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骨質疏松解決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豆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油脂外,還有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大豆異黃酮就是其中一種,它只存在于大豆種子的胚軸及子葉中,含量較其他營養成分也極微量,但生物活性較強。由于加工工藝不同對異黃酮的質和量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它的化學結構式與體內雌激素極為相似,在體內發揮生物作用時,可與雌激素受體結合,表現為類雌激素活性。它是目前國際上被多數國家研究推崇的最安全、有效的天然植物雌激素。
科學家們通過流行病學、臨床實驗、動物實驗和體外實驗等各方面,對大豆異黃酮與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絕經后的骨質疏松和更年期潮熱等疾病進行了研究,證明大豆異黃酮對上述激素依賴性疾病有預防作用。
提到激素,許多人都有些談虎色變,認為激素對人體有害,會使人發胖,變成“滿月臉”、“水牛背”的樣子,長期使用還會使免疫力下降,因此十分謹慎。其實,激素是人體內分泌系統分泌的有調節人體生理平衡的一種化學物質,對人體新陳代謝內環境平衡、器官之間的協調以及生長發育、生殖等起調節作用。每種激素在體內都有特定的“崗位”,執行抑制或改變這一細胞的功能。因此,它是人體各器官系統均衡協調的重要因素,一旦失衡,身體便會出現病變。
在所有激素中,對女性影響最大的是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黃體素,它是孕育生命及維持女性生理特征及健康不可缺少的“青春素”,如果缺乏,就如同植物缺水一樣,漸漸枯萎,像人缺乏食物產生饑餓,以至營養不良,嚴重影響全身臟器逐漸衰竭一樣。
美國抗衰老醫學研究院院長良諾?克茲博士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人體是由生命的最小單位細胞組合而成的,不同的細胞構成不同的組織器官,不同的細胞有著不同的功能。因此,只有擁有了代謝旺盛的細胞,生命才能健康。在細胞外層的細胞膜上有眾多的信息分子,這些信息分子,有些是引發疾病及衰老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物質。人類的內分泌系統功能達到頂峰期之后,開始每10年以15%的速度逐年減少。激素的減少影響到其他系統的動作,使身體所有器官的功能也逐漸下降。30歲以后,女性激素的制造者――卵巢功能開始衰退,此時體內尚可自行調節,若按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逐漸減少,到40~50歲時,雌激素水平已減少到85%~70%,會逐漸影響到這些激素對人體的功能。首都醫科大學荊家玉教授認為,女人45歲以后就步入一個新的生理過程,這就是更年期,無論是貧窮與富有,顯赫與卑微都無一例外,到了50歲以后進入絕經期。因為女性身體各個部分的細胞都有接納雌激素的位置,稱為雌激素受體。不同組織雌激素受體的多少有差別,雌激素受體失去雌激素的作用后,這些器官的組織及生理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并相繼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如:
1.血管舒縮失調,大約有50%以上的人有陣發性熱潮紅、出汗、心慌氣短、眼花、耳鳴,易疲勞等。
2.血液中膽固醇升高,女性45歲~64歲之間血脂逐漸升高,絕經后2年內上升最快,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得膽固醇易于沉積在動脈血管壁上,阻塞血管,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機會明顯增加,40歲以前患心肌梗塞的極少,而65歲以后為患病高峰。
3.泌尿生殖道的萎縮、黏膜變薄,度降低,陰道干澀性生活疼痛,并且易發生細菌感染。
4.骨質疏松加速,骨代謝成為負平衡,骨密度降低,脆性增加,身高變矮,彎腰駝背,易發生骨折。
5.精神和神經癥狀也較明顯,失眠、焦慮、易激動、抑郁等。
專家指出更年期婦女只要在飲食中營養均衡,補充雌激素,適度運動并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就可以留駐風華,享受健康。
現代醫學上流行的雌激素替代療法使用的都是藥物性雌激素。國內外的學者研究指出,補充外源性的藥物雌激素會增加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危險。趙艷梅教授也認為雖然雌激素替代療法發展了40年,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激素替代療法并不是適用任何人。她認為,在不同時期、不同個體應用不同的劑量,必須個體化。同時特殊人群,如更年期絕經后的患者有肝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壓有血栓傾向要慎用外源性藥物雌激素。又如,有雌激素依賴性腫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乳腺癌等,患有血栓性疾病如腦栓塞、心肌梗塞等更要慎之又慎。
科學技術改變人們的命運,科學家用先進技術從大豆中成功提取了大豆異黃酮,它既具備了雌激素的積極作用,又不存在雌激素藥物的危害性,具有純天然、方便、安全有效的特點。因此,它能與身體各系統、器官組織細胞表面的雌激素受體結合,發揮效應。與其他調節女性內分泌的藥物相比,大豆異黃酮獨特之處是它具有雌激素雙向調節作用和作用溫和兩個特點,使人體內雌激素始終處于最適當的水平,使身體達到最佳狀態。
防治絕經女性骨質疏松的佳品
當激情燃燒的歲月過后,人生又進入了一個生命的轉折點――更年期。在這個時期,數億中年女性除了飽受心慌、失眠、潮熱、出汗、情緒低落、抑郁等不適之苦外,又一個無情的“寂寞殺手”靜悄悄的走來,這就是骨質疏松。因為它靜悄悄而來,多數人低估了它的嚴重性,事實上,絕大多數更年期后的女性不會因關心自己骨骼方面是否有骨質疏松而去醫院咨詢,顯然,女性不認為骨質疏松和得癌癥或心臟病一樣緊急。
一般情況下,婦女從絕經期開始,在5~10年時間內,以每年平均骨丟失1%、3%、5%的速度改變,脊柱骨每年失去率為6%-8%。女性骨質疏松的發生率是男性的6~10倍,絕經后20年以上者可達到53.62%~57.89%。我國婦女骨折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2001年統計資料顯示,40歲骨折發病率為11.69/10萬,45歲時為17.90/10萬,而65歲時則為20.86/10萬,75歲則上升到36.51/10萬。
骨質疏松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因它是一種復雜的疾病,涉及到激素、生活方式、運動、營養、遺傳和環境因素,一旦發生是極難治愈的。未雨綢繆、提早預防才是最好的辦法。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雌激素在骨代謝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維持體內雌激素水平,再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和鈣質就能起到預防作用。
骨骼是活動的溫床,從成熟以后,人的一生中都不斷進行更新與改造,這就是骨再建,這種骨再建是個非常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簡單說是舊骨吸收,新骨形成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靠兩種細胞,一種是成骨細胞,一種是破骨細胞,這兩種細胞在體內就像游戲場上的蹺蹺板一樣在起作用。正常時期,兩種細胞作用達到平衡。雌激素就是維持骨吸收和骨形成命名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作用達到平衡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認為,在成骨細胞中有雌激素的受體存在。當雌激素降低時,對成骨細胞的刺激減弱,使得骨形成及骨吸收失去了平衡,造成骨的大量丟失,這就是絕經后骨質疏松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專家們呼吁為維護中老年婦女的健康,提高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為減少骨折、脊椎彎曲、駝背的發生帶來的危害,對骨質疏松的預防遠比治療更為重要和實際。同時告誡人們一定要走出單純補鈣來防治骨質疏松的誤區,必須從根本入手。宋丹風教授指出,在臨床實踐中,補充雌激素可以防止絕經后婦女骨量丟失,可以保持腰椎、髖部、前臂等的骨量,可以減少全身各部位骨折發生危險的50%。
雖然雌激素對骨質疏松癥具有多重防止作用,且療效確定,但是長期應用外源性雌激素的安全性(乳腺癌的發生率及已患癌癥復發,子宮癌的可能性)和服用中還必須密切的醫學觀察,對于服者依然感到不安全,也逐漸不被接受。
以大豆異黃酮為首的植物雌激素,它與人體分泌的雌激素在結構上的相似性,完全可以補充體內減少的雌激素,并代替它起到與成骨細胞的受體結合而減少骨丟失的作用。在歐洲臨床上已將它用于治療骨質疏松。植物雌激素的被發現,在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的同時,也減輕了更年期的綜合征。大豆異黃酮不是藥,但有藥物的功能。因為它可以減少很多病痛。然而又像米、面、油、鹽一樣安全,因為它沒有任何副作用,是對外源性激素替代療法不適應人群的極佳替代品,也是預防骨質疏松的保健佳品。
有效改善婦女更年期癥狀
自從人們認識更年期的重要性以來,為喚回自己的青春與健康,越來越多的女性,面對更年期帶來的生理、心理的困擾,戰戰兢兢期盼與等待如何能夠平安度過這個生命旅程中的轉折。
如果將更年期前面的人生分兩個階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更年期的人生是個不斷增長的過程,從花季少女到事業有成到初為人母,而人到中年卻像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健康退化,成長子女的離家,事業發展緩慢,甚至婚姻的危機……有人稱流年如風把人吹到了中年,它粗糙了皮膚,發福了身軀,丑陋了外貌,枯竭了心泉,反映了婦女在這個時期,在心理和生理上有著不盡的遺憾和無奈。
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研究證明婦女更年期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由于卵子功能減退,女性激素減少,不能足量進入血液參與多種生理過程所致,因此是女性喪失青春與健康的罪魁。
醫學報告呼吁,更年期婦女不要長期忍受熱潮紅等癥狀和不適的折磨,因為更年期往往可長達10~20年之久,容易導致人體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的功能發生一系列的改變,從而誘發各種疾病。因此,為改善更年期的不適,適當補充外源性雌激素是現實又合理的方法,既可以淡化流年留在女性身上的痕跡,又可以防治與絕經相關的近期及遠期的疾病,提高婦女的生命和生活質量,平安渡過更年期,也為老年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但遺憾的是,近4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使人們驚恐的發現外源性激素替代藥物,使乳腺癌的發生率大幅度提高,1997年《解放日報》報道,美國科學家經過四年的研究,集中了51個國家有關這個問題的研究數據,包括15萬婦女的跟蹤調查,也證實了這點。
今年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了2002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的一項長期研究報告指出女性在更年期采用荷爾蒙療法,會提高罹患乳癌和心臟病的風險,因此對乳癌的顧慮是當前激素替代療法的主要障礙,人們在規避風險的同時,紛紛尋求天然雌激素療法,大豆異黃酮的發現給人們提供了新的替代途徑。美國研究發現“西方人乳癌、大腸癌、前列腺癌發病率偏高,而在美國的亞裔由于常吃豆腐及豆制品,這些癌的發病率偏低,進一步研究發現,原因為與大豆中的異黃酮有關,還發現東方人乳癌的發病率也低。另外一項美國的研究指出:讓停經婦女補充大豆異黃酮,有42%更年期癥狀獲得了改善,同時還認定大豆異黃酮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大腸癌、骨質疏松等有正面效果。
據哈爾濱醫科大學崔洪斌教授等對大豆異黃酮的研究,證實了大豆異黃酮具有干擾體內雌激素的作用,并在藥物動力學的試驗中得到了證實。能有效地改善更年期婦女的潮熱、潮紅和陰道炎等癥狀,對骨質疏松也有預防作用,并沒有發現可增加乳癌的危險。所以補充大豆異黃酮是作為安度更年期的良方,優點是它作用溫和、安全性高,沒有明顯副作用,但它的作用較緩慢,因此,不失為可以信賴的輔助方法。
更年期既然是人生必經之路,那么如何能平安度過呢?我想,重要的是我們對處于更年期要出現的生理性反應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做到未雨綢繆。首先女性不要總是認為自己的青春從此像小鳥一樣不回來了,老而無用了,并且常常陷于慘兮兮的自悲自憐的境地,其實我們應該用一種寧靜健康的心境去對待它,接受這個比青春更美麗的中年。對自己的健康,對平安度過更年期就有了信心。信心不只是一種向往,更是一種力量。否則,愈想心里就會愈焦急、恐慌、憂慮、急躁。由此混合而成的情緒就會不知不覺間侵入人心中,像慢性毒藥,漸漸滲透蠶食人們心里的寧靜,使得我們還沒有真正到老年就支持不下去了。
另外,家中有處于更年期的妻子、母親,工作單位的同事們,周圍的人們要幫助這些女性平安度過更年期,多給予忍耐、包容、謙讓,有時候一封誠摯的信、一句溫馨的話、一首古老的贊美詩,會出現各種意料不到的效果,在她們心中引起共鳴,改變她們的氣質,使她們撥云見日,驅走痛苦,帶來溫馨與歡樂,振奮精神勇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切不適而平安度過這段日子,迎來人生的第二春天。
呵護女人的魅力與健康
大豆異黃酮之所以與女性健康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就是因為它是一種植物性類雌激素。它的結構與人體內的雌激素極為相似,被稱為植物雌激素。而雌激素在女人的一生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為什么大豆異黃酮能呵護女人的魅力和健康呢?還要從雌激素說起。
女性雌激素決定著女性青春與美麗,女性到了青春期,卵巢功能開始成熟,才會有規律性的排卵,月經初潮開始,女性第二性特征開始發育,出現如豐滿、皮膚滋潤、體態輕盈等,逐漸展現女性魅力。即人們所說的“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從此,女人進入一生的黃金時期……決定女性第二性特征的惟一物質就是雌激素。
女性35歲以后,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明顯降低,皮膚不再滋潤,不像從前那么飽滿,體態開始臃腫……進入更年期后,卵巢機能進一步衰退,雌激素水平大幅度減少,做為女性和第二性特征之一的皮膚占90%,彈性纖維和膠原蛋白也大量減少,皮膚變薄并失去彈性,額頭、眼角及口周等處首先出現皺紋并延及全身,水分較年輕時減少20%左右,眼下皮脂腺也逐漸萎縮,分泌物減少,失去了對皮膚的滋潤,使得皮膚干燥。皮膚內小血管收縮,營養物質供應不足,色素細胞代謝衰退,色素沉著,出現色斑或老年斑,甚至發生皮脂溢出造成皮膚角化。
更年期的女性除了更年期綜合征如:月經紊亂、低下、潮紅出汗、失眠多夢、情緒低落、煩燥多疑等癥狀的困擾外,各種與雌激素降低有關的疾病發生機會也大大增加,如萎縮性陰道炎、膀胱及尿路感染、骨質疏松、關節炎、早老性癡呆等,同時,由于身體免疫功能減弱,導致惡性腫瘤的發生機會也明顯增加。
這一切似乎十分復雜,卻又極其簡單,因為其根源在于雌激素。一個女人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光也是雌激素分泌最平衡而旺盛的時光,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大幅度下降,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國外95%以上的女性通過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緩解更年期癥狀以及保持女性健康與魅力。盡管如此,近年來雌激素替代療法因它的副作用及危害受到了普遍抵制。大豆異黃酮植物雌激素就是目前最安全的外源性雌激素。因此,在女性卵子功能開始萎縮的時候,就開始適時補充大豆異黃酮,可以通過生殖器官細胞上的信息分子來提高生殖器官活力、延緩卵子萎縮、子宮肌層、陰道內壁、皺褶消失和變薄,通過非生殖器官上的細胞能夠鞏固尿道張力,減少膀胱萎縮,避免產生尿失禁等等。因為體內補充了雌激素,使得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能夠維持正常的相互作用,令女性精力飽滿、堅強自信、充滿愉快的感覺!
【關鍵詞】 骨折;放射攝影術;漏診;原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4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91-02
臨床在骨折方面技術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很好的療效,但是由于患者和醫護人員在骨折治療時不及時,會大大降低骨折的治療效果,所以為了減少糾紛,對1995到2011年的34例患者進行分析,來探討解決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本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齡21-78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6例,高處墜落傷7例,跌傷11例。漏診至確診時間為1d-3個月。
1.2 確診經過股骨干骨折漏診同側股骨頸骨折10例中7例為住院期間發現股骨干骨折疼痛無法解釋同側髖部疼痛,3例患者下肢短縮外旋畸形明顯進一步攝片或CT檢查后確診。5例胸腰椎骨折伴截癱漏診四肢骨折是在住院期間檢查或手術搬動時發現四肢畸形、異常活動等情況,攝片后發現。8例老年髖部外傷漏診股骨頸骨折者以及7例膝關節外傷漏診脛骨平臺骨折者多在按軟組織損傷治療后癥狀不緩解,無法負重行走,行CT檢查后確診。4例腕部外傷漏診月骨脫位是在對癥治療后,腕關節疼痛腫脹不緩解,重新復查攝片或CT檢查后確診。
1.3 治療方法截癱漏診四肢骨折5例以及膝關節外傷漏診脛骨平臺骨折7例確診后,根據病情5例給予手法復位石膏固定,7例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股骨干骨折漏診同側股骨頸骨折10例在原內固定基礎上行空心釘內固定術。8例老年髖部外傷漏診股骨頸骨折者5例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3例行全髖置換術。月骨周圍脫位及月骨脫位者中2周的1例行切復+舟狀骨骨栓內固定術,1例行月骨切除+掌長肌肌腱填塞術。
2 結 果
在隨訪的34例患者中,在8到20個月中療效效果很好,基本得到愈合,在患者中股骨頸骨折患者并沒出現感染和內固定斷裂的情況,也沒有出現股骨頭壞死的情況,漏診的骨折基本愈合,患者對治療的效果感到滿意,其中有2例的患者的腕關節基本恢復基本的功能,月骨脫位的患者治療后效果也還行,但是某些情況下受到一定的限制。
3 討 論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由于醫護人員做的工作不認真,或者是因為經驗不夠,沒有想到,所以就造成了骨折的漏診,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3.1 患者的因素 高能量的損傷并且創傷性休克,醫護人員在搶救患者的生命時缺乏對患者四肢的注意力,單純的注意到了生命的重要器官,還有因為患者的高能量損傷,在處于一個多傷的狀態下,難免會遺漏。面對患者是同一解剖的地方,有的地方的疼痛,患者意識分不清,所以也造成了判斷的困難,例如針對脊柱骨折合并截癱,大多數的患者的家屬都是集中在了癱瘓的部位,醫護人員在緊急的情況下也是分不清楚的。
3.2 影像學檢查不足 利用常規X線片難以做到詳細的診斷。在進行X線片的診斷時候因為老年人大多數存在著骨質疏松,所以極易出現輕微外力的骨折,并且由于出現的骨折以為不清晰,通過X線片也不是很容易的分辨出來,所以非常容易造成漏診,如果面對的患者的情況是更加復雜的那就更不能準確立體、全面的進行判斷,骨折處多塊骨重疊致骨折不易識別:腕骨大多不規則并相互關節,在不同的位置出現重疊的情況也會給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例如月骨周圍的脫位經常由于對片子的認識的不足造成誤診,大部分未攝腕關節側位片,原因是前臂常處于旋前位拍側位片時往往需移動或旋轉前臂,由于疼痛常拍成斜位片。醫護人員沒有按進行常規的X檢查。常規的X線檢查還應包鄰近的關節和正側的關節,在面對需要對多發性骨折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股骨干骨折合并同側股骨頸骨折初診時未常規行骨盆X線片檢查或股骨X線檢查未包括髖關節。
3.3 醫師相關因素醫師在緊急的情況之下,不能很好對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例如:患者出現了腰椎骨折后,多數只注意到胸腰椎,而沒能注意到四肢的情況,這也是經驗的積累;在首次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后,由于我們不能判定第一次的檢查就是準確的,所以要進行第二次的檢查,但是好多的醫護人員,沒能很好的進行第二次的判別診斷,沒有對第一次進行修正的診斷,這也是出現漏診的最重要的情況之一,另外,是醫護人員經驗的問題,對損傷部位的認識的不足,例如:對正常的腕關節的X線解剖的不熟悉,就可能在骨折判斷時出現失誤。
3.4 漏診預防策略 為了避免出現漏診的情況,需要我們的醫護人員具有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和責任心,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我們一定要進行全面的檢查,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除了常規的體檢外,還要對緊急的患者進行容易受損部位的檢查,醫護人員還可以采取在病人的病情穩定之后,再進行重新的檢查,提高檢查的效率和準確率,當然面對一些突發的情況,不是所有的骨折我們都可以用理論講述的很清楚,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加強對病例的研究和經驗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胡廣.創傷骨科診治失誤對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70-271.
關鍵詞:妊娠期;孕婦 ; 缺鈣 ; 補鈣 ; 綜述
中圖分類號:R71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235-04
鈣是人體的生命之源,是人體含量最豐富的無機元素,總量超過1千克,有人體“生命元素”的美譽。鈣不僅是胎兒骨骼、牙齒發育所必需的,也是要為出生后作儲備。此外,鈣還是維持體內所有細胞正常生理狀態的必需營養,例如心臟的正常搏動,肌肉、神經正常興奮性的傳導,凝血過程等功能,都離不開鈣。而妊娠期由于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母體對鈣的需要量增加, 但孕期由于血容量的變化使血鈣濃度相對降低, 加之腎小球濾過率的增加又使尿鈣排泄量增多, 而且孕期雌激素的升高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母體對骨鈣的吸收, 因此孕婦體內處于低鈣狀態[1]。綜上所述,鈣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它既是身體的構造者,又是身體的調節者,是我們人體的生命之本。因此,作為生命起源最初時期的妊娠過程,鈣的補給充足則尤顯重要。
1 妊娠期孕婦與鈣的關系
1.1鈣在人體中的分布
鈣是人體的重要元素成分,于體內各組元素的第五位,同時也是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元素。成年人體內鈣的含量約為1.3kg,占到體重的2%。 鈣廣泛分布于全身各組織器官中,但其中有99%是集中分布于骨骼和牙齒,主要以羥基磷灰石結晶[C10(PO4)6OH或3Ca2(PO4)2?Ca(OH)2]的形式構成無機部分,維持骨骼和牙齒的堅硬組織結構。剩余的1%鈣則廣泛分布于軟組織和細胞外液中,但正是這部分少量的鈣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調節作用。
1.2鈣在人體中的代謝
體內的鈣主要來自食物,但并非食物中所有的鈣都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人體對攝入鈣的吸收率隨著體內鈣水平、食物中鈣的存在形式以及鈣的攝入量不同而波動,一般情況下的吸收率僅為20%~30%。在眾多影響機體對鈣吸收功能的膳食因素中,維生素D、蛋白質、乳糖和酸性介質能促進鈣的吸收,而食物中的草酸、植酸、過量的脂肪以及失衡鈣磷比會干擾鈣的吸收。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含量過多、某些激素、藥物以及機體自身狀態不良等因素也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 鈣主要從小腸吸收,食物中的鈣經過消化后變成游離鈣才能被吸收。鈣的吸收包括依賴于維生素D的主動過程和被動彌散過程。除維生素D外,甲狀旁腺素、大劑量降鈣素、生長激素、性激素均可促進腸鈣吸收,而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甲狀腺素則可減少腸鈣吸收。
人體血鈣則在多種鈣調節素的作用下,通過腸道、骨和腎臟維持平衡。當血鈣水平太低時,甲狀旁腺就會通過分泌甲狀旁腺素促使骨骼釋放出可交換鈣,并刺激腎臟加強對尿鈣的重吸收,從而使血鈣水平恢復正常。若血鈣水平升高時,甲狀腺就會分泌降鈣素以降低血液中鈣和磷的水平。除一部分被吸收的鈣可以經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從尿水中排出,也有一小部分的鈣會隨汗液而丟失。而未被吸收的鈣以及來自脫落上皮細胞和消化液的鈣,則經糞便排出。
1.3妊娠期母體對鈣的需求
婦女在妊娠過程中,約有30%的鈣由母體供給胎兒,在哺乳期則每日由乳排出250mg的鈣供嬰兒生長需要。 而整個妊娠過程中,鈣的吸收率妊娠晚期明顯低于妊娠早中期, 在妊娠早中期母體儲留了多余的鈣是為了妊娠晚期對鈣吸收減少的生理適應[2,3]。由于母體循環血量的增加, 腎臟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增加, 排出體外的鈣也隨之增加。此外, 由于對貯存鈣起作用的血漿白蛋白卻隨著孕周的增加而減少, 因此, 母體含鈣相對的下降。促使母體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甲狀旁腺激素(PTH) 分泌代償性增加, 致使母體內溶骨作用增強, 成骨作用減弱, 即發生了所謂---鈣遷(Calcium shift) , 以維護母體的血鈣濃度。如此期不注意補充鈣質, 則可于妊娠晚期出現驚厥、腰酸、腿疼及腓腸肌痙攣等癥狀[4]; 如鈣質仍得不到補充, 孕婦體內的PTH 水平持續增高, 鈣代謝進一步紊亂, 促使細胞外的鈣向細胞內流動, 導致細胞的興奮、收縮耦聯反應亢進, 會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 而出現血壓升高, 繼而出現以妊娠期水腫、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壓為主的三大主要癥狀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即妊高征) [5] , 這一點已被大多數人的研究證明, 妊娠期補鈣可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妊高征。
2 妊娠期孕婦缺鈣的主要原因
2.1 胎兒的成長
人類的生命始于受精卵細胞,胎兒從幾毫米的小胚胎發育成一個身高50cm、體重3kg以上的新生兒。在這個發育過程中,為了保證胎兒的脊柱、四枝及頭顱骨的正常骨化,必須由母親不斷地經胎盤向胎兒輸送鈣,妊娠中期為每日50mg,妊娠晚期每日450mg,相當于胎兒1 00 ~1 50mg/(kg?d)。在這人生的特殊時期,母體、胎兒、胎盤產生多種激素,這些激素在鈣代謝方面既互相影響,又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在妊娠期中, 盡管母體血清中鈣的濃度比胎兒血清濃度低, 但仍然總是從母體轉運給胎兒, 而不是從胎兒向母體擴散。這種現象與一般電化學梯度正相反。其機制是借助能量的作用Ca2+ Mg2+ ATP 酶使鈣由低濃度向高濃度擴散, 這就是所謂主動轉運。所以無論母體血鈣濃度的高低,母體均會通過胎盤向胎兒轉運鈣,以維持胎兒骨的正常代謝。由此可見,由于胎盤逆濃度梯度主動轉運鈣離子,使胎兒血鈣高于母體,甚至在母體鈣穩定被破壞的狀態下,仍能維持這種血鈣濃度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低鈣對母體的影響遠大于胎兒[6]。
2.2孕婦方面的原因
在懷孕初期多數婦女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妊娠反應,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胃腸功能,抑制了母體對鈣的攝取和吸收;其次,于孕期母體的血容量增加,使母體血鈣濃度相對下降,在母體自身調節功能的作用下骨骼中的鈣質會不斷溶出以保證血鈣濃度的穩定;再次,由于孕期母體腎小球濾過率的增加會導致尿鈣排泄增多[7];另外孕期雌激素水平的升高又一定程度地抑制了母體對鈣的重吸收。故孕期母體處于低鈣狀態,且隨著妊娠進展血鈣一直持續下降,直至妊娠晚期降至最低點[8]。
2.3飲食因素
人體獲得的鈣能否滿足身體的需要,這與食物中鈣成分的多少和食物的鈣能否被充分吸收有著重要的關系。由于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一種低鈣性膳食結構,鈣的攝入量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同時,一些含鈣高的食物如綠葉蔬菜、牛奶、豆制品等攝入量也不足,這是導致人群鈣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此外,現代人群飲食習慣的改變,吃得越來越細,偏食、挑食、厭食和吃零食的現象增多。糧食吃得過細要減少鈣的攝入,因為鈣在糧食的表皮層含量較高。而且要注意飲食搭配,防止鈣與某些食品中的植酸、草酸結合,形成不溶性鈣鹽,以致鈣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含植酸和草酸豐富的食物有菠菜、竹筍等,所以,不要將這些菜與含鈣豐富的食物共烹。再者,含鈣食物與飽和脂肪一起食用,脂肪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的脂肪酸與鈣作用易形成鈣皂,使鈣自糞便排出[9],影響食物鈣的利用,這是影響鈣吸收的又一原因。
3 妊娠期孕婦缺鈣的后果
在妊娠過程中,母體的鈣代謝較為紊亂,會促使細胞外的鈣向細胞內流動,導致細胞的興奮一收縮耦聯反應亢進,會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收縮而出現血壓升高。繼而出現以妊娠期水腫、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壓為主的三大主要癥狀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其國內報告患病率大約在l8%-20%。此外,難產、產后的體質虛弱、乳汁不足、腰腿痛、軟骨癥以及更年期的骨質疏松癥等都與妊娠期的鈣營養不良有關。另外,如果在母體鈣營養不良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母體鈣的穩定系統發生了失調,勢必會影響胎兒從母體吸收鈣,可出現新生兒低鈣血癥、先天性佝僂病、嬰兒手足搐搦癥、牙齒萌出延遲、牙釉質發育不全等。換言之,缺鈣會對孕婦及胎兒健康造成以下影響。
3.1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簡稱妊高征) 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 臨床主要表現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 其病因可能與子宮胎盤缺血、免疫和神經內分泌改變有關。通過動物試驗、臨床觀察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 妊娠婦女普遍缺鈣, 而妊高征的發生、發展與鈣代謝紊亂有關, 缺鈣、血鈣含量低下與妊高征有相關性[10]。其發病機制可能是妊娠期體內缺鈣, 刺激甲狀旁腺產生甲狀旁腺素, 此激素分泌過多可激活細胞膜上腺苷酸環化酶形成環-磷酸腺苷, 進而刺激細胞內線粒體庫釋放鈣離子入胞漿, 導致細胞內鈣離子水平增高。人們知道, 細胞內鈣離子在維持血管緊張度和平滑肌收縮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細胞內鈣離子水平增高將會引起平滑肌機械性收縮, 周圍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補鈣后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發病的嚴重程度也明顯下降。補充鈣劑可以降低孕婦血壓,同時亦可以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
3.2胎兒宮內發育遲緩
胎兒宮內發育遲緩(FGR),是指胎兒出生體重低于同胎齡平均體重的第十個百分位或兩個標準差。如果胎齡已達37周,新生兒體重低于2.5千克,也稱為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時孕婦全身小動脈包括子宮血管痙攣,子宮胎盤供血不足,胎盤功能減退,供給胎兒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物質缺乏,從而FGR發生率升高。正常妊娠時FGR發生率為2.7%~4.9%,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時可高達10.5%~35.0%,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胎兒生長受限是無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5~7倍。而孕婦營養不良,尤其是蛋白質和鈣攝入不足,是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約占發生率的一半左右。可見孕期缺鈣是引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又是FGR發生率升高的重要因素[11]。因此妊娠期補鈣有助于優生優育,有助于孕婦的健康,減少母嬰并發癥。
3.3宮縮乏力與產后出血
子宮收縮與諸多因素有關,而鈣濃度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血清總鈣含量在妊娠晚期降至生理范圍的最低點,加強宮縮時需要離子鈣濃度快速提高,所以生理范圍的最低內的離子鈣濃度不能滿足抗體的需要。具體來說,子宮平滑肌的收縮調節通路以細胞內游離鈣離子濃度上升為起點[12]。子宮肌收縮是以肌原性為主, 宮縮的基本物質為收縮蛋白、ATP、ATP 酶、鈣離子[13]。子宮肌細胞質內排列縱形的粗、細肌原微絲, 粗肌原微絲內含肌纖維蛋白和肌凝蛋白, 細肌原微絲內含原凝蛋白, 在其作用下使肌纖維蛋白與肌凝蛋白結合令粗肌原微絲短縮而引起肌肉收縮即子宮收縮。當鈣濃度降低時, 細胞內外鈣通道不能啟開, 細肌原微絲的原凝蛋白掩蓋著粗肌原微絲的肌纖維蛋白和肌凝蛋白的結合點使之不能結合而引起收縮。從而造成宮縮乏力。同時可能會伴隨產后出血的現象,產后出血是產科臨床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也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產后出血的病因中,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占首位,發生率為50%~75%,約占產后出血的2/3[14]。因此,在妊娠期、分娩前補充鈣劑可有效預防原發性宮縮乏力,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產后大出血的發生率。
4 妊娠期孕婦的合理補鈣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Et鈣供給標準中,孕婦、乳母為1 000~1 500 mg。1997年中國營養學會通過的《特定人群膳食指南》中規定,妊娠4個月以后,鈣的推薦膳食供給量為1 500 mg/d;建議乳母鈣的攝入量為1 500 mg/d。而孕婦補鈣的基本原則是:以食補為主,不足部分用鈣劑補充[15]。
人體所需鈣營養的全部或大部分可從食物中獲得,對兒童、婦女(妊娠、哺乳期)、老年人需鈣較高的人群,應強調以食補為主。食物中鈣的最好來源為牛奶,每天若能飲用牛奶500 mL,則可從中得到570 mg的鈣。其他如大豆及其制品、蛋類、海產品、蝦米、芝麻、堅果等均富含鈣元素。維生素D可幫助鈣的吸收,故在膳食中要適當增加富含維生素D 的食物,如奶油、蛋黃、動物肝臟等。補充鈣劑的目的是補充食物供給或攝人不足部分,原則應是“缺多少補多少”。但實際工作中不易確定,依據理論和經驗,可按鈣供給量的1/3或接近生理需要量或因人、因病、因癥而異。營養專家認為:補鈣的最佳食物來源是乳類和乳類制品,不僅含鈣量高、營養均衡,而且吸收好。每10 0g牛奶中含鈣約1 2 0mg,磷、鉀、鎂等多種礦物質搭配也十分合理,牛奶中的乳糖可促進鈣吸收,富含賴氨酸、精氨酸及色氨酸的膳食蛋白質也可增強小腸對的鈣吸收,建議孕婦每天喝200~400g牛奶。
鈣劑在營養學中屬閾值物質。在一定范圍內,鈣攝人量低時吸收率高,鈣攝人量較高時吸收率低。選擇含鈣量高的制劑,等量、定時、多次與食物咀嚼服用,可增大鈣表面積,與胃酸充分接觸,增加鈣的吸收。由于吸收人血的鈣只能維持5-6小時,最好睡前加服一次,可以減少夜間鈣的丟失。科學安排每天常飲食、鈣劑補充的同時,應多進行陽光浴、增加戶外活動,提高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以促進鈣的吸收。避免高鹽飲食、酗酒、吸煙、碳酸飲料等的攝人,因其會加速鈣在尿中的丟失。
參考資料
[1] 鄭巧莎,張艷萍.妊娠期補充鈣劑的臨床觀察[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0,2.
[2]Brommage R, Baxt er DC. Elevated calcium, phosphorous, and magnesium ret ention in pregnant rats prior to the onset of fetal skeletal mineralization. [J] Bone Miner Res, 1988, 3: 667~672.
[3] Hosking DJ. Calcium homeostasis in pregnancy. Clin Endocrinol ( OXF ) , 1996, 45:1~6.
[4] 張曉慧.妊娠期補鈣200 例臨床觀察[J]. 醫藥產業資訊, 2006, 3(14): 205.
[5]孫大中, 項彩芬. 孕婦與胎兒鈣代謝特點[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1999, 14: 562-563
[6] 侯俏珍. 孕婦補鈣對新生兒骨骼發育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 0 0 9 ,1 2(7 ):1 0 3 3 ~1 0 3 5 .
[7] 鄭巧莎,張艷萍.觀察孕婦補鈣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療效[J].醫學信息,2011.24(3): 1606~1607.
[8] 馮衛彤,古衍.妊娠期補鈣的臨床意義[J].廣東醫學,2003,24(8):851~852.
[10] 趙淑英.論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合理補鈣[J].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College 2003,19(2):76 ~77.
[11] 陳玉燕,王曉鳴.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與缺鈣有什么關系[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2007, 14(1): 36.
[12] 陳小菊.妊娠期補充氨基酸鰲合鈣的臨床觀察[J] 杜區醫學雜志, 2008, 6(14): 17~19.
[13] 梁娟, 王艷萍, 朱軍. 我國產科出血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7.
[14] 段如麟主編. 婦產科專題講座[M] 第1 版, 廣東科技出版社, 1985,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