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和臨床醫學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專科護理教育與本科護理教育的起點基本相同,這對專業技術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培養周期較短,課程多,時間緊,所以,在專業教育上與本科有明顯的差異,但是,這種差別應是對不同崗位的適應能力的不同,應是這一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與另一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在結構方式上的區別,而不是這一崗位和另一崗位所需知識和技能單純地按比例地增加和減少。根據護理實踐的需要,確定出專科護理人員適合的工作崗位,再根據這些崗位的實際需要,培養出能夠獨擋一面的專門人才,這種在護理實踐專科化的基礎上定向化和專門化的培養,應是專科護理教育的主要特征。進行分科培養,這就使專科護理人才既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達到了較高水平,同時也解決了專科教育培養周期短與課程多、時間緊的矛盾,并且使培養的人才有了針對性,便于更有效地促進臨床護理技術的發展。
那么,護理專科專業如何設置呢?我們認為,醫療和護理服務的對象是同一個人,它們只是根據不同的實踐范疇,按照自己的學術體系,采用不同的服務措施而己,所以,醫療和護理的專業設置應基本對應,才能在臨床實踐中分工協作,默契配合.目前,我國臨床醫療人才的培養,采取基本參照醫院臨床和醫療技術科室劃分設置專業的力、法,今年八月國家教委頒布的修訂后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醫療本科目錄》中,臨床醫學類專業共11個,除了護理專業外,還有醫療技術專業4個。臨床醫療專業6個,在6個臨床醫療專業中,除去營養學專業,目前實際迫切需要護理專業配合的專業只有5個,根據這種情況,當前設立四個臨床護理專業,基本可以滿足臨床護理實踐的需要,這四個臨床護理專業和它們適合從事的工作崗位與臨床醫療專業。
2、專科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要突出技術性的特點。
專科護理教育和本科護理教育都屬于高等護理教育層次,但是,本科護理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為本專業培養“通材”和骨干,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本科護理教育基地還很少,并且.在短時期內不可能較快發展的情況下,本科教育的力量,應主要放在培養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和護理科研的骨干力量上。而專科護理教育的目的,是要為臨床培養一大批能夠獨立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臨床護理人員,所以,專科護理教育,就不象本科護理教育那樣,要求學生具有全面深厚寬廣的理論基礎,而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成為臨床護理的骨干護理學本身就是一門應用科學,其理論知識實質也是實際操作的原理,從初級護理到高級護理教育的各個護理教育層次中,其中固然有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術面擴大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成份,還是操作原理的不斷加深和操作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所以,如果按照操作加理論設計各個護理教育層次的教學內容結構比例,。
從操作加理論的示意圖中可以看出,初級護理教育,對操作和理論的要求都較低,但相對來說要求操作素質比較高,必須具備一般的護理操作能力;本科護理教育,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當然對操作素質的要求也同時提高,但在對操作加理論的結構比例上,與初級護理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中級、專科護理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加理論素質的結構比例,基本應該相等。
考慮到專科護理人員還要作為高級護理人員去管理和指導中級以下的護理人員,所以,專科護理教育必須在護理基本知識和技能上,特別是在“專科”的護理知識和技能上,要達到和超過本科水平,才能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可見,專科是實踐和理論并重,在“專科”上具有專長的一個高等護理教育層次。在專科課程內部結構的比例上適當地處理好本專業知識和本科知識的關系,處理好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關系,是專科教育需要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
假如我們將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設計為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教學科研能力三種水平,各個護理教育層次的知識結構和應達到的水平可用圖2表示。從這個示意圖中可以進一步說明專科護理教育,以“專科”定向能力培養為主,并要求較全面地掌握護理基本理論知識和具有一定的護理管理、教學、科研能力。總之,專科要突出“專才”,這是專科的主要特征,專科護理教育應以“專科”定向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為主,這是專科護理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的高等護理制度剛剛恢復,要真正把專科護理教育辦好,對專科護理教育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也要做認真細致的研究和探討。我國現行的中等護理專業的教學計劃,一直是按照生物醫學的模式設置課程,分為普通課,基礎課和臨床課三段,與現代護理科學的發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適應當今臨床護理實踐的需要,如臨床課的名稱就是某科學及護理,一與之相對應的內容,只不過是某科學的“壓縮本”加上幾條護理條文而已。根據統計;現在中等護理專業使用的《內科學及護理》中的系統內科疾病及護理,全篇約33.8萬余字,涉及護理的內容僅有5.7萬余字,占全篇內容的17%,而且內容的編排,也只是在充分講述每一系統疾病的診治措施后,才在該系統末尾附了一些護理要點和方法,象這樣教材的內容構成比和內容編排,顯然是不適合護理專業使用的,所以,教材內容改革的幅度和難度就更大。
課程設置,必須和培養目標相適應,教材內容,必須和護理實踐的特點相符合,這是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根據現代護理科學的發展水平和護理實踐對一個“專科”護理人員的要求,我們擬定了內科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相對應的課程設置(見表2),試以此為例,探討專科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等問題。
根據這個計劃的設想,專科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可分為四類,①人文社會學科。②自然科學。③醫學基礎課、④專業課。這就比現行中等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計劃增設了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這是現代厭學模式轉變,護理教育觀念更新的必然結果。因為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人不僅是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社會的人,它依據人的社會習性,認為人類疾病的因素不僅有生物的因素,而且有社會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生態因素,人是生物、心理.社會交織而成的一個整體,所以,現代醫學要解決的問題已不再局限于個體疾病問題,而涉及到更廣泛的健康問題,因而現代護理學術體系有了更深入的內涵和更廣泛的外延,它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必須要有社會醫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廣泛的知識,通過整體的心身護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克服應激與病理狀態,這樣,人文社會科學理所當然地成為護理專業的基本教學內容。
自然科學作為護理科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比重也越來越大,由于人體的研究,不斷由整體一一系統—組織一一細胞一一分子向更微細的結構發展,需要的自然科學知識也將越來越向縱深深入,特別是高級護理人員還要具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需要掌握先進的科研手段和技術,這就使護理教育中自然科學的知識面增寬了,比重增大了。至于醫學基礎課與臨床課改革的要點,是要想方設法使這些課程的內容更符合護理專業的實際需要,即改變以醫學模式的課程設置為護理模式的課程設置。強調以護理模式設置專業課程,是由于醫療和護理具有各自完整的學術體系、實踐疇和具休內容,盡管它們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上的認識應該是一致的,但在促進疾病的轉歸的具體措施和方法上具有各自鮮明的特色,所以將兩者徹底割裂開來或者把一者附屬于一者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什么是護理模式呢?我們認為,護理模式就是護理實踐的方式與方法的總的概括,是護理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和依據,是護理學術體系的核心和靈魂。由于人類社會總是不斷地由低級到高級運動著、變化著、發展著,因而護理模式也在隨著人們對護理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社會文明的進化經歷了一個不斷改進、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正是由于這種變化,才使傳統的功能制護理方式發展為現在的責任制護理方式,簡而言之,與傳統的護理模式相比較,現代護理模式就是改變過去以“病”為中心的護理方式為以“人”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具體到臨床護理方面,就是要在充分認識社會、心理、生物、諸因素對人體心理、生理功能的影響及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綜合分析得出護理診斷,提出護理措施,通過護理方案的實施,使病人處于接受治療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圍繞培養學生這樣的知識和能力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編排,就是以護理模式辦護理教育的正確方式。
可見,護士應是多面手的專業人才,他們應該受到生物學、行為科學和臨床護理技術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訓,現代護理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白然科學,生物醫學相互滲透的一門綜合性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物醫學基礎,都是護理專業知識的基礎,所以專科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可歸納為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專業課三類(見表2)。經過對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國內現設護理系的十多所高等醫學院校護理專業教學計劃的研究分析,并根據設想的專科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相對應的課程設置方案,我們制定了內科專科護理專業的教學計劃。
總結
1、本文分析了世界護理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認為由于護理模式由單純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使護理的知識面大大地擴大了,且護理的學術體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基礎上的護理實踐專科化是現階段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求護理教育要適應這種趨勢,由職業教育觀念轉向普通教育,并要加強高等護理教育在護理教育中的比重。
2、闡述了我國護理事業和護理教育的現狀,認為我國現在護理人員數量少,素質差,護理教育落后于現代護理學發展的狀況是非常嚴重的。
關鍵詞:手術室;專科護士;現狀;發展
手術室是救治危重癥患者的主要場所,隨著近代科學、病理生理學、解剖學和麻醉學等的發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轉化,促進了手術相關學科的發展[1]。再加之各種最新技術及新方法均最先集結于手術室,均促進手術室護理工作不斷完善和發展。且隨著經濟發展、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患者對手術室護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手術室高素質的專科護士已成為手術室護理管理者的重點關注問題。本研究旨在回顧手術室專科護士的發展,并對專科護士的培養提出展望。
1我國手術室護理專科發展的動力
1.1醫療體制改革推動了手術室護理專科化發展
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衛生部提出,我國醫院在完善醫保體系的基礎上,發展管理企業化、水平現代化及服務整體化的醫院,向著質量效益型、精細的信息化管理發展,實現效率、質量和待遇的提高[2]。隨著我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的推廣,旨在推進責任制整體護理,為患者提供整體護理,加強專業建設,進一步深化對護士的崗位管理,推行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的局面已經到來。對于手術室護理而言,護理模式的改革給原有手術室管理模式帶來了挑戰,也對手術室護士的服務意識帶來了挑戰。因此,手術室護理管理者需要從改善護理服務質量和提高護理專業化入手,響應手術室醫療改革。而加強對手術室護士的專科化培養是提高手術室服務質量和提高專業化的重要方法。
1.2醫療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手術室護理專科化發展
醫學一直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聯系,臨床中運用先進的科技診斷、治療及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促進人們的健康。在手術室,微創手術,如各種顯微手術、介入治療、內鏡治療等已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與應用,臨床中在保證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上追求創傷小、恢復快、疼痛輕。此外,各種高風險手術已經開展,如人工臟器、器官移植等,推動了新設備的應用。因此,手術室中手術方法、手術室模式的改變均要求手術室護士具備更高的專業技能,有效配合醫生,以促進手術室高效運行,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2手術室專科護士的職能素質
2.1專科護士與臨床護理專家
在美國最先流行高級護理實踐,以順應護士專科化發展和提高護理臨床實踐能力。臨床護理專家是高級護理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護理研究生畢業且獲得專科護理能力認證后的護士才能成為臨床護理專家[3]。而在日本,專科護士是指在某一護理領域,具有熟練護理技術和專科知識且完成了對專科護士所要求的所有課程,則可以獲取專家護士資格[4]。多數學者認為專科護士和臨床護理專家是兩個概念,專科護士是指具有一定實踐經驗且經過某專科系統培訓后獲得資格認證的護士;而臨床護理專家是經過系統實踐和理論培養且具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和專科理論知識并具有護理研究生及以上學位,并通過統一資格認證后的護士。因此可以看出,二者在學歷要求、專科領域深度、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別[5,6]。
2.2手術室專科護士的職能素質
因護理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所以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職能素質有一定的規定。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特點導致其對護士素質的要求與普通病房存在差異,手術室護士的角色定位為具有一定的學歷條件,通過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證并累積一定的手術室實踐時間;再接受系統化的專科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訓后,具備獨立解決護理工作中難題和良好評判性的工作能力。手術室護理的新理念為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需要提供護理,保證患者得到最佳的護理服務。這一理念就要求手術室護士既要參與到手術中,高質量配合手術的完成,還要求護士作為手術環境的“維護者”,手術過程中各種安全隱患的“排查者”,以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保障患者安全。手術室護士還需要作為院內感染的監控者。相比較以往的手術程序,護士已有更多機會參與到手術中配合醫生完成手術,并在一定領域已發展為技術助理,如專職內鏡護士、醫生助手鏡等。而在國外,已經設有麻醉護士或者護士麻醉師來負責患者的麻醉工作。專職麻醉護士需要有熟練和扎實的麻醉配合技術和搶救技術,能夠熟練使用各種麻醉機、監護儀、自體血采集和回輸器、血氣分析儀、神經刺激器以及各種藥品,同時還需要掌握各種氣管導管、喉鏡及支氣管鏡的使用方法[7]。雖然對于麻醉護士的設立在我國還未開展,但也表明手術室護士承擔具有專科性的角色職責已成為一種趨勢。當前國內外對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養現狀存在一定的差異,表現為:培訓模式及培訓時間要求不同、對專科護士的準入資格要求不同、專科護士認證方式不同、專科護士角色及工作內容不同等。在德國,成為手術室專科護士需要單位出具兩年的工作證明,然后再接受2年的專科職業培訓,培訓結束后再通過州政府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后,可以獲得專科護士職業資格。而在美國,手術室專科護士必須接受3個月的培訓課程,并通過一定的資格能力測試后才能取得認證[8]。
3國內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養現狀
當前我國已經在一些護理領域開設了專科護士的培養,如已開展了對糖尿病、造口護理、重癥監護等領域的專科護士培養。實踐證明專科護士可以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也更能推動護理學科的發展,其必要性已在護理界得到了重視。而當前我國對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訓模式欠統一,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周期也較長,以及地區間的差異顯著制約了我國手術室專科護士的發展。衛生部最初于2005年委托中華護理學會啟動“手術室護理師資培訓項目”,其目標是為臨床手術室培養護理骨干,培訓班每年舉辦一次,已有500多名手術室護士參與了項目培訓并通過了考核,取得了手術室專科護士的資格。隨后,全國各省市也逐步開展了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訓班,使得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訓及認證逐漸標準化。我國手術室專科護士培養模式的培訓內容包括兩部分。(1)理論授課:專科管理理念、專科設備和手術器材的最新應用,手術治療過程中護理配合的要點和護理重點,手術室常見基礎操作技術,手術室急救技術及手術室教學管理等。(2)臨床實踐:手術間手術配合,包括所有配合流程、儀器使用等;在手術供應部學習敷料和器械的準備、消毒滅菌、保養流程等;在麻醉恢復室學習各種生命體征的監測觀察以及麻醉恢復期的護理等。衛生部計劃在今后加快對手術室專科護士的規范化培訓,以期為臨床培養更多的優秀專科護士。實踐表明,專科護士實現了為患者提供最佳護理和教育的目標,促進患者康復和自我護理能力,指導和幫助其他護理人員,并為其提供專科領域的建議[9]。當前的專科護士在手術室工作中承擔多項配合工作,包括負責各種高精尖、特大手術的配合工作;并兼顧手術室護理培訓工作和科室的教學科研工作,最大可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因此,手術室護理人員只有通過不斷提升護理服務的專業化,改善護理服務質量,才能滿足人民對護理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4手術室護理專科化培養的展望
當前國內手術室護理的專科化培訓僅在2005年才開展,存在培訓機構不統一、資格認證標準不統一、專科護士崗位設置和職責不一致等問題。因此,全國手術室護理管理者仍需要加大合作,共同探討適合我國的科學高效的培養模式。通過對我國專科護師培養現狀的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展望。
4.1明確護理學科定位
國務院于2011年明確護理學已不再從屬于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而是一級學科。因此臨床護理需要明確護理學科定位,建構適合護理學科發展的體系,加強對護理人才的培養,促進學科的發展,但護理學仍與臨床醫學密不可分,應做到互補合作,實現共贏。
4.2發展多元化培養模式
我國各地區護理管理者應在充分借鑒國外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養經驗上,聯合院校的師資力量,逐步開展專科護士培訓,規范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訓模式。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訓模式應該在依據高等院校系統的理論研究上,依托醫療機構的臨床師資隊伍,發揮較好的人才培養作用。在專科護士的培養形式上,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學制式培訓和分期學分積累模式等。規范化專科護士的培訓制度,促進護理專科化的健康發展[10]。
4.3逐步擴大專科護士的培養規模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指出,預計到2015年建設一支數量規模適宜且素質能力優良和分布合理的護士隊伍[2],該目標已得到了部分實現。但由于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訓起步較晚,當前專科護士的培訓機構標準不一致,導致全國無統一權威資格認證標準,因此逐步完善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養標準仍是手術室專科護士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應加快手術室護理專科化發展,拓展護理服務領域,以實現對手術室護士多角色的轉化,促進手術室護理服務質量和專業水平的提高,推動手術室護理的全面和協調發展。
4.4強化手術室護士的在職培訓
當前,對于手術室護士培訓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在職培訓,因此,醫院需根據手術室專科化護士的培訓標準,制定專科化護士的準入標準、相應的培訓大綱、培訓時間和培訓內容等。
4.5提高手術室科學管理
一、乙肝免疫治療的病理分析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將近4億的感染者,每年發生與乙肝相關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在一百萬以上,其數目駭人聽聞。現階段,對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激活足夠的免疫細胞,盡可能減少肝細胞的損傷,并能中止這種持續的感染。免疫治療前患者體內抗原與前體DC系統的親和積處于平衡改造狀態,平衡常數L1q1L2q2=K,假設從體外補給A的替代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其濃度為X,免疫治療效果C的增加濃度為N。由于B的群體中個體的親和力呈正態分布,所以認為B數量的減小倍數等于平均親和力的減小倍數,假設C的生理流量不受影響,q1不變,那么,N=L2{1-[L1/(L1+X)]1/2},當L1越小, 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當X越大時,N越大。所以免疫治療要大劑量給藥,同時大劑量給藥活化勢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療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類似物使L1減小,同時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統興奮劑的必要。又成熟DC數量=N×發生體積,所以有靜脈給藥或者多點皮下給藥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體內,由于存在靜息活化平衡常數,那么在抗原濃度和親和力相同的情況下,前體DC的濃度和親和力之積為定值。前體DC濃度越大,親和力越小,此時給藥的途徑的區別大大縮小。
乙肝病毒的各種抗原都對促進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種抗原的表達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從而能降低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過提高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調亡誘導受體和死亡受體4的表達而增強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調亡誘導配體毒性,人肝細胞中HBV復制水平升高能增強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調亡誘導配體誘導的調亡;HBV感染時肝細胞可強表達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細胞調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減少肝細胞的調亡。拉米夫定治療還能降低淋巴細胞的調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會妨礙免疫系統對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療的過程中可以有選擇地予以護肝防纖維化治療。
持續存在的乙肝病毒抗原對其敏感的前體DC持續的反向選擇,使得這些前體DC不能在同一段時間內積累,繼而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后產生的成熟的活化的DC不能在同一段時間內積累,以致不能同時產生足夠的CTL細胞進行有效的控制被感染的肝細胞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前降低病人細胞外液中慢性乙肝抗原的含量,以減小它們的反向選擇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對有限的資源同樣存在著相互的競爭。各種免疫細胞以及它們的亞群之間均存在著相互的競爭和抑制作用,如T細胞、NK和NKT細胞之間以及它們亞群之間的相互競爭。人體各種前體DC細胞亞群之間也同樣可能存在不同種群之間的相互競爭。乙肝病毒抗原系統對對其敏感的前體DC持續的反向選擇,使得這些敏感的前體DC減少,進而使得它對其它前體DC細胞的抑制作用減弱,其它的前體DC細胞數量就會增加,進而增強了它們對對乙肝病毒抗原系統敏感的前體DC細胞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復感染前的速度減小和能恢復的數量減少。同樣,被感染的肝細
胞也會持續的反向選擇對其敏感的CTL細胞而使其數量減少,其它CTL細胞的數量將會增加,它們的抑制作用也會抑制乙肝病毒特異性CTL的恢復。為了增加對乙肝病毒敏感的前體DC的恢復速度,增大其能恢復的數量;同樣也為了特異性抗乙肝病毒的前途CTL細胞的恢復,有必要解除這種持續的抑制作用。另外,外周血中被感染的DC細胞低水平表達MHC和共刺激分子,使得它們在與乙肝病毒特異性的T細胞群作用時,誘導活化的T細胞的比例將下降,而耐受和調節性T細胞產生的比例將升高。要解決這些錯綜復雜的局面,必須對免疫系統重新進行一次格式化。
二、肝細胞在肝臟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肝臟移植相對于其他實質性大器官移植來說其術后的排斥反應相對較弱,有很多原因與此有關,肝細胞獨特的生理和免疫學功能在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它與肝臟非實質細胞協同作用對宿主免疫系統產生影響,在一定條件下誘導移植肝免疫耐受,但也可通過上調一系列的免疫活性分子而促進排斥反應。現對肝細胞在肝臟移植免疫中的作用作一綜述。
1、高劑量耐受的假說:最早由Bishop等提出,肝臟是實體器官移植中體積最大者,其所含的實質細胞的抗原量也最多,他們通過動物實驗觀察2個、3個、4個心臟(或腎臟)移植及子代(抗原量減少一半的“減體積性”)肝移植的結果,發現隨著抗原量的增加,受體逐漸由排斥轉為耐受。小鼠感染少量病毒會產生CTL并清除病毒,相反大量的病毒將會快速激活并隨后消除病毒特異性T細胞,導致病毒持續存在,此現象稱為耗竭所致的耐受(tolerance by exhaustion)。類似的現象在蛋白抗原也存在。但是高劑量耐受并不能解釋移植肝耐受的全部。單是大量的肝實質細胞本身不足以誘導高劑量耐受,供者過客白細胞(donor passage leukocytes,DPLs)也起重要作用。
2、小體積供肝移植增加術后排斥:肝實質量明顯減少的小體積供肝(如40%減體積肝移植,reduced-size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ROLT)其排斥反應明顯高于全肝移植的動物,存活率也明顯低于全肝移植。移植肝損傷所致的早期巨噬細胞(MΦ)的激活可能在促進急性排斥中起重要作用,40% ROLT的動物移植術后浸潤至門靜脈周圍的MΦ數量明顯高于全肝移植,同時其IL-1β、IL-2、IL-10和IFNγ的mRNA水平明顯上調,而給予水楊酸鈉后,上述細胞因子明顯減少;體外實驗也證實IL-1β刺激MΦ后其CD80、CD86和CD11b表達明顯增高,而這種上調可被水楊酸鈉所阻斷。但在嬰兒肝移植中發現,當移植肝較大時,如移植肝與受體體重之比(graft-to recipicet weight ratio,GRWR)≥5%的受體,其急性排斥反應卻較高,Kasahara等比較GRWR<5%和GRWR≥5%的兩組嬰兒肝移植結果,也發現前者急性排斥的發生率為20%(2/10),而后者為50%(9/18)。這可能與大體積供肝(GRWR≥5%)使其相對于體重的抗原暴露量較大有關;其次,大體積供肝易受狹小腹腔的壓迫致血流灌注不良、損傷較重,而移植肝損傷越重、則宿主對其免疫應答(排斥反應)也越重。
在小腸移植實驗中,發現原位移植全小腸(70cm)比移植節段小腸(15cm)的動物存活時間更長,節段小腸移植的動物因排斥反應致死的時間明顯短于全小腸移植,組織學證實其排斥反應更嚴重。全小腸移植的小腸實質細胞-腸上皮細胞的量要明顯高于節段小腸移植,但其排斥反應卻反而降低,在上述實驗中發現周圍血中供體來源的DPLs在全小腸移植的受體要明顯高于節段小腸移植,這可能也是使其排斥降低的原因之一。
3、可溶性MHC-Ⅰ類抗原:肝實質細胞產生大量的可溶性MHC-Ⅰ類抗原(soluble MHC class Ⅰ antigen,sMHC-Ⅰ)可能與肝移植的免疫抑制有關。sMHC-Ⅰ類分子能和CTL相互作用,從而抑制同種異體反應特異性的CTL,有研究發現sMHC-Ⅰ類分子能在體外誘導特異性CTL凋亡。肝細胞分泌的MHC-Ⅰ類分子能消除前體CTL對一些同種異體抗原膜結合的敏感性,從而具有潛在的免疫下調功能。運用供者肝細胞的分泌型或膜結合型MHC-Ⅰ類分子構建脂質體質粒,通過門靜脈注入受鼠,結果較高劑量的分泌型MHC-Ⅰ類分子注入組移植肝存活明顯延長,而膜結合型的供者MHC-Ⅰ分子卻激活CTL活性。因此,肝臟實質細胞的量在肝移植免疫耐受中起一定作用,但其單獨本身可能并不能直接誘導耐受,過客白細胞在其中也起重要作用,但兩者確切的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的實驗研究來證實。
三、移植肝的肝細胞對宿主免疫反應的影響
移植肝的肝細胞既有免疫原性也具有耐受原性,它與其他肝非實質細胞協同對宿主免疫系統產生影響。T細胞的激活一般需在淋巴樣組織中經過與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s)接觸、提呈MHC和抗原后才可完成。但肝細胞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起APCs樣的作用。應用只在肝細胞上表達MHC-Ⅰ類分子Kb的轉基因小鼠(可自發接受Kb+的移植物)和TCR轉基因小鼠(TCR只識別未接觸的、而不是經過處理的Kb抗原),研究發現:(1)高劑量的Kb抗原(肝細胞)接觸可完全下調CD8+ T細胞上的TCR和CD8分子而誘導耐受。(2)同時表達自身抗原IL-2和Kb的細胞可逆轉原已建立的移植物耐受,而單獨的IL-2或IL-2和Kb表達的細胞分別接種于小鼠的不同部分,則仍不能打破原已建立的耐受。但在Kb+表達的肝臟,卻未發現對移植物的自身攻擊現象。因Kb抗原不能移行至淋巴結,T細胞只能在肝細胞上識別Kb抗原,這說明在肝細胞也可上調黏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現為APCs樣的表型,從而激活遭遇Kb抗原的CD8+ T細胞,但肝細胞這種APCs樣的表型與專職的APCs如樹突狀細胞有何不同現仍不清楚。(3)肝細胞在“應激”誘導后可上調黏附分子ICAM-1和VAP-1(vascular adhesion protein-1),增強肝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應;表達E-鈣黏素和肝小腸鈣黏素(liver-intestinal cadherin)、幕集周圍血白細胞向肝臟積聚,產生免疫應答。(4)肝細胞在病原體或炎癥性細胞因子刺激時可表達Toll樣受體,通過樹突狀細胞和T輔助細胞1免疫應答、激活幼稚T細胞產生同種異體免疫反應。(5)肝細胞受炎癥或應激刺激后可產生多種的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過敏毒素,可幕集和激活宿主免疫細胞、產生炎癥或排斥反應。因此,肝細胞既可誘導耐受,也可激活免疫活性細胞造成破壞性的免疫應答,但是肝細胞如何在免疫原性和耐受原性之間進行調節的機制仍不清楚。
此外,肝細胞與肝竇內皮細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s)相互作用,通過調節SECs上黏附分子(ICAM-1、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E-鈣黏素)的表達和功能,可放大淋巴細胞幕集通過肝竇的作用,這種旁分泌的相互作用支持著周圍血淋巴細胞幕集至肝臟構成肝淋巴細胞,也是肝臟炎癥時白細胞黏附至肝竇的主要類型。
四、肝細胞的增殖再生潛能可減輕排斥反應
肝臟具有強大的再生潛能,當肝實質細胞受損或丟失后,周圍正常的肝細胞迅速增殖以修復所受的損傷,這種作用可明顯減輕肝臟因損傷(特異性免疫反應或非特異性的缺血再灌注等)而引起的肝功能下降。因為肝細胞損傷越重,則宿主對其免疫應答(排斥反應)也越重。而肝再生可減輕肝移植中的肝損傷,就可減輕移植后的排斥反應。Matzinger提出的“危險模式”理論也可部分解釋這種現象。此理論認為免疫系統可識別有無危險信號,危險信號促進靜息的APCs活化、遞呈抗原、產生免疫反應;而無危險信號時,T細胞對抗原產生耐受。在器官移植中,由于移植手術、移植肝損傷等產生“危險信號”,活化APCs,從而激活T細胞、破壞移植物。若移植物質量較大、血供好,修復再生能力強(如肝臟),則移植肝的損傷可通過再生修復而不提供危險信號,這樣APCs就不能活化提供第二信號,從而使T細胞耐受。雖然這一學說與臨床上的損傷重的移植肝其排斥反應越強相吻合,也能部分解釋肝臟“免疫特惠”的原因,但其是否是普遍性規律仍需進一步驗證。
五、肝移植術后的一般處理:
1、飲食:在胃腸功能未恢復前應禁食,只有少量藥物如曉悉等可經胃管管飼,一旦 胃腸功能恢復應盡早進食。
2、:術后早期一般以平臥位為主。護理時動作要輕柔。意識清醒鼓勵早期活動 ,改變時,需注意中心靜脈壓等情況的變化。
3、吸氧:拔除氣管插管后應給予鼻導管吸氧至呼吸功能恢復正常。
4、各種引流管的處理:
(1)胃管:在應用胃管期間,定時抽吸、沖洗,并可經胃管注入一些治療藥物,一旦排氣及排便即可拔除。
(2)尿管:保留期間定期生理鹽水沖洗,生命體征穩定后可拔除。
(3)CVP管、動脈壓管及其他有創導管:除CVP管可保留一段時間(有些可長達幾周)用來維持輸液外,其他各管均在血壓穩定24小時后拔除。CVP管保留期間定期換藥防止感染,一旦懷疑此處有感染可能立刻拔除,并將導管尖端送培養。
(4)腹腔引流管:在引流量減少后逐步拔除。
(5)T管:某些肝臟移植術后帶有T管,除引流膽汁外,它尚有助于觀察病況、診斷病情,有時甚至可經過T管對膽管的某些并發癥進行治療。術后膽管的膽汁均需培養,術后2-3周可行造影,無膽漏、膽道狹窄、結石和感染及出血,則夾閉T管。在有黃疽或考慮病人有感染的情況下,應放開T管,首先觀察膽汁的量、顏色等,做涂片檢查有否膿球及真菌袍子,同時送培養,必要時可造影檢查。拔管一般應在3-6個月或更久,拔管前應做T管造影,確保無膽管并發癥,同時做膽汁培養和藥敏。保留期間可交替應用生理水沖洗,或根據膽汁培養結果應用相應藥物沖洗。
(6)氣管插管:移植術后相對穩定的病人一般在48小時內拔除氣管插管,但是如液體過量引起肺水腫和胸腔積液、腦病引起的呼吸機無力或肺部嚴重感染等需延長帶管時間。
5、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
液體補充原則為累積損失量、額外損失量、生理需要量。但是肝移植病人病情嚴重,手術創傷大、時間長,液體的進出量多,對病人的生理干擾非常大,因此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和各項檢查結果來決定補液量的多少。通常的補液為晶體和膠體,膠體的補充需根據膠體的丟失情況、肝功能情況等補充。最常用的膠體液有全血、血漿和人血白蛋白等。我們的經驗是,晶體液約占全部液量的2/3,膠體液占1/3,膠體中血漿和人血白蛋白交替使用。補液過程中需要注意電解質平衡,重點需注意高鈉、低鉀、低鈣血癥等。根據血液檢測結果,進行鉀、鈣、鎂等離子的補充。持續高血鉀常提示早期肝功能不良。除此之外,微量元素也應及時補充。肝移植病人術后常出現酸堿平衡失衡現象,故必須經常進行血氣分析,有異常時要查明原因。只要糾正病因,一般都能恢復正常,如病因暫時不能糾正,則需對癥處理。
6、營養支持:
需要作肝移植的病人大部分都有中毒營養不良,肝移植后營養需要量很高,從腹部引流和第三間隙的蛋白丟失量也很多,因此肝移植術后病人的營養的補充非常重要。其營養的補充一般遵循兩個原則,即根據肝的代謝及肝功能狀況補充營養和盡早從胃腸道進食。一般每天需補充熱量30Kcal/kg/d,葡萄糖與脂肪乳各補充一半熱量,脂肪乳最好使用中長鏈及濃度較低的,這樣對肝臟負擔小。另外可根據肝腎功能適當補充支鏈或腎病氨基酸。
靜脈營養要在術后36小時開始,如果病人情況穩定,可在48小時內將熱量增到需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