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實驗室安全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實驗室設施、設備不完善
實驗室在設計和建設上沒有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致使實驗室本身在建設方面就沒有達到相應標準,如室內流通環節不合理、密閉性差、通風系統過濾器裝置不合理等,存在實驗室生物安全隱患;缺乏與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相適應的實驗室生物安全設施和設備,在影響正常實驗活動開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實驗室生物安全隱患。
1.2日常管理不規范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和科研的工作場所,操作者在進行標本涂片、染色鏡檢、分離培養、生化鑒定、藥敏試驗、血清分型等不同實驗操作時,都要接觸各種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危險因子。日常管理不規范的表現有:個別實驗室存在不使用微生物專用培養箱而采用大房間開放式培養微生物的現象;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產生廢棄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裝和滅活等用品與設備不能完全滿足實驗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有些實驗室采用沒有標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裝生物垃圾;學生將實驗室工作服帶出實驗室個人保管,不符合實驗室生物安全要求。日常管理不規范暴露出許多安全隱患,因此,加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3學生自我安全意識薄弱、操作不當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許多實驗課所用的標本來自病人,如臨床檢驗基礎、免疫學檢驗、生化檢驗、微生物檢驗等采用人體的各種分泌物、排泄物、體液等標本。即使是學生提供的標本,也可能存在諸如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痢疾志賀氏菌、沙門氏菌等病原菌。另外,在微生物學檢驗中,經常接觸的有三類、四類病原微生物以及少數二類高致病性微生物和有害生物因子,這些都出現在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學生常常接觸已知和潛在的生物危險因素。目前,由于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未能到位,部分學生對于生物安全知識了解甚少,沒有意識到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認識到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例如有的學生進實驗室不穿工作服,接觸陽性標本不戴手套,微生物接種時不戴帽子、口罩,有的甚至在實驗室吃零食、喝飲料,將干凈的書或物品隨手放在實驗臺上,將實驗廢液隨意倒在下水道里,實驗用過的陽性標本不經處理就扔在垃圾桶里,下課不洗手或不認真洗手。
1.險評估工作不到位
在使用傳染性或有潛在傳染性標本進行實驗前,必須對微生物的危害進行風險評估,確定實驗應在哪一級的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中進行,并根據評估結果制訂相應的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和緊急事故處理辦法,形成書面文件并嚴格遵守執行。然而一些高校對這一重要環節重視不夠,風險評估工作不到位,還有一些高校完全沒有對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病原微生物實驗進行風險評估,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文件。
1.5管理監督措施缺乏
目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室一般都建立了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制訂了標準操作程序,但往往忽略了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內容,不但缺乏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規范,而且缺乏具體的實驗室技術操作管理規范。部分實驗室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監督措施,多數條款沒有具體分工,未能責任到人,監管不力。
2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
2.1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訓工作
應對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學生進行生物安全知識培訓,組織教師和學生認真學習《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WS233-2002)》等法規文件,把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納入日常管理工作,做到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在日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將生物安全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學生盡早樹立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嚴防生物安全事故的發生。
2.2完善并嚴格執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實驗室規章制度,制訂并嚴格執行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程。同時,把責任分級落實到在實驗室開展實驗活動的所有人員,做到“誰管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并落實責任追究制度,絕不姑息任何違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行為。建立嚴格的實驗室準入制度,學生進入實驗室必須穿清潔的工作服,除必要的書籍、筆記本和文具外,其他個人物品一律不得帶入實驗室。嚴禁在實驗室里大聲說話、打鬧、亂走動,嚴禁學生在實驗室里吃東西、喝飲料、吸煙、嚼口香糖,不可把任何東西放入口中。如果受到病原菌污染,應立即消毒,不可輕視和怠慢。微生物實驗材料的數量和種類繁多,如化學試劑、劇毒藥品、玻璃器材、生物制品、菌種、實驗儀器、培養基等,若不加以科學管理,實驗室就雜亂無章,直接影響實驗室的整潔和工作效率,因此應嚴格執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3加強實驗室的硬件建設工作
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硬件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要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科學合理地設計和建設。對已開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活動的實驗室進行定期檢查,確定不同生物安全級別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是否運行、保養良好,是否配備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護設備。
2.4加強實驗室日常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管理
嚴格管理菌種、危險品、劇毒藥品。目前實驗室所涉及的病原菌有炭疽桿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產氣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黃色微球菌、鏈球菌、水弧菌、腦膜炎雙球菌等。為了合理有效地保藏管理菌種,根據《中國醫學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辦法》和實驗室實際狀況,制訂實驗室菌種的保藏管理辦法:(1)購買菌種時必須是衛生部規定的正規單位,為了避免菌種的死亡或變異,應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設置專用冷柜保存菌種。(2)建立菌種使用記錄,指定專人負責,對一、二類菌種設專柜,單獨保存。(3)使用菌種時采取嚴格防護措施,并嚴格遵守操作規程。(4)加強菌種安全管理,防止菌種丟失。(5)危險品、劇毒藥品管理應符合國家和公安部門及學校統一規定,落實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由專人、專柜保管且上鎖,防止危險品及劇毒藥品被盜、泄漏或誤用。
2.5加強對實驗廢棄物和實驗動物的管理
對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處理是控制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關鍵環節,必須明確掌握生物安全廢棄物的分類原則,并嚴格執行相應的處理程序,避免實驗室或環境污染,進而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使用的實驗動物必須經過檢疫合格,且不得擅自帶離實驗室飼養,實驗結束后存活動物要送回動物室,死亡動物要做無害化處理。實驗室廢棄物分為感染性廢棄物和非感染性廢棄物,不能隨意丟棄,應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進行隔離、消毒、包裝、轉運、保存和處置。廢棄物應分類按不同要求進行消毒處理,如微生物實驗室感染性材料(血液、痰液標本等)及接觸感染性材料應放置于結實塑料袋中密封,高壓120℃消毒30分鐘才能移出實驗室。用過的實驗材料如試管、玻片、燒杯等放入裝有消毒液的廢液缸內,每天更換廢液缸的消毒液,應保證消毒液的量為廢液缸內總量的1/2,浸泡至少30分鐘才能移出實驗室。廢棄物應分類丟入垃圾袋,依據廢棄物的性質及數量選用適合的包裝材料,確保無泄漏,處理前后都應在固定位置存放,并由專人負責管理。
2.6加強實驗室的消毒和清潔管理
1.1臨床檢驗實驗教學中的標本潛在危險性:
臨床檢驗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直接接觸各種標本,包括人體的血液、體液、各種分泌物和排泄物等。一方面,為了滿足實驗教學需要,很多實驗陽性標本來自臨床患者;另一方面,考慮到臨床病理標本的危險性,也為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練習采血的機會,所以在臨床檢驗實驗室部分血液標本是學生間相互采集而來的,可能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學生提供的標本應該是安全的,但近年對新生體檢中發現乙肝病毒攜帶者占10.08%,而且還有一些季節性流行疾病(如痢疾、腮腺炎等),因此學生提供的標本也不可能絕對安全,無論是臨床標本還是學生的標本均有已知和潛在危險。
1.2學生生物安全意識淡薄,不重視生物安全:
目前,由于開展生物安全教學未能到位,部分學生對于生物安全知識知之甚少,沒有意識到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認識到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我們通過對我校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三年制)2012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僅有24.5%的學生知道醫院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防護級別分為4級,但根據自己所做的實驗來判斷所在實驗室應達到幾級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時,僅有10.2%的學生回答正確;清楚標準預防概念的學生不足1%;66.7%的學生在實驗室經歷過標本外溢、玻璃器皿破損、試劑接觸皮膚、皮膚刺破或劃破等意外事故;有70.5%的學生攜帶與實驗無關的物品(如課本、書包等)進入實驗室,25.6%的學生在實驗室不束長發,39.8%發會在實驗中使用手機,甚至有7.8%的人在實驗室內飲水、進食。由此可見,學生的自我防護意識令人擔憂。
1.3實驗室管理制度、設備不完善:
目前,學校實驗室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監督措施,已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辦法中多數條款也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具體分工,未能責任到人,監管不力。實驗室內預防感染的制度不健全,如對血液等病理標本的外溢、離心時離心管的破裂等缺乏具體的處理措施。實驗室廢棄物的處理也不符合有關規定,如醫療廢棄物與生活垃圾混淆不清,使得實驗室的醫療廢棄物無法得到合理科學的處理,學生隨意處理臨床實驗樣本和有害廢物,而所有這些因素都會給周圍環境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和危害。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設備簡陋,生物安全設備(如生物安全柜、高壓滅菌鍋等)和個人防護裝備(如防護服、手套等)配備不足,尤其是未能配備洗眼器等緊急沖淋設備。
2探索臨床檢驗實驗中的生物安全防護對策
2.1提高教師隊伍的生物安全防護知識:
俗話說:“給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生物安全知識,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識,首先應提高教師隊伍的生物安全意識。對專業教師和實驗員,定期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的學習與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整體認知水平,才能保證教師在授課和示教的過程中,結合課程的特點,向學生灌輸生物安全知識,規范學生的操作,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
2.2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習慣:
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注意學生細節,要求學生進入實驗室后要按檢驗流程中做好個人防護(如白大褂、口罩、手套等),與實驗無關的物品(如課本、書包等)等應放在清潔區,禁止在實驗室做與實驗無關的事情(吃零食、玩手機等);實驗操作過程中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接觸任何標本要戴手套,使用后的實驗室用品應放回原位并擺放整齊,保護實驗室臺面、地面及物品表面不被實驗標本污染;離開實驗室要求所有學生采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消毒,禁止學生穿著白大褂去教室、操場、食堂等場所。要求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自我防護意識和無菌操作觀念。
2.3建立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的處理: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意外事故,如:采血時不慎皮膚刺傷、臨床陽性標本泄漏等。因此,應針對在實驗過程中每個可能發生生物安全危害的環節,制定生物安全手冊和建立實驗室事故處理制度,并且要求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一旦發生以上實驗室事故,應及時上報帶教老師,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相應的應急處理,并做好詳細記錄。
2.4規范處理實驗后的廢棄物:
關鍵詞:食品安全學實驗;病原微生物檢測;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143-02
一、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升,民眾對食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食品安全這個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更是得到了公眾和政府的廣泛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關系到人民的健康,更事關國家的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然而,近幾年來,國內惡性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著我國食品產業的發展和人民身體健康,并引起了民眾心理的極度恐慌。目前,針對食品安全這個嚴峻的問題,國內很多大學都設立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我校于2004年就開始招收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屬于全國較早設立此專業的高校之一。食品安全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是一門知識綜合性以及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教學內容廣泛,涉及眾多的學科知識。我校食品安全學課程經過校精品課程、上海市精品課程的建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過學習,學生可以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危害因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預防控制。現階段,國內許多高校在食品安全學教學過程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這勢必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綜合素質,從而影響學生今后從事食品安全相關科研工作或行業,因此對食品安全學實驗進行改革,繼而實行高效施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病原微生物檢測與食品安全
食品中的危害因素有物理危害、化學危害和微生物危害等,而事實證明食品安全事件中大多數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謝產物會對食品原料、加工及產品造成污染,影響損害消費者的健康。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因食品中細菌大量繁殖而導致食用者感染型中毒或因細菌繁殖產生菌毒素引起的毒素型中毒。因此,食品安全學實驗課程中設立病原微生物的檢測顯得尤為重要。
這部分實驗設計與食品安全檢測的實際相符,便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為學生畢業后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的需要、滿足食品安全行業人才的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內容設定
(一)實驗內容設定思路
在食品安全學實驗開課之前,我校學生已經上過了食品微生物學實驗,并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無菌操作等)。為避免食品安全學實驗中的病原微生物檢測部分與食品微生物實驗等其他課程產生重復交叉、浪費教學資源及時間等問題,我校以學生切實需要為中心,參考了大量國內外相關資料,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實踐性強的基礎實驗,并編寫出《食品安全學實驗指導》校內實驗指導教材,通過對典型的檢測對象與方法進行動手實踐,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并熟練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為將來從事食品安全檢測科研或工作打好基礎,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二)實驗內容設定
針對食品中的危害,我校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學生的食品安全學實驗主要參考《食品安全學實驗指導》,分為病原微生物檢測和理化檢測兩個部分,前者占80%的內容。為了與上面的實驗設計思路相符,我們選擇的病原微生物檢測部分包括以培養為基礎的GB方法、快速檢測的試紙片法、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法以及酶聯免疫法。具體實驗分為:食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驗;沙門氏菌的檢驗;應用PCR技術檢測病原菌;沙門氏菌的ELISA檢測;3M大腸桿菌快速檢驗。
1.食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沙門氏菌的檢驗。我們前兩個實驗選取了食品安全事件中頻頻出現的兩種典型致病菌,即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沙門氏菌作為檢測對象,根據國家標準規定的方法進行檢測,讓學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細菌的檢測方法和步驟。無論是我國的國家標準還是國際通用標準,其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都是最主要、最常規,也是最認可的方法。兩個實驗的選取也讓學生進一步完成整個實驗過程,了解常規生理生化檢測方法的重要性。
2.應用PCR技術檢測病原菌和沙門氏菌的ELISA檢測。為了補足常規生理生化檢測方法操作繁瑣且時間長的缺點,我們選擇了目前應用最廣的分子生物學檢測和免疫學技術作為病原微生物檢測的補充。作為分子生物學中最具有表性的PCR技術和免疫學技術中最經典的ELISA檢測技術,這兩個實驗的設立讓學生充分掌握兩種技術的原理和操作,并能認識到常規檢測方法外還有更為快速的檢測方法,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
3.3M大腸桿菌快速檢驗。國內外學者研制的一些先進的技術與方法(如3M紙片法)在病原微生物檢測時比常規檢測及分子免疫學檢測要迅速得多,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們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大腸桿菌和大腸菌群進行3M紙片法快速檢驗,從而讓學生掌握這門新興技術,并運用到相關工作之中。
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上課與老師互動較少
實驗課教學大部分都是教師單方面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然后進行操作,與老師的互動環節較少,遇到問題的時候學生積極性不高,不愛提問,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聯系。學生主動思考的機會比較少,大部分都是老師的直接灌輸,不利于悟性與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對實驗儀器不熟悉
由于科技進步,目前大部分儀器都是集自動化與智能化一體。一般在實驗開始之前,教師都會將儀器調至最佳狀態,學生對于儀器不能全方位了解,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因而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儀器故障時,無法進行正常的排除,學生沒有掌握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單一
食品安全學實驗課程以往通常只看學生的實驗報告結果進行評定,這造成了學生不積極上課、互相抄襲的現象,使得操作更是形同虛設,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學習效果不能達到我們設立該課程的目的。
五、教學方式改革
(一)學生預習實驗并參與準備工作
一般在食品安全學實驗開始之前,都是研究生將所需要的培養基、儀器等大量東西提前準備妥當,課堂上學生直接操作,這使得學生不能更好地思考,也沒有更系統地掌握整個檢測環節。因此,我們在對實驗進行改革后,會讓學生提前預習所授內容,熟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并輪流提前參與整個實驗的準備工作,讓學生對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理生化條件與其他相關知識面有更好的了解。
(二)學生分組合作教學
在食品安全實驗課堂上,我們改變了以往枯燥的模式,進行3-4人分組合作模式進行授課,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實驗。在老師授完課之后,每個小組成員能圍在一起進行實驗方案的討論,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這不僅改善了儀器不足的問題,更鍛煉了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取得較好的成果。在整個課堂的過程中也看到了同學們相互之間的團結協作,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
(三)研究生輔助教學
一般實驗課都是單獨由老師進行講解指導,然而師資的缺乏不能滿足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很好的指導。本實驗室中,從事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都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致病菌的檢測,并長期進行自主實踐,對實驗操作過程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動手操作能也很強。因此,研究生加入輔助教學不僅解決了師資力量缺少的問題,更能夠在實際操作中解決本科學生實驗遇到的各種問題。
(四)多元化考核方式
改革之后,我們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平時成績占30%,操作成績占40%,實驗報告占30%。平時成績包括學生的出勤、上課與老師的互動、上課的積極性以及小組的討論合作情況,而操作成績包括平時操作的規范性與結果的正確性。這種改革明顯地調動了學生上課時候的氣氛與積極性,不僅激發了學生全方面專業素質的發展,更為以后從事相關行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小結
近年來,我校通過對食品安全學實驗這一課程的實驗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發現在實驗課程改革之后,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預習、提問,主觀能動性與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增強,思維活躍,實驗操作與團體合作能力也有提升。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反饋給老師的實驗報告來看,學生的操作熟練程度與結果的分析都大大提高,從而使得我校的教學效果明顯提升。通過畢業學生信息反饋得知,通過對食品安全學實驗的理化檢測與微生物檢測的學習有效地幫助了他們的工作。
總之,以后的實驗教學建設依舊需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長期的、不斷的探索與實踐,繼續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學實驗的教學體系,注重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們能在工作中充分綜合利用各種方法,培養出更多滿足國家食品安全所需的相關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穎,徐炳政,姚笛,錢麗麗,張麗媛.食品安全學實驗信息化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創新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3,(22):330-331.
[2]寧喜斌,劉代新,張亞瓊.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能培養的探討[J].微生物學通報,2009,(8):1260-1263.
[3]叢健.食品安全學理化實驗技能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2,(14):340-341.
[4]寧喜斌,張曉艷,季愛加.《食品安全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1,(11):215-216.
實驗室安全在科研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當前研究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存在安全教育課程設置少、學生的自我安全防護意識薄弱、實驗室監督檢查力度不夠等問題。擬對加強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問題及改進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
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生
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是研究生尤其是科研型研究生培養的主要內容。大部分研究生都要依托實驗室開展基礎研究工作。實驗室為研究生及科研人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平臺,如資源豐富的生物樣本庫、先進的儀器設備等。但另一方面,實驗室又是一個危險品集中放置的場所,經常使用化學危險品、放射性物品、壓力氣瓶等特殊設備[1]。實驗室的安全關系到科研人員人生安全以及實驗的財產安全。它在整個科研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當研究生使用該類物品就會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若實驗室安全意識薄弱,便給基礎研究工作帶來很大的隱患。近年來,實驗室安全事故頻有發生。2009年德國漢堡熱帶醫學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學家實驗室內疑似被感染埃博拉病毒,2010年東北農業大學28名學生在動物實驗感染布魯氏菌病,201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實驗室的一名研究人員因為實驗室里一種用于研究的細菌而發生皮膚感染,2015年清華大學一個化學實驗室發生爆炸火災事故等等。當我們在進行實驗操作時,如果不重視實驗室安全,危險便會隨時可能到來。因此,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加強實驗室管理規范、提高安全意識刻不容緩。
1目前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影響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因素較多,其中最嚴重的因素是實驗操作人員缺乏生物安全知識和操作規范,實驗室也未能提供相應的防護措施[2]。就研究生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研究生教育中往往缺乏專門的實驗室安全課程或培訓,導致部分研究生對實驗室安全守則不清楚,缺乏扎實的安全知識,沒有建立生物安全意識和防范意識。同時實驗室安全員沒有起到有效的引導教育的作用。對特殊的儀器試劑的使用,如高壓鍋等設備,在沒有專門培訓的情況下隨意使用。張景霞等[3]對國內某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認知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接受調查的231名學生中,79.2%的學生表示知道“實驗室生物安全”,但是具體內容并不是很清楚;只有35.9%的學生認為實驗室規范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僅20.3%的人回答接受過教育;而“認知率較低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學生獲取生物安全知識的途徑較少,尤其課堂灌輸幾乎沒有”。由此可見,當前對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的。其次,學生的自我安全防護意識薄弱。在一些實驗操作細節上主要體現包括:進入實驗室不穿隔離衣,進行實驗操作不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對清潔區和實驗室污染區界定不清,對于易揮發和感染性試劑或樣本不在指定的生物安全柜內操作,在實驗室內進食飲水等。自我安全防護意識薄弱另一個直接的表現就是實驗操作過程中粗心大意,放松警惕。例如,進行重要實驗室中途離開,或者實驗過夜而未提前檢查儀器設備。再次,實驗室規章制度形同虛設,監督檢查力度不夠。雖然幾乎所有的實驗室都有其關于安全規范操作的規章制度,實驗室的墻壁上都會貼有“實驗室管理制度”或“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但多流于形式。另外對于研究生存在的錯誤違規操作重視不夠、落實不夠。沒有形成嚴格的、有效的監督監管機制。如高危化學試劑沒有嚴格的取用登記,所有儀器的使用沒有使用記錄,安全員沒有定期檢查實驗室水電暖安全、沒有定期對儀器進行檢修和校對維護等。
2加強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教育的措施
第一,開展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教育的課程。由具有多年經驗的實驗室安全員結合多年化學品管理經驗和實驗室安全培訓素材,對實驗室安全基本概念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通過剖析安全案例的警示,是學生從思想上予以重視,提高對安全法規的理解力和執行力,使危險防患于未然。實驗室安全教育不僅包含知識的傳授,還要讓學生數量掌握安全技能。由“知”到“行”,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掌握防范和處置危險的技能,并能在突發事件時熟練的應用,做到“知行合一”。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形式可以靈活機動,根據不同類型的研究生設置不同的課程方式。可以通過制定教材,對實驗室安全的細則進行詳細介紹,供學生學習閱讀。可以講實驗室安全作為研究生的必修課程或者研究生講座課程,以成績或者講座學分的形式,讓學生接受正規、系統的學習,這將使學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受益終身。舉辦講座,通過面對面的生動講解和答疑,讓學生對實驗室安全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利用現在發達的網絡和多媒體設備,制作科普宣傳的視頻、微信宣傳作品等,以生動的文字、鮮活的影像做成安全警示集錦,該方式的宣傳方式和時間更為靈活。
第二,針對不同實驗室的特點和可能面臨的突發事件制定實驗室安全演練流程。演練方式可靈活選擇現場演練和桌面演練。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應該都要制定相應的演練制度和方案。現場演練以實驗室工作區的試劑溢撒事件為例,由安全員現場解說處置過程中的關鍵點,包括初步評估污染物性質,擴散范圍,影響因素及造成的后果等,進行暴露者的處置、標牌警示、消毒處理及廢棄物轉移、過程報告、評估等過程。實驗室人員通過觀摩和演練,對此次演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桌面演練是通過虛擬演練的方式,針對演練情景中的相關問題,明確應急預案中的職責和程序,該形式靈活機動、可重復操作且節約人力物力[4]。通過不同的演練,不僅能夠提高研究生的安全理論素質和實戰技能,并在實際演習中找出不足和缺陷,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安全應急預案。同時,根據重大突發事件的形勢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修訂。
第三,嚴格落實檢查監督機制。實驗室設立安全員,對實驗室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定期對儀器的使用情況、維護情況、危險化學品的使用等進行檢查,不定期對實驗室安全準則中要求的“應知應會”內容進行抽查,保證實驗室安全不是應付公事,而是切實落實到科研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上[5]。不定期的檢查作為定期檢查的重要補充形式,就是為了讓定期檢查成為一種“彩排的游戲,應付的過程”。我們醫院的研究所設立嚴格的實驗室準入制度,進入實驗室的研究生需要填寫申請表,對于即將使用到的儀器進行申請備案,并在學習安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基本實驗技能和安全知識培訓”測試,內容包括實驗室行為規范、實驗室安全概念、儀器使用注意事項、危險化學品和易燃易爆品的存放和使用規范、實驗室質量控制等。通過測試,要求研究生掌握基本的實驗室安全常識。
第四,讓研究生參與到實驗室的安全檢查工作中來。增加研究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將實驗室的安全責任進行分解,具體落實到包括研究生在內的每個實驗室成員的身上,讓他們同時承擔起日常的安全監督員的責任。通過任務的分解,調動大家參與實驗室安全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使學生意識到創造一個和諧、安全的實驗室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也讓學生有機會把學到的安全知識運用到日常的實驗室工作中。培養學生“實驗室安全人人有責”的意識,不僅可以增加發現實驗室隱患的機會,而且也培養了學生對儀器設備的愛護和實驗試劑的節約,減少了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第五,實驗室建立良好的科室氛圍。先進入實驗室的學生和工作人員要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并能主動的幫助后進入實驗室的學生。對于儀器的使用要進行操作示范,形成一個傳幫帶的做法[6]。培養嚴謹的科研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研究生在實驗過程中,應該詳細記錄操作過程,包括試劑的配制、儀器的參數調節等,其目的在于能夠保證他人在用作者的實驗方法做實驗時能夠在同一條件下進行,另外也可以防止危險事故的發生。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和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有效的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有效防止重大危險事故的發生,為保障科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作者:孫琳 王詠紅 申阿東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北京市兒科研究所兒童呼吸感染疾病研究室
參考文獻
[1]趙慶雙,聞星火,李明.加強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實驗室安全的關鍵[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9):8-11.
[2]袁素賢.生物安全實驗室及其管理初探[J].中國畜牧獸醫,2008,35(2):149-151.
[3]張景霞,張磊,趙寧寧,等.某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認知情況的調查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4):767-770.
[4]蔡敏.加強實驗室安全桌面演練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280-282.
在科學研究活動當中要使用實驗室的各種設備、設施和化學藥品,部分研究生缺乏防范意識和責任感,不能正確地操作儀器設備與安全地使用化學藥品,這些設備設施與化學品的潛在危險性將會被誘發出來,并有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比如,科研實驗時不穿實驗服、不戴一次性手套;或者在細節問題上不加注意,戴著手套操作電腦;還有的學生將未消毒的實驗服帶回寢室洗滌,或者穿著實驗服在各個實驗室進出,這樣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消毒污染物、廢棄物和清潔物品共用一個消毒容器,未按要求配備安全柜、超凈工作臺等設施;缺乏生物安全規章制度和相應的監督檢查,等等。
二、如何開展研究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
(1)建立可操作性強的安全管理體系。國外一些著名高校早在多年前就制定了嚴格規范的生物安全制度和相應的管理機構[1][2]。目前,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實驗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規及標準,但是實室安全管理的成效,最終體現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實驗人員和實驗環境的安全。而安全保障程度的高低,與實驗室安全管理可操作性的強弱正相關[3]。一套良好的可操作性強的安全管理體系,應具有自我完善功能,可從最大程度上保障實驗人員和實驗環境的安全 。
(2)開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訓。在科研實驗室中對研究生實行導師負責制, 特別強調導師是實驗室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所以導師有責任組織學生學習并掌握實驗室儀器設備、設施的使用規范、化學試劑的使用與保管規范、實驗操作規范以及實驗室內部的管理規定等。另外,各二級單位也應定期組織師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組織學習實驗室關于學校和院系的安全規章制度、研究生的安全責任、消防知識以及案例教育;對大型精密儀器進行現場講解,現場解答學生疑問;每年請學校公安處消防科的同志給研究生講解滅火器使用、報警、火災逃生等;可結合研究生學生會不定期舉辦實驗室規章制度和實驗操作技能大賽,在提高研究生的操作技能的同時也讓他們對科研中的實驗安全問題加以重視。
(3)開設“實驗室安全學”課程。針對實驗室的安全教育,可以專門開設一門“實驗室安全學”課程。課程可設置為研究生一年級的必修課,16學時,1學分。將課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最后通過考試檢驗學習效果。理論教學講解實驗室中經常出現的各種安全問題的表現特點、產生原因、防治原理、防止措施、安全管理及有關的法律法規等。實踐教學包括滅火器操作和疏散逃生演習。室外進行滅火器滅火演練,要求每位研究生都能實際動手操作,掌握使用方法。模擬火災現場,在實驗室內發出火災報警,學生按照逃生要求從緊急出口逃生。最后以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結課。理論與實踐結合開展課程,加以閉卷考試的方式,讓研究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科研實驗室的安全,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
三、小結
安全教育工作不是靠“口頭警示”和“制度上墻”就能解決的問題,除了要讓研究生有安全理念,更重要的還必須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和相應的安全教育措施。科研實驗室是研究生進行實驗和開展科研工作的重地,只有實驗室安全工作的落實和檢查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才能為高校教學、科研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浴輝,向 東,陳少才.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 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