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科技創新的戰略

      科技創新的戰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技創新的戰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科技創新的戰略

      科技創新的戰略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地方高校 科技創新 策略研究

      1 引言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資、主管的高等學校,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和地方的科技發展中,地方高校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工作,是高校實現科技發展的一項重點戰略舉措。本文從服從國家創新戰略需求和服務區域科技創新及經濟發展的思路出發,分析和總結了近年來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發展情況以及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在此基礎上,針對地方高校科技發展的現狀提出促進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相關策略。

      2 地方高校在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根據我國科技工作“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貫徹落實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國家和高等學校中長期及“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注重挖掘行業特色高校的潛力,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力。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地方高校在強調放眼世界。面向全國的辦學工程中,更應強調立足地方、轉變觀念、理清思路、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對象,大力開展科研活動,創新科研成果,堅定不移地為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優化地方人才資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地方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形成地方特色優勢產業。

      科技創新是地方高校發展的源泉。科技創新對地方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增強服務地方的能力、提高科研團隊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撐與推動作用。在科技日新月異、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創新需要一個完善的科研管理及發展體制,地方高校需要仔細分析其地域及科研領域等各方面的優勢,制定良好的科技創新指導思想,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地方高校的科技創新發展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觀念創新。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互相融合,呈現出“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的明顯特征,基礎研究作為自主創新的源頭,決定著技術創新。發揮基礎研究的優勢,努力提高原始性創新與知識創新能力,為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2)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創新團隊的形成。要創新學科與科研組織管理模式,鼓勵科研團隊聯合攻關。

      (3)科技和管理體制創新。根據地方高校的特點,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現代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創新推動自主創新。

      (4)完善科研評價與激勵體系。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激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統籌考慮,構成針對不同層次、相互銜接,卓有成效的資助和獎勵體系。

      (5)建立通暢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

      3 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發展的探索

      3.1 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模式

      近年來,地方高校通過管理和思維創新,推進產業和科技創新與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地方高校的發展需要有效地結合地方特色與高校現有的區域優勢。東北農業大學是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特色的黑龍江省省屬重點院校,學校以“北方現代農業”和“北方寒地農業”為科研特色,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充分利用學校獨有的資源優勢,提出“內涵發展、特色強校、產學研結合”的科研發展思路。近十年,學校充分發揮現有的“校企研發聯盟”和“校企合作平臺”,重點圍繞農業生物種業,生物環保等領域與哈爾濱市共建集“技術創新、成果孵化,示范展示、推廣輻射,科普教育、信息集散”為一體的現代生物農業科技園,累計示范面積1.36億畝;學校70%左右的獲獎科研成果得以推廣與轉化,共推廣和轉化科技成果297項,累計創社會經濟效益267億元,為促進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明確的指導方針和成果轉移通道。浙江工業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浙江省屬重點大學。多年來,浙江工業大學堅持實施“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多專利”的科技發展戰略,在努力產出知識創新原創成果、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轉移,培育科技創新平臺,提高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僅2008年度,浙江工業大學共申請專利684項,軟件著作權登記61件:SCI、EI、ISTP三大索引論文數國內高校排名分別為第46、54、40位,專利授權量367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35件。在上述指導方針指引下,學校的科研創新工作進入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

      地方高校科研發展空間,優勢和特色在于能為地方區域經濟建設服務。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為例,其是由原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學院于2004年合并組建的多科性、綜合型地方大學,學校按照“集中力量,集思廣益,改革探索,抓方向,抓重點,抓隊伍,抓特色”的工作思路,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教師和科研人員主動開展科技活動的政策和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全校教師開展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效十分顯著,2008年新增科研總經費比2004年同比增長3倍:獲發明專利授權比2004年同比增長1.5倍:公開進入三大檢索數量比2004年同比增長4.6倍,2007年以來,連續三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一項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和三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學校今后更好地為地方服務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礎。

      3.2 地方高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與發展在取得重大寶貴經驗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問題與困難

      (1)人才問題是地方高校科技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比如經濟全球化及科技全球化帶來的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圍內的爭奪: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人才競爭;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人才競爭,以及地方高校吸引高層次人才、留住人才,都不能有效地整合科技隊伍等問題。地方高校科技人才資源有待進一步優化配置,巨大人才優勢有待進一步發揮,使新生力量更好地有效集中。

      (2)提高地方高校科研實力面臨巨大的挑戰。地方高校整體科研實力相對一流大學仍有一定差距,學科發展不平衡,具有強勢的學科方向少;缺乏高水平標志性成果:缺少高層次的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物,以及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學術梯隊,導致地方高校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重點大學擁有集人文環境、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完善的科研平臺于一身的獨特優勢,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而大多數地方高校底子薄,科研條件和綜合實力相對較差,難以產生原始性創新成果,形成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

      (3)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社會認同度低。地方高校由于科研基礎薄弱,科研積淀少,因而產生重大經濟效益的科研成果相對較少,影響力和影響范圍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必須轉變觀念,勇于走出去,勇于承擔區域經濟建設賦予的歷史使命,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優勢,充分發揮積極性與主動性,把優秀的科技成果推廣出去。

      (4)地方高校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存在著重購買輕管理的現象,科研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深化,管理機制和政策措施還需進一步完善,更好地整合分散的科技資源,避免重復購置,建立完善的共享機制。

      4 促進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發展的策略與對策

      地方高校占我國高校數量的94.2%,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內知識創造、積累與傳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創新、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與平臺。地方高校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尤為重要。針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發展,基于地方高校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促進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策略如下:

      4.1 吸引科技創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科技發展的關鍵

      科技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人才建設,針對地方高校人才不均衡的問題,地方高校需要將吸引和引進高級人才發展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來實行。地方高校應主動、積極制定人才引進戰略,加大對高水平科研項目的經費配套力度,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造就一批在學科前沿領域具有先進水平的學術帶頭人,以及能夠解決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問題的科技創新團隊,逐步培養青年教師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和改善地方高校科技隊伍的水平和結構及其在區域經濟中的競爭力。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建設創新文化,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創造性。

      4.2 注重創新型科研團隊的建設,打造完善的科研創新平臺,提升地方高校科研實力

      地方高校應注重創新型科研隊伍的整合和建設,結合學科建設有針對性地優化資源配置,形成高凝聚力和高歸屬感的科研創新團隊。地方高校科研創新團隊要重視文化建設,通過強化團隊的和諧理念和持續的學習創新理念,為建設高凝聚力和高歸屬感的科研創新團隊的形成創造條件。地方高校要重視打造具有學校特色專業的科技創新平臺,旨在利用多學科交叉的優勢,充分發揮系統集成的功效,使高校教師能夠以此平臺為契機,潛心從事科學研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研深入發展,爭取獲得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對于取得具有創新性、標志性的科研成果,地方高校應在政策上作為學校的急需項目給予優先支持,經費上給予優先扶持。

      4.3 凝聚力量,凝練特色,采取“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科研特色是地方高校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發揮特色,創造特色是實現地方高校科技發展的重要標志。地方高校應樹立自己的學科品牌專業,注重加強內涵建設,在學校優勢學科方面推陳出新,突出亮點。使學科發展促進科研發展,科研與教學的有效結合是地方高校走上一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保障。

      4.4 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強地方高校的社會認同度

      堅持產學研結合是發展科學技術的根本途徑。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知識和技術的主要源泉及開發工作的重要力量。搞好科技開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高校科技成果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應建立大學科技園,有助于加快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給入園企業提供技術需求、信息咨詢和一系列的扶持和減免政策,對有潛力的發展方向應給予積極引導,使科技成果更好地實現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社會化。

      4.5 注重內涵提升,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

      地方高校要更新觀念,使教師和科研人員從根本上充分認識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強化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科研意識,給教師和科研人員營造一個良好的科研工作條件和氛圍,根據地方高校的實際特點,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獎勵政策,構建和完善地方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教育部和地方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科技創新基地,充分發揮基地的核心,輻射和帶動作用,使更多的青年教師能夠參與其中,形成以科技創新基地為中心,以校系科研機構為羽翼的科技創新組織結構,在地方高校優勢方向,瞄準學科前沿,深入、持續地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力爭在原始性創新成果方面實現新突破。

      4.6 建立開放的知識共享、資源共享機制,達到效益最大化

      在科研管理和資源管理的諸多環節中,知識共享是最重要的環節,個體層面的知識只有通過共享才能上升為團隊知識及核心競爭力。知識共享可以更好地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知識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資源共享,大型儀器和一些高精端的設備要根據研究方向及建設目標的需要進行安放,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專管共用的管理模式,加強對這些科學儀器設備的注冊與檔案管理,建立儀器設備信息查詢系統,制訂實驗儀器的使用和對外服務管理辦法,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和共享度,避免重復購置和科研經費使用上的浪費。

      科技創新的戰略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中藥質量控制;監管科學;制藥過程控制;制藥工業大數據;藥品質量檢驗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Big Data

      LI Zhen-hao1, QIAN Zhong-zhi2, CHENG Yi-yu1*

      (1.Depar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Beijing 100061, 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oncepts of medical products within the global contex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briefly described. Aimed at the bottlenecks in the regul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 using Big Data technology to address th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s proposed. For quality standard refinement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encompassing its methodology, and the R&D direction of the subsequent core technology are also presented.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 regulatory science; process control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 Big Data for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quality testing of drugs

      doi:10.4268/cjcmm20151709

      中藥具有上千年的臨床應用歷史,在我國疾病防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國家實施中藥現代化戰略20年來,中藥產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藥工業總產值以年均20%以上速度增長,至2014年已超6 000億元;銷售過10億元的大品種已有50多個;以中藥產品為核心的大健康產業快速崛起、迅猛擴大;中藥國際化進程加快,復方丹參滴丸等多個品種在美國FDA通過Ⅱ期臨床試驗,一批中藥材質量標準被美國和歐洲藥典收載。但是,由于中藥產品自身的復雜性以及技術因素所限,中藥質量控制科技領域存在諸多瓶頸問題,中藥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備受質疑,成為危及中藥產業發展的重要隱患。因此,應當對藥品質量控制科技創新方法學進行戰略性思考,創立現代中藥質量控制技術理論,進而構建科學、完善、先進并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由此大幅度提升中藥質量標準。

      當今世界已進入大數據時代<sup>[1]</sup>,人們已認識到數據是重要而有價值的基礎性戰略資源,也是科學認知復雜現象和事物內在規律的知識寶藏。應運而生的大數據科技正在為工業、農業、商業及科研等領域提供嶄新理念和技術發明,并已成為國家戰略。筆者認為,大數據科技是破解中藥復雜性和系統性難題的有力工具,將為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創新發展開啟智慧之門。

      據此,本文從全球視野聚焦于我國藥品監管及中藥質量控制領域的瓶頸問題和重大挑戰,根據國際相關科技發展趨勢,提出大數據驅動的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創新策略及其技術方法學。

      1 國際藥品質量控制理念及技術發展概述

      長期以來,藥品質量控制的國際主流技術理念是基于事后控制方式的“質量源于檢驗(quality by testing,QbT)”,其基點為通過限制生產工藝變化,以原料及終端檢測的合格放行方式保障藥品質量。這種“產品質檢放行”控制模式的缺陷是:①藥品檢驗工作量巨大,使得監管難度大、成本高且效率低;②事后檢驗不具有追溯性,無法及時糾正質量問題,易造成浪費;③在要求重復性生產達到既定標準的藥品監管框框下,不允許企業變動制藥工藝。這種傳統監管思路嚴重阻礙制藥工藝技術創新,限制了藥品質量持續提升。

      為克服QbT缺陷,發展了重視生產過程控制的“質量源于生產(quality by production,QbP)”模式,現今又邁入“質量源于設計(quality by design,QbD)”時代。基于事中控制方式的QbP將質量控制重心前移到制藥過程,貫徹了“藥品質量取決于生產過程,而非產品檢驗”科學觀,其基點是在整個生產過程設置關鍵控制點,以嚴格并經過驗證的工藝技術來控制藥品質量,具有即時性和可追溯性。QbD則進一步將質量控制重心前移至藥物設計和研發階段,以事前控制的方式保障藥品質量,其基點是通過科學認知與風險管理來控制藥品質量;即通過透徹析明制藥過程,辨識質量風險因素,事先預估制藥工藝各節點終態、各種可能的故障,設置風險管控預案,建立過程控制模型,由此生產優質藥品。基于QbD理念的藥品監管政策鼓勵生產企業將質量控制方法研究貫穿于藥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允許在大量數據支持下改進制藥工藝和生產技術規程,這增強了工藝技術創新活力,有利于不斷提高藥品質量。上述監管理念的演化反映出國際上藥品質量控制模式的顯著進步。美國FDA在2001年首倡QbD理念后,人用藥品注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委員會(ICH)于2005年開始相繼Q8(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Q9(quality risk management)和Q10(pharmaceutical quality system)等指導原則,引導QbD質控模式的實施。過程分析技術(PAT)是設計質量控制方法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全面認知和掌控藥品生產過程,顯著提高了制藥過程質量控制技術水平,在國際上已應用于化學藥和生物藥質量控制。

      在監管理念革新的大環境下,各國藥品審評和監管政策也發生了變化。美國FDA于2005年CMC試點計劃(chemistry,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 pilot program)<sup>[2]</sup>,旨在鼓勵醫藥企業申報新藥時踐行QbD,使大家更好地理解QbD,進一步改善藥品審評和注冊機制。QbD理念下的CMC審評,強調對物料屬性、制藥工藝、生產規程與藥品質量之間關系的充分把握,圍繞高質量產品目標優化劑型、處方和工藝等,要求小試批、中試批、臨床批與商業批之間有良好的對應。在新藥CMC審評過程中貫徹QbD觀念,可將質量監管由終端產品質檢前移到新藥審批階段,提高管控藥品質量風險能力,有利于實現彈性監管。美國FDA近來還改進監管策略,倡導質量量度(quality metric)評價,要求醫藥企業提交質量量度(包括批次合格率、質量投訴率、召回率等)指標狀況報告,借此綜合評估及度量醫藥產品質量和企業質控技術水平,發揮醫藥市場和消費者的監督作用,推動企業建立更加完善的醫藥產品質量保障體系。

      此外,美國FDA、歐洲EMA及日本PMDA等相繼提出推進“監管科學(regulatory science)”發展。監管科學是一門“發展用于評估所監管產品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及性能的新工具、新標準或新方法的科學”<sup>[3]</sup>,為醫藥產品監管理論及質量控制技術創新發展提供了全方位視野和前瞻性科技思維,迅速得到各國關注。我們團隊也加盟參與美國FDA監管科學研究計劃,開展了中藥質量監管方法研究<sup>[4]</sup>。美國FDA于2011年發起召開監管科學全球峰會<sup>[5]</sup>,每年舉行一次,浙江大學與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在杭州承辦了第二屆峰會<sup>[6]</sup>,今年將在意大利舉辦第五屆峰會。伴隨著監管科學的國際間協同研究,藥品質量控制技術前進方向正在發生變革。

      2 中藥質量控制技術發展概況及難點分析

      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已取得巨大進步,建立了以化學標志物檢測為核心的中藥質檢技術體系。縱觀中藥質量控制研究,大致可分為質量檢測技術和過程控制技術兩大研究領域。長期以來,人們注重中藥質量檢測技術研究,而較忽視中藥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技術研究;注重化學標志物檢測技術研究,而較忽視生物標志物檢測技術研究;重視藥品質量分析和評價新技術研究,忽視監管科學的系統性研究;研究格局以零散化的各類分析測試方法研發為主,尚未全面構建科學、可靠并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質量保障體系。

      2.1 中藥質量檢測技術研究領域 分析檢測技術是藥品質量控制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隨著分析化學(特別是儀器分析)迅猛發展,中藥質量檢測由最初的靠經驗鑒別(以感官為主),逐步發展為定量分析(藥效成分、活性成分、指標成分或主要化學成分,以及有毒有害成分)、色譜指紋圖譜與鑒別分析(性狀、顯微、理化和薄層色譜等)并重的質量分析模式。

      化學指紋圖譜是一種具有整體性、特征性和模糊性的物質相似程度評價方法,適用于藥材真偽鑒別、中藥產品批次間一致性檢驗等方面。近年來,一批學者在中藥色譜指紋圖譜分析技術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發展了多元指紋圖譜、定量指紋圖譜、生物活性指紋圖譜等一系列新方法,但這類分析技術尚難以應用于檢驗中藥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成分定量分析是最為重要的中藥質量檢測技術,但受限于對照品供應及分析成本,難以在藥品質檢中普遍推廣。因此,中藥標準物質替代測定法<sup>[7]</sup>(包括一測多評法、替代對照品法、相對響應系數法等)近年得到重視和發展。此外,將色譜分析技術與生物活性檢測法相結合已成為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若干研究進展<sup>[8]</sup>。

      綜上,該領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化學標志物為核心的質檢技術及化學指紋圖譜技術等方面,生物標志物質檢方法研究報道極少。現有技術可控制藥品原料的來源及安全性,但難以確保中藥產品有效性和質量一致性。

      2.2 中藥制藥過程質量控制技術領域 藥品質量源自于從原料到制劑整個制造過程,即中藥質量標準的提升取決于生產全過程質量控制技術。自中藥工業發展以來,業界對制藥過程質量控制技術重視不足,相關技術研究進展緩慢。為此,我們團隊率先開展中藥生產全過程質量控制技術研究,提出制藥過程全程質量控制策略<sup>[9]</sup>,開辟中藥制藥PAT技術研究方向,創建了中藥制藥過程質量在線檢測方法<sup>[10]</sup>,并將QbD理念引入中藥質量控制技術研究領域,構建中藥關鍵質量屬性、關鍵工藝參數、關鍵物料屬性辨識方法以及“設計空間”開發方法<sup>[11]</sup>。近年來,近紅外光譜、紫外光譜、工業電導率等過程分析檢測方法和基于QbP理念的質量控制技術已應用于中藥工業,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然而,目前我國中藥制藥過程質量控制技術整體水平仍較落后,大部分中藥產品的生產過程缺乏有效管控,工藝參數與藥品質量關系不清,關鍵質控點不明,制藥數據尚未合理采集、集成、挖掘和利用等。

      2.3 中藥質量控制難點分析 由于中藥產品化學物質復雜、制藥工藝精密度低、藥學研究基礎薄弱,因此與化學藥相比,中藥質量控制面臨眾多難題,主要難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中藥自身的復雜性:中藥化學成分眾多,主要成分未必是藥效成分,甚至不是活性成分;微量成分有可能是重要的藥效成分;天然產物批次一致性較低;單一或少數幾個成分并不能真實反映中成藥質量;此外,許多中藥產品中各類藥效成分的比例可能與臨床療效關聯,這就顯著增加了藥品質量檢測和監管的難度,“控什么”成為眾多中藥品種質量控制研究中的瓶頸性難題。

      ②絕大部分中藥品種存在臨床定位模糊、作用靶點不清等共性難題,針對證候的中藥難以定義“活性”,導致中藥藥效成分往往不明確,質量控制指標失去療效相關性,造成藥品質量檢驗標準不能確切反映其臨床療效,陷入質檢方法與療效相脫節的困境。

      ③絕大部分中藥產品制藥工藝粗糙、制藥裝備落后、過程質量控制手段簡陋;而原料藥材受氣候、生態環境、采收時節、炮制等多種因素影響,其化學物質一致性不高,致使中藥制造過程中去除有毒有害成分、保證藥效成分足量、調控產品化學組成一致性的難度很大,“如何控”成為眾多中藥品種質量控制研究中另一個瓶頸性難題。

      ④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中藥品種繁多且生產企業上千家,大部分品種由“地標”升“國標”而來,當年的藥品注冊要求過低,造成現今中藥產品監管困局難破。面對歷史遺留問題,監管科學及政策研究嚴重滯后,不僅致使非法添加、原料造假、擅改工藝等違規行為防不勝防,而且導致許多本應由藥品生產企業承擔的責任轉嫁到政府監管部門,“如何監管”已成為中藥產業的關鍵科技問題。

      3 中藥質量控制研究領域面臨的挑戰

      如何保證源自于植物等天然產物的中藥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世紀性挑戰,其主要挑戰包括以下方面。

      3.1 中藥材質量控制方面 中藥材所含化學物質復雜且受基原、種植及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成分含量波動較大。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藥材質量批次間一致性是中藥材質量控制技術的現實挑戰。

      3.2 中藥制藥過程質量控制方面 如何用不均一穩定的中藥材原料制造出質量一致性高的中成藥無疑是制藥過程控制技術所面對的極嚴峻挑戰。不同的中藥提取制備工藝(生產流程、操作規范或工藝參數等)會造成物料成分變化,致使中成藥產品有較大差異。對過程質量控制技術研究的輕視導致人們對中藥制藥過程認知甚少,過程狀態數據積累嚴重不足,工藝參數、物料理化性質與藥品質量相關性難以辨識;過程質量在線檢測技術的應用尚待推廣,與藥品安全性及有效性相關的物料質量監測或監控技術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如何采用事中控制或事前控制等先進的質量控制模式,建立科學可行的制藥工藝標準及生產技術規程是重大前沿課題。

      3.3 中藥產品質量檢驗方面 由于中藥的特殊性,以化學標志物檢測為核心的中藥質量標準難以保證藥品質量,使不法廠商有空可鉆并易造成社會誤解,這是當前中藥質量檢驗學極難應對的挑戰。此外,化學標志物對照品的可獲得性、穩定性、生產成本、環保成本,以及與療效相關性和儀器分析成本都給中藥色譜分析法的擴大使用提出了現實挑戰,能否使用混合物作為對照品來檢測中成藥質量成為新的研究任務。

      3.4 藥品監管法規方面 原料造假、非法更改生產工藝或非法添加化學物質等違法行為具有隱蔽性和多樣性,依照現行法規和體制機制,監管難度很大,監管成本和代價高,易在突發中藥安全事件時應對失措。如何從根本上防止和杜絕中藥生產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是藥品監管法規建設面臨的艱巨任務。

      3.5 中藥產業大數據方面 中藥從田頭到車間,從藥材到產品,從提取工藝到制劑包裝,從生產廠家到藥檢部門,從醫院到患者,縱橫產生海量數據,這些每時每刻在產出的數據蘊藏著豐富的質量相關信息,是創新發展中藥質量控制技術的寶貴資源。但目前這些數據絕大部分處于丟失、殘缺、分散、凌亂、異質異構、時空跨度大、非電子文檔等狀態。醫藥“信息孤島”現象嚴重,數據壁壘不僅存在于政府監管部門、醫院、藥廠、藥檢院所等單位之間,也存在于中藥生產全過程各環節之間,各類數據難以整合分析并加以利用。這是采用大數據科技發展中藥質量控制技術所面對的最大挑戰。

      3.6 中藥標準國際化方面 中醫藥是歷經千百年發展形成的傳統醫學模式,自成理論和臨床治療體系。中藥產品要想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就必須以現代醫學理念審視和研究中藥質量控制方法,建立既體現中醫藥特點又符合醫藥監管科學要求的技術標準,從而得到國際醫藥界的認同,這是我國中醫藥界的重大歷史使命。

      4 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創新發展策略

      在中國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邁進的征程中,中藥產業在發展全局中處于關鍵戰略位置;而中國制藥要謀求世界地位,提升藥品質量是首要任務。筆者認為,必須從國家戰略層面深刻思考中藥質量控制領域的瓶頸性和前沿性難題,對其關鍵核心技術及其發展路線圖展開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將碎片化、分散化、局域化的相關技術研究匯聚到系統性融合的科技創新平臺上,推進中藥產業技術集群創新;應當采用現代醫學方法研究中成藥臨床定位、藥效物質及其作用機制,科學闡釋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盡快開展中成藥質量量度的頂層設計工作,進而制定科學、合理、先進的中藥CMC規則,重構中藥質量控制核心技術體系,有力應對中藥產品監管領域的嚴峻挑戰。

      據此,筆者提議以大數據等科技思維驅動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創新發展,創建“全程感知、四元互聯、科學辨識、精準管控”為核心的技術體系,打通制藥企業、藥品流通、臨床應用與藥監部門之間的數據網路,將中藥生產全過程質量控制與中成藥質量監管一體化融合,通過持續收集、積累并整合分析中成藥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各環節產生的海量數據,透徹掌握藥用物料屬性、過程狀態參數與產品質量、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間相關性知識,從而建立中成藥質量進化式提升機制;以“大數據制藥”理念,構建“人/機/物/環境”四元互聯的制藥工業物聯網,隨時感知中成藥制造過程狀態,辨識過程狀態參數與藥品質量相關關系,建立全過程管控知識模型,實現基于過程知識庫的測、控、管一體化協同控制中成藥質量,進而通過各項技術綜合升級,全面提升中藥標準(包括藥材原料標準、中成藥質量標準、制藥工藝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風險管控標準等);以“大數據監管”理念,強化中成藥質量監管的廣度和深度,破解中藥制藥過程監管缺位難題,創建基于大數據的中成藥質量風險警戒方法,進而制定科學、全面、適用的中藥產品質量量度,改進和完善中成藥產品質量監管體制機制。

      5 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創新研究方向

      根據上述技術創新發展策略,新一代中藥質量控制核心技術包括:中藥質量檢驗技術、制藥過程狀態檢測技術、制藥工業物聯網技術、數字制藥技術、中藥質量大數據技術、質量風險管控技術等。筆者對相關技術創新研究建議如下。

      5.1 化學與生物標志物檢測相融合的中藥質量檢驗技術 改進和完善現行中藥質量檢驗技術的重要突破口是創新發展生物標志物檢測方法,以便更有效控制中成藥質量,進而創建以化學標志物與生物標志物同時檢測為核心的中藥質量檢驗方法學。因此,尋找既符合中藥特點又具有良好方法學屬性的生物標志物檢測手段是當務之急。對于作用機制清晰、靶標明確的中成藥品種,可采用酶促反應、免疫反應等方式構建生物標志物快速檢測方法;而對于靶標不明確或作用機制較復雜的中成藥品種,可采用基因芯片或蛋白芯片等以模式評價方式控制藥品有效性。

      5.2 中藥制藥過程狀態檢測技術 針對中藥制藥過程關鍵工藝環節及關鍵質控點,采用先進檢測原理大力研發制藥過程狀態參數感知技術(包括在線、離線、旁線、側線等檢測方式),破解中藥制藥過程狀態數據收集難等瓶頸問題,為實施“大數據制藥”打好基礎之戰。

      5.3 制藥工業物聯網與質量風險管控技術 創新發展制藥工業物聯網技術,打造“數字化透明”的中成藥制造平臺,通過“人/機/物/環境”四元網絡管控方式,將中藥質量控制模式由“平面控制”發展為“立體控制”。針對制藥工藝流程的瓶頸環節設計關鍵質控點,采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精準控制各工藝節點的藥用物料質量在限定范圍內,顯著提高質量風險管控能力。

      5.4 中藥數字制藥技術 數字制藥技術包含多方面多層次,即以制藥設備控制為目標的數字制藥技術;以物料質量控制為目標的數字制藥技術;以GMP管理為中心的數字制藥技術;以工藝精密度控制為中心的數字制藥技術,以質量風險管控為中心的數字制藥技術等。為全面提高中藥標準,應當全方位綜合發展中藥數字制藥技術。

      5.5 中藥質量大數據技術 破除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數據壁壘,采用統一性的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工具,研究建設中成藥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各類數據集成平臺,制定中藥質量相關數據格式標準。研發中藥質量相關數據的采集、分析、挖掘、利用、規律發現等關鍵技術,為建立中藥生產全過程質量控制知識系統打好關鍵之戰。采用大數據科技對各類數據集群進行關聯分析,全局化、系統化辨識中藥質量相關信息,進行構建基于大數據的中藥質量量度,持續改進和完善中成藥質量控制和質量風險監管體系。

      大數據時代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開啟將深遠影響中藥質量控制技術走向,引發中藥質量控制核心技術體系的變革。我們應努力創新開拓,積極參與監管科學國際間協作研究,大力提升中成藥科技競爭力,制定國際認同的中藥質量標準,完成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 Buxton B, Hayward V, Pearson I, et al. Big data: the next Google [J]. Nature, 2008, 455 (7209): 8.

      [2] FDA. Submission of 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s information in a new drug application under the new pharmaceutical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notice of pilot program [J]. Fed Regist, 2005, 70 (134): 40719.

      [3] FDA. Advancing regulatory science for public health [EB/OL]. 2010-10-06[2015-07-31]. http:// fda. gov/downloads/scienceresearch/specialtopics/regulatoryscience/ucm228444. pdf.

      [4] Zhu J Q, Fan X H, Cheng Y Y, et al. Chemometric analysis for identification of botanical raw materials for pharmaceutical use: a case study using Panax notoginseng [J]. PloS ONE, 2014, 9 (1): e87462.

      [5] Slikker W Jr, Miller M A, Lou Valdez M, et al. Advancing global health through regulatory science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global summit on regulatory scienc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J].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12, 62 (3): 471.

      [6] Miller M A, Tong W D, Fan X H, et al. 2012 Global summit on regulatory science (GSRS-2012)-modernizing toxicology [J]. Toxicol Sci, 2013, 131 (1): 9.

      [7] 孫磊, 金紅宇, 馬雙成, 等. 中藥標準物質替代測定法技術指導原則 [J]. 中國藥學雜志, 2015, 50 (4): 284.

      [8] Tilton R, Paiva A A, Guan J Q, et al.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for quality control of botanical drugs (PhytomicsQC): a case study of Huangqin Tang (HQT) and PHY906 [J]. Chin Med, 2010, 5: 30.

      [9] 瞿海斌, 程翼宇, 王躍生. 論加速建立現代化中藥制造工業的若干制藥工程技術問題 [J]. 中國中藥雜志,2003, 28 (10): 904.

      科技創新的戰略范文第3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戰略;思路;措施;聯系

      Abstract: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s the basis for enterpris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 modern enterprise undertak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historical mission, strength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cultivate enterprise core technology of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management mo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measure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deas; measures; contact

      中圖分類號:F27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一體化、市場全球化已成為經濟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我國企業生存環境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復雜,買方市場的形成,國外知名企業涌入,我國企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研究表明:企業想要長治久安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要進行技術創新戰略,因為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核心專長,將是企業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與發展的主要支撐。在當前極具挑戰的市場環境中,現代企業若想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行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的聯合進步。

      二、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內涵、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內涵

      在廣義的概念上,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與工程化、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信息化等環節,也包括這些環節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組織創新。從技術創新的過程上,技術創新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間試驗、生產、銷售五個相互銜接的階段。而狹義的技術創新僅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即產品、工藝的創新。(本文論述主要采取技術創新這一狹義的概念)。

      (二)、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基本思路

      在市場上,企業提供的和消費者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還應當包括銷售過程中的服務以及銷售以后的服務。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主要目的也必然是研究和開發新產品,迅速地將其投入市場,通過一定的銷售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務將技術創新的成果最終轉化為效益。也就是說企業技術創新除了就產品本身進行創新外,還應當在銷售方式和售后服務等多方面尋找思路。

      1、在產品方面,除了開發全新的產品之外,還可以根據市場的需要對原有的產品進行改良和組合。一方面,針對市場新的需求,適時地推出獨具特色的、技術含量高的、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新產品;另一方面,對仍有生命力的舊產品進行技術改造,或開發其附屬功能,或將多個產品特性優化組合為更具靈活性、新穎性的產品,從而增強其生產競爭力。

      2、在銷售方式方面,可以嘗試通過網絡進行銷售,即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產品的推銷。企業建立網上銷售系統,不僅可以提高銷售速度、擴大銷售范圍,還有利于溝通與外界的聯系,展示企業的技術實力,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也為及早適應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奠定良好基礎。

      3、在售后服務方面,除了傳統的“三包”、送貨上門等服務外,還應全面了解客戶的個性特征和潛在要求,想方設法增加附加服務項目,使客戶從產品功能中獲得滿足的同時,能享受更多的超值服務、特色服務,強化客戶對本企業產品的“忠誠度”和“依賴感”,為持久贏得市場創造條件。

      (三)、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基本措施

      技術創新是企業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組織和調動起來,并對外部環境加以協調利用,以實現創新目標的系統工程。要切實抓好這個工程,需采取多方面的保證措施。

      1、技術創新需要組織機構的保證。企業應建立一個專門部門,將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起來,為進行技術創新提供組織支持。

      2、技術創新需要運作機制的保證。技術創新包括創新決策、創新實施、創新實現三個運作環節。這三個運作過程所產生的方法、手段共同構成了技術創新的運作機制,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3、技術創新需要激勵機制的保證。為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應當從制度上加以保護和激勵。在企業內部,制定引導職工進行技術創新的規章制度,在企業外部,切實保護新產品開發者的知識產權,并給予最佳扶持和政策優惠,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4、技術創新需要人力資源的保證。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必須引進一些能把廣泛的相關知識和專業知識相融合并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同時要注意加強職工文化知識和業務技能的培訓,努力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影響因素

      (一)、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廣義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企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影響;二是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前者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統一。后者反映企業在追求長盛不衰的發展過程中,既要考慮近期的利潤增加和市場擴大,又要考慮持續盈利增長,并且要建立和維持良好的公共關系。而狹義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指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此,主要采取狹義上的概念進行論述。

      (二)、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1、企業管理者只重視近期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企業應該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兩個維度之間保持平衡。管理者使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重視社會效益。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其目標必然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企業作為社會組織,其經營行為必須要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生態效益的忽視,也是制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所在。企業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不惜損害環境和后代利益,結果導致企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破壞的不協調狀態。企業將陷入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中,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因此,企業必須建立一種與自然互利共生、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保持與周圍環境的和諧。

      2、專業技術人才不合理的流失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才資源成為企業諸多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因此,企業應做好人才的留用,防止人才的流失,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專業技術人員擁有核心技術、掌握核心業務、控制關鍵資源,構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他們以20%的比例創造了企業80%以上的財富和利潤,如果這些人員流失,就會影響企業工作的連續性、工作質量和企業人員的穩定性,從而弱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競爭力。因此專業技術人員成為企業人才競爭的主要對象。

      四、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及作用

      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容看,技術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要通過持續不斷的進行以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為主要內涵的技術創新活動,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又取決于企業獲得知識及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一切的基礎是如何有效地學習。學習是企業永生的發動機,為了應付不斷變化的世界,企業必須培養和提高應變能力,發展新技能和采取新態度的能力,這就是學習的能力。

      五、結論

      科技創新的戰略范文第4篇

      陳宜瑜在《科技導報》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國家科學基金的管理單位必須準確把握科學基金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定位,明確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不斷增強駕馭和管理科學基金的能力,為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做出積極貢獻。根據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需求,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部署出發,科學基金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定位應該是:支持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發揮導向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切實加強和支持基礎研究。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始終堅持和鼓勵自由探索。我們必須尊重科學規律,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情緒,把堅持自由探索作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充分發揮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它主要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科學的方式引導科學家圍繞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開展長期的自由探索和創新研究。二是通過科學基金的平衡與協調功能,實現國家科技資源的高效利用。三是通過科學基金的粘合與輻射作用,促進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合作,引導社會資源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知識管理的含義

      王玲、楊武在《現代財經》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以知識為對象的知識管理是管理領域的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大家廣泛認可的定義。不過,比較流行的定義認為,知識管理是對一個企業集體的知識與技能的捕獲,然后將這些知識與技能分布到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最大產出的任何地方的過程。知識管理的目標就是力圖能夠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便使他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決策。知識是企業的財富,企業的知識隨著企業的成長而積累沉淀下來。知識管理的實質就是對價值鏈進行管理,使企業的知識在運動中不斷增值。從知識管理所涉及的管理過程來看,可以將知識管理分成知識采集與加工、知識整理與存儲、知識傳播與共享、知識創新與應用。知識采集是基礎,知識存儲是必要手段,知識創新是新知識的來源,知識應用是知識管理的目的和價值的實現方式。總之,知識管理必將成為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核心,并迅速改變企業的經營管理手段與發展模式。

      有效溝通可以提升企業的運作效率

      何凌云、劉傳哲在《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5年第7期撰文指出,有效的溝通是提高企業運作效率的良藥。因此,優化企業的內外部溝通,尤其是內部溝通應受到每個企業的重視。第一,溝通困難是企業的癥狀而不是原因。中國大多數企業都面臨溝通困難的問題,但是,企業不應當以溝通困難掩飾其內外部運行機制出現的問題,對于其運作的低效,應進行更深入的剖析。第二,企業必須適時調整溝通投入。企業在起步和變革時期需要更多的溝通投人,在發展和成熟階段,依賴于前期良好溝通的“慣性”作用,相關的運行機制已較好地磨合,也就應適度減少其溝通投入。第三,企業改進內外部溝通的行為應具有持續性。企業應克服惰性思想,并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溝通策略,同時考慮溝通成本,防止因過多的溝通投入造成效益減損。第四,企業應謹防溝通中的干擾因素,應將信息渠道的建設和完善納入企業長期發展計劃,并謹防“信息過載”和信息與權利的同化,處理好組織規模與組織機構設置以及集權和分權的配比關系,減少因溝通通道加長可能導致的效率減損。

      科技創新的戰略范文第5篇

      關鍵詞:創新;戰略;認識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016-02

      黨的十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來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的核心和關鍵,必須在制定政策、落實資金、強化扶持、注重實效方面推進科技創新,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

      一、切實把發展思路聚焦到科技創新上來

      (一)提高認識,切實擺上位置

      當前,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攻堅期和創新能力的躍升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課題,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從政府、到企業以及每個人,對此都有責任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切實認清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切實把科技創新擺上重要位置,切實把一切能調動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二)加強領導,營造良好氛圍

      建立健全創新激勵機制,突出以自主創新、知識產權和產業化實績為主的獎勵導向,加大對優秀科技成果和人才的獎勵力度,組織科技創新大會,大張旗鼓表彰宣揚科技創新先進典型、先進經驗,對科技創新有重大貢獻的進行重獎。加強區域技術經濟合作,以“加強科技合作、促進成果轉化、引進科技人才、加快產業發展”為主題,舉辦科技成果交易和人才交流會、舉辦科技成果會、高端論壇等活動,營造濃厚的創新環境和氛圍。

      (三)科學部署,強化政策支撐

      企業的創新離不開政府的推動,政府部門要圍繞本地區發展大局,制定自主創新體系規劃、人才戰略規劃等。同時還要進一步健全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項目申報、科技投資導向、專利申請等方面的政策法規,為企業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開展創新攻關創造條件。通過健全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等工作,著力構建本地區要素完備、配置高效、協調發展、充滿活力的自主創新體系。

      二、積極把財力投入傾斜到科技創新上來

      (一)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創新

      激活民間投資,降低準入門檻,按照“鼓勵民間投資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的原則要求,重點向科技創新方面引導。做好中小企業擔保、信托投資等投融資工作,有效科學解決創新資金缺口問題,為創新驅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二)推進金融資本支持創新

      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創新,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為科技企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積極搭建科技與金融合作的平臺,設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等。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引導基金,設立綠色產業投資基金,構建扶持科技發展的擔保機構,為企業創新資金保障增添渠道。

      (三)爭取上級補助引導創新

      上級專項補貼資金不僅能彌補創新資金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政策引導作用和激勵作用。要認真學習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積極謀劃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在科技創新重大項目規劃布局、審批核準、資金安排等方面爭取國家、省和市科技推廣等專項建設資金支持,為創新驅動提供活力。

      三、真正把企業主體突出到科技創新上來

      (一)扶持企業開展創新合作

      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搭建科技信息平臺,提供國家優惠政策、經濟走勢、行業動態、科技創新方面的信息;搭建企業供求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優質的供應商和客戶,加強雙方戰略合作;搭建人才供求信息平臺,建立本地人才信息數據庫,為企業人力資源高度提供便利 [1]。堅持把優先扶持產學研科技項目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手段,適時召開產學研對接大會,組織企業與國內知名高校簽訂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努力推進科技成果、專利技術與企業實現對接、轉化,推進產業化進程。

      (二)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和技術創新的主體,能夠敏銳地把握市場對創新的需求,對成果轉化應用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在產學研合作中處于關鍵環節和核心地位。只有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才有根本的力量依托,科技創新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2]。可以依托骨干企業,通過戰略引進、合作共建、扶持培育等途徑,鼓勵企業建立技術中心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三)幫助企業引進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是企業快速發展的根本保證。實施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為抓手,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載體,幫助企業重點培育和引進戰略支撐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在戶籍、檔案管理、職稱晉級等方面實現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培育創新團隊、創新領軍人才、創新創業骨干人才,夯實促進科技創新的人才基礎。

      四、始終把科學發展依托到科技創新上來

      (一)依托創新驅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傳統的競爭優勢和經濟發展動力正在削弱,雖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大而不強。總體上還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存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急需解決的問題 [3]。由低端到中高端這個形勢“倒逼”我們必須通過創新這個驅動力來解決、來發展。要努力在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設備方面下功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延伸產業鏈條,加速技術升級和產品換代,穩步提高競爭水平。

      (二)依托創新驅動打造特色專業園區

      一個地區要實現創新驅動大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園區,反過來,創新驅動對產業園區的發展起著根本的推動作用,專業化的科技園區發展與創新發展具有良性互動的關系。要依托創新,破解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創造企業科技創新的環境和條件,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為區域自主創新發揮支撐、帶動和示范作用。

      (三)依托創新驅動推進“新四化”融合發展

      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必須由原來的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創新是“新四化”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協調發展的動力和核心。要通過創新,積極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從而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 耿明齋.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基于傳統農區的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59-280.

      [2]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研究課題組,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海城模式:三化并舉協調發展[M].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21-137.

      [3] 曹勃亞.新驅動謀發展[J].時事報告,2013,(3):8-15.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 of Innovation Strategy

      LIU Chang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Zhengzhou 450009,China)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色欲色欲www|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中文有码亚洲制服av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亚洲欧美第一成人网站7777 |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大牛影视|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亚洲精品韩国美女在线| 亚洲乱码卡一卡二卡三|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 成人婷婷网色偷偷亚洲男人的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亚洲色图.com| 中国亚洲呦女专区|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AV日韩AV鸥美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