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深入貫徹“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理念,樹立既快又好的科學防災思想,突出重點作物、重大病蟲、重發區域、細化措施,加大重大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和綠色防治工作力度,推廣應用病蟲害綜合防治集成技術,推進統防統治,實現病蟲害可持續控制,保障糧食穩定增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目標任務
主要任務:主要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5%以上;三縣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均衡發展,每縣不少于50個,同時建立面積不小于5000畝的水稻重大病蟲害專業防治示范區。通過推廣病蟲總體防治技術,改變對單個病蟲進行單一防治的做法,使總體防治實施區水稻、小麥、棉花、花生病蟲防治次數畝平均減少1-2次。專業化示范區內,化學農藥使用量比周邊區域下降20%,防治成本下降20%,生物農藥使用率達到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路藥劑使用率達到100%。
具體目標:重大病蟲害預報準確率達到85%以上;防治平均效果達到85%以上。稻螟蟲分蘗期為害株率控制在3%以內,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內;稻飛虱百叢蟲量分蘗期控制在1000-1500頭以內,穗期控制在2000頭以內;稻縱卷葉螟卷葉率分蘗期控制在15%以內,孕穗期控制在10%以內;紋枯病病情指數控制在10以內;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內;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內;小麥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8%以內,小麥紋枯病病莖率控制在10%以內,穗蚜百穗蚜量控制在800頭以內;玉米螟蟲蛀莖株率控制在10%以內;棉葉螨紅葉株率控制在10%以內;油菜菌核病病指防效達75%以上;花生蠐螬每平方米控制在4頭以下;玉米螟蟲防治效果達85%以上;化學農藥畝使用量下降15-20%,大大降低病蟲防治成本。
三、工作時間
為及時掌握農作物病害蟲情,根據不同作物和病蟲,按以下時間進行監測。
(一)午季作物
小麥紋枯病、麥圓蜘蛛、小麥蚜蟲從3-5月進行田間系統調查,防治時間抓住3月份;小麥赤霉病從4月-5月進行調查,防治時間抓住4月中下旬。
油菜菌核病蟲從3月份調查葉病株率,4月初-5月上旬調查莖病株率,防治時間抓住3月下旬至4月上旬。油菜蚜蟲于3月-4月期間進行調查,防治時間抓住4月下旬前后。
(二)大秋作物
水稻二化螟于4月下旬至5月份、6月下旬至7月份兩個關鍵調查期,包括秧田卵塊調查,大田枯心率、枯鞘率調查,防治時間抓住5月下旬、7月中下旬兩個時期。水稻紋枯病從6月-8月份調查病株率,防治時間抓住7月中旬前后的關鍵期。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于6月-9月份進行田間系統調查,防治時間抓住7月中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兩個關鍵期。
棉花于5月期間進行苗期病害調查,從6月-8月期間進行棉蚜、棉葉螨調查,防治時間抓住7月份,棉鈴蟲從6月-8月份進行調查,防治時間抓住7、8月份。
花生蠐螬于7月份挖兜調查2-3次,根據蟲情進行生物防治。
玉米螟從6月初開始,做好春、夏玉米的調查,根據蟲情抓住喇叭口期進行防治。
(三)蔬菜
根據近幾年來的觀測,蔬菜病蟲害的種類較多,重點要抓住以下5種蟲害的調查和防治指導:菜青蟲和菜蚜要抓住5月1日-6月30日和9月1日-10月30日兩個時間段,小菜蛾要抓住5月1日—6月20日和9月10日-10月30日兩個時間段,紅蜘蛛的主要時間段是4月20日-8月30日,甜菜夜蛾的主要時間段是6月20日-8月30日。
對以上病蟲害進行系統調查的同時,每周市、縣站要對全市進行普查,點、面結合對全市的病蟲害發生進行分析預測,提出具體防治時間,落實好防治。
11月底完成年度防治工作總結。
四、保障措施
為完成年重大病蟲害防治任務,確保防治效果,全市將突出抓好以下幾項措施:
(一)加強監測和信息通報
根據今年病蟲害發生新情況和新任務,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明確崗位責任制,加強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治動態的監測,及時開展蟲情、病情會商,準確中期和短期預報,及時將有關信息上報,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紙、手機短信、語音電話、農網、明白紙、防治現場會、農民田間學校等各種形式,大力宣傳普及重大病蟲防治技術,真正做到蟲情及防治技術家喻戶曉。
(二)強化技術指導
針對關鍵季節,關鍵病蟲和關鍵防治環節,安排技術人員深入田間指導防治工作,開展技術指導,進一步提高防治技術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市、縣(區)植保部門要建立重大病蟲綜合防治示范區,要強化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基礎、技術與方法的研究,根據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開展技術指導,大力開展農業、生態、生物、物理等綜合防控技術的試驗示范和集成組裝,引導農民選用科學防治技術,努力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充分展示綜合防治技術效果,提升農業重大病蟲綜合防治水平。
(三)建立示范片,推動專業化防治工作快速發展
今年在水稻重大病蟲發生季節,要建立水稻重大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示范區,召開水稻病蟲專業化防治現場會,每個縣核心示范區面積不少于5000畝,同時抓好面上輻射帶動,推動專業化防治工作快速發展,確保專業化防治目標實現,切實提高防治到位率。各縣區要因地制宜,創新防治機制,大力推廣縣楊廟鎮豸鋪村機防隊和豐樂鎮新倉村、嚴店鄉社會化服務模式,進一步探索植保專業防治隊、植保協會、植保合作社等多種專業化防治組織形式,大力推進重大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為確保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今年我市仍將出臺政策,在全市范圍內實行購置植保機械的獎補政策,以促進植保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四)充分作好防治物資準備
根據今年病蟲害防治的實際需要,預測好所需農藥品種及數量,提前與農藥、藥械供應企業銜接,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備足防治所需物資,各地要提前制定重大病蟲防治藥劑的統一供應方案,以鄉鎮為單位,統一時間,統一購藥,統一防治。對突發性病蟲害,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應及時調動植保機防組織,依照植保部門推薦對路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組織各村、組統一購藥,按批發價格統一供給防治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進行統一防治。確保各項防治工作及時有效地展開。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是采取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控制農作物病蟲危害的措施。加快推進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是推進現代植保建設的內在要求,是病蟲害綜合防治在新時期的深化與發展。為切實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標任務
農作物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要突出以作物為主線,針對農作物重大病蟲,在優化綠色防控單項技術基礎上,集成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等綜合配套技術體系,形成綠色防控技術規程。在全國建立100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其中,經濟作物每個示范區核心示范點面積不少于500畝,輻射帶動推廣面積1萬畝;糧食作物每個示范區核心示范點面積不少于1000畝,輻射帶動推廣面積5萬畝。示范區減少化學農藥使用30%以上,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100%達到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危害損本文由收集整理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內。
二、示范內容
(一)蔬菜:在北京市延慶縣等27個縣(市、區)建立27個蔬菜綠色防控示范區,主要選用健身栽培、土壤消毒、植物誘導免疫、性信息素迷向和誘殺、燈光和色板誘殺、防蟲網阻隔、人工釋放天敵、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枯萎病、根腐病、蚜蟲、粉虱、蛾類害蟲等蔬菜主要病蟲。
(二)果樹:在北京市平谷區等24個縣(市、區)建立24個果樹綠色防控示范區,主要選用健身栽培、植物誘導免疫、人工釋放捕食螨、物理和化學誘控、誘蟲帶誘殺、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化學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蘋果腐爛病、柑橘潰瘍病、害螨、粉虱、蛾類害蟲等果樹主要病蟲。
(三)茶樹:在浙江省松陽縣等10縣(市、區)建立10個茶樹綠色防控示范區,主要選用太陽能殺蟲燈誘殺、黃板、信息素板誘殺、人工釋放捕食螨、生物農藥和環保型化學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白星病、炭疽病、葉螨類、蚧類害蟲等茶樹主要病蟲。
(四)水稻:在遼寧省盤山縣等20個縣(市、區)建立20個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主要選用抗(耐)病品種,秧田保護、帶藥移栽、性信息素誘殺、太陽能殺蟲燈誘殺、稻鴨共育治蟲控草、翻耕灌水滅蛹、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兩遷”害蟲、螟蟲等水稻主要病蟲。
(五)玉米:在北京市順義區等7個縣(市、區)建立7個玉米綠色防控示范區,主要選用抗病品種、白僵菌封垛、性信息素誘殺、食誘劑誘殺、太陽能殺蟲燈誘殺、人工釋放赤眼蜂、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玉米大斑病、玉米螟、粘蟲等玉米主要病蟲。
(六)小麥:在山西省鹽湖區等5個縣(區)建立5個小麥綠色防控示范區,主要選用抗病蟲品種、輪作混作、適期播種、秋播藥劑拌種、生物農藥和高效環保化學農藥、性信息素誘殺、太陽能殺蟲燈誘殺、人工釋放異色瓢蟲、捕食螨等物理、生物防治技術防治條銹病、赤霉病、小麥蚜蟲、麥蜘蛛等小麥主要病蟲。
(七)其他:在察右后旗等8個縣(市、區)針對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病蟲以及蝗蟲建立8個綠色防控示范區,主要選用健身栽培、性信息素誘殺、太陽能殺蟲燈誘殺、生物農藥以及生態調控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油菜菌核病、棉鈴蟲、東亞飛蝗等病蟲。
三、示范工作要求
(一)制定細化實施方案。各地要高度重視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工作,明確相關負責人和技術人員,及時落實示范地點、示范面積、示范內容、實
施目標和工作責任,確保示范區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二)強化技術集成創新。各地要以減少化學農藥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強化作物全生育期的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加強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態控制、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應用,示范推廣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簡便、農民歡迎的綜合技術模式。
(三)大力開展宣傳培訓。各地要結合生產實際,加大對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群眾宣傳培訓力度,通過召開現場觀摩會、舉辦農民田間學校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民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要設立統一的示范展示牌,標明核心示范技術、實施單位和責任人。
關鍵詞 : 黃芩;病蟲害;綜合防治;
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僅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效果,更由于其臨床抗菌性強、不產生抗藥性備受大家的喜歡。隨著黃芩種植面積的擴大,黃芩病蟲害的問題日漸突出,致使黃芩產量變低,影響經濟收效。為改善這一問題,就要利用科學有效的綜合防治方案降低病蟲害對黃芩生長的影響,提升種植產量。
1 、不同病蟲害的特征及危害
1.1 、黃翅菜葉蜂
黃翅菜葉蜂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植物花類,該害蟲屬葉蜂科、膜翅目。黃芩在遭遇該蟲時,其果莢易受到危害,且容易出現在高溫干旱的地區,其危害至85%以上,從而造成黃芩產量下降,每年的減產在25萬kg以上,影響收成。
黃翅菜葉蜂為幼蟲時喜食嫩葉,更伴有蛀莢的危害。黃芩葉片遭受危害即出現殘缺的狀態,一些初孵幼蟲會從果莢正面向內部進攻,從而使果莢內部遭受損害。據統計,一只幼蟲將會蛀害7~9個果莢,而遭遇蛀害的果莢表現特征十分明顯,會出現圓孔及變黑。
識別黃翅菜葉蜂可以根據其長度進行判斷。成蟲的長度為5~7 mm,且頭部、后胸、背部兩側、觸角均呈黑色;雄性基部有2節為淡黃色,其余部分為橙色,翅膀由外向內逐漸透明,前緣部位有一帶呈黑色,且與其翅膀的翅痣相連接;雌蟲腹末有短小的黑色產卵器。而黃翅菜葉蜂幼蟲體長3~5 mm,呈淡綠褐色,頭部黑色,體藍黑色,體表有許多小突起及褶皺,且有3對胸足和8對腹足。
1.2 、苜蓿夜蛾
苜蓿夜蛾主要危害黃芩、棉花、大豆、蔬菜、甘薯、花生、苜蓿、甜菜、煙草、玉米等作物,它屬于鱗翅目夜蛾科雜食性害蟲。該害蟲會因為種植作物面積的增加而擴大對植物的危害,目前已成為危害黃芩的主要害蟲。
苜蓿夜蛾為幼蟲時,喜歡殘害黃芩的嫩頭,繼而再危害整個葉片,它們會將葉片咬成殘缺狀或者將葉片一點點吃光[1]。
苜蓿夜蛾識別較為簡單。它的前翅呈灰褐色且帶有一絲絲青綠,成蟲的體長大致在15 mm左右;前翅上帶有環紋,且環紋中央為一個棕色點,整體的外輪廓為黑褐色,并由中間向著上下不斷過渡呈暗褐色;在外橫線與亞緣線處有一條褐色的條帶,且該條帶不斷向著翅膀延伸,出現一列黑色斑點;苜蓿夜蛾的后翅為淡色,并在其外緣部位有一處黑色的寬帶,且該寬帶不斷向著心臟部位延伸,呈現淡褐色斑紋,并在前端的褐色上有類似枕狀條紋,整體邊緣毛呈黃白相間的顏色。苜蓿夜蛾幼蟲體長在30 mm左右,它們的頭是黃褐色的,且背上有許多褐色的斑點,體色隨著幼蟲的生長不斷變化,但多數為黃綠色,背部還分布很多背線,氣門線是黃綠色,前胸上還有很多細密的毛,腹部為黃色,胸及足為黃綠色。
苜蓿夜蛾危害黃芩,多是由于整體栽植過于密集,且呈粗放管理狀態,致使田地間雜草叢生,招致苜蓿夜蛾。同時,多年生長的植株遭受苜蓿夜蛾危害率要高于一年生長的植株。這里還要強調的是,苜蓿夜蛾的天敵有很多種,如螳螂、綠僵菌、獵蝽、白僵菌等[2]。
1.3、 斑須蝽
斑須蝽別名黃褐蝽、臭大姐,主要危害玉米、馬鈴薯、甜菜等作物,而在藥材上喜歡侵害黃芩、枸杞、玄參、地黃等,它屬于半翅目蝽科害蟲。
斑須蝽的成蟲及幼蟲喜歡吸刺黃芩的嫩葉、嫩莖及嫩莢汁液,從而使黃芩的葉莢發育不全,這樣就會造成黃芩種子品質的下降,從而使黃芩產量降低。當黃芩的莖葉遭受到侵害時,葉子會出現黃褐色的斑點,時間長一點會出現葉部的枯萎,甚至會出現葉片的卷曲,影響植株的生長,致使黃芩減產[3]。
斑須蝽成蟲整體的體長在8~13 mm,體寬在5mm左右,體形為橢圓形,呈現黃褐色或紫色,且整體的前胸有白色及黑色的絨毛。斑須蝽的觸角是黑白相間的,前翅會有一些淡紅,腹部則是黃褐色,并有一些黑色的點排列。而幼蟲體長在1.4~7 mm,一開始頭、胸、足為淡淡的黑色,中后胸背板等長,且中胸背板后緣平直,幼蟲成長后,其腹部逐漸變為黃褐色,小盾片開始逐步顯露出來,而翅芽也會越發明顯。
黃芩發生斑須蝽蟲害,則是因為整體種植密度過大,且株行之間出現郁閉,造成通風效果不良。特別要注意的是斑須蝽喜歡活躍在干旱、少雨的地區,這樣的環境利于該害蟲的繁殖與生長。
1.4 、其他害蟲
除上述3類主要的害蟲外,黃芩在生長的過程中也會遭受到其他害蟲的影響,如小長蝽、蘋斑芫菁、羽蛾、小菜蛾等,這些害蟲為次要害蟲,也應注意防范,防止影響黃芩的生長[4]。
2 、綜合防治
2.1 、農業防治
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特別是秋末冬初的季節,要做好落葉與雜草的清除工作,更要對土地進行深耕,才能消滅越冬的幼蟲,降低病蟲害對黃芩種植與生長的影響;同時,在發現害蟲時要及時捕捉,去除被毀壞的枝葉,做好集中銷毀的工作。
2.2 、物理防治
若發現一些成蟲對黃芩進行毀壞,可以利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對害蟲進行捕殺,還可以利用自制的害蟲趨化劑誘殺害蟲。
2.3、 生物防治
在發現害蟲且為卵初期時,可以在田間釋放松毛蟲赤眼蜂、螟黃赤眼蜂等,消滅害蟲。若處于害蟲卵盛期,可以利用Bt制劑或除蟲脲膠懸劑等,對害蟲進行誘殺。這些藥劑的整體藥效時間長、成本低,有效防止害蟲對黃芩生長的影響。
2.4 、藥劑防治
不斷對黃芩生長的環境進行調研,從而找尋幼蟲的最佳誘殺方式,特別是噴藥誘殺,噴藥可以對準植株的葉背及葉片,如甲維鹽高氯乳、吡蟲啉可濕性粉劑、乙酰甲胺磷乳油、阿維菌素乳油等,防止害蟲對黃芩繼續侵害,影響其產量[5]。
3 結語
要做好黃芩種植時的環境調研工作,了解不同害蟲的生物及藥劑防治方法,才能在黃芩種植過程中對害蟲進行消殺,提升黃芩產量,為市場帶去藥性更強的中藥原材料。
參考文獻
[1]王云超中藥黃芩規范化種植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機, 2020(6):45.
[2]彭曉邦,秦紹龍黃芩種植地土壤微生物數量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 2020 ,66(8):60-64.
[3]席凱,張超虹.黃芩高產優質種植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8):133-134.
為率先落實抗災增產技術,率先推進農機農藝結合,全面提升全市小麥生產水平,根據我市小麥生產情況和農業部高產創建方案,我單位在五龍口鎮尚莊、化村、任寨、西逯寨等村建立了農業部萬畝高產示范片,這是尚莊示范方,示范品種“豐德存麥1號”。 現將示范方的基本情況介紹如下:
一、主推技術模式
該示范方采取“七統一”技術模式:即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品種、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收獲,全面推廣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機械深耕、種子包衣、氮肥后移、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
二、具體技術措施
1、選擇高產穩產抗逆品種豐德存麥1號。
2、配方施肥:在玉米秸稈還田的基礎上,畝底施純氮10—12公斤、純磷6—8公斤,拔節期追施尿素10—15公斤。
3、適期播種,適量勻播:10月8—15日播種,畝播量8—10公斤。
4、科學澆水:根據土壤墑情,澆好全苗、越冬、拔節、灌漿水。
5.病蟲草害防治:結合整地,進行土壤處理防治地下害蟲;推廣種子包衣或播前藥劑拌種技術;冬前化學除草;2月底3月初預防紋枯病;中后期實施“一噴三防”。
一、指導思想
圍繞穩定生產總量,增強生產能力,提高質量效益的糧食生產總體目標,以主攻單產、改善品質為重點,堅持示范帶動,大力開展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深入推進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和玉米振興計劃;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市的各項惠糧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規模化種植,努力提高糧食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水平,使全市的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
二、目標任務
2012年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170萬噸,爭取180萬噸,其中縣60萬噸,縣55萬噸,縣50萬噸,城區5萬噸,糧食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結構進一步優化,糧食優質率提高到85%以上。
主要糧食作物的目標任務:
水稻:大力開展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強化政策支持,加快現有關鍵技術的集成推廣,加大投入力度,創建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突出發展優質稻米生產,力爭優質率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80%;以主導品種和主體技術的集成推廣為主攻方向,以核心示范區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優質專用品種推廣,強化“一增四推”關鍵技術的落實,促進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結合,全面提高水稻單產和質量水平。力爭全市水稻單產較上年提高6%,達到500公斤以上,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290萬畝,水稻總產達到145萬噸。
小麥:深入推進小麥高產攻關活動,依靠科技、主攻單產,突出“大縣、大片、大戶”三個重點,落實優良品種、科學播種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四項關鍵技術,強化“三情”(苗情、土壤商情、病蟲情)監測、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小麥良種繁殖基地建設、技術服務建設等四項基礎服務,加快核心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增強帶動功能和示范效應,精心組織實施好小麥良種補貼項目,積極支持和發展小麥種植大戶,提高小麥生產規模經營水平。力爭今年秋種小麥面積穩定到80萬畝,良種覆蓋率和優質率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來年單產達到350公斤,總產達到28萬噸。
玉米:精心實施玉米振興計劃,以主攻單產為重點,以現有關鍵技術集成推廣為支撐,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通過高產創建,力爭建成畝產450公斤以上的萬畝核心示范片,在核心示范區內推廣高產專用品種、合理密植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機械化播種和收獲等五項關鍵技術。加強政策支持,強化新品種展示、新技術試驗、苗情監測、病蟲害測報等基礎服務。優化品質,發展飼料專用玉米,開發玉米秸桿青飼青貯綜合利用技術。力爭2012年全市玉米穩定在24萬畝左右,單產達到330公斤,總產7.9萬噸。
薯類:積極開發和選育適宜我市不同地區、不同用途的優質專用薯類高產品種,特別是引進、試驗、示范一批高產優質馬鈴薯品種,重點抓好春馬鈴薯脫毒良種標準化技術、秋馬鈴薯稻草覆蓋及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完善三級脫毒良種擴繁體系。加強薯類病蟲害監測和防治,支持薯類加工,促進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發展。力爭2012年全市薯類面積達到8萬畝左右,單產達到300公斤,總產達到2.4萬噸。
三、重點工作
1、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擴大種子工程成效,提高良種覆蓋率。按照產量和品質并重的原則,重點推廣產量潛力在580公斤/畝以上,品質達到國家優質二級米標準的高產優質品種,水稻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
2、集成高產技術。創新農藝技術措施,主攻水稻高產制約環節,因地制宜,集成示范,創新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組織水稻高產示范,集聚綜合技術措施,確保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取得更大成效。
3、加強病蟲害防控。堅持“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構建病蟲預警平臺,推廣高效低毒新農藥,加快推進農業有害物及病蟲害預警監控體系建設,強化重大病蟲草鼠害防控工作。加強對遷飛性、突發性、流行性水稻重大病蟲害的監測力度,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積極開展統防統治工作,提高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
4、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高效和環保新肥料,按照測土配方施肥總體工作計劃,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為載體,以土壤養分構成和作物需肥規律為基礎,以高產創建產量目標為指標,制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方案;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內容,做到測土配方卡發放到戶,配方施肥技術培訓到位,配方肥料供應到戶,為示范區科學施肥提供技術服務,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全市計劃推廣以水稻為主的專用肥料3萬噸,力爭水稻每畝化肥用量減少5%。加大商品有機肥推廣。
5、建設標準農田。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鞏固高產田,提升中產田,改造低產田”的思路,大力配套完善糧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的產出能力。要抓住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土地整治的有利時機,將項目資金重點向優勢區域、向高產創建區域傾斜,整合土地整治、農業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業發展等財政重大專項支持,按照節約集約用地、科學規劃基本農田布局、統一集中整治的原則,,積極實施優糧工程、種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四大工程”等項目,強化高產穩產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和裝備水平,努力減輕災害損失,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6、推進機械化生產。在糧食主產地區示范推廣機械化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生產作業效率和種植效益;圍繞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薯類等主要糧油作物的關鍵生產環節,大力推廣機械深松、復式整地、精量播種、機械化栽植、聯合收獲、低溫干燥、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等重點農機化技術,努力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加強配套農藝措施的研究與推廣,促進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注重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保護性耕作和機械化旱作節水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建立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機大戶的技能培訓,創新和完善農機經營機制,扶持農機作業協會、經紀人等農機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機服務的組織化程度;積極落實農機購機補貼政策,規范操作辦法,提高實施成效,促進經濟、實用、高效的中小型農機進村入戶,加快農機推廣普及步伐,促進農機化快速發展。
7、培植規模種植大戶。充分利用國家種糧直補中的大戶傾斜政策、種糧大戶農機獎勵政策、農業部門的新型農民培訓和科技扶持等措施,培植規模種植大戶。通過政策驅動、科技促動、產業化拉動,促進土地通過委托代耕、租賃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向種植能手集中。建立促進農民的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與提高科技推廣緊密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機制。在各類項目的實施中,依托種植大戶建立示范片、建立試驗示范基地,穩定提高大田作物的產品供應能力。在全市培育一批規模種植大戶。要落實農技人員聯系種糧大戶的工作獎懲政策,探索建立培植種糧大戶的長效機制。
8、加強農資質量監管,確保優質農資供應。做好肥料、農藥、種子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檢測檢驗,開展農資市場監管,農資打假專項整治和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加強禁限農藥品種監管。堅決杜絕禁用農藥銷售與使用,保障農民用上放心農資產品。
9、狠抓糧食流通和加工,促進糧食產品增值增效。堅持以市場促流通,以加工促增值,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培植壯大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糧食加工企業自建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堅持以糧保畜,以畜促糧,借力畜牧業發展,推進糧食過腹轉化增值,實現農牧業良性循環發展。
10、組織實施糧食生產“十百千萬”示范工程,即在全市建設10個萬畝高產示范片,100個千畝高產示范方,培育1000戶種植50畝以上的專業戶,1萬個種植20畝以上的大戶,實現水利化、良種化、道路林網化、機械化和銷售合同化,著力提升全市的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四、組織與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落實糧食發展工作制度,市農委成立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服務小組,實行領導分工負責制,化片包干,切實加強對糧食生產的督導力度,保證糧食高產創建順利進行。建立糧食生產工作會議制度,整體協調推進各項工作,定期交流情況,開展技術指導、工作督導、專題調研、信息服務等。各縣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成立工作小組,開展相應的工作。全市農業系統要進一步增強糧食生產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形成關心糧食安全,支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濃厚氛圍。
2、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支農惠農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種糧的積極性,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加大宣傳力度,使黨的惠農政策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嚴格各項補貼資金發放程序,一切按規章辦事,加強督導檢查,協同財政、紀檢、監察等相關部門,深入農戶對惠農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系統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3、增加資金投入,建立糧食生產發展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爭取省、市各級資金支持,多渠道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確保各方用于糧食生產的資金投入持續增加,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重大農業技術推廣等項目要向糧食高產示范片傾斜。各區縣應積極爭取地方財政對糧食生產的資金投入,重點是落實好糧食生產資金的專用,把各項惠糧政策落到實處。
4、大力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不斷提高科學種糧水平。一是借助實施良種補貼項目,推廣應用優質高產新品種。二是普及糧食高產綜合技術。三是抓好技術培訓,各級農業生產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要情系三農,立足職能,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加大技術指導力度,提高農民種植和管理水平。“三夏”“三秋”等糧食作物生產關鍵時期,市縣區農業部門要組織糧食作物高產培訓班,逐縣逐鄉逐村開展技術講座,做到“村村辦班,戶戶受訓”。“一家一張明白紙,一戶一個明白人”。將高產栽培、測土配方、標準化生產實用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