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可視化教學論文

      可視化教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可視化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可視化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1.知識文化

      科學知識是人類認識自然過程中的理論性成果,是科學與文化在觀念層面上的直接關聯部分。若把其他文化要素比做科學文化的血肉,則知識文化要素為科學文化的骨架。知識文化要素是科學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他文化要素的載體。化學課程中的知識文化要素主要是化學學科知識,包括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識、實驗知識等等。

      2.技術文化

      技術文化是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的操作性成果。技術文化離不開知識文化的理論支撐,是建立在科學理論知識基礎上的一種生產性文化,對人類社會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化學課程中的技術文化要素主要是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高中化學選修模塊《化學與技術》是化學技術文化的集中體現。

      3.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是對過去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事實、進程進行記錄、詮釋和研究的一種文化。歷史文化中包含著人文、哲學、科學、倫理道德等多種亞文化,可為現今及未來遠景提供參考依據,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化學課程中的歷史文化要素主要是各種化學史,如化學家們的事跡、與化學相關的發明、發現、發展和生產的歷史等。

      4.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的文化,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生命與自然環境及其之間的關系的認識的文化。自然科學中融入生態文化的意義在于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的雙面性,培養正確的科學觀。化學課程中的生態文化要素主要是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化學知識,如礦物資源的開發、化學變化對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影響等等。

      5.藝術文化

      藝術文化區別于人類其他亞文化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審美價值,除此以外,藝術文化還具有認識、教育和陶冶等功能。讓學生在滿足審美需要的同時,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通過藝術文化,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潛移默化地引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深刻變化。化學課程中的藝術文化要素主要是與化學相關的美的存在,如生態環境美、科學精神美、化學美等。

      6.倫理道德文化

      倫理道德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自愿接受的內在的價值理想,二是遵循內在價值理想的外在的行為規范。科學文化所蘊含的倫理道德以及所表現的價值理想和行為規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化學課程中直接屬于倫理道德文化范疇的材料較少,一般隱含于生態文化、歷史文化中,如化學家獻身于科學事業中所體現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化學與環境的關系中所體現的倫理道德觀等。下面以魯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為例,列出教材中所含的部分文化要素(因教材中的文化要素都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呈現,故表1中未列出知識文化要素)。

      二、文化視角下化學科學素養的培養途徑

      在“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1]的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新課程教材加強了人文與科學的結合。人文文化作為滿足人精神世界需要的文化,與科學文化相融合的目標就是強調化學學習不僅是獲取化學知識,更要接受化學的科學精神、思想的熏陶,塑造科學品質,提升科學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

      1.創造豐富情境,凸顯STSE教育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自然科學。STSE教育是在人類生活的背景中將化學科學與技術、社會、環境的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其實質是融知識、技術、生態、藝術、倫理道德等多種文化為一體的“多元文化教育”。通過STSE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了解化學與技術、社會、環境的聯系,還能讓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STSE教育也是在科學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讓學生在處理復雜問題時運用化學知識權衡利弊并做出恰當的選擇,感悟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以說,STSE教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學知識可承載的STSE內容,將具有類似STSE教育價值的不同的化學知識內容,用類似的設計思路組織教學,使學生分析、解決同一類實際問題時能形成正確的角度、思路和觀念。例如在學習氮及其化合物時,先是在自然界的背景下呈現氮元素的存在及循環,然后是具體代表物的性質,再到應用物質性質分析解釋環境問題。那么在學習硫及其化合物時同樣采用自然界物質性質社會、環境的模式組織教學,就能讓學生主動建構同一類實際問題的分析角度、思路和觀念。[5]

      2.融合歷史文化,塑造化學科學品質

      化學史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一部分,它以各種各樣的學科知識和科學史知識為載體,呈現了化學科學在人類歷史中的發展軌跡,展現了人類在化學科學研究上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在化學教學中融合化學史教育,讓學生在歷史背景中學習科學知識,既能讓學生在科學發現、演變的基礎上,更準確地理解化學知識,又能在化學史蘊含的科學態度、精神的熏陶中,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合理、恰當地融入化學史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既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又讓學生沿著前人思維活動的足跡,體驗科學思維方法,受到科學精神熏陶。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化學的歷史文化素材,尋找合適的切入點,讓不同類別的化學史充分發揮不同的教育作用。例如:利用化學家的故事,可以培養學生求真求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如舍勒發現氧的故事、門捷列夫發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等等。利用化學發明、發現史、生產史、應用史,既能讓學生了解前人的科研事跡,又能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和能力,如侯氏制堿法、苯的凱庫勒式結構等,都是很好的科學探究素材。

      3.發掘地方文化,體現校本課程魅力

      發掘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化學教學資源,在傳承地方文化的同時,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學習化學,是促進人文與科學相融合的一條重要途徑。校本課程是新課程改革中留給學校和老師自主開發的課程,是基于地方和學校為學生發展而設計的課程。地方文化資源是寶貴、豐富的校本課程開發資源。以地方文化資源為載體,整理找出與化學關聯的內容,然后確定其對應的國家課程內容,開發合適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熟悉的氛圍中學習化學知識,感受化學給人類帶來的利與弊,樹立正確的科學觀與價值觀。地方文化資源非常廣泛,包括人文歷史、自然環境、生產生活等都是課程開發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包括歷史文物、風俗習慣等;自然環境資源包括地質、礦物、水、氣候、生物等;生產生活包括當地的工業、農業、手工業、服飾、飲食、建筑、交通等。這些資源都可結合地方特點,發掘出與化學相關的文化要素,例如陶瓷文化———硅酸鹽、地方飲食文化———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大城市的霧霾———硫和氮的化合物等等。

      4.展現化學之美,培養科學的審美觀

      法國哲學家韋伊曾說:“科學的真正主題是世界之美”。盡管美在科學中沒有準確的定義,人們對美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美的確客觀存在于科學之中,它總是與和諧、秩序、統一、完善等相聯系。化學科學對物質世界的外在現象和內在結構的精確描述,展現了化學科學豐富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化學中處處存在著美,只要潛心挖掘,就會發現其中有著豐富的美學資源。科學審美作為科學研究活動的一部分,也是科學素養的一部分。在化學教育中將審美和科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化學及其文化之美的熏陶下,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科學的審美觀。化學之美主要體現在現象美、結構美、守恒美、平衡美、理論美等等。如煙花燃放時發出的五顏六色的光、酸堿指示劑變色等,這些色彩絢麗的化學現象,展現的是化學現象之美;苯分子的環狀結構、C60的足球狀的結構等,它們對稱、均勻的特征,展現的是物質結構之美;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電子守恒、電荷守恒等,展現的是化學守恒之美;勒夏特列原理指導下的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溶解平衡等,展現的是化學的平衡之美;元素周期律的表現形式———元素周期表,其簡潔性、規律性、預見性,展現的是化學的理論之美。

      5.引入通俗文化,激發化學學習興趣

      通俗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形態和構成要素,是人類文化中諸多的亞文化之一。有著大眾基礎的通俗文化,作為我們身邊發生的文化事實,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反映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引入通俗文化,尋找合適的交點,讓課堂上的科學文化與課余時間的通俗文化交融在一起,以通俗文化為紐帶,拉近化學科學與學生的距離。一首《石灰吟》讓學生們感到化學并非只能通過枯燥的文字和化學符號表達。再看北大原校長周其鳳創作的化學之歌———《化學是你,化學是我》、普通老師創作的化學版流行歌曲《青花瓷》等等,這些都是在“接地氣”的通俗文化中傳播化學文化。盡管有些創作從科學的角度看并非那么完美與嚴謹,甚至有些世俗和隨意,但不可否認這些和通俗文化交融的化學,讓化學知識更生動有趣,使學生在愉悅的化學文化中感受、學習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可視化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初中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對實驗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驗室不僅需要在空間上、時間上確保新教材所要求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還要實現實驗室的功能拓展,使實驗室成為科學探究的場地,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實驗,而是要以開放實驗環節讓學生去做他們想做的實驗.在實驗進行時,由于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在儀器的準備上會存在難度,那么應該怎樣來解決這一問題呢?通過實驗室的開放,采取輪流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課外的時間來完成實驗,從而彌補時間與設備上的不足.在開展實驗時,可以分小組進行,讓學生在不斷合作探究中,自行提出實驗方案.開放實驗室要求教師能夠負責,并且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對于學生的實驗結果能夠正確地分析和評估,進而指導學生去改進、去創新.通過實驗室的開放,可以讓學生探究屬于他們自己的“實驗”,這樣就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實驗室中充分地發揮出來.

      二、鼓勵學生通過家庭小實驗進行探究

      家庭小實驗指的是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來替代實驗室儀器和藥品等,由學生獨立在家里完成試驗,這一部分知識主要是讓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補充.相對而言,這一類型的實驗是比較安全的,而且實驗儀器和藥品都很容易得到,操作簡便,不過這一類實驗要求了學生能夠在知識點運用上更加具備創造性和獨創性.通過家庭實驗,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細致、豐富的材料,拓寬、驗證課堂教學內容,再配合上小實驗,可以讓學生對于實驗的興趣進一步提高,這樣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習的化學知識用于實際的生活中去,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探究興趣.因此,化學教師要在生活中、生產中不斷地積累素材,開發適合家庭進行的小實驗.例如,在講“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時,可以讓學生在家里面進行實驗,還可以配合上一個簡短的視頻:炒菜的油鍋內燃火了,我們用鍋蓋蓋住油鍋,可以滅火!雖然這樣的實驗不支持學生去嘗試,但是卻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處理生活中面對的緊急事件.

      三、注重化學實驗教學評價

      可視化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1.新課程改革的標準要求

      現階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學習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體表現是能夠使用適當的方法,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初中階段化學課程學習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學習.教師必須要給予學生充分信任、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將科學邏輯方法傳授給學生,學生學會這種方法之后,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的信心,這對于學生的化學學習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2.學生的主觀需要

      研究表明,初中學生正處于智力發育時期,具備一定的邏輯分析推理能力,這時候,教師只要將科學邏輯方法傳授給學生,學生就能夠利用這種方法更好地進行學習.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復對知識進行講解,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心理,影響復習效果.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尊重他們的思維情感,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在生活學習上對他們多進行幫助,教授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最終提高化學學習效率.

      二、科學邏輯方法在初中化學復習中的應用

      科學邏輯方法主要有分類、比較、歸納等.科學邏輯方法在化學教學中應用十分頻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一些科學邏輯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復習.

      1.分類法在化學復習中的應用

      分類法是依據一定的標準要求將化學知識綜合整理歸納,使用分類法可以有效地將知識變得簡單、有條理.初中化學的學習主要涉及基礎概念知識、基本化學符號、基本的儀器等.知識結構瑣碎、零散,但是只要將其進行分類,就能夠根據知識結構進行記憶,快速提高復習效率.例如,對化學溶液的酸堿性判斷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化學溶液的判斷相對較為復雜,這里我們只要緊緊抓住溶液的性質、特點,就能夠有效進行判斷.目前溶液酸堿性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溶液呈酸性,就是酸溶液與一些鹽溶液(硫酸氫鉀、硫酸氫鈉等等)的混合;第二種,溶液呈中性,就是水與大多數鹽溶液;第三種,溶液呈堿性,就是堿溶液與一些鹽溶液(碳酸鈉、碳酸氫鈉等)的混合.這樣的分類總結,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2.比較法在化學復習中的應用

      比較法是確認各個分析對象的差異點以及共同點的邏輯辦法.通過比較的辦法可以有效確認事物之間異同點,使知識的學習能夠更加整體,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初中化學中不同氣體的學習,就可以通過試驗方法進行比較判別.在進行試驗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氣體性質進行復習,之后再通過具體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將帶火星的紙條放入裝滿氣體瓶中,加入紙條復燃,則是氧氣;氨氣檢驗方法是濕潤的紫紅色石蕊試紙,若果試紙遇氣變藍,那么這就是氨氣;二氧化碳的檢驗辦法是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混濁,則是二氧化碳氣體.比較三種不同氣體的反應現象,就能夠使學生有效的進行辨別,并且比較學習方法可以有效解決中考探究類題型.

      3.歸納法在化學復習中的應用

      歸納學習方法是將需要研究分析的事物特點、性質進行概括總結.例如,密度最小的氣體是H2;相對分子量最小的是H2;最簡單的有機物是CH4;中國是最早使用天然氣的國家;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種化石燃料是天然氣、煤、石油;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氣;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等等.學生熟練運用歸納學習的辦法進行自主學習,能夠達到更好的復習效果,有效提高化學成績.

      三、結語

      可視化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構成了對話的關系。師生關系應更為注重教 學相長。對話型教材的編寫,要實現從“教”到“學”的轉變。教師在與文本對話時, 應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把握文本的言語形式。當前的對話教學實踐出現了一定 的偏差,可以采取相應的策略來搭建對話的平臺,實現有效對話。

          課堂教學由傳授型向對話型轉變。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考察當前語文新課程對話教學的狀況,語文對話教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般人認為近代教育中俄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對話理論,其實不然。巴赫金所提出的對話,是指讀者與文本之間發生的內心交流:“對話關系不是存在于具體 對話的話語之間,而是存在于各種聲音之間、完整的形象之間、小說的完整層面之間, 而同時在每一句話、每一個手語、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對話的回響。是屬于接受美學 的范疇,后被借用到語文教學領域。“對話”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語文 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構成了對話關系。

          一、學生、教師與文本三者之間的的對話關系

          (一)老師與學生

          “對話式”語文教學首先表現為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傳統的語文課堂幾乎是教師 一個人獨白,有時甚至取代了學生的思考權和話語權,這時的學生往往缺乏主動性和 自主性。他們習慣于被動地聆聽、接受。然而隨著時代、社會、教材的變革,教師與 學生之間應顛覆傳統的灌輸與被灌輸的主客體關系,代之以“主人”與“主人”的平 等關系。師生不再是教育被教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話主體,民主對話的雙方,在對話 中分享理解對課文的感悟。初高中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較有發言欲、表現欲,一堂灌 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磨滅發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沒有同學愿意發表意 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效果會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如果有的學生去過百草園、三味書屋,他們非常愿 意將他們所見所聞與大家一同分享。把話語權給他們,他們會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結合文中魯迅的介紹,學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視那個兒時的樂園——百草園。 不僅課文更宜于理解,學生還會自主地用探尋的目光去尋找生活中屬于自己的樂園。 通過對話,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不再僅僅被教,也通過對 話在教,他們將經歷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

          (二)對話型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資源。對話型語文教學的真正實現,需要讓教材成為與教師、 學生平等的特殊對話者。所謂平等,指這三者處于同一個層面上。特殊,指“對話關 系無疑絕不等同于實際對話之間的關系,它要更為廣泛、更為多樣、更為復雜。兩個 表述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可能相距很遠,互不知道,但只要從涵義上加以對比,便會顯 示對話關系,條件是它們之間只須存在著某種涵義上的相通之處(哪怕主題、視點等部分地相通)”。[1]從這個層面上看,作者寫作文本、讀者解讀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對人類精神、價值的探尋、解讀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價值和啟示意義。 對話型教材該怎么編寫?關鍵是要實現教材編寫理念的一大轉變,即從“教本”轉向“學本”。教本的著眼點是學生是一個接受語言材料的容器。學本則重在學生的 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學習。

          第一,教材編制要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能引起學生與教材主動對話的興趣 和意愿。廣義的對話,可以不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發生在人與人的精神產品亦即人與各種 文本之間。編者要考慮學生的基本語言能力具有怎樣的結構和機能,其形成、發展的規 律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心理水平和發展階段,選擇恰當的文本素材,進行合理加工編 排,以利于學生的智能發展。

          第二,教材設計要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應引導學生 學習方式的轉變,并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

          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問題與討論”中關于“狼”的專題共有四篇寫狼的文 章:畢淑敏描寫了“聰明”“神勇”的狼;蒲松齡描繪了“狡猾”“兇殘”的狼;《中 國大百科全書》介紹了充滿獸性的狼;《狼和鹿》敘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態失衡的事 實。教材還通過“對中外成語、諺語、故事中狼的形象,應該用哪些詞語來刻畫?…… 從成語、諺語、故事中可以看出,人們對狼的態度,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描述”等語句 引導學生自主質疑與思考,不是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和道理,而是給學生提供自由 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學習。

          第三,注意通過創設各種有意義的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體驗,加強與生活的聯 系和溝通。“所有這些素材(指課程素材)的教育意義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 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于邊緣位 置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2]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裝》, 設計了“你如在場,會如何表現”的練習題;蘇教版的《諾曼底號遇難記》,設計了 一個類似諾曼底號遇險的情景,請學生提出處理辦法等。文本成了學生閱讀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動、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學生無法只是作為文本的旁觀者,而是成長為文 本積極的對話者,在精神上他和小烏龜一起生活,走進它的命運,思考它的生活,批 判質疑它的生存狀態。

          參考文獻:

          [1]巴赫金.文本、對話與人文[M].白春仁,曉河,等,譯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

          [3]王瑋.實現“對話教學”的四種形式[J].

          [4]劉徽,李沖鋒.警惕語文教學中的“假對話”[J]

      可視化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近年來,許多高校都陸陸續續的開設了綜合化學實驗課程,并依據國家的相關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了合理的改進和完善,比如: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或者是材料,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優化等。其中,高校對綜合化學實驗進行改進的目的有三個,它們分別是:一,拓寬學生化學知識的學習范圍;二,培養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的綜合能力;三,讓化學實驗能夠很好的體現出當代社會對科研實驗成果的應用效果。然而,在目前,教學者在對學生進行綜合化學實驗教學的過程當中,卻還是因為實驗內容的陳舊,使得教學出現了綜合性不強的這一現象。因此,為了提高綜合化學實驗教學的綜合性,教學者就應當對已有的科研實驗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然后再將其合理的轉化成化學綜合實驗,并結合國家對化學課程的教學要求,為學生研發出一個更具有效力的綜合化學實驗教學模式。

      2探究科研實驗轉化成綜合化學教學實驗

      為了更為直觀的體現出科研實驗轉化成綜合化學教學實驗的這一過程,本文將以“羧酸氧釩化合物”這一科研實驗為例,對其進行詳細的說明。

      (1)研究“羧酸氧釩化合物”的意義。

      釩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它的熔點很高,常與鈮、鎢、鉬并稱為難容金屬,有延展性,質堅硬,無磁性,具有耐鹽酸和硫酸的本領,且其在耐氣-鹽-水腐蝕的性能要比大多數不銹鋼好,它在空氣中不會被氧化,可溶于氫氟酸、硝酸和王水。其次,它還被作為人類的營養劑或者是藥劑,可治療糖尿病、風濕病、結核病以及貧血癥等。與此同時,在經過各國科學家對其進行的多年研究之后,表明:因釩類化合物具有對人體內部器官有著比較大的刺激性等特點,所以釩類化合物成為了阻礙人們對釩進行深入研究的一個障礙。因此,為了有效解決這一障礙,科學家在經過多次實驗與探討之后,研發出了“羧酸氧釩化合物”,且該化合物也成為了當今社會中的一個研究熱點。

      (2)探析“羧酸氧釩化合物”實驗。

      該實驗借助釩化合物和芳香羧酸的化學反應,來窺探它們的反應時間以及反應過程,并從中找出它們能夠達到最好反應效果時所必備的條件,以滿足教學者對化學實驗的綜合性要求。

      (3)簡析實驗目的。

      該實驗的目的有如下幾個:①讓學生熟練掌握紅外光譜的實現原理;②讓學生認識并了解到蒸發儀等實驗儀器的具體操作步驟;③讓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理論知識,比如:過濾等;④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羧酸氧釩化合物”的制作原理;⑤培養學生對化學進行綜合實驗的能力。

      (4)探究實驗原理

      ①對V2O5和H2C2O4進行催化處理,使它們生成VOC2O4;②讓PhCOOH和Ca(OH)2酸堿中和,得到(PhCOO)2Ca;③讓新生成的VOC2O4和(PhCOO)2Ca進行復分解反應,獲取生成物VO(PhCOO)2和CaC2O4;④對VO(PhCOO)2和CaC2O4進行過濾和結晶等操作,獲取最終產物。

      (5)分析實驗所必備的試劑和儀器

      ①試劑:草酸、氫氧化鈣、無水乙醇、氫氧化鋇、苯甲酸、硫酸氫釩和水楊酸。②儀器:旋轉蒸發儀、玻璃棒、圓底燒瓶、錐形瓶、攪拌器和橡膠導管等。

      (6)探析實驗的具體步驟

      ①取適量V2O5置于錐形瓶中,并向錐形瓶中加入50毫升水以及22.5mmol的H2C2O4,利用玻璃棒將其攪拌均勻。待攪拌均勻之后,將錐形瓶放入微波爐,用中火對其加熱十分鐘。取出待涼,進行過濾,得到VOC2O4溶液。②取30mmol水楊酸以及15mmolCa(OH)2,將其裝入盛有170毫升水溶液的玻璃瓶中,然后對玻璃瓶進行一小時的水浴加熱,注:水浴的溫度要控制在75攝氏度左右。待反應完全之后,所得溶液從原來的粉色變為無色。③把無色溶液倒入VOC2O4溶液中,攪拌時,可觀察到有大量顆粒狀物體析出,待涼,過濾,觀察剩下的溶液,可見溶液的量比原來的減少了三分之二。④將100毫升無水乙醇加入母液中,有少量深藍色沉淀物析出,對溶液進行過濾后,用無水乙醇對沉淀物進行清洗,然后再對沉淀物進行干燥處理。⑤把30mmol苯甲酸以及15mmol氫氧化鈣融合在一起,使其在80攝氏度的水溫下進行水浴回流處理,待其反應完全之后,所得溶液為無色。⑥向5中所得的無色溶液中加入VOC2O4溶液,保溫攪拌四分鐘,待其充分反應之后,冷卻,過濾。把100毫升無水乙醇加入過濾之后的溶液當中,靜置五分鐘,過濾,對濾得的沉淀物用無水乙醇清洗,最后再對沉淀物進行干燥處理。

      (7)簡析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V=O能夠在整個反應的過程當中,被完整的保存下來,且它在發生配位反應的同時,也生成了氧和釩的配位鍵。其次,在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羧酸氧釩化合物的化學式為:VO(PhCOO)2,且該化合物的結構是五配位的四角錐形。

      3結語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亚洲伦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熟亚洲女视频|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app|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久|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91丁香亚洲综合社区|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久|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亚洲av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