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作物認識

      農作物認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作物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作物認識范文第1篇

      ⑴ 浙江河姆渡遺址發掘出了7000年前的稻谷、稻稈、稻葉

      ⑵ 還有2005年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發現了10000年前的稻米遺存

      ⑶ 可見我國的種植業在距今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而我國的農耕文明也可以從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追朔。傳說神農氏夢見一只金絲鳥口中銜著一串金光燦燦的穗子而得到啟發,于是叫人們播種,并制作農具教會人們耕作,從此中國的農耕文明得以產生?!栋谆⑼āぬ枴吩唬骸肮胖?,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缎抡Z·道基》曰:“至于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依上述記載來看,古人認為農業產生的社會需要是因為“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而“難以養民”,所以需要尋求新的食物來源,于是就在“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等種種實踐的基礎之上發明了種植業??v觀我國上古時代人們主要從事的是畜牧養殖,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及戰亂的頻發,單位面積養活人口的數量上畜牧業遠不如種植業,且種植業在農事操作上用工彈性大又簡單易行,所以先民們在經濟生活中逐漸減弱畜牧而增加種植業。后來秦國在天下紛爭之中,出臺了鼓勵軍功、獎勵耕戰及其它的一些農業政策,從而使秦國的農業生產得到充分發展,國力也隨之大增,從而滅掉各諸候國,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

      ⑷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發展種植業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早期文明發達的物質基礎。而種植業的進行,離不開農作物。本文以古代的文獻資料和現代的考古發現及前人的研究資料為依據,對中國古代(從先秦時期到清代的前)的農作物作一些粗淺的探討,以期讓人們對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農作物有所了解。

      1、先秦時期的農作物

      先秦時期的農作物經歷了一個由多到少的過程。開始時,凡是可以吃飽而無毒的植物先民們都進行種植,隨著人們對作物認識的提高,逐漸淘汰了一些產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種類?!渡袝?舜典》稱當時人們種植的作物為“百谷”,而《周禮?天官?大宰》謂“九谷”,漢獻帝時大司農鄭玄注“九谷”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在同一部書的《周禮?天官?疾醫》中則謂“五谷”,鄭玄注“五谷”為麻、黍、稷、麥、菽。這個時期種植的作物總的來說是比較多的,

      但是主要作物還是集中在幾種上。夏代主要有谷、稻、麥、菽、糜等,《幫小正》即有關于夏代“祈麥實”、“種黍菽糜時也”的記載;商代見于甲骨文的就有黍、稷、稻、麥、米(小米);周代則主要是粟、黍、稷、稻、粱、豆、麥、桑、麻等。周代由于文字系統已經較為完備,所以關于農作物的記述較多。被譽為中國第一部詩集的《詩經》中有許多關于農作物的記載,如《王風?黍離》云:“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小雅? 甫田》云:“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小雅?采菽》云:“采菽采菽,筐之莒之”;《魏風?碩鼠》云:“碩鼠碩鼠,無食我黍?!T鼠碩鼠,無食我麥?!?。從當時全國大范圍來說,北方以種植較耐干旱的粟當家,而南方則由于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

      這個時期,人們在不斷的種植中已經懂得了簡單的作物種類篩選。據先秦時期詞典性著作《爾雅》記載,因顏色不同或其它特征相異,當時禾有6種,麻有4種,黍有3種,稻有2種,燕麥有2種。

      2、秦漢時期的農作物

      秦漢時期的主要農作物仍然沿襲前代,但是各種作物所占的比例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麥和稻的種植更為普遍,其在人們的糧食構成中日漸重要。特別是在北方麥的種植得到大力推廣。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董仲舒:“圣人于五谷最重麥與禾也”。在西漢時,種植麥子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視。如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漢書?武帝記));東漢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漢安帝“詔長吏案行在所,皆令種宿麥蔬食,務盡地力”(《后漢書?安帝記》)。北方禾類種得最多的是粱和粟。這可能是由于這兩種作物谷粒較大,對水分要求不高,適應性強,味道可能也好一些的緣故。在南方則種稻業顯得十分突出,而且已推廣到北方的部分地區。如西漢哀帝時,水利家賈讓曾向朝庭建議“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故種禾麥,更為粳稻”(《漢書?溝洫志》);秦彭在山陽(今山東西南部)任太守“興起稻田數千頃”(《后漢書?秦彭傳》);東漢時張堪任漁陽太守,“于狐奴(今北京密云西南)開稻田八千余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后漢書?張堪傳》等等。

      這個時期,人們在作物的種植中還學會了作物品種的選擇培育,生產上出現了許多優良品種。據西漢《汜勝之書》載,麥已有大麥與小麥、“旋麥”(春麥)與“宿麥”(冬麥)的區分。豆也有大豆與小豆的區分。江南的稻作農業也漸趨良種化。比較著名水稻品種有“華鄉黑秬”、“滍皋香粳”(張衡《南都賦》)等。1976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葬中,曾發現隨葬的稻穗四束,經鑒定為品種純正能耐水肥的粳稻。⑹ 而成書于東漢時期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字典的《說文解字》(許慎編纂)中列有麥的品種8個,禾有7個,稻有6個,豆有4個,麻有4個,黍有3個,竽有2個。

      漢代時人們還種植了較多的蔬菜和經濟作物。東漢末期政論家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蕪菁、芋、蘘荷、生姜、蔥、青蔥、大蒜、韭蔥、蓼、蘇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桑、麻、芝麻、蓼藍和胡瓜。雄麻主要用其纖維制造亞麻布及其它織物,雌麻則和芝麻和白蘇等作為油料作物,蓼藍作為藍色染料作物,麻籽已不再作為谷物食用了。

      漢代還開通了中國與西亞各國(主要是西域)的物資交流,從西域國家引入了西瓜、黃瓜、蠶豆、青蔥、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

      3、魏晉南北朝的農作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物格局依然是南稻北粟,但麥類的種植逐漸普遍,在北方大有追趕粟類之勢,在南方則隨著北方移民的入遷也開始有少量種植。據北魏時農學家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記載,這時北方已有旱稻種植。農人們除了種植大田糧食作物外還比較重視其它作物的種植。蔬菜瓜果作物沿襲前代;染料作物出現了紅藍花、梔子、藍、紫草等;油料作物有胡麻(芝麻)、荏等,其中胡麻在黃河流域已經普遍種植;飼料或綠肥作物有苜蓿、蕪菁、苕草等;糖料作物有甘蔗;纖維作物有麻。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人們已重視作物的選種和良種培育工作,并在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在《齊民要術?收種第二》中說的選種方法是“粟、黍、穄、粱、秫,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其別種種子,常須加鋤。先治而別埋,還以所治蘘草蔽窖”。這種辦法,把選種、留種、建立“種子田”進行良種繁育和精細管理、單種、防雜保純結合在一起,具有相當的科學性,至今在品種的提純復壯中仍有沿用。因而這個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的農作物新品種。如粟類以成熟時間的先后分為早谷和晚谷品種,以谷粒的顏色分又有黃谷、青谷、白谷、黑谷等品種。據晉時書籍《廣志》記載粟的品種有11個,水稻品種有13個;《齊民要術》所記粟的品種有86個,水稻品種有24個(其中糯稻品種11個),并各有名稱。至于品種的命名,據《齊民要術?種谷第三》記載“按今世粟名,多以人姓氏為名目,亦有觀形立名,亦有會義為稱”,即以培育者姓名命名和品種性狀及性能命名的方法。魏文帝曹丕在《與朝臣書》中也有關于“新城粳稻”這個水稻品種的記載。

      4、隋唐時期的農作物

      隋唐時期作物種類有了較大的變化。唐末韓鄂《四時纂要》記載的作物品種比北朝時的《齊民要術》有所增加,其中糧食作物除傳統的粟、麥、稻、黍、菽外,又有薯蕷、蕎麥和薏苡等。這三種作物可能在唐以前已有所種植,如蕎麥在陜西咸陽的漢墓中曾有出土,但是到了唐朝才見于文獻記載。筆者推斷這三種作物在唐朝時可能已有較大面積種植。即便是傳統作物粟、麥、稻、黍、菽的種植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在《齊民要術》的記載中,粟居首位,麥、稻則稍后于粟。而在《四時纂要》中,已成為粟、麥、稻并稱,說明這個時期稻麥的種植比前代更加普遍。據考古發現,唐代洛陽含嘉倉里收藏的糧食主要是粟米和稻米。杜甫《憶昔》詩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敝档靡惶岬氖牵刑埔院螅珖慕洕匦南蚰贤埔?,出現了“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宰相求杭州啟》)、“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韓昌黎集)卷十九)的局面。此時南方稻米歲運已為300萬石(《舊唐書?食貨志下》記載),可見南方水稻在當時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

      隨著水稻種植業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水稻的優良品種。據唐詩和《四時纂要》的零星記載,這個時期的水稻品種主要有蟬鳴稻、玉粒、江米、白稻、香稻(香粳)、紅蓮、紅稻、黃稻、獐牙稻、長槍、珠稻、霜稻、罷亞、黃稑、烏節等15種。除白稻、香稻和黃稑外,其余品種均未見于前代文獻,應為隋唐時出現的新品種。其中香粳還是蘇州和常熟的貢品,黃稑和烏節則為揚州的貢品。⑼

      這個時期麥類則在北方大規模種植,在南方有小面積地種植于丘陵旱地,如樊綽《蠻書》記載“小麥即于崗陵種之?!贝藭r麥類已成為僅次于稻,而與粟處于同等地位的糧食作物,并在全國形成了南稻北麥的生產格局。

      在《四時纂要》中還有關于茶葉、棉花、食用菌的種植記載。至于茶葉的種植雖然在西漢時就有茶市的記載,但在唐代以前所飲茶葉,主要以是采集野生茶為主,栽培尚不普遍。就連這個時期出版的《茶經》中也很少關于茶樹栽培的記載,而僅僅提到“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钡窃凇恫杞洝分螅枞~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唐朝全國產茶地已有五十多個州郡。除南方老茶區之外,河南、陜西、甘肅等省區也都有茶葉生產?!端臅r纂要》一書中以“種茶”和“收茶子”兩節寫了茶葉的種植和管理??梢姴铇涞拇笠幠7N植應該是從唐代開始。

      5、五代宋元時期的農作物

      五代宋元時期,隨著北方人的大量南遷,給南方帶來了種麥技術,再加上政府鼓勵,南方麥類種植日益擴大。莊綽《雞肋編》載曰:“建炎以后,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初,麥一斛至萬二千錢,農獲其利倍于種稻,而佃戶輸租,只有秋課,而種麥之利獨歸客戶。于是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笨梢姰敃r市場上麥的價格高,而政府有南方種麥不用交課糧的政策,從而刺激了南方麥類的擴大種植。

      但是在南方的農作物仍以水稻為主,麥類種植的南移并未影響到水稻的種植面積,倒是成就了南方麥、稻一年兩熟制的形成。在宋代,南方的水稻種類已是早、中、晚皆備,秈、粳、糯俱全。寶慶《四明志》載曰:“宋之谷,有早禾,有中禾,有晚禾。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處署成。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視早益罕矣?!本唧w的水稻品種,僅嘉泰《會稽志》所記就有56個,其中秈、粳品種40個,糯稻品種16個。寶佑《琴川志》則記有水稻品種35個,其中秈、粳稻品種27個,糯稻品種8個,并說“以上名色甚多,姑舉其概耳”,說明當時未被史籍記載的水稻品種還有很多。另外在淳佑《玉峰志》記有水稻品種34個。還有紹熙《吳郡志》、嘉泰《吳興志》、紹定《澉水志》和咸淳《臨安志》等地方志中都有關于水稻品種的記載,可見當時江南水稻品種之多,幾乎在各個水稻種植區都培育有地方品種。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曾經大規模種植的“占城稻”?!罢汲堑尽痹a于占城(今越南中部),又稱早禾或占禾。據《宋史?食貨志》和《宋會要輯稿》等史籍記載,它至遲在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前已在福建種植,是由福建商人從占城引入,它的主要特性是早熟耐旱且耐瘠薄。宋真宗年間,江淮兩浙一帶發生旱災,水稻失收,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江淮、兩浙)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并命轉運使張貼榜文推廣此稻,榜文云:“……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因而占城稻在江南稻作區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在南宋的許多地方志中都有關于占城稻的種植記載,這也說明了該品種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能力。占城稻是我國水稻種植史上首個外來品種,其出眾的優良品性使其成為長江流域占統治地位的糧食作物品種。而隨著各地栽培環境的差異,又在各地演化出眾多適合各地生長的新品種。如在嘉泰《會稽志》中就記有“早占城”、“紅占城”、“寒占城”等品種。占城稻的引入種植,對于我國稻作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⑽⑾

      到了元代,人們對于水稻的各個類型已有充分的認識。認為秈稻較為早熟,而粳稻多為中、晚熟。如《王楨農書?農桑通訣集?收獲篇》記載,南方“稻有早、晚、大、小之別”,“六七月則收早禾,其余則至八九月”,其稱“晚禾”為“大禾”。而當時江南俗稱粳稻為“大稻”,稱“秈稻”為“小稻”。元末出版的書籍《吳門事類》則給早、中、晚稻下了確切的定義:“春分節后種,大暑節后刈,為早稻;芒種節后及夏至節種,白露節后刈,為中稻;夏至節后十日內種,寒露節后刈,為晚稻。”⑿以上說法,也正好與現在認為的秈型水稻感溫性強故適于早稻種植,粳型水稻感光性強,故適于晚稻種植的現代科學理論相吻合。

      6、明朝至清代前期(公元1840年前)的農作物

      明朝時期,糧食作物基本上還是沿襲前代。但是這個時期,隨著中國與海外交往的增多,舉世聞名的鄭和七下西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目前在中國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幾種農作物如“玉米”、“蕃薯”以及“馬鈴薯”就是在這個時期從海外引入種植的。據曹玲考證,玉米約于16世紀中葉分三路傳入中國。分別是西北陸路自波斯、中亞至我國甘肅,然后流傳到黃河流域;西南陸路自印度、緬甸至云南,然后流傳到川黔;以及東南海路由東南亞至沿海閩廣等省,然后向內地擴展。蕃薯大約是萬歷年間(約公元1582年)由呂宋、安南等地傳入我國,最早種植在福建、廣東、云南等地。 由于蕃薯產量高,畝可收獲數千斤,而且對土壤要求不高,“瘠鹵沙岡皆可植”(談遷《棗林雜俎》中集),所以得以推廣開來。馬鈴薯何時引入中國,由于史料缺乏,目前尚無定論,但至遲在1628年前在中國已有種植。據成書于1628年的徐光啟(1562年-1633年)《農政全書》記載“土芋, 一名土豆, 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 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 洗膩衣, 潔白如玉?!保ā掇r政全書》卷二十八)可見,這個時期馬鈴薯這個作物品種已經廣為人知、普遍栽種。如此,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得到豐富,也使人們的食物結構得到改善。

      這個時期,在南方的水稻種植中,不斷的有新品種培育出來。我國首部記載水稻品種的書籍《理生玉鏡稻品》也在這個時代(約在1500—1550年之間)問世。書中記載有江南水稻品種38個,其中粳稻品種21個,秈稻品種4個,糯稻品種13個。⒁

      清代前期(1840年前),在傳統糧食作物種植上獲得了較大的突破,主要表現在選育出了大量的優良農作物新品種。據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官修《授時統考》載有16省水稻良種3429個,谷子良種251個,小麥良種30余個,大麥良種10余個。水稻新品種的問世,使得南方大面積流行種植“雙季稻”。如蘇州織造李煦在屬地推廣李英貴種稻之法,“從前只一次秋收,今將變為兩次成熟”,從單季歲稔時畝產谷三四石,到兩季合計畝產6石6斗,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見《李煦奏折)第182、183頁)。北方則推廣了南方的一些農作物品種。如康熙時天津總兵藍理在京津反復試種水稻,終獲成功,使這一地區以馳名的“小站稻”而成為北方的魚米之鄉(《清圣祖實錄》卷二四四)。又如乾隆時兩江總督郝不麟將福建耐旱“無須浸灌”的早稻品種“畬粟”引進安徽,在“稻谷雜糧均不宜種”的“高阜斜坡”種植,大獲成功,進而推廣到北方各?。ā肚迨妨袀鳌肪硎恕蛾惔笫軅鳌罚?。⒂ 此外,這個時期還在全國推廣海外引進的一些高產農作物品種,如玉米、蕃薯、馬鈴薯、花生等,使之成為當時農民的主要農作物。

      農作物認識范文第2篇

      本刊訊4月19日―20日,農業部在重慶市召開全國農業市場信息工作會議,總結2008年以來的工作,分析當前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安排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市場信息工作。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到會并講話。

      會議指出,2008年以來,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急劇變化、自然災害重、突發事件多等不利因素,各級農業部門緊緊圍繞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政策協調、產銷銜接和信息服務,沉著應對,奮力拼搏,為保障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市場穩定和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

      會議認為,在信息化、市場化大趨勢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下,農業市場信息工作面臨著新要求、新考驗和新挑戰,要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要求,主攻四大任務。一是著力推動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以產地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為切入點,以冷鏈物流建設為關鍵點,以健全產銷銜接機制為著眼點,以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為突破口,大力培育流通市場主體,加快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二是著力加強和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重點搞好農產品價格支持、市場流通、貿易調控和農資市場調控等相關政策研究與儲備。三是著力完善農業市場信息采集制度,在準確性、全面性和及時性上下功夫,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合理引導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四是著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發揮獨特優勢,以重點項目為依托,切實發揮農業部門的引領作用。在推進農業市場信息工作的過程中,切實處理好“統與分”、“虛與實”、“內與外”、“上與下”的關系,積極構建左右互動、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會議要求,當前形勢下,農業市場信息工作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突出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這個目標,服從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個大局,扎實有序推進。要大力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編制產地批發市場建設規劃,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批發市場的信貸支持力度,指導批發市場完善冷藏保鮮等基礎設施,穩步推進“菜籃子工程”,逐步優化流通環境,切實提升農產品市場流通能力;大力加強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重點抓好信息采集監測、形勢分析研判、政策研究協調三個關鍵環節,切實提升決策支撐能力;大力加強營銷促銷體系建設,重點抓好展會促銷、應急促銷、網絡促銷和品牌培育四類重大活動,切實提升農產品產銷對接能力;大力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快實施“金農工程”,健全完善“三電合一”服務平臺,積極推動“農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抓好農業信息,推動出臺指導扶持政策,引導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切實提升信息化為農服務能力。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林、農牧)廳(局、委)市場信息處處長和部分省農業廳主管廳局長以及農業部有關司局和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出席。會上,有關方面的專家還分別就農產品市場流通、農業農村信息化及全球糧食安全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講座。

      農作物認識范文第3篇

      1 總體情況

      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項目啟動后,大理市高度重視,搶抓機遇,在中央、省、州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10—2013年,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教學裝備類項目,中央及地方配套資金共計投入2552.97萬元,其中教學儀器、圖書、音體美器材及多媒體設備中央、省級資金1966.4萬元,州級配套資金182.4萬元,市級配套資金404.17萬元。為全市71所小學配置了72套科學儀器、71套數學儀器、71套音樂設備、59套體育器材、69套美術設備、70套圖書;23所初級中學配置了22套理化生實驗儀器、22套數學儀器、22套地理儀器,22套音樂器材、17套體育器材、20套美術器材、51套圖書;為71所中小學配備了265套多媒體設備、16套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標準成套設備、51套小學科學實驗室標準成套設備。各種設施設備預計在年底全部安裝到位。

      2 加強領導,健全制度,確保工作規范實施

      為加強薄改裝備項目工作,將工作落到實處,抓出成效,大理市成立了由相關部門負責領導組成的領導機構,在市教育局電教室設立項目辦公室,負責項目工作的具體實施,并召開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大理市項目實施工作,按時完成大理市項目匹配經費的籌集撥付,確保工程的落實,制訂出詳實具體的工作計劃,按時按步驟推進;建立和完善項目工作的各種管理制度,以保證教學應用;注重痕跡資料建設,抓實應用過程的管理,以促進教學效益的發揮。

      3 科學部署,各負其責,順利完成各階段工作

      大理市緊密結合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堅持“建設一校、達標一校、標準化一?!钡脑瓌t,以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服務教育教學為宗旨,以對項目負責、對學校負責的高度責任感,認真做好項目學校的申報實施評估,最終確定項目學校,真正將好事做好、做實。

      3.1 全面摸底科學配置

      按照《云南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要求,本著高標準配備、充分滿足應用需求,結合學校規模、軌制等實際情況,對全市中小學教學儀器、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摸底調研,對現有各學科教學儀器、器材、設備的種類、數量進行認真統計、匯總,摸清裝備儀器短缺數量及資金。從功能教室的布局和數量、內部設施完善、儀器配備標準、規范管理、使用及教學教研幾方面推進項目工作。

      3.2 器材存放安全合理

      領導組成員多次深入學校調研,綜合考慮交通、場地、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及時溝通協調,確定教育局后院倉庫為設備收發點,新世紀中學為體育儀器器材接收點。對倉庫的管理和安防工作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確保接收的所有儀器設備按時規范存放,做到萬無一失。

      3.3 分發工作層層負責

      制定各學校儀器設備的分配明細,合理均衡為各中小學進行分配。分發工作中制作了詳實的各類分發表冊,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對照各學校的分配明細,采取分發組點數、接收學校核對、清點、包裝等工作流程實施分發工作。建立了三級驗收手續,市教育局與省教育廳簽章,各學校接貨人員與市教育局簽章,各學校儀器管理人員與學校接貨人員簽字,做到儀器數量準確、質量完好,破損儀器及時登記、上報,及時與中標單位溝通更換。

      3.4 入賬上架規范實施

      對圖書、儀器、器材及設備的接收和分發要求學校分別造冊登記、簽字蓋章,做好各種接收單、驗收手續及相關原始資料的收集整理。各中小學將配備的圖書、儀器、器材及時入賬,按標準上架、入柜,現已實施的項目學校已基本做到了設備儀器規范存放。

      4 科學安排,合理布局,充分發揮項目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

      目前,薄改裝備項目實施范圍有限,還不能全面滿足所有學校的需求,加上大理市鄉鎮教育基礎設施比較滯后,功能室用房普遍緊張,只能分期、分批、分階段實施。為此,大理市在實施薄改項目過程中,始終堅持科學安排,合理布點,把項目設置作為貫徹落實教育綱要的重要內容和推進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大理市上關鎮探索出一條以東南西北中、以點帶面輻射周邊的方式安排項目學校方法。項目學校根據學校的規模,本著夠用、實用、達到即可的原則,把富余的各種儀器、設備按項目管理的相關要求分發到相應的學校,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在一定范圍內發揮了項目所帶來的規模效益,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5 精細管理,強化培訓,提升儀器設備使用效益

      薄改裝備項目設施設備到位后,管理和使用成為關鍵。全市將薄弱學校改造項目納入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作為提升學校辦學條件和提升品質的有效途徑。

      5.1 廣泛宣傳,注重實效

      為使全市學校全面了解薄改項目工作的重要性及工作進程,宣傳學校先進工作經驗,促進學校高效管理和使用,大理市召開了實施薄改項目經驗交流會,全方位介紹和宣傳學校薄改工作進程和亮點,為學校提供周到服務,真正將薄改工作的每個環節、每項工作落到實處。

      5.2 分級培訓,提高效益

      做好省級、州級、市級和校級培訓工作。首先選派專業教師,積極參加省級薄改項目相關培訓。在此基礎上,組織學校校長、分管領導,儀器、圖書、實驗室管理員,信息技術等教師開展州市級培訓工作。到目前為止,全市共組織實驗教學、圖書管理、多媒體電子白板使用等大型專項培訓6次,參訓教師達到600余人次。在市級培訓的基礎上,全市學校結合實際,積極開展校級培訓,確保了實驗儀器、設備的高效使用。

      5.3 精細管理,高效使用

      為保證薄改配置設備的高效優質使用,全面完成項目建設目標,大理市制定并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教學裝備類項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學校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設備器材使用有記載、有賬冊,做到“賬、卡、柜、物”相符,日清月結。健全各種考核評價制度,加強對學校教育技術裝備的“建、配、管、用、研”,努力提高教育技術裝備的管理和應用水平,并將教育技術裝備建設管理應用納入學校工作目標考核,切實服務師生,服務教育教學。

      5.4 創新載體,強化教研

      農作物認識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作物,新品種,科技創新。

      農作物新品種保護是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原動力。我國的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制度開始為保障農業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作用。

      一、我國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基本現狀

      我國農作物新品種保護事業從無到有,取得了長足發展,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制訂了配套的規章制度,完善的農作物新品種保護體系已經形成。截止到目前,我國農作物新品種共受理品種權申請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種者和育種科研單位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正在增強。

      從申請植物種類來看,大田作物的申請數量占到了90%以上,這表明我國農作物品種權的品種構成不盡合理,分布不均勻從申請單位的性質來看,基本以科研單位和國內企業為主,從品種權的實施效果來看,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在促進育種技術創新、推動種子產業化、規范種子市場秩序方面成效顯著,潛力巨大。

      二、我國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存在的問題

      雖然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作為一種處于發展過程中的新生事物,還存在許多問題;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能力和水平與農業科技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一些制約新品種保護制度的關鍵問題亟待解決。同時,現有的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工作更需進一步加強,以應對在國際貿易新格局中面臨著挑戰。

      1、農作物新品種產權意識薄弱

      我國是實行知識產權制度較晚的國家,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制度作為一項新的知識產權制度在我國也才剛剛實施四年多的時間,這使得廣大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對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重要作用沒有充分的認識,知識產權意識薄弱,對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戰略意義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品種權申請數量少。全國有400多個育種研究所,7500多個農作物種子企業,而四年多來向國內申請的品種權僅有千件左右,平均8個單位一件,向外國申請的更是寥寥無幾。據初步統計,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實施四年多來,經省級以上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約5000個,而提出農作物新品種權申請的新品種數量不足1000件。

      2、農作物新品種申請保護的品種構成不合理

      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申請及授權數量少,品種構成也不合理。從申請數量上看,盡管每年申請的數量都在不斷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從構成上來看,品種分布很不均勻,申請農作物新品種權的農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麥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請總量的90%以上,其他農產品申請數量較少,甚至是空白。而其中申請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還不足15%,已申請品種保護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為主,大豆、蔬菜、果樹品種很少。

      3、維權困難,地方保護主義嚴重

      農作物種植和種子生產經營活動的季節性很強,對侵權案件的取證本身就十分困難,一些地方政府為保護本地利益,直接或間接插手種子行業,違規設置障礙排斥外來企業和優良品種,甚至袒護本地違規侵權單位,阻撓執法部門查處。

      同時,維權訴訟程序復雜,品種侵權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級以上法院審理,路途遠,成本高,育種專家沒有時間和精力。而且農作物新品種的保護規定中沒有規定有關品種保護的法定賠償金額,使司法部門在執法時遇到較大的困難,尤其是碰到既難確定侵權人的非法獲利又難確認被侵權人的實際損失的情況下,不同地區的法院在處理基本相同的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侵權糾紛時,判決的賠償額可能有著驚人的差異。

      4、審查速度較慢,不適應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發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種保護組織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理順,品種權初審、實審、復審、無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順利運轉,再加上由于資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種權審查測試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滯后,人員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便利審查速度難以加快,不利于品種權申請人合法權益及時得到有效的保護,反過來影響育種者和育種單位對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申請的積極性。

      5、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覆蓋面應當進一步擴大

      通過自主創新取得與掌握品種權是保護國家種質資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國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遺傳資源非常豐富,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對外開放及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日益擴大,外國企業到我國申請品種權將后迅速增加,特別是一些種業跨國公司,依靠其先進技術優勢,不但將其某個具有現實及潛在經濟價值的農作物新品種在該國申請品種權,還將某些發展中國家的優良品種在這些國家申請并取得屬于他們自己的品種權。因此,必須擴大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覆蓋面,使我國的植種質資源通過品種保護"留住",而不是"流失"。

      6、對品種權作為國際農產品貿易壁壘的作用及其發展動向研究不足

      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制度還影響了國際農產品貿易的格局,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出于保障國家經濟戰略安全以及保護農產品競爭優勢的考慮,紛紛采用植物品種保護制度保障自身的優質品種壟斷,并在全球范圍內申請保護,以此來控制國外農產品的進口,使得品種權成為新的國際農產品貿易壁壘。可以說,在日趨激烈的國際農產品貿易戰的背后是"種子戰"和"品種戰"。在新的貿易關系下,面對中國巨大的市場,國外在中國的植物品種權申請必將日益增多,因此,我國應當重視品種權作為國際農產品貿易壁壘的重要作用,積極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護我國品種權人、企業與農民的利益。三、促進我國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農作物新品種的保護工作在我國還剛剛起步,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在今后的發展中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強對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

      為了提高全社會的農作物新品種保護意識,使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領導、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和企業充分認識到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在育種創新、公平競爭和實現農業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須加強對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力度。一是積極爭取各種新聞媒體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宣傳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重要作用和相關知識,使全社會都了解農作物新品種保護法律、法規,認識到農作物新品種權也是一種知識產權。二是針對不同的對象,以普及教育、專業培訓、業務交流等多種形式,深入、持久、扎實的開展宣傳工作。

      2、加強農作物新品種保護隊伍的培訓

      重點強化對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執法人員、種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員、農作物新品種保護中介機構的人員的培訓,使他們了解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有利于農作物新品種保護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時,應當通過培訓提高全社會尤其是科研、教學單位、政府農業管理部門、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使他們對農作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的一個正確的認識。

      3、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勵措施,提高農作物新品種權的申請量

      農作物新品種權的申請數量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農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在我國,如果農作物新品種申請保護的數量還沒有提高的話,那么我國的育種開發和種子產業必將受到國外競爭力量的嚴重沖擊。為此,應當進一步簡化品種申請和授權的程序,加快審批、授權的速度,使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及時的保護,如修訂申請格式的版本,刪除重復的內容;簡化對農作物品種的數量性狀的描述內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點;根據不同生態類型和區域,選擇適當的測試點以盡可能的降低測試的費用和工作量等。

      4、加大對品種權人的保護力度

      把對品種權的保護范圍從過去單純保護品種權的銷售權擴大到許諾銷售權、出口權和進口權等,打擊侵權者在境外生產、繁殖授權品繁殖材料然后通過進口在中國境內銷售侵權品種的不法行為。同時,新品種產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其侵害適用財產手段來解決,對侵權行為要有補償、制裁和警誡方面的作用,所以,對新品種產權領域的侵權行為應當建立有效的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以加大對品種權人的保護力度。

      5、適應國際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發展趨勢,加強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國際合作

      積極參加國際多邊及雙邊活動,派出人員參加UPOV理事會、6個技術工作組會議和有關亞洲地區農作物新品種保護技術協調會以及國際審查技術培訓和引進外國專家講學。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反映我國在農作物新品種保護方面的意志和主張,促進我國種業國際貿易發展;適應國際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的發展趨勢,加強審查測試的國際合作,通過審查、測試和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既將維持保護體系的運作費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種者以相對低的成本同時在幾個國家獲得保護。

      6、積極創造條件,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國新品種保護的力度,利于解決目前在引進國外優良新品種方面形成的技術壁壘,合理規避風險、增強我國種業的國際競爭力。

      農作物認識范文第5篇

      一、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分析

      1、農作物秸稈資源狀況。

      太原市農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薯類、蔬菜等作物為主。據統計,太原市小麥、玉米、谷子、高粱、豆類、薯類及油菜、蔬菜等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75.6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27.51萬畝。在各類農作物播種面積中,玉米占44.64%,谷子占6.89%,小麥占2.50%,高粱占1.19%,水稻占0.16%,豆類占6.67%,薯類占6.92%,其他占3.77%,油料占3.00%,蔬菜占24.26%。從作物秸稈生產量看,全市農作物秸稈生產總量約為429600t,其中:玉米占66.64%,蔬菜占21.95%,小麥占2.59%,谷子占2.49%,高粱占1.68%,水稻占0.18%,豆類占1.85%,薯類占1.50%,其他雜糧占0.73%,油料占0.39%。

      2、秸稈綜合利用現狀。

      秸稈作為農作物的重要農副產品,同時也是工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可用作肥料、飼料、生活燃料及造紙、建材、食用菌等工副業生產的資料。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和扶持下,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不斷完善和推廣,秸稈用作肥料、飼料、食用菌基料、燃料和工業原料的產業化利用等領域得到了較快發展,極大地推進了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化進程,秸稈綜合利用的水平不斷提高。據統計,太原市對各類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量為36.17萬t,綜合利用率為84.19%,主要利用方式為秸稈肥料化利用和飼料化利用,這兩種利用途徑的利用量占秸稈綜合利用總量的94%以上,秸稈用作食用菌基料和工業原料的產業化利用領域也有涉足,但比例很小。從全市的總體情況看,秸稈飼料化利用量約17.52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48.44%;秸稈肥料化利用量約16.55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45.76%;秸稈能源化利用量約1.98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5.47%;秸稈原料利用量約0.12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0.33%。

      3、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秸稈的資源性認識不足,效益性差。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日益改善,煤、天然氣、煤氣、電磁爐等先進取暖燒飯設備,正逐漸取代秸稈柴草而進入百姓人家,大量秸稈失去了原有的用途而被廢棄,一些地區沒有把秸稈真正作為資源來看待,加之受傳統耕作習慣的影響,一些群眾對秸稈還田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效等的好處認識不夠,對秸稈用作肥料、飼料、食用菌基料、燃料及工業原料等產業化發展的價值和綜合利用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缺乏應有的重視,更由于一些群眾對焚燒秸稈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這就直接導致了不但沒有充分發揮出秸稈作為資源的經濟與社會的雙重效益,反而造成了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雙重損失。

      (2)秸稈綜合利用途徑單一,附加值低。

      目前,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徑還較為原始和傳統,秸稈能源化利用主要是薪柴,氣化利用比例較低;秸稈生物轉化的利用量少,僅為0.12萬t;工業化利用主要是少量草制品編制,秸稈利用量也僅為0.02萬t,其他工業化利用方式基本上是空白。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含量少、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未能充分發揮出秸稈綜合利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目前,全市秸稈綜合利用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布局零散,利用方式單一,綜合利用的規模小,未能形成規?;洜I和產業化發展格局,更沒有形成有效的秸稈綜合利用循環模式,產業鏈條短、循環性差?,F有的多種形式的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秸稈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栽培食用菌等利用方式,都急需擴大規模、提高效益。

      (4)秸稈綜合利用市場空間小,有待進一步開發。

      秸稈的市場化經營、工廠化處理,能夠為秸稈大規模綜合利用提供新的途徑,也可為廣大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由于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意識沒有得到深入普及,人們對秸稈的資源性、效益性認識缺失,從而使得秸稈綜合利用還沒有引起廣大農戶和企業的高度重視,直接導致秸稈綜合利用資金投入有限,市場開發力度不夠,利用途徑單一等落后局面。

      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措施

      1、積極推廣農作物秸稈青貯。

      要把積極發展規模養殖,推廣秸稈養畜,作為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舉措,各地尤其是重點鄉(鎮)要圍繞奶牛、肉牛養殖,加快農作物秸稈青貯技術推廣應用,做到足額青貯,努力擴大青貯數量。還要通過推廣農作物秸稈青貯實現秸稈過腹還田,進一步拉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積極引導和支持專業合作組織與養殖場和農戶簽訂合同,搞好農作物秸稈購銷和運輸等服務。

      2、大力實施農作物秸稈還田。

      要把實行農作物秸稈還田作為節本增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的重要方法,作為農作物秸稈禁燒、消除火災隱患、減少安全事故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手段,各縣(市、區)要加大農業機械推廣力度,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在鞏固現有農作物秸稈還田面積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還田比例,同時還要鼓勵、引導和發展農機民營專業組織,積極探索農作物秸稈還田的專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

      3、努力開發農作物秸稈工業化利用途徑。

      在滿足農業和畜牧業需要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寬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空間。要積極扶持以農作物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利用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投資少、見效快,經濟效益也非常高,是發展農作物秸稈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好項目,非常適合在農戶中推廣,要積極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和各類專業組織發展以農作物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推動農作物秸稈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效益優勢,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亚洲成年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久久|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无码mv| 亚洲色少妇熟女11p|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A∨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是AV|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精华液|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人成电影亚洲人成9999网|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