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頸椎病中醫治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頸椎病; 中西醫結合; 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 R6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255-01
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間盤本身退行性病變及繼發的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而出現的臨床綜合癥候群,又稱為頸椎綜合癥。臨床表現為頸部不適,頸部活動受限,頸部疼痛,且向肩、背、前胸和手臂放射或有酸、麻、脹感。有的患者尚有肢體麻木、無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及視力、聽力、記憶力下降,精神不整,心動過速,吞咽困難等癥狀。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椎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共124例,病程6個月-2年不等,均有不同程度頭痛、頸項僵硬、眩暈、視物不清、肩背酸痛、手臂麻木、耳鳴等癥狀。其中,男性59例,女性65例;年齡26歲-75歲,以暈為主要表現者83例,以頭痛為主要表現者41例;頭暈伴耳鳴及聽力下降者38例,頭暈、頭痛伴惡心、嘔吐者56例。經X線拍片檢查,本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椎曲度改變、不穩或骨質增生。而且,壓頸試驗或上肢牽拉試驗陽性。尚可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擾。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者23例,神經根型頸椎病者72例,脊髓型頸椎病者18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者11例。
2 治療方法
2.1 中醫治療 患者口服頸復康顆粒(承德頸復康藥業生產),每天2次,每次2代,溫水沖服,15天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
2.2 西醫治療 靜脈滴注20%甘露醇125ml-250ml,每天1次,連用7天后停藥;同時,口服復合維生素B,每次2片,1天3次,連服15天為一療程;雙氯芬酸鈉片(德州德藥)每次2粒,必要時口服,視疼痛程度而定;嘔吐嚴重者,適當補液。
2.3 注意事項 保持正常飲食,避免食用咸寒粘膩之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情;保持良好睡姿和坐姿;避免風寒,控制咽部感染;嚴重消化系統潰瘍及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原有癥狀消失,各項指標正常,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隨訪3個月無復發。顯效:原有癥狀體征明顯減輕,經隨訪癥狀無加重;有效;原有癥狀體征減輕,發作頻率較少,發作持續時間較短。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1)脊髓型,此類型病人進行手術比例較高。(2)神經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過牽引療法等非手術治療治愈或明顯好轉。(3)椎動脈型,大多數病例都可以通過牽引及頸部制動等非手術療法治愈或明顯好轉。(4)交感神經型,絕大多非手術可治愈。(5)混合型,針對具體情況,多數的病人都可以經過非手術療法治愈、自愈或明顯好轉。
頸椎病診斷依據:
1.頸部有慢性勞損或有外傷史,在患者后頸部觸診檢查,可發現部分患者上頸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壓痛。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雜音。發病時頸部功能活動受限。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于頭頸部改變引起眩暈、惡心、頭痛,或視力減退、耳鳴、耳聾、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如長期供血不足,可出現小腦及大腦枕葉損害的癥狀(腦性輕癱、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復雜的中樞神經損害癥狀)。3.位置性眩暈或性摔倒?患者作頸部幅度較大的旋轉、后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或性摔倒;壓頭試驗陽性。4.頸椎正側斜位X線片顯示,患椎可有病理性變化或旋轉性移位。排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等疾病。5.其它檢查?如腦血流圖、肌電圖、心電圖、血脂、眼底、尿等檢查,必要時作椎動脈造影。頸椎病的常見中醫治療有理筋手法,內服以及外用活血舒筋中藥、牽引治療、練功做頸部活動以及藥枕療法。藥枕療法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治療手段之一,具有簡易、方便、有效的特點。傳統中醫學認為,人的頭頸除經脈網羅密布,穴位龐雜,久臥藥枕,利用睡眠時頭部的溫度,促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散發出來,緩慢持久的刺激經穴,可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唐代孫思邈《千金藥方》載有:“治頭項強不得四顧方,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內囊中枕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綠豆甘寒無毒,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清代劉灝《廣群芳譜》載:“決明子作枕,治頭風明目。”藥枕療法的治病原理主要源自于如下幾個方面:經絡調節?經絡具有聯系臟腑和肢體的作用。頭頸部位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人體全息胚,大部分經絡在此循行、經過,許多腧穴也在此分布。藥枕療法就是利用機械和藥物等多種刺激,進而激發頭頸部位的經絡腧穴之氣,促進感傳,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
[關鍵詞] 神經根型頸椎病;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681.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10(b)-056-01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多發病,根據臨床癥狀大致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約占60%。為進一步提高療效,筆者將8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分別采用手法、西藥加中藥治療和手法、西藥治療的方法,進行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均為我院骨傷科門診病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40.38±13.20)歲;對照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1.63±11.86)歲。兩組病程均為1.5個月~25年。所有病例診斷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并經CT或MRI確診。8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C2~C3 17例,C3~C4 15例,C4~C5 19例,C5~C6 12例,C6~C7 18例,C7~C8 7例,各部位發病均衡,手法、西藥加中藥治療作為治療組,手法西藥治療作為對照組。病例中年齡、性別、發病部位分布均衡具備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1.2.1手法和西藥手法采用王燮榮[2]現代整脊手法中的臥位成角定點復位法。患者平臥位,醫者雙手頜-枕牽引,持續數分鐘,成角調節;上段(C1~C2):略低頭(0~15°);中段(C3~C5):輕度屈頸(15°~35°),下段(C6~C7):中度屈頸(35°~50°),令患者輕輕側向轉頭至最大限度。術者一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輕輕定位于患椎橫突部(勿須用力按壓或推頂),另一手扶持下頜,雙手協調調整屈頸度數,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會感到受力支點),再將下頜繼續向一側輕巧用力,頓挫旋轉,并向后上方輕輕提拉一下,即可聞及“咔嚓”聲響(拇指下可同時有關節滑動到位之感覺),復位即告成功。西藥采用消炎鎮痛脫水藥[3]。
1.2.2 治療組配中藥自擬處方:葛根20 g、桂枝15 g、芍藥15 g、羌活20 g、姜黃20 g、當歸20 g、黃芪20 g、赤芍20 g、防風20 g、秦艽25 g、伸筋草25 g、甘草10 g,蜜炙20 g,年齡大者加杜仲20 g、續斷20 g,每日1劑。
1.3 療效評價
治療3 d、1周、1個月、3個月后進行隨訪,觀察療效。療效評價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治愈:上肢、項背痛消失,椎旁壓痛并放射痛消失,頸椎、上肢活動自如,能恢復原工作和勞動;有效:項背、上肢痛明顯減輕,椎旁壓痛基本消失,頸椎活動改善,上肢活動基本正常,能從事一般輕體力勞動;無效:癥狀及陽性體征無改善。
2 結果
治療組48例中,痊愈41例(85.4%),有效5例(10.4%),無效2例(4.2%);對照組40例中,痊愈25例(62.5%),有效8例(20.0%),無效7例(17.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治療組治療3 d后癥狀改善者45例(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椎間孔壓縮試驗陰性)占93.8%,46例(95.8%)治愈和有效的患者,治療1~2周后癥狀消失或部分消失,而2例無效患者均為5歲以上患者,2個月后2例作MRI檢查示:頸椎間盤突出,椎間孔變小。對照組40例治療3 d后癥狀改善者31例(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椎間孔壓縮試驗陰性)占77.5%。治療組療效好,顯效時間短,治療3 d后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采用手法、西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雖有顯效快、疼痛消失快的優點[4],但西藥副作用大,患者上肢項背部的麻木很難解除,并且復發率很高,筆者通過臨床觀察和研究總結出手法、西醫再配合中藥治療,既減少西藥用量,減輕毒副作用,同時患者項背上肢的麻木也能解除,并且復發率低,采用中藥組方風勝濕,益氣和營,解肌舒筋,治風濕痹痛,肩項臂痛,手足麻木,加補肝腎,強筋骨,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王燮榮.王燮榮現代整脊手法[J].世界骨傷雜志,2005,1(1):133-135.
[3]張伯勛,王巖.現代頸肩腰腿痛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69.
[4]吳鐵強,蔣剛.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9):96-97.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癥,常見于中老年人,現有年輕化趨勢。是由于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后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血管等交感神經而引起的一組綜合癥狀。頸椎病在我國發病率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統計表明,年齡大于40歲者40%以上會產生頸椎病變,這類患者輕則常常感到頭、頸、肩及手臂麻木,重則可導致肢體酸軟無力,這一系列癥狀對患者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臨床中頸椎病的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多數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加強臨床診療研究對于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具有積極意義[1]。為觀察中醫針灸治療頸椎病的臨床效果,選取2016年1月-6月間在我科進行治療的頸椎病患者42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臨床報告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一般材料 選取2016年1月-6月間在我科進行治療的頸椎病患者42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經過臨床CT和MRI檢查確診為頸椎病,根據入院時間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1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37歲,平均47.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是以西醫常規治療:予以天麻、長春西丁、血塞通、七葉皂甙鈉靜脈滴注對癥治療;研究組實施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以針灸、拔火罐治療:針灸穴位主要患者雙側頸夾脊、風池、風府、百會、翳風[2]為主,針刺手法以毫針刺為主,采用平補平瀉法,做到嚴格消毒,快速進針,深度2.5寸,角度30°,以該穴位產生酸脹感為宜,每10分鐘運針一次,留針時間為30分鐘,針后加拔火罐、紅外線、低頻治療治擬活血通絡、化淤止痛。
3.療效評價 參照衛生部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診斷療效標準制定[3]:治愈:肢體麻木消失,活動功能恢復。顯效:麻木減輕,活動功能有效完善。有效:麻木減輕,活動功能尚不完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出現加重傾向。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并對其前后頸椎功能進行對比評分。
4.統計分析 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
2.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2%優于對照組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病,癥狀反復發作,該病在中醫中屬于弊病范疇,證屬氣滯血瘀型,因長期低頭工作,氣血虧損,日久則導致頸項部血脈不暢,經絡不通,無以濡養血脈,以致骨質不堅,頸椎及椎間盤退化、變性,日久必傷頸部氣血,血瘀氣滯,脈絡不和,氣血不暢,不通則痛,導致頸項部不適、肢體麻木等癥狀,本次以中醫針灸為主,輔以拔火罐、紅外線、低頻治療,治擬:活血通絡,化淤止痛,減輕患者受累情況[4],對其頸椎功能的恢復有著積極效果,且安全可靠,是臨床治療的優秀手段。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治療頸椎病,療效顯著,安全可靠,適宜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建,熊剛.針灸推拿治療頸椎病[J].中外健康文摘,2014(2):113-114
[2] 何月蓮,甘志芹,林秋煒等.78例頸椎病的臨床護理與康復指導分析[J].中醫醫藥指南,2015(20):189-190
【關鍵詞】 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藥;藥理研究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由多種原因引起椎動脈受壓和發生彎曲、痙攣或伴有椎動脈粥樣硬化及轉動牽拉椎動脈時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是頸椎病中的一種常見類型,頸椎病患者中40%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其發病率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1]。中醫多以“眩暈”病論治。目前對本病的治療方法很多,但因其發病機制復雜,尚缺乏統一的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統計方法存在差異,所以各種療法的治療效果多有不確切因素。近年來隨著中醫藥治療本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本病的治療已有較大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現將本病的研究現狀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祖國醫學“眩暈”范疇。歷代醫家多認為本病多為本虛標實,以虛為主,主要夾風、火、痰、瘀等。“眩暈”一證,最經典的論述始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主張應從風火立論;金·劉完素的《河間六書》有“風火皆陽,陽多兼化,陽主乎動,兩陽相搏,則為之旋轉”的論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無痰不作眩”;明·張介賓《景岳全書》中說“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
2 辨證分型
本病多因頸部慢性軟組織勞損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的衰老,肝腎精虧,筋脈、骨與關節失去濡養而發生退行性變,痰瘀內生致經絡阻滯、脈道不通、髓海失充、肝風內動、風火上擾神明而出現。其病因病機復雜,各醫家辨證分型也各有千秋:趙定麟[2]將其分為痰濕中阻、痰瘀互結、濕熱內擾、氣血虧虛四型,分別予以半夏白術天麻湯、血府逐瘀湯、溫膽湯、益氣聰明湯加減治療;李飛躍等[3]總結名老中醫李國衡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經驗,辨證分為腎虛肝旺型、氣血兩虛型、氣虛瘀滯型、痰濕阻滯型,分別用益氣通脈湯、加味八珍湯、補陽還五湯、溫膽湯等治療,療效顯著;梁曉星[4]以痰熱內擾證、肝腎陰虛證、肝陽上亢證分別診治,分別以澤瀉湯和黃連溫膽湯、杞菊地黃丸加減、建瓴湯加減辨證治療,臨床效果滿意;潘之清[5]將其分為肝陽上亢、痰濁中阻、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痰瘀互阻五型,分別采用羚羊鉤藤湯、半夏白術天麻湯、八珍湯、金匱腎氣丸(或知柏地黃丸)等治療。
3 臨床驗方報道
王擁軍等[6]將53例CSA患者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連用20天,治愈39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22%;熊昌源等[7]以鉤藤飲加葛根為主隨癥治療肝風上擾證;湯正蓉[8]以天麻鉤藤湯和杞菊地黃湯加減治療頸性眩暈,效果滿意。蔣紅玉等[9]對63例CSA予以芪棱湯(黃芪、桑椹子、天花粉、三棱、水蛭等)治療,總有效率達95.24%。鐘冬梅[10]用加味黃芪桂枝湯治療CSA 41例,總有效率92.68%。楊篤權等[11]用定眩沖劑治療CSA 220例,治愈率61.6%,有效率98.6%。金卓祥[12]認為頸性眩暈又稱椎動脈型頸椎病,用自制暈乃停口服液治療,以天麻蜜環菌片作對照,結果表明,治療組的中醫證候總有效率94%,優于對照組的80%,而且治療組在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液流變學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吳緒祥等[13]運用烏龍丹(黃芪、川芎、制首烏、地龍、葛根等)治療CSA,效果滿意。田偉明等[14]應用自擬止眩湯治療CSA 161例,對照組用頸復康沖劑治療139例,結果前者總有效率為98.13%,后者總有效率為86.33%,二者有顯著差異。姚天源[15]用通痹定眩湯治療CSA 349例,結果:治愈212例,顯效96例,有效3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達97.99%。
4 中藥藥理研究
4.1 中藥對微循環的影響 以往認為頸椎病骨贅不除、椎間失穩不解決,將持續對椎動脈形成刺激或壓迫,癥狀則難以緩解,然骨質增生、椎間失穩與臨床癥狀并不呈正相關,頸椎病臨床癥狀出現,并不僅僅是單純的機械性刺激或壓迫神經、血管或脊髓。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橫突孔、椎管、椎間孔與相應組織間都有一定的間隙,一般都難以真正壓迫血管、神經或者脊髓。僅極少數病例系增生組織對椎動脈形成壓迫,影響椎動脈血流量。但骨贅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充血水腫可使管腔狹窄,從而使血管、神經或脊髓組織受到壓迫而發病。現代研究表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微循環有明顯障礙。而中藥可以通過活血化瘀、除濕通絡等方法改善微循環,消除局部充血水腫,改善局部化學環境,有利于癥狀的緩解。王易虎等[16]以頸痛寧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并設對照組,分別測量其動脈管徑、血流量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結果表明頸痛寧對擴張血管有明顯作用,能擴張椎動脈管徑,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流量增加,并能顯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和紅細胞電泳時間。
4.2 中藥對血液流變學影響 現代研究發現,頸椎病患者紅細胞壓積、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明顯增高,紅細胞電泳減慢,血液呈濃黏、凝聚狀態且血液黏滯度增高致血流速度緩慢,單位時間內血流量變小,椎動脈單位時間內血流量變小可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可引發頸椎病或加重頸椎病病情,故通過對血液流變學的改善入手,亦是中藥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之一。韓紀舉等[17]對白花丹參的臨床藥理研究表明,丹參具有明顯的抗血小板黏附凝聚作用,并具有降低血黏度功能。郭萬等[18]以桃仁、紅花、丹參、川芎、三七、膽南星、天竺黃、半夏為主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現患者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均降低。郭彥等[19]對川芎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可以改善微循環,使其管徑、流速、流量、毛細血管數等方面有明顯改善,尤其以微動脈最明顯。現代藥理研究[20],白術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加血液循環;天麻可使腦血流量增加,降低血管阻力。半夏白術天麻湯可改善腦供血,是治療眩暈的良方。陳健[21]用補陽還五湯治療頸椎退變性眩暈,患者紅細胞壓積、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血漿黏度、各切變率時的全血表面黏度、紅細胞電泳時間均低于服藥前;顧麗貞等[22]用體外血栓形成儀觀察到仙鶴草水煎酒沉制劑在33.33~93.33 mg(生藥)╱ml濃度范圍內,對家兔體外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表明他對血液的高凝傾向可能會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張明發等[23]研究表明羌活水煎醇沉溶液濃度為0.1 g/ml時可抑制離體兔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血栓形成和血栓增長速度,使體外血栓形成時間延長。
轉貼于
4.3 中藥對椎動脈血流動力學影響 椎動脈是椎-基底動脈系統的主干動脈,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中,由于頸椎失穩,椎間盤向側方突出、鉤椎關節、骨刺等直接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動脈痙攣,或在椎動脈硬化基礎上,上述突出或增生物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導致發作性眩暈、視物障礙等一系列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研究證實椎動脈頸椎病患者血流峰值低于正常人,故擴張椎動脈、增加椎動脈血流速度,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有很大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24],葛根對微循環障礙者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能增強微血管運動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管流量,使毛細血管網開放明顯、血流加速,黃芪的現代藥理研究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及消腫功能。改善了椎-基底動脈的血液供應,達到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椎動脈型頸椎病在臨床發病率較高,且大部分患者病史較長,經過系統保守治療癥狀多能緩解,祖國醫學在治療CSA上有一定優勢,應用中藥治療CSA臨床多有報道,但實驗研究較少,應用現代醫學的藥理實驗研究方法,進一步證實了中醫中藥在治療CSA的可行性,且逐漸成為保守治療CSA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中醫中藥治療仍有它的局限性,對頸椎失穩、橫突孔明顯狹窄壓迫血管引起的臨床癥狀療效較差。因此,努力發掘祖國醫學寶庫,將傳統醫藥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以彌補單純應用中藥治療方面的某些不足之處,提高臨床療效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馮世慶,楊明杰,孔曉紅,等.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漿內皮素變化.中華骨科雜志,1997,17(6):38.
2 趙定麟.現代頸椎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355-356.
3 李飛躍,李中偉.名老中醫李國衡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經驗.中醫正骨,1996,8(3):20
4 梁曉星.辨證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60例觀察.河北中醫,1994,16(4):10.
5 潘之清.實用脊柱病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58-259.
6 王擁軍,王志恒.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53例.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20(2):166-167.
7 熊昌源,劉松林.天麻鉤藤飲加葛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1例.湖北中醫雜志,1996,18(5):20.
8 湯正蓉.頸性眩暈合并糖尿病的診治.中醫正骨,2001,13(6):15-16.
9 蔣紅玉,曹平.芪棱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觀察.中醫研究,2003,16(6):23-24.
10 鐘冬梅.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觀察.中國中醫雜志,2006,15(10):1084.
11 楊篤權,張延剛.定眩沖劑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2,8(1):45-47.
12 金卓祥.暈乃停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實用醫學雜志,1998,14(3):216-217.
13 吳緒祥,鐘洪.烏龍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75例臨床觀察.湖北中醫雜志,1999,21(10):465.
14 田偉明,王文智.止眩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中醫藥學報,1998,6:36.
15 姚天源.通痹定眩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49例臨床觀察.福建中醫藥,1999,30(2):8.
16 王易虎,郭健生,牟翔.頸痛寧沖劑治療頸椎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1(6):343.
17 韓紀舉,趙曉民,焦鵬,等.白花丹參對小鼠血小板粘附功能及血液改變的影響.中藥材,2007,30(6):699-701.
18 郭萬,馬濤,盧玉新.血液流變學檢查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中的意義.天津中醫,1998,4(15):80.
19 郭彥,董蕾.半夏白術天麻湯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梅尼埃67例的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雜志,2006,14(5):309-310.
20 廖錦川.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36例.遼寧中醫雜志,2004,31(11):961.
21 陳健,趙忠棋,周君富,等.頸椎退變性眩暈患者的血液流變變化及加味補陽還五湯對其治療作用的研究.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5,3(1):4.
22 顧麗貞,張百舜,張潤珍.仙鶴草對家兔體外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中國中醫藥科技,1995,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