以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人,也正在人們通過眼看、耳聽各民族或農耕、或狩獵,或游牧的內容和動作,給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藏族群眾以馬上動作為背景,運用形、色等肢體語言,展示揮桿套馬、繩索套馬等高難度動作,給人以原始的、接近自然的感受。除驚險刺激外,各少數民族還有以靜制靜的體育項目,像各種棋類就給人以閑情逸致、自然淡泊的美感。另外,許多民族體育項目可以啟迪人性,使人知禮儀,懂修養,講道德,在實際生活中追求真善美,鞭撻假丑惡,把“重義”、“求善”以及“重義輕利”的思想落實到表演活動中。民族傳統體育正是通過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提高人們的思想品格和精神素質,推動著社會的文明進步。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說,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溫潤心靈,可以充實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舒緩心理壓力,從而有助于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三、結論

      民族體育文化資源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容,他不僅體現了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宗教等文化因子,而且互相之間相互影響,反應了各民族在、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多樣性,對于維護人類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樣性具有一定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安槐,陳萌生.體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36.

      文化民族性與多樣性范文第3篇

      一、少數民族文化以其鮮明的特性構成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就構建了文化的多樣性,各民族不論人數的多寡,都保持著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的總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數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性、多樣性、時代性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群體的文化,其鮮明的民族性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群體共有而與其它民族群體相區別的民族文化特征。這種民族文化特征作為一種傳統,也代代影響這個民族群體,體現在一個民族文化的各個層面上,包含著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方面,而且資源豐富,呈現出一種神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

      我們從一個民族群體的發展中可以看到,有的風俗習慣甚至歷經許多世紀而原封不動地延續下來,有的民族后代甚至遷徙到新的地方,雖與其它民族雜處群居,其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仍然保存下來。

      以貴州省為例,經過千百年的多次遷徙和演化,目前有17個少數民族的1400萬人世居在這片土地上,各個民族又在其中形成若干個分支。由于地處偏遠,山水相隔,與外界及相互間交往較少,這些少數民族以及各個分支都長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在生產、生活傳承和發展著自己的歷史,形成了人類學上極為獨特的“文化千島”現象。傳統節日舞蹈、歌唱、戲曲、服飾以及傳說、故事、風俗習慣、娛樂競技等,加上眾多的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風雨橋、鼓樓、吊腳樓等,豐富多彩,以及特有的內涵,從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著各民族的發展歷史、文化心理、倫理道德和審美意識。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的多樣性,它的最主要價值是體現了民族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我們充分尊重民族差異和民族特點,特別是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和信仰,也理所當然地尊重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生活中要充分考慮到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信仰等因素,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族制宜,講求實效。

      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時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還在于它的時代性。民族性和時代性是一個統一體。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社會中的延續,它既具有歷史性,是經過長時間形成并傳承下來的,又因其生命力而具有時代性,在現實生活中被繼承,同時它又在深層次上普遍影響著民族成員,具有大眾性,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是辨證統一的關系。社會的發展實踐,同樣需要文化的創新,需要民族文化與時展同步。民族文化是建設現代文化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的時代性和大眾性,是建設現代民族文化的堅實基礎。民族文化在社會發展中也在不斷的創新重構,但作為其中最精辟部分的文化遺產,則需要保護、傳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必須堅持傳承、保護、弘揚與改革、創新、發展的有機統一和緊密結合。歷史表明,一個民族,只有開放才有希望。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各民族都要注重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吸收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斷為民族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進民族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綜上所述,我認為發展繁榮中華文化,就必須注重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二、少數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活力源泉,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必須發展這個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促進少數民族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合作,促進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有利于增加中華文化的活力,促進中華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是貫徹“雙百”方針和“兩為”方向、發展社會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國家,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鮮明的個性,又相互吸納和融合,最終形成了凝聚力、熔鑄力、生命力極強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將提供科學文化和智力的支持。各民族文化對充實和豐富人們的精神境界,形成一個奮發向上,安寧祥和的社會文化氛圍,實現社會協調發展,保障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順利進行,都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托,是整個民族的精神財富;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又都保留著獨立的個性,同時又相互交融,推動著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各民族文化的發展繁榮和交流,增強了各民族的團結,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56個民族統一的國家,團結就是力量,團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勝利。

      歷史至今,中原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向周邊輻射傳遞,各少數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斷傳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賦予其統一性和多樣性和鮮明特征。不以血緣論夷夏,成為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重要現象。文化的相互傳播和認同,成為各民族親近與交融的強大精神紐帶。這些作用不是哪一種單一的文化可以替代的。

      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能推動人民文化生活的進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質,鑄就時代風尚,打造國家“軟實力”。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這當然包括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否則談不上整體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三、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事業不斷取得長足發展,同時社會發展也要求加快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使之更好地與各民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與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現實需求相適應。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滿足少數民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要制訂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規劃,加大公共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大力培養民族文化藝術人才和

      管理人才,積極扶持民族文化事業,努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對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精典要全力保護,要扶持到位,要加大投入,給足政策支持,不斷開創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發展民族文化,人才培養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對培養民族文化人才要加強指導,提供服務,為文化人才成長創造條件。方法要靈活,形式要多樣,做到因地制宜,富有特色。人才的培養可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與節慶和民間文化活動相結合。對在活動中涌現出來的突出文化人才,需進行跟蹤培養宣傳推介,促進他們的成材和發展。

      要注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值得保護的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要保護其原形態。民族文化遺產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認同感聯系在一起的民族傳統文化,與一個民族自身的發展民族特色的堅持有著重要關系。

      要多方位、多角度的開展少數民族文化活動。注重調研、總結,讓民族的文化融入現代文化之中。讓少數民族文化轉化為人們易學易懂、喜聞樂見的內容,通過廣泛傳播,內化為人們的精神動力和內在素質。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和關心少數民族文化工作。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依法每五年舉辦一次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就是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

      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關鍵在于加強領導,狠抓落實。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方針。備級領導要把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化,納入財政預算,促進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要守住各民族人民的精社家園,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血脈。使各民族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發揚光大。

      文化民族性與多樣性范文第4篇

      摘 要 我國是一個由多個民族組成及統一的國家,各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著自己的文化。其中,體育文化幾乎是每個民族都有的一種文化樣式,它在本族人民的創造與傳承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明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與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本文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多個角度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做了分析。

      關鍵詞 民族傳統體育 體育文化 體育特征

      折射社會生活的濃縮點便是民族型的傳統體育,而通過它能夠觀察到民族性文化是多么的富有。在我國,民族體育的傳統性體現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民族心理、價值觀等內容,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創造活動。而正因為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所以在民族體育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很多民族特色,而且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經濟等影響,它所形成的教學模式,教學思想,體育精神也不同。所以,在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過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包含著物質層面的內容,同時也包含著精神層面的內容。而民族文化的本身就包含了民族體育文化,因此,民族體育研究中文化角度是具有重要的意義。此文,就是對我國民族與傳統體育文化進行的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

      (一)民族

      民族是從文化學的角度對人做的一種分類,只有擁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經濟、共同語言這四個特征的人群,才能夠稱為民族。在本民族中間,人們的心理狀態以及文化狀態等趨向一致,生活習俗等也都大同小異。這就為特定文化的形成創造了條件[1]。所以,每個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當然就體育文化而言,當然也是有很多民族特色的。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地域廣闊,歷史悠久,各個民族之間無論是在生活習俗還是語言的使用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而這些差異性就形成了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質。

      (二)民族傳統體育

      目前,關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定義尚沒有得到統一,但是基本可以確定的是,民族傳統體育既不同于民族體育、民間體育,它是一個獨立的概念。這是因為民族體育既可以包含現代民族體育,也可以包含古代的民族體育,它的傳統性是不確定的,比如乒乓球是英國的傳統體育運動。而民族傳統體育也根據不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相區分。所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也不包含漢族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恰卻是既包含漢族傳統體育,也包含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因此,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總而言之,民族傳統體育必須具備三種特質,民族;傳統;體育。

      (三)民族的傳統型體育文化

      它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物質層面的文化,另一個是精神層面的文化。物質文化是指為了滿足人類的生產及生活的需要而創造出的物品,以及這種由這些物品所帶來的文化。民族傳統體育的物質文化就是基于民族傳統體育而產生的一種文化形態,包括各種民族傳統體育的物質制品等。精神文化是文化結構中最穩定、最保守、最核心的一個構成部分,是維持文化結構的關鍵所在[2]。而民族傳統體育精神文化就是指民族傳統體育精神、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民族心理等方面的觀念形態,它處在與民族傳統體育物質文化相對立的位置,影響著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走向。而依筆者看來,這樣物質與精神層面相結合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在不斷的隨著時展,而對其的保護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希望國家能重視起來,把過去的體育文化不斷的發展壯大并傳承下去,因為這是一筆財富。

      二、民族傳統體育的特征分析

      (一)民族性和傳承性

      民族性則指的是民族型傳統的體育文化必須具備的自身特殊的性質,它是區分所有民族文化的標志,而且它也可以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一個區分標志而使用,是一個民族具有自身文化的特點。而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歷史環境使得人們的文化創造表現出多樣化的姿態,所以這些各方面的文化也就具有了屬于自己的特色,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特點。當然文化自己本身具有的特點以外,也具有其他不同的特點,而由于這些特點在相對穩定的物質層面進行映射后,就塑造出了使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特性,即民族性。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也相應了具有了民族性的特征,它主要表現為傳統的體育項目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甚至可以象征著一個國家或地區[3]。簡而言之,比如,巴西的足球項目就是一種民族性非常強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一提到足球,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巴西,就是足球運動在體育運動項目中可以說,足球就是代表了巴西。再說它的傳承性。從表面上來看,這所謂的傳承性就是更替和繼承的特性,就是能夠從一代一代的人中把這種今的每一代人保留傳遞下來,沒有斷鏈,亦即得到了繼承。而另一方面,它之所以能夠不斷的傳承民族精神和體育文化的發展。而這種文化,也就是我們它能夠稱得上的傳統二字。就是因為它經由從古至今發生變化的歷史潮流中傳承下來,是因為它與時代的變遷保持了一致,不斷做出改進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亦即得到了更替。民族傳統體育,并不是說一定是擁有著傳統體育文化,一成不變,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而是在傳承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改良優化,才得以保存至今。

      (二)時代性和后作用性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時代性與后作用性是兩個極性相反的概念。第一,民族傳統體育的時代性是指通過一種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能夠看到當時整個社會團體、民族或者國家的基本體育文化素質。比如“劉翔時代”中,透過劉翔這位運動員在體育上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狀態;換而言之,劉翔身上打上了時代的深深烙印[4]。還有我國的乒乓球,在國際上,一提到乒乓球就會想到中國的乒乓球打得非常之好。第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后作用性是指民族體育文化的作用在當時沒有得到顯現,但是卻在后來得到體現。因為民族傳統體育至今都還在不斷的改進和發展之中,所以,有些體育項目在剛開始并不一定會把其作用凸顯出來,而久而久之,經過人們素質的提高,以及對體育項目的關注,這些體育運動才逐漸的被重視,真正的發揮了其本質的作用。比如,武術在產生之初到經過傳播與發展之后,我國的各個民族發展出了具有本民族風格與特點的武術。

      (三)統一性和連續性

      世界上的民族多不勝數,而各個民族的民族傳統體育都具有差異性。因此,從表面上來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全球化的大背景使得不同的文化之間趨向融合,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這個背景下也逐漸形成了以體育當作中心的統一集體;因此,在時代的持續發展過程中由于民族的不斷發展,就不斷的推動著民族型傳統的體育文化由零散逐漸的形成了現在能看到的統一的體育文化。當然,這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技巧,更加保證了民族型傳統的體育能夠持續地發展,只要生活不斷,體育就不斷。

      (四)兼容性和開放性

      總的來說,這兩個特征是民族傳統體育能夠發展至今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推動其繼續發展的基礎。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給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與滲透提供了條件,很多民族愿意吸收外來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在體育領域同樣如此,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放性”。在清朝進行變法維新的時候,而軍隊則是其他國家新型體育形式以及項目的首要傳播對象,隨后才被國民慢慢地接受,進而推廣。在傳播過程中,文化需要媒介來傳遞,并且到接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最終,正確的,好的文化始終都會被保留并傳遞開來的。當然,在此過程中還需要不同體育文化之前的碰撞,繼而才能形成新的文化。而中國的傳統體育與西方的體育文化相融合,就逐漸形成了中國近代的體育文化。開放性跟兼容性之間具有很深的關聯。因為只有具備兼容性,開放性才有意義;而只有具備開放性,兼容性才能夠得到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它對外擴散傳播以及向內吸收兩個方面,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五)地域性和形態多樣性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地域性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文化的發展必須有所依托,而比較穩定的依托就是地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方式,打上了地域的深刻烙印,就是它區別于其他地域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比如,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南方的漁耕業比較發達,北方的畜牧業比較發達,造成了南方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以競渡為主,而北方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以騎射為主。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態多樣性是指不同種族之間的文化所客觀存在著的個體差異性。我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呈現多樣化形態的國家。以“秋千”這一體育項目為例,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哈尼族等都有各自不同類型游戲的形式。

      三、未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趨勢

      (一)向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

      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案例表明,民族傳統體育要想獲得更大、更好的發展而不被時代所淘汰,就要不斷吸收其他民族體育文化的精華,并向國際化發展。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是一項寶貴的財富,在當今社會不斷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也需要得到革新與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將朝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不斷吸收外來體育文化,從而形成中西方傳統體育文化交融的局面,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二)內容與形式不斷創新

      展望未來社會,體育技術、方法等將得到很大的改善與提高,甚至會出現一些新的技術、方法或理論。而這些都將促成未來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與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對傳統體育的發展表現出了極高的重視,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社會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將獲得更多技術、制度等層面的支持,內容與形式將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三)民族文化特色將作為一個驅動力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傳統體育保持民族性的根本依據,同時也是其活力的源泉。因此,在未來社會,民族文化特色將得到更多的重視,并將被各個民族加以利用從而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進程。

      (四)學校教育將成為民族傳統體育拓展生存空間的重要手段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因此學校的體育教育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未來,學校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將使得民族傳統體育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普及化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空間將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四、結語

      這是民族的傳統型體育運動在發展的過程里而形成的文化形態,傳統它的發展對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從多個角度審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從而使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孔.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特征和現實作用淺析[J].商情(科學教育家).2012(05).

      [2] 王陽春,馬興勝.從民族文化的特征看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與發展[J].甘肅科技縱橫.2012(05).

      文化民族性與多樣性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少數民族 傳統體育 功能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66-01

      我國的少數民族眾多,文化多樣性繁盛,作為民族體育的一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發生發展和演進的歷史過程中,伴隨著歷史和文化的變遷,在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和部族繁衍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擁有其一定的地位和功能。在西方體育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有必要深入探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和功能,推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的界定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各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歷史進程中積累保存下來的,反映各民族意識和多方面活動的文化財富,是民族傳統體育的一部分[1]。1986年9月在新疆舉行的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學學術研討會上,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定義提出了四種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在古代體育的基礎上延續下來的,是指近代體育以前我國各民族就已經有的體育活動。這樣的體育活動往往具有非常強的民族特點,有著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非常強的代表性,往往能夠體現出少數民族強烈的民族愿望。

      2.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性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是指它與近、現代體育的對比而顯現出來的與眾不同的特性。這些特性是在它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生產方式、歷史條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1]。

      2.1傳統性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自產生以來,始終與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信仰相聯系,世代相傳,具有明顯的傳統性。

      2.2 地域性

      由于過去我國少數民族多居高山、谷地,生產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量少,文化氛圍狹窄,受經濟自給性、地方封閉的影響,孕育出來的體育文化,必然帶有很強的地域性。此外,由于少數民族分布地域廣,各民族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習俗差別大,因而形成了內容豐富、風格不一,形式多樣,各具本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即使同一運動項目,所包含的內涵、技藝等均有較大的差異。[1]

      2.3 民族性

      民族性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核心特性。各個少數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宗教、語言、經濟、地理、心理、道德等觀念的差異,形成了本民族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表現出本民族最鮮明的特色和相對獨立的發展脈絡與文化特質。

      2.4 多樣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域經緯度跨度大,各民族地區的人們生產、生活方式迥異,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和組織活動形式多樣性的主要原因。

      2.5 習俗性

      傳統體育與風俗習慣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了傳統體育的民俗性特點。如苗族的跳鼓在“跳年會”、“四月八”、“六月六” 、“起秋”等節慶期間廣泛進行,民俗促進了傳統體育的深化和發展,傳統體育豐富了民俗的內容,使傳統體育的民俗性體現得更充分。

      2.6 娛樂性

      娛樂游戲功能是傳統體育項目得以傳承的基礎,也是其能夠發展的優勢所在。這些活動大都安排在業余時間進行,歡慶豐收、歡度佳節、祝賀新婚、閑暇消遣,將體育寓于娛樂之中,擴大歡快的氛圍。

      3.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

      3.1 民族文化傳承功能

      民族體育是民族民俗文化之一,反映了民族性格與民族的崇尚喜好,廣泛的群眾性使其得以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彰顯往往通過傳統體育來實現。少數民族由于經濟水平的限制, 大眾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因此,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成為該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傳承方式。通過各種類型的傳統體育活動, 將傳統體育中所隱含的該民族制度習俗與心理價值趨向等進行有效的傳承,從而達到民族文化傳承的目的[2]。

      3.2 教育功能

      《中國古代教育史》記載:“氏族公社成員們除了在生產實踐中受教育之外,又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中受教育,他們利用游戲、競技、舞蹈唱歌等進行教育。”有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本身就產生于生產、生活,并在體育活動中對下一代進行生產、生活技能的傳授和教育。

      3.3 競技功能

      體育的本質之一就是競爭性,這是人的天性,也是體育最有魅力的特點,沒有競爭的體育是不存在的。縱觀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項目繁多,運動形式千姿百態,每個項目都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

      3.4 娛樂健身功能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以身體活動的方式進行,在愉悅身心的運動中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促進人的體能的發展和體質增強,也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所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更是維系民族生存的保證之一。

      4.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不足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人文資源,同時也是現代體育的源頭之一。經過廣大體育工作者和各民族運動員教練員的共同努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向著科學化、規范化和大眾化方向發展,已成為社會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做出了特殊貢獻。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與發展難言成功。

      改革開放以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受到空前重視,繼而帶動了其保護和挖掘整理工作,具體的工作措施主要有:一、積極挖掘、整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不僅使一些被中斷多年的項目得到恢復,而且還使一些瀕于失傳的項目重現體壇。二、對一些不夠規范或者不夠科學的項目進行改革,增強科學性,提高運動技術,制定競賽規則,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項目逐屆增加,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規范化和科學化。三、是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開展逐步走向制度化、社會化[3]。

      5.結語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和功能,使得它的發展對增強民族體質振興民族體育事業加強民族團結弘揚民族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一些民族傳統體育專家與學者為此進行了許多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殊性,既不能忽視其主要功能,也不要刻意的夸大其能力,要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努力拓寬其發展的渠道。

      參考文獻:

      [1]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汪凌,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特征、功能與發展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10),48-49.

      [3]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 国产91在线|亚洲|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亚洲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视频|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人妻av伦理|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