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科學呼吸系統疾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目的:探討布地奈德霧化吸入對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方法:將小兒呼吸系統疾病124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臨床分析。結果:試驗組氣喘、咳嗽緩解或消失的時間、治愈率和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布地奈德混懸液;呼吸系統疾病;小兒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 9月診治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124例,其中,肺炎患兒4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34例,支氣管炎患兒12例,喉炎1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14例,支氣管哮喘患兒12例。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兒科學》(第七版)關于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標準,且排除心肝腎功能不全、佝僂病、營養不良等其他疾病,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齡(3.65±1.85)歲,其中肺炎患兒2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16例,支氣管炎患兒5例,喉炎5例,支氣管肺炎患兒10例,支氣管哮喘患兒10例;對照組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齡(3.35±1.42)歲,其中肺炎患兒1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14例,支氣管炎患兒4例,喉炎4例,支氣管肺炎患兒6例,支氣管哮喘患兒12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肺炎分類以及其他基本臨床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兒根據病情實施吸氧、抗感染、止咳平喘、解痙等綜合治療。試驗組患兒在綜合治療中加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用完漱口,擦凈面部,并以5 d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隨著患兒的病情變化適當調整治療方案[3]。
1.3 療效評估方法:患兒接受治療5 d后咳嗽、發熱、氣喘和聲音嘶啞等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聽診肺部音消失,X線肺部陰影消失為治愈;患兒接受治療5 d后內熱退,咳嗽、氣喘和聲音嘶啞等主要癥狀體征減輕,聽診肺部音減少,X線肺部陰影基本吸收為有效;患兒接受治療5 d后以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變,X線肺部陰影未見改變為無效。對所有患兒癥狀體征的改善,實驗室檢查的結果,住院時間,以及療效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分析EXCEL數據庫,t檢驗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計量數據,χ2檢驗分析采用率表示的計數數據,以P
2 結果
2.1 患兒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分析:通過治療,對患兒主要癥狀體征的分析發現,試驗組在聲音嘶啞、發熱、氣喘、咳嗽四方面的緩解或消失的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縮短(P
2.2 患兒觀察指標和住院治療時間分析:通過對患兒觀察指標和住院時間進行比較分析發現,試驗組實驗室觀察指標恢復正常所需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縮短(P
2.3 療效比較結果:兩組治療效果分析發現,試驗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是小兒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疾病,容易導致小兒氣道受到損傷和發生炎性病變,出現氣道高反應性,從而反映出臨床表現。布地奈德混懸劑是新合成的非鹵化腎上皮質腺素,有較高的糖皮質醇受體結合力,抗炎作用強,它可使微小血管收縮,減輕炎癥滲出,減輕水腫和毛細血管擴張,抑制炎癥細胞向炎癥部位移動。阻止過敏介質的釋放和降低各種過敏介質的活性,增強氣道β腎上腺素能受體的反應性,能有效清除氣道炎癥,抑制炎癥滲出水腫霧化吸入方式已經成為小兒哮喘治療最佳方法[4]。可直接使藥物迅速彌散到呼吸道發揮治療作用,解除黏膜充血水腫,采用霧化吸入具有局部藥物濃度高、起效迅速、全身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及患兒依從性好等優點,尤適用于無法掌握其他吸入技術且服藥困難的嬰幼兒,可廣泛應用于一般醫院,值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 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 2004.42(2):100-106
[2] 何 樨,丁務高,陳 景.布地奈德氣霧劑治療小兒肺炎87例效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3):1024.
[3] 關小萍,林 艷.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肺炎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09,30(7):1156.
[4] 于忠霞,王小鵬,畢見好.吸入布地奈德混懸液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9):133.
【關鍵詞】 中醫兒科學;特色優勢;發展策略
中醫學自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學術繼承和發揚是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中醫學包括中醫兒科學的大量學術積累,其中蘊藏著大量的真知灼見,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對已有學術成果的傳承,因此,我們要發展中醫兒科,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弘揚本學科學術精華,特別是在中醫兒科臨床上,充分發揮本學科有特色、優勢的治法、病種,擴大學科服務范圍,繼而謀求加快學科學術發展的速度,這是本學科學術進步和事業發展的中心任務。
1 發揮學科特色優勢是面向臨床的主要任務
在目前中醫、中西醫結合、西醫兒科并存的格局下,醫療市場行業競爭激烈。中國和世界各國中醫兒科的臨床工作發展很不平衡,一些單位的中醫兒科迅速發展,也有一些單位的工作在萎縮。凡是工作開展好的單位,共同的經驗都是發揮了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因此,能否發揮好中醫兒科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就成了我們事業成敗的關鍵。
關于中醫兒科的特色優勢病種,我們在2007年曾組織了中國城鄉不同地區、不同等級醫院、不同職稱級別、中醫中西醫不同專業兒科工作者的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與西醫相比,大多認為中醫兒科(某些情況下的中西醫結合)在下列病種(證)或其某個階段具有治療優勢。(1)新生兒疾?。禾デ?早產兒和足月小樣兒)、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硬腫癥、新生兒腹瀉、新生兒臍部疾患等。(2)呼吸系統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與其他類型肺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統疾病:鵝口瘡、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潰瘍、厭食、小兒腹瀉等。(4)營養性疾?。合涣?、營養障礙、營養性貧血等。(5)循環系統疾?。翰《拘孕募⊙椎?。(6)泌尿系統疾病: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遺尿癥等。(7)神經肌肉系統疾?。盒喊d癇、腦性癱瘓、驚厥等。(8)心理行為障礙性疾病:多發性抽搐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9)內分泌疾?。盒栽缡?。(10)免疫、變態反應、結締組織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紫癜、濕疹、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幼年類風濕病等。(11)感染性疾?。郝檎睢L疹、幼兒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毒性腦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經根炎等。同時,中醫特色療法,如推拿療法、針灸療法、中藥外治療法等,在兒科疾病治療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和良好的效果。
從以上中醫兒科特色優勢病種來看,涵蓋了兒科臨床常見的多數疾病。中醫兒科不僅在許多兒科慢性病中具有整體調節、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別是感染性疾病治療中有很大優勢。中醫兒科臨床優勢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C)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在兒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細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趨勢,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趨勢。我國近年小兒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為病毒感染,急性支氣管炎75 %為病毒感染,肺炎中約50 %為病毒感染。近幾年造成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屬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經有許多的臨床研究資料證實,中醫藥治療多種病毒感染性疾病較西藥治療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們承擔的“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小兒肺炎中醫證治規律研究”經過四中心、360例、隨機、盲法、對照臨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試驗組痊愈顯效率89.62 %,利巴韋林對照組痊愈顯效率73.92 %,試驗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001)。我們承擔的另一項“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中醫藥治療病毒性肺炎療效評價方法研究”結果,清開靈注射液聯合兒童清肺口服液的中藥治療方案,與利巴韋林注射液聯合復方愈創木酚磺酸鉀口服液的西藥治療方案相比,不僅中藥組的終點(10 d)疾病療效評價優于西藥組,而且多數評價指標(咳嗽、痰壅、發熱、惡寒、紫紺、面色、口渴、食欲食量、舌象、脈率)中藥組的起效時間早于西藥組。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兒科臨床發病率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見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營養性疾病。中醫藥治療消化道疾病如泄瀉、積滯、厭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調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礦物元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缺乏所致疾病,如鋅缺乏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疳證等,不僅不少中藥中含有一定量的礦物元素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增加了攝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藥的調脾助運等作用,促進了機體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應。一批行之有效的中醫臨床診療操作技術在不斷擴大應用,如推拿治療小兒泄瀉、便秘、腹痛,董氏指壓手法治療嬰兒吐乳癥技術等,這些簡便有效診療技術的臨床推廣,擴大了中醫特色療法在中國城市社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世界各國的普遍應用。
其他如中醫藥調補先后天治療新生兒疾病,調整陰陽治療小兒心理行為障礙性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腎臟病,發時治標、平時治本觀點在慢性復發性疾病中的應用等等,都是發揚兒科中醫藥治療優勢的例證。
中醫兒科優勢病種及特色療法的臨床應用,滿足了現代社會對于兒童預防保健的需求,適應了現代臨床疾病譜的變化,順應了現代人對于醫療安全性的重視,減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學藥物的濫用,在各國醫療保健事業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學科學術發展是面向未來的主要任務
在歷史跨入21世紀之時,我們總結過去,展望未來,還應當清醒地看到雖然中醫兒科學的現展速度已經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但是,與西醫兒科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學科的發展速度相比,則顯得相對滯后。我們必須加快學科學術發展速度,這才是面向未來、能夠獲得本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術發展都需要依靠科學研究,中醫兒科學的未來發展也必需依靠本學科科學研究的開展。中醫兒科學科研的領域需要不斷擴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斷提高,才能推動學科的快速發展。
建立規范是學科學術發展的基礎。所謂規范,庫恩《科學革命結構》說:“她包括了一門學科的研究方法、總體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論和定律?!庇捎跉v史的原因,中醫兒科學在規范化、標準化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很不夠。中醫兒科學科需要建立的規范,必須是能符合本學科學術特點和規范化要求的各種規范。例如:切合中醫藥學本義的中醫兒科學名詞術語規范,有中醫藥特色的診斷辨證標準,能反映中醫藥優勢又能得到學術界公認的療效評價標準,符合循證醫學原則的臨床研究規范,利于中成藥開發又符合新藥研究原則的制劑工藝和質量標準等。這些規范的產生,要通過科學研究來實現。在臨床研究和數理統計分析基礎上形成規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臨床研究成本高、耗時費力。近年來,在兒科規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獻研究、專家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特別是基于德爾菲法的專家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學科權威專家的意見,是一種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兒科常見病中醫診療指南》的研究中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將會在中醫兒科學規范化、標準化工作中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作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求“制定并與中醫藥有關的國際行業標準”,我們兒科專業委員會今后在這方面將承擔起與兒科有關的任務。
中醫兒科學基礎研究范圍廣泛。整體觀點是中醫學優勢之一,要將兒童的孕育成長、保健預防、病因病機等,放到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不同的天時、地理、環境的大自然整體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內環境整體中加以認識。對中醫兒科基本理論中的若干問題不要再過多地進行理論論爭,要重視通過科研來認識其科學內涵,辨析正誤,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導臨床。辨證學研究的重點是辨證客觀化,即如何將通過現代檢測方法獲得的疾病微觀信息納入中醫兒科學辨證體系,以及如何將各種診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證象”定性定量,從而形成客觀的證候診斷標準。治療學研究的重點,一是兒科常用治法的療效機理研究,二是兒科藥物劑型改革及多種療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藥的毒理及減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種治法的優化組合及其適應病證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療效可靠、應用方便,適應當今和未來社會需要的兒科療法和藥劑。
臨床研究的范圍目前仍將側重那些中醫藥有優勢、兒科臨床常見的病種。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過敏性紫癜、腎病綜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瀉、營養素缺乏癥、肥胖癥等脾胃病,多發性抽動癥、癲癇、腦性癱瘓等神經精神疾病,高熱、驚風、血癥等急癥,低出生體質量兒、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硬腫癥等新生兒疾病等。同時,在有條件的單位,要面向世界需求,開展中醫藥治療兒科現代重點疾病的研究,如兒童艾滋病、各種新型流感等,爭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臨床研究的重點在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要遵循現代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和臨床科研方法,進行多中心協作攻關,力爭探索出一些新的證治規律,研制出一批療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為方便快捷的新藥,研究提出中醫藥治療的有效、安全、經濟的優化治療方案并加以推廣。臨床研究的內容將深化,如從籠統的一方治一病發展為辨證立方、異病同治;對難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證型、某一嚴重合并癥等研制有針對性的方藥;研究有效方藥的劑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藥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單體并形成體現辨證論治特色的“創新中藥”等。
實驗研究將會更多地直接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提升中醫兒科診療水平服務。要裝備先進的儀器設備,逐步研制出兒科常見病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應用各種先進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細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層次,揭示兒科有效中藥及其他療法的作用機理,為創新療法、創新理論的建立奠定基礎。
總之,中醫兒科學科學研究的重點在臨床,目的在于圍繞臨床療效的提高,目標是學科創新性理論的產生,為中醫兒科學事業發展,并最終實現學科現代化積累條件。
中醫兒科學術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20世紀下半葉,中醫兒科多層次、多形式人才培養的格局已經形成。今后,要根據學科發展需要,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動手能力,培養更多的中醫兒科專業人才。首先是為數眾多的臨床人才拓展中醫兒科服務范圍,直接為各國兒童的健康事業服務。同時,必須通過研究生教育和繼續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寬廣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掌握相關現代科學知識和前沿技術、科研能力強的智能結構型人才,通過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捕捉學科學術發展熱點問題的能力,經過規范、先進、嚴謹的科學研究,創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擔起推進中醫兒科學科發展的重任。
在學科人才比較集中的單位和地區,要組織起一批實力強大的研究團隊,團結合作,才能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確定,應以兒科臨床常見疾病、中醫藥有優勢的疾病、學科基礎較好為原則,逐漸形成在中醫兒科學科專業劃分基礎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腎系疾病研究、傳染病研究、新生兒疾病研究等研究團隊,擴大一批重點學科、重點???、重點研究室、重點實驗室等,不斷提高研究水平,產生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 咳嗽/中醫藥療法; 旋覆代赭湯/治療應用; 清肺平喘; 兒童,學齡前
刺激性頻咳又稱嗆咳,是小兒呼吸道疾病的常見癥狀之一。因多見于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喉炎等咽部刺激癥狀明顯者,故又有“咽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之稱,亦可見于下呼吸道感染,支原體感染者尤易出現此類性質的咳嗽。因其咳嗽頻率高而使得患兒痛苦、家長焦躁,迫切希冀迅速解除癥狀。旋覆代赭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功擅降逆化痰,益氣和胃,臨床多用于消化系統疾病。近年來更被廣泛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1]、五官科疾病[2]、呼吸系統疾病[3]等。筆者取其降逆化痰之功治療小兒刺激性頻咳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200909/12門診患兒共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歲7個月至15歲;病程1~5 d。伴發熱者12例,肺部可聞及干濕啰音者9例。治療前行胸部X線檢查者9例,正常者2例,符合支氣管炎改變者3例,符合肺炎改變者4例。上呼吸道感染14例,氣管炎8例,肺炎8例。在外院行支原體抗體檢測者9例,其中陽性者7例。中醫辨證為風熱襲肺證10例,寒郁肺熱癥11例,痰熱閉肺證7例,氣虛肺熱證2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第7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的診斷標準。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管理局1994年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咳嗽的診斷及證候分類標準。
1.3 納入標準
(1)具有刺激性頻咳癥狀的呼吸道感染患兒;(2)未服用其他藥物;(3)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未按規定服藥,不能堅持治療者;(2)資料不全影響療效者。
1.5 治療方法
主方:旋覆花10 g(包煎),代赭石10 g,半夏5 g,黃芩、浙貝、前胡、射干各10 g,生甘草5 g。加減:伴發熱者加生石膏25 g(先煎);表寒未解者加炙麻黃5 g;痰涎壅盛者加萊菔子10 g;納差者加焦三仙各10 g;便干者加制軍10 g或生軍5 g(后下);素易感體虛者加太子參15 g。水煎,每日1劑,分2~6次服,療程3~5 d。要求患兒在治療第4天復診,若癥狀體征均已消失則可停藥;癥狀體征未完全消失者繼續治療2 d,于治療第6天復診。
1.6 觀察指標
以咳嗽情況為主要觀察指標,體溫及肺部體征為次要觀察指標。
1.7 療效判定標準
刺激性頻咳為一臨床癥狀,目前尚無統一的療效判定標準。作者自擬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經治療后,刺激性頻咳消失或明顯改善,癥狀消失在80%以上,發熱者體溫恢復正常,有肺部體征者肺部體征消失;(2)有效:經治療后,刺激性頻咳較前明顯改善或減少50%以上,發熱者熱勢減低,有肺部體征者肺部體征減輕;(3)無效:經治療后,刺激性頻咳無明顯好轉,減少率低于50%,或加重,發熱者熱勢無減低,有肺部體征者肺部體征無明顯減輕。
2 結果
用藥3 d,顯效15例(50%),有效15例(50%);用藥5 d,顯效27例(90%),有效3例(10%)。
3 討論
刺激性頻咳主要病機為肺失清肅、氣逆于上。旋覆代赭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6]。原方由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組成。具有和胃化痰降逆功效。方中旋覆花咸,溫,入肺、肝、胃經,消痰,下氣,軟堅,行水;代赭石重鎮降逆,二藥相合善能降氣以治噯呃;半夏、生姜辛溫而散,滌痰散飲,開心下之痞結;人參、甘草、大棗甘溫以補脾胃之虛,諸藥配合,除痰下氣,而消痞除噫。筆者取本方理氣降逆之功降肺氣、復清肅,則頻咳速止。臨床應用中因小兒多實、熱之癥,故棄方中參、姜、棗,防其壅滯助熱,僅在素體氣虛易感者加用太子參以扶正祛邪。甘草潤肺解毒,調和諸藥,改炙為生防其壅滯,加黃芩清解肺熱,前胡降氣祛痰清熱散風、射干消痰散結清熱利咽、浙貝肅肺化痰。臨床應用抓住刺激性頻咳這一主癥,對咽炎、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具此癥狀者均有效,符合祖國醫學“異病同治”的原則;經加減化裁具有良好的止咳、解熱作用,適用于風熱襲肺、寒郁肺熱癥、痰熱閉肺證、氣虛肺熱證等各型刺激性頻咳,臨床療效理想。
參考文獻
[1] 來建琴.旋覆代赭湯加減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45例[J].湖南中醫雜志,1999,15(5):26.
[2] 孫大興.旋覆代赭湯治療內耳眩暈58例[J].陜西中醫,1997,18(1):12.
[3] 谷志優,劉弟貴.旋覆代赭湯加味治療胃性哮喘4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3,9(2):26.
[4]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關鍵詞:中醫兒科;特色優勢;疾病防治
中醫兒科的歷史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扁鵲時代。經過漫長的發展,中醫兒科在學術和臨床上都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因此,中醫兒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色優勢,加快中醫兒科學科發展速度,充分發揮中醫兒科在各類兒科疾病診治中的重要作用。
1積極發揮中醫兒科的學科特色優勢
目前,醫療市場行業競爭激烈,出現了西醫兒科、中醫兒科和中西醫結合兒科并存的局面。中醫兒科要想在激烈的醫療市場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優勢,如中醫兒科在很多病種或某個階段的治療中就具有西醫無法比擬的優勢。具體包括:新生兒疾病,如新生兒黃疸、新生兒腹瀉、新生兒硬腫癥、新生兒臍部疾患,以及胎怯(早產兒和足月小樣兒)等。消化系統疾病,如小兒腹瀉、鵝口瘡、厭食、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潰瘍、口炎、胃炎、胃食管返流等。呼吸系統疾病,如急慢性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反復呼吸道感染、毛細支氣管炎等。泌尿系統疾病,如泌尿道感染、腎病綜合征、遺尿癥、急性腎小球腎炎、血尿等。循環系統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營養性疾病,如消化不良、營養性貧血,營養障礙等。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如腦癱、小兒癲癇、驚厥等。心理行為障礙性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發性抽搐癥、多動癥等。免疫、結締組織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濕疹、幼年類風濕病、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等。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百日咳、水痘、風疹、麻疹、幼兒急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急性感染性多神經根炎等。同時,兒科疾病治療中,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療法、推拿療法、中藥外治療法等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從以上中醫兒科特色優勢病種可以清晰地看出,中醫兒科涵蓋了兒科臨床中常見的大部分疾病??梢哉f,中醫兒科不僅可以對慢性疾病進行整體調節,進而扶正祛邪,而且在急性疾病的治療中具有較大的優勢,如對各類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中醫兒科臨床優勢在以下兩個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現。
1 脾系疾病
脾系疾病是兒科臨床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疾病,主要包括營養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營養性疾病主要是因為缺乏必要的維生素、礦物元素等營養元素,如營養性缺鐵性貧血、鋅缺乏癥、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等,中醫治療營養性疾病的優勢在于中藥還有一定量的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等營養元素,具有調脾助運等作用,可以提高幼兒對這些營養元素的有效吸收和利用,而且產生不良反映的不多。中醫藥治療消化道疾病如厭食、泄瀉、功能性腹痛、積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有利于調整消化道功能。
2 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C)對兒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作了相關統計,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病毒感染性疾病逐漸上升,而細菌感染性疾病逐漸下降,我國小兒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資料更是顯示出,在小兒肺炎中,有50%是病毒感染,小兒急性支氣管炎中,有75%是病毒感染,而幾乎90%以上的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感染。近幾年大規模的比較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如禽流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H1N1、手足口病等也都是病毒性感染疾病。很多臨床研究資料已經證實,相比西藥,中醫藥在治療多種病毒感染性疾病時更加安全和有效[2]。
可以說,中醫兒科具有的特色優勢,特別是優勢病種和特色療法,減少了對人們身體有危害的激素、抗生素等化學藥物的使用,滿足了現代人對醫療安全方面的要求和對于兒童預防保健的需求,字醫療保健事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醫兒科對疾病的診治經驗
兒科診療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涉及臨床各科,所以兒科大夫要掌握比較全面的知識。而且隨著現代社會疾病的不斷增多,以及對疾病認識的進一步認識,所以在具體的診療實踐中,診治方法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診治經驗更加豐富。
2.1 診查 中醫學具體較強的人文特點,不光是單純地為看病而看病,而且還比較看重人的社會性和整體性,人性化濃重,有助于提高診療效果。特別是現在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進行良好的醫患溝通,對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中醫人性化的重要體現之一。細心的診查,會讓患兒家屬對醫生比較信任,而且能得到患兒家屬的認同[3]。我們常說"醫者父母心",特別是對于兒科醫生更要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要充分理解父母為救治孩子的那種急迫和不安的復雜心情,要對孩子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醫生在對患兒診斷的時候一定要精細,多觀察患兒的各種患病特征和各種不正常的反映,多向父母了解患兒平時的情況,盡可能低發現每一個細節。如在對一個外感患兒進行診治時,如果不認真觀察,就會覺得這個患兒就是一個普通的外感患兒,因為他除了外感癥狀外并沒有其他特別的臨床表現。但是在診查時,細心的醫生發現患兒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翻動了一下,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醫生判定這個患兒的病情比較嚴重,讓患兒家屬趕緊到有有診療條件的大醫院進行醫治,患兒家屬認為這個醫生醫術不行。于是,換到另一家醫院繼續按照外感癥治療,但是治療不久,孩子的病情不但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還表現出腦膜炎體征。最后,造成不治身亡的嚴重后果。如果此患兒家屬能夠聽從醫生的建議,及時到有診療條件的醫院進行醫治,結局肯定不是如此讓人悲痛。所以,兒科診療和其他科有著很大的差別,應當細之又細,仔細體會。如曾經治療一高熱患兒,孩子是一個3歲小男孩兒,已經持續1w反復發熱40 ℃左右,一直是中西醫結合治療,檢查孩子所服的詳細處方:有清熱解毒的、解表發汗的、清瀉陽明的和和解少陽的。經過仔細檢查,這個小男孩兒是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而且根據臨床經驗,患兒持續高熱40℃,脈象應該是見浮數脈,但此患兒并沒有出現數脈,而是沉取方得。所以,根據患兒的脈征,給他開了麻黃細辛附子湯,只喝了一劑,患兒已經慢慢退燒為37.6 ℃,連續喝了3d,此患兒就徹底病愈。也就是說,由于每個孩子的體質特征不同,所以使用通套方藥有時也不會取得良好的療效,要對患兒進行仔細診查,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
2.2治療 小兒體質和成人體質有很多地方都不相同,如小兒的氣血要比成年人沖和,也就是中醫上常說的"稚陽"、"稚陰"、臟腑嬌嫩。明代名醫張景岳說:"其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癡頑者之比。"所以,小兒一旦患病,就容易出現易寒易熱、易虛易實,不但變化較快。表現為病情加重較快,但是好轉也比較快。所以對小兒的處方治療應以調和為主。調和的范圍較廣,包括調和胃腸、調和內外等。如桂枝湯類方可以很好地對營衛進行調和,而且在臨床辨證應用中治療效果也比較好??傮w來說,小兒病因尤其以飲食積滯、內傷、外感最為常見,由于小兒的體質比較弱,在臨床上,兼夾之證比較多見,所以醫生一定要特別需要留意。在診療的過程當中,要認真觀察和分析,了解小兒病情的發展趨向,這樣在治療的時候,才能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4]。另外,中醫兒科的治療要特別重視氣化,幼兒的氣化功能一旦出現異常,就會出現各種病癥,所以小兒采取中醫治療的過程,也是恢復正常氣化功能的過程,處方一定要活潑。兒科用藥必須非常謹慎,不但用藥要精,而且用量要輕,避免給小兒造成一些無謂的傷害,對小兒的正常發育造成不利的影響。特別是小兒的脾胃特別嬌弱,所以醫生不能不應輕易使用超量之品。同時,要嚴格調配處方,因為如果處方調配不當,也會對療效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如果開對了方子,在調劑上面出現了問題,就會對醫生所開方劑合理性的判斷產生影響。所以,醫生還要對中藥比較中藥。特別是有一些同名的中藥,如沙參有北沙參和南沙參的差異,紫參,蚤休有時也稱紫參。同一中藥也有不同的種類,可入藥的柴胡品種就有數10個,藥性肯定有差異。從目前感染性疾病來看,如果病菌已經大量繁殖,就會比較難殺滅,所以要重視早期用藥,早發現早治療。
3結論
中醫兒科具有較強的學科特色優勢,在很多病種或某個階段的治療中具有西醫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中醫兒科要積極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借助各種有效的疾病診治經驗,加快中醫兒科學科發展速度,充分發揮中醫兒科在各類兒科疾病診治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曹鳳城,孟宏偉,曹雪濱.中醫兒科治學體會及對疾病的防治經驗[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5):1-13.
[2]陳玉琴.體質學在中醫兒科臨床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24).366-367.
研究內容:收集研究期內轉接診醫院的全部相關資料,包括危重新生兒轉診登記表、轉診反饋表、新生兒轉運過程記錄表、新生兒轉運病歷摘要等,并對參與研究的單位進行表格填寫等培訓,每個機構由專人負責本機構資料收集匯總及質量把關,每季度進行表格填寫質量反饋,每半年組織轉、接診醫院召開一次專題會議,進一步規范轉運流程。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轉診患兒一般資料
4所醫院研究期內共分娩活產嬰兒37609例,占全區同期分娩人數的60%,共轉運危重新生兒142人(0.38%),其中男98人,女44人;胎齡37.6±3.0周;早產兒占33.1%(47/142),胎齡33.1±2.3周,出生體重2010±503g。自然分娩56例(39.4%);剖宮產76例(53.6%);產鉗助產10例(7.0%)。出生時窒息9例。轉診時年齡<6h者占24.1%(34例),6h~者占9.3%(13例),12h~者占25.9%(37例),≥24h者占40.8%(58例)。
2轉診疾病分類
早產、需外科處理的新生兒疾患及呼吸系統疾病占轉診新生兒原因前3位。其中早產兒47例(33.1%),需外科處理的疾病(包括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消化道畸形和需外科處理的嚴重氣胸等)共26例(18.3%),呼吸系統疾病(包括RDS,胎糞吸入綜合征、濕肺、宮內感染性肺炎等)共21例(14.8%)。見圖1。
3轉運方式
八一兒童醫院利用自己的救護車和轉運團隊主動轉運(簡稱八一模式)71例(50.0%),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利用120急救系統派出專業人員和轉運設備主動轉運(簡稱北三模式)24例(16.9%),轉診醫院派出自己救護車及人員轉運47例(33.1%)。
4轉運時間
患兒從接診病房至救護車的時間為3.1±0.8min;從救護車至接診病房的時間為28.0±11.1min。
5轉運前及轉運中治療
資料完整的120例患兒中,轉運前38.3%的患兒給予頭罩或面罩吸氧,11.7%的患兒使用T組合復蘇器。轉運中氣管插管下復蘇囊加壓給氧為主要治療手段。見表1。
6結局
轉診后死亡13例(9.1%),放棄治療后死亡8例(5.6%)。13例轉診后死亡的患兒中,死亡原因以需外科急診治療的疾病占第1位,占死亡病例的53.8%(7/13),其中先天性膈疝2例,胃破裂1例,腸梗阻1例,腹裂1例,先天性大動脈轉位1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1例;其次為呼吸系統疾病2例,感染敗血癥2例,缺血缺氧性腦病及遺傳代謝病各1例。出生6h以后轉診的患兒與6h以內轉診患兒的死亡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5.8%vs11.2%;χ2=0.576,P=0.734)。三種不同模式轉運的新生兒死亡比例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表2)。死亡新生兒轉診途中耗時與存活新生兒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30.0±9.2minvs27.6±11.5min;t=0.829,P=0.409)。
討論
從1898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率先建立NST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我國新生兒轉運工作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國內NICU的建立,各地新生兒轉運隨之蓬勃發展。既往多項研究發現轉診疾病以呼吸系統疾病、早產兒和新生兒窒息為前三位原因[3-6],聶川等[7]對廣東省2007年全省轉運疾病進行分析,發現在一級和二級醫院中,早產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占轉出疾病的前三位,而三級醫院轉出疾病基本以先天性心臟病、膈疝等先天性缺陷外科疾病為主。祝益民[8]報道接診轉運危重患兒3777例,其中新生兒外科疾病占4.5%。本研究4家醫院前三位轉診原因依次為早產、需外科處理的新生兒疾患和呼吸系統疾病,其中需外科急診處理的患兒占轉診疾病第二位原因,占轉診后死亡病例第一位原因,與既往文獻報道不完全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區域內整體圍產醫學水平不斷提高,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明顯降低有關,因此因窒息轉診的病例明顯減少;另外本研究所選4所轉診醫院中,2所綜合醫院建立了新生兒病房(室),能處理一般的新生兒疾病,1所婦幼專科醫院建立了一定規模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能處理新生兒內科的急危癥;其次可能與先天畸形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目前開設新生兒病房的醫院多不設新生兒外科,需要轉至設有兒外專科的醫院進一步診治有關。由于對新生兒需外科急診處理的疾病相對病情危重,初診醫務人員對轉診時機選擇不及時及這些患兒多為被動轉運等因素可能是本研究中外科疾患死因第一的原因。馬繼東等[9]報道了其所在新生兒外科率先在與部分醫院合作開展先天性畸形圍產期干預的系統化管理,對生后可能立即出現危險情況或需盡早手術者,新生兒外科及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護人員提前到達分娩現場進行主動轉運,取得良好效果。朱小春等[10]轉運257例危重新生兒外科疾病患兒,治愈率為82%,也收到良好效果。
目前部分發達國家的區域內新生兒轉運隊伍已將其服務范圍延伸到當基層醫院高危母親來不及宮內轉運時由轉運團隊直接參與新生兒復蘇工作[11]。國內廣東省已基本建立了以主動轉運為主,轉運對象由單純的產后新生兒轉運逐漸延伸到包括介入產房的高危兒保駕式轉運和宮內轉運的全過程服務[12]。本區域危重新生兒轉診以兩種形式的主動轉運為主,一是做為目前北京市主要接診醫院的八一兒童醫院主動轉運模式[2];另一種主動轉運模式是由海淀區域內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作為區域新生兒救治中心,借助120急救系統并由其配備必要的新生兒轉運設備和人員,此種轉運模式優點是投入少,轉診半徑小。本研究還發現兩種轉運模式的新生兒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北三模式可做為一種新的轉運模式進行研究。本研究中被動轉運模式仍占33.1%,其轉運后新生兒死亡率稍高于主動轉運模式,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國外多項研究證明專業轉運隊伍能明顯改善轉運新生兒到達上級醫院時的病情危重程度,降低轉運后的新生兒死亡率[13-14]。因此建議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協調建立區域性的NST,淘汰被動轉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