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校園文化規劃設計

      校園文化規劃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文化規劃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校園文化規劃設計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地域文化;刀郎文化;校園文化;校園規劃;交流

      當歌德贊嘆“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時,將兩個看似毫無聯系的藝術形式聯系在一起,這不僅是因為古希臘有關音樂與建筑關系的美妙傳說,而是因為兩者的確存在共同性。不同藝術類別盡管各具特性,卻有內在聯系,這種聯系使藝術家得以從不同的藝術中得到激勵,也使各種藝術有可能互相“移植”。

      新疆土地遼闊,民族眾多,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的區域。在歷史演化的過程中,受到中原漢文化、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的多重影響,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社會形態。地處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麥蓋提縣,恰處在刀郎文化的中心區,在這里如何將傳統文化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體現,特別是如何將地域文化與校園規劃有機的結合、傳承,是擺在設計師面前的一個問題,如何解決好這個問題,必先從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這兩者中找到共性。

      刀郎文化發源于喀喇昆侖山的葉爾羌河,經塔克拉瑪干沙漠一路北去。在刀郎文化的眾多藝術形式當中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麥西來普尤為突出,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爾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為中心的刀郎地區,尤以麥蓋提縣為盛。“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拉弦樂器刀郎艾捷克、撥弦樂器卡龍、刀郎熱瓦甫。刀郎麥西來甫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歌舞麥西來甫,在有組織的活動中,在場的每一位都是參與者,幾乎沒有觀眾,隨著音樂聲的響起,人們便狂熱、強烈、奔放的舞蹈起來。人與人之間通過眼神、動作、神態將彼此的內心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讓人與人之間更加信任、讓人們互助互愛。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具備互動性、滲透性、傳承性,它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師生們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這一切必須通過交流才能將校園文化傳播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發現,無論是刀郎文化,還是校園文化,其文化的主要因素和兩者的共性都是“交流”。按由表及內的順序可將“交流”依次分為“形態交流”、“場所交流”、“精神交流”。在麥蓋提縣刀郎雙語中學的規劃設計中,通過“交流”的三個層面,最大限度的將刀郎文化與校園規劃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1.形態交流――刀郎元素在建筑造型中的體現

      建筑給我們的視覺沖擊首先體現在其整體造型上,我們以使用功能的需求為基石,深入挖掘視覺意向的魅力,認為具有時代性又極富雕塑感的建筑造型師設計的關鍵所在。因此,豐富的建筑語言與造型形成校園內標志性建筑的特點,塑造了作品式的建筑,同時在建筑造型上充分體現“刀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刀郎熱瓦甫(體育館)、達甫手鼓(圖文信息中心)、卡倫琴(學生餐廳)、刀郎沙塔爾(景觀塔),將刀郎文化表現樂器在建筑形式上體現出來。

      2.場所交流――無處不在的刀郎精神在校園多樣空間中的呈現

      建筑造型的藝術化、形象化是設計師對建筑外表的描述,只是視覺享受的初步,而創造具有詩一般的建筑內部空間特色,讓人們無論身處于哪一個位置,都能領略到室內外空間的拓展及空間層次變化帶來的驚奇與喜悅,構成建筑內部與外部氣質的相互輝映。知識經濟時代現代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發展,學校的作用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更著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習的形式和場所已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擴展到整個校園,甚至社會。對話、交流等課堂外的自主活動變的尤為重要。營造校園的文化內涵和科學精神,體現學校特點,有利于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于交叉,有利于辦學效益與管理水平的提高。總體格局、用地功能、道路系統、景觀環境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形成開放交流的氛圍,體現學校的基本特點。同時充分考慮學校在配套上的共享、空間過渡及區域聯系的合理性,與周圍地塊的規劃相互銜接、協調、形成整體。

      規劃中著重考慮校園交往空間的設計,包括外部開敞空間和建筑內部駐留空間。這些空間的設計中,又特別注意到層次的多樣性及空間上的不確定性和可變性,可以包含更多的人的自主活動,對室內公共空間在尺度上適當擴大,提供駐留和交往的可能性。環形的外廊將各建筑間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快捷的空中交通系統,便于第一時間到達目的地;環形的外廊采用簡潔的設計手法,使得其在里面來看猶如一組五線譜,行走于不同樓層的身著不同顏色服飾的各年級各民族師生,又好似一顆顆跳動的音符。

      3.精神交流――校園環境和空間感受對使用者內心的影響

      建筑的造型設計和場所的空間營造,其最終目的是使得使用者在預期范圍內得到最大的滿足和意想不到的良性結果。中央步行景觀軸線是校區內最重要的空間軸線,軸線起于入口廣場,經圖文信息中心、體育館,串聯知識廣場,與生活廣場連通,直到學生活動中心。這條軸線以系列廣場和步行通道組成,形成了校區內最重要的開放空間,也是展示校園建筑景觀與環境景觀的主要場所。考慮到視線的關系,巧妙地形成建筑對景。校園內重要的步行與休閑空間均沿軸線設置。

      校園的公共綠地是以知識廣場和藝術廣場為主體的結構,綠化圍繞公共空間做文章,沿廣場設置綠化小品和步行道,兩個廣場大體上都以開闊的綠化空間為主,精心營造的花園,優美的長廊……共同造就出一個學習、休閑地絕佳的去處。“有張有弛,有軟有硬,有學習交流,有休閑娛樂”是景觀設計的構思立意,并在規劃的各個層面上重新刻畫出這一生動的結構構圖,展示自由舒展的空間形態,表達對完美校園理念的憧憬。

      知識廣場上,道路兩側種植落葉構架喬木,結合設置灌木與草木,以色彩斑斕的觀賞花卉為主體,形成各色花壇分割兩側干道的綠化形式,花池結構低矮精巧,內部配置觀賞花觀葉植物與地被植物,有利于主干道視線的開闊。

      生活廣場中,喬木、灌木、地被相互搭配形成人工植物群落,歐洲幾何式的綠籬,形成近乎完美的生態環境。寬闊的大草坪綠化,具有鮮明的季節特色與色彩遞變,從行列成排的行道樹間隔望去,是綠綠蔥蔥的草坪地毯,莘莘學子在此休憩交流,空間的開放,也更加凸顯。

      校園文化規劃設計范文第2篇

      關鍵詞:校園網絡 規劃設計 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各種數據形式的信息需求和交流的不斷增長,使得當今的計算機網絡,特別是Internet從傳統的數據處理設備(如計算機)和管理工具中駁離出來,擔當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與獲取、共享和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并成為人們在當今社會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經過了幾年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網絡已經在很多方面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Web瀏覽、E-mail、QQ(上網聊天)、VOD(視頻點悉播)、文件傳輸、遠程診斷、電子商務、網絡大學及虛擬學校等無一不與計算機網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基于網絡的各種應用,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展,幾乎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校園網絡(CAN ,Campus Area Network)與其它園區局域網絡一樣,由于它屬于單位自有,學校擁有自我建設、自我管理和自我使用的權利,因此,受經費、技術水平及其它方面的影響,校園網絡在規劃設計、資源建設和應用上很不平衡,差別很大,特別是在IT界目前還未實施網絡工程監理的條件下,在建的或已建的校園網絡的“豆腐渣”工程為數不少,造成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

      校園網絡的規劃設計有多種解決方案,依學校的類型規模和性質的不同,以使網絡的設計方案有所不同,體現在技術、應用上更是不同。在傳統的語音服務(諸如電話、蜂窩移動電話)無法滿足人們的各種信息需求的今天,對圖形、圖像、視頻等多媒體信息需求的不斷增長,已成為人們依賴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重要資源。學校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對一個高速的、資源豐富的和應用多方面的校園網絡的需求是迫切的、必需的。也是網絡規劃設計者永遠追求的目標。教育部最近實施的“西部大學網絡工程”及“關于中小學校園網絡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對校園網絡的規劃、設計及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么一個高速、高效而又安全、資源豐富、應用廣泛的校園網絡在規劃設計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建立近、中和長期發展規劃

      依據本校建網資金的安排,在聽取校內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本校教學科研的內容及其發展的需要,制定一個在未來十年中的近期、中期及長期的建設規劃,以保持網絡建設的延續性,并保護先前的投資(含各種硬件、軟件及信息資源),能融入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和新應用。

      2.IP地址資源的利用

      IP(Internet protocol互聯網協議)地址是在Internet上的站點及相關設備的地址,它是由Internet指定數字委員會(IAAA)確定的,確保了它在世界上的唯一性。在IPv4技術應用于互聯網的今天,IP地址資源到2010年將近枯竭,在Ipv6技術應用之前,我們要合理使用IP地址資源。當申請到一個建網的IP地址之后,必須合理地劃分子網,每個子網中的IP地址要合理使用,既要滿足當今的需要,也要預留將來網絡擴展時所需,以便有足夠的各類服務器連入Internet。

      3.建立相關機構,有計劃地培養網絡管理員及培訓部門用戶學會使用信息制作,的工具。

      建網單位應該設有一個“網絡信息化領導小組”,對網絡的規劃實施起指導和決策作用。按照建網單位的網絡規模,按不同時期的需要,配置專業的網絡管理員。針對網絡技術應用的日新月異,加上校園網絡信息資源建設的繁重任務,要加強對師生的應用培訓,適應網絡新技術的應用及安全控制,保證網絡的正常運行和安全。

      4.注重需求分析

      網絡的規劃設計是一個系統建立和優化的過程,建設網絡的根本目的是在Internet上進行資源共享與通信。要充分發揮投資網絡的效益,需求分析成了網絡規劃設計中的重要內容,它提供了網絡設計應到達的目標,并有助于設計者更好地理解網絡應該具有的性能;結合學校的辦學規模、管理需求和師生對教學科研的需要,確立一個性能較高的網絡計算平臺,如圖1。

      同時,經過系統的需求分析,網絡的設計者還能更好地作出決策,評價現有的網絡,提供移植的功能及給所有校內師生更為合適的資源。

      5.組網技術的選擇

      目前,可用于校園LAN(局域網)的技術有Ethernet(以太網)、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網)、 Gigabit Ethernet(千兆位以太網)、Token-Ring(令牌環網)、FDDI(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和ATM(異步傳輸模式)。從網絡應用、維護、安全和擴展方面而言,Fast Ethernet和ATM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廣泛的采用。同時,Gigabit Ethernet技術已成為大型Fast Ethernet的升級目標。雖然Fast Ethernet和Gigabit Ethernet因采用CSMA/CD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而廣泛地存在著“廣播風暴”的問題,但可以更好的傳輸介質和交換設備予于克服,其實出的優點是兼容先前的設備投資,師生的網絡應用及培訓更易進行,網絡的可管理性和擴展性也很好。ATM是一種快速分組交換技術,它在WAN(廣域網)上體現的強大功能和在LAN上的成功應用,均以事實說明了它的技術的先進性。在ATM中,不同速率的各種數據,如語音、圖像、視頻都被分成標準的53字節的信元,以光纖作為傳輸通道,避免了以太網中的“廣播風暴”,提升了網絡的整體性能。但是ATM不兼容以往的以太網投資,其管理和操作有異于傳統的以太網平臺,故不適用于以太網的升級改造。

      6.校園網絡的設計模式

      一個良好的設計方案除體現出網絡的優越性能之外,還體現在應用的實用性、網絡的安全性、易于管理性和未來的可擴展性。因此,設計時要考慮以下問題:

      ① 要適應未來網絡的擴展和拓撲結構的變化。

      ② 要能為特定的師生用戶或用戶組提供訪問路徑。

      ③ 要保證網絡能不間斷地運行。

      ④ 當網絡擴大和應用增加時,變化的網絡結構要能應付相應的帶寬要求。

      ⑤ 使用頻率較高的應用能夠支持網上大多數的師生用戶。

      ⑥ 能合理地分配用戶對網內、網外的信息流量。

      ⑦ 能支持較多的網絡協議,擴大網絡的應用范圍。

      ⑧ 支持IP的單點傳送和多點廣播數據流。

      校園文化規劃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詞:校園;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15-0189-01

      一、校園文化傳承與發展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賴以生存的基礎,更是一所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前提①。高校,尤其是歷史悠久的“老學府”,其魅力來源于校園綿長的文脈,它不僅是校園發展的根基,更對社會文明進步有著積極的貢獻。因此,單純地依靠校史館,依靠圖文信息來保留校園文脈是遠遠不夠的,在校園規劃設計中,挖掘校園文化的閃光點、使其融入校園景觀中,潛移默化影響師生,這樣的校園氛圍才具有真正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內涵②。

      與此同時,在校園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認識上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誤區:片面地追求校區風格的統一,認為沒有看到老房子,就是沒有繼承校園的歷史文化。其實不然,就如美國常春藤高校聯盟規定校園建筑外墻必須采用與原有環境相協調的紅磚材料,以保證新老建筑的和諧統一,在新校區的規劃設計中,對原有校園元素的提煉應用就是對校園文化延展的有力手法。同樣地,文化雕塑、老校區里能夠突顯校園歷史文化的特色植物,都可以達到歷史傳承的作用。

      從制度文明角度出發,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單單表現在校園規劃設計上,更多地體現在教學、活動層面,將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學理念和校園活動傳承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校園文化可持續發展。

      二、景觀的可參與性

      高校新校區是新時代高校改革的產物,當我們感慨于新校區的大規模、大尺度建設同時,也常常感受到校園凝聚力的虛弱。宏偉廣闊的校園弱化了高校的文化氣息,弱化了校園環境的人性感知,也深深影響了師生的使用。

      盲目追求國際化校園環境,在規劃設計上未結合實際而照搬國外優秀案例是我國校園設計的常見誤區。草坪空地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設大草坪,而實際上,草坪除了觀賞價值,在使用情況上并不盡如人意。東方學子因其內斂的性格特征,并不適應在寬敞的公眾場合隨性玩樂,相較之下,廊架、石柱等可坐依靠、有一定隱蔽性的空間更適用于東方校園。

      場地歸屬感也是影響景觀可參與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依托不同學院教學樓而設的草地、廣場等,很自然地被學院學生列為“為我所用的空間”;為學生活動而建設的學生廣場,因規劃設計時賦予具體的意義,在后期使用中也自然地為學生所接受。

      三、生態校園原則

      良好的學習氛圍離不開景致宜人的校園環境,生態原則是營造最佳校園環境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現代校園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而植物的種植和配置是生態校園的基礎,把握校園植物配置的意向和特點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校園規劃設計的重要環節。

      同時,在景觀布局上,應充分考慮人們回歸自然的渴望,寄情于片段的心理需求,依據學生的審美習慣,賦予校園文化內涵。莊重嚴謹的校園設計固然可以體現學術氛圍,但太過于嚴肅的校園無法讓學生有代入感,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曲徑通幽是江南園林的典型特征,而現代化的高校校園同樣可以在景觀布置上借鑒園林手法,設置盤旋的游步道、喬灌木、地被花卉、水體廊道等,利用植物和小品的姿態與色彩可以打破校園建筑線條的平直、單調,活躍空間,為校園增添斑斕與趣味。

      四、規劃設計的前瞻性

      老校區常常因為歷史原因,受到園內布局和周遭建筑的限制而不得擴建重組,因此,新時代的校園規劃應有適當的彈性,為將來的教學需要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應充分考慮這些預留空間的短期使用,或作休閑娛樂公共空間,或設移動展廳,作為教學的輔助用地,供師生交流使用。

      嚴格意義上的功能分區常常與現實使用有一定的矛盾。功能分區的精準有序和人活動的隨意無序,造成規劃設計在后期使用上有一定的偏差,因此,組團式的發展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在一定的區域空間內,設置學生活動空間、教學空間、生活社區等,一方面減少了人流的沖擊,另一方面使生活和學習緊密相連,方便空間使用,同時,給了空間足夠的靈活性,使規劃設計對不可預見的未來有了更強的適應能力。

      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是前瞻性的重要表現。合理利用、規劃原有地形、氣候、水資源和植被資,創造風格獨特的校園環境景觀,是校園設計對歷史環境的尊重,也是生態校園的基礎原則,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內的校園環境發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總結:規劃設計不僅僅是對建筑的設計,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平面規劃,它應是人――建筑――環境的整體范疇。校園規劃設計因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規劃,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在校園與城市共生的時代,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討論校園規劃與設計,關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關注景觀的可參與性和校園生態原則,用前瞻的眼觀看待規劃設計,使學生在校園環境大課堂中感受文明進步,體會美育德教,或許,這才是校園規劃設計的出發點和價值所在。

      注釋:

      校園文化規劃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校園景觀景觀規劃設計

      Abstract: the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key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ultur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t up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brand education, enhance the cohesive affinity of the campu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campus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G47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1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同時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遇,校園景觀在設計中成了亮點。園林景觀對于人們來說,其理想的環境應該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是一個以人為本,創造寧靜、優美的自然環境。人們在學習和居住的同時,有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態的功能和作用。

      1 校園景觀對學校的作用

      景觀強調的是對人的作用,作為校園景觀強調的是對師生的作用。 校園景觀是學校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對外展示了學校形象,同時也是學校校園文化的載體。校園景觀所提供的信息、理念和環境構架象征著現代高校教育的理念。因此,校園景觀在學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校園景觀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校園學習環境包括功能、設施、生態和場所精神。在景觀化校園中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安排與組織,使環境更加合理化、生態化、人文化。因此,景觀化校園對于改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素養,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通過對環境景觀化的處理,使校園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的同時,也能達到削減壓力、疏松心理的作用,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

      1.2校園景觀反映了校園文化與文脈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發展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景觀化校園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和歷史出發,繼承并改善校園的物質環境,對校園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校園文化。

      景觀化校園強調文脈,它是環境藝術追求的目標之一。文脈是指“特定空間范圍內的個別環境因素與環境整體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連續性,即和諧的對話關系”。通過環境再創造,把握校園歷史的延續,保留有文化的部分,新舊景觀相結合,形成有機的校園整體

      1.3校園景觀是校園形象最為經濟的解決方案

      許多校園在改造時,原有存在的東西,花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重新建造,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和原有的文化景觀。當今,景觀化校園強調改良,充分利用本校優勢,地形、水面及校園的景觀造景、借景,利用有限資金創造良好的環境景觀,做到崇尚自然,有獨特的綠化特點。因為自然是個性的源泉,強調自然即強調特色。在盡量保留校園本身自然形態與景觀要素的前提下進行環境處理,減少對自然的人工處理,體現校園環境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連續,達到塑造學校品牌、鑄造校園特色的目的,體現校園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 校園景觀規劃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年來的大量實踐,許多新建成的大學校園整潔美觀、各種設施條件都很完美,但是缺乏生機與活力,表面是很美,但是師生對環境的認同感和滿意度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1 缺乏生態性的景觀規劃的理念

      就新建大學校園的總體規劃與景觀設計來說,在設計、施工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重視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已經破壞了校園環境。

      2.2建筑與景觀的脫節

      一個優美的校園應該是一個各種要素和諧統一的場所,建筑與景觀相互影響,相互統一。但是一些新建的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景觀脫離于規劃之外,缺乏對建筑以及周圍環境的呼應。建筑與景觀各自表達,最后營造成一個缺乏聯系統一的場所。

      2.3對校園景觀中文化的忽視

      在校園景觀設計中,過多的關注設計手法的創新與借鑒,忽視了景觀的地方性以及校園的文化性,出現了“千校一面”的現象。中國優秀的園林文化傳統如何繼承,是擺在景觀設計師面前不可回避的課題,大學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在繼承與發揚優秀文化方面,景觀設計更應該體現出來。

      3 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注意事項

      3.1形成多層次的景觀系統

      從空間結構入手,在校園中心區形成第一層次的景觀,由各個組團圈合形成第二層次景觀。各建筑物內部庭院形成第三層次景觀。具體說,單體的建筑風格和校園景觀設計要服從于總體規劃布局,并同時設計,使其協調呼應,統一而不呆板。

      3.2綠化、美化、生態化

      應開展喬木、灌木、地被植物、草坪相結合的立體綠化,避免土壤和水土流失,應提高綠化率,發揮植物最大生產率的角度考慮,不宜建植大面積的草坪,在滿足造景的前提下,盡量以喬灌木代替草坪,根據土壤特性、植物的生態習性進行植物配置。

      校園景觀設計應實施生態園林建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了讓大學生牢記我國嚴峻的生態和環境問題,在高等院校的建筑、小品、綠化、道路等的具體設計中,規劃師和園林式應教給人們具體的環境保護知識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3.3文化景觀特色化

      校園景觀設計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具有全方位特點,并且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體現出來,但因每個學校的歷史學科文化的不同,應注意以下幾點:突出辦學宗旨與校園傳統文化的結合,強調空間上的體現,特別是校園空間的格局以及開放空間的形態,園林建筑的風格以及城市空間的互動關系,文化特色景觀突出的物質形式要體現在本校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色彩及小品等內容形式以及功能分區規劃布局。

      4 結 語

      景觀在校園景觀設計中的作用已日益受到規劃師和設計師的重視,校園環境是多種文化知識滲透交融的環境,。校園環境的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師生的心理情緒、工作學習效率和學生的交往溝通。因此在景觀環境的設計中,既要考慮學校的整體形象,又要獨具特色,把高等學校校園規劃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隨著高校景觀理念的轉變,大學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高校景觀環境建設的理論探索也將日趨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戴志中. 高校校前空間[M] .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 楊志疆. 當代藝術視野中的景觀[ M] .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3] 榮耀.校園規劃的人文觀―對當前我國大學規劃設計的反思[J].理想空間,2005,(2):7―8

      校園文化規劃設計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校校園;校園文化;存在問題

      Abstract:The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not only the campus environment in service, and to a great extent, also affect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sense of value.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campu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advanced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campus public environment.

      Key words: Camp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ampus culture;Existing problems

      考入的各個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而高校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場所,因此高校校園空間環境的建設設計的完善及質量更是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校園的公共空間建設不但有美化環境的功能,而且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好的環境能促進他們的成長成才。作為一種獨特類型的景觀高校校園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一般可以大致分為自然景觀與校園文化空間環境。自然景觀是通常意義上的自然景觀,如景觀、水體、植物等;文化景觀也被稱為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基于融合的文化特征和構成的景觀。而校園文化空間環境的概念理解的是:使用當地設計、充分利用校園的人文景觀方法,創建一個特定的文化內涵, 能夠歷史傳承校園公共空間環境。

      一、高校校園公共空間環境的重要性

      首先, 大學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發展歷史積淀中可以從校園公共空間環境景觀規劃中有所體現。在西方文化史上的“文化”是指與外部自然環境的變換,使其滿足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在1871年,泰勒他發表了“原始文化”,點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的信托。每個校園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獨特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回憶。換句話說,許多大學校園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校園文化的核心精神。因此,在大學校園公共空間環境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保護并同時體現出歷史、文化、并反映在校園公共空間環境中。使公共空間環境可以起到一個延續的作用,并傳達出學校公共空間環境景觀的歷史意義。例如保留原來的標準象征性建筑、自然景觀、公共設施、雕塑等,確保設計風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這樣使得公共空間環境有著悠久歷史而且充滿活力的一個整體。校園文化在校園公共空間景觀環境主要體現在構成了校園的各種元素本身,通過特殊的符號語言和形態特征,傳達出獨特的人文關懷。而大學顯示的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從各個大學校園獨有的校園公共空間景觀中感到大學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所謂的校園文化是整個大學教育活動的,通過對文化內涵的理解,校園文化可以理解為:其中,物質文化是基礎,是學校之形;制度文化是保證,是學校之規;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學校之魂。包括使這些特定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在校園物質實體。校園文化體現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一所大學的觀念取向上決定了大學的建設思路和發展方向,制度是觀念的物化表現;物質文化是大學的環境與設施,包括空間結構、建筑風格、自然環境等等。物質文化是價值與審美載體,是一所大學形象最明顯的表達。校園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動態性能,它存在于校園的環境之中,影響著校園內的生活節奏。行為具有多樣性,與校園空間環境是和諧,互相支持,它們構成了現有的空間環境的全部意義。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內涵,是結合大學校園公共空間景觀環境設計的一個最密切的方式。

      其次“以人為本”的環境建設。校園公共景觀設計是為教師和學生的用戶和服務。以基本的教學建筑為主,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照明等功能的完美系統。同時“以人為本”的重點是合理化、生態化的環境建設,為與人際交往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與教育環境。只有滿足了環境要求,才能建立和諧的校園。堅持持續發展,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一個生態和諧校園。校園景觀設計應在創新的理念為指導,注重實用功能,注重細節,旨在反映大學文化特色和景觀特色的歷史內涵。此外,大學校園的整體設計應該能夠反映我國的內在精神,注重實用性,注重生態價值。校園景觀建設形式應該多樣化,應該是根據該校發揮自身優勢的特色,打造一個強大的功能和獨特的文化認同大學校園。

      與此同時,也應該學習和借鑒國外校園景觀設計好的設計方案,在國外高校有很多的文化墻。目前國內也有一些大學也有文化墻。它們多以宣傳校園文化, 展示學生風采等,提倡綠色環保等等為主題。這不僅已成為在校園中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而且提高了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校園, 學生們在體驗景觀的同時成為校園景觀的實行者。

      二、校園景觀規劃存在的問題

      第一:很多高校缺乏公共空間環境的校園。現在,進入大學,大部分都是一個或幾個廣場,中間或附近有些審美感一般的雕塑。多數都是沿著中心花壇單一乏味的虛線對稱。在一些校園里,除了構建復雜無味的教學設施外,其公共空間環境建設就顯得重要不足和缺乏,甚至有些學校沒有真正進行大學校園環境規劃設計。

      第二:校園公共空間環境不適合校園生活。例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校園建筑入口、校園道路交叉口,經常有面板和廣告牌,主要是業務廣告和宣傳,其實起不到對教育學生作用,目前,廣告已經成為所有校園環境很難治愈“皮膚癬”。

      結語

      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滲透在校園環境的每個角落。校園文化氛圍通過校園景觀傳達給學生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在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逐步了解學校的優良傳統,尊重歷史,感受深刻的文化底蘊,傳承良好的學風,將校園文化與校園景觀設計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校園的精神和物質功能,為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創造良好的校園景觀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濱誼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9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18亚洲男同志videos网站|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亚洲一区日韩高清中文字幕亚洲|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亚洲成年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一|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亚洲ä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址|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色丁香麻豆|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