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禮儀的差距

      中西方禮儀的差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禮儀的差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方禮儀的差距

      中西方禮儀的差距范文第1篇

      【關鍵詞】社會習俗文化 差異 影響

      一、中西社會習俗差異

      禮儀在與人交流的時候,一直以來都是秉承著嚴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素以“禮儀之邦”的美譽立足世界,許多國人在國際上的禮儀表現也讓其他國家的人對中國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遍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這就使得各國的習俗差異出現在交流當中,然而這種由文化和習俗所造成的誤會何影響并沒有得到重視,如果長此以往的任其發展不去加強對西方禮儀文化和傳統習慣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雙方國家之間的矛盾和誤會,進而導致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難以繼續下去。因為影響著各地區文化習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異,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們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禮儀。這一因素同樣也適用于中國。中國的禮儀進程也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統一過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習俗發展期間,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區域性文化習俗。由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施,中西方跨國交際也愈加頻繁,但其參雜其中的差異也日漸明顯,因此,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怎么去兼顧中西兩國間的問題儼然成為了主要問題。

      1.1會面禮儀差異

      1.1.1問候禮儀

      在當今社會當中,見面互相問候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社交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問候不僅能拉近心靈距離,消除陌生隔閡,也成為了與親朋好友寒喧的一個重要手段。問候對方這一禮儀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個人素養的標準之一。見面親切友好的問候不僅僅體現其良好的修養,道德水平的高低,也體現了其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在中國,一般的問候語都諸如此類“到那兒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兒啊?”我們用這種方式和問候來傳達出對對方的關心,這種“嘮家常”的方式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國家,你的這種問候很可能已經觸及到對方的底線。因為國外根本沒有此類言語,外國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隱私,他人無權干涉,也不希望他人過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們的問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們把這種當作純粹的生活禮儀,并不把它當作認識的手段,所以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當中有人向你說“what a beautiful day!”的時候,你應當給予回應來表現你的友好態度。

      1.1.2稱呼禮儀

      稱呼禮儀,他傳達出的是個人修養和其社會生產力的反展程度,經濟發展的速度與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需求。但由于中西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存在較大差距,導致了許多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稱呼差異。中國人習慣稱自己為“在下”用“您”來稱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國家則用“you”來稱呼對方。家中成員也不分年長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稱來稱呼,但在中國這是不可行的,必須尊卑有序,尊老愛幼,不然就會被當作不禮貌。

      1.2餐飲禮儀的差異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對處于中間位置。所以這便造就了區域所特有的飲食習俗。從“民以食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飲食在國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們經常都會將重要的事宜和決定都放在一場別開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時候卻不會去過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們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圍和許久不見的寒暄。在中國,以左為尊的禮儀相傳已久,招待貴賓,貴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則恰恰相反,入座的時候男士為了男士示以尊重,會為女士打點好一切。在中國,酒在宴會上必不可少的,人們認為喝酒能夠減少尷尬,活躍氣氛,便于進一步的認識了解。而西方對于酒文化則截然不同,他們不提倡過度飲酒,認為只要盡興就行。

      二、中西方傳統節日的差異

      2.1傳統節日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的悠久文化歷史具有重要作用,節日的由來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和生活地點有著重要的聯系,它體現了人們豐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每個民族的節日,能還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實的一面”。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文化對于文化習俗的影響多么深遠。

      2.1.1 為何當今社會,中國的節日越來越不受到國人的喜愛,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淡,而相比其他國家的節日卻在國內流行起來。首先我覺得是由于中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響時間較長,所以其節日都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復活節,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人們心中有,那么節日便會被傳承。加之中國的節日慶祝大多以家庭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而西方的節日更多的是突出集體性和互動性,他們倡導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張揚的性格,這便是為何在西方的經典著作當中,個人英雄主義成為了社會意識主流,人們喜歡互相交流,群體參加又體現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現自我的特點。從用餐時的桌子就不難看出,中國人喜歡用圓桌來營造一種團結,和氣的氣氛,這是一種傳統,西方人習慣用方桌,他們的重點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個體之間的交流。所以,中式體現的是全體共享式,西方宴會體現的是個體交流式。當然,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不僅僅只有這些,還跟民族的歷史息息相關。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們將會面對更多的陌生文化,風格迥異的行為習慣,也會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沖突,所以,我們必須在發揚我們原有的傳統文化的時候熟悉新的文化。

      總結:在保持住自己風俗習慣的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其他風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才能減少誤會的發生,禮儀也是一種意識流的軟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比較,一個缺乏禮儀的國家肯定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而一個禮儀不標準統一的的社會也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創建和諧社會,禮儀是首要的,現今的中國無論在物質,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進行改變,只有不斷的推陳出新,集百家之長。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國人的價值觀,方能塑造當代中國新的社會文化體系,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9-1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際;中西文化觀念比較[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國人這樣看中國[M].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9

      [5] 謝艷明.西方文化與風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5

      中西方禮儀的差距范文第2篇

      讀完一本著作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土中國》讀后感范文參考,歡迎大家分享。

      我們的國家是有著濃厚的鄉土特性的生活狀態的,我們的民族是鄉土情結很重的民族。而先生的這本《鄉土中國》,則以很平和的語言和很實在的眼光,從我們自己的民族生活出發,分析我們的社會結構和特征以及傳統的生活狀態,是一本了解我們的民族習俗傳統的經典之作。

      費先生首先提到的就是中西方不同的社會生活的格局,即東方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的捆柴格局。差序格局可比作一張由“我”這一中心鋪開來的人際關系網,或是像投到水里而泛起的層層延伸出去的波紋;捆柴格局即是說人和人像木柴一樣捆在一個團體之中,地位平等,不分遠近,沒有差別的次序。

      有人說中西方的格局是由于公私分明的程度不同而產生的倫理格局,實則不然。用梁漱溟先生的話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兩種格局的差異:他說“私”和“公”是一種“關切”的由近及遠,什么是“關切”?“關切”就是人一心照顧和考慮的人和事,所以說我們的差序格局的社會生活,其實是人先關心自己的生活,再去關心別人的生活的格局,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差序的人際關系。而西方人的捆柴格局不同,帶有墨子般“兼愛”的思想,他們可以直呼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姓名,甚至不論年紀的差距,年輕人可以用對待朋友的態度來對待老人,這是我們中國人不能理解也不可能踐行于生活之中的——因為我們的鄉土社會,是血緣而非地緣發揮著作用的,所以流動性弱而穩定性強,因而家庭尤為固定,所以家庭生活乃是中國人傳統生活的基本出發點,因而要家庭的力量尤為強大,由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權威治理。

      由家庭外延到家族再到鄉土的基層社會乃至整個社會,都有這種家長制和宗法制的痕跡,而血緣關系這一紐帶的作用也貫穿其中。所以我們的禮儀之中形成了尊重權威和長者的態度,這也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根本的精神價值之一。

      中西方禮儀的差距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通過為期五個月的調查研究我們,在我們學校幾名課題小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收集到了豐富的企業調訪資料,通過后期的整合,我們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學校和企業對英語的重要性認識不同

      在本次調查中:英語是員工必要的工作技能嗎?在合資公司中,70%的企業選擇了B(多數工種需要),只有10%企業選擇了C(少數工種需要)。可是,由于中職學校主要是培養各類中等職業技術人才,學校的重心自然放在專業課上。目前很多中職學校對英語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英語被視為可有可無的閑科、副科,在課程的設置和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一些中職學校對英語教學每學期的課時和學制方面內容進行了限制,對教師教育教學方面的考評缺少評價體系和競爭激勵機制。且很多學校對中職英語教師的配備和業務專修也不夠重視,一味地重專業教學,使英語教學無法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這必然造成學生一旦走出校園,進入企業后無法很好地滿足企業的需要。

      二、對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英語教學模式的反思

      常常聽很多老師無奈地說學生基礎太差沒辦法教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們應該停止那些對學生的抱怨,耐心地、滿懷激情地投入到這份工作中,仔細研究、探討合適的教法。英語是一門技能,必須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應把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有機地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課堂內外多采用啟發式,通過機械和模仿的語言技能訓練來啟發和引導學生;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斷進行新的教學實踐,重點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比如:貴公司最看重應聘者哪一方面的英語能力? 有58%選A(良好的口頭表達溝通能力,可輕松完成團隊展示等任務),20選%B(出色的聽力和應變能力,可在涉外會議上做翻譯和記錄)。可見傳統的講授方式已經過失了,現在必須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所以我們必須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如開展英語角活動、演講比賽、英語知識競賽、小組討論、辯論、游戲、以及角色扮演、講故事等等,把教與學進行得生動有趣,為學生提供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培養和提高應用語言的能力。采用實效性的教學方法,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

      在這個問題上:貴公司對應聘者熟知西方文化和掌握西方禮儀的能力有要求嗎?有75%的企業選A(要求很高,接待外賓時非常重要)。可見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也就決定了在這個上面我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首先在稱呼語上,稱呼語是日常對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包括姓名、標準稱謂、職務名稱、稱號等。其中姓名包括姓和名,在說英語的國家中,有35000多種姓氏,而被使用的名字只有1000種左右。在中國,只有“百家姓”,但名字的范圍就非常廣泛,可以由自己隨意組合。還有一個區別是,西方人正好與中國人相反,他們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至于標準稱謂方面是人們了解得比較多的。西方人比較自我,他們對親戚關系的稱謂只有寥寥幾個詞,比如:mother, father, son, uncle, aunt, grandmother, grandfather等。而中國人是比較注重親戚關系的,拿brother(兄弟)來說,有“哥哥”、“大哥”、“二哥”、“堂哥”、“表哥”等等。其次在問候語上也有不少的差距。問候語在日常對話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方人比較注重隱私,他們見面打招呼的方法一般就是“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熟悉一點的人之間就可以用”Hello” “Hi”。而中國見面打招呼的方式一般是“吃飯了嗎”,“去哪兒呀”。當你問一個西方人“去哪兒呀”,他可能會覺得被逼著說出他將要去哪,將要去做什么,有點侵犯了他的隱私。而在中國人眼中,這只是一句問候語,只需回答“出去一趟”就可以了。與中國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介紹兩個人認識的基本規則是介紹年輕的給年長的,介紹男性給女性,介紹晚輩給長輩,介紹客人給主人,介紹個人給群體。要保證首先提到的是更為尊敬的這個人的名字。比如說,當我們介紹一個男性和女性的時候,首先提到的應該是女性的名字,除非這位男性比女性年長或更加有名。介紹的方式一般是“Miss Green, may I introduce Mr Chang?”當介紹兩位男性或兩位女性的時候,首先要提到的是較年長者的名字。

      四、必須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

      在回答:從貴單位的汽車維修人才需求出發,您覺得下面這些素質的重要性如何 ,這個問題時,有67%的企業選擇6(和同事協作能力,26%同時選了1(汽車專業英語應用的能力),32%選7(計算機應用能力)。這就告訴我們,不能只單純的教學學生一些英語知識,還必須教學學生如何掌握其他的一些知識,包括人際交往,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潛能,不要造成偏科現象。青少年學習還處于全面打基礎的時期,科學的發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各領域的知識又在相互融通,互相影響,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是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創新既需要科學的理性精神和能力,也需要人文精神,更需要良好的合作。學生只有全面發展,特別是具有不斷學習、創新的能力,才能不斷適應新的挑戰。一個人成才,不僅要發揮他的優勢、特長,更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特長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是不矛盾的。人才的各方面的發展是互相影響和制約的。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各方面都超常,但應要求他們具備成才的全面基礎素質。

      總之,作為汽車專業教師的我們,還需要不斷探索英語教學模式,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我校的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中西方禮儀的差距范文第4篇

      【關鍵詞】禮貌語言 文化價值觀 中西文化 跨文化意識

      【課題題目】基于分層次教學下大學英語閱讀技巧與效率的研究與實踐;編號:YC1218。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099-01

      各國語言中都存在禮貌用語,發揮著維護社會秩序、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交際目的。中西文化自古存在較大差異,在禮貌用語上也因為隱私和個人自主看法的不同而存在差距,以至于人們對禮貌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本文從社會文化差異,在對比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英漢禮貌用語的不同,為減少語用失誤,促進跨文化交際做好鋪墊。

      一、英漢稱謂與社交禮貌用語差異

      英漢稱謂語,是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積淀的反映,不同的稱謂語分別體現了不同的文化。英漢稱謂用語分為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類。血親姻親、宗族與外族以及親屬稱謂泛化存在差異。反映出兩國在宗法觀念與法制思想、等級制度與宗教影響、社會制度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異同。

      中國家庭構成模式為父子中心。家庭中長幼有序與長尊幼卑的宗法秩序,親屬關系清楚嚴格,常常以年齡的大小和輩分的高低來區分。同輩分哥、弟、姐、妹;伯、叔、伯母、嬸。長輩對晚輩可直呼;晚輩對長輩則必須嚴格按照稱謂,否則被視為,沒有教養、不守規矩。

      英語中的親屬稱謂則不區分長幼,忽略輩分,稱謂詞具有概括性。如,sister姐妹、brother兄弟,就一個詞即可。長一輩的非直系親屬男性,統稱“uncle”,女性稱為“aunt”;同輩一律稱“cousin”沒有男女之分。同輩可以互稱呼對方的昵稱,晚輩對長輩也完全能直呼名字,包括兒媳 對公公婆婆,沒太多的講究。但是,從影視劇中,我們反而能看出他們之間的關系卻是親密無間,很融洽。

      漢語社交稱呼語多為“張校長”、“王女士”、“鄭老”、“老陳”等。英語中稱呼語常用為:“Mr./Mrs/Ms+姓名”、“頭銜(Dr./Prof.等)+姓名”、直名稱呼、專f-j,g謂(Sir,Madam等)。近些年來,不論地位和職位高低,人們越來越愿意直呼其名,顯示出平等的人際關系。

      二、英漢稱贊語(compliment)的差異

      稱贊語(compliment)是一種十分普通的語言現象,應用范圍廣,使用頻率高。作為一種社會交際用語,稱贊語可以縮短交際者之間的社會距離,達到聯絡感情,維系社會正常的人際關系的功效。稱贊語妙用在表達致謝、邀請、祝賀等談話中,能擺脫某一尷尬局面等言語行為。

      中文稱贊語中,據有關人員的一次調查統計,“46%是形容詞,43%是副詞,僅7%為動詞”。 例如:你這件衣服真漂亮;她學習很刻苦,進步很大;您的英語講得很流利、棒極了。可見,絕大多數稱贊語都含有副詞、形容詞,動詞也常常有副詞作強度修飾語。中國人非常注重個人與社會、與他人關系的和諧與融洽,往往從對方立場出發考慮問題。因而,在中國的稱贊語中多為 “你/你的……”。如“你可真有眼光,買的衣服既漂亮又便宜。 你表演得真棒! 你開車可真有兩下子。”

      西方稱贊語在形式上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 那就是它們的格式相當固定。西方稱贊語是一種高度格式化了的客套語。80%的稱贊語都是靠形容詞來表達積極評價。使用頻率最高的形容詞有“nice,beautiful,good, pretty, great”,它們占了2/3以上;使用率最高的副詞是表示加強程度的,如 “really, very”;表示欣賞的動詞是 “like, love”。評價事物突出個人感受。直白、坦率,英語稱贊語中常用代詞“I…”,例如: I like your watch;That?蒺s a good question;Your blouse is beautiful;You have a very nice girlfriend. “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實用主義”的人生觀支配著西方人,中國人強調“禮儀”,在漢語中的“自以為是”“自負”都帶有貶義色彩,認為“Individualism”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對此持反對的態度。

      在不同場合,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的人會話時所采用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但是,英、漢稱贊語在詞匯選擇上共同傾向于選用模糊性很強的形容詞來肯定所評價的人與物的價值。

      三、中西世界觀和價值觀差異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中“禮貌”植根于儒家“禮”,并對之進行沿襲,強調“貶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謙虛。西方傳統文化,則基于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強調個人價值,尊重個人獨立、自由、尊嚴和平等,表達出西方人特有的那種自信、獨立、自我意識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中西禮貌用語是一種文化現象,禮貌用語的差異透視出不同文化的思想與理念和價值體系的不同。在應答方式上,多傾向于接受稱贊,以作為對自己個人努力的一種承認。中國文化則不然,其文化禮貌的核心是;“自謙尊人” 避免給他人以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的印象。在稱贊應答上多以拒絕為主。上課遲到了,中國人須敲門喊報告,才能進去;在英美人one should go in as quietly as one can and take a seat。

      總之,由于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發展過程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中西方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存在很大差異。英漢文化價值觀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權力分配差距、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間取向、思維方式等差異對比懸殊。世界文化因為中西差異性才的存在而精彩,多元的文化指引各國人民的不同的個人價值觀、行為準則。但是,我們在跨國際文化交流與交際時,需要詳細而準確地了解各國文化與習俗,正確地使用語言來反映文化,傳承文明。

      參考文獻:

      [1]劉丹彤,朱已泰.漫談英語中的禮貌語言[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2]顏小文.中西禮貌語言的文化差異[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年02期

      中西方禮儀的差距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交際語言能力;文化;文化導人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技術不斷更新和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的需要。簡而言之,也就是培養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一、交際語言能力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最早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這一概念。在這之前喬姆斯基(Chomskv)提出了語言能力的概念,他把語言能力定義為“說話人一聽話人對自己語言的知識”,也就是人們賴以生成句子的語音、詞匯,尤其是語法知識。海姆斯認為語言能力的概念過于理想化。排除了交際這一語言的根本社會屬性,針對這一概念的不足。海姆斯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強調語言的社會化特征和語言的交際功能。海姆斯的交際能力主要指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形式上的可能性(formallypossible),指的是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或可接受性;第二,心理上的可行性(psychologicauyfeasible),即生成的語言是否能在心理上為聽者或讀者所接受或理解,不會給他們造成理解上的困難:第三,語境上的得體性(contextuallyappropriate),即指在交際使用中的語言要符合語境的要求,一個人說話或寫作的風格應與談論的話題一致,符合聽者或讀者的特點,適合交際的場合;第四,交際中的實現性(actuallyperformed),指的是遣詞造句是否符合語言習慣,有些生成的句子語法正確,也能被他人理解,但不一定地道。不符合語言習慣。海姆斯的交際能力概念對后來的語言教學和研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交際能力也逐漸成為當代外語教學的目標。

      海姆斯的交際能力概念被卡內爾和斯維恩(CanaleandSwain)進一部充實和發展,他們提出了一個影響更大的交際能力模式,包括語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遣詞造句的能力,即語音、詞匯、造句等語言知識,社會語言能力(soeiolinguisticcompetence)一根據時間、地點、對象和場合確定說什么和怎么說的能力,語篇能力(textualcompetence)一組句成篇。把語言和內容相結合的能力,和策略能力(slrategiccompetence)一交際時如何開始、繼續、調整和切換話題,利用各種策略讓交際活動順利進行的能力。這一模式在外語教學界影響更大。

      但至今為止對交際能力做出最全面闡述的是語言測試學家巴奇曼(Bachmanl于1990年提出的交際語言能力(communicativelanguageability)概念。他認為交際語言能力由三部分組成:語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心理一生理機制(psyehophysicalmechanisms)。語言能力包含語言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語言組織能力指的是前面提到的語法能力和語篇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則包括施為能力(illocutionarycompetence)和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其中施為能力主要與語言的四大功能有關:概念功能(表述經驗),操縱功能(操縱周圍世界),探究功能(擴展知識)和想象功能(以幽默與審美為目標)。社會語言能力又包括三個部分:方言和語域,文化參照和修辭格,語言的自然性。方言又分為地理方言和社會方言,語域關系到人們使用語言時討論的話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關系以及交際的媒介(書面語或口語)。文化參照指有特殊社會文化意義的人物、事件、地點等。策略能力指的是運用語言知識、說話規則、交際策略傳遞和理解交際信息的能力。巴奇曼認為策略能力是影響一切交際語言運用的重要因素。心理一生理機制則指交際活動所涉及的心理、神經、生理機制。

      根據巴奇曼的觀點,交際語言能力的各組成部分間的相互關系可理解如下:知識結構和語言能力是語言交際的原動力,通過策略能力在交際活動中的貫穿以及心理一生理機制的調節來達到交際的目標;三者相輔相成。

      可以看到在上述三個模式中。交際語言能力都涉及到了與心理思維與社會文化習慣相關的因素,如心理上的可行性,交際中的實現性,社會語言能力,策略能力,文化參照,心理一生理機制等。可見交際語言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倚重語言知識的教學,必須結合文化的導入。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是某種文化的反映。掌握好一門外語并不意味著就能和該語言的使用者暢通無阻地交流,還必須掌握影響該語言運用的相關語言策略、語言行為模式、民族心理等,這些都是文化的內容。這就是為什么有些高分學生無法勝任交際任務,因為他們的文化學習與語言學習有差距。

      文化通常被分為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包括社會制度、行為模式、價值觀、世界觀、民族心理、審美標準、思維模式以及文學藝術、哲學等社會科學和各種自然科學的成果等。狹義的文化又可稱為普通文化,如風俗習慣、禮儀、禁忌、節日慶典、婚喪等。不論廣義的文化還是狹義的文化都影響語言的運用。

      廣大英語學習者都知道,在日常交際語言上,如問候、致謝、恭維贊揚、邀請等場景,在稱謂上以及隱私觀念上體現了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如不掌握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時就會給對方造成困擾,給雙方帶來不快,影響交際的進行。

      不同的價值觀、時間觀和思維模式造成了社會文化的差異,而這些也正是造成語言差異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國學生在討論個人事情或觀點時總是習慣用“we”,而母語為英語的人則會用“I”。這體現了不同文化的不同價值觀。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和價值的實現,個人利益的追求,注重個體的人格,倡導的是個體主義。而中國文化輕個體人格,注重“群己合一”,注重群體關系的和諧和群體利益的維護,突出社會的人格,倡導的是集體主義。蔡君梅(2005)在研究中發現,中美大學生在自我介紹時,中國學生熱衷對過去居住環境的描寫,而美國學生偏愛對理想的探討。這是因為中國文化視時間如圓環旋轉。冬去春來,周而復始,人們在環性時間觀念影響下。生活在一個傳統導向的社會,常常向后看,立足于過去,認為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是今天的參考和準繩;而西方文化視時間如直線延伸,去而不復,把時間看成是伸向未來的道路,因而著眼于未來。

      現實的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語言教學上,以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培養為重點。在語言教學中雖然也有一定的文化導入。但不夠系統、全面,有待加強。以下對文化導入的內容、方法和途徑稍作探討。二、文化導入

      (一)文化導入的內容

      社會文化背景的導入。知識結構和語言能力是語言交際的原動力。知識結構當然包括文化知識,這里主要指廣義的文化。理解社會文化背景是理解語言的基礎。文化的習得首先要依據于語言的輸入。文學作品是了解社會制度、民族心理、文化習俗、價值觀、審美標準等最豐富生動的語料。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文學作品作為課外讀物來補充文化營養,也可在課內組織學生一起閱讀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代表性片斷。報刊是了解當前社會問題,了解生活階層以及階層之間相互關系的重要信息來源,而且語言通常精辟現代。影視作品也是吸收文化營養的另一重要途徑,往往更加直觀生動。

      語言使用規則的導人。這涉及到狹義的文化所提及的禮儀、禁忌、風俗習慣等,即在一定的場合如婚喪、慶典、節日、致謝、恭維贊揚時什么可以說,什么不可以說,該怎樣說。在低年級的日常口語訓練時,可加強他們這些方面相關的文化意識。形成一種文化習慣。

      重視詞匯和短語文化意義的導入。同一詞語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內涵不盡相同。如“weddinds”在中西方文化中就包含不同的程序不同的內容,意境也不完全一樣。在詞匯教學中,除了向學生介紹基本意義外,還須解釋其文化意義和文化差別。使學生在交際中正確領悟對方的含義。此外。英語成語常有特別的典故和文化來源,如不了解文化背景,就會產生歧義。如“Greekgift”,看到gift這個詞,感覺應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情,但這個成語卻有截然相反的含義。它來源于古羅馬史詩《埃涅伊德》,故事中希臘人一直無法攻下特洛伊城(Troy),后來想出一個木馬屠城計:假裝撤兵回希臘,但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馬放在城外作為禮物,宣稱要送給特洛伊城求和。特洛伊人歡天喜地地將藏有希臘精兵的木馬拖進城內,使希臘大軍一舉攻陷特洛伊城。因此“Greekgift”后來就表示危險或害人的禮物。

      (二)文化導入的方法

      文化導人的方法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文化對比。對于選擇好的要導人的文化項目,先看看母文化當中有無對應項,有的話就可對比分析。指出兩者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促進文化理解。這同時要求對母文化有較深的了解,但現在不少學生對本國文化也不甚了解。比如有學生不了解“喜蛛”的文化內涵。所以文化對比也能促進學生對母文化的了解,進而提高他們對這種文化對比的興趣,達到了解目的文化的目標。

      如選擇導入的文化項目在母文化中沒有對應項,就可用描寫的方法來解釋闡明,當然我們可借助現代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從視覺、聽覺多方面加強信息輸入的刺激度,使學生更生動形象地掌握這一文化項目。

      (三)文化導入的途徑

      依據現有教材。文化導入和英語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兩者應同步進行。文化導入不應當脫離為提高學生英語能力而設計的教材。在教學中應依靠現有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用對比或描寫的方法適當導入。現在的英語教材覆蓋了較廣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科技知識,教師應先理解掌握好,設計好最佳的導人方式,貫穿于語言教學中。還可尋找或自編一些既覆蓋了較合理安排的語言知識的地道的語料,又包含了干擾跨文化交際頻率較高的文化項目的教材,使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同步提升。

      設計課堂交際活動。在課堂中設計一些日常交往中涉及到文化因素的場景,如birthdayparty.visitingfriend等,安排學生做roleplay.通過模擬情景以及實際的操作和對話練習讓學生形象地體會、理解并運用學到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交際的規則,磨練他們的交際策略。同時還可安排其他學生做groupdiscussion.對情景模擬中的學生違反了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運用規則之處指出并改正,來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

      借助現代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圖片、電影、電視、幻燈等加強視覺和聽覺沖擊的教學工具,讓學生充滿興趣地直觀地了解西方文化。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456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亚洲JIZZJIZZ妇女|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日韩亚洲翔田千里在线|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理论片中文字幕电影|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1区2区3区精华液| 亚洲成?v人片天堂网无码| 区久久AAA片69亚洲|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尤物|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软件|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午夜亚洲WWW湿好爽|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永久永久永久永久永久精品| 亚洲春色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