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全國民用建筑技術措施

      全國民用建筑技術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全國民用建筑技術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全國民用建筑技術措施范文第1篇

      引言

      因我國鋼產量躍居世界各國之冠,鋼材供應充足,輕型鋼結構房屋具有建設周期短,且較鋼筋砼結構房屋節約投資,并能較早投產獲得較大效益的優點,在《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的指導下,全國各地的工業與民用建筑大量采用了門式剛架輕型鋼結構房屋,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市也大量新建了門式剛架輕型鋼結構房屋,特別是工業廠房更多,在多年的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以及使用中,暴露出一些輕型鋼結構房屋中問題與教訓,值得我們重視,并引以為戒,現將我們碰到的問題與教訓總結成文,提供《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編制組作為參考。

      1、建議增加耐久性設計內容

      砼結構的耐久性能比輕型鋼結構為好,我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在2002年已規定了砼結構環境類別及耐久性基本要求在內的耐久性設計內容,但《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上沒有耐久性設計內容不當;

      在我市的輕型鋼結構房屋中多次出現因對耐久性設計重視不夠,導致嚴重銹蝕的教訓如下:

      (1)匯東試驗學校的風雨操場,采用15.0m跨的門式剛架輕型鋼結構房屋,建成后使用不到6年,除彩板及C型冷彎薄壁型鋼檁條嚴重銹壞外,主體結構也嚴重銹蝕,經安全鑒定后全部撤除重建;

      (2)四川理工學院棋房校區體育場主席臺,采用鋼管網架結構承重輕鋼屋蓋結構,建成后使用不到9年,除彩板及C型冷彎薄壁型鋼檁條嚴重銹壞外,鋼管網架也嚴重銹蝕,經安全鑒定后也只好撤除;

      (3)匯東高新開發區有兩個公司的廠房,全為無吊車的門式剛架輕型鋼結構廠房,廠房跨度分別為15.0m及18.0m,柱距為6.0m,因設計時廠方未通知設計單位生產中有侵蝕氣體,廠房建成后生產不到三年,彩板屋面及C型冷彎薄壁型鋼檁條全部銹壞,主體結構因維護及時故銹蝕較輕,只得將屋面彩板改為塑料板,C型檁條改為木檁條,得以繼續維持生產;

      經深入分析,得出下述過快銹損的原因如下:

      (1)自貢市是有千年井鹽生產歷史的城市,城市大氣中氯離子含量高,又是酸雨城市,是輕鋼結構過快銹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2)風雨操場及體育場主席臺均是無外墻的敝開式建筑,直接與大氣接觸,與封閉式建筑相比,更易受腐蝕危害;

      (3)設計及施工單位未采取相應的防腐蝕措施,是造成輕鋼結構防腐蝕先天不足的原因之一;

      (4)使用及生產中未采取定期檢查及維護措施;

      (5)在生產中有嚴重侵蝕介質的廠房中,不應采用鋼結構承重,更不應采用輕鋼結構承重。

      建議參考《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范》(GB50018-2002)附錄D增加《侵蝕作用分類和防腐涂料底、面漆配套及維護年限》;

      2、變形規定及構造要求中,分別與《冷彎薄型鋼結構技術規范》(GB50018-2002)及《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2009年版結構體系)規定不一致,建議協調統一,方便設計人員設計,如下:

      (1)同為冷彎薄壁型鋼檁條,在《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范》(GB50018-2002)第8.1.6條中規定:壓型鋼板屋面的檁條允許撓度與跨度之比為1/200;但在《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表3.4.2-2中為1/150;在《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2003年版)表18.1.7-1為1/200;不一致;

      (2)同為冷彎薄壁型鋼墻梁,在《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結構》(GB50018-2002)第8.3.3條中規定壓型鋼板墻梁的撓度與跨度之比為1/150;但在《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表3.4.2-2中為1/100;在《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2003年版)表18.1.7中為1/150;不一致;

      (3)剛架柱頂位移計算值的限制也存在下述不一致的情況

      吊車情況 其它情況 柱頂位移限值

      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范 門式剛架輕鋼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

      無吊車 當采用輕型墻板時

      當采用砌體墻時 H/75

      H/100 H/60

      H/100 H/80

      H/120

      有橋式吊車 當吊車有駕駛室時

      當吊車由地面操作時 H/400

      H/180 H/400

      H/180 H/400

      H/300

      (4)受壓及受拉構件的長細比限值也存在下述不一致的情況

      受力情況 構件類別 長細比限制

      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范 門式剛架輕鋼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

      受壓 主要構件 150 180 150

      其它構件、支撐或隅撐 200 220 200

      受拉 桁架構件 350 350/250 350/250

      吊車架或吊車桁架以下的柱間支撐 200(吊車作用下受壓) 300 300

      其它支撐(張緊的園鋼或鋼絞線支撐除外) 250(永久、風荷載作用下受壓) 400 400

      注:分子上數字用于靜荷載或間接承受動荷載作用時;分母上數字用于直接承受受動荷載作用時;

      3、建議增加門式剛架輕型鋼結構房屋抗震設計的內容

      我國國土遼闊,且6度以上國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60%左右,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9.2.1條中規定:“單層的輕型鋼結構廠房的抗震設計,應符合專門的規定”,但國家目前尚未頒布單層的輕型鋼結構廠房的抗震規定,故建議增加抗震設計內容;

      4、建議增加結構形式

      在《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第4.1.2條中,列出了單層的單跨及多跨六類結構形式,但實際設計中經常碰見在單層門式剛架輕型鋼結構房屋中局部要求增設夾層的情況,即單層門式剛架與兩層框架混用的情況,但規程中缺乏兩層框架的設計及計算內容,特別是下述內容值得重視:

      (1)因全為單層門式剛架時,剛架柱縱向柱頂與柱腳均按鉸接設計,故縱向溫度區段為300.0m;當單層門式剛架與兩層框架混用時,縱向剛度顯著增大,應減少縱向溫度區段為宜;

      (2)因夾層樓板大多采用現澆砼樓板與鋼梁的組合結構形式,樓蓋剛度比彩板輕鋼屋蓋剛度大得多,單層門式剛架與兩層框架結構之間的水平地震剪力及水平風荷載如何分配,建議慎重研究;

      (3)梁柱節點連接的計算及構造,建議補充;

      5、門式剛架的平均高度在第4.2.2條中規定偏低,建議適當加大;

      6、規程第4.3.1條規定的溫度區段長度:縱向300.0m及橫向150.0m偏大,建議按《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2009年版結構體系)第6.1.14條規定減小為宜,如下:

      (1)縱向溫度區段(垂直剛架跨度方向)不宜大于220.0m;

      (2)對柱底鉸接的橫向溫度區段(沿剛架跨度方向)不大于150.0m;

      (3)對全剛接剛架的橫向溫度區段(沿剛架跨度方向)不大于120.0m;

      (4)采暖地區的非采暖房屋,以上溫度區段長度宜降低15%,有可靠計算依據時,溫度區段可適當加大;

      7、規程第3.1.3條結構重要性系數注明:《對一般的門式剛架鋼結構構件安全等級取二級,當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時不小于1.0;當設計使用年限為25年時不小于0.95》;

      但對冷彎薄壁型鋼檁條及墻梁的厚度小,難以達到50年的使用要求,對采用一般涂層的恐25年的使用要求也達不到,這也是耐久性設計內容之一,建議加以注明;

      8、規程附錄A第A.0.2條規定:“當屋面坡度α不大于10°,屋面平均高度不大于18m,房屋高寬比不小于1,檐口高度不大于房屋的最小水平尺寸時,剛架的風荷載體型系數應按表A.0.2-1規定采用”;但《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2009年版結構體系)第6.1.19條規定:“跨高比L/h不大于4的門式剛架應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 2006年版)計算風荷載標準值WK及風荷載體型形系數μs,不考慮風振系數βs;但當跨高比L/h大于4的門式剛架及房屋所有圍護結構的風荷載標準值WK及風荷載體型系數μs,宜按《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采用”。

      根據《鋼結構設計手冊》(上冊第三版)通過40多榀跨高比L/h≤4的單跨門式剛架,分別采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2006年版規定的風荷載體型系數,及《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規定的風荷載體型系數進行驗標,驗算表明:當剛架跨高比L/h≤4時,風荷載標準值按《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計算不安全;

      建議認真驗算后改正。

      9、柱腳錨栓直徑確定后,一般按《鋼結構設計手冊》(上冊第三版)表10-6決定錨栓的錨固長度,但此錨固長度僅25d,恐難滿足抗震要求,建議補充;

      10、有的輕鋼結構房屋采用砼柱承重及輕鋼結構屋蓋,此類組合結構受力情況與門式剛架輕型鋼結構房屋的受力情況不同,建議補充設計及計算內容;

      全國民用建筑技術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質量;控制策略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建筑的功能要求也不斷提高,特別是智能建筑大樓的出現,使得電氣設計成為高級民用建筑工程中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建筑設計中存在重建筑、輕安裝的不良現象,使得建筑電氣設計質量成為目前建筑質量的隱患。因此保證整個建筑工程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對電氣安裝工程設計進行科學管理。

      1 建筑電氣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1.1建筑結構的防雷與接地《建筑防雷設計規范》規定,在建筑防雷設計時,應優先利用建筑結構自身的構造鋼筋或鋼結構等金屬,作為防雷裝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證建筑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保證防雷要求。因此,合理利用建筑物自身的金屬導體作為防雷設備是防雷設計中的重要問題。

      屋面結構與接閃器,現代建筑大量運用新穎的薄殼、雙曲面網架等,屋面不再是簡單的平屋面和坡屋面,進行防雷設計有一定的難度。按照《建筑防雷設計規范》要求,除在屋頂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擊處設置防雷設備外,將屋面結構金屬作為防雷設備也是一種必要的措施。普通屋面結構一般采用現澆混凝土板,其受力鋼筋由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組成,配筋較密,接點較多,且屋面板鋼筋均與梁鋼筋綁扎連接形成通路。因此,當運用建筑自身的鋼筋或鋼結構作為接閃器時,在結構鋼筋連接的關鍵部位進行焊接,即可滿足形成通路的要求。利用墻、柱主筋作為建筑的防雷引下線。按照《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設計及驗收規范》(GB50169-92)規定,防雷引下線的連接為搭接焊接,搭接程度為圓鋼筋直徑的6倍。各類建筑的柱中鋼筋的連接形式通常為綁扎連接、焊接和機械連接,因此,不允許用螺紋鋼代替圓鋼筋作搭接鋼筋。接地裝置的處理,建筑物地基作為基礎接地裝置的要求。接地裝置應在地面50cm以下,防直擊雷的人工接地體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應小于3m,當小于3m時水平接地體局部埋深不應小于1m或采取絕緣保護措施。

      全國民用建筑技術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取水口;取水井;消防水池;吸水高度

      1.消防規范條文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8.6.2.5條“供消防車取水的消防水池應設置取水口或取水井,且吸水高度不應大于6.0m。取水口或取水井與建筑物(水泵房除外)的距離不宜小于15m;與甲、乙、丙類液體儲罐的距離不宜小于40m;與液化石油氣儲罐的距離不宜小于60m,如采取防止輻射熱的保護措施時,可減為40m?!?.6.2.6條“供消防車取水的消防水池,其保護半徑不應大于150m。”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年版)7.3.4條“供消防車取水的消防水池應設取水口或取水井,其水深應保證消防車的消防水泵吸水高度不超過6.00m。取水口或取水井與被保護高層建筑的外墻距離不宜小于5.00m,并不宜大于100m?!?/p>

      2.對消防規范條文的理解

      2.1消防水池取水口或取水井設置條件

      當室外管網不能滿足室外消防用水量時,消防水池應儲存建筑物(或小區)室外消防用水量。如果建筑物(或小區)都在取水口保護半徑內,此時消防車可以從消防水池取水用于室外滅火,那么應設置消防水池取水口或取水井。如果建筑物(或小區)超過取水口的保護半徑,那么我們通常做法是設置室外消火栓泵及室外消火栓。

      2.2取水口或取水井的位置

      建筑消防水池取水口或取水井設置通常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⑴便于消防車使用的地點,一方面車容易到達,另一方面消防車便于操作。⑵能夠供應其保護半徑內所有建筑物消防用水。根據消防車的保護半徑(即一般消防車發揮最大供水能力時的供水距離為150m),取水口或取水井的最大保護半徑為150m。⑶便于火災的撲救,同時考慮與消防水泵接合器的距離宜為15~40m。⑷為了不受建筑物火災的威脅,要求取水口或取水井與建筑物應有一定的安全距離,同時還應綜合考慮臨近建筑物的基本情況,如門窗位置和大小、墜落物室外情況以及采取的保護措施等。

      在實際工程中,對于高層民用建筑,取水井與建筑物外墻距離一般為5~100m。最小距離5m往往針對單棟高層民用建筑,最大距離100m常常用于高層區域建筑群共用一個消防水池;而對于多層民用建筑,取水口或取水井與建筑物(水泵房除外)的距離不宜小于15m。為了火災時不受威脅,保證消防水池發揮作用,筆者認為通常情況下,取水井與建筑物外墻最佳距離為15~40m。

      2.3 取水口或取水井最大吸水高度

      取水口或取水井吸水高度取決于消防車上水泵的吸水高度和水泵吸水管正常工作的安裝要求。水泵進水口的吸水高度,受吸水管阻力、氣蝕余量和大氣壓力的影響。為保證消防車可靠取水,對于大氣壓力超過10m水柱的地區,消防車取水口的吸水高度不應大于6m。對于大氣壓力低于1Om水柱的地區,允許消防車取水口的吸水高度經計算確定減少。海拔高度與最大吸水高度之間的關系可按當地的情況計算確定。其原則是:供消防車取水的消防水池應保證其最低水位低于消防車內消防水泵吸水管中心線的高度不大于消防水泵所在地的最大吸水高度,且最大不應大于6m。由于消防車內消防水泵進口中心線離地面的高度已知(一般為1m),因而消防水池最低水位低于取水口處消防車道的最大高度可以計算得出。

      2.4取水井最小有效容積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2009年版)7.4.3中規定“取水井有效容積不得小于消防車最大一臺(組)水泵3min的出水量,一般不宜小于3m?。”但在火災發生時,參與的消防車臺數較多,出水量應不小于設計工程室外消防用水量,即取水井最小容積應按不小于3min設計工程室外消防用水量考慮。連通管管徑應按所需的消防流量經計算確定,一般不宜小于DN250。

      3.消防水池取水口或取水井普遍做法

      3.1 消防水池設于室外埋地

      (1)消防水池池底埋深滿足規范要求的吸水高度,人孔與建筑物外墻的距離滿足規范要求時,消防水池的人孔可直接兼做取水口。

      (2)消防水池池底埋深滿足規范要求的吸水高度,人孔與建筑物外墻的距離不滿足規范要求時,消防水池的人孔不能直接兼做取水口,應另設置一座取水口或取水井,具體做法。

      當水池埋于室外地下時,除了考慮地面荷載等因素外,如有可能冰凍的地方,還應考慮其最高設計水位應低于當地冰凍線以下,人孔、吸水井或閥門井的井蓋應采用保溫井蓋等保溫措施。

      3.2消防水池設于建筑物地下室內

      消防水池設于建筑物地下室內時,其取水口或取水井一定要設置在室外便于消防車取水的地方,并應注意其與建筑物外墻的距離應滿足規范要求。具體做法見圖3

      4.結語

      在消防水池取水口或取水井滿足規范的設置前提下,應優先考慮取水口或取水井,因為它不僅施工方便,節約投資,而且相比采用室外消防泵更加安全可靠。設計中,消防水池的位置應與土建專業協商,盡量設置在地下一層,來滿足吸水高度的要求。同時還應注意當消防水池分格時,每格都應設置取水口或取水井。并且取水口或取水井應做永久性明顯標識。

      參考文獻

      [1]《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

      全國民用建筑技術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通風排煙;系統設計;通風誘導系統

      1.規范的適應

      (1)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大量興建高層建筑及住宅小區,設計中都設有地下車庫。從平戰結合考慮,這些地下室平時一般用作高低壓配電室、泵房、水池、制冷機房等設備用房和地下汽車庫,而戰時兼作二等人員掩蔽所的五~六級人防工程使用。根據現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版)及《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098-98(2001版)的相關規定,對住宅小區及高層民用建筑所屬的汽車庫及人防地下車庫,均應按現行《汽車庫、停車庫、修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的要求進行平時的通風排煙設計。

      (2)隨著國家建筑節能標準的全面和強制推行,地下車庫的通風設計還必須滿足《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通空調·動力)》的有關規定。

      2.車庫的通風量計算

      由于缺乏準確的計算資料,工程實際中對車庫通風量多采用估算的方法。根據《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動力)》第4.4.2條規定:一般地下停車庫汽車為單層停放,采用機械通風系統時,機械排風量可按換氣次數計算:

      (1)當層高小于3m時,按實際高度計算換氣體積;當層高大于或等于3m,按3m高度計算換氣體積。

      (2)商業建筑停車庫汽車出入頻率較大時,換氣次數按6次/h;汽車出入頻一般時,換氣次數按5次/h;住宅建筑停車庫汽車出入頻率較小時,換氣次數按4次/h。

      3.車庫的通風系統的布置

      3.1車庫通風機一般風量較大,風壓較小,故都采用離心風機。由于風機運行時間長,全年不停,從節能考慮應選擇運行效率高的風機,在工程中常采用雙速混流風機代替離心風機。

      3.2車庫通風要求。車庫通風要有全面均勻的機械排風裝置,并盡量利用車庫出入口車道及外窗自然進風;為保證此進風方式氣流組織的合理性,在設計排風、排煙系統時,應將排風口、排煙口布置在遠離車庫出入口處,以防止氣流短路。

      (1)車庫自然補風量可按車道出入口斷面風速0.5~1.0m/s進風速度計算。車庫內無直接通向室外的車道出入口的防火分區,應設置機械進風系統。總進風量按不小于總排風量的50%(宜80~85%)計算。車庫排風量應大于進風量,以便場內有一定的負壓,防止場內空氣流入與之相鄰的房間。

      (2)由于車輛尾氣(主要是CO)比空氣輕,再加上汽車發動機的發熱,廢氣易滯留在上部;而汽車引擎空轉時在下部排氣,同時汽油蒸汽比空氣重,因此,在廢氣未及擴散就能從下部直接排除則為上策。所以原來的設計規范及技術措施均要求排氣口宜上、下分散布置,下部排除2/3,上部排除1/3。由于受車庫建筑結構的限制,工程實際中,車庫排風口均集中布置在停車位上部,下部排風口已取消。

      (3)《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50-052-2006)第5.3.39條規定:“地下停車庫的通風系統的排風系統,宜與機械排煙系統相結合,自車庫外部至排風的氣流流場應設計合理。排風系統風管宜在車庫上部布置,排風風管按干管方式布置,不宜設計大量排風支管;采用雙速風機時,應視風機低速運行的噪聲值,決定是否配置消聲裝置?!北緱l規定,為簡化車庫通風系統布置設計,合理節省造價,提供了依據,可作為其它地區工程設計參考。

      4.車庫通風系統的設計

      4.1民用建筑及住宅小區人防地下室汽車庫通風系統。

      4.1.1主要包括:戰時人防通風系統,汽車庫平時送風、排風系統,消防排煙、排煙補風系統。戰時人防通風系統及消防排煙、排煙補風系統是專用系統,只有在戰時或火災發生的非常時期才投入運行,平時僅需實行定期檢修、保養。為節約投資,節省建筑空間,便于維護、管理,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通常情況下,宜采用部分系統兼用的設計方案。

      4.1.2根據《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等規范規定,各通風系統設備、管道配件等技術要求不同,風量計算依據各異。由于各系統所要求的風量、風壓不等,改變系統的風量、風壓可采用以下三種方式:

      (1)單風機雙速驅動。

      (2)增減風機運行臺數。

      (3)轉換不同型號風機運行。

      4.2地下車庫(兼人防地下室)平時機械排風系統與排煙系統合用設計。

      (1)根據《汽車庫、停車庫、修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第8.2.2條規定,設有機械排煙系統的汽車庫,其每個防煙分區的建筑面積最大可達到2000m2。排煙風機的排煙量應按換氣次數不小于6次/h計算確定。因此,為了系統控制方便,一般送風機、排風機均不宜(也無需)負擔2個以上防煙分區的通風。

      (2)汽車庫平時排風系統主要用于排除汽車廢氣,改善車庫環境。由于地下車庫最小排風量與最小排煙量取得了統一,機械排風系統可與排煙系統合用,工程實踐中使用較多的布置方式為:排風、排煙干管合用,支管功能共用(排風口與排煙口兼用)的系統。這種系統只在車庫上部設排風口(兼作排煙口),排風口采用普通百葉風口。采用一臺雙速高溫排煙風機,排風機入口設置常開型280℃排煙防火閥。雙速高溫排煙風機在平時停車少時可手動低速運行;火災時再自動切換至高速排煙狀態。這種系統優點是排風均勻,排煙到位、及時,并且系統控制簡單,造價低廉。

      (3)另外,人防地下室戰時無消防排煙系統,戰時排風系統一般采取自動排氣閥超壓排風方式,因此無需與車庫機械排風(煙)系統合用。

      4.3戰時人防通風系統、汽車庫平時送風系統與消防排煙補風系統的兼用設計。

      (1)戰時人防通風系統按防護單元設置,汽車庫平時送風系統與消防排煙補風系統按防火分區設置,當防護單元與防火分區一致時,這些系統可共用一條風道。人防清潔通風與濾毒通風風量較小,要保證人防通風要求,風機必須可以采取手動兼電動驅動方式,因此用增減風機運行臺數方式轉換更易滿足使用要求。車庫平時送風量比排煙補風量和人防通風量較大,因此,若按平時送風風量和規定的管道和風口風速來確定系統管徑和風口尺寸,就能保證人防通風和消防排煙補風的要求。同時,平時送風機外形尺寸較大,風機臺數多時占用的建筑空間亦較大,當通風機房面積較小時,用單風機雙速驅動更合適:平時高速運行,排煙補風時低速運行。

      (2)圖1是戰時人防通風系統、汽車庫平時送風系統、消防排煙補風系統兼用的系統示意圖。戰時,關閉密閉門13和密閉閥門8,打開插板閥11,平時送風機9停止運行。需要濾毒式通風時,關閉密閉閥門4,開啟密閉閥門5.7,啟動人防通風機6其中一臺;需要清潔式通風時,關閉密閉閥門5.7,開啟密閉閥門4,人防通風機6兩臺同時運行。在平時,關閉插板閥11,開啟密閉門12和密閉閥門8,平時通風機9以高速運行;當接到火災信號,系統需作排煙補風運行時,平時通風機9自動切換成低速檔運行,減少送風量。插板閥12只在隔絕通風時開啟。面積較小的單層地下車庫,其平時送風和消防排煙補風可采用車道自然進風方式。此時,兼用系統僅為人防通風,防護通風設備和風管均可暫不安裝。

      5.1誘導通風系統概述誘導通風系統包括送風風機、誘導風機(多臺)和排風風機,其中誘導風機由超薄箱體、低噪音前向多翼離心風機、可任意調節方向的噴嘴三部分組成。系統的流程是由主送風機提供清潔空氣源,誘導風機將其與室內污染空氣進行混合,并沿預定的方向流向排風口,由主排風機排出車庫。

      5.2誘導通風系統的特點。

      (1)節省空間,減少工程投資,布局簡潔美觀。

      (2)施工簡單,安裝靈活 誘導風機體積小,重量輕,無需接管;安裝形式靈活多樣,縱吊、橫吊、壁掛均可;單相220V電源,配線簡單。

      (3)管理方便,節省運行費用;誘導通風系統運行噪音低,維修量小。

      (4)通風效果好。誘導通風系統能夠有效擾動周圍空氣,解決了下部排風口設置困難的問題。噴嘴方向可隨時調整,室內空氣分布均勻,有害物經稀釋后平均濃度降低。智能型誘導風機自帶CO感測探頭,可自行采樣,由反饋信息自動控制誘導風機的啟停,能較好地滿足了《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第5.5.11條要求。

      5.3誘導通風系統布置。

      5.3.1合理設置主干線為設置出穩定的活塞式空間,要因地制宜,根據工程實際形狀及進、排風口的部位,先設置主干線,再設置輔助噴嘴對空氣進行攪拌,避免污染物在近地面處積聚、產生死角。綜合考慮車位的分布和車尾(污染物排放處)的方向來布置噴嘴,盡可能使清潔空氣主流場位于主車道上,而將輔流場布置在停車位上,與主流場風機形成一定夾角,及時稀釋汽車入庫過程中尾氣排放的有害物。

      5.3.2防止氣流短路由于地下車庫中送、回風豎井的布置受地面建筑等許多因素制約,有時送、排風口相距很近,這時就需要利用噴嘴來虛擬分隔,設置好流程,防止短路。

      5.3.3選擇相應的噴射角度在布置噴嘴時應考慮因層高不同而調整噴嘴的安裝傾角(與水平面夾角),如層高h≤4m則取15°;4

      5.3.4誘導風機的間距設置“以允許的射流最小邊界速度來確定作用寬度,以允許的最小核心速度(即末端控制風速不小于0.5m/s)來確定射流接力長度”來確定布置間距,這兩個控制參數即可確定單個射流的作用面積。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應用場所有不同的布置參數,要避免以往純粹按單個誘導風機的作用面積來布置的現象,應結合具體情況分析確定。

      5.3.5對電梯間保護電梯間及其前室、梯間入口等處為車庫中人員停留時間較長的區域,應對電梯間或其它的入口進行負壓保護。如將此處作為清潔空氣的起始端,布置誘導風機時不要讓氣流射向此區域。

      5.3.6與機械排煙系統的合用可以在雙速排煙風機入口集中設置電動百葉排風口,平時常開,火災時關閉。電動百葉排風口后采用電動調節閥與排煙風管連接。平時,雙速排煙風機作為誘導通風系統的主排風機,低速運行,由誘導通風系統自動控制啟閉狀態?;馂臅r,雙速排煙風機轉入高速運行,電動百葉排風口關閉,排風口后面的電動調節閥打開,接通排煙管路,進行排煙。

      參考文獻

      [1]GB50067-97,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

      [2]GB50098-98(2001年版),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

      [3]陸耀慶編.實用空調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孫一堅.簡明通風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全國民用建筑技術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水幕系統 水幕噴頭布置 手動應急啟動裝置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一 項目概況

      本工程位于山東省昌樂縣,總建筑面積39896m2,共分為劇場及綜合樓兩大部分,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為多層建筑,左側劇場總座位數1600座。在劇場內設有主舞臺及側舞臺,因建筑專業主舞臺開口處無法設置防火卷簾,僅設置防火幕,且高度超過4m。故在主舞臺開口部位設置有防火分隔水幕系統。

      二 水幕系統的組成及分類。

      水幕系統(也稱水幕滅火系統)是由水幕噴頭、雨淋報警閥組、供水與配水管道、控制閥等裝置組成的主要起阻火、隔離及冷卻作用的自動噴水滅火系統。

      水幕系統的工作原理與雨淋噴水系統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水幕系統噴出的水為水簾狀,而雨淋系統噴出的水為開花射流。由于水幕噴頭將水噴灑成水簾狀,所以說水幕系統不是直接用來滅火的,其作用是冷卻簡易防火分隔物(如防火卷簾、防火幕),提高其耐火性能,或者形成防火水簾阻止火焰穿過開口部位,防止火勢蔓延。

      水幕系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防護冷卻水幕,即利用水的冷卻作用配合防火卷簾等分隔物進行防火分隔。另一種是防火分隔水幕,即利用密集噴灑形成的水墻或水簾阻火擋煙,起防火分隔作用。

      三 水幕系統相關設計參數的確定

      1. 水幕系統的基本設計參數

      設計參數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 50084-2001(2005年版)(以下簡稱《自噴規范》)及《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給水排水,2009年版)(以下簡稱《技術措施》)中均有提到,如下表分別所示。

      《自噴規范》表5.0.10規定的水幕系統的設計基本參數:

      水幕類型 噴水點高度(m) 噴水強度 (L/s.m) 噴頭工作壓力(Mpa)

      防火分隔水幕 ≤12 2 0.1

      防護冷卻水幕 ≤4 0.5 0.1

      注:防護冷卻水幕噴水點高度每增加1m,噴水強度應增加0.1L/s.m,但超過9m時噴水強度仍采用1.0L/s.m。

      《技術措施》中表7.2.13-5規定的水幕系統的設計基本參數:

      水幕類型 噴水點高度(m) 噴 水 強 度(L/s.m) 噴頭工作壓力(Mpa) 持續噴水時間(h)

      防火分隔水幕 ≤12 2 0.1 3

      防護冷卻水幕 ≤4 0.5

      注:防護冷卻水幕噴水點高度每增加1m,噴水強度應增加0.1L/s.m,但超過9m時噴水強度仍采用1.0L/s.m。

      《自噴規范》與《技術措施》在設計噴水強度等方面參數一致。

      2. 噴水時間的確定

      《技術措施》表7.2.13-5明確說明水幕火災延續時間均為3h。但《自噴規范》未明確說明,根據《自噴規范》5.0.11“除本規范另有規定外,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持續噴水時間,應按火災延續時間不小于1h確定”,部分設計人員據此統一按1h取。筆者當時經內部商討,設計實際取噴水時間取3h。筆者認同“建筑內用于防火分隔的防火分隔水幕和防火冷卻水幕的火災延續時間,應采用與保護的防火墻和分隔墻的耐火極限一致的等效替代原則”。設計人員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取火災延續時間。

      3. 噴頭布置

      在《自噴規范》、《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手冊》(以下簡稱《設計手冊》)及《自動噴水及水噴霧滅火設施安裝》(04S206)(以下簡稱《04S206》)均有提到噴頭布置要求。《自噴規范》7.1.15規定“防火分隔水幕的噴頭布置,應保證水幕的寬度不小于6m。采用水幕噴頭時,噴頭不應少于3排;采用開式灑水噴頭時,噴頭不應少于2排。防護冷卻水幕的噴頭宜布置成單排”。 《設計手冊》表6.3-27中規定K=80,P=0.10MPa時,噴頭間距為1.40m?!?4S206》第35頁規定噴頭間距S應經過計算確定,且圖示中表示不小于2400。

      綜上,筆者認為噴頭布置的前提是須滿足噴水強度要求。筆者認為《04S206》規定噴頭間距S不小于2400,不盡合理,《自噴規范》規定噴頭間距不宜小于2400,主要為避免噴頭動作后,使臨近噴頭的動作有延遲動作或者不動作的情況發生。對開式系統,筆者認為可以不受此距離限制要求。參考《設計手冊》相關規定,本工程噴頭實際布置如下:

      4. 本工程舞臺開口處高度為9m,長度共計16m。依據上表相關規定,本工程設計用水量為32L/s。采用開式灑水標準噴頭(K=80),兩排布置。

      5. 水幕流量計算復核。

      計算前提:開式標準灑水噴頭(DN15,K=80),兩排布置。

      噴頭流量計算公式:

      式中:q -- 噴頭處節點流量,L/min ;

      P -- 噴頭處水壓(噴頭工作壓力)MPa;

      K -- 噴頭流量系數;

      實際計算得q=32.1L/s,經復核,滿足分隔水幕噴水強度要求。故實際本工程水幕系統設計流量取35 L/s。

      四 水幕系統常見要點分析。

      1. 注意水幕系統開口尺寸的大小,《自噴規范》4.2.10規定“防火分隔水幕不宜用于開口尺寸超過15m(寬)×18m(高)的開口(舞臺口除外)”。

      2. 水幕一般采用開式灑水噴頭,且噴頭的布置須滿足規范規定的噴水強度的要求。

      3. 水幕常規啟動方式為附近火災探測系統聯動啟動,給排水專業須提請電氣專業注意。

      4. 《04S206》要求水幕系統須設置除報警閥處以外的單獨手動應急啟動裝置,設置位置為保護區以外的主要出入口明顯又易于啟動的位置。此種到底如何設置,各類規范手冊均未給出具體做法參考。

      5. 水幕寬度校核問題

      《自噴規范》7.1.15對水幕寬度進行了規定,“防火分隔水幕的噴頭布置,應保證水幕的寬度不小于6m”,條文說明及各類技術手冊中未給出水幕寬度的名詞解釋跟計算過程。

      6. 防火卷簾加密噴頭冷卻保護問題。

      《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 50098-98(2001年修訂版)有這樣的規定:7.3.2 第3款“采用防火卷簾替代防火墻或防火門,當防火卷簾不符合防火墻耐火極限的判定條件時,應在防火卷簾的兩側設置閉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噴頭間距應為2.00m,噴頭與卷簾的距離應為0.5m;有條件時,也可設置水幕保護?!?/p>

      《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7.3.2條條文說明解釋如下:“參照《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5.4.4條規定,作了在防火卷簾的兩側設置閉式自動噴水加密噴頭保護的規定加密噴頭可與室內其他閉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連接,水量可不計?!?/p>

      根據以上分析:

      1) 為保護防火卷簾防護冷卻水幕系統持續噴水時間應按防火墻耐火極限來滿足消防要求,即3h或4h。 而室內自動噴水系統的噴水延續時間為1h。因此,筆者認為防火卷簾的兩側設置閉式自動噴水系統是不能與室內其他閉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連接。

      2) 為了對防火卷簾形成水膜保護,應根據噴頭不同流量系數和工作壓力采用不同的噴頭間距。而不能簡單的規定噴頭間距,否則就不能對防火卷簾形成有效的保護。

      《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7.3.2條部分規定和條文說明與其他規范的相關說法有矛盾之處。

      五 結語。

      水幕系統在建筑給排水設計工作當中較為少見,大部分設計人員此類經驗較少。在項目設計之前設計人員應仔細查看規范相關規定,確定各設計參數,并與建筑及電氣專業緊密配合,以便正確、經濟、合理地設計此系統。

      參考文獻

      1.《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 50084-2001(2005年版)

      2.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給水排水)(2009年版)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首页| 18亚洲男同志videos网站|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国产亚洲精品仙踪林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免费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亚洲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