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的檢查方法及標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頭孢克洛;頭孢丙烯;呼吸道感染;對照研究
頭孢丙烯( cefprozil) 是口服第二代頭孢菌素。體外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對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例,如致病菌,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腸埃希氏埃及希臘菌的感染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許多研究表明,國外已在其在治療社區療效和安全性獲得性呼吸道感染,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根據臨床癥狀,身體特征,實驗室檢查及細菌學診斷為細菌性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被選中,其中年齡在19――64周歲住院或門診,急診可以隨時探訪的。排除懷孕的婦女和對頭孢過敏的患者,被感染嚴重不能夠用口服藥的患者,嚴重的原發疾病,如癌癥晚期,心臟,肝,腎功能衰竭,其中所述用藥物72h后,再結合其他抗微生物劑,或因故中斷治療無法評價療效者均屬提出病例,其中因不良反應而停藥者列入安全性評價。下呼吸道感染80例,頭孢丙稀組4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48±14)歲,頭孢克洛組40例,男性28 例,女性22例,年齡(47±13)歲,劑量分別為500mg,po,bid 及tid;另用頭孢丙烯片500mg,po,qd 開放治療上呼吸道感染40例,療程均為7――14d。兩組性別、年齡、感染分類及嚴重程度、基礎疾患及病原菌分布情況均相仿,P>0.05。另設頭孢丙烯開放組合治療上呼吸道感染40例,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34±8)歲。
1. 2 給藥方法與劑量療程
當呼吸道感染以后,頭孢丙烯組病人服用方法500毫克,療程7?14d的治療,孢克洛患者組頭250毫克,療程為7?14d。當治療下呼吸道感染時,頭孢丙烯組病人給藥方法為500mg, bid, 療程7~ 14d;頭孢克洛組病人為500mg, t id, 療程7――14d。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結果判定
1. 3. 1 觀察指標
( 1) 用藥前后的主要癥狀和藥物使用至少一次每個每個特征都要記錄;(2)尿常規和血常規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都需要個檢驗一次(3)血生化肝功能和腎功在治療前和治療結束之后各檢驗一遍;(4)X線檢查,下呼吸道感染的X線檢查,治療結束后,患者肺炎要進行復X線檢查。
1.3.2 療效判斷標準
按4級治療判斷標準來確定標準的評估,恢復,效果明顯的的情況作為有效的計算,根據這樣來計算效率。
1.5 不良反應判斷
按照無關、可能無關、可能有關、很可能有關、肯定有關這五個級別來判斷,后3個級別判斷跟藥物無關。
1.6 資料處理及統計學分析
經過審核過的實驗資料用SAS 統計軟件包進行相應統計處理分析,看有沒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2.1.1 頭孢丙烯與頭孢克洛組對下呼吸道感染的療效比較治
療后頭孢丙烯組及頭孢克洛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4%(29/31)及91%,痊愈率分別為65%及60%。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頭孢丙烯具有抗金腺增生切除革蘭氏陽性需氧量的廣譜抗微生物活性,但如果需要的話,可以留下一層薄的前列腺組織,前列腺手術不必切斷到前列腺科包膜處,以避免包膜的地方切破并引起無法控制的出血。前列腺尖部的處理是決定手術效果好壞的關鍵部位,如不能徹底切除,術后排尿仍不通暢。以往多認為精阜是切割終止的標志,但事實上尿道外括約肌在精阜的遠端,切割的終止點應是尿道外括約肌,這樣才能使后尿道阻力降至最低。
4 結語
從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頭孢丙烯對常見的病原體為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臨床療效就更好些,細菌清除率非常好,而本產品的半衰期也較長,口服制劑使用方便,不良反應比較溫和。在眾多感染性疾病的藥物里面,頭孢丙烯治療輕度至中度的呼吸道感染的首選藥物之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穿琥寧注射液;上呼吸道;急性感染
作者單位:463700 河南省泌陽縣人民醫院呼吸科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內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以冬春季節常見,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引起,常合并細菌感染,易反復發作,主要癥狀有咳嗽、咽喉腫痛、發熱流涕[1]。筆者在臨床治療中應用中藥制劑穿琥寧注射液靜脈給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3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齡5~64歲,平均385歲;對照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齡6~62歲,平均37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癥狀,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實用內科學》[2]中關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發病急,急性發熱(體溫≥38℃),起初伴有口渴、鼻塞流濁涕、咽痛、咳嗽等臨床癥狀,西醫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升高(WBC≥100×109/L),胸片無異常。排除一下患者:①有嚴重心肝腎及造血系統功能損害者。②哺乳或妊娠期患者。③對本次治療藥物可能過敏患者。④其他不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穿琥寧注射液400 mg,加入到5% 葡萄糖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對照組患者給予青霉素、先鋒霉素或阿莫西林等靜脈滴注。以上治療均以1周為1療程。
14 評價標準[3] 痊愈:體溫在24~48 h內恢復正常,其他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西醫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顯效:體溫在48~72 h內恢復正常,其他臨床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或好轉,西醫實驗室檢查指標接近正常;有效:體溫下降,但有反復,臨床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西醫實驗室檢查指標有所改善;無效:體溫未下降,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劇,西醫實驗室檢查指標無好轉。以痊愈、顯效、有效之和為總有效數。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一療程后,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大多數由病毒感染引起,占原發感染85%以上,少部分可由細菌引起[4]。現在臨床上耐藥現象越來越明顯,某些抗生素的臨床療效收到很大的限制,且不良反應較多,對血液、消化及循環系統都有一定影響。為合理用藥,糾正濫用抗生素,開拓中醫中藥解表,現在研究重點在于開拓有效的中藥制劑。穿琥寧注射液為純中藥制劑,臨床應用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穿琥寧注射液自1992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為全國中醫院急診科必備中藥之一后,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應用。其為清熱解毒中藥穿心蓮的提取物,主要成分含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單鉀鹽[5],具有清熱、解毒、抗炎、鎮靜等作用。穿心蓮內酯類化合物的二萜類雙環母核及其五元內酯環為其解熱、抗炎的基本作用,促進中性核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6],是臨床上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的藥物之一。從藥理作用研究看,穿琥寧注射液對呼吸道常見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和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均有滅活作用[7]。此外該藥還有增強機體對感染的應激力,能通過血腦屏障,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病理性興奮[8],使體溫快速恢復正常。
本研究結果表明,穿琥寧注射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對臨床癥狀和體征、西醫實驗室檢查指標均有明顯的改善。綜上所述,穿琥寧注射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確切,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周莉娣 穿琥寧注射液治療上呼吸道感染48例分析. 青海醫藥雜志, 2005, 35(12):30.
[2] 戴自英 實用內科學.第九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4:2026.
[3] 俸世林 穿琥寧治療上呼吸道感染150例.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07, 6(6):150151.
[4] 蔣栓儒 穿琥寧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68例臨床觀察.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08, 5(8): 封3.
[5] 苗榕生, 周煒, 金美鳳 穿琥寧注射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療效觀察.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0, 23(1):6869.
[6] 孫盛芬, 張瑞娟, 關桂香 穿琥寧治療上呼吸道感染30例觀察. 黑龍江醫學,2000,(3):4243.
【摘要】 目的 采用中藥復感康顆粒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脾兩虛、肌表不固證臨床研究。方法 將60例門診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口服中藥復感康顆粒,對照組口服轉移因子膠囊。并在治療前后做免疫球蛋白的對比檢測和療效觀察。結果 療程結束后兩組的免疫球蛋白比較差異顯著。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結論 中藥復感康顆粒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療效顯著。
【關鍵詞】 復感康; 呼吸道疾病/中醫藥療法; 藥物療法,臨床; 兒童
小兒呼吸道感染,又稱復感兒,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凡小兒1年內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次數頻繁,超過了一定范圍,即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科門診中70%的患兒為呼吸道感染,其中30%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其臨床特點常年反復發作,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嚴重影響小兒的身心健康和生長發育[1]。
本院兒科采用中藥復感康顆粒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脾兩虛、肌表不固證6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病例來源于齊齊哈爾市中醫院兒科200610~200806門診患兒60例。均符合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脾兩虛,肌表不固證。
1.2 方法 將60例患兒采用單盲簡單隨機分組為觀察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觀察組2~4歲4例,5~10歲26例;對照組2~4歲2例,5~10歲28例。
1.3 診斷標準
1.3.1 病例納入標準 (1)符合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西醫診斷標準及肺脾兩虛肌表不固中醫診斷標準,并未有急性期發作的緩解期患兒;(2)年齡為2~10歲(較為高發)的患兒[2]。
1.3.2 排除病例標準 (1)合并有心血管、肝、腎、腦和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的患兒;(2)確診為呼吸道解剖異常、呼吸道異物、先天性喉哮喘、結核病咳嗽變異性哮喘,呼吸道寄生蟲病;(3)其他中醫證型;(4)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者[2]。
1.3.3 西醫診斷標準 執行1987年全國小兒呼吸道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并選擇病例[3]。
1.3.4 辨證分型標準 參照全國《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兒科學》中有關肺脾兩虛、肌表不固證的分型標準選擇病例。肺脾兩虛、肌表不固型主要癥狀:反復呼吸道感染,平素多汗怕風、咳嗽遷延日久痰多、面色無華、體乏無力、食少納呆、肌肉松弛、舌淡胖、苔薄白稍膩、脈細屬虛證[3]。
1.3.5 計分法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0分:無癥狀;1分:癥狀較輕,不影響正常生活;2分:有癥狀,但可以忍受;3分:癥狀較重,嚴重影響正常生活[4]。
1.4 治療方法
1.4.1 觀察組 口服中藥復感康免煎顆粒,此劑型為廣東一方制藥廠生產(補充藥準字號:08051002011.04)。藥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陳皮各10 g,桂枝5 g,山藥15 g,玄參、煅龍骨、牡蠣、牛蒡各10 g,雞內金15 g。按上劑量混后2~4歲分6份,每日3次,飯后0.5 h溫開水沖服;5~10歲分3份,每日3次,飯后0.5 h溫開水沖服。
1.4.2 對照組 口服轉移因子膠囊。2~4歲轉移因子膠囊,每次1.5 mg,每日2次口服;5~10歲轉移因子膠囊,每次3 mg,每日2次口服。兩組給藥時間均為1個療程(15 d)。
1.5 療效分析
1.5.1 療效評定觀測 首先對納入病例按設計要求制定統一表格,于治療前后按照臨床觀察表中所列的項目進行檢查,如實記錄檢查結果,1個療程結束后進行對比觀察,療程結束后3個月隨訪1次,進行療效評價并進行統計學處理。
1.5.2 綜合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臨床觀察在目前暫沒有統一標準,故自擬如下:(1)顯效:①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3個月隨訪呼吸道感染無或不超過1次。②復感2次之間超過1.5個月;(2)好轉:①療程結束后3個月內呼吸道感染2次。②2次間隔時間超過1個月;(3)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化驗檢查結果無改善者。
1.6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t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檢驗,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總有效率觀察組為93.3%,對照組為7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比較 見表2。治療前部分患兒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低,治療3個月后復查觀察組明顯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國內中醫兒科同道正在努力探求和發揮中藥治療本病的特色優勢,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中醫古籍中雖然有該病名的論述,但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可見于感冒、咳嗽、及“虛人感冒”,“體虛感冒”相接近。各代醫家對其論述頗多,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病機關鍵多為于肺脾兩虛,肌表不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尤其是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腠理,開竅于鼻,能布衛氣于體表,而肺氣依賴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充養,張錫純《衷中參西錄》“肺司呼吸人之所共也,而謂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實賴胸中大氣”,“是大氣也,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可見,肺脾不足,衛外功能薄弱,對外邪的抵抗能力就弱,正如《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但由于該病病機在于肺脾不足,外邪入侵,肌衛不固,故治療關鍵不僅要調理肺脾,而在固護機表,在此指導思想下并根據多年臨床實踐運用,增食顆粒治療該病肺脾兩虛,肌表不固證療效確切[5]。
該方藥不僅能調理肺脾,使衛氣充足,腠理致密,營衛調和,則外邪難以侵入,更重要的是該藥能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功能,故治療前于治療后免疫球蛋白檢測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對改善復感兒的臨床癥狀,減少復感率方面取得滿意療效,是治療小兒反復上呼吸道感染肺脾兩虛,肌表不固的有效藥物。
參考文獻
[1] 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511.
[2] 張梓荊.全國小兒呼吸道疾病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1988,29(1):40.
[3] 梁建衛.汪受傳教授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經驗拾萃[C].第23屆全國中醫兒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6:82.
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毛細支氣管炎(ICD-10:J21)。
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內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診斷要點 發病年齡小(<2歲),發病初期即出現明顯喘憋,體檢兩肺聞及喘鳴音及細濕音;胸片提示明顯肺氣腫及小片狀陰影。
病史 多見于<2歲,尤其以6個月左右嬰兒最為多見。大多數有接觸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病史。
癥狀 初始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多表現為低熱、流涕、鼻塞、咳嗽,部分可有高熱、精神不振、食欲減退。2~3天出現下呼吸道癥狀,癥狀輕重不等,咳嗽明顯加重,并有喘息發作,重者出現發作性喘憋及紫紺。
體征 大多數嬰兒有發熱,體溫高低不一。喘憋發作時呼吸加速,并伴呼氣延長和呼氣性喘憋。胸部檢查可見胸廓飽滿,叩診呈鼓音(或過清音),聽診可聞及哮鳴音。當喘憋緩解時,可有細濕音、中濕音。部分患兒可有明顯呼吸困難,出現煩燥不安、鼻翼扇動、三凹征及口唇發紺。
外周血象 外周血白細胞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細菌感染時多增高。
胸部X線 表現不均一,大部分病例表現為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氣腫,約半數表現為肺紋理增粗,可出現小點片陰影,小部分病例出現肺不張。
肺功能 患兒急性期小氣道存在阻塞,在恢復期,小氣道阻塞緩解。
呼吸道病原學檢測 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見,其次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血氣分析 血氣分析顯示PaO2 不同程度下降,PaCO2正常或增高,pH值與疾病嚴重性相關,病情較重的患兒可有代謝性酸中毒,可發生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
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內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吸氧 喘憋明顯患兒應當給予鼻導管吸氧等方式。
加強呼吸道護理 增加室內空氣濕度,合理應用霧化吸入,霧化后及時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喘憋的治療 喘憋較重者,根據病情吸入支氣管擴張藥物(如沙丁胺醇、博利康尼、溴化異丙托品等)和糖皮質激素。喘憋嚴重者可短期口服或靜脈使用糖皮質激素。煩躁明顯者可酌情鎮靜。
抗感染治療 抗病毒藥物可選用利巴韋林(病毒唑)、干擾素等;合并細菌感染時,可用相應抗生素(遵循兒科用藥的方法)。
對癥治療 脫水的治療:可給予口服或靜脈補液,如有代謝性酸中毒,可予碳酸氫鈉補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按相應危重癥治療,必要時行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
標準住院日為7~10天
進入路徑標準
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J21毛細支氣管炎疾病編碼。
當患兒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不存在下列情況:①年齡<3個月;②胎齡<34周的早產兒;③伴有基礎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先天免疫功能缺陷。
入院后第1~2天
必需的檢查項目 ①血常規與CRP、尿常規、糞常規;②心肌酶譜及肝腎功能;③呼吸道病毒檢測;④呼吸道細菌培養及藥敏;⑤血支原體、衣原體檢測;⑥胸片檢查;⑦心電圖;⑧血氣分析檢測。
必要的告知 入選臨床路徑、加強拍背等護理、注意觀察肺部癥狀變化。
入院后第3~5天
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的檢查項目 ①血氣分析檢測;②肺功能測定;③心電圖復查;④血清過敏原檢查;⑤超聲心動圖;⑥復查血支原體、衣原體;⑦支氣管鏡檢查。
必要的告知 如出現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發癥時應當及時出毛細支氣管炎臨床路徑。
出院標準 ①喘息消失,咳嗽明顯減輕。②連續3天腋溫<37.5℃。③肺部體征明顯改善。
變異及原因分析 毛細支氣管炎患兒住院經綜合治療10天,仍有反復咳、喘發作,遷延難愈,稱為難治性毛細支氣管炎,應當及時退出毛細支氣管炎臨床路徑。
毛細支氣管炎臨床路徑表單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本文的觀察對象均為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排除急性眼結膜炎、中耳炎、鼻竇炎、膿胸、心包炎、腦膜炎及泌尿道感染等并發癥,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將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最小7個月,最大15歲,平均4.5歲。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13歲,平均4.8歲。
1.2 方法。采用隨機抽樣法,治療組使用雙黃連注射液60mg/kg,溶于5%葡萄糖150ml靜脈滴注,再加一組青霉素。每日觀察并記錄癥狀、體征及不良反應。對照組使用病毒唑、青霉素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24~48h內恢復正常,其他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②好轉:體溫在48~72h內恢復正常,其他癥狀、體征消失或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③無效:仍有發熱,其他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無明顯改善。
2 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癥狀、體征及血象比較(表1),療效比較(表2)。
3 討論
兒童呼吸道感染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多以發熱為主訴,因此盡快使患兒體溫降至正常是家長最為關心的,也成為醫務人員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在治療組中觀察使用雙黃連注射液加青霉素靜點,其退熱效果優于病毒唑加青霉素靜點。有資料表明,在兒童上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占90%以上[1],因此治療上以抗病毒為主。臨床上常用的病毒唑具有較好的抗病毒作用,但是病毒的種類較多且變異快,盡快開發新的藥物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相差甚遠,因此盡快開發新的抗病毒藥物已成為世界性的課題。
雙黃連屬清熱類中草藥,性辛溫寒,有清熱、解毒、消癰腫的作用。用于風濕邪在肺衛或風熱閉肺證,證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氣促、咯痰色黃、咽紅腫痛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現代藥學表明,它具有抗病毒、抗炎、止咳的功效,對金黃色葡萄菌和肺炎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可增強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功能,增強細胞免疫與體液免役反應及天然殺傷細胞的活性[2]。本文對比了雙黃連注射液加青霉素與病毒唑加青霉素治療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結果差異有顯著性,而且在癥狀、體征及縮短病程方面優于對照組,臨床有效率高,在使用過程中未發現明顯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吳瑞萍,胡雅美,江載芳,主編.第6版.實用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