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不良事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成都大學附屬醫院護理部,四川成都 610081
[摘要] 目的 對該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護理不良事件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總結解決對策,減少和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方法 采取回顧性分析,將該院2013年1—12月發生后上報的98例護理不良事件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總結護理不良事件的特點,提出解決對策。結果 98例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主要誘因包括:未認真落實護理核心制度、護理管理不夠科學化、護士資歷尚淺、評估患者存在偏差、臨床帶教工作不夠嚴謹等。結論 為減少和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護理部對現有制度進行了改良與完善,增強新護士培訓的內容,提高護士的整體綜合能力和水平。
[
關鍵詞 ] 護理;不良事件分析;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c)-0085-02
傷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醫療護理行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時間延長,或離院時仍帶有某種程度的失能,即為護理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的發生將會給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臨床應給予高度重視[1]。該研究將該院在2013年1—12月期間的98例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總結解決對策,盡量減少和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該院2013年1—12月出現的98例護理不良事件作為研究對象。9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范圍為28~65歲,平均年齡(41.5±5,4)歲。
1.2方法
采取回顧性分析,將該三級甲等綜合醫院2013年各科室向護理部門上交的不良事件進行研究。將不良事件按照發生的類型、護理人員工作的時間和護理人員的能級進行統計分析,針對不良事件的發生的時間、醫護人員資歷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2]。
1.3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用n和百分率表示。
2結果
2.1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類型
從表1中不難發現,在所有護理不良事件中,意外拔管最為常見,其次是給藥錯誤與醫囑處理錯誤。經分析發現發生這類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患者本身肢體約束能力存在障礙;②管道固定不牢靠;③醫護人員健康指導不到位,導致患者出現嚴重不適,故自行拔管。
給藥錯誤事件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臨床醫護人員簡化核對環節或核對不到位,未認真核對床號、患者姓名、藥品名稱、藥品劑量、用藥方法等;②未向患者詳細介紹該藥物的使用劑量與方法,導致患者錯誤服藥;③監管不當,核對制度形同虛設。
醫囑處理錯誤事件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執行護士看錯或理解錯醫囑;②護理操作中未嚴格執行操作規范;③執行核心制度不到位,核對時遺漏和責任心不強,未能及時發現用藥錯誤[3]。
除上述常見護理不良事件,還有墜床、自殺等其他護理不良事件,這些大多是由于患者入院后,護士未充分了解到患者個人病情與個體差異,缺乏預見性,護士對病人所存在的高危因素評估和告知不到位。對患者異動未及時察覺,無法及時發現護理風險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在臨床實踐中護士對患者未進行全方位的評估,雖然有相關內容的評估單但執行過程仍然不到位,忽視了一些有價值的護理資料,是造成護理安全隱患的原因之一。
2.2不同組別護理人員不良事件分布
根據表2,分析發生事件段,發生不良事件最多是在夜間,我們護士的N班(00:00~08:00),此時間發生了47例,可能的原因是這個時間段,護士疲倦,上班人員少,家屬和陪伴也同樣如此,這個時間段一些科室還未排護士雙崗。再看這些不良事件多發生N1級的護士,也是工作在3~5年之間的護士,這個級別的護士有一點經驗,但??颇芰σ膊粡姡瑥男睦韺W的角度來說有些自以為是,責任心也欠佳,個別護士上夜班白天也未休息好,這個年齡段的護士基本在談戀愛,所以到夜班工作時間時精力不夠,觀察病情時不夠細致,雖然按時間去病床旁巡視和觀察了,但對一些管理病人的細節未觀察到或忽略了,比如管道。還有在做病人和健康宣教時強調不夠,鼓勵病人參與安全的措施落實也不到位[4]。由于護士及護士長對不良事件上報的意識越來越強,所以不良事件的類型越來越多,一方面來說是好事,因為上報可以讓管理者做到防患于未然,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或流程進行管理。通過訪問護士和調病歷丟失事件段的錄像來看分析一科室的病歷丟失就是因為工作流程執行不到位和手術病人的交接流程環節執行中的問題。
3對策
3.1完善管理流程
應對已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進行深入反思,從管理制度,尤其是核心制度、工作流程等方面著手,盡量避免其他科室和同志犯同樣的錯誤。該院對原有管理制度、查對制度進行的改良與完善,要求醫護人員在執行給藥等操作時,必須認真核對患者身份,并在用藥方式與給藥劑量方面,至少要確保經2人核對無誤[5]。每位病人手腕上都配有腕帶,腕帶上標明了患者的姓名,床號、診斷和病案號等。對于高危人群更應增強巡視,幫助患者調整正確,密切關注患者臨床表現防止發生跌倒、墜床、壓瘡、燙傷等情況的發生,并及時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有效溝通。要求護士熟記護理流程及應急預案,并對其進行考核,定期的進行抽查。
3.2加強崗前培訓
定期開展培訓課程,對新進的護士進行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培訓,使護士更為熟練地掌握各項臨床護理技能,更為熟悉相關規章制度與法律法規,經考核后符合標準后方可正式上崗。
3.3合理安排人員
經研究發現,早間,午間與晚間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更高,這是由于這些時間段內,值班護士多以新進護士為主,是護理安全最薄弱的環節,如何安排護士的夜班、白班、節假日值班是各個醫院的難題[6]。眾所周知,我國目前護理人力資源嚴重匱乏,因此大多數醫院的護理人員明顯不足,工作協調性不高。為此,可對緣由的護理人員工作安排進行調整,實行有彈性的排班制度,以資深護士搭配新進護士的組合為主,提高護理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時加強對新進護士的指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護理風險的同時還能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3.4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為確保臨床護理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很有必要。如果因溝通欠缺引起家屬或患者的不滿,醫護人員一定要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給予患者誠摯的關懷,充分尊重患者的個人隱私,結合患者個人病情與個體差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7]。端正工作態度,給予患者足夠的愛心與耐心,同樣能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如果已經發生或即將與病患發生糾紛應及時上報,使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3.5填寫“護理不良事件報告單”
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后,護理部門應對此次事件做好詳細的記錄工作,認真填寫“護理不良事件報告單”,登記好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以及給雙方造成的后果,并開展專門的座談會,對本次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全面分析,針對相關的誘因、影響因素,對現有管理工作模式進行改良與完善[8]??剖以O置“護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隱患報告”文件夾,保存檔案資料,規范整齊,方便日后查閱。各個科室要設置安全隱患和不良事件的電話,以便及時應對各種事件。
4體會
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將會給患者的生命健康與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經過本次研究最終發現,完善護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加強各部門監管力度,當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后,及時向相關部門進行匯報,開展工作會議進行深刻反思,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對避免護理不良事件在此發生,定期評價效果,并不斷的完善,提高護理安全性的大有裨益[9]。
[
參考文獻]
[1]林珊瑚,劉巧珍,陳燕.54例管道護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對策[J].中國病案,2012,13(9):79-80.
[2]李朝艷.婦產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與對策[J].醫學論壇,2014,18(3):377-378.
[3]左曉俠,榮加.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預防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3):107-109.
[4]中國醫院協會編.患者安全目標手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81.
[5]李玲.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4):319-320.
[6]申茂玲,朱廣云,申智慧,等.臨床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與對策[J]. 2011,8(11):109-111.
[7]陳立華,李清華,陳美艷,等.32起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與管理對策[J].當代護士,2010(7):108-109.
[8]羅曉.開展優質護理示范工程前后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對比分析[J].護理研究.2012,8(26):2283-2285.
摘要目的:探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婦科護理不良事件的影響。方法: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婦科兩個病區共有護士26人,2011年6月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將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前后的護理不良事件、患者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實施前后比較,護理不良事件明顯減少,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創建優質護理服務有利于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 :優質護理服務;護理不良事件;管理
護理不良事件是指與護理相關的損傷,在診療過程中任何可能影響患者的診療結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負擔并可能引發護理糾紛或事故的事件。我院為了貫徹落實衛生部2010年全國護理工作會議精神和廣東省衛生廳關于“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實施的要求,婦科從2011年6月起成為醫院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試點病區之一,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不僅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和護理質量,還大大地降低了婦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本文通過回顧2011年6月~2012年5月如何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探討優質護理服務對婦科護理不良事件的影響?,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婦科護士共26人,均為女性。年齡20~44歲。學歷:中專10人,大專12人,本科4人。職稱:主任護師1人,副主任護師2人,主管護師3人,護師6人,護士15人。2010年6月~2011年5月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前的2009件護理事件中護理不良事件56件,2011年6月~2012年5月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后的2353件護理事件中護理不良事件29件。
1.2方法
1.2.1加強護理隊伍建設,合理利用人力資源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增加護士配比,依據崗位職責、工作量和專業技術要求等要素實施彈性護士人力調配,了解護理人員的不足,確保高質量完成臨床護理工作。
1.2.2建立前瞻性和患者安全為本的護理質量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在科室建立質控網絡,確保管床責任護士、護理組長和護長的“自控”與“監察”結合起來。通過三級護理查房、床邊交接班,落實護理工作核心制度,高級責任護士評估高危患者、高危技術或操作、高危崗位。按臨床護理規范標準,使用身份標識(手腕帶),規范防墜床、燙傷、壓瘡、各種管道等護理服務標識,完善使用高危藥物掛“防滲漏”警示標識和“非靜脈”針劑等標識。規范、醒目的護理標識對護理人員起提醒警示作用,有助于降低護理風險,設置標識有助于提高護士工作警惕性,從而防止護理差錯的發生,并對護士進行安全教育,加強護理工作中的風險意識。護理管理者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全科護士學習《醫療優質護理服務處理條例》、醫療事故案例分析及有關法律法規。通過強化護士的風險意識及法制觀念,對防范此類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起到了重要作用[1]。
1.2.3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在省、院規范的基礎上,結合婦科的具體情況,健全婦科臨床護理工作規章制度、疾病護理常規和臨床護理質量評價和考核標準。如:實施雙人核對制度,護士擺藥、加藥、接液體等必須由2人進行核對, 要求護士在輸血以及給藥之前,至少使用2種以上的方法對患者的身份進行識別,減少因錯誤執行醫囑而引起的護理不良事件。
1.2.4改革臨床護理模式,實施床邊包干責任制明確責任,切實落實基礎護理職責,改善護理服務。采用APN連續性排班方法,實行全程、連續、無縫隙護理,實施管床責任制,建立護患之間“我的患者、我的護士”責任關系,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增加了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減少因溝通不良而引起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
1.2.5制定培訓計劃,加強學習,提高護士隊伍的專業技術能力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以來,婦科對護士分層級進行理論和技術的培訓,規范護士的操作規程,提高護士的專業水平。
1.2.6完善臨床護理質量管理,持續改進質量,鼓勵主動報告護理不良事件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以來,醫院鼓勵護理人員主動上報不良事件,要求不良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上報情況,以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護理部每月在全院護士長例會進行講評,科室每月在科務會上總結分析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及薄弱環節,落實整改措施,持續改進,減少針刺傷、跌倒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1.3評價方法比較實施前后不良事件和護理服務滿意情況。(1)將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前后的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對比分析。(2)優質護理服務滿意情況。住院患者對優質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包括四部分內容:一是健康教育滿意度,包括入院教育、疾病相關知識教育、檢查及用藥指導、圍手術期教育、康復指導、出院指導6項;二是基礎護理滿意度,包括生活護理和疾病護理;三是護理技術操作滿意度,包括肌內注射、抽血等技術操作;四是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每部分10個選項,每項10分,每份問卷滿分100分,患者根據實際情況對每項予評價,得分>90分為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每月抽取60例出院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前后一年各發放調查問卷720份,回收問卷各720份,回收率100%。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表2)
3討論
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有效地減少因人力不足引起的執行治療、護理不及時而發生的糾紛及護理不良事件。建立前瞻性和病人安全為本的護理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從而有效地減少藥物外滲的發生。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如通過實施雙人核對制度后,用藥錯誤得到有效控制。核心制度的嚴格落實和患者參與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2]。護理規章制度和操作規范是護士進行護理工作的標準和準則,更是防范不良事件的關鍵環節[3],對此,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建立健全相關核心制度和工作規范,有效約束護士護理行為,規避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表1顯示,實施前后護理不良事件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改革臨床護理模式,實施床邊包干責任制,實行全程、連續、無縫隙護理,減少燙傷、跌倒的發生,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中,“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是主題,加強基礎護理服務有助于提高住院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4]。做好健康教育,相關研究表明,患者對疾病和健康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5],隨著患者健康知識的增加,滿意度也會隨之提高。通過規范化、流程化、標準化的護理安全管理,不但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也讓患者親身體會到自身的安全被重視,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增加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6]。
總之,我們為患者提供“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的優質護理服務,將“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和人文關懷融入到對患者的護理服務中,在提供基礎護理服務和專業技術服務的同時,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為患者提供人性化護理服務,以質量為核心,以管理為重心,加強安全防范意識,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強化各級管理者的檢查督導,鼓勵護理人員主動地上報不良事件,查找引起不良事件的原因,從根本上防止類似不良事件再次發生,完善護理操作流程,落實各項安全責任制,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隱患和護理不良事件,避免和減少糾紛、差錯的發生,構建和諧、溫馨的護患環境。
參考文獻
[1]何麗貞,孔碧華,梁煥棠,等.婦產科門診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預防[J].現代醫院,2011,11(7):117-118.
[2]司麗云.“患者參與患者安全”策略在預防護理不良事件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2):880-881.
[3]儲小紅,康群.風險管理在護理不良事件干預中的應用進展[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11):24-26.
[4]張金慶,張競,胡建勛.基礎護理服務落實情況與病房患者滿意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5):1815-1816.
[5]趙倩,曾建軍,宋小玲.病房護士參與手術培訓后患者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2):64-65.
[6]湛曉,吉琳.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護理安全管理[J].現代醫院,2012,12(2):94-96.
隨著人們對法律意識普遍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在就醫過程中維護自身權益,從而對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技術水平及服務質量提出很高的要求,護理安全就成為當務之急,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預防和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是醫療護理安全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我院護理部積極查找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采取相應對策,加強管理及防范措施,護理不良事件明顯降低?,F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2009年1~12月共發生65例護理不良事件,其中安全隱患類20例,差錯類44例,事故類1例。2010年1~12月共發生32例護理不良事件,其中安全隱患類12例,差錯類20例,事故類0例。
常見原因
工作責任心不強:責任心不強是歷年來差錯發生率最高一類,工作態度不嚴謹不認真,上班時松松垮垮,不負責任,觀察巡視不到位,匯報不及時,查對不嚴密,是護理缺陷發生的主要原因。
工作經驗不足:護理缺陷往往發生年資低的護士、護生及新上崗人員。
工作安排不合理:護理缺陷往往發生在工作忙、人員少;交接班時、節假日、夜班時。
操作規程不規范:護理缺陷往往發生在簡化操作流程,憑主觀經驗估計行事,不能嚴格執行各項制度,不能嚴格執行操作原則及常規。
管理及防范措施
嚴格護理質量管理:護理部成立護理缺陷鑒定小組,護理部主任為組長,負責全院護理不良事件定性及處理,各病區護士長為成員,參加全院護理不良事件討論分析,提出防范措施,鑒定小組制定出嚴密地制度,每護理單元都有護理不良事件登記簿,對護理不良事件做到及時登記,一式二份,一份報護理部,一份科室存留,每月統計一次,每季度進行分析、鑒定;并決定處理意見。兩年來未有漏報現象。
加強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效率:護理管理者除對日常的護理工作進行檢查、指導、督促把好質量關外,更重要制定出護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對一切可能引起差錯的病房布局、護理用具、工作流程都要警覺性加以改革。如病室布局要合理、操作方便、床頭牌要放在醒目地方,對特殊檢查、治療、護理要有特殊標志,對藥物過敏者床頭牌、病歷都要有醒目標記;對使用約束帶、熱水袋、冰袋防護檔,長期臥床者要在記事板上記錄清楚,并使用巡視記錄;對分級護理、飲食標志要明顯可辨;對出入院流程、操作流程、各項護理常規、制度要制作卡片熟記、隨身攜帶。
提高護理不良事件防范意識:搞好醫療安全,歸根到底是解決好對人的管理問題,是做好人的工作,提高人的醫療安全意識,我院護理部每季度進行安全教育一次,請外院專家來我院講座,請法院專家來院進行案例分析,本院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學習護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并進行考試。應用實例對護理人員進行教育,讓當事人講缺陷經過,講險些發生的事例,做到舉一反三,吸取教訓。讓護理人員人人知道缺陷的內容,不僅是打錯針發錯藥,凡是涉及患者檢查、治療護理等全過程中任何一項工作不到位都視為不良事件。將不良事件進行分為安全隱患類、差錯類、事故類。如醫囑處理未簽字,觀察記錄不及時,治療不及時,巡視不到位,空腹抽血未禁食等。通過反復學習,提高護理人員對不良事件的防范意識。
消除護理不良事件的隱患:護理部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分級護理制度,值班制度及各科操作規程,若護理中有章不循、、粗心大意是護理缺陷發生的隱患。對此我院護理部制定了護理安全“五不可”,不可隨意簡化操作規程;不可忽視查對制度,不可憑主觀經驗估計行事;不可忽視操作中病情變化;不可放手對護生的無監督的獨自操作。強化護理安全意識,狠抓易發生差錯的幾個環節:①危險時刻人員少,節假日、交接班、夜班;②危險人員,新上崗、情緒不穩定的護士;③危險操作,對特殊檢查、治療、護理患者。針對缺陷發生的時間、環節、科室、個人進行分析,對護士進行安排、調配,對新上崗護士要做到多示范、多講解、多指導,對各項操作,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做到多檢查、多核對、多觀察。
【關鍵詞】 ICU;護理;不良事件;防范
ICU是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場所,特點是病人病情危重,復雜多變,而護士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在工作中容易發生不良事件。因此了解ICU 護理不良事件的常見種類,分析發生的原因,對提高ICU護士風險防范意識,保障病人醫療護理安全,將起到積極作用。本文對我科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81例病人在ICU出現的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281例ICU病人的臨床資料。其中腦出血148例,占52.66%;嚴重顱腦損傷83例,占29.53%;呼吸衰竭37例,占13.16%;腦梗塞8例,占2.84%, 腦血管畸形3例,占1.06%;多臟器功能衰竭2例,占0.71%。平均住ICU時間為4.35天。
2 常見護理不良事件及原因
2.1 窒息 ICU病人多為昏迷病人,無力咳痰,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患者濕化不夠、吸痰不及時、痰痂堵塞、嘔吐物誤吸等均可能引起窒息[1]。在281例患者中有4例出現氣管插管伴堵塞,經加強濕化及吸痰,未造成窒息。
2.2 院內感染 在281例患者中,2例出現顱內感染,8例出現肺部感染,4例出現尿路感染,院內感染發生率為4.98%。常見原因為:危重病人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醫務人員無菌觀念不強,消毒隔離制度不落實或方法不妥。
2.3 非計劃性拔管 常見原因:病人意識不清、躁動無約束措施;管道固定不妥,連接不緊密。本組281例患者中,有2例自拔氣管插管,3例自拔胃管,1例自拔腦室引流管,3例自拔導尿管,非計劃性拔管占3.20%。以氣管導管滑脫的風險性最大[2],由于導管滑脫后情況緊急,大部分病人需要再次插管,并有缺氧煩躁表現,再次插管增加病人痛苦,增加醫療費用。。
2.4不嚴格執行醫囑 表現在盲目執行錯誤醫囑,違反口頭醫囑的規定,錯抄漏抄醫囑。對醫囑執行的時間不嚴格,甚至擅自用藥。
3 防范措施
3.1患者嘔吐時頭偏一側,及時清除嘔吐物,床邊備好吸引器及吸引用物,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患者要充分濕化氣道,防止痰液結痂,翻身時給予叩背,使痰液松動易吸出。鼻飼時,將床頭抬高30°減少返流和誤吸[3]。鼻飼后保持該30~60min,再恢復原以防意外。
3.2每日定時通風換氣及空氣消毒,保持室內溫度22~24℃,相對濕度50%~60%。嚴格控制非工作人員出入ICU,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進行護理操作時要嚴格遵守操作程序,防止醫院感染。
3.3向清醒患者講明各導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酌情使用約束帶,對意識不清躁動不安的患者,及時報告醫生,合理使用鎮靜劑;檢查氣管插管的位置、深度、固定方法是否合適,并做好交接班記錄。腦室引流管除固定牢固外,在頭部加帶網罩。留置胃管病人除用常規方法固定外,另外用一條細帶子在鼻子前打結后固定于腦后。雙腔尿管在膀胱沖洗時要避免刺破囊腔使囊液減少而致尿管脫出,定期檢查及增添囊液。
3.4正確執行醫囑 護士在執行醫囑時必須2人核對,對有疑問的醫囑要詢問醫生確認無誤后再執行,認真做好三查七對,在搶救病人執行口頭醫囑時,要復述一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搶救結束后要督促醫生及時補開醫囑,非搶救時不能執行口頭醫囑。
3.5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熟練操作技能 良好的護理技能和扎實的理論基礎是防范護理不良事件的基礎和保證。ICU護士要不斷學習護理新知識、新技能,充實和更新知識內容,擴展知識面。
3.6積極鼓勵護士主動報告護理不良事件,及時組織討論分析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工作,提高護理質量。
護士在促進疾病康復中起著重要作用,保證護理安全、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應成為每一個護士自覺行為。護士應不斷加強護理理論學習,善于觀察分析和總結護理經驗,消除護理不良事件的隱患,全面提高護士整體素質,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麥艷萍.神經外科ICU的護理風險與防范措施[J].護理研究,2011,19(3):532-533. 轉貼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6-0865-02 中圖分類號:R 47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46
外科護理工作制度的缺陷和漏洞會導致外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1],護理不良事件不僅是護理服務工作缺陷的外在表現,更是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2]。筆者對2009年8月~2012年3月期間,在我院發生的62例外科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不良事件發生的次數、人數和對患者造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我院2009年8月~2012年3月期間發生的外科護理不良事件共62例。納入統計的標準[3]:①不良事件的發生與護理行為相關;②不良事件會導致患者身心健康遭受一定傷害;③違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有可能引起醫療糾紛的不良事件。
2.統計方法 對62例外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類別的次數進行統計,計算各個類別發生的概率,分析外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對造成不良事件的醫務人員的工作經驗進行調查,分析不良事件的發生與醫務人員工作經驗的關系;統計不良事件對患者造成的影響(根據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標準,NPSA)。NPSA標準為[4]:需要額外護理的事件可以視為輕微傷害;需要增加治療的事件可以視為中度傷害;對患者有持久傷害的安全性事件可以視為重度傷害。
結 果
對62例外科護理不良事件的調查結果如下:發生類型的統計結果見表1,錯誤類型以錯誤用藥和跌落墜落為主,占所有不良事件的66.1%;因醫護人員個人工作經驗方面原因導致外科護理不良事件的統計結果見表2,工作經驗不足3年發生的不良事件占79.0%;不良事件造成影響的程度見表3,以輕微傷害為主,占64.5%。表1 不良事件分類結果
討 論
由表1~3可以看出:62例外科護理不良事件中,錯誤用藥發生25人,占40.3%;工作經驗小于3年的醫務人員發生人次為49人,占79.0%;對患者輕微影響的不良事件40人,占64.5%。由此可以得出:外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錯誤用藥,發生的人員主要是工作經驗小于3年的醫務人員,大部分護理不良事件對患者造成輕微影響。
外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護理管理制度的缺陷和不健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給藥流程不完善,很多流程忽略了核對的環節;二是護理工作人員的監護工作不到位,應該建立定期檢查的制度;三是醫囑的流程中忽略了核對的環節,造成部分醫囑的遺漏甚至錯誤。另外,管理方面的缺乏足夠的工作經驗,都會造成外科護理不良事件。
參考文獻
[1]Sayed RH,Rashad UM.Atypical presentations of antrochoanal polyps[J].Int Corgr Ser,2003,12(40):569577.
[2]徐林珍,黃麗華,胡斌春,等.浙江省護理不良事件網絡上報系統的構建和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2):11011102.
[3]Spruill LS,Lowry AS,Stroud RE,et al.Membranetype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transcritption and translation in myocardial fibroblasts from patients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from patients with cardiomyopathy[J].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7,293(4):C13621373.
[4]楊菊英.118例護理不良事件分析與對策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