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學專業文獻綜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文名稱: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4-3466
國內刊號:11-5705/Q
郵發代號:2-96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能力 興趣 人格 我國高三學生 升學指導測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5-0175-01
一、問題提出
人的一生需要面臨多種選擇,高考填報志愿可能就是學生時代最具挑戰性的一個。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高中畢業生如何選報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大學專業,以及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受到了學生、家長、老師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為了幫助高中畢業生填報適合自己的高考志愿,并合理地選擇大學專業,我們欲編制出一套適合全國范圍內高三學生的“升學與就業指導測驗”。
基于國內關于高三學生未來專業選擇的探索又幾乎處于開創階段,并且大多是興趣、能力等單維的測驗,故本研究先以文獻綜述和訪談法為主,總結了教育部劃分的13個學科大類,即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和藝術學等不同門類的學生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根據前人研究確定人格、能力、興趣等三個維度,來為中國的高中畢業生制定一個升學與就業指導測驗,用以評測高三學生的學業傾向,從而為其大學選擇專業決策服務。
二、方法
1.前期調研
在編制測驗題本之前,以“學業興趣”“專業選擇”“專業興趣”關鍵詞進行相關文獻調研,確定量表從能力、興趣、人格三個維度進行編制。之后從這3個維度出發編制訪談題綱并對各專業大類下的代表學生進行訪談,以了解各個專業大類所需要的相應能力、興趣、人格的要求。結合訪談結果、已有量表和相關書籍,確定測驗項目。
2.初擬題目
根據前期文獻調研和訪談的結果,結合已有量表,每個專業大類的每個維度下編制約15個項目,初擬題本約800道題,采用“是”“否”的作答形式。
3.預測與分析
初擬題本形成后,以山東濟南長清第二中學兩個高三班(一個文科班,一個理科班)進行預測,共115人。并根據測試結果進行選項分析,將選擇率低于5%的題目考慮進行修改或者刪除。為了保證問卷的可讀性, 特別對10名做過題本的學生進行訪談,將不易理解或產生歧義的項目標示出來, 然后根據反饋的結果將標示出的項目進行修改或刪除。
4.最終測驗的建構
本研究初步編制了涵蓋了大學13個門類的專業選擇量表,共分為13個分量表,并對其進行了測量學品質分析。在測驗的維度選擇上,該測驗的編制參考了霍蘭德職業量表等量表編制的維度選擇,最終選擇與專業相關的能力、興趣、人格為基點構建測驗。
5.正式施測
5.1 被試
施測的對象是濟南市2所中學(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和山東濟南長清第二中學)共8個班,共399人,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352份。
5.2 數據分析
剔除無效問卷后,錄入原始數據,采用SPSS對分量表進行項目分析、信效度分析, 用AMOS對分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三、結果
在進行測量學分析時,首先分析了題目的區分度,刪去在高低分組上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的,即區分度不高的題目。其次進行信度分析,13個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在0.77-0.971之間,表明各個量表均具有很好的內容一致性,信度良好。再次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除軍事學量表與醫學量表出現錯誤無法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之外,其余各模型的擬合度都比較好??偭勘淼囊蜃虞d荷在0.35以上的題目共計304道,每個分量表的每個維度下的題目因子載荷在0.35以上的題目數大于4個,但是不同的分量表之間因子載荷達到0.35以上的題目數存在差異,如有的維度下因子載荷達到0.35以上的題目達到21個,有的僅為4個。擬合度指標NFI、IFI、CFI各分量表均在0.9以下,RMSEA在0.04―0.07之間,只有法學、工學量表的RMSEA值不在0.05―0.08之間。
四、結論
1.經過兩次施測與調整,本測驗的信度符合測量學的標準,除軍事學量表與醫學量表出現錯誤無法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之外,其余各模型的擬合度都比較好,均達到了可信范圍。
2.本測驗適合我國高三學生,與學生自身特點的契合度高,內容針對性強,操作簡單易行,適用范圍較廣,對高三學生的人生規劃和專業規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碧云.人格測驗在人事測評中的應用.社會心理科學,2006(3):304-307.
關鍵詞:十四點負泥蟲;蘆筍;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5-0035-2
十四點負泥蟲 Crioceris quatuordecimpunctata (scopoli)屬鞘翅目負泥科。別名蘆筍葉甲、細頸葉甲,是蘆筍的主要害蟲之一。
一、分布與寄主
十四點負泥蟲國內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陜西(華縣、西安魚化寨),北京(密云、懷柔、順義等區縣),河北的唐山、秦皇島、承德、衡水、邯鄲,山東的煙臺市,江蘇、浙江、福建、廣西(桂林、南寧、百色等地區),山西(定襄縣)等省區均有發生,國外主要分布于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歐洲東部、朝鮮、日本等地。
十四點負泥蟲為多食性害蟲,主要危害蘆筍,同時還取食與蘆筍同屬的植物,如文竹、天冬草、龍須菜、南玉帚,此外室內喂養發現可食小麥。
二、危害癥狀
十四點負泥蟲對蘆筍可產生嚴重危害,幼蟲和成蟲均可為害,多從蘆筍側枝中部開始將莖皮啃成缺刻,啃食蘆筍的嫩莖、母莖或秋莖表皮、擬葉,破壞輸導組織,造成嫩莖彎曲、畸形,筍株變矮,分枝和擬葉叢生,嚴重時可將地上時植株的嫩莖和葉莖全被吃光,僅剩下光禿的主莖,以致生長緩慢,減產失收,甚至整株枯死。
三、生活習性
十四點負泥一年發生的代數及發生規律因地區、栽培方式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在我國一年發生2-5代,世代重疊現象較為突出,從第二代成蟲以后,各蟲態發育期極不整齊,在同一筍園內, 同一時期內可發現成蟲、卵、幼蟲、蛹的不同蟲態。
以成蟲在筍盤四周的土下或殘留在地下的枯莖里越冬,翌春氣溫回升后出土活動,越冬代成蟲交尾后產卵,卵散產于新出筍的鱗葉內側、筍尖或嫩葉上。幼蟲共4齡,初孵幼蟲灰黑色,二齡幼蟲起為淡黃色,幼蟲行動慢,4齡進入暴食期, 可在短時間內將蘆筍擬葉吃光,造成植株枯死,老熟后鉆入土中2-3cm處化蛹。成蟲有假死性,可以進行3-5m的短距離飛行。越冬代成蟲在秋季羽化后,氣溫偏高時,棲于地上筍尖部位,氣溫下降時入土越冬。
四、防治方法
(一)嚴格檢疫
目前十四點負泥蟲只在局部地區發生,應將該種害蟲列入檢疫對象。從十四點泥蟲發生區內向外調運果蔬苗木時,應進行檢疫,以防攜帶傳播。
(二)農業防治
清潔筍園,冬前或翌春及時清除筍田枯枝落葉,中耕培土護根,拔除枯莖集中燒毀,消滅越冬成蟲。在冬季最寒冷的時間灌大水,以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加強筍園的田間管理,及時施肥、松土,增強植株的抗病蟲能力,選擇向陽,開闊,周圍無高大樹術或建筑物的地塊種植,發生嚴重的地塊應進行移栽或輪作。
(三)物理人工防治
誘捕早春出蟄活動的成蟲??稍趫@內按一定距離投放廢筍。一般是上午8-9時投撒,下午l-2時收采捕殺。幼蟲活動性差,爬行緩慢,成蟲在清晨也很少飛翔,在其取食為害時極容易捕捉,利用成蟲的假死性用捕蟲網捕殺,效果也較好。
(四)生物防治
寄生性天敵。如赤眼蜂,彎尾姬蜂Diadegma Japonica Sonan,嚙小蜂,注意保護天敵,還可人工釋放負泥蟲金小蜂Trichomalopsis shirakii Crawford寄生幼蟲;捕食性天敵。如蝗螂、獵蝽,卵盛期田間還可見各種瓢蟲以負泥蟲卵為食;動物天敵。如蜘蛛、麻雀、雞,都可取食十四點負泥蟲。
(五)化學防治
越冬成蟲出土孵化盛期,可普遍噴施一次藥,特別是育苗田及不采筍的田塊,對減少越冬代蟲口密度,控制全年發生為害程度具有顯著的效果。藥劑可選用噴散40%氧化樂果800-1000倍液,80%敵敵畏1500倍液,殺蟲效果可達90%以上。在采筍期間可按一定面積投放毒餌(廢蘆筍:40% 樂果=100:l制成)誘殺 成蟲。也可以每667用30%辛硫磷顆粒劑2-3公斤撒施于筍盤周圍,殺死出土成蟲。
幼蟲孵化盛期和幼蟲為害高峰期防治該蟲的關鍵時期。由于其低齡幼蟲抗藥性很差,故此期也是化學防治的適期,應及時在一代卵孵化盛期進行防治。90%敵百蟲l000-1500倍或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進行防治,殺蟲效果很好,24小時的死亡率就可達90%以上。在采筍后噴施1%魚藤酮DP,0.3%綠晶牌印楝素EC500倍或0.6%苦參堿1000倍或2%阿維菌素5000倍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在當年最后一次采筍后,幼蟲進入暴食期的幼齡期施藥,可以選用48%樂斯本EC1500倍液、90%杜邦萬靈2000倍或2.5%敵殺死EC1500-2000倍噴霧。
參考文獻
[1]黃家德,丘鳳波.蘆筍負泥蟲的初步觀察[J].廣西農業科學,1990,5:33-35.
[2]李力.陜西負泥蟲分類的初步研究(鞘翅目:負泥蟲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31(4).
[3]張金良,王志杰,楊建國,等.蘆筍十四點負泥蟲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2):338-339.
[4]李術臣,賈海民,趙聚瑩.河北省蘆筍主要病蟲害種類及為害調查[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4):28-29,31.
[5]李元良,田桂英,鄭建強.蘆筍上的14點負泥蟲生物學特性觀察及藥效試驗[J].萊陽農學院學報,1992,9(1):57-60.
[6]楊秀林,牛澤民.蘆筍田14點葉甲的防治方法[J].山西農業.2004,(11):33.
[7]康克功,王志軍.蘆筍葉甲的形態習性與防治[J].西北園藝.1998(6):43.
[8]夏淑春,鄢洪海.蘆筍十四點負泥蟲的發生及防治[J].吉林蔬菜.1999,(5):18.
[9]尹國香.石刁柏田十四點負泥蟲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J].中國蔬菜,1994(1):32-34.
[10]張寧,李曉娜.五種殺蟲劑對蘆筍十四點負泥蟲的毒力測定[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23(6).
[11]郭艷娟,武玉剛,隋龍崗.蘆筍十四點負泥蟲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化農業,2007,8:9.
[12]藺中祥.十四點負泥蟲的發生與防治[J].植保技術推廣,1996,16(2):21-22.
[13]韓崇文,趙慧艷,張立波.農村實用科技信息[J].2008(2):20.
[14]李術臣,賈海民,趙聚瑩.河北省蘆筍主要病蟲害種類及為害調查河北農業科學[J].2009,13(4):28-29,31.
[15]康克功,王志軍.蘆筍葉甲的形態習性與防治[J].西北園藝,1998(6):43.
[16]虞國躍.十四點負泥蟲[J].蔬菜VEGETABLES,2003,10:21.
[17]續芝芳,張志平.蘆筍負泥蟲的綜合防治[J].山西農業,2003,11(31):41.
[18]楊春清,樊瑛.柏負泥蟲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護,1996年第1期:20-22.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Q200612003)。
關鍵詞:涉農高校;基層農科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6-115-04
人才培養模式是為了實現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而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所設計的某種培養人才的標準樣式,通常包括培養目標、培養內容、教學方式、管理制度、評價體系等五個要素。顯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人才培養成效的決定因素。不言而喻,有效的農科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高質量農科人才的根本保證。本文將立足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要素,對面向基層的農科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初步探討。
一、培養目標:低重心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要素。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培養人才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對未來培養人才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規定。從我國現實看,涉農高校面向基層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要堅持“低重心”的原則。所謂“低重心”,簡而言之,即指面向基層。此處的“基層”,特指農村基層,即縣和縣以下的基層組織,包括縣級管理和服務三農的部門、鄉(鎮)和村組。面向基層的農科人才主要包括在農村基層從事“三農”服務、農業科技推廣、農業教育和各類企業到基層進行多種服務以及其他與“三農”相關的從業人員。為論述面向基層的農科人才培養目標,下面將從人才培養規格的層面來進行闡明。所謂人才培養規格,其實質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是指學生經過學校的培養與其自身的磨煉,在畢業時可向社會承諾并達到的某些基本質量標準。從面向基層的農科人才培養目標出發,筆者認為,涉農高校面向基層的農科人才培養規格應該達到以下水平。
(一)思想層面
1 具有良好的倫理道德、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熱愛祖國。
2 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基層,熱愛新農村,具有較強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及扎根基層的思想基礎。
3 具有較強烈的改革創新意識,熱愛基層事業,具有較強的開拓進取和奉獻精神。
(二)知識層面
1 具有較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其中主要包括豐富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語言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與“三農”相關的知識,如“三農”發展的歷史、知名農業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人格力量、農村基層典型人物事跡等。
2 具有較整合的專業知識。學生最終形成的應該是打破相關學科界限的完整的知識網絡。
3 具有較全面的農村基層知識。如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農村相關政策、農村經濟、農村管理、農業科技、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了解和熟悉農村基本情況。
(三)能力層面
1 具有較強的處理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能力以及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2 具有較強的交流溝通能力、口頭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3 具有較強的獨立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處理信息和創新工作的能力。
4 具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
(四)心理層面
1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意志力、心理自我調節能力、適應能力與團結合作精神。
2 具有良好的吃苦耐勞品質,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具有較強的抽象、概括、判斷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具有求新求異的創新意識,具有一定廣度、深度、獨立性和邏輯性的思維。
(五)體魄層面
具有健全的體魄、結實的體質、旺盛的精力、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身體健康,以便適應基層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因各地、各校乃至各專業的情況不同,培養目標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千人一面、千校一面。
二、培養內容:寬口徑
培養內容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立足“三農”,筆者認為,面向基層培養農科人才,其培養內容的口徑應該寬。從培養模式的角度看,培養內容其實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限于篇幅,下文僅著重闡述培養內容的主體部分一課程設置。
根據基層生產和管理的一線實際,筆者認為,涉農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堅持“重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增后勁”原則,以現代生物技術為主要支撐,通過農學、生物學、管理學、農業工程等交叉融合,構建通識、核心、實踐、發展的課程體系,設置系列化、交叉性、綜合性課程,體現“寬、專、交”結合的課程特色。具體來說,涉農高校面向基層農科人才培養可設置以下四種課程。
(一)通識課程
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大學生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教育,使其培養的人才具有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以及掌握和運用科學的能力,為學生專業教育和在更高層次接受教育打下廣博的知識基礎。由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具類課程等相關課程組成。
(二)核心課程
主要目的是使大學生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最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和造就一種獨特的專業素質,為其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也為能獲一技之長是供良好鋪墊。例如,農學專業主要是農學、生物類課程,同時,注重將現代分子生物學理論、方法、技術與農業應用基礎研究有機結合,將課程知識與基層生產實踐有機結合。
(三)實踐課程
主要目的是拓寬大學生知識面,為其進一步深造和就業提供更多的知識和實踐技能訓練,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時間和空間建立知識結構。主要包括市場營銷、企業管理及農業工程類等課程。同時,根據專業特點,開設自學或討論課程、創業訓練課程、企業實踐課程等,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創業者、企業家做講座,培養創業能力。
(四)發展課程
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根據自身今后發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選擇空間,使學生能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選擇一些主要課程(見圖1)。
三、教學方式:實踐型
從當下“三農”的現實看,面向基層的農科人才應該具備更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為此,涉農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尤為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著力提升農科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一)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
涉農高校理當克服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比如,可以嘗試在一些課程教學中采用諸如互動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自由表達的過程,讓學生從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變成研究者、探索者。此外,還要鼓勵低年級學生積極從事社會實踐,直接參與科研,與導師一起進行畢業設計或撰寫論文等。
(二)教學方法:開放式
開放式教學方法的最顯著特點是其開放性,其核心是實現了教育中心的轉變,變學生“要我學”的被動學習過程為“我要學”的主動學習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它要求打破傳統的“一本書”的方式和“一言堂”的形式,大力提倡課外閱讀,讓學生了解課堂教科書之外相關學科專業領域的知識,更要讓學生了解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同時,開放式教學方法也能給學生適當的“自由”,允許充分發表個性化的見解,讓個性化得到充分發揮,使學生在參與中得到鍛煉,在實踐中得到成長。因而,涉農高校面向基層人才培養,要積極鼓勵開放式教學方法。
(三)實踐教學:主動式
與其他學科類大學生相比,培養面向基層的農科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格外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涉農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處處體現主動實踐必要性。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諸多能力,如質疑能力、觀察能力、協同能力、動手能力等素質都能得到培養。例如,長江大學農學院教師在“作物栽培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設計了若干課外綜合作業,綜合作業倡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實際生活、步入田間地頭現場,主動去觀察、分析和比較,學生根據生活中或生產現場的需求,自擬選題,進行生產方案的設計,對于優秀作品可以依托創新大賽和學校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給予支持。通過營造這樣的主動實踐的環境,使學生不僅對作物栽培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提高了實踐能力,而且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意識得到發揮和提升;再如,華中農業大學通過對原農學專業“種三田”(試驗田、豐產田和種子田)進行了改革優化,規定農科專業實踐學時比例必須達到35%,實驗學時不少于課內總學時的20%,集中實踐環節不少于30周,并逐漸拓展到植物生產類專業。
(四)教學手段:現代化
鑒于當代農科知識的現代性、前沿性、實踐性等特征,涉農高校應該加強現代化教學手段,重視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充分運用電子課件和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以農學專業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現代農業高科技試驗基地、示范園、農業高新區等為基礎,以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科學全面提升和整合相關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尤其是要突破傳統的作物概念,把專業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植物生產的技術原理和方法上,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適應現代植物生產和研究的各個領域。在教學手段上要大膽創新,切實提高教學實效。長江大學農學院在“農作學”、“農業昆蟲學”、“農業植物病理學”等專業核心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學校試驗基地,通過自制CAI課件,利用多媒體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及幻燈、實物投影、錄像等現代教學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學生更多、更新的信息量,形象、生動、直觀地反映農學、植物保護等農科專業一些作物的栽培特點和作物病蟲害的特征,大大提高了教學實效。
四、管理制度:實用性
管理制度是整個人才培養成效的監督與保障。為了培養實用性的面向基層的農科人才,相關的管理制度必須具有實用性。對于人才培養來說,相關的管理制度主要有修業制度、日常教學管理制度、招生與就業制度。
(一)修業制度
修業制度也稱學業制度或學習制度,包括基本修業制度和權宜修業制度兩大類。其中,基本修業制度有學年制和學分制兩種形式。筆者認為,面向基層農科人才培養最好實行完全學分制。因為完全學分制能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進程和選擇課程的自,有較大的自由度;修業年限靈活、教學計劃富有彈性。這樣更有利于優化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權宜修業制度方面,基于農科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這一現實,最好實行主輔修制度,即讓學生除了學好本專業整合科學知識、能力與技能。針對自身的實際選擇其他學科專業進行輔修,提高自身綜合能力與素質。
(二)日常教學管理制度
日常教學管理制度是指為維護日常正常教學秩序,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而制定的有關規章制度體系。從涉農高校的辦學現實看,面向基層的農科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所涉農高校中的某個院(系)所能辦好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學校多方面的力量。為提高涉農專業的教學成效,學校應該專門配備分管農科類學科專業的校長(院長),同時,出臺有關教學的優惠政策,在經費上予以傾斜,制定多項有效考核農科類教師的靈活的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這種具有綜合特色的日常教學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面向基層農科人才培養的成效。
(三)招生與就業制度
自從高等教育實行收費制度和自主就業以來,涉農高校的招生和就業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這既影響了涉農高校自身的發展,又影響了基層農科人才隊伍的優化和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從當下高校的實際看,農科類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一般比較困難,每年的學費、住宿費及生活費便成為這些學生及家庭的一大負擔,許多學生因此無法順利完成學業。此外,由于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待遇過低,導致農科類大學生畢業后一般不愿意到那工作。這樣的現實,使得我國“三農”基層領域的農業管理人才、農業科技與推廣人才十分短缺。為此,千方百計地為涉農高校制定有效的招生與就業制度實屬當務之急。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有關政策及我國國情,筆者認為,為涉農高校制定有效的招生與就業制度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 從招生制度看:(1)擴大“一村一名大學生”招生規模。“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是教育部發展農村高等教育的一項新舉措,該計劃于2004年啟動。作為一種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新探索和面向農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新嘗試,它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人才需求問題,它是新世紀高等教育面向農村基層培養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為此,進一步擴大“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規模,實當必要。(2)健全農職中學的招生制度。目前,我國高校(含高職)招收中職生的途徑有很多,有全國統一高考、單獨招生、單獨對口招生考試、“技能高考”、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五年一貫制、“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模式以及免試直接/保送升學等,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的制度為社會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農村基層對實用人才的需求,涉農高校還要進一步擴大、堅持、完善面向農職中學的招生制度,擴大招生計劃,改革招收方式,開展以技能操作考試為主、文化考試為輔的招生考試,吸收實踐能力強的中職畢業生到高校學習。(3)建立面向農村自主招生的制度。從我國農村基層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現實出發,制定面向農村的自主錄取、擇優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政策十分必要。比如,對熱愛農業,有一技之長,愿意繼續到農村基層工作的社會人員實行擇優錄取或破格錄??;對于農村基層骨干、種養大戶實行定向錄取。(4)廣泛開展各類農科基層人員培訓。涉農高校要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迫切要求,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更新的培訓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針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示范帶動能力不強的狀況。以村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種養殖大戶、大學生村官、回鄉創業大學生為重點,大力開展創業培訓、管理培訓,努力造就一大批勇于創業、精于管理、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的復合型人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著眼于農業規?;I化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以中青年農民、返鄉創業者和農村女性勞動者為重點,著力培養農村生產型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大力開展生產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提高生產能力。
2 從就業制度看:(1)繼續實施“三支一扶”計劃。面對農村基層建設需要大量高素質鄉村干部和大學生就業日益嚴峻的現實,“三支一扶”計劃無疑是一項實現雙贏的偉大創舉。基層和農村是當代青年人重要的成才之路,這作為一種新的就業理念和途徑正被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理解、接受和選擇,繼續實施和擴大“三支一扶”計劃大有可為。(2)完善“大學生村官”計劃?!按髮W生村官”計劃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國家對“大學生村官”人才培養的政策方面要給予更多支持,比如:給予“大學生村官”減免助學貸款的優惠政策;對擔任“大學生村官”的本科生減免所有在校學習的費用;同時規定畢業后到農村基層擔任村官一定年限。這樣既有利于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順利進入高等學校,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就讀“村官專業”。(3)搞好選調生工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選調生的培養是一項持久的工作,需要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選調生培養機制,解放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將本地的發展現狀和發展需要、單位要求與選調生的自身特點和自身需求結合起來,不斷地完善選調生培養的相關法規文件和機構建設,對選調生的培養方式進行不斷的創新,同時,更需要加大對農科學生選調的力度,關心和解決選調生實際遇到的困難,以求營造出有利于選調生成長的政治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努力培養出更多具有基層工作能力與經驗的品學兼優、注重實踐、能力出眾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評價體系:科學化
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是指為滿足社會的某種要求,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及其所培養人才的質量與效益進行客觀衡量和科學判斷。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對整個面向基層農科人才培養過程起到很好的監督、反饋、調解與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重點學科;影響因子;期刊
中圖分類號:G25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216-04
一、影響因子的概念及意義
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1972年由美國SCI創始人加菲爾德(Garfield E)率先提出的,現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一個期刊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是利用引文分析法評價科技期刊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以期刊為對象,統計一定時域內(通常為兩年)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其公式為:影響因子= 指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刊前兩年總數。是指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占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例,是用來描述期刊被引用情況的計量指標,或者是用來描述期刊影響力的指標,是用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反映期刊近期在科學發展和文獻交流中所起作用的指標,可測度當年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衡量一個學術刊物地位的主要因素,對核心期刊的遴選起著重要作用,已成為科技期刊評價最重要的指標。影響因子越大,表明該刊所載論文被引用次數越多,從而說明該刊所載論文的影響力較大和水平較高,因而該刊的質量也高。
國際著名的科學計量學專家普賴斯經過大量的文獻統計后得出結論認為,科學后的兩年是論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目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將計算影響因子的引文年度規定為兩年,依據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其主要受三大基本要素的影響:時間、載文量、被引頻次。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對使用影響因子非常謹慎地說明,盡管影響因子是評估期刊的非常實用的工具,但在使用時(主要針對學術評價)應該慎重,必須考慮到期刊類型的不同、學科之間的差別、文獻款目類型差別、自我引用的頻率、期刊是否被收錄、期刊名稱是否有過變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期刊的IF值受多種因素影響,在用它評價期刊質量和論文水平時,必須分析其影響因素,充分考慮它的局限性。
二、重點學科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館藏重點學科期刊影響因子情況
什么是重點學科?教育部將其定義為“應承擔教學、科研雙重任務,要逐步做到能夠自主地、持續地培養和國際水平大體相當的博士、碩士、學士;能夠接受國內外學術骨干人員進行深造;能夠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開拓新的學科領域、促進學科發展作出較大的貢獻”。
我校經教育部(教研函[2007] 4號)審核批準的國家8個重點學科是:作物學一級學科(含作物遺傳育種和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兩個二級學科)和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果樹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水產養殖、農業經濟管理等六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根據發展戰略與重大需求,擇優確定并重點建設的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領地位。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認定在中國尚屬首次。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設,將突出綜合優勢和整體水平,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新興學科的生長。
(二) 影響“影響因子”的主要因素
1.有學科差異的影響。期刊影響因子的大小與期刊所屬的學科領域有顯著的相關性。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發展歷程、不同的成熟程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一個正在發展的學科和一個古老成熟的學科。一個理論研究型學科和一個應用研究型學科在引用動機和引用規范上有很大差異,一個大學科(有眾多研究者或熱門研究領域)和一個小學科在引用程度上也有較大差異,相同或相近研究領域的論文傾向于互相引證,影響因子值的差異當然也很大;各學科在研究規模、研究水平、研究方式、合作程度、引文行為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各學科在引文頻次水平上的差異;同時,不同學科由于發展速度和成熟程度不同,期刊數量差異很大,從而使收錄的不同學科的期刊數目差別很大。
由于學科(領域)自身的特點以及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等差別,不同研究領域的文章被引頻次是不同的,從而導致不同領域期刊的影響因子缺乏可比性。從表1、表2可以看出,農業經濟管理類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于其他學科刊物,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中刊查閱利用率、中外文期刊復印利用率和平均影響因子方面基本上都是最高的,作物學學科排第二,其中果樹類期刊最低。同樣是學科影響因子排名前十 位的,值卻有明顯區別,某一學科最好期刊的IF值可能比另一學科最差期刊的IF值還低。這主要與學科的發展動態、歷史以及引證習慣等因素有關。所以,影響因子的大小與期刊所屬學科的性質和論文內容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大小有關,同時也與期刊的歷史長短、知名度大小有關,還和其內容是否為當前的研究熱點有關。
2.有發表時滯的影響。期刊被引頻次中兩年的時間限制可導致不同刊物論文的被引次數有較大差異。對于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因為最先發表或公布的成果最容易或有可能引起較大的影響而被引證,相當一部分引文就因為文獻老化(超過兩年)的原因而不能被統計參與影響因子的計算;再者,不同學科論文的引證行為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研究領域或研究主題的成果在完善或驗證過程中經歷的時間段可能很不相同,如對于分子生物學方面具有創新研究的論文來說,則可能很快引起較大的影響并被引證,因此有研究證明,中國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學術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存在明顯差異。
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容易獲得較高的被引頻次,所以縮短刊期,可以提高被引頻次,進而提高影響因子,刊期的縮短更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有利于期刊論文更快更多的被引用。科學技術新理論、新方法、新成果、新知識不斷涌現,這種現狀必然要求期刊縮短刊期??s短刊期,減少出版時滯,可使刊載的信息盡快地傳遞給讀者,從而為文章的及時被引創造條件。以《安徽農業科學》、《中國農學通報》、《江西農業學報》為例,這三種期刊在不斷縮短出版周期后,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也穩步提高。
然而,如果評價一項科研成就或一位科學家的貢獻,就更不能只看那個期刊兩年里的影響有多大了。最優秀的科學成就都不是以一時影響面廣,而是以影響的深遠取勝。比如,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一百多年后還在廣為傳播;20世紀40年代,物理學家黃昆提出的缺陷導致x光散射的理論,六十多年后也仍然被同行所引用。這些具有開拓性的成就有一個共同特點,影響的持續年限很長很長。
3.有期刊類型的影響。期刊的辦刊方針不同,期刊類型有所不同。自然科學類期刊大致可分為學術類期刊、技術類期刊、研究進展類期刊和科普類期刊四類。學術類期刊主要刊發綜述論文和研究論文,技術類期刊主要刊發技術應用論文。即使在同一學科領域,論文類型也會不同,有的為基礎研究論文,有的是應用研究論文,因而形成了多樣的期刊類型。文章簡短且出版周期短的期刊通常有一個較高的快引指數,對于評述、綜述類期刊,快引指數相對來說是非常低的,要在出版后許多年才會達到被引用高峰。綜述類期刊的絕對被引數非常高,其平均影響因子往往超過其他類型的期刊。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經大量統計分析發現:中國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學術期刊其被引高峰期有明顯差異,一般理論性較強的基礎研究三年后才出現引文高峰期,如數學期刊被引高峰期大于兩年的占62%,被引半衰期較長;而應用研究論文因知識更新快,一般引文高峰期為兩年,被引半衰期短。這樣兩年影響因子,應用研究類期刊明顯占優勢,像生命科學期刊的平均IF值在2.5左右,而數學期刊的IF值卻在1.0左右。《中國農村經濟》IF值2.743與《中國南方果樹》IF值0.159相差甚遠。因此,每一類期刊由于各自發表的論文類別不同,引用率和引用習慣各不相同,導致每類期刊間的影響因子差別較大。在比較影響因子時,必須考慮到期刊及其所刊載文章類型的不同。
另外,專業期刊、交叉學科期刊和綜合性期刊IF值的差異,限于某專業為主引用的期刊,根本不可能被數十種或數百種期刊所引用,交叉性、綜合性期刊的性質決定了它們會被廣泛引用。
4.有統計差異的影響。不同的源期刊庫對載文量的統計不同,有的將全部文章視為載文量,有的僅將綜述、研究論文算作載文量。一方面在IF的計算中,被引用總次數(分子)統計了相應期刊中所有論文被引用的總次數,而總數(分母)則只統計論文、綜述類欄目的文章數,對評論、來信、簡訊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證的欄目的文章則不進行統計,實際上,這些未被統計部分的被引用頻次對IF值的貢獻很大,影響了IF值的準確性。其次,對于一些科普類、工程技術類等期刊,根據不同期刊的不同辦刊宗旨和服務對象,這些期刊的被引用次數可能不高,但是他們的實用技術被廣泛采用,在生產中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梢?,期刊的被引率并不完全等于利用率。再者,在自然科學類期刊中,學術類綜述性文章多由相關專業資深專家寫作,具有權威性,且多數十次上百次地引用文獻,包括自引,這就自然增加了引用的次數;另一方面,作者從事課題研究時,往往是從閱讀綜述性文章開始的,學術論文引言部分也常引用綜述性文章,這無疑大大增加了這類文章的被引頻次。加菲爾德給出1945―1988年43年間的100篇高引論文,第l篇被引187 654次,第100篇被引3 204次,這些被稱之為熱門論文的高引率提高了來源期刊的影響因子值。同一刊物中不同論文被引頻次的差異源來一是論文類型的差異,二是論文性質的差異,三是論文所涉及研究領域的差異,這種差異一方面表現為快速發展的或較新研究領域的論文比相對較成熟研究領域的論文的被引頻次高,另一方面表現為不同研究領域間的相互引證并不等價。
5.有源數據庫的影響。由于大多數數據庫對所收集的期刊進行數據采集和評價,因此其來源期刊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來源期刊中,很有可能由于學科發展的不平衡帶來來源期刊學科、語種分布的不平衡,這就造成了該數據庫在影響因子統計上的失均衡和全面。如SCIE目前只收錄了約7 000種期刊,而全世界總期刊數達210 000種,其中只有3.8%的期刊被其收錄。IF反映的是一種期刊在源期刊庫范圍內的影響,不同的期刊庫有不同的源期刊。所以,源期刊庫是對IF值起決定性的一個因素?,F在的大型引文數據庫收錄期刊的學科、出版地、語種等是非均衡的,很難全面公正地反映不同國家、不同學科、不同語種和不同規模期刊的情況。例如SCI收錄各國的期刊數極不平衡,一般情況下,作者總是喜歡引用自己最容易得到的最熟悉的語種的文獻。由于SCI收錄中國期刊量小,所以國外作者對中國期刊的引用就少,而同國科學家之間因研究成果傳播的快捷性、研究主題的相關性等因素而傾向于互引,如美國科學家之間的相互引證可提高美國論文被引證頻次的30%。另外,研究表明,同語種刊物的相互引證概率較大,由于SCI更傾向于收錄英文期刊,這就使得其他語種期刊在SC1中的影響因子相對較低。
對某一特定期刊而言,由于其所在的期刊庫收錄的期刊構成不同,因而統計的IF值有較大的差異,由于源期刊庫的數量及側重點不同,同一期刊的被引頻次在不同的引證報告中會有所不同,進而導致計算出的影響因子也有差異。依據《2008 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2008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和2008年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統計數據,《中國農業科學》總被引頻次依次為4 746 、5 941、6 014,影響因子依次為1.519、1.871、1.889,差異較大。這是由于這三個庫收錄的來源期刊不同所造成的。筆者認為,在討論刊物的影響因子時要考慮統計來源庫是否具有真實的代表性。
6.有引用行為的影響。在影響因子對中國期刊的評價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自引對相應刊物影響因子的貢獻過度的問題。自引主要有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有的期刊工作者為了使自己的期刊盡快提高引用頻次和影響因子,通過各種途徑要求或示意作者增加對該刊的引證量。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有些期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要求作者盡量引用本刊文章的情況,其目的顯然是為提高自己期刊的被引率,一旦此刊排在前列,往往可以收到廣告性效果。自引可以增加被引頻次,進而提高影響因子。正常的自引體現了研究的繼承性,但是過度的、不切實際的自引,即便不是“ 人為” 結果,也至少反映了期刊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一般自然狀態下學術類刊物自引率不會高于20%,過度自引是不良行為,但又不肯放棄這一“廣告”手段。同時,一些組織或部門對期刊績效的評價時過分地強調影響因子指標的評價作用,對過度自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于引用行為及引用動機復雜多樣,存在偽引(未用而引)、漏引(用而不引)、錯引(尤其是期刊名縮寫錯誤)、集中標引、過度自引、負面引用、中性引用等一些不規范的引用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不正確的引文統計結果,從而使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失真。
參考文獻:
[1]李煒.淺談期刊影響因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0).
[2]劉笑達,牛艷萍.影響因子對科技期刊評價的客觀性分析[J].太原科技,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