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益活動感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早期進食和活動;胃腸蠕動功能;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7-0103-03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是治療膽囊良性病變常見術式,已逐漸在臨床推廣應用[1]。雖然LC術對胃腸功能干擾少,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發生率較低,但仍有部分患者被術后的胃腸功能紊亂所困擾,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排氣排便功能障礙等現象。因此,如何有效促進LC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仍需重視[2,3]。近年來我院對LC術后患者采用早期進食和活動干預,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明顯加快,提高了護理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行LC治療的膽囊良性病變患者68例。納入標準:術前均經肝膽超聲或CT等檢查確診為膽囊良性病變,具有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①以往均有腹部手術史或腸粘連、腸梗阻病史;②1個月內出現急性膽囊炎發作;③嚴重的心、肝、腦、腎等重要臟器疾病。采用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改良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3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術前病變類型、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及觀察指標
常規護理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全麻術后常規護理、呼吸道、口腔及泌尿道護理等,改良護理組加用早期進食和活動干預。改良護理組的具體護理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4]:①早期進食干預:術后6 h開始可進少量的流質,如白開水或米湯,刺激患者的胃腸道的收縮,24 h后開始進食低脂低糖半流質,少食多餐,多選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多食蔬菜 水果,按時飲食,由細到粗,循序漸進,逐漸恢復正常的飲食。②早期活動干預:術后麻醉清醒后可進行床上軀體活動,經常變換;術后6~12 h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先在床旁站立,適應后可在病房內活動,以刺激腸道的反射運動,促進消化道血液循環,加快胃腸的蠕動及分泌功能活躍,加速胃腸內容物的排出,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
1.3 評價標準
1.3.1 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時間評估[4] 采用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及術后腹脹發生率評估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時間。
1.3.2 護理滿意度評估[5] 包括知識宣教、醫療環境、服務態度、護理操作及治療效果五個方面來加以評價,采用百分計(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改良護理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及術后腹脹發生率均明顯少于常規護理組(P
2.2 兩組術后護理滿意度比較
改良護理組知識宣教、醫療環境、服務態度、護理操作及治療效果等五項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P
3 討論
LC手術具有手術切口小、術后患者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特點,已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首選術式。LC患者雖然術中對胃腸道無明顯損傷和刺激,但由于手術麻醉、術中胃腸道的暴露和牽拉等原因,LC手術后患者胃腸蠕動功能會出現有一段時間的暫時性麻痹狀態,腸蠕動減弱或消失,出現惡心、腹脹、停止排氣及排便等胃腸功能蠕動紊亂癥狀,直接影響到切口愈合及機體的恢復[6,7]。尤其是術后腹脹臨床上較常見,增加了患者痛苦,延遲了患者術后康復,增加了患者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率,臨床處理較棘手[8,9]。因此,LC術后如何盡快促進患者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提高對治療和護理的滿意度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的新熱點[10-12]。
近十年來國內外對LC術后如何促進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進行了研究。李新蘭[13]研究發現LC術后改進飲食方案可減輕患者的腹脹、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促進術后患者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有利于患者術后的快速恢復。錢迪迪等[14]研究發現早期鍛煉活動可明顯改善腹部手術患者胃腸蠕動功能指標,加快胃腸功能的恢復,術后胃腸道癥狀表現較少。本研究結果發現改良護理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及術后腹脹發生率均明顯少于常規護理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常規護理組,且改良護理組患者的知識宣教、醫療環境、服務態度、護理操作及治療效果等方面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提示早期進食和活動干預可改善LC患者術后胃腸功能蠕動紊亂,促進胃腸道運動和腸鳴音恢復,縮短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減少術后腹脹發生率,促進胃腸功能盡快恢復,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提高治療和護理的滿意度。早期進食和活動干預的核心內容是通過早期進食和早期活動刺激患者的胃腸道的收縮和反射運動,促進消化道血液循環,加快胃腸的蠕動及分泌功能,加速胃腸內容物的排出,逐漸恢復正常的飲食,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3]。
總之,早期進食和活動干預可有效改善LC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蠕動紊亂,促進胃腸功能盡快恢復,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提高治療和護理的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Thurley PD,Dhingsa 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Postoperative I makg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08,191(3):794-801.
[2] 孫新兩,喬娜,劉進歌,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體會[J]. 河北醫藥,2010,32(24):3577-3578.
[3] 楊輝. 兩種不同護理方法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導報,2008,5(19):158-159.
[4] 奚曉華,楊剛. 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現代概念[J]. 吉林醫學,2013,34(1):127-130.
[5] 朱丹. 舒適護理對手術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 (16):128-129.
[6] 張志靜. 腹部手術后胃癱的治療及護理進展[J]. 青島醫藥衛生,2009,41(1):50-52.
[7] 戴英偉,吳秀芬. 舒適護理干預改善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各項胃腸功能指標觀察[J]. 中國醫 藥指南,2012,10 (4):278-279.
[8] Bisanz A,Palmer JL,Reddy S,et al. Characterizing postoperative paralytic Ileus as evid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J]. Gastroenterology Nursing,2008,31(5):336-344.
[9] Li XG,Ying JQ,Zeng S,et al. The effects of a short-term long-chain-triglyceride infusion on the postoperative immune function of pediatric patients receiving a gastrointestinal surgical procedure[J].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2008,32(1):72-77.
[10] 譚李軍,尹秀芬. 腹部手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進展[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9):114-116.
[11] 何潔蘭. 術后護理對腹腔鏡膽囊切除患者術后負性情緒及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實用預防醫學,2008,15(5):1523-1524.
[12] 郭昊清.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33例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科學,2012,2(20):127-128.
[13] 李新蘭. 飲食干預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當代護士,2011, 26(5):32-33.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22—0062—01
初中語文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近年來,新課改對教育工作也有了一些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長期以來教育習慣的影響,我國西部偏遠地區的語文教育一直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與不足,本文主要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淺析,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滿堂灌”。初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這一現象,就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教授課本內容時,通常采用講解和板書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記錄,有時還要求學生背誦。教師把一切都做好,也就使得學生不愿主動動腦思考,而且教師也很少會去考慮學生的思想,一切都按照教師的準備進行,這使得學生只會被動填鴨。
2.對教學目的認識存在偏差—“以考定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的存在偏差,大部分教師都是為考試而進行教學,很多知識內容都是跟考試有關,逐漸淡化了語文教育的本質目的。使教學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而學生也就不能正確地進行學習。因為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教學,所以在課堂上很難提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過于沉悶。
3.教學所面對的對象不夠全面—“抓大撂小”
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都很看重自己的教學成績,因此,就重點培養那些成績處在中上等的學生,而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放任不管,這種做法普遍存在。這是由于教師對教學本質理解的偏差,初中語文教學的本質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說讀寫能力,讓他們能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而不是只單純的提高卷面成績,卷面只是對成績的一方面考察,并不是全部。
二、 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的改善對策
1.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基礎,只有對科目感興趣,才能很好地學習該科目。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先激發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樣在教學方面才能事半功倍,否則無論教師如何努力講解,學生在沒興趣的時候都不會用心去學習,更不用說提高文學修養了。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問題改善措施的第一步。
2.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改善措施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接下來就應該進行第二步,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習慣能決定一切,正確的習慣更能帶來好的成效。初中語文教學在整個教育中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所以該環節中有一個正確的學習習慣會對之后的高中學習帶來很多便利。這就需要教師做一個很好的引導,比如說,在每篇課文學習之前,教師讓學生提前進行閱讀預習,開始時學生可能很不喜歡,把它當成一種任務來完成。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自主預習的習慣,這需要教師來進行合理的引導。
3.鼓勵學生提問和發散思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常都是教師授課,學生記筆記的教學模式。這就是教育主體的缺失現象。在語文教育中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要解決這一現象就應該將這種枯燥的教育方式打破,教師應該在授課前先讓學生對要講的內容進行預習,從中找出不會的問題,在授課的時候向教師提出疑問,也可以向其他學生提出疑問,讓他們找資料進行解決,而且在回答同一個問題時,教師不能強調答案的統一,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能局限答案,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關鍵詞】德育模式 三年一體 主題推進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會學生做人"是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題。近幾年來,隨著招生政策的變化及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莆田一中的生源呈現多元化,一個年段有6種生源(統招生、擇校生、定向生、特長生、中美班學生、新疆班學生),學校德育工作面臨新挑戰、新要求。面對新形勢,如何有效把握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找準學生各個時期不同關鍵點。這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課題。緊密結合時代精神,深入挖掘百年名校的優良傳統,經過探索與實踐,逐步構建一套"三年一體·主題推進"的德育工作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角色定位,勤勉自律。
背景:進入高中,面對新環境,新的學習要求和青春期發育,高一新生大多感到不適應,呈現新的心理特點,出現諸多心理問題。特別是進入重點中學的新生,他們曾是初中校精心呵護的佼佼者,老師關注,同學仰慕,然而在新的環境面臨重新洗牌,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這是其一。其二,高一新生來自全市各個初中校,行為習慣參差不齊,讓他們盡快認識高中、適應高中、完成初高中銜接,迫在眉睫。
應對策略:可制定以"角色定位,勤勉自律"為主題的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學生抗挫能力,通過不懈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角色的完美轉型。
一是突出行為規范教育。開學前,先進行為期一周的入學訓練,安排講座,內容可涵蓋即將在一中展開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校史、行為規范要求、學習常規、文明禮儀等等。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良好的素質和優異的成績需要嚴明的紀律、制度來打造,強化"一中人"角色意識,促使他們調整自我,養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為了配合入學訓練,我們編寫了《夢繞莆田一中》、《走進莆田一中系列叢書之行為規范篇》等校本培訓教材。組織往屆學生舉辦畢業周年晚會暨高一迎新晚會,學長們通過自編自排的小品、音樂劇等形式向高一新生展現他們在一中就學時的生活場景,讓高一新生對一中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感情上更快融入一中。二是強化過渡期輔導。編寫校本培訓教材《走進莆田一中系列叢書之心理導航篇》,針對學生進入我校后可能面臨的問題進行指導。安排心理老師給學生做"初高中過渡心理"輔導,組織學生參觀心理健康中心。依托入學訓練,舉辦"高中三年規劃"專題講座,同時,我校運用高中生涯發展教育系統軟件,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測試,讓學生了解自我,制訂高中三年計劃。邀請應屆畢業生給高一新生做生活及學習指導。邀請高一各學科備課組組長給學生做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多管齊下引導,讓學生對高一生活有充分的認知,以期實現平穩過渡。三是塑造吃苦耐勞品質。舉行軍事夏令營,通過刻苦訓練,磨練學生意志品格,提高適應能力。開辟校內勞動基地,學生自己動手在班級的自留地中種植蔬菜、玉米等作物,勞動結束后學生需完成勞動過程記錄及活動感想。學年結束時,以照片或實物形式舉辦勞動成果展。施行校內勞動卡制度,即由專人根據校內每日需要服務的勞動對象的勞動量,安排每班學生的勞動時間、地點、人數,并驗收勞動效果。布置寒暑假德育作業,要求學生學會某項生活技能,開學初在班上交流,學校適時舉行"廚藝大比拼"等活動,展示實踐成果。
二、文明守信,修身明禮。
背景:高二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學年,學生褪去了高一的憧憬和天真,存在逆反心理。加之文理分班后面對新組建的班級,學生多持先入為主的觀念及懷舊情緒,潛意識里比較新舊班級,不愿融入甚至排斥新集體,由此也引發諸多不文明現象。
應對策略:制定以"文明守信,修身明禮"為主題的系列德育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文明新風,弘揚先進文化,抵制不良風氣,慎己、慎微、慎獨。一是強化愛校責任意識。舉行"愛校·榮校--我與學校共成長"系列主題活動。邀請退休教師作"愛校·榮校"專題講座,介紹一輩又一輩的教師甘于奉獻、樂于付出的勤業敬業精神。邀請杰出校友回校講座,分享他們高中的美好時光,突顯一中人的自豪感與光榮感。同時,各班召開"愛校·榮校--我與學校共成長"主題班會,強化愛校責任意識,勉勵、引導同學把"愛校·榮校"轉化為切實行動,為學校爭光。舉行教室、宿舍"美室"活動,進行班旗、班徽的設計比賽,讓學生運用智慧一起動手,共同打造新集體、新家園,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班級歸宿感。二是強化家庭責任意識。叛逆期的孩子容易和父母疏遠,甚至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學校創設機會讓父母和孩子加強交流,融合感情。每年母親節、父親節期間舉辦"家長開放日":其一,進行"廚藝大比拼"活動,由家長擔任評委來檢驗孩子的社會實踐成果;其二,邀請家長參加班級的"感恩親情·擁抱父母"主題班會,在互動活動中感受融融親情。舉行"讓愛你的人為你自豪"感恩勵志演講會,鼓勵學生把愛勇敢說出來,在互動游戲中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三是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學生經過一年的歷練,退去了高一的拘束和靦腆,成為學生會、團委會的中堅力量。通過他們引領學校的社團工作、志愿者服務,廣泛開展以"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為中心內容的志愿者活動,如開展清理霞林、汽車站、步行街等街路殘土、墻體污物;前往各社區居民樓、"SOS"兒童村、老年大學、敬老院、福利院、革命烈士陵園等地進行義務勞動;前往湄洲島、鳳凰山、鐘潭等景區進行環保等公益活動,用實際行動為美化環境、建設社區、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做出了貢獻。培養他們的文明意識和熱愛社會、服務社會、建設社會的責任感。
三、勵志成才,感恩回饋。
背景:高三的學生要經歷高強度的各科總復習,要承受學校、家庭等對其成才的深切期待。所以,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目標,培養堅韌的品質,激勵他們成人成才,成為德育工作的重心。同時,在他們收獲成功之際,及時引導他們懂得感恩,體會感悟回饋的幸福。
應對策略:制定以"勵志成才,感恩回饋"為主題的系列教育實踐活動。一是志存高遠,勵志成才。通過年段宣傳欄開辟"追尋成功人士的足跡"的勵志主題欄目,分階段介紹成功人士的成長歷程,引導學生探尋他們的成長軌跡,掌握他們成功規律,學習刻苦奮斗精神,激發人生潛能,勵志走向成功。鼓勵各班積極營造氛圍,立志高遠,奮發拼搏。向學生征集班級、年段標語與口號。設立"心愿墻",鼓勵學生敢于立志,喊出青春的最強音,為自我喝彩。二是明確目標,樹立信心。可通過年段宣傳欄的"名校風采"欄目,介紹國內各大名校的特點、優勢,引領學生找準位置,明確方向,樹立目標。由各班收集"名校裁影錄",展示高校美好的校園風光,激勵學生積極進取,考取理想大學。邀請杰出校友回校講座,用他們的奮斗事跡激勵高三學子勇于追夢,努力圓夢。邀請國內優秀的心理專家團隊,來給學生做心理輔導,引領學生走出復習階段的心理"高原區",化壓力為動力,以平和的心態,以飽滿的精神、昂揚的斗志占領知識的"高地"。三是傳遞真情,感恩回饋。引導學生在最后學年里,正確把握和處理同學關系,互敬互愛、互勉互勵、共迎挑戰,為高中生活劃上圓滿的句號。重視畢業教育,要求學生站好最后一班崗,高三年段紀律、衛生等方面評比都應嚴格要求,嚴格執行。倡導文明離校,展現優秀畢業生的文明形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鼓勵學生盡己所能,給校園增添自己的最后一抹色彩。號召高三學子整理好筆記,把筆記和有價值的參考書傳給下一屆學生。動員他們高考結束后撰寫總結與經驗,給學弟學妹們作勵志講座,鼓動士氣,傳授經驗。舉行畢業典禮,教育學生始終銘記母校所傳授給他們的治學之理、修身之道,在追求個人志向的同時更努力地回饋社會。
"三年一體·主題推進"德育模式既考慮到階段的側重點,又注意到教育的整體性。是建立在學生的心理需求之上,將無形的教育主題具體、貼切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學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效果更為顯著。當然,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德育工作不斷呈現新特點,為此,要進一步立足我校德育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強化德育科研意識,深化德育課題研究,積極構建德育新模式,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得到更健康、更全面的發展,為生命打好底色。
【參考文獻】
[1]張忠仁,怎樣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方法,吉林教育·學校文化專輯[J]
[2]張革,王秀彥,高春娣,以主題教育為載體推進高校德育工作創新,思想教育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