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業行業調研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造價行業;人才需求
1 調研的基本情況
1.1調研目的
根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課題安排,課題組從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開始對造價行業的崗位需求進行調研。調研的目的是:(1)調研遼寧省工程造價行業現狀及發展規劃。(2)造價行業人才就業情況及招聘企業形勢分析。(3)不同企業造價人員的職責描述和崗位要求。(4)高職高專層次的學生人才培養規格。
1.2 調研安排
調研以實地考察、問卷調查、信函、郵件相結合,分別調研了遼寧軒宇招投標公司、艾立特建設工程造價咨詢公司和遼寧志誠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等十余家造價咨詢以及建筑施工企業,發出問卷調查表數 30 份,收回調查表20份。
2 遼寧省工程造價行業現狀及發展規劃
2.1 工程造價行業現狀
自2000年以來,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工程建設發展的需要,我國建立和完善了工程造價咨詢企業和注冊造價工程師的行政許可制度。工程造價咨詢業的形成和發展為建設工程造價的合理確定與有效控制提供了職業化和專業化的服務模式,為提高工程建設發展的質量和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調查統計遼寧省工程造價咨詢企業2010年企業數量為258家,其中甲級資質52家,占20.2%;2011年企業數量增加到262家,其中甲級企業58家,占企業總數的22.1%。2010年工程造價咨詢工程總值2783億元,營業收入達到了5.71億元;2011年工程造價咨詢工程總值將達到3500億元,營業收入接近7億元。
2.2 遼寧省省工程造價行業發展規劃
幾年來,遼寧省工程造價咨詢業高速發展,咨詢市場秩序日趨完善。正如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范越林在全省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大做強工程造價咨詢企業。一是要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建設工程造價管理機構必須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推動工程造價咨詢企業做大做強。二是要大力扶持工程造價咨詢企業的發展。兩年多來,全省做大做強建筑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去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再增千億,達到617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1.6%。以做強企業為重點,提升我省企業等級,提高核心競爭力,推動工程造價咨詢企業有質的提升。三是要規范市場,營造環境,向做大做強目標邁進。規范市場秩序,就是要創新管理模式,對資質資格實施動態管理和信用評價,實現建筑市場監管信息化;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嚴格誠信行為考核和管理。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就是要建立工程項目信息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3 造價行業人才就業情況及招聘企業形勢分析
3.1 造價行業及各類建筑企業對造價人才的需求情況
從統計的資料來看,近年來各地房地產市場對于工程造價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從遼寧軒宇招投標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遼寧市場一名成手造價人才月薪5000元左右;艾立特建設工程造價咨詢公司、遼寧軒宇招投標公司等多家單位在招聘時特別強調,具有造價工程師注冊資格證書和審價資格證書者優先錄用。按有關規定,一、二、三級工程造價審價事務中介機構必須配備一至四名具注冊資格證書的工程造價師。而目前遼寧全省具有造價師注冊資格證書者不足5000名,造價工程師已成為緊缺的專業人才。在所有房地產、建筑行業人才需求中,注冊造價工程師是最搶手的“香餑餑”。
3.2 造價行業招聘企業形勢分析
從 2010年開1月份開始,造價行業招聘企業數在2010 年10月份,已經有2300 家以上, 7月開始,招聘企業數進一步擴大增長,市場對行業人才需求明顯回升。
2011年1月份相對2010年1月份人才需求穩中有升。從造價企業招聘職位的需求來分析,需求最多的是造價工程師,其次是造價員、項目經理、造價技術負責人等職位。
3.3 造價行業人才薪酬情況調研分析
4 不同企業造價人員的職責描述和崗位要求。
4.1施工單位造價人員職責描述和崗位要求
(1)招投標階段:造價員主要任務是合理確定投標報價。合理確定是指報價既要有利可盈,又要有竟爭力。投標報價是能否中標承攬工程的關鍵因素,因此合理確定項目的綜合單價及總價事關重大。
(2) 工程施工階段:造價員要關注設計變更。設計變更的內容往往會超出原施工合同約定的內容,導致工程量及工程項目的增減,工程量與項目的變化必須影響工程造價。
造價員還要按照合同約定對一些項目的綜合單價作出調整或者編制新的綜合單價并取得監理工程師的認可,為順利進行工程結算作準備。
造價員應密切關注施工過程,結合工程預算軟件,提取相關的量與價信息,與材料部門配合,進行成本分析,通過預算量與消耗量對比分析,找到成本節約與超支的原因,為項目經理出謀劃策,以取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造價員必須根據施工合同的類型,選擇正確的工程價款結算方法,運用工程造價理論,結合造價軟件,在規定的時間內編制竣工結算。
4.2 造價咨詢單位造價人員
(1)招投標階段:造價員結合造價咨詢合同,編制工程量清單,確定招標控制價。工程量清單中如果項目特征描述不合理,工程量計算不準確,項目列項有遺漏,會給施工單位運用不平衡報價帶來便利,出現價款索賠,導致工程造價超支,給業主帶來損失。因此,工程量清單的編制及造價確定是對造價員掌握施工構造及工藝、手工計量方法、工程量清單原理、預算軟件操作熟練程度、工作責任感與細心的綜合檢驗。
(2) 在施工階段:造價員要結合現場,作好施工階段全過程造價控制。對新增項目進行量的確定,對施工單位報審的需要進行調整的綜合單價進行審核。對涉及施工合同有爭議的地方為業主提供合理意見。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及時、準確的進行結算審核,替業主把好造價關。
5 高職高專層次的學生人才培養規格
5.1思想道德素質
(1)熱愛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政策,事業心強,有奉獻精神;
(2)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遵紀守法,為人誠實、正直、謙虛、謹慎,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公共道德。
5.2 文化素質
(1) 具有豐富的綜合文化底蘊和科學精神,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2) 具備初步的文化、藝術欣賞水平,有一定的興趣、愛好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實踐技能;崗位技能;崗位對接;課程改革
1、引言
為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打造圣翰教育品牌,以建筑工程測量這門課程為例,以加強課程與崗位需求對接為研究內容,分析工程測量課程改革的重點。本文主要介紹通過前期調研所得到的崗位技能及實踐技能要求,然后分析為滿足這些要求所要進行的課程體系調整與改革,從而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的對接。
2、選題的必要性
(1)、國家政策的支持。2016年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推進職業教育改革。面對改革的春風,我們必須要抓住有利時機,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讓學生掌握真本領、學到新技能、找到好工作。
(2)、打造圣翰教育品牌的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學生畢業百分之百就業”是圣翰教育品牌的基本要求。
(3)、建筑行業發展新前景。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住房城鄉建設部早在2015年下半年就召開全國建筑業發展大會,并且以國務院的名義為建筑業頒發指導改革與發展的文件,這是繼1984年國務院為建筑業專門發文件以來,時隔31年專門為建筑行業發文件,充分說明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建筑行業的發展和對建筑業加大領導力度的決心。未來建筑業的形式是燦爛的。
(4)、測繪技能人才的緊需。2015年6月6日,總理簽批,國務院批復同意《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明確了2015――2030年全國基礎測繪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在新形勢下,國家對于測繪人才的需求量增大,需要一大批建筑行業的學生畢業后從事測繪工作。因此掌握《工程測量》課程中的基本測繪技能以及崗位需求技能是至關重要的。
3、調研數據及資料分析
3.1、企業調研
通過企業調研,分析調研報告中施工單位對測量人員提出的崗位技能要求,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項必須掌握的崗位技能:1、熟練操作各種測量儀器,包括水準儀、全站儀、GPS等。2、能夠熟練進行建筑物、構筑物的測量放線。3、掌握建筑物的抄平工作,準確測設標高。4、掌握場地平整及變形監測。5、整理、分析測量資料和數據并會計算。這幾項技能是對測量人員最基本的要求,通過《建筑工程測量》這門課程完全能夠掌握。
3.2、同類院校調研
通過對同類院校的調研,我們了解到很多院校已經開展了關于加強課程與崗位技能需求對接的研究。包括1、積極申報建筑工程測量精品課程。以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工程測量》為例,通過教學改革,形成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建立了基于工作過程和任務的教學模式,即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項目教學為載體,提升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課程體系。西安理工大學的《建筑工程測量》精品課程中也提出了基礎理論教學與現場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2、參加國家級省級測量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為例,連續三年取得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程測量”項目的第一名。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動手實踐能力強。
4、課程調整與改革
4.1、實踐技能要求
針對調研結果,結合目前學院的實訓儀器及設備,對于建筑工程測量這門課程提出以下幾項實踐技能:1、熟練操作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等基本儀器的使用;2、掌握用水準儀進行高程的測量與測設工作;3、掌握用水準儀進行水準路線的測量;4、掌握沉降觀測的原理及方法;5、掌握場地測量的基本方法6、掌握角度、距離的測量與測設;7、掌握用全站儀進行點位測量及點位放樣;8、掌握點位放樣的具體方法;
4.2、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學校設有1000平方米的校園實訓基地,用于地基放線、土地平整、基礎施工等實訓。利用我院建立的實習實訓基地,在教學中邊操作邊進行講授,增加學生直觀認識,讓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安排儀器操作的課外輔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改革考試方法,增加技能考試,督促學生加強操作技能。對于先進的測繪儀器,以課堂多媒體講授、實習和參觀測繪儀器公司等多種手段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進行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的過程中,多采取任務驅動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進行單項實訓時,教師給每個組安排一項具體的任務,配有實訓指導書和工作任務書,根據任務的實施方案和要求,以任務的完成情況來考評過程成績。而在綜合實訓階段,給每小組的工作任務沒有具體的方案,而是讓每組自己編寫工作方案,獨立完成,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以賽促學。我院構建了包括測量大賽在內的三大平臺。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平臺,通過組建測量協會、興趣小組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比賽中讓學生提升技能,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建立測量綜合實訓體系。目前我院已經建立了測量綜合實訓。包括:導線測量、三四等水準測量、場地平整、施工放樣。通過這些實訓項目,對學生所學測量知識及技能進行綜合性考評,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處理工程實際中遇到的問題。
現場教學。結合施工企業對于測量員的崗位要求,組織學生到相應的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學習,聽取一線施工技術人員的講解和教師的現場授課,學習一的技術方法和生產理念。
“學而會用”、“學而有用”、“學而實用”,是本次研究項目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實現課程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與崗位需求的對接,讓學生在校學到的就是工作崗位中用到的。通過課程體系改革,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達到學生進入實訓室即進入施工現場的最終目標。
5、崗位對接
通過課程內容結合崗位需求做出的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結合課程目標及性質做出的調整,初步實現“所學即所用”這一目的。再通過三大實習“認識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學生所學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查缺補漏,從而實現課堂所學及工作所用,達到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對接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姜留濤,張福榮等.高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三崗并舉”“六方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地礦測繪,2012,03
建筑工人老齡化趨勢明顯
從建筑工人的性別結構上看,從業人員以男性工人為主,占比95.2%,女性工人占4.8%。從年齡結構看,受訪工人平均年齡為43歲,老齡化的趨勢明顯。另外,從圖1、圖2可見,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多在3 000~5 000元之間。
建筑業工傷存在的問題
工傷預防工作較為薄弱
從此次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工傷事故原因主要分為工人安全意識和知識不足、疲勞工作、工期過緊、安全經費投入不足和管理松懈等。從表面上看,疲勞工作導致的工傷,是工人自己的過失,但其背后仍是安全生產管理的固有問題。
根據調研組的訪談,建設單位壓縮工期導致的生產進度加快、交叉作業增多,加大了現場安全管理的難度,增加了工傷發生的風險。由于建筑企業在市場中的利潤趨于減少,尤其是建設方拖欠工程款的現象十分普遍,加之建筑項目的層層轉包,安全生產費用被擠占,其提取和使用也未獲得有效的監管,導致安全生產投入不足,防護設施和勞防用品缺乏維護和更新。過于重視成本和效益,忽視安全管理,也導致了少數施工現場的管理松懈。
工傷保險基本知識不足
本次調研顯示,建筑業工人對工傷保險基本知識的了解仍然有許多欠缺。就工傷保險費的承擔問題,80.7%的工人答對了,認為是由企業承擔,還有7.2%的工人認為由工人和企業共同承擔,2.4%的工人認為由工人自己承擔,9.6%的工人表示不知道。
維權難
部分建筑業工人發生工傷后,往往難以順利獲得賠償。調研顯示,有50.0%的職工獲得了一些賠償,但不知道法律的具體賠償標準是多少。這一維權困境是由以下原因導致的。
首先,工傷工人難以通過行政部門獲得快速的救濟。
實踐中,對于工傷工人缺乏勞動合同而企業又否認勞動關系的,人社部門均要求工人去申請勞動仲裁確認勞動關系,一般不主動進行調查。這一方面是減輕工作量的考慮,另一方面人社部門認為自己的調查權力和調查能力弱,直接作出的工傷認定又很可能引起行政訴訟,于是工傷工人失去了本應最快捷的救濟方法。
一些建筑工傷工人會轉向住建委和安全監管部門求助,希望在行政部門的調查和處罰中獲得證據,幫助確認工傷。然而,住建委和安全監管部門對事故的調查主要基于企業的自行報告,對于工亡以外的受傷工人舉報,往往難作為和不作為。
其次,建筑工人難以獲得勞動關系的確認。一方面,建筑工人手中沒有書面勞動合同。許多企業未與工人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或者簽訂了合同后將合同收回。另一方面,司法部門對于建筑工人和建筑企業之間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存在不統一的規則。
一些建筑工人是跟隨包工頭工作,而包工頭掛靠在建筑企業下。對于這種情況,一些司法機構認為建筑工人和建筑企業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工傷工人應按照勞務關系進行索賠。《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和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關于建筑工人和建筑企業之間關系的不同規定,加劇了司法機構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分歧。
再次,法律程序復雜而冗長。
工傷的法律程序包括勞動關系確認(勞動仲裁、民事一審、民事二審)、工傷認定(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一審、行政訴訟二審)、勞動能力鑒定(鑒定、再鑒定)、工傷待遇賠償(勞動仲裁、民事一審、民事二審)。一些企業惡意否認勞動關系,惡意提訟,以極低的成本給工人的維權造成極高的障礙。大部分工人完全沒有提出工傷申請,也就根本沒有進入法律程序。可見,法律程序太復雜和無法保證最終獲賠等原因,是阻礙工人尋求法律途徑救濟的巨大障礙。
最后,建筑工傷工人的賠償具有許多制度。
第一,工傷保險覆蓋率仍有待提高。調研顯示,在工傷保險的繳納方面,41.0%的職工表示企業以建筑項目為單位為全體工人繳納了工傷保險,4.8%的職工表示企業為自己開設賬戶繳納了工傷保險,28.9%的職工表示不知道企業是否繳納了工傷保險,25.3%的職工明確表示沒有繳納。從訪談中了解到,一些建設項目可以未躉繳工傷保險費即領取施工許可,甚至不領取施工許可即進行施工,這導致躉繳工傷保險費的規定對部分企業形同虛設。
第二,工傷待遇申領程序難。即使對于一些躉交了工傷保險的建設項目,工人在獲得待遇方面也存在許多困難。例如,總包企業和勞務企業在對待工傷問題上的分歧阻礙了工傷待遇的申領。根據某勞務企業的反映,工傷保險費是由總包企業躉交的,而發生工傷的多為勞務企業的工人。即使勞務企業希望給工人申領工傷待遇,但手續必須經由總包企業辦理,而總包企業出于減少項目工傷率的目標往往拒絕配合。再比如,社保中心在對工傷工人進行支付時,要求其必須在住建部門登記的名單上。然而,由于建筑企業往往無法或不愿及時到建委處更新其工人名單,這將導致部分不在名單上的工人無法主張工傷保險基金的待遇。
第三,工傷待遇標準低。《關于做好北京市建筑業工傷保險工作的通知 》(京人社工發[2015]218號)自2015年9月開始,將賠償標準提高到以上年度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100%為基數,但是這一規定僅適用于2015年9月之后發生工傷的建筑工人,無法解決之前受傷工人的待遇低問題。此外,不少建筑工人的工資往往高于社會平均工資,但也只能按照統一政策領取工傷保險待遇,無法向用人單位主張傷殘津貼的差額。
另外,建筑工人的一次性賠償標準過低。按照《北京市外地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暫行辦法》(京勞社辦發[2004]101號)規定,根據年紀、傷殘等級不同,賠償范圍在6萬~20萬元。雖然規定了可以自愿選擇一次性待遇,但由于工傷工人擔心建筑企業破產,往往只能主張一次性賠償。
第四,工傷先行支付制度未落地。工傷先行支付制度生效4年多來,北京僅于近年才進行了3例工傷先行支付,并且都是通過工傷工人和社保部門的訴訟勝訴后,社保中心才予以支付。
建言完善保障制度
建議一,打破建筑工人和普通職工的社會保險雙軌制現狀。
建筑企業不為建筑工人繳納五險,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由于工傷問題的突出性,北京自2006年即開始實行由項目總包方躉交工傷保險費的制度,防止建筑工人受傷后缺乏待遇保障。然而,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建筑工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對待,默許了建筑企業不為工人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勞動監察部門對建筑工地進行檢查時,如果項目方已經躉繳了工傷保險費,即不再對其他社會保險未繳納的情況予以責令改正和處罰。
司法實踐中,躉繳了工傷保險費的建筑工傷工人難以根據《工傷保險條例》以本人工資為基數核定待遇,只能根據躉繳制度下的標準予以理賠。這和《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等上位法律法規均是沖突的。
建議二,完善工會集體協商機制,抗衡導致建筑行業格局和市場特點。
如前所述,由于市場的激烈競爭,建筑企業需要迎合發包方的短工期、低成本的要求,從而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越來越低的投入來實現盈利。在此過程中,疲勞作業、交叉作業等,引發了更高的工傷風險。同時,建筑企業普遍實行有關部門屢禁不止的包工頭掛靠制。在這樣一種制度下,項目層層轉包,利潤減少,同時出現安全管理的真空地帶――建筑企業不直接管理從事一線工作的工人,包工頭缺乏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保障生產安全。
這些市場自發形成的情況難以通過法律手段予以根除,還須同樣以市場的力量加以抗衡,即通過工會大力參與保障勞動條件。目前建筑工會存在入會率低、覆蓋面小,與建筑企業在工時、職業安全健康等方面的集體協商工作和監督工作不足,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工會應積極探索推進勞務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方和工會方、施工現場管理方與工會方的勞動保護集體協商,簽訂勞動保護專項集體合同。通過集體合同,推動企業制定合理工期,避免交叉施工;匹配充足人力,控制加班時間,避免工人疲勞工作;保障安全經費投入,加強現場安全培訓和管理;實行勞動合同工會備案制等。
建議三,加強對建筑企業在工傷賠償過程中違法行為的處罰。
法律規定了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需要支付雙倍工資,但是建筑企業通過收走工人手中的勞動合同的方式,規避了這一責任,而在發生工傷事故時,工人又無從主張勞動關系。
雖然法律規定了用人單位負有一個月內申報工傷的義務,超期的自行承擔部分工傷保險待遇,但這一規定在實踐中并未得到落實,即使落實了也只是導致工傷工人無法及時獲償,不足以威懾用人單位。
雖然法律規定了用人單位在未繳納工傷保險的情況下有承擔賠償的義務,但是一些用人單位拒不支付,通過惡意訴訟的方式延長訴訟時間,并在訴訟中作虛假陳述否認勞動關系。法院對作偽證的行為亦少有處罰。不少單位可以通過這種方法,逃脫賠償責任。即使幾年后最終通過強制執行,單位支付了工傷賠償款,用人單位也只是承擔了法定責任,并且還額外收獲了這幾年拖延支付的利息收益。
因此,建議立法部門設立工傷賠償的懲罰條款,從而限制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
建議四,強化勞動監督部門的調查權力和調查義務,聯網各監管部門信息。
面對行政部門難作為和不作為的現狀,首先應整合、統一和強化勞動監察大隊和人社局工傷科的調查力量,實現收到工傷事故舉報后,行政部門一步到位調查勞動關系和工傷情況。通過立法修改,實現行政部門在收到舉報后必須進行調查,而非“可以”調查。對于拒不支付工傷賠償的行為,予以行政處罰。聯網人社部門、安監部門和住建委的信息平臺,實現調查資源共享,違法行為一經確定,各部門均應在各自職權范圍內進行處罰。
甘肅省高臺縣駱駝城鎮首期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班
增強基層工會科學發展內生動力的實踐探索
加強職工技能培訓彰顯工會組織作為
堅持問題導向推進工會工作改革創新
上海商業企業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特點和發展途徑
群眾路線是工會工作的生命線
建筑業農民工權益維護狀況調研報告
成都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情況調查
2014年餐飲行業工資福利工作指導意見
以工會十六大精神指導工會工作創新發展
在新的起點上推動工會工作創新發展
以工會十六大精神總攬廣東工會工作
塑造“自家人”文化彰顯“娘家人”作為
改進作風是密切與職工群眾聯系的關鍵所在
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職工收入分配狀況及其保障機制研究
特色模式筑牢安全基石班組活力助推企業發展
不斷擴大民主評議民主監督工作實效
打造平臺強化服務積極參與社會管理
民主化群眾化建設推動工會工作前行
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推動工會工作創新發展
踐行特色發展道路譜寫工運事業新篇
牢固樹立群眾觀
成都市企業職工收入狀況分析及對策建議
湖南省農民工權益維護的問題與建議
推進海南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問題與建議
把工會發展道路的要求落實到基層
發揮工會在職工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以星級評選促幫扶中心規范化建設
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重點難點研究
工會創業小額貸款助推農民工創業就業
落實工資集體協商三年規劃成效顯著
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基礎上參與社會管理
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取得新成效
以創先爭優推動工會工作創新發展
加強企業民主管理的實施機制建設
充分發揮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作用
推動解決新生代農民工權益問題的對策建議
認真做好新時期工會工作
堅持以理論創新推動工會工作創新發展
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群眾大力推進百年油田創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上奮勇前進
切實推動建立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制度
依靠職工群眾體現中國特色促進企業與職工共同發展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幾個基本問題
依靠職工攻堅克難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72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進程中的新型勞動力,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特殊產物。他們廣泛分布在各個產業領域,主要從事制造業、建筑業、餐飲娛樂等行業。調查顯示他們的總體生活質量較普通人群偏低,勞動強度偏大,工作環境較惡劣,工資待遇偏低。農民工群體對我國的工業化發展、外資流入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收入對我國部分農村的經濟起著維持作用。我國農民工的生命質量關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質量與進程,對農民工群體生命質量的研究意義重大。
就目前我國農民工生命質量(QOL)的研究方法、現狀、和近幾年生活條件的提高加以比較,探討農民工生命質量現狀的成因與影響因素,并從社會、經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幾個方面比較分布在我國各地的農民工群體存在的差異加以討論。最后對我國農民工生命質量的改善提高提出綜合建議。
農民工的產生背景及概念
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的經濟和人口政策改革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我國農村實行的將廣大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涌進城市尋找工作。由于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偏低,因此大多被當做廉價的勞動力從事體力勞動較為密集的行業。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
為了便于比較,一般定義農民工為持農業戶口并在城市居住時間≥3個月的農民,城市居民為持城市戶口并生活和工作在戶口所在地的城市的居民。
農民工生命質量的現狀
基本特征:①以青年男性為主,已婚者占多數。2009年深圳市的調查中,男50.1%。2007年國家統計局課題組對全國31個省的調研報告中 ,男64.66%,已婚61.82%,均高于2009年統計數字。同年在廈門市的調查中,16~35歲的農民工81.1%。2005年威海市調查資料顯示,男54.62%,己婚89.13%。同年湖州市調查中,男70.3%。2004年珠海市調研中,男54.8%,已婚41.6%。排除樣本數量和選擇的限制,可以發現東部地區農民工在年齡,男性比例和已婚率上均高于中部地區。②農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數,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提高。2009年深圳市調查中,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64.5%,高中或中專27.7%,大專以上僅2.5%。2005年武漢城區調查中,建筑業農民工初中文化程度88.1%。總體上我國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呈現上升趨勢,可能主要受區域的經濟產業結構和政策影響,也從反映了我國東部地區對農民工關注程度大大增加。③農民工從事的行業變化:2009年統計數據顯示,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比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建筑業、批零業、服務業、住宿餐飲業等均有所增長。農民工從事的行業受其受教育程度和受培訓程度的制約,但由于近年來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和受培訓程度均呈上升趨勢,農民工開始重新選擇自己從事的行業。
經濟層面:①農民工的經濟收入有所增加:2009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比上年增長5.7%。農民工的月均收入呈現上升趨勢其收入情況應該與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達程度相關。②大中城市務工的農民工收入水平相對較高,西部地區收入增長較快。據2009年統計,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月均收入1422元,中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月均收入1350元,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月均收入1378元。在直轄市務工的農民工平均月收入1569元,在省會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平均月收入1425元,在地級市、縣級市和建制鎮務工的農民工平均月收入分別為1402元、1359元和1348元。從不同地區務工收入的增幅來看西部地區的增長要快于東部和中部地區。③不同行業收入水平差別較大:據2009年統計,農民工從事的幾個主要行業收入水平較高的是交通運輸業、采礦業和建筑業,月均收入分別為1671元、1640元和1625元;收入較低的住宿餐飲業、服務業和制造業月均收入分別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收入增幅高于各行業平均水平的是住宿餐飲業和建筑業,增幅分別為8.1%和5.9%;收入增幅較低的是批發零售業和采礦業,分別增長3.3%和4.5%。交通運輸業、采礦業和建筑業的農民工的農民工體力勞動相對較大,勞動也較為繁重,因此相對于餐飲服務業等勞動量相對較小的行業收入也相對較高。
社會層面:①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較低:據2009年統計,與雇主或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42.8%。農民工從事的幾個主要行業中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高達74%,制造業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49.3%,服務業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63.9%,住宿餐飲業和批發零售業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分別為65.2%和66%。農民工對相關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和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的相關概念的缺失是導致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較低的原因之一,改善當前的狀況應從廣大農民工的教育做起,使農民工自覺想要了解相關方面的知識和內容,主動要求與雇用單位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勞動合同,更好地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②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參保率水平較低:據2009年統計,雇主或單位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比例分別為7.6%、21.8%、12.2%、3.9%和2.3%。從輸入情況看,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參保比例比較接近,但明顯落后于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雖然今年來針對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政策有所增加,但總體來看,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比重偏低,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不高。要解決農民工的參保率問題還需要更多更合理的方法和社會的支持。
健康狀況與生命質量:①生理健康狀況:根據統計發現每日工作時間越長,每個月工作日數越多,工作環境越惡劣,農民工的健康狀況會越差。由于經濟產業結構的不同以及各地對于農民工的重視和實施政策的不同,農民工健康狀況的地區差異也可以反映不同地區在農民工健康保護政策方面的差異。因此應加強對農民工健康狀況的關注和宏觀調控。②心理健康狀況與總體生命質量:在過去的社會保障制度運行中,農民工“兩低一高”即參保率低,社會保障待遇低,農民工退保率高的現象十分嚴重,嚴重影響了農民工的生命質量。根據近年調查顯示1/3以上青年農民工對自己的總體生活質量表示滿意。37%的被調查對象表示“很滿意”或“較滿意”,9.9%的被調查對象表示“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另有53.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一般”。在社會學領域對與于生命質量的定義中,“質量”同時是描述性的和價值性的。它對描述和評價人類的存在至關重要。生命質量包括了生活滿意度和客觀的良好狀態,代表了個人的總體滿意度和幸福感。農民工的總體生存適量和健康狀況都處在中等水平,而社會支持總分較低,這也是造成農民工心理落差和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社會保障權益因素、就業因素、健康因素的缺失與不完善成為農民工生活質量提升的阻礙,而建立起與農民工特殊性質相符的,適用于農民工的養老、工傷、社會保障制度將對農民工生命質量、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提升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討 論
中國農村向城市轉化的進程是一個謹慎而創新的過程。農民工是一個相對龐大而又復雜的群體,在對農民工的調查研究中,大部分集中在對于中部和東部農民工的調查研究上,而對于西部農民工的調查研究相對較少,只在全國統計調查數據當中有所體現,因為農民工的流動性較大,情況變化也比較復雜,因此,在對農民工群體進行調查研究時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總體上看,中部與東部地區農民工的生命質量狀況相差不是十分懸殊,東部地區農民工年齡、已婚率和男性比例相對偏高,收入上東部地區略高于中部地區,在社會保障等方面東部地區也相對較好。這些因素都影響到對農民工生命質量的評價。農民工的生活狀態與生命質量所產生的地域性差異與當地經濟產業結構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關。可能由于隨著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收入、社會關注度等因素的提高,農民工自身對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由于經濟發展的限制,生活質量的提高速度與其他方面脫節時,抑郁和未完成感就會上升,因此農民工對其生命質量水平的評價就會相對的下降,這也是為什么有調查顯示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工其生命質量的評價反而相對較好。
綜上所述,對于農民工的生命質量的研究意義重大,應在現在的基礎上加強對西部農民工的關注,更應加強對全國農民工心理和社會方面的研究,全方位的提高農民工的生命質量,更好的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銜華,羅軍.在崗農民工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人格的相關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7):3342-3344.
2 簡新華,黃錕.中國農民工最新狀況調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6(17):1-6.
3 Jiaosheng He,Jim Pooler.The Regional Concentration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2002,24(2):149-182.
4 Lu Li,Hongmei Wang,Xue-jun Ye etc.Therese Hesketh,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hinese rural-urban migrant workers.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07,(42):716-722.
5 饒春燕,江志榮,朱岸平,等.農民工職業健康教育需求與接受途徑調查.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09,22(4):294-295.
6 國家統計局課題組.中國農民工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研究.統計研究,2007,24(3):13-19.
7 林慧.關愛農民工,社會更和諧.中國統計,2007,6:32-33.
8 何江江,徐凌忠,等.威海市農民工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8,24(8):942-944.
9 王玲鳳.民工的心理緊張和心理健康狀況.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5,23(6):418-423.
10 湯捷,蘇勝華.珠海市某社區農民工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06,22(10):731-734.
11 任麗新.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困境與影響因素分析.社會科學,2009,7:79-85.
12 黃遠霞,李毅琳,李俊林,等.建筑業男性農民工健康知識和行為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3):199-200.
13 劉渝琳,劉明.農民工生活質量的現狀及成因分析.人口學刊,2009,1:31-36.
14 錢勝,王文霞,王搖.232名河南省農民工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4):459-461.
15 焦亞波.青年農民工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評價分析.蘭州學刊,2009,6:117-119.
16 M Joseph Sirgy,Alex C.Michalos etc,The Quality-of-Life(QOL)research movement:past,present,and futur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6,(76):343-466.
17 Jintao Zhang,Xiaoming Li,Xiaoyi Fang etc.Discrimination exper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the mediation effect of expectation-reality discrepancy.Qual Life Res,2009,(18):29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