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杜甫草堂對聯

      杜甫草堂對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杜甫草堂對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杜甫草堂對聯

      杜甫草堂對聯范文第1篇

      公元759年東,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攜家眷入蜀,寄居在古草堂寺中。次年初,在浣花溪畔建造了茅屋即草堂。杜甫在此居住了三年又九個月,創作詩篇近250首,很多都是我們現今信手拈來的熟悉詩篇。草堂在杜甫離開蜀地之后曾一度荒廢。直至五代時期,韋莊尋得草堂舊址,由此建成了第一座由偉大詩人杜甫的故居發展而來的紀念性建筑。后又經過宋、元、名、清多次修復擴建,最終演變成集紀念性質和詩人故居為一體的園林建筑。同時也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其文學價值由此確立。杜甫草堂是建筑詩性與文學詩性的合璧,草堂承載著文學,文學傳揚著草堂。

      一、杜甫草堂建筑的文學詩性

      杜甫草堂從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將傳統園林和詩歌、書法、繪畫完美結合的紀念性建筑,傳承著我國古典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建筑的命名大部分取自于杜詩,草堂的匾額和題對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匾額兩側的楹聯有些也是后人根據杜詩而寫。整個園林籠罩在杜詩的精氣神之中。同時茅屋以杜詩為依據而建造,重現了詩人故居的原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詩香。

      1. 正門

      在進入草堂正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照壁,白墻黑邊由磚而砌,將草堂建筑群與郊野隔開,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觀的縱深感,如同文學創作中“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正門兩側的楹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取自于杜詩《懷錦水居止》。杜甫所建的茅屋,正好位于萬里橋的西邊、百花潭的北邊,這兩句詩暗指了草堂的地理位置,與今天的草堂位置吻合。進入草堂的正門,庭院根據杜詩營建,小橋林立,碧水縈回,古木參天,蔥蔥郁郁,營造出了杜詩中“浣花溪頭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的詩意意境。置身其中,模糊了時間的邊界,仿佛昨日重現。

      2. 大廨

      大廨是草堂軸線的第二重建筑,為敞廳式,以左右月洞門與東西兩側的回廊連接,形成一個相對均衡有序的空間。“廨”,即宮蜀,是古代官吏辦公之所。雖是此意,里面沒有卻布置任何辦公的用品,取而代之地放置了一尊詩圣的雕像。雕像身姿單薄,神態沉思苦吟,向天長跪,仿佛在悲訴著黎民百姓的辛苦滄桑,杜甫郁郁不得志卻心懷蒼生憂國憂民的一生霎時再現眼前。其大愛情懷在空曠的敞廳中回響,感人至深。大廨內的幾幅對聯與雕像呼應,“杜陵落筆傷豺虎,愛國孤悰薄斗?!?、“挺身艱難際,張目視寇仇”高度評價了杜甫的愛國愛民的偉大情操,是后人的崇敬與俯首。

      3. 詩史堂

      詩史堂是草堂軸線的第三重建筑?!霸娛贰背鲎杂谔迫嗣蠗ぁ侗臼略姟罚岸欧甑撋街y,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北蛔u為“唐朝微縮的歷史書”的杜詩,展現了唐朝的衰榮更迭,披露了民間的辛酸疾苦。因而在清朝重建時,便將這座建筑命名為“詩史堂”,以紀念偉大的詩人杜甫及其他的詩作。堂內有很多對聯極具歷史文學價值。“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題,上聯說草堂永存后世,受人瞻拜,下聯指詩圣流傳千古,受人敬仰?!霸娪星?,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由沈壽容和彭毓崧合撰。其中,“南來尋丞相祠堂”出自杜詩《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處尋”,丞相祠堂即指位于成都的武侯祠?!耙粯哟竺被枚鸥Α对亼压袍E》之五中的“諸葛大名垂宇宙”。下聯中的“襄陽耆舊”語出杜詩《遣興》五首之一中的“昔日龐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陽耆舊間,處士節獨苦”。聯中末句則出自于晚唐詩人羅鄴的《雁》“想得故園今夜月,幾人相憶在江樓”。這兩聯將杜甫與諸葛亮并說,借杜甫對諸葛亮的贊美高度頌揚杜甫,同時慨嘆了杜甫壯志未酬難會故友的憤懣。

      詩史堂也是過廳式建筑,中部設置杜甫銅像,除中部留為進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磚砌成半樁臺,其上安裝花窗做裝飾性封閉,形成框景效果,意境甚美。杜甫的銅像背對天空,因明暗對比而愈發清晰,遠遠望去,詩人在那里自顧自吟,在向世人訴說著什么,開場的空間是他的聽眾。建筑的虛實空間對比成為這幅美妙的剪影畫的烘托,詩情畫意氤氳而來。

      4. 柴門

      柴門是草堂軸線的第四重建筑,原是指杜甫應在草堂時的木薪院門,其取名于杜詩“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江漲柴門外,兒童抱急流”等。門前楹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是明人何宇度所撰,改自于杜詩“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上聯將“豈”改為“信”,下聯將“漫”改為“猶”,將詩人的自謙轉為不朽的贊美,十分巧妙。

      現如今柴門是一座過廳式建筑,體量在草堂中是最小的,可謂簡樸,似瘦如柴,與其名字相吻合,卻帶給詩人無限的快樂,落于詩詞之中,流傳后世?!,F在的它一直敞開靜候,迎接世人們來瞻仰這位偉大的詩圣。

      5. 工部祠

      工部祠是草堂軸線的最后一重建筑,因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之職,故命為此。這是正月初七后人祭祀杜甫的饗殿,建筑的體量并不宏大,四角檐柱平直,簡潔樸素,既符合詩人的平民形象,同時又不失紀念性建筑的工整宏偉式樣。兩側楹柱上的對聯是源自杜甫和高適人日唱和的典故,由清代學者、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所撰:“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飄逸瀟灑,遒勁有力。君子之交如這工部祠,低調而又溫婉,淡如水,又蕩起濃濃的香韻。

      “水竹居”位于工部祠右前側,其名出自杜詩“拾遺曾走數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恰受航軒”位于工部祠的左前側,建筑體量小巧,形狀狹長如舟,其名出自于杜詩“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工部祠、水竹居和恰受航軒構成“品”字形院落布局,相輝相映,氣韻回環。

      6. 茅屋

      最為世人耳詳的草堂茅屋是依據杜詩所建。茅屋為三字開間,西端突出涼亭,東端為廚房,由“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可看出。故居內古楠參天,青竹綴影,四周竹籬柴扉,清溪環抱,再現了“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抱村流”的景象。茅屋西側是在土山基礎上堆砌而成的“西嶺”,根據杜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而營造,以小中見大的象征手法,將西嶺微縮于庭院之中,意境深遠,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駐足觀望,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仍回響于耳。

      二、草堂園林景觀的文學詩性

      草堂內不僅建筑體現了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植物景觀配置也是如此。草堂一直都是以杜甫的詩歌意境作為造景的依據,盡力營造杜詩的意境,以真實再現詩人的生活場景。園內的植物配景以楠書和竹為主,伴植榕樹、柏樹、杉等樹木,并點綴梅桃桂玉蘭海棠石榴等配飾。整個園內蔥蔥郁郁又零零星星地點綴幾抹他色。

      梅蘭竹菊是“花中的四君子”,代表著傲、幽、堅、淡。其表現著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這正是詩人杜甫的寫照。同時也是杜甫的所愛。在園內到處種植著竹,綿竹、苦竹、慈竹、琴絲竹等交錯登場,挺拔勁節,青翠欲滴。遍布最廣的則屬綿竹,它是園內最高的。杜甫有“風含翠筱娟娟凈”、“籠竹和煙滴露梢”、“竹日凈暉暉”、“白沙翠竹江村暮”等贊竹的詩句。同時“竹誣尋幽”、“結茅竹里”、“竹徑通幽”、“竹亭閑逸”等竹類造景手法遍布園內。

      提到梅花,世人不免想到那句“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花以其堅強高雅、不同流不屈服的品性深得文人墨客的喜愛。詩圣杜甫也是偏愛梅之人,草堂內種有臘梅,分布在詩史堂庭院和梅園之中,其初冬綻放,冬盡結實。杜甫詠梅之詩有三十多首。其中《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被明代詩人王世貞評為“古今詠梅第一”,“梅動詩興”、“對雪(梅)”憶人、梅“傷歲暮”、梅“亂鄉愁”,借梅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訴說了韶光易逝歲月催人老的無奈。還有“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的春回大地,“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的閑適愉悅,“繡衣屢許攜家醞,皂蓋能忘折野梅”的妙趣橫生。一梅載千情,以梅表初心??梢娫娙藢τ诿坊ǖ那橛歇氱?。

      此外,茅屋的周邊還種有楠樹,它是常綠大喬木,這是詩人杜甫十分喜愛的樹種,詩人有許多描寫草堂楠樹之詩:“倚江楠樹草堂錢,古老相傳二百年”、“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一青蓋”、“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等。后來,詩人所鐘愛的楠樹被吹風雨吹倒,他痛心詠嘆“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喜愛之情溢于言表。而今園內隨處可見楠樹,亭亭如蓋,繁密蔥郁,為草堂營造了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杜甫之詩魂之驚魂,也在這挺拔俏麗之中,長存世間。

      三、結語

      杜甫草堂作為詩圣故居的紀念性祠堂,它不僅是一座建筑、一處園林,更是一本文學詩書,向世人傳播著詩圣杜甫的詩篇和他那風霜傲骨。杜甫千古流傳的詩篇吸引著無數人前來瞻仰朝拜。人們在此地重游,感受著詩人千年以前的生活故地,品味著詩人創作的詩歌,體會著詩人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在建筑前,欣賞絕妙的楹聯、回味詩人的美妙詩篇、與詩人隔空交談;在庭院中游歷如詩的環境,那宛轉悠揚的小道,那濃密蔥郁的竹叢、冷艷幽芳的梅花、深沉蒼勁的楠樹,無不是草堂的文學詩性的提煉升華。一座詩人僅僅居住三年的故居,千百年來被重建、修葺,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杜甫的文學詩篇將會繼續被世人傳頌,帶給世人醍醐灌頂的覺醒。草堂也會繼續以文學圣地的形象存在,像是吟唱一首綿綿無盡的,關于杜甫的詩。

      參考文獻

      【1】馮至.杜甫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

      【2】張志烈.杜詩全集今注本【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

      【3】計成.園冶【M】.北京城市建設出版社,1957

      杜甫草堂對聯范文第2篇

      杜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在杜甫43歲的時候,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幫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堅固,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抒情詩,同時又是一首立意高遠、飽蘸真情的千古名篇。全詩共四節,第一節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灼苦痛;第二節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節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節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其中前三節敘事描寫層層蓄勢、步步深入,使思想感情得以不斷升華;第四節感情陡然逆轉、格調高昂,這種情感的轉換自然收到了鏗鏘激越、震撼人心的效果,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詩以敘述和描寫為主,敘述了詩人一家在一個秋風苦雨的夜晚的凄慘遭遇:由秋風破屋到群童抱茅再到屋漏難眠。詩人內心情感也隨個人的處境逐步加深:由痛惜、痛心到痛苦,感情基調沉郁悲痛。詩的結尾直抒胸臆地表達了詩人渴望天下窮苦人“廣廈庇寒”的憂國憂民之情,感情高昂奔放。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由個人的不幸想到了天下人的不幸,甚至國家的不幸?!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詩人內心最強烈的呼喚,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上圖為所設計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板書。板書中把前三節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作為“茅屋的兩扇窗戶”;第四節直抒胸臆作為“茅屋的煙囪”。另外,把詩的主要內容和情感脈絡關鍵詞語填入事先畫好的茅屋中,作為“屋面”和“屋頂”;其中,“秋風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難眠”分別作為三個屋面,“痛惜――痛心――痛苦”分別作為三個屋面的補充;“廣廈庇寒(憂國憂民)”作為屋頂。詩歌的主旨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作為茅屋的對聯,文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為橫批。最后以“寫個人不幸”和“唱時代強音”一組對偶句填入屋頂的兩側,充分顯示了這首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的不朽意義和價值。

      這份圖示板書很好的切合文題“茅屋”,又將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脈絡做了詳細的歸納。條理清晰、風格獨特、一目了然。很容易加深學生對整首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杜甫草堂對聯范文第3篇

      唐代詩人杜甫晚年流落蜀地,卜居成都草堂。偶有不喜見的客人造訪,遂寫下《賓至》一詩。此時的杜甫剛到成都,幽棲地僻,衰朽殘年,平時很少有朋友來看他。大概這位客人也不是什么舊雨新知,而是一位慕名而來的達官貴人,來時還輕車肥馬,氣宇軒昂,引得詩人不快,所以詩中云:“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备锌缴?,自謙中有些許自傲,更有身世飄零的自傷。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到了晚年,他的詩風越發沉郁,應當是將生命已經完全寄托于詩中的緣故。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實是杜甫對自己文章不朽的自許,也是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心中的追求。

      然而到了現代,知識人對此卻狐疑起來。上世紀60年代,舉國批判北京《前線》雜志《三家村札記》專欄的文章,由此揭開了“”的序幕。專欄作者、與,當時都是身居高位的文人型官員。、含冤而死,坐牢八年,幸存下來。80年代初,這位77歲的老人回首往事,寫下一對詩聯:“豈有文章傾社稷,從來佞幸覆乾坤?!痹娐摶枚鸥υ娋洌谕丛g現代文字獄的同時,也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歷史深處。

      在傳統專制社會,朝代更替往往都是依靠暴力,文章顛覆政權的事從來就未曾有過。那位才高位卑的駱賓王寫出《討武檄》,極盡煽動顛覆之能事,武則天讀了也只是嘆賞其才華而已。但歷代多數統治者都是不喜歡聽逆耳之言的,所以因言獲罪也時有發生。是官員兼雜文家,文章之事于他,自是出于勸百諷一的心理,盡管這樣的婉諷仍不見容于當世。

      但先生還是把文章的作用看輕了。在海峽另一邊,有位與他年齡相仿、同屬湖南籍的學者周德偉,曾任臺灣“外匯貿易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由于得罪政權,上世紀60年代還曾被臺大解聘。周是五四時期的北大學生,與鄧中夏、羅章龍等人同學,卻服膺自由主義,認同傳統文化。他后來赴歐,成為哈耶克的中國弟子,專攻經濟學理論。

      對于大陸學者來說,周德偉這名字是很陌生的。上世紀90年代有學者去臺灣訪問,看見紫藤廬廳內掛有一副對聯:“豈有文章覺天下,忍將功名苦蒼生?!币粫r間頗有頓悟之感。這對聯仍是從杜甫詩句化出,其中“天”“功名”二詞不合平仄,但意思卻十分高明。哈耶克關于社會自發擴展的思想,都濃縮在這副對聯中了。近百年來中國文化歷經劫難,知識人的觀念起了很大作用。在周德偉看來,多少知識人懷抱濟世之志,想要徹底改造中國的落后與陳舊,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他們的功業是建立起來了,可也因此誤盡了蒼生。

      知識人自古就有道德文章的自負,要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他們的命運多不順遂,理想多不切實。據周德偉之子周渝回憶,其父晚年兩袖清風,靠子女寄錢過活。說到一生事業,每感嘆德國的艾爾哈德能復興戰后的德國,自己卻無此等機運。

      照此看來,文章千古事也不過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罷了。可我為什么依然從中感到一種遠紹杜甫的政治抱負?若說積極自由有誤,消極自由最好,那么已擁有了后者的知識人還應不應當關心民瘼?假若不,知識人的千古事便只有寫幕僚文章了。

      杜甫草堂對聯范文第4篇

      很多對聯之所以蜚聲于世,和它所關聯的人物息息相關,名人與名聯,正是相得益彰的存在。

      傳誦最廣的當屬杭州西湖岳飛墓前的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聯中對岳飛和秦檜的忠奸是非作了概括的評定。

      諸葛亮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妙計婦孺皆知。成都武侯祠楹聯很多,其中一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上聯寫出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下聯體現的是其政治主張,是對諸葛亮一生的概括總結,對后人亦有現實意義。

      始建唐末、重修于清代的成都杜甫草堂有聯: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讀書愛書,他的書齋有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故居有一北房,謂之“聊齋”,屋正中掛有蒲翁畫像,兩側有郭沫若所題楹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此聯既是對《聯齋志異》的評價,更是對蒲翁的評價。

      《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正廳中,放著吳承恩的塑像,兩側是著名書法家蕭嫻撰寫的楹聯:伏怪以力,取經唯誠。八字楹聯,言簡意賅,道出了《西游記》的內涵,揭示了人生真諦。

      見箸識人

      筷子是中國傳統的用餐工具,以筷進餐少說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人稱筷子為箸,它是世界上最獨特的一種餐具,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運用是非常有講究的。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則一定要整齊地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使用筷子也有很多禁忌,例如吃飯時不能舉箸不定,不要用嘴含住筷子,也不要用筷子指向別人,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飯中。用餐時桌面上不能擺放長短不一的筷子,這樣有“三長兩短”之嫌;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盤,有諺“敲碗敲筷子,討吃一輩子”;更不能將筷子倒拿使用,這種“顛倒乾坤”的拿法給人一種“饑不擇食”的感覺。

      筷子在古典名著中有著不少點睛之筆,如《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在遠渡重洋、參仙訪道的途中,曾學人禮、說人話,在店里就餐時,用筷子胡亂攪起長長的面條,站在桌上、伸著脖子的憨態吃法,令人忍俊不禁。

      《紅樓夢》中的劉姥姥初次逛大觀園時,拿著鳳姐給她準備的鑲金象牙筷,沉甸甸的不聽使喚,伸著筷子去夾那鵪鶉蛋,哪里夾得起,好容易撮起一個來,伸著脖子去吃,偏又滑下來滾到地上,那滑稽的動作逗得眾人狂笑不已。

      《水滸傳》里的西門慶為潘金蓮斟酒時故意將袖子在桌上一拂,把筷子拂到地下,正巧滾落到潘金蓮腳邊……繼而引出了一場大風波。

      杜甫草堂對聯范文第5篇

      比喻。比喻是對聯中最為常用的修辭手法。如: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似平原走馬,易縱難收。

      這一聯上下句各自構成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達得形象生動。有時是一聯中的上句與下句構成比喻,如:

      畫虎畫皮難畫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聯上句表述藝術創作中的經驗:繪形易繪神難。下句闡明現實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難。兩者之間構成比喻,將詩情哲理融為一體,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借代。不把人與事物直接寫出來,而用與之密切相關的東西代替它。這種借代手法不僅廣泛運用在詩文中,在對聯中也??梢姷?。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雞鳴早看三十三。

      這是舊時旅店里常見的一副對聯,借用了古代神話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說。這里借“二十八”代“宿”(這里別解為“住宿”義),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這種借代手法的巧妙運用使聯語別具一格,有一種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的妙趣。

      擬人。擬人即賦予物以人的情感動作,使之具有活潑的生命力,這也是形成聯趣的一種手法。如:

      虛心竹有低頭葉;

      傲骨梅無仰面花。

      竹能“虛心”,梅有“傲骨”,這顯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審美效應。作者通過巧妙的構思,感物詠志,把抽象的品格氣節表達得生動形象。

      夸張。根據表達的需要,有意夸大或縮小客觀事實,以期引人注目,這種手法稱為夸張。如:

      淚添九曲黃河溢;

      恨壓三峰華岳低。

      這是王實甫《西廂記》中的一副對聯,以極度夸張的手法渲染了鶯鶯在長亭泣別張生時那種難以遏抑的離愁別恨,分外真切感人。

      頂真。頂真又稱“連珠”,以前一句的結尾來作后一句的起頭,使相鄰的兩句首尾蟬聯。如:

      大肚能容 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 笑世間可笑之人。

      這是北京潭柘寺彌勒殿的一副名聯。上下聯的兩個分句中都運用了頂真手法,前后蟬聯。后一分句對前一分句的意思引申闡發,意蘊深長。

      回文?;匚氖侵v究詞序有回環往復之趣的修辭手法。在對聯中有單句回文與雙句回文兩種。如:

      霧鎖山頭山鎖霧;

      天連水尾水連天。

      這是廈門鼓浪嶼的一副對聯。上句與下句都可順讀倒讀,回環流轉,妙語天成。

      雙關。雙關是用一個詞語同時關顧著兩種不同事物的修辭方式,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常見的有諧音雙關與語義雙關。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須梅。

      上聯中“荷”諧讀作“何”,“藕”諧讀作“偶”。意即:“因何而得偶(配偶)”。下聯中“杏”諧讀作“幸”,“梅”諧讀作“媒”,意即:“有幸故不須媒”。音同而義殊,言此而意彼,別有一番趣味。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農常熟世間荒。

      光緒三年,黃河長江流域災情嚴重。當時有人撰寫了這副對聯來諷刺中堂大人李鴻章(合肥人)和戶部尚書翁同(常熟人)。作者以雙關的手法將“合肥”、“常熟”這兩個地名予以另解,與聯中的“瘦”、“荒”形成對比。巧妙熨帖,諷刺辛辣。

      排比。把句式相近,語義相關,語氣相同的詞或句子并列使用,稱為排比。這種手法在長聯中較為常見。如:

      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云、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上聯排比出八種“宇宙奇觀”,下聯排比出八種“古今絕藝”。句式整飭,意象紛呈,氣勢充沛,猶如天風海濤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設問。為闡明己見,故意提出問題,以引人注目,這種修辭手法稱為設問。如: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這是杭州靈隱飛來峰下冷泉亭的一副對聯,相傳為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所題。上聯與下聯都分別由設問句構成。含蓄蘊藉,啟人遐思。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這是副很著名的勸學聯。上下聯各由兩個分句構成,設問設答,一呼一應;語勢勁健,張弛有致;借物詠志,催人奮進。

      用典。用典是對聯,尤其是風景名勝處楹聯常用的手法,它寓典于聯,言簡意深,大大拓展了聯語的思想蘊涵。如:

      銅琶鐵板 大江東去;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這是黃州赤壁的一副對聯,對仗工整,然而又各有出處。上聯出自俞文豹《吹劍錄》:“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大江東去”是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名句。下聯出自曹操《短歌行》。這兩句詩也被蘇軾引入他的《前赤壁賦》中。此聯不僅切合赤壁名勝的由來,而且格調高雅、語義蘊藉,回味悠長。

      析字。析字即利用字形的離合變化以形成聯趣,如:

      議論吞天口;

      功名志士心。

      上聯中析“吞”為“天口”,下聯中析“志”為“士心”,不僅離合巧妙,而且語義也渾然天成,堪稱佳構。

      少目焉能評文學;

      欠金豈可立功名。

      清乾隆時,直隸學政吳省欽主持鄉試,貪贓枉法,民怨沸騰。當時有一落第生員憤然在試場門口貼出此聯。上聯中“少目”為“省”字所析,下聯中“欠金”為“欽”字所析。這樣既巧妙地切合吳省欽的名字,又對他的丑惡嘴臉作出了辛辣的嘲諷。

      迭字。迭字是把同樣的字接二連三地用在上下聯相應的位置上。有的緊相連接,有的間隔出現。如:

      水水山山 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時時好好奇奇。

      這是杭州中山公園的一副對聯。其中連用十對迭字,如珠走玉盤,歷落宛轉,優美動聽。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相傳這是明代東林黨人撰寫的一副對聯。上下聯中分別間隔出現相同的字“聲”、“事”,這樣構思既強調了聯語的主題,同時也使聯語產生了一種回環反復的聲韻美。

      藏字。藏字,也稱藏詞、漏字,即在上下聯相應的位置上有意漏缺一字,以取得特殊的表達效果。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這副對聯相傳是稱帝前夕有人為他撰寫的。上聯有意漏缺“八”字,下聯則有意漏缺“恥”字,借以諷刺這個竊國大盜是“忘八”(即“王八”)、“”。辛辣而巧妙,深刻而又含蓄。

      嵌字。根據表達的需要,有意將幾個特定的字嵌中,稱為嵌字。所嵌字的位置靈活多變,如:

      花學紅綢舞;

      徑開錦里春。

      這是郭沫若為成都杜甫草堂“花徑”題寫的對聯,上下句句首嵌入“花徑”二字,不露斧鑿痕跡,十分貼切工穩而又巧妙自然。

      冬夜燈下,夏侯氏讀《春秋傳》;

      東門樓上,南京人唱《北西廂》。

      上聯中嵌入“冬夏春秋”四字;下聯中嵌入“東南北西”四字,一為時間,一為空間,皆恰到好處,渾然天成。

      對聯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并不僅僅只有上述這些,其他如反復、列錦、呼告、轉品、層遞等也常用到,限于篇幅本文未能盡述。應當指出的是,在某些對聯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手法綜合運用,以增強其審美功能。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副對聯中就同時運用了層遞、頂真、迭字等修辭手法。又如: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這副對聯中也同時運用了設問、迭字、列錦等修辭手法,有效地增強了對聯的審美效應。

      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為對聯這一傳統的文學形式增添了絢麗的光彩,使得聯語更為典雅精美,聯趣更為濃郁別致,聯格也更為活潑多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聯的創作與鑒賞也為修辭手法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兩者之間是水融、相得益彰的。

      相關期刊更多

      杜甫研究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中國訓詁學報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訓詁學會

      李白學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李白研究會

      中文字幕亚洲免费无线观看日本|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区|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AV人片传媒|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第一a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 亚洲欧洲国产视频|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国产网站|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免费视频网址| 亚洲国产视频久久|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WWW亚洲色大成网络.COM| 亚洲 国产 图片|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2020亚洲男人天堂精品| 亚洲精华液一二三产区| 日本系列1页亚洲系列| 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 最新亚洲成av人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