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作用

      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作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作用

      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作用范文第1篇

      在多元回歸分析中,自變量“家庭可支配收人”為定距變量可直接引人,學生個人人口統計學變量和家庭背景變量都屬于定類或定序變量,需要先將其轉換為虛擬變量才能引人線性回歸模型中,這里使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計回歸模型參數。進人模型的7個變量分別為:家庭可支配收人、專業類別、情感狀態、兼職情況、父親受教育程度、母親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來源主要承擔者的職業類型,而學生性別、年級等控制變量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故沒有呈現(如表9所示)。

      表9中的模型(1 ),(2)基于農村大學生樣本,模型(3)、(4)基于城鎮大學生樣本,模型(5)、(6)基于總樣本并同時引人學生來源地變量。上述h個回歸模型分別控制了父親受教育程度或母親受教育程度,回歸結果顯示,各模型的有效解釋率或擬合優度介于37.707o}77.fi%之間,F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01,且多重共線性診斷統計量表明不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問題,總體上看,各個回歸模型的擬合程度滿足要求,具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因素對大學生家庭高等教育負擔比的影響呈現不同特征

      第一,“家庭可支配收人”變量對城鄉大學生家庭高等教育負擔比有最顯著影響。其回歸系數均顯著為負,表明隨著家庭可支配收人的增加,大學生家庭高等教育負擔比隨之下降,其中,農村家庭可支配收人增加對降低高等教育負擔比的影響更大。

      第二,大學生“情感狀態”因素有顯著影響。戀愛中的農村大學生的家庭高等教育負擔比顯著高于單身的農村大學生家庭,這可能與談戀愛的農村大學生需要更多額外支出有關;與此相反,戀愛中的城鎮大學生家庭高等教育負擔比顯著低于單身的城鎮大學生,這可能與談戀愛的城鎮大學生自身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優越有關,在校額外支出對其家庭可支配收人的影響微不足道不過,總體上看,戀愛中的大學生給家庭帶來的高等教育負擔要明顯高于仍處于單身的大學生。

      第三,農村或城鎮家庭中“母親受教育程度” 影響要比父親更加顯著,只是影響的方向和程度有所不同。在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對于農村家庭來說,母親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家庭高等教育負擔越重。這驗證了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會重視教育和盡力滿足子女教育需求,更傾向于為子女受教育支出更多的情況‘“〕,而且有研究發現母親的影響更大。對于城鎮家庭來說,母親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家庭,其家庭高等教育負擔比要比受教育程度更低的家庭更低。造成這種反向差異的原因可能來自兩方面:一是城鎮母親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具有多元化資本(已有經驗實證研究表明我國城鎮地區的女性教育回報顯著高于男性,這對減少或節省子女在讀期間的顯性支出具有重要作用,在不考慮隱性教育支出的情況下,子女顯性教育支出的減少使得家庭高等教育負擔比的估值降低;二是調查數據存在誤差,具有高受教育程度的農村母親樣本并不多,本身不足以很好地解釋模型。父親受教育程度對農村或城鎮家庭高等教育負擔比的影響并不顯著。不過,基于不分學生來源地的全樣本回歸結果顯示,總體上看,父親或母親的受教育程度與家庭高等教育負擔的關系并不大。

      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作用范文第2篇

      【關鍵詞】雙語教學;教育改革;非常重要

      隨著經濟知識和科技、經濟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對外貿易溝通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已勢在必行。我國的高等學院教育面臨著新挑戰,也就是我國高等學院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必須要有應對國際競爭的能力,我國已成為WTO成員之一,大學生必須能在一體化的全球經濟環境中有堅穩的立足之地。尋找有效的雙語教學成為高等院校教育的當務之急。

      筆者以吉林化工學院的英德雙語教學為出發點,以外語語言的屬性和語言習得理論為依據,探討了化工學院實施英德雙語教學的必要性。提高大學生對于參與國際交流所必須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仍是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面對目前國際新形勢、新要求,國家教育部又提出了在我國高等院校的基礎和專業課中推廣實施雙語教學的新計劃。這表明雙語教學對于我國高校的教育改革有著重大的影響,它對促進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與國際接軌,培養國際化的現代科技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雙語教學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新趨勢。

      一、雙語教學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吉林化工學院是一所本科大學,大部分學生在一年級就有較好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這一點為雙語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實施雙語教學,引進發達國家最優秀的原文教材,采用國際上最新的優秀教學模式、教學思想體系,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國際化的教育大環境,使大學生有機會直接接受具有國際化先進水平的科學教育,使大學生吸收世界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造就現代化新型人才。

      實施雙語教學,能使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體驗和感受發達國家最新的優秀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使高校教師對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獲得更真實、更具體的體會和理解,同時還為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國際教育發展新水平新動態的良好機會,促使我國高校教育工作者跟隨和適應國際教育的新變化,促進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國際化。

      二、雙語教學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近幾年來,“科教興國”的領導決策和全民意識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從事高校教育改革的源動力。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對中、西方教育進行對照研究,尋找出我國高校教育與世界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中的差距。便于我國高等教育博采眾長,學習和借鑒世界先進國家的優秀高等教育思想、先進教育經驗和教育方法手段等。雙語教學的開展無疑將會對我國高等學院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選擇適當教材內容、教學思想以及教學方式等的重大變化,使學生真正能受到國外最新的優秀教育的影響,我國高校的整個教學工作就必須有一個大的改革,即對高校傳統的教育理念進行新的審視和提煉,對我國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作出新的思考定位,并對我國的高等學院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進行相應的改革。實施雙語教學的結果會對我國高等學院教育以往的教育模式產生重大影響,促使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我國高校教育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三、雙語教學為提高學生的基礎和專業外語能力創造了條件

      雙語教學為提高大學生科技英語水平的實際應用能力創造必要的條件,在外語課中學外語使大學生掌握的外語有很大的局限性。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都應具備從事科研、技術等工作研究能力,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有足夠的專業、科技英語水平。

      高校盡可能實施雙語教學,高校只有盡可能多地在基礎、專業課程中實施雙語教學才能使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一個全面的提升,使大學生不僅在外語的聽、說、讀、寫各個方面得到足夠訓練,而且更使大學生在基礎學科及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雙語教學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它對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我國的高等教育現代化及國際化有著直接的影響。雙語教學是社會發展的勢在必行之舉。雙語教學盡可能幫助學生在精通英語的同時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的能力,有跨文化意識,將自己的知識帶出國門。吉林化工學院開展雙語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雙語教學為學生創造了更多、更全面、更具體的學習和應用外語的環境和條件,改變我國大學生英語的被動局面、促使大學生外語交流和應用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穎,岳娟娟.推進雙語教學拓展國際視野[J].中國高等教育,2005(23):32-33.

      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作用范文第3篇

      關鍵詞:剪紙藝術;現代特殊高等教育;殘疾群體大學生

      本文為2014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民間藝術資源在殘疾人職業教育中的開發利用研究——以江蘇省為例”(項目批準號:2014SJB295)的成果之一。

      一、剪紙藝術與現代特殊高等教育的融合現狀分析

      現代特殊高等教育也統稱為殘疾人高等教育是指對殘疾群體大學生所實施的專業性高等教育,它將殘疾人的高等教育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它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殘疾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剪紙藝術歷經了數千年的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之精華。將其納入現代特殊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可提高現代特殊教育水平之不足,可以傳承和保護民族藝術,加強民間文化藝術教育,提升殘疾大學生的審美水平與就業前景。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現代特殊高等教育,各個高校都開辦了與特殊教育相關的專業。而剪紙藝術作為適合殘疾群體大學生學習與就業的一門特色課程,為殘疾群體大學生打開了一扇學習與就業的大門,在現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剪紙藝術在現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實施

      1.剪紙元素的應用途徑

      剪紙藝術與現代特殊高等教育的交互與融合,不僅能使殘疾群體大學生掌握一種傳統手工藝技能,而且又能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更為深刻的了解與認識,加深殘疾群體大學生對于民間美術的興趣和對藝術的理解。與此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能力。中國剪紙藝術的語言,可分為兩個方面,一為剪紙作品中的構成元素點、線、版式、紋樣以及表現手法;另一方面需從整體出發,營造出屬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語言內容。這種語言可以與時展脈搏相互結合,又能從現代設計藝術中汲取部分精華。剪紙藝術題材多樣富有變化,其圖案一般是多種圖案、多種題材的不同組合。這種組合可以是圖形與圖形的組合、文字與圖形的組合,也可以是人物與動物、動物與場景的組合等。如果殘疾群體大學生對剪紙的基本圖形元素有所了解與認識,使這些元素在剪紙設計時變為符號化、模塊化的子系統,并且對剪紙的基本元素能認真學習、掌握技巧、一一攻破,這就能為其以后的剪紙創意與設計打下了鞏固的基礎,是其能學習好剪紙藝術的先決條件。

      2.殘疾群體大學生剪紙學習方法

      針對現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殘疾群體大學生,可以根據殘疾種類分為以下類型,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等。其中有些群體因條件限制不能參加剪紙學習如:視力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等,其余群體均可正常學習剪紙。而其中在現代特殊高等教育中聽力殘疾是最為常見的,其指由于各種原因所導致的聽覺障礙,從而難以和正常人一樣進行語言交流活動。他們的主要感官途徑是依靠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聽覺障礙雖給殘疾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些阻礙,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視知覺對于聽力障礙會形成一種特殊的補償作用。因此,在剪紙藝術課程的教授過程中要著重考慮聽力殘疾學生的特殊情況,充分發揮聽力殘疾學生的視覺優勢,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動性。由于這類群體大多有聽力障礙,所以在面對此類受眾時,教師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為他們演示。教師在授課之前要準備好相關的剪紙教學用具,授課時把漢字、圖形標注在每件剪紙教具的旁邊,以此來增進學生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這樣的方法,發現殘疾群體大學生會對這樣的圖案符號及文字有直觀的感觸與認識。例如:在教授剪紙最基本的元素鋸齒紋時,通過文字與圖形,以及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通過觸覺去感受,讓其清晰的了解到鋸齒紋的特點就是纖細和尖銳,那么殘疾學生在之后自己動手的制作中就對二者有直觀的了解,以便他們在剪制的過程中注意到這些圖案的特征,更好地表現作品。言語殘疾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會有一定的困難,但教師可以運用一些無障礙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幫助殘疾群體大學生便捷、及時獲取信息,通過信息技術采集方式,如語音輸入、話音識別、文字輸入、教學實時視頻和錄像信息,給予不同的殘疾群體大學生不同的呈現方式,如語音播報、視覺顯示、震動警示等等。與此同時,要充分調動他們的視覺功能優勢。教師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體硬軟件工具的輔助,充分調動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充分參與進教學活動之中,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作為參與者,最為重要的是使得殘疾學生能感知生動的剪紙藝術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面對特殊群體殘疾學生時更應該有足夠的耐心進行講解、演示,讓這部分學生有信心完成每幅作品。對于其他不同類型的殘疾群體大學生,如智力低下、自閉癥、腦癱等特殊群體。這部分人群比較特殊,其自身最大障礙就是對所教授的內容很難或無法正常理解。因此,教師在課上傳授知識時,必須傾注全部的耐心進行講解、演示,讓他們通過不斷的練習掌握最基本的剪紙元素,不求復雜,只求基礎。在授課過程中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從興趣點切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學會更有效果。

      三、結語

      剪紙藝術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也是民俗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范例,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最樸素的表現形式。剪紙藝術與特殊教育的結合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又能通過特殊教育使剪紙藝術得以傳承與發揚,并能對殘疾群體大學生的興趣培養與日后就業有些許幫助。因此,隨著剪紙藝術的外延的不斷擴大。將其納入現代特殊高等教育體系之中,可以彌補特殊高等教育之不足,讓剪紙藝術能更好的服務于高校殘疾群體大學生,加快高校殘疾群體大學生的課程建設。

      參考文獻:

      [1]胡顯章.先進文化建設中的大學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作用范文第4篇

      摘 要: 大學生滿意度是衡量校園和諧程度和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大學生是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的主體,在分析大學生滿意度的內涵、構成要素的基礎上構建理論模型,對于提升高等院校的競爭力,促進學生個體和學校的共同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滿意度 構成要素 理論模型

      一、引言

      “滿意度”源于市場營銷的一個基本概念,是客戶需求被滿足后的愉悅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領域,產生“大學生滿意度”。“大學生滿意度”是指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過程中,體驗到的整體心理感受,以及對學校多方面工作的看法與態度。大學生滿意度逐漸成為衡量校園和諧程度和高校辦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對高校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

      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同時各高校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并積極采取各項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些措施是否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以及是否達到社會對高等教育機構的期待,是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問題。在衡量高等教育質量時不僅應該評估高等教育投入與產生,更應該對高等教育服務過程進行評估[1]。通過大學生滿意度調查,可以有效了解大學生對大學所提供的學習生活的感受與態度,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為學生提供的服務質量與效果,進而分析高校服務質量的不足,并探討提高大學生滿意度的有效途徑。構建大學生滿意度的理論模型是大學生滿意度調查的基礎,對于提升高等院校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理論基礎

      美國學者Cardozo(1965)[2]首次將“滿意”這一概念從心理學領域引入市場銷售領域,開始了對顧客滿意度的研究。研究們者認為,“滿意”是顧客對商品的服務、過程等的感知效果與其期望值比較后的心理狀態,滿意水平是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間的差異函數,該定義不僅符合心理學上對滿意的解釋,而且為顧客滿意的實證研究提供了可操作化的理論支持。

      基于顧客滿意度的概念,學者們提出了一系列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如,瑞典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Swedish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SCSB)是最早建立的全國性顧客滿意指數模式,SCSB由顧客期望、價值感知、顧客滿意、顧客抱怨和顧客忠誠五個潛變量構成。美國密歇根大學的Fornell等人在SCSB基礎上構建了由顧客期望、質量感知、價值感知、顧客滿意、顧客抱怨和顧客忠誠六個潛變量構成的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歐洲質量組織(EOQ)和歐洲質量基金會(EFQM)等機構在ACSI基礎上完成了歐洲顧客滿意度指模型數(Europe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ECSI),該模型包括企業形象、顧客期望、質量感知、價值感知、顧客滿意和顧客忠誠六個變量。

      美國的服務管理研究小組PZB對顧客感知服務質量進行深入研究,并于1985年提出差距模型,在此基礎上于1988年建立SERVQUAL感知質量評價方法[3],其中包括五個影響因子:有形性(指實際設施、設備等)、可靠性(指準確地履行服務承諾的能力)、響應性(指幫助顧客并迅速提高服務水平的愿望)、確實性(指員工所具有的知識及表達出自信與可信的能力)、關懷性(指關心并為顧客提供個性化服務)。目前,SERVQUAL在國外已被廣泛運用到教育領域,是對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研究的主流方法。

      高等教育具有服務的產業屬性,其顧客包括政府、高校教師及管理人員、學習者、用人單位等,不同顧客對高等教育服務的需求不同,學生作為直接接觸高等教育全過程的主體,是高等教育服務中最重要的顧客。

      三、大學生滿意度理論模型構建

      (一)大學生滿意度研究現狀

      國外大學生滿意度的調查研究,最先開始于1994年美國的《全國大學生滿意度調查》(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Study,NSSS),之后在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也相繼開展。這些調查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學各方面的看法與滿意程度,并以此改善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監測辦學質量,促進學校自身l展。

      我國開展大學生滿意度研究比較晚,近些年來,國內研究者基于顧客滿意度理論,同時借鑒國外研究者對大學生滿意度的調查,開展了大學生滿意度的相關調查與研究。龔放(2012)[4]指出,在進行大學質量評價時,應重視“學生滿意度”調查。常亞平(2007)[5]、劉娟(2012)[6]等探討了大學生滿意度評價體系,認為學校的環境和風氣、學校軟件服務水平等因素對大學生滿意度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大學生滿意度的相關研究大多將大學生滿意度的潛變量直接分為幾個維度進行觀測,或者選取多個觀察變量,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幾個維度衡量大學生滿意度。如,鐘秉林等(2012)[7]從服務管理、辦學條件和情感投入三個維度進行了滿意度測評,張倩等(2009)[8]從教學內容、學生參與、教學方式、課外活動、生活服務、硬件設施六個維度評價了不同層次高校學生的滿意度,蔡立豐等(2013)[9]則從學習環境、管理氛圍和人際氛圍三個維度進行了大學生滿意度的調研。

      國內外相關研究對我們分析大學生滿意度構成要素,構建滿意度理論模型,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思路。

      (二)大學生滿意度模型構成要素分析

      1.高校形象

      高校形象理解為學生對某高校或高等教育服務長期積累形成的一般認識,高校形象無論對學生、用人單位還是對學校都有重要的影響。對學生來說,高校形象影響學生對學校的選擇,學生更愿意選擇形象好的學校;對用人單位來說,學校形象會影響用人單位的招聘,用人單位傾向于招聘學校形象比較好的院校畢業生;對學校來說,良好形象不僅能吸引優秀生源,而且能引入好的用人單位,以滿足學生就業的需要。高校形象對滿意度有直接的影響,同時,通過質量感知間接影響大學生的滿意度,因此許多高校一直在不斷地追求良好的品牌形象。

      2.學生期望

      在顧客滿意度模型中,預期質量指顧客在購買或使用某品牌產品或享受其服務之前對其質量的估計。結合對學生滿意度的研究,學生期望是指學生在入學前對該學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的預期估計。在實際研究中,顧客滿意是指顧客在購買行為發生前對產品形成的期望質量與消費后所感知的質量之間所存在差異的評價。同樣,對高等教育服務來講,學生滿意度會受學生入學前對學校的期望質量和入學后感知質量差距的影響。

      3.質量感知

      質量感知是一種質量體驗,相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其在享受高等教育服務過程中的一組固有的方面以滿足學生及相關要求的程度。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服務的主要顧客,參與高等教育服務的全過程。因此,質量感知主要是學生對學校提供的硬件設施、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課外活動、服務管理、人際互動等方面服務質量的感知。質量感知直接影響價值感知和學生滿意度,也通過期望值和實際感知質量的差距影響學生滿意度。

      4.價值感知

      顧客滿意度模型中的感知價值是指顧客在綜合了產品或服務質量及價格后對其所獲利益的主觀感受。已有研究將顧客感知價值定義為“顧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與其在獲取產品或服務中所付出的成本進行權衡后對產品或服務效用的整體評價”。在高校學生滿意度測評模型中的價值感知,是學生在體驗高等教育服務質量后對其所獲利益的主觀感受,表現為自我能力的發展。價值感知受學習環境的影響,同時影響大學生滿意度。

      5.大學生滿意度

      大學生滿意度包括學生對高校的總滿意度,與學生預期相比較下的滿意度和與學生心目中理想高校比較下的滿意度。作為高等教育服務的消費者,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與高等學校的接觸是全方位、全時間、全過程的,而且隨著知識的增長和在校經歷的豐富,他們對教育的期望和要求會越來越高。學校形象、學生期望、質量感知與價值感知均對大學生滿意度發揮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6.學生忠誠

      學生忠誠度是模型中最重要的變量。結合已有研究,并根據高等教育服務的特殊性,通過是否向別人推薦報考、是否想留在該校繼續深造、日后是否向母校捐贈等方面了解學生的忠誠度。大學生滿意度對學生忠誠有直接的影響,滿意度越高,忠誠度越高。

      (三)大學生滿意度理論模型

      通過對大學生滿意度的內涵和構成要素分析,提出以下概念模型如圖:

      四、結語

      高等教育服務的最直接對象是在校的高校學生,學生是服務對象中的主體,是學校的生存之本。高校要充分注重學生的反饋,正確處理學生對高等服務質量的意見,不斷優化環境,實現滿意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洪彩真.“軟硬兼施”――提高大學生在學經歷滿意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2):109-113.

      [2]Cardozo R 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expectation,and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5,2(3):244-249.

      [3]Berry L L,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 SERV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12-40.

      [4]放.聚焦本科教育質量:重視“學生滿意度”調查[J].江蘇高教,2012(01):1-4.

      [5]常亞平,侯曉麗,劉艷陽.中國高校大學生求學滿意度測評體系和評價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09):82-87.

      [6]劉娟,王莉.北京市大學生滿意度調查研究――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為例[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01):116-119.

      [7]鐘秉林,周海濤,夏歡歡.中外高等教育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學生滿意度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09):22-26.

      [8]張倩,岳昌君.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與學生滿意度[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40-43.

      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作用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高等教育 殘疾大學生 就業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殘疾大學生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功能缺陷或障礙的接受專科及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學生,主要包括肢體殘疾、聽力殘疾和視力殘疾。隨著我國殘疾人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殘疾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殘疾大學生就業率僅為58.1%,比普通大學生就業率低32.8%。相關研究表明,就業能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的獲得基本就業、維持就業及在需要時重新獲得就業的能力,是個體擁有的對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組合,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業能力強的畢業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就業質量和更高的就業滿意度。殘疾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就業能力不強。現有國內外關于就業能力的研究多限于普通大學生,針對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非常缺乏。因此,本研究從殘疾大學生角度出發,采用自編的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和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測量問卷,研究高等教育對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以期為提升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研究方法

      (一)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

      開展半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綜合國內外就業能力研究,形成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初始調查問卷(42個項目)。經過預測試后,對量表進行優化處理,形成正式的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包括20個項目,分為四個因子,分別是因子一“職業認同”,包括6個項目,主要描述個體對職業發展的認知;因子二“適應性”,包括5個項目,主要描述個體對自身與職業環境相互協調的能力特征的認知;因子三“人際交往”,包括5項目,主要描述個體在工作中妥善處理內外關系的能力;因子四“人力資本”,包括4個項目,涉及學業類資本、實習類資本和非學業類資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為0.913,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均在0.80以上,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利用AMOS7.0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量表的各擬合指數:χ2/df=2.686,RMSEA=0.051,RMR=0.06,GFI=0.92,NFI=0.917,CFI=0.952,IFI=0.952,表明該量表的結構效度較好。

      (二)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測量問卷

      問卷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高等教育對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的不足方面,以及殘疾大學生希望得到怎樣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最終提升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因此,研究從“就業難的原因及其重要性排序”、“影響就業能力的主要因素”、“高等教育對就業能力的影響”、“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通過高等教育最希望得到提高的能力”等幾個方面開展調查。

      (三)施測與數據處理

      本文主要選取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2015屆、2016屆畢業生和即將畢業的2017屆大學生,共發放測量量表和問卷各330份。實際回收各296份,回收率89.7%;其中《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有效卷288份,《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測量問卷》有效卷282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7.3%和95.3%。所有被試按要求獨立完成,全部匿名。采用SPSS21.0對《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量表》有效卷進行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對《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測量問卷》有效卷進行數據統計和整理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

      1.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總體情況。

      從表2可知,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均值為3.039,在最高分為5的標準下,表明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各維度的得分范圍為2.987~3.103,其中適應性得分最高(3.103),職業認同得分最低(2.987)。

      (二)高等教育影響殘疾大學生個人就業能力

      1.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2.關于就業難的原因。

      從表4可知,被調查的殘疾大學生除了贊同就業制度不完善、就業機會不公平相對較多外,還認為自身就業能力欠缺、缺乏工作經驗等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其中認為就業能力欠缺的占72.3%,缺乏工作經驗的占74.4%。而認為就業期望值太高的占34.7%,不再是造成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3.影響就業能力的主要因素。

      從表5可知,將個人就業能力不足歸為自身原因的殘疾大學生占總體的34.2%,認為高等教育模式影響其就業能力的占33.7%,社會環境影響和家庭條件影響分別為22.8%和9.3%。

      4.高等教育對就業能力的影響。

      圖1是高等教育對個人就業能力影響的比較。殘疾大學生認為高等教育在提升個人的人力資本、職業認同方面作用較大(用柱1表示),分別為52.3%和49.5%。以柱2表示學生自評高等教育對個人就業能力影響的不足方面,即學生自評欠缺的就業能力,分別有62.3%、50.3%和27.6%的學生選擇人力資本、職業認同和人際交往,表明高等教育已經在這些方面影響學生的就業能力,其中又以人力資本和職業認同為重。以柱3表示學生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分別有64.2%、50.9%的學生選擇了人力資本和職業認同。

      高等教育對就業能力的影響,在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影響不足及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等三個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學生一方面認為高等教育對提升個人人力資本和職業認同影響很大,也是自己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另一方面認為高等教育在培養這兩種能力方面存在較大不足。

      5.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

      表6 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

      從表6可知,學生自評對其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學校教育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人才培養模式、實習和實訓、專業設置,選擇的學生百分比分別為47.1%、46.2%和38.9%。另外,課程體系和就業指導工作分別為28.6%和26.5%,說明較大影響學生就業能力。而選擇教學管理制度和學業評價的學生相對較低,分別為16.5%和9.3%,說明影響不大。

      四、討論

      (一)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問題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僅處于中等水平,在最高分為5的標準下,平均分為3.039分。分析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殘疾大學生生理缺陷影響其就業能力。如視障學生不能從事視覺設計工作,聽障學生不能順暢溝通,而肢體殘疾的學生工作活動范圍受限。二是長期受自身生理缺陷的影響,導致殘疾大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低估和對職業認知的迷茫。在就業能力的人力資本、職業認同、適應性、人際交往等四個因子的測量中,職業認同得分最低,平均分只有2.987分。三是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市場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影響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調查顯示,分別有62.3%、50.3%的學生認為高等教育在對學生人力資本和職業認同的培養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表明高等教育這些方面的工作尚需切實加強。

      (二)高等教育提升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分析

      1.確立殘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殘疾人高等教育要符合特殊教育的需要,定位在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原因有二:首先,我國殘疾人基礎教育發展比較遲緩,殘疾大學生絕大多數是從中等特殊職業學校(高中)畢業的,基礎文化知識水平還不能適應學科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其次,普通高等教育沒有根據殘疾人具有的生理補償特點進行專業設置,例如普通高校“針灸推拿”專業中涉及的“中醫針灸”課程,會給視障學生的學習帶來巨大的困難,而高職教育的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根據視障生觸覺方面的生理補償特點,開設“中醫按摩”,專業課程以實踐技能學習和操作為主,強化感性認識。

      2.培養職業意識,樹立職業理想,提高職業認同。

      Fugate等人指出:“在所擁有的資本因素、知識、技能都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對職業自我有清晰了解的個體擁有更高的就業可能性。”表明對職業特性認識越明確的學生,在就業中的定位更準確、準備更充分,獲得就業機會的可能性更大。高校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指導學生使用各種測評工具,在分析自身能力、興趣、價值傾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確立職業理想,設計和規劃職業生涯。幫助學生搜集和分析學科專業前沿知識,展望未來社會的職業變化和需求,培養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和把握職業發展方向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

      3.創新培養模式,重視人力資本投入。

      (1)重視基礎課程,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切實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搭建寬厚基礎知識與扎實專業訓練相統一的平臺。良好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組織協調和溝通交流能力,使學生具有更大的技術遷移可能性,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個人能力和事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進行專業設置改革,應對市場需求。目前高等特殊教育專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藝術設計、繪畫、中醫按摩等專業領域,而服裝、動畫設計、園林等專業也涉及以上專業的理論或技術,可以進行有效整合,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相結合,設置多個較寬泛的適合社會需要的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專業。例如可以在計算機應用專業和藝術設計專業整合的基礎上,設置一個新的寬泛的技術應用性專業――計算機與藝術相結合的技術應用專業。

      (3)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執行能力。以職業描述為職業技能專業課程設計的起點,緊密聯系社會實際情景,增大專業課程實驗實訓、課程設計、課外科技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實踐教學的比重,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體驗工作崗位的實際環境、培養崗位技能。鼓勵教師進企業進修,鼓勵用人單位參與實踐課程建設,實施“雙證書”制度,增強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

      五、結語

      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由職業認同、適應性、人際交往和人力資本等四因子構成;對就業能力影響較大的高校教育因素主要是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實習和實訓環節;殘疾大學生的職業認同和人力資本能力比較欠缺。

      結合調查結果,高校在提升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高等特殊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更精確地覺知職業生涯所需的技能和素質,提高職業認同水平;進行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革,提供更多的接觸社會和職場的機會,這些都有利于提高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郭志文,宋俊虹.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

      [3]徐超.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對就業結果的影響[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6(9).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老熟女@TubeumTV|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国产日韩成人亚洲丁香婷婷|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精华液网站w| 亚洲国产成人影院播放|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影视国产亚洲|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永不|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网站|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亚洲国产av美女网站|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久久|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