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范文第1篇

      關鍵詞:科研評價 人文社會科學評價 圖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4)05-0082-06

      Bottleneck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Book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The bottleneck factors in present evaluation of Chinese book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such as large workload,time consuming content evaluation,non-quantitative and non-formulaic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books and non-consensus of evaluation result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dvanced in this paper are: to select a batch of patient and responsible peer experts,to build and make good use of a peer review expert database,to establish standard citation index database of Chinese academic books,to establish the academic boo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dominated by peer view expert evaluation and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tolerates non-consensus.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valuation; book evaluation

      1 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評價的現狀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是傳播學術研究成果和傳承學術的重要陣地,是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研究與學術圖書長期以來形成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學術研究水平提升了,必然會促進學術圖書的產生;反之亦然,學術圖書的不斷面世又會從整體上帶動學術研究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如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斷推動學術圖書出版質量的提高和科學研究事業的健康發展。但通過對古今中外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進行比較可知,盡管我國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總量在逐年增加,但總體水平不高幾乎是被人們公認的事實。相當多的學術圖書學術創新不多甚至是重復研究,學術價值不高甚至沒有學術價值,讀者量少甚至沒有讀者,被引用率很低甚至為零,學術影響力不強甚至沒有學術影響,逐漸呈現出學術圖書被人們漠視的趨勢。為此,一些科研機構在科研績效考核甚至職稱晉升時不再考慮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做為評定條件之一,這也許是我國當前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的悲哀,當然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悲哀。人文社會科學的迅速發展必須以高效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管理為前提。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繁榮與否與其評價體系密切相關,沒有科學、合理、公正、客觀的評價體系,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質量就很難從整體上真正提高,因而人文社會科學也就很難得到長期的持續健康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價值被漠視的狀況,勢必引起人們的反思,為此需要反思我國現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評價體系的問題所在,并找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社會科學;劃界;認定

      社會科學劃界的問題在哲學界討論已久,但是由于化解角度和劃界出發點的不同所以爭論一直存在。其實,社會科學的劃界不限于科學與形上學之間的關系。社會科學劃界的問題是“在經驗科學的陳述或陳述系統與一切其他陳述(不論宗教性的,形而上學性的或干脆是偽科學的)之間劃一條線的問題(就盡可能做到而言)。”關于社會科學劃界的問題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巴門尼德時代。隨著近代科學的不斷發展,把科學與形上學、宗教及其他非科學、偽科學的意識形態區分開變成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一、 社會科學劃界的研究概述

      (一)社會科學劃界研究的起步

      二十世紀,社會科學也像自然科學一樣,在哲學的母體中被逐漸的分化了出來。本世紀社會科學的發展是從經濟學的發展開始的。隨著社會科學的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入,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等社會科學已經具備了只有自然科學才具有的形式化、定量化研究的特征,其中,計量經濟學的誕生就是一個最明顯的標志。在1947年,薩繆爾遜在其著作《經濟分析基礎》一書中明確論證了“經濟學只有通過把文字表述變為數學命題才能取得實際進展”的觀點。在1971年2月份,美國哈佛大學學者卡爾?多伊奇等人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針對社會科學從1900年到1965年的六十二項成就的研究報告,該份報告表明,“二十世紀早期的社會科學成就全是理論性或定性的,而社會科學隨后的成就就主要是數學方面和統計方法方面的革新或是由定量方法推導出的理論革新了。他們認為:“定量的問題或發現(或者兼有)占全部重大進展的三分之二,占1930年以來重大進展的六分之五,完全非定量的文獻――認識新的模式但沒有任何明確的定量問題的含義――在整個時期中是稀少的,而自1930年以來特別稀少”。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其著作《當代西方社會科學》一書中就曾指出,社會科學的定量化是一九四零年后社會科學獲得新成就新威望和新影響的理由之一。

      (二)社會科學劃界研究的發展

      在此后的研究過程中,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科學的理論不再是一些觀念或不可描述的詞匯,社會科學的研究命題演變成了可以用經驗模型和可檢驗公式的形式加以闡述的科學命題,社會科學正在變成像自然科學一樣的可以反復研究和論證的成熟科學。當然,并非所有的社會科學的課題都要進化到可以形式化研究和定量化分析了才算是成熟科學,就像自然科學也不是所有的學科都可以形式化研究和定量化分析的一樣。在研究自然科學的過程中,既然允許量子力學物理詮釋問題時存在定性解釋的部分,就應當允許社會科學的個別科目在研究過程中也出現無法被量化的內容。只是這部分內容不應當是社會科學的研究主流。不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都應當建立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而社會科學的劃界問題也只有在這會科學真正的成熟起來之后才有取得關鍵性的進展。

      (三)社會科學劃界研究的進步

      在以普里高津為代表的耗散結構理論下,只要系統的行為具有足夠的隨機性,無論系統是自然科學系統還是社會科學系統,其歷史發展進程就不具有可逆性。一方面說明社會科學具備了自然科學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證明不可逆轉的特性并非人類社會才具有的特殊現象,具有研究價值。可見不可逆轉性相對,但勞動與生產中的重復和社會科學的不可逆性本身不具有可比性。換言之,是否描述了重復現象并不是劃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根本區別。從不可逆的研究出發,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鍵區別在于社會科學是否建立起嚴密的環環緊扣的理論體系。在社會科學的研究和發展過程中,馬克思的社會歷史學說就是這樣一個嚴密的環環相扣的理論體系。該學說發現了人類社會的兩對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并在研究該規律的基礎上完整的闡述和預測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趨勢,而這門學說所欠缺的是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不斷深入的研究將這個學說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就像自然學說中也難以避免的因為大量隨機因素的存在而導致的研究結果的偏差一樣,社會科學可以對過去發生的事件作出全面、準確的闡述和論證并在論證的基礎上預測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但并不能準確的預知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某一件單一的歷史事件。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而不是對歷史發展的結果作出某種程度的預測或估計。

      二、 社會科學的認定

      (一)社會科學研究劃界的標準

      當某一項研究成果需要被認定為是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即需要對科學研究的屬性進行社會科學的劃界時),應該將該研究成果的科學性與研究者的價值觀分開考慮。應當用也適用于自然科學的劃界標準去檢驗該研究的包括價值事實陳述在內的事實陳述部分。具體地說,對該科學研究成果的事實陳述部分應當包括:核對事實、檢查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程序的合理性、檢查該理論前提的事實和理論依據與理論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和比較研究的事實結論與其他背景知識的相關關系等內容。可見社會科學的研究劃界應當是一個嚴謹的、嚴密的、完整的、系統的過程,不僅應當設立嚴格的標準,也需要嚴格的遵守著這一標準去劃界。

      (二)社會科學研究劃界的檢驗

      在肯定科學研究的科學性前提下,對有價值的需要準確判斷的社會科學成果劃界的檢驗有以下兩個方法:

      其一,對措施性、建議性的事實陳述作進一步的可行性論證。換言之,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本著負責的積極的促成但是不盲目冒進的科學態度,對提出的措施的可行性、實施條件、實施背景、技術條件等等一系列與建議或者提出的措施息息相關的實際的技術性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和檢驗。

      其二,對研究的意義、重要性等略帶主觀色彩的評價的價值事實陳述的驗證,應當根據提出意義和重要性時社會的一般價值標準去評價和檢驗。如果對研究的評議者僅僅是出自自己的立場、觀點和價值觀去評議和檢驗,那么這樣的檢驗結論是不應當也不可以作為對研究成果的最終判定結果的,而且這樣的評議不論結果如何都不會也不應當影響已根據科學劃界標準檢驗過的社會科學成果的科學性。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卡爾?波普爾著.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D].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第55頁.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城市競爭力;經濟競爭力;黃石市;政策建議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技術創新推動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路徑及政策研究,編號:14YJC790147;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面向產業轉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創新系統的培育與治理研究,編號:15Q184。

      2015年5月,由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社科文獻出版社與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聯合推出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3》在北京。該研究報告將城市競爭分為兩部分:一是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二是城市宜居、宜商和可持續競爭力,并對中國294個城市的經濟綜合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開展了多個維度的評價研究,給出了城市競爭力的2014年度排名。在此,本文僅從黃石市的視角出發,著重從多角度對黃石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排名狀況進行初步梳理和評析,從而為提升黃石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一、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內涵及評價指標簡介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3》將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定義為“城市當前創造價值、獲取經濟租金的能力,這一能力的強弱就通過城市在當前一段時間內獲得的競爭成果體現出來”,并指出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綜合長期增長和綜合經濟效率,分別采用GDP連續5年平均增量和地均GDP這兩個指標來衡量,如表1所示。

      1、綜合長期增長

      主要采用GDP連續5年平均增量作為衡量綜合長期增長的指標。城市GDP的增量綜合反映了城市收益擴展的速度及規模變動,克服了增長率在不同規模城市之間可比性較差的缺陷。

      2、綜合經濟效率

      主要采用地均GDP作為衡量綜合經濟效率的指標。城市的地均GDP綜合反映了城市單位空間上的經濟租金和經濟收益及對土地這一重要資源的利用效率,即反映了城市創造和聚集財富的效率。

      二、黃石在湖北省內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情況及比較分析

      黃石作為湖北省重要工業城市和武漢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在湖北省及武漢城市圈的綜合地位如何,以及如何強化副中心城市的地位,需要進行深入分析。但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No.13》只針對地級市進行排名,因此仙桃、天門、潛江三個武漢城市圈省直轄市不在排名之列。在該研究報告中,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主要包括綜合增量競爭力和綜合效率競爭力。表2列舉了湖北省12個地級市以及武漢城市圈6個地級市的綜合競爭力排名。

      從表2可見,武漢作為省會城市,2014年綜合競爭力在全國排名12,在湖北省及武漢城市圈中遙遙領先。黃石綜合競爭力在國內排名127位,在省內排名第4,僅次于武漢、襄陽和宜昌這湖北省“一主兩副”城市。在武漢城市圈中排名中列第2名,僅次于武漢,與其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是相稱的。但應看到,黃石與武漢以及襄陽、宜昌的差距較大,且與其他城市的距離并未有效拉開,存在被省內其他同類城市趕超的較大風險。從綜合競爭力的兩個部分構成來看,黃石綜合效率競爭力較高,在全國排名85位,除武漢外省內排名第二,反映黃石我市單位面積上經濟收益和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較高。但是綜合增量競爭力較低,僅在全國排名176位,在省內列入統計的12個地級市中排名第9位,在武漢城市圈內也低于武漢、黃岡和孝感,反映了黃石市經濟增長速度不高,這與黃石吸引、占領、爭奪、控制資源和市場創造價值的能力及持續力不高是密不可分的。

      三、黃石在湖北省外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情況及比較分析

      1、黃石在長江中游城市群29個城市中的排名情況

      長江中游城市群(簡稱“中三角”)以武漢為中心城市,長沙、南昌為副中心城市,包括湖北的“武漢都市圈”(武漢、黃岡、黃石、鄂州、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襄荊宜城市群(荊州、荊門、宜昌、襄陽、十堰、隨州)、湖南的“長株潭城市群”(長沙、株洲、湘潭、岳陽、益陽、常德、婁底、衡陽)和江西的“環鄱陽湖經濟圈”(南昌、景德鎮、鷹潭、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共32個城市,因本報告中缺仙桃、天門和潛江的數據,故以其他29個城市為樣本進行比較研究,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黃石市在“中三角”城市群中的綜合實力居中,由于自身曾經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所以綜合效率競爭力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但是近幾年來的經濟發展有限,綜合增量競爭力落后,后期經濟發展壓力較大,可持續競爭力不足。

      2、黃石在長江經濟帶13個區域中心城市中的排名情況

      依據《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按照綜合競爭力和城市集散程度,長江經濟帶形成了九江、岳陽、黃石、常州、舟山、南通、蕪湖、宜昌、揚州、池州、鎮江、安慶和銅陵等13個區域中心城市,結果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知,黃石市在“長江經濟帶”城市群中的綜合實力非常弱,不管是綜合增量競爭力、綜合效率競爭力還是可持續競爭力,黃石都是處于倒數的位置,說明黃石今后要想借助長江經濟帶的開發帶動發展的難度要大的多。

      四、政策建議

      雖然2014年黃石在294個城市中取得了127名的好成績,但與省內和省外的兄弟城市相比,在很多方面仍有較大的差距。針對研究報告中體現出來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堅持產業強市,提升綜合增量競爭力

      一是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綠色生態、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構建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推動工業集聚集群發展。二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興支柱產業,推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培育成為黃石市的新興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推進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提升計劃”,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鋼鐵、有色、建材、能源四大傳統支柱產業,提升產品檔次,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升級、向集群化方向發展、向循環式生態改造。三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進集群發展,大力推進企業“退城入園”,促進項目向產業園區聚集,引導企業圍繞主導產品開展專業化分工協作,促進關聯企業和上下游企業集群發展,形成以主導產品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大力實施企業成長工程,研究和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加快中小微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支持骨干龍頭企業資本擴張,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2、堅持生態立市,提升生態城市競爭力

      堅持“綠色決定生死”的思維,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理念,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國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生態市。一是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三是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堅持預防與治理并重,強化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力度,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3、堅持文化榮市,提升文化城市競爭力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加快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建設文化強市。一是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二是保護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提高地域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加強黃石工業遺址保護和價值研究,申報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為世界文化遺產,積極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三是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積極扶持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大力培植文化創意、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4、建設智慧黃石,提升信息城市競爭力

      構建智慧城市信息網絡體系,積極推進“三網”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城市寬帶主干網絡,建設以光纖、3G/LTE網絡為主的傳輸骨干網。繼續實施村村通信息工程,提高農村網絡通信能力。加快新一代互聯網建設,統籌規劃和推進IPv6商用建設。利用“云計算”、“虛擬化”等先進技術,建立基礎資源綜合服務平臺,深化電子政務應用,構建智慧黃石政務體系。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科技、數字城管、環境保護等涉及國計民生領域信息化為重點,推進社會公共領域信息化。

      5、建設創新黃石,提升知識城市競爭力

      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進入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努力把黃石建設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一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培育發展創新主體,深入實施科技企業創業與培育工程,發展壯大科技型企業隊伍。完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和創新能力建設。健全技術創新體系,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二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升教育發展品質,全面普及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三是加強人才培養開發。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大力開發急需緊缺人才,建立重點領域人才開發協調機制,加快重點產業、行業的人才培養與開發。創新人才機制,完善人才投入機制,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保障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

      參考文獻

      [1] 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3[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 Douglas W,Larissa M: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the Road Forward,2000.

      [3] 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4] 廖遠濤、顧朝林、林炳耀.:新城市競爭力模型:層次分析方法[J].經濟地理,2004(1).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 誠信建設 總體構想

      對于一個現代文明社會來說,誠信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在我國,當前誠信建設形勢緊迫,任務艱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無論政府還是企業、個人,在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中其作用都不可或缺。高校作為思想文化的主陣地,在誠信建設上還缺乏總體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本文將對于高校在誠信建設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存在問題和總體構想談一些看法。

      一、高校在誠信社會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高校誠信是以高校及其教職員工和大學生為主體的誠信。高校誠信是誠信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明高校的重要標志,是高校社會影響力的關鍵。高校誠信在構建誠信社會進程中能發揮特殊的表率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高校在誠信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1.高校誠信建設有利于社會風氣的改善。誠信社會的建立、信用的構建,單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賴于社會組織和個人。高校具有特殊地位,其誠信研究建議會影響政府,可以促進誠信法律法規的制定。高校與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系,高校影響一個學生,往往會改變一個家庭。

      2.高校誠信建設有利于社會穩定。高校師生的思想往往走在社會的前沿,其行為直接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當學生因為高校的誠信而感到社會公平時,就會在心目中樹立起對社會的良好印象,從而有利于社會穩定。

      3.高校誠信建設有利于社會管理。如果高校誠信建設得好,有利于學生誠信意識的建立,將來踏上社會,他們將以誠待人,有利于社會誠信風氣的好轉。如果高校出現信任危機,就會動搖整個社會管理的基礎。

      (二)高校在誠信理論創新的探索作用

      1.高校在誠信倫理和誠信法制建設上有優勢。高校是新思想、新價值觀的創造高地。我國誠信問題的求解,誠信理論的創新,誠信法制的建設,要靠高校的具有科學研究能力的人才去探索和實踐,所以,高校誠信建設就是自覺承擔使命,為我國的社會進步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高校在誠信思想和誠信法制傳播上有優勢。高校是誠信思想理念的主陣地。高校的任務在于將誠信的傳統一代一代傳下去,促進人們思想的進步,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陣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誠信建設,有利于誠信教育的開展。

      (三)高校誠信對社會誠信建設的輻射示范作用

      1.高校要做守法誠信的典范。沒有棟梁,社會誠信大廈難以建立起來,所以,要建成一個誠信的社會,作為社會棟梁的高校誠信建設得好,可以通過率先垂范,促進社會誠信進行良性運行與健康發展。

      2.高校的誠信實踐對社會的其他組織有示范作用。誠信對大學生有著不一般的意義,因為它代表中國素質教育的程度。大學生誠信實踐對社會的人員也有示范作用。通過高校廣大師生員工的誠信實踐,對整個社會產生廣泛的輻射和示范作用。

      二、當前高校誠信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一,高校誠信建設理論和實踐缺乏前瞻性。高校誠信建設的重點應在誠信引導和失信預防上,也就是建立一個好的誠信制度和機制,引導人們主動誠信,減少失信行為的發生。目前在我國還缺乏誠信高校的總體構想,看不到具有前瞻性的失信預防。誠信高校的建立可謂任重道遠,主要原因是高校誠信建設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但我們應當看到,由于高校誠信問題的大量出現,社會開始對高校的誠信不信任,對高校評價在降低,這不但影響學校的聲譽和教育質量,高校對誠信建設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二,高校誠信建設思考缺乏系統性。高校誠信系統性建設是把高校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誠信問題,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應包括高校對社會的誠信和高校所有人員的誠信,內容包括管理服務誠信、教學學術誠信、學習考試誠信等方面的規范和制度建設。可操作性就是采用具體的、能夠被衡量的誠信模式來檢驗人們的行為,并對其行為有所記錄。

      第三,高校誠信建設實踐缺乏整體性。就目前的情況看,高校學生誠信建設有所突破,但教師、管理人員誠信建設缺乏。單單有學生的誠信建設是不完整的,也是很難真正實現的,因為一個人是否誠信與其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學校的誠信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失信對學生有負面的影響,而且影響很大。當前高校誠信建設不能缺少教師、管理人員誠信建設。

      第四,高校誠信建設研究缺乏指向性。從目前學界關于高校誠信建設研究現狀看,問題現象研究多,而實踐做法研究少。從所發表的專著和論文來看,研究現象和問題的很多,形成了泛泛的空談,對改進高校的誠信建設實際意義有限,而很少有學者提出可操作的誠信方案,目前只有學生的誠信檔案在個別高校實施。從研究來看,現在各高校的誠信方案實踐的做法幾乎都是針對學生誠信問題的,很少有人對實際效果進行跟蹤和進行規律性的總結,使一些嘗試性的做法難以推廣。

      三、高校誠信建設的總體構想

      (一)制定和完善高校誠信的法律法規

      制定高層次的誠信立法,目的是強化誠信的法律義務,而不單單是道德境界,使高校誠信領域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1.國務院應當制定學術誠信研究行為的法律規范。目前立法有知識產權法,還急需由國務院以行政法規形式制定并公布實施的《中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誠信研究行為規范》,適用于全國各類高校科學研究的教師和學生。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要避免高校師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自己摸索前進的尷尬。此前,由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制定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存在許多問題:一是不具有法律規范性質,只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學術契約,所以它對學者強制約束力遠遠不夠。二是內容簡單粗糙,規范性不強,沒有程序方面的規定。三是現在的規范散亂不系統。《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只能適用于人文社科學術研究,還缺少自然科學的學術研究的規范。針對科學研究的法規是:2007年12月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只有8個條款直接涉及科研誠信建設和規范科研不端行為。針對大學生的學術誠信問題又另行規定的《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恪守學術規范、幫助學生樹立學術道德,但這個行政文件不具有道德規范也不具有法律規范性質,僅僅是一個道德的號召。

      2.教育部應當修訂學生管理的法規。目前,高校管理及與高校學生有著密切關系的法律有:1981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其《暫行實施辦法》、1989年實施《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和1990年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就學位評定程序來說,關于研究生管理有1995年的《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從目前的規定來看,學位評定誠信、學生管理誠信的內容還沒有明確納入其中,比如考試作弊、成績造假等,教育部應將學生管理的法規進行及時修訂,從而有效地遏制學生失信行為的發生。

      3.制定調整高校與各服務公司關系的服務誠信法規。現在大學后勤社會化,在服務方面存在誠信缺失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不能提供優質服務上。另外,目前保護學校和學生的合法權益靠民法調整還不夠具體,比如學生權益在受到后勤服務的侵害時,學生向誰索賠,學校是否承擔責任等問題還不明確。

      (二)大力推進高校誠信教育

      1.誠信教育要從知曉誠信規范開始。首先全校師生應人手一冊誠信規范。知曉后還要做出承諾,承諾就是別人信任的開始,以此激發人們誠信的信心與動力。因為被人信任是有尊嚴生活的開始,過有尊嚴的生活,人生才有積極意義。所以高校的誠信教育要從讓高校所有人員知曉誠信規范開始。

      2.高校誠信教育要從教育者開始。教育者中教師的責任重大是誠信教育的重點,學生出現誠信問題,首先是老師有責任。現在的問題是一些教師本身就不懂學術誠信規范,自己不知什么是借鑒他人成果,什么是抄襲,如何教育學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解決老師自己的誠信問題,教育者要首先接受誠信教育。

      3.學生的誠信教育更不能忽視。對學生的誠信教育要注意務實性問題,在學術研究中避免學術失范可以舉例說明,什么是正確引用,什么是抄襲。將誠信教育與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法制觀教育相結合,力求讓大學生成為既是各個領域學術技能,同時具備誠信學術公民所必需的素質,只有這樣,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才有希望。

      (三)建立健全高校誠信檔案

      在高校誠信建設中,將高校的所有人員全員參與誠信建設是取得實效的關鍵,誠信檔案要人手一冊,誠信檔案的設計應在第一頁顯示高校師生的誠信承諾。但由于人員的崗位和職責不同,誠信的檔案的設計應有所不同。高校教師的誠信重點在于學術誠信和教學誠信。管理育人重點在于招生管理、考試管理、學生管理。服務人員重點在于提供已承諾的服務。對學生缺乏誠信則重點在學術誠信和考試、評優等方面。

      (四)積極建設高校誠信文化

      明禮誠信、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潛移默化影響廣大師生。開展各種校園誠信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誠信育人環境,可以增強高校師生誠實守信意識,可以促進師生嚴謹治學,可以樹立高校的良好形象。可以在每年的開學第一周定為誠信周宣傳誠信,將教師、學生誠信的典范進行大力宣傳,將學生誠信收到獎勵和不誠信收到懲罰的故事融入大學生的各種活動中。

      (五)建立和完善失信懲處機制

      目前,國家在高校的誠信處理上沒有統一的法律規定,各高校制定的處理規定有不統一的現象。所以教育部應統一立法,實現失信的投訴舉報、調查核實、監督監察、公開公示和懲戒處置的程序有法可依,特別要規定對不服的處理決定與訴諸司法救濟相銜接,避免失信處理定性為行政處分,只能通過申訴等其他途徑來解決,造成不能有效地保護其自身權益的問題,從而有失公開公平原則。

      總之,高校誠信建設復雜艱巨,任重道遠。國外的大學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我國的高校要想建成世界有一定影響的大學,需要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共同努力,還必須以遠見卓識和勇氣魄力推進實施,才能把高校誠信建設好。

      [參考文獻]

      [1]董婭.當代大學生誠信狀態研究報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范文第5篇

      關鍵詞: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教育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研究不斷深入,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仍亟待完善和發展。有的學者對近20年我國教育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資料的方法進行了研究,鄭日昌、崔麗霞選擇較有代表性的5種教育類雜志,即《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電視大學》、《課程、教材、教法》、《湖南教育》。然后從每種雜志1981至1998年每年刊登文章中,隨機抽取24篇(這24篇文章平均分配在每期里)共檢索文章2160篇。結果表明,大量的文章是解釋或綜述性的,實證性文章比例很低。總結經驗是我國教育研究的一大特點。教育經驗的總結雖然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教育科學畢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需要大量進行實證研究;思辨也必須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缺乏事實的亂發議論是科學的大忌。另一項研究是對16種教育科學核心期刊1999年的2098篇論文的調查結果,其結論是,目前我國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有92.6%是傳統的定性思辨方法。有7.4%的論文用量化方法,其中6.3%論文使用表格、百分比的一般量化方法。有少量論文應用方差分析、假設檢驗、回歸分析、一般函數等傳統定量方法。其他如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模型方法,以及系統科學方法,模糊數學方法和灰色數學方法,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至今極少有人使用。另外,研究者還指出,計算機技術雖已經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計算機似乎大多用于文字輸入和排版、用專用計算機軟件作數據處理、建模、分析的寥若晨星。

      重視定性研究是我國教育研究的傳統,可是教育科學如果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很難實現對教育規律的科學認識。因為定性認識,只是判定研究對象實體是否存在、結構如何、各要素之間具有何種聯結等。它往往是認識事物的開始,具有某些相對性與局限性。首先,它缺乏定量化的嚴格的觀察、測量、統計、計算和表述,不能對特定事件給出嚴格的描述、說明、解釋和闡述。所以,它僅僅是給出某種研究的大致方向或趨勢,具有不確定性。其次,它不具有嚴格的操作規則或實踐規則的約束,因此,研究結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在主題、對象、時間、空間和條件等各個因素之間均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從而強化了研究者的背景知識對分析結果的“污染”,具有不精確性。再次,定性分析是以經驗描述為基礎、以歸納邏輯為核心的方法論系統,它的推理缺乏嚴格的公理化系統的邏輯約束,因此,在它的前提和結論之間可能不存在邏輯的必然性,即其結論往往具有或然性。

      由于定性認識具有上述局限性和相對性,故在定性認識的基礎上,應該對事物進行定量認識,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清晰、準確、普遍的認識。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測定對象目標的數值,求出其與各相關要素間的精確的經驗公式。它是一種具有確定邏輯結構的認識,這些邏輯結構的不斷展開就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實現。任何事物都同時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因此,事物的認識既需要定性認識,又需要定量認識。對于任何科學研究領域來說,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可以說是兩種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們也是兩種互相補充的分析方法。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性質的差異,在不同研究領域和研究項目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問題是教育科學研究領域重復性的定性分析有余,定量分析則明顯不足,當與其它社會科學領域相比時,這一點表現的尤為明顯。筆者認為,由于我們過分地依賴定性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教育科學研究處于一種理論薄弱或缺乏科學理論的狀態。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一種理論應該包括一系列基本的前提假設,在此前提假設下,進行一定的邏輯推理,得到可以用事實或實驗來證明或證偽的結論。在理論研究中,“要杜絕無謂的推測,就需要我們最終把理論考察拿出來與真實現象進行比較。”這種驗證或許依賴于直接事實,或許依賴于該理論所附帶的邏輯結果。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作為一種天體理論,其正確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證據在于,人們曾經根據它成功地預測了太陽系中未知行星的存在,并正確地預測出它們的運行軌道。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對現實提供一種合理和更強有力的解釋,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有關事實和現象,并在需要的時候預測事物和過程的發展變化,以提高我們的判斷和決策的質量。然而,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很少有什么理論是能夠被事實證明或證偽的,我們見到的大多數教育理論,只是一些不精確的分類法、眾說紛紜的界定、對事實的羅列和對原因與影響的分析和猜測。教育科學刊物上的理論文章,基本上是對個案和某個問題的“就事論事”的分析描述為主,經驗和感性判斷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實,我們在教育理論刊物上讀到的一些文章,它們的可取之處并不在于其思想與研究方法上,而在于其文字風格上的成熟。這種狀況不僅僅局限在教育科學,其它社會科學領域也是普遍存在的。這些表述在很多人看來可能有些刻薄,但是所陳述的事實和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對教育問題進行分析,需要有兩個基本的前提,一個是對基本事實和基本數據的準確了解,即事實與數據的前提;另一個是根據分析的目的采用和選擇的分析方法與分析手段,即邏輯與技術手段的前提。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經驗事實與材料比較豐富,而邏輯分析與技術手段相對不足。特別是,有許多教育現象的比較研究,只是材料與事實的堆砌和對可能的原因與影響因素的主觀羅列。它們與其被稱作是對教育問題的比較研究,不如說是對基本文獻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的結果。

      1971年2月,哈佛大學的卡爾?多伊奇和兩個同事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列舉了從1900年到1965年的62項“社會科學方面的進展”。在他們的研究中,引人注意的是:早期的成就全部都是理論性的和定性的。而后來的成就,或者甚至早期發現的后來發展,都主要是數學和統計方法的革新,或者是由定量分析推導出來的理論。可見,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突破性成就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定量研究或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接合。數量化研究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趨勢,特別是統計學和模型方法的發展及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加速了這種趨勢。對于這種趨勢,教育研究領域也不能例外。采用數量化的手段,能夠加深我們對許多教育問題的理解,使模糊的認識清晰化,并能夠更準確地揭示和描述許多教育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從其社會作用看,定量研究有助于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提高決策質量。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人來說,掌握程度不同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發展數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方面。進行定量分析,常常可以消除一些無謂的爭論,或者使人們對問題的討論具有共同的基礎。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量化分析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通過它得到更準確和更有效的定性結論,以深化人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優化教育決策。教育科學研究的定量化是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方法論思想。它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是因為:

      (1)教育科學數量化分析是教育科學成其為科學的重要標志。數學是研究數量與形式的工具,而成熟的科學都致力于揭示研究對象之間的數量的或形式的關系。只有在一門科學能對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基本規律做出數學的(定量的或形式化的)描述之后,它才能算是一門精密的科學。教育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并不能否定它的研究對象的某些內在規律也必然通過量的關系存在,考慮到人的思維的特點,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教育現象的高度復雜性,教育科學可能更需要定量分析方法。至于采用哪一種數學形式則是具體的技術問題,它由具體教育現象本身的性質和研究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

      定量關系或形式關系的分析,司以使教育科學改變以往對教育的表層現象進行描述,而很少揭示教育現象的內在深層結構的習慣。教育科學家們力圖像自然科學家那樣采用經驗的研究程序,通過對可觀察的教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解釋,建立可以接受實際檢驗的理論,這就往往意味著將各種解釋事物因果關系的命題做出定量的或形式的表示,然后在數學系統的框架下對它們進行檢驗。

      (2)教育科學數量化分析反映了社會對教育科學科學性的迫切需要。這種需要是伴隨著工業文明的成長,社會的全面發展,教育組織復雜程度的增加而加強的,因為社會的發展、變化越深刻和微妙,教育組織越復雜,我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判斷和決策就越依賴于對基本情況的準確了解和對未來變化的可靠性更高的預測,這也需要教育科學理論更加實用化和精密化。這種客觀需要的存在迫使教育科學工作者盡量采用更好的定量研究方法來幫助提高教育理論的準確程度和實用程度。

      轉貼于 (3)教育科學數量化分析是多學科綜合研究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現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各學科都在融合,向綜合化邁進。由于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表現出卓有成效的作用,于是,它的成功喚起并鼓舞了自然科學家在自然科學之外的其他領域做出各種嘗試,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由于各種原因,自然科學家與數學家也經常涉足于教育科學領域,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科學工作者越來越關心一些重要的教育問題,如教育投資、教育成本、教育預測、教育規劃、教育決策、教育發展戰略等等。他們出于各種目的,以各種形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教育科學工作者與他們分享了許多重要的思想成果和研究方法,如控制論、系統論等等,這些思想方法的介入,使教育科學的許多領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最近幾十年來,科學研究一種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自然科學、系統科學的新理論一旦形成,包括其創始人在內的科學家們競相把新理論推廣應用到社會科學包括教育科學研究中,所謂交叉研究已經蔚然成風。特別是,在這一潮流中最突出的是被稱為“非線性科學”中出現的一些新理論,如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渾沌科學和分形理論等等。很多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認為,把這些理論推廣到社會現象的研究中,是對它們的普適性和深刻程度的證明。由于當代自然科學(包括系統科學等)在相當程度上是數學化的,它們不但對“數”,而且對于關系、結構、次序、演化的研究也發展了很好的定量研究手段,所以,當許多新理論把教育現象作為它們的應用對象時,自然科學也就把定量研究的一些新手段帶入了教育科學研究之中。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對定量研究的強調,并不是說定量研究能夠代替定性分析,而且基本上不會有人持這樣的觀點。定性認識與定量認識在基礎、形式、結構和功能方面是存在差別的。從本質上說,它們是以方法論的形式展開了兩種不同的研究綱領和兩種不同的認識論框架。從技術上講,則是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采取了不同的解題方式。即使在自然科學中,對力、電場和磁場的某些性質的認識和對原子結構的認識也都是定性問題,只不過對這些性質的結論要經受嚴格的實驗檢驗,在化學、生物學、地理學中,定性研究也是很重要的。要有效地運用數學方法從事科學研究就必須對研究對象在質上的特點有一定的理解。沒有高水平的定性理論,定量研究只不過是盲目的數字游戲,即是在自然科學中,定量分析的方法也只有在與良好的定性分析結合在一起時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事實上,有效的理論大多是能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合理地結合起來的理論,而要使定量分析研究與定性分析研究很好地結合,根本的出路是讓研究人員對兩種方法都有一定了解。

      在科學發展歷程中,教育科學在數量化研究的發展方面遠遠落在自然科學后面。甚至落在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等其它社會科學后面。這種現象主要是有以下原因造成的:(1)教育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使得數量化研究所面臨的困難較大。(2)擔心某些人為數字而數字、片面追求高深數學技術的傾向會使一般人難以判斷各個計算步驟的有效性,他們認為即使是簡單地用數學關系來表示各種教育現象,也可能使人忘記被數字掩蓋起來的實質發現內容。

      與自然科學中的量化相比,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量化確實面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這些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I)對軟指標量化的可行性。例如一所中學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動機、農村小學教師的苦惱、大學生所關心的問題等等。很多教育科學的研究人員因此而否定量化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否定對這些因素進行量化的可能性,這種觀點無疑是片面的。應該說,要使這些因素量化的準確程度達到類似于自然科學中的量化所達到的水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對于具體應用來說足夠有效的量化是可能的。例如,我們知道,“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一個很難把握和衡量的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仍然通過考試的方法來對其進行衡量,而且,量化的結果也被社會較為普遍地接受,并被作為很多決策的重要依據。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體操比賽時的動作評分,音樂、美術學院對學生作品的分值和等級評價等等。

      (2)數據的不可重復性。由于教育現象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性,使得我們對于獲得的很多數據,不能夠再回過頭去作嚴格的檢驗,也不能夠通過可控實驗,來發現數據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而在物理學中,當我們測量某一物體的長度時,常常可以通過測量多次,取測量數據的平均值等方法來減少和控制測量誤差。在教育科學的測量中,許多類似的成熟方法難以借用。教育現象的這一性質要求我們在使用有關數據時,需要加倍小心。

      (3)定義的不確切性。自然科學中量化的主要是一些有確切規定性,并具有客觀基準的量,如長度、溫度、時間、速度等等。而教育科學中的許多量,在界定上是含糊的。有些量即使在界定上是清晰的,在具體統計時也難以掌握。嚴格地講,在教育科學中,要杜絕在分類與測度真實現象時產生不確切的定義是不可能的。這不僅是我們的實物測度技術不夠精確,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因為我們對所使用的測度方法給不出確切的描述的緣故。對此我們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假設我們要測量我國大學畢業生的質量,我們立刻碰到的困難是“大學生的質量”這個概念不是準確的概念,不同大學相同專業的畢業生質量并不相同,同一大學不同專業的畢業生質量也不相同,這樣對它們的數量尺度的內容就會產生爭議。我們最終即使給出了一個量化值,這一量化值在精確程度上也成問題,因此,在具體使用各種量值的時候,我們應該了解這些值是如何測定的。

      (4)其統計口徑的不一致性。對于自然科學中的大多數問題,在統計口徑上基本是一致的,在統計標準上的爭議也少得多。對于教育研究中的很多指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教育部以及各個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統計數據,具體選用哪一個數據,由采用這些數據的人來選擇。

      (5)統計過程中的時差性。例如,對于大學生在校人數的統計來說,它所反映的應該是某一時點的數據,但是,實際的統計過程的周期很長,各所學校呈報數據的時間是不一致的,而由于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又處于不停的變動過程中,因此,實際的數據并不能夠真正說是某一較短時間段的數據。這也對教育科學中的許多基礎數據的準確性造成了不利影響。

      雖然對教育現象進行量化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但是,對于進行量化分析的重要性,學術界還是存在著比較普遍的共識。事實上,進行量化的困難與是否量化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殷伯明等.教育系統動態測評方法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83—184.

      [2][挪威]T?哈維爾莫.經濟計量學的概率論方法[M].商務印書館,1994,(5).

      [3][美]丹尼爾?貝爾.當代西方社會科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avtt亚洲天堂|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不卡|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精品 美利坚 |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亚洲ä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视频|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免费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情综合五月天|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