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藝復興時期古典音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意大利歌劇 文藝復興 意大利語發音 民歌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222-01
1 歌劇與意大利的聯系
在四百年前1597年(也許早在1957年就已經出現)由(Jacopo Peri 1561-1633)佩里創作的歌劇(Dafne)《達負內》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首次上演,遺憾的是我們不知道這部歌劇的音樂如何,也不知道它是否成功,因為它的樂譜已經丟失。只知道這部歌劇如何走向舞臺的―― 一個Medici美第奇家族公爵的婚禮。人們想出了在當時是新鮮事物―― 歌劇這個主意。也就是說歌劇并不是某一個天才歌劇發明的。之后佩里 Peri 創作了《尤麗狄茜》首演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部歌劇。
1600年前的佛羅倫薩,幾個對藝術感興趣的男人聚集在一起討論關于音樂和詩歌這類話題。這群人當中有學者、詩人、音樂家,但其中大多數是藝術贊助人。這些藝術贊助者他們都非常的富有,有能力用他們的錢資助昂貴的歌劇演出。今天我們稱那個時代為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人們大多熱衷古典世界,人們在思想和藝術上都竭力效仿古典作品。當時的歌劇情節也多取材于古代傳說。
歌劇誕生后,偉大的意大利歌劇先驅者―― 蒙特威爾第,他確定了歌劇的重要特征,這些特征仍然被人們有效的采用:富有表現力和戲劇性歌唱旋律,歌曲采用詩節的形式,而歌劇的其他部分則為不斷反復的重復樂段,即樂器表演的前奏,間奏和間奏曲。除了獨唱外,歌劇還出現了合唱,并且加入了舞蹈及其樂器演奏的前奏曲和間奏曲。樂器當時會被涂上各種色彩,顯得光彩奪目。
隨后的一百年里,意大利最著名的的城市,或者說公爵府之間,相互競爭。17世紀,威尼斯,羅馬都成為真正的歌劇中心城市。17世紀后半葉,歌劇不僅僅在意大利各大城市流傳,而且也傳播至歐洲各地。在隨后的18世紀,歌劇的中心是那不勒斯,人們談論的中心是那不勒斯歌劇學校,并認定那里有一流的歌劇作曲家。
2 意大利歌劇發展簡史
早在14世紀和15世紀的羅馬時代,意大利是歐洲的文化中心,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的倡導者們顛覆了中世界以宗教題材為唯一題材的創作內容,提倡自由戀愛和婚姻自由,倡導人性的解放與個性的解放。在當時歐洲誕生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題材。文學與美術直接影響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此時產生用來描述、歌頌人類愛情和大自然的大量作品。
當時,音樂在意大利人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尤其是歐洲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以及浪漫時期意大利歌曲:
Se m’ami,se sospiri《假如你愛我》“son tutta duolo”《我多么痛苦》
“sebbene crudele“《雖然你冷酷無情》“Amarilli,mia bella“《我美麗的阿瑪麗莉》
巴洛克時期(1600-1750)的音樂秉承了前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音樂,宮廷音樂的基脈,嚴肅、端正、典雅莊重的格調。
19世紀浪漫派時期的作品在內容上不再有宗教題材烙印,作品表現的直接是人的情感,歌頌愛情,歌頌生活,贊美追求大自然的美。與巴洛克時期不同,不需要作品在聲音上的拘謹。這一時期的歌詞都采用許多浪漫主義詩人的詩歌,19世紀意大利的音樂在歌劇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文藝復興和繁榮,一些作曲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藝術歌曲。從19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各個地域的歌曲空前繁榮起來,最著名的那波利歌曲,而因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幾乎成了意大利歌曲的代名詞。1880-1920年間發生了意大利南部的移民潮,許多那波利歌曲傳到國外,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
19世紀末,隨著一種被稱為現實主義的歌劇形式的出現,這種類型的歌曲比先前的浪漫曲更為靈活。在歌劇的領域內,意大利向世界貢獻了蒙特威爾第,斯卡拉蒂,羅西尼,貝利尼,唐尼采蒂,威爾第以及后來的馬斯卡尼,普契尼這樣一些歌劇大師。
20世紀50年代開始,由于信息和交通的發展,世界人口的流動和交流頻繁,意大利語歌曲發生了變化,20世紀后期的意大利歌曲融入相當多的現代因素。與傳統意大利語歌曲有很大區別,意大利語歌曲不再只是美聲學派的專利,轉向更多音樂領域。
3 意大利語與美聲以及歌劇的聯系
值得一提:不管巴洛克時期,還是古典時期,或浪漫時期的意大利歌曲,在我國藝術院校的聲樂教學中,意大利的藝術歌曲以其在古典音樂中的重要地位而成為美聲唱法專業學生必學內容。演唱者首先需要了解作品背景及演唱提示,需要了解歌曲的整個氣氛,所以對意大利語的學習,是歌劇發音的基本,尤其是歌曲中顫音R的發音,以及了解意大利的詞語是分陰陽性的,每首作品都保留了其原作者的陰陽性。一些歌曲需要改動一些單詞。
4 意大利語語音拼讀和歌曲鑒賞的教學內容
課程系統的講述歌劇的起源與發展的歷史,意大利歌劇發展歷史的重要人物,意大利劇院的設置,意大利語聲樂方面的專有名詞,意大利語發音規則講解,意大利歌曲鑒賞等內容。讓學生了解歌劇產生的社會環境和歷史,從而加深學生對歌劇的理解,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把握,并且每節課詳細的介紹意大利語發音的方法,編有大量的口語練習,相當部分的詞匯來自藝術歌曲和歌劇。
這對學習和歌唱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增加熟悉詞匯的幾率。歌曲同時需要對大量的歌詞內容分析鑒賞,屬于理論教學范圍。以欣賞歌劇和歌曲作品切入點,我們知道歌曲不只是音樂,它具備時代性,名族性,個人風格的一種創作。每個作品有自己產生的特殊背景,我們通過分析作者的背景和歌詞內容來完美的詮釋作品的意義,使學生不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欣賞歌曲,感悟歌曲,陶冶在歌曲的意境中。
總之,意大利語語音拼讀和歌曲鑒賞課程,可作為聲樂學生和一美聲唱法為主攻方向的歌手們,以及愛好美聲和歌劇知識的學生們學習意大利語語音和相關歌劇知識,以及熱愛藝術學生們的鑒賞類基礎課程。而教師在教學中,也要不斷探索,結合專業學生的特點,力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滕失初.歌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美國紐約市9月中旬舉辦的一場“心靈的超越”跨時空抽象音樂會,引起了藝術界許多人士的關注。這場由美國林肯藝術中心室外音樂會組委會和“音樂無國界”兩個機構聯合舉辦的題為“800年抽象音樂――心靈的超越”音樂會,在長達三小時的時間里,演奏了8個世紀來不同種類的抽象音樂作品。該音樂會由德國著名抽象派作曲家、吉他手高斯卿(Gottsching)、美國抽象音樂研究學者、作曲家查塔姆(Chatham)以及約書亞(Joshua)歌舞隊和“受賜福之婦女――Beata Viscera”合唱隊聯手同臺演出。這場以現代方式來演繹幾百年前作品抽象音樂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紐約市民以及在此駐足的游客。
高斯卿在音樂會上演奏了他于1981年創作的作品《E2――E4》,這是20多年來他第三次現場演奏這部作品。高斯卿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一頗有名氣的樂隊Ashra擔任電吉他手,1981年他的《E2――E4》問世后,在樂壇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E2――E4》突出了用電吉他演奏帶強烈舞蹈節奏的旋律,因而受到了許多“迪斯科”舞蹈家,尤其是紐約舞蹈家的極力推崇。高斯卿的作品也為電吉他演奏中的伴舞音樂譜寫了嶄新的一頁。
杰塔姆在音樂會上率領200位電吉他手演奏了作于2005年的《紅色的圣盤》,杰塔姆早年師從著名抽象派音樂家揚(Young)并致力研究流行音樂與抽象音樂之間的共通之處。20世紀70年代中期,他創立了一個名為“廚房”的俱樂部,作為演奏他和其他年輕作曲家處女作的基地。正是這些新銳的實踐經歷,奠定了崇尚強烈節奏,聲音響亮、旋律優美的風格。1977年他的成名作《吉他三重奏》中那震耳欲聾的演奏,徹底打破了紐約傳統搖滾樂的演奏方式。
由女高音歌唱家卡威爾(Culver)和男高音博漢斯(Burhans)率領的合唱隊演唱了13世紀法國作曲家佩羅坦創作的聲樂作品,猶如現代建筑中點綴的點點綠色,把人們帶回到了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音樂中。許多現代抽象音樂作曲家包括查塔姆、高斯卿等都是深受文藝復興音樂特別是佩羅坦作品的影響。
關鍵詞:巴洛克 音樂特征
17世紀到18世紀上半葉的音樂發展時期,被稱為巴洛克時期。巴洛克音樂是指在文藝復興之后興起的,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流行的音樂,是通向古典音樂的橋梁。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于葡萄牙語“Barocco”,意思是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地珍珠,最初是建筑領域的術語,一復雜迂回的曲線形狀,夸張地紋樣形式和華麗的造型去表現動感和情調。后逐漸用于藝術和音樂領域。如果把文藝復興的美學規則比作渾圓的珍珠,那巴洛克的美學規則就是形態不規則的珍珠,這也是為什么用巴洛克這個詞語來形容這一時期,。它反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莊嚴、四平八穩、統一協調的藝術風格,崇尚奇特精雕細鏤的風格。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推進了整個西方音樂發展的歷程。器樂曲和聲樂曲同時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古鋼琴在這段時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為鋼琴之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巴洛克時期,貴族掌權,樂師都為宮廷、教堂服務,他們所創作出的絕大部分的作品是為了取悅上流社會。而宮廷音樂在這段時期占最主要地位,為了顯示宮廷的富麗堂皇、貴族的奢華,宮廷樂師創作出的音樂都有著精致細膩和華麗的風格。這一時期崇尚的美學觀點是“情感論”,即音樂的目的在于直接引起聽眾或觀眾特定的情感,所以作曲家普遍強調作品的情感起伏,使用各種不同的創作手法、創作方式來表現不同的情感狀態。例如自然 音階、大調式、簡單的織體引起歡快的、向上的感情,而半音音階、小調式、復雜的織體帶來憂郁的、深沉的感情;大音程使人歡快,小音程使人憂傷;刺耳的和聲配上急促的旋律可能引起憤怒,把幾個高度獨立的旋律作對位化的結合時使人固執。而由于更多對音樂的需要和更多對情感的需求的出現,已有的音樂體裁已不能滿足其要求,因此音樂作品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曲式體裁,比如陸續出現了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奏鳴曲、協奏曲、組曲和賦格等重要體裁。其中很多體裁在之后的時期不斷地發展、演變,成為了經典的、成熟的體裁形式,至今仍在使用。而在作曲手法上,由于古鋼琴的發展和改進,作曲家更加可以不斷創造新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所需的情感,如在旋律中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致、跳躍且持續不斷。作曲家們也開始使用節奏、旋律、調式、音色的變化和對比來引導聽眾們的感情。這時樂譜中開始引入速度、力度的標記,但劃分并不精細,而且同一速度一般貫穿一個樂章的始終。這段時期復調音樂占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開始逐漸發展,但宗教音樂在西洋音樂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奏法方面,巴洛克時期的作品總體說來,速度中庸,音樂平衡、莊嚴。由于古鋼琴音量非常小,鋼片撥弦有局限性,所以力度上沒有很大的變換,只是采用音區式力度和階梯式力度,不能做漸強、漸弱起伏的變化。和聲上以復調音樂為主,產生了對位法,即在大小調式的基礎上吧不同的旋律線條按一定原則組織起來,不僅要求橫向線條獨立,同時還要注意縱向的和聲關系。復調音樂史多層面、多線條、多重性的復雜思維,在聲音上重視每個音的觸鍵,不但每個音符要有良好的音質,同時還要注意每個線條的歌唱性。奏法上也非常講究。當時古鋼琴演奏強調表現力時靠奏法和裝飾音,通常有兩種奏法,即連奏和斷奏。在奏法上基本有兩種基本原則1、音階性-級進的音彈成連奏,三多以上的音處理成斷奏2、八分音符彈成斷奏,十六分音符彈成連奏。裝飾音是為了使旋律更美,更富趣味性,同時也是為了彌補當時古鋼琴的局限性而大量出現的一種記法。在演奏上有很大爭議,如顫音是從這個音的上方音開始的,裝飾音必須在拍子上開始。古鋼琴沒有踏板,在現代鋼琴上演奏巴赫等人的作品時可以嘗試用一點踏板,以模仿古鋼琴的音響,但一定要慎用,不要將踏板踩得太深,也不要將踏板踩得時間過長,以保持復調各聲部的清晰。在彈奏方法上,強調手指的單獨彈奏,保持固定的手型與平靜的手腕,后來轉變為一種輕而淺的觸鍵方法。
巴洛克時期最著名的古鋼琴作曲家有法國的庫普蘭,拉莫,意大利的斯卡拉蒂,德國的巴赫,亨德爾。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巴赫,他代表了巴洛克音樂的頂峰。巴赫創作以復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裕哲理性和邏輯性,并在德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結合和吸收了當時流行于歐洲各國的音樂風格與形式,把巴洛克的音樂發展到了新的高度。巴赫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十二平均律運用到創作中,大大推動了鍵盤音樂的發展。巴赫的作品不僅數量上浩如煙海,而且質量也很高,既有十分簡潔而極有個性的主題,又有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表現,以及異常完美地音樂技巧。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難曲》、《平均律鋼琴曲集》、《創意曲集》、《勃蘭登堡協奏曲》及《賦格的藝術》等。巴赫成為了巴洛克音樂的一個輝煌的終點,也為后來西方音樂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貢獻。因此,巴赫被世人稱為“西方音樂之父”。(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
參考文獻:
A:1986年我們做了《暗戀桃花源》,2013年還有劇團在演出,到今天它還是一種新奇的東西,這就是創意的一種力量。我從來不會去參考別人在做什么,這是我的個性。
Q:你在藝術方面有自己的偶像嗎?
A:當然會有,會有非常尊敬的,不一定是戲劇方面。我從小喜歡音樂,一些偉大的爵士樂手,或者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都是我的偶像,當然戲劇里也是有的。
Q:文化藝術在一個社會中意味著什么?
A:過去不同的文明中,一切真正輝煌的時代不可能唯一成功的是企業,如果是的話,那是很悲哀的事,他們沒有留下任何文化。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第奇家族,他們在生意方面很厲害,主宰整個歐洲金融,同時也培養出了米開朗琪羅。整個族群藝術家的創造影響了全世界的藝術潮流,它不只是藝術,它是在影響你的生活、眼界、品位。我覺得后人記得這個家族不是因為金融,而是為了它培養的這些藝術家。
Q:你所理解的慈善是什么?
A:我多年來學習佛法,慈善在我們的語言里面叫做布施。在修行的過程中,布施是非常重要的訓練。我太太經常教我,街上看到乞丐,就給,旁邊有人說他們是一個“集團”的,我太太就說我不管,他有伸手問我要東西,我就要給他。這是一種布施的精神。
Q:你對戲劇的社會責任有哪些思考?
A:劇場應該是一個為人們提供思想、心靈交流的地方。一個社會可以有兩種劇場,一種是觀眾進來可以忘記世界,忘記時間,看一個娛樂性很高的戲,目的是要遺忘,遺忘煩惱,但是我覺得這樣就可惜了。我想建立的劇場,希望人們能夠來重新充電,更有力量面對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挑戰、煩惱。透過戲劇看見自己、看見社會、看見世界、看見人類,然后成為一個更好的世界公民。
Q:創作了這么多戲劇作品,你心中有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A:我的理想你聽了會暈倒。我常覺得自己是個嬉皮(士),跟主流社會無關。我希望戲劇能夠隨我的條件演,票價非常便宜,甚至免費,海報上連是誰做的都沒有。我經歷過一些很單純的社會,在印度、尼泊爾、不丹,它不見得多完美,但可以看到單純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那是很美好的。
【關鍵詞】古典音樂;通俗音樂;音樂文化;受眾群體
音樂文化伴隨著人類的出現、進化、成熟而逐漸發展、豐富、復雜起來,多年來,音樂界一直存在著對“古典音樂”與“通俗音樂”之間審美價值大小的議論。《是誰殺了嚴肅音樂》一書的出版,則又一次引起了大家關于嚴肅音樂當前面臨市場危機這一問題的關注。許多音樂學者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和評論,貶多褒少。占典音樂遭遇冷臉,取而代之通俗音樂充斥市場。許多人認為這是音樂審美的退化現象,是商業化效應產生的不良市場導向。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歷史瀏流演變的必然趨勢,是音樂形式上去繁存簡的一種選擇。然而,大量推崇“通俗音樂”的言論往住并不是建立在冷靜與堅實的理性分析基礎上的。只看到人眾審美轉變中的片面影響是不夠的,我們應該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來審視這一現象,從原理上闡明審美價值的判斷依據、分析得到大眾普遍認同的價值判斷傾向,不應簡單地灌以孰好孰壞。
一、對古典音樂概念的梳理
“古典音樂”的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與“通俗音樂”(即“流行音樂”與“輕音樂”的統稱)相區分被提出來的。Classical一詞在英文中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一般所說的古典音樂,即是特指西洋古典音樂,它是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對于其時代范圍的界定一直有著若干不同的說法。狹義的解釋是,把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20年代,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 的作品特指為“Classical Music” 。廣義的解釋則是,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直到后來的巴洛克時期、維也納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印象主義直至19世紀術20世紀初出現的現代樂派,甚至包括所有的非純粹娛樂性質的現代專業音樂,統稱為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樂另外常用的解釋是指那些從巴洛克時期(]600一]750)開始一直到20世紀早期,在歐洲文化傳統背景下創作的音樂。它有別于通俗音樂和民族音樂。很多古典音樂來自早期為宗教儀式慶典而寫的音樂。
然而在日常語義的理解中,這個概念的所指,卻與使用者的實際所指有差異。作為與“通俗音樂”相對的音樂類別的概念,通常也有人用“嚴肅音樂” 、“古典音樂” 、“經典音樂”來稱呼它。但是“高雅” 、“嚴肅”、“古典” 、“經典,這四個概念中的每個概念都不能涵蓋人們實際上所指的這個音樂類別的全部作品。因為,在這個音樂類別中,既有“高雅”概念本身所不能包含的粗野、陰郁、邪惡、兇險、刺激、恐怖、滑稽、可笑……也有“嚴肅”二字本身所沒有傳達出來的輕松、明快、溫柔、甜蜜、清新、秀麗……還包括“古典” 、“經典”二詞所限定的時問范圍之外的優秀的現代與當代音樂作品。但是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還是用加了引號的“古典音樂”一詞來稱謂我們實際所指的音樂類別。
古典音樂創作本身在結構上力求平衡,在形式上力求嚴謹完整,旋律上力求優美,思想內涵意圖表現得豐富而深邃。演奏過程也很有講究,演出中,樂團成員西裝革領,行為端莊。音樂廳格調高貴典雅,氣氛肅穆。同樣,聽眾也是行為得體,很少在場中喧嘩吵鬧,而是充分尊重演出者,安靜悉心聆聽。正因如此,古典音樂又被人們稱為“嚴肅音樂”或“高雅音樂”。
現在的所指古典音樂包括各種傳統經典音樂和一切專業作曲家用傳統或現代作曲手法所創作的音樂,外延更加廣闊。它的傳承是以學院式的嚴格訓練來實現的,嚴肅音樂家總是力圖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個性,詮釋深刻的命題,追求音樂技巧的創新和完美。因此,嚴肅音樂作為一種 “精英文化” ,它的創作者、演奏者、欣賞者 (特別是前二者) 都必須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專業修養,聽眾要想充分地、深入地領受其意,也要求具備讀懂復雜音樂語匯的能力,常常也需要一定的音樂美育熏陶。因此,從這層意義上來講,稱這種音樂為“學院音樂”更為合理。
古典音樂在大多數人心中的印象就是“嚴肅深奧”。與大多數通俗音樂相比,從某種角度來看,“學院音“的確顯得難以親近、晦澀難懂。這些特點也生就了其“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地位。
二.對通俗音樂概念的界定
人類社會的音樂藝術是豐富多彩的,音樂生活可以追溯到遠古。“通俗音樂”的創作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其以愛情歌曲居多,當然也不乏描寫親情、友情、思鄉之情以及理想、倫理、道德的種種內容。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通俗音樂”據稱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歐洲的報刊上。二戰以后,通俗音樂以它獨特的手法和較自由的風格風靡世界各地。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大陸同港、澳、臺之間的往來深入,電聲樂器的出現和現代先進的電視、網絡傳媒更使通俗音樂以其獨具特色的風格遠航,走入千家萬戶。從形態結構上看:它往往形態較為簡單,音高使用不多,且多在人類最容易聽的音區范圍內:音樂的發展變化較少,沒有很多的轉調,特別是缺少頻繁快速的離調;節奏相對單純,大量的作品存在著循環重復的機械性節奏型:力度變化不很復雜,力度的幅度小,較少極端力度的對比變化:音響結構的層次少,未經訓練的一般聽者,也能夠很清晰地分辮出來旋律與伴奏的層次。現在,我們已很難將通俗音樂從其他音樂中分割出去,它與其他音樂之間互相滲透、融合,組合成一個五彩紛呈的音樂世界,沒有一個固定的范式。故此,用“大眾的音樂”可以概括和形容當前的通俗音樂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
通俗音樂中很大一部分由通俗歌曲構成,結構大多比較短小精練,許多作品富于即興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記易唱,音域不寬,內容貼近生活,因此傳唱很快。通俗音樂的演出,十分強調群眾性,常常帶有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互動,與學院音樂比起來沒有那么拘束,聽眾很容易參與進來。在其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和現代化的電子科技手段相結合。在很多大型演出中,燈光、美術、服裝、舞蹈、音響、建筑、特技等的綜合運用,往往使得演出既具有聽覺上的感染,也具有其他感官上的震撼效果,演出形式也可謂是花樣繁多、層出不窮。
三.受眾群體音樂文化的價值取向
受眾群體既是接受音樂的人民大眾,大眾音樂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復雜的社會
心理問題。由于人的審美能力總是從頭培養的,因此,從個體審美能力發展進程的分布來看,總是能力越高,人群越小,相應的,從總體上看,越是復雜的藝術作品其受眾群體也就越小。
通俗音樂在中國的流行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結束后,長期被束縛了的音樂方面的創造力,同其他文化一樣,終于解放了出來,原來封閉已久的大門,向I廿界敞開,而音樂創作更像是一塊吸收營養的海綿,在中國的大地上急速膨脹開來。涌進的不僅有來自歐美的占典音樂,更有歐美流行音樂,在這樣的影響下,產生了一大批新興的通俗音樂勢力,涌現出了數不勝數的最能代表人們心聲、貼近群眾生活的流行音樂作品,并且不斷有愛好者加入其中,樂此不疲。
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努力尋求一種解脫和發泄便融入了音樂創作者真實的情感元素,構成了適合群眾口味的音樂新領域。這樣的音樂往往具備聽覺的感官美的特征,對聽眾的聽覺耐受性與注意力的專注程度要求很低。由于不要求聽者有較高的聽知覺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特別是聽覺經驗不是很多的人。由于聽覺經驗與年齡有很大關系,這就是為什么年輕人更多地喜歡這樣的音樂:反之,這個群體也就拄往不喜歡對他們的聽覺來說“古典音樂”中比較復雜的作品。
通俗音樂的創作和演出從一開始就是帶有商業性質的,往往以市場趨勢為導向,以大眾的欣賞喜好為風向航標,打破了原來古典音樂聽眾局限于狹小范圍的情況。可見,通俗音樂的發展是以特定的社會狀況和社會中多數民眾的普遍心理狀態為背景的,也是作為人們表達生活中細微的或者敏感的情緒變化的一種手段生存下來,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因此,通俗音樂在音樂中的地位是歷史、社會、人類賦予的,是順應時展潮流的。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敵視視它的存在,反之,我們應該慶幸音樂在發展到完美得無以復加的古典主義音樂之后,還有這么多形式多樣手段多元的道路可供選擇。
四.古典音樂與通俗音樂的契合
不論古典嚴肅音樂還是通俗流行音樂,二者都源于生活,都是時代和生活的產兒,沒有可以脫離社會背景而孤立出現的音樂作品。兩種音樂形式,無所謂高低貴賤之分,二者之間無不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古典音樂可能反映一些所謂的重大歷史題材,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民間大眾生活的反映,如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系列。通俗音樂中也不乏大量反映歷史事件時代精神的嚴肅內容。如歌頌黨和國家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迎的《七子之歌》等。古典音樂在巴洛克時期運用通奏低音的演奏形式,在旋律下方標記數字,演奏者可以根據喜好以及和聲要求即興演奏,這樣便形式多種多樣。到了后來,音符以固定的形式記錄下來,于是演奏也按照樂譜固定進行。即便是這樣,古典音樂中但還是有許多供演奏演唱者炫耀技術、自主發揮的華彩樂段部分。與現在的很多通俗音樂中演奏過演唱者的自由發揮很相似。
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家也在不斷適應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音樂家不會單純只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進行創作,而將不懈地作大膽創新的嘗試。聽眾也不斷跳出孤自欣賞的小范圍,音樂生活還將愈來愈包羅萬象。通俗不等于不嚴肅,嚴肅也不代表不通俗,二者之間的界線是可以被打破的。從內在功能上來看,音樂本身就是為了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放松神經。人們可以在熟悉而親近的通俗音樂氛圍中,去體會高雅藝術的美麗,去觸摸高雅藝術的魅力,也可以在超越傳統的流行音樂中去感受古典音樂帶來的傳奇魔力。音樂形式可以在特定的氛圍和情感訴求形成。聽眾在感嘆于多元音樂之莢中得到到心靈的升華。
有人認為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不在一個層次上,難以相提并論,甚至認為二者互不相容、互相排斥。這些觀點是欠為妥當的,把嚴肅音樂視為陽春白雪,而把通俗音樂視為下里巴人是片面武斷的看法。誠然,不管是在理解嚴肅音樂,還是在理解通俗音樂的時候,都要力求從音樂中體現感情,力求發現音樂中所蘊涵的作曲家的真實感受。從這一點來看,雖然有著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但通俗音樂和嚴肅音樂還是有著基本的相同點的。現在許多流行音樂演出也主題鮮明,內容深刻,氣魄宏大,將演唱、舞蹈和特技完美地組合在一起,與古典音樂劇的鏘調如出一轍,誰能說其中沒有受到嚴肅音樂的影響,融入了古典音樂元素呢?在現代的社會背景這個新的媒介指引下,產生了一批將民歌風、古典風、流行風完美結合的優秀作品,也使大家看到了魚與熊掌可兼得也!
【參考文獻】
[1]王次蕁都壑德鄣囊衾旨匝探討》.《音樂研究》,1986,2。
[2]曾遂今《大眾音樂價值考析》,《中國音樂學》,1993,3。
[3]羅小平《音樂價值三議》,《中國音樂學》,1997,2。
[4]金兆鈞:《1994――中國流行音樂的局勢和憂患》,《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4期。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