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競技體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活動設計關注幼兒的原有經驗
我們都有這樣的困惑,自己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的活動往往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活動目標偏離,活動內容基本都是教師的灌輸。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內容讓我們能收到預想的效果,活動設計前我們到底該做些什么呢?
1.關注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了解原有經驗,讓幼兒“夠得著”。浙江省諸暨市實驗幼兒園(簡稱我園,下文同)的一名老師在送教下鄉活動的試教過程中,選擇了大班打擊樂《獅王進行曲》,每次試教屢屢碰壁,都覺得進行不下去。原來此活動就是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情況,設計內容遠離了幼兒的原有經驗。送教的地點是鄉下,鄉下的孩子與我們的孩子情況是一樣的,可能在音樂感知上會更遜一籌。所以后來,我們就改上了一個小班的打擊樂《快樂早餐》。樂器只選用了鈴鼓,課前讓孩子們充分地玩鈴鼓,降低孩子們在活動中對鈴鼓的新鮮度。學習的節奏也是生活中經常能聽見的節奏|X X|、|X X X |、|X ―|,符合小班孩子的實際發展程度。活動結束,反響非常好。此活動后,我園以年齡段為單位,重新編排幼兒音樂教學的進度表,把一些打擊樂、音樂游戲、集體舞教學納入其中。讓孩子的學習變得全面。
2.關注幼兒生活經驗的感知,讓幼兒“摸得著”。在教學活動前,讓幼兒對教學內容積累一定的感知經驗,對活動的開展也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幼兒有了感知經驗,才不會對教師的提問“冷眼對白”,幼幼間也才可能有交流、分享。同時,因為幼兒有感知經驗,教師才能達到幫助幼兒梳理、歸納、提升的目的。
二、活動過程提升幼兒的原有經驗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讓幼兒通過新舊知識和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建構自己的認知。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對幼兒原有經驗的激活、分享、拓展、提升的過程。
1.讓原有經驗活起來。在數學活動《做客》中,教師出示了一張小區地圖,詢問幼兒是否能看懂,孩子們都搖搖頭。教師再提問幼兒:“這是一張小區的地圖,小區里的房子是怎么樣的?如果去你家該怎么來找?”孩子們立刻興奮起來,各抒己見,有的說小區里有很多幢房子,房子上有數字;有的說我家住在701室;有的說我家住在10幢;這里應該是小區的房子,這幢房子應該有兩個單元等,孩子的原有經驗已被充分激活,教師將幼兒生活中看到的小區引到畫圖上,讓幼兒尋找對應的、相似的畫面,這個過程就是教師激活了幼兒的原有經驗,為孩子“架橋梁”,為后面的學看小區地圖作了很好的鋪墊。
2.提升原有經驗。有價值的集體活動,教師需要提升幼兒的現有經驗,使幼兒在“最近發展區域內”得到發展和提高。在體育活動《送眼淚》中,教師給每位幼兒一塊海綿,讓孩子們嘗試送水,并記住自己運了幾趟才把盆子裝滿。有個孩子運了7趟,有個孩子運了5趟。為什么第二個孩子只運5趟就裝滿了?教師讓孩子們說說他們是怎么用海綿運水的。有的孩子說將海綿往水里一扔就拿起來跑,有的孩子說是將海綿全部吸滿水再拿起來跑;有的孩子說跑時拎著海綿,有的孩子說用手捧著海綿,讓海綿的水盡可能地不漏掉。教師讓孩子們比較這兩種方法哪種好?孩子們很快就說出是第二種好。教師及時進行小結正確的運水方法:將海綿充分浸入水中,吸飽水,跑的時候用雙手托住海綿,盡量不讓水滴下來。本來這些運水的方法是幼兒已有的,但是比較零散、隨意,通過教師的及時梳理、歸納,幼兒的原有經驗得到了提升。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5-0124-02
教育家?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環境教育是指通過多種形式,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技能、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教育活動。以下以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為例,分別從理念認同、環境建設、管理提升、課程滲透、親師協同、教師發展等六方面進行闡述。
一、理念認同
環境教育就是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為核心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其基礎與核心是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用欣賞自然萬物來豐富幼兒的想象力,進而提升創造力,同時感受大自然共生共榮的基本互利原則,端正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態度。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幼兒環境教育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增強師幼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環境建設
園內班級的走廊、主題墻、樓梯等環境布置滲透環境教育內容,園內的幼兒畫展不定期地展示孩子的環保作品,園外的宣傳欄對幼兒、家長、居民和游客進行環境教育宣傳,這些常態化的環境教育為濕地主題課程的開展提供了經驗基礎。
廣東省湛江市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是濕地資源豐富的沿海城市,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近海面積最大的珊瑚自然保護區,還擁有我國唯一的瑪珥湖世界地質公園湖光巖,廣東省第一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綠塘河濕地公園。此外,水庫、水稻田、海水養殖場等人工濕地廣泛分布,為幼兒園開展濕地主題課程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此外,我們還與有關環境的社會機構取得聯系,如湛江市林業局、湛江市環保宣教中心、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雷州青年運河管理局等,都給予我們環境教育指導和提供相關科普知識。
三、管理提升
由教師、家長、社區代表共同組成生態學校委員會,有詳細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引領、組織幼兒園的環境教育工作;我們與湛江市有志開展環境教育的幼兒園組成綠色聯盟,共同開展環境教育;在省、市兩級環保宣教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導下,在廣東省湛江市機關第二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教師和嶺南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師生的廣泛參與下,我們以濕地主題環境教育課題研究提升環境教育的質量。2016年10月,筆者參加廣東省環境教育研討會作經驗介紹;2017年3月,我園承辦湛江市幼兒園環境教育論壇;同年12月,筆者參加湛江市環境教育論壇,作“圖說幼兒環境教育”的專題發言。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每次發言都是對自身管理工作的梳理和提升,每次聆聽都是在吸納和反觀,每次實踐都是在“做中學”。堅守才能出精品。我們從湛江市綠色學校到廣東省綠色學校再到國際生態學校,十幾年來我們堅持不懈地開展環境教育,形成辦園特色,一批教師成長為環境教育骨干,獲得“國際生態學校”優秀教師、廣東省環境教育“種子教師”、湛江市“環保達人”等榮譽稱號。
四、課程滲透
幼兒園一日活動皆課程。孩子們日常的行為習慣,如洗手、吃飯時不浪費、不亂丟果皮紙屑、選擇綠色出行等,以及幼兒園美工活動、戶外游戲、科學活動、體能運動、區域活動、走廊游戲,大量使用廢舊材料,滲透環境教育的理念。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采用主題――課程模塊――課程方案的三級結構,方案設計包括教育目標、知識點、適宜的年齡段、季節、地點、時長及詳細的活動過程等操作性要素。其中,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結合環境教育五大目標,即環境意識、環境知識、環境態度、技能方法、環境行動,還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相關領域的目標要求;在教學時間上,兼顧幼兒園集體教育的慣性模式和戶外教育的靈活性,同時運用幼兒的區域活動和自主游戲時間開展相關延伸活動。
在濕地自然環境中,孩子們到濕地公園撿拾秋天的落葉,發現花蕊里的小螞蟻,聞聞樹皮、果實的味道,聽聽風的聲音,摸摸螞蟻巢,尋找被蟲子咬過的葉子……在濕地主題的環境教育中,通過繪本、故事、短片、生態游戲、實際體驗和戶外觀察,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力、專注的注意力、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堅決的耐心和尊重生命的同理心。
自然體驗是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課程中最受幼兒喜愛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紅樹林體驗游戲“呼吸樹”“小動物的家”“紅樹林的食物鏈等,孩子們扮演紅樹林里的小海洋生物,通過輕松、有趣的體驗游戲與自然直接接觸,體驗最真實的情感,產生自己的見解與感受,這種因直接接觸而產生的感情,將會影響、改變日后其對自然萬物的態度。
我們在課程實施中關注孩子對濕地的認知特點,發現孩子對自然現象諸方面的獨特視角,這是我們進行教學和課程開發的基礎,也是自然教育促進兒童科學素養的關鍵所在。課程方案主要運用“七步走”的方法,包括引入――構建――實踐――分享――總結――評估――拓展七個步驟,其中前五步是針對學習者(幼兒及家長)的教學流程,后兩步用于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和活動后的實踐反思調整。課程研究的主要成果――《生態學視野下濕地主題的幼兒園自然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一書收錄了三十篇生動有趣的活動案例,可以幫助教育者(教師、家長或環保志愿者)更清晰地理解自然教育的目標,并圍繞濕地這一主題,感受自然教育的跨界內容和多元形式,幫助他們開啟或豐富自己的自然教育課程。
五、親師協同
現代教育家長不能缺席,如水稻田是人工濕地,在湛江廣泛分布,教師與家長、孩子走進金燦燦的稻田,摸稻穗、聞稻香、看谷粒、找水源、體驗收割等,讓孩子們認識水稻的生長條件和環境,懂得珍惜糧食,知道濕地有供給食物的功能,激發保護濕地的意愿。此外,孩子、家長與老師一起走進大自然的親子活動,到社區開展環保宣教活動;世界環境日的親子表演,將親子游戲融入環保理念;家長制作環保動畫片上傳到優酷網,與他人共享;孩子的自然學習單,記錄他們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感受,這也是孩子成長檔案中最珍貴的內容。2017年6月,家長與教師自編自導的幼兒環保情景劇參加廣東省少兒環保藝術挑戰賽獲幼兒組的最高榮譽“最佳藝術獎”。親師協同,實現了“教育孩子,帶動家庭,輻射社區”。
六、教師發展
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以研修小組的形式開展,如神奇的紅樹林這個模塊,教師首先共同研討做什么(確定內容)、怎樣做(活動設計與實施)、為什么(理論支撐),最后形成濕地課程方案。
教師與幼兒、家長一起走進紅樹林,尋找泥土中的洞穴、觀察有哪些生物生活在紅樹林的樹葉里、樹干上,共同探索紅樹林的秘密,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紅樹林濕地環境,察覺動植物的外形特征。我們在漫步紅樹林的過程中,并不拘泥于生物學事實,而是關注幼兒的感受和感知,關注幼兒沿著紅樹林小徑漫步時的“感覺”,讓他們停下來進行思考。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引導幼兒了解紅樹林對生態環境的作用,激發幼兒熱愛紅樹林、保護紅樹林的環境意識。
【關鍵詞】綜合主題課程;幼兒園;區域游戲;內容材料創新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我國為應對市場對人才具備專業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地對現有教育制度進行改革創新,綜合主題課程作為新課程改革政策推出的重要教學手段,對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在綜合主體課程背景下,創新設計幼兒園區域游戲內容以及材料,促進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探究,從而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一、幼兒園區域游戲內容的創新設計
幼兒園區域游戲是幼兒園日常教學活動中較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階段,智力發展以及身體發育還處在基礎階段,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游戲,幼兒可以鍛煉身體素質以及刺激智力發展,幫助幼兒在成長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現階段,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家長以及教育機構過分重視對幼兒進行超前知識的學習,使得幼兒教育適得其反,鑒于此,幼兒園教師對區域游戲內容的創新設計應當考慮到實際的教學情況,以及幼兒的實際知識接受水平,從而進行幼兒園區域游戲內容的創新設計,簡單以小班幼兒的區域游戲內容創新設計進行分析探討。
小班幼兒在智力以及身體發育上面還較弱,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征都是處在一個較為基礎的階段,因此在對小班幼兒進行區域游戲創新設計時,要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實際智力發展水平以及心理特征,同時要設計運動量較小,符合小班幼兒的身體發育以及基礎力量特征,另外在創新設計區域游戲內容時,要考慮到小班幼兒對世界好奇心強這一特點,綜合出一套既具備知識學習內容,又具備一定趣味性的主題游戲課程,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簡單舉個例子,教師構建一個以動物為主題的綜合課程,開創多種區域游戲,幫助幼兒通過區域游戲內容達到理解各類型動物的教學目的,教師可以開創美工區域游戲,準備貼紙、褶皺紙、各類彩紙、膠水、剪刀等,引導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動物形象,自主通過應用各種材料以及剪刀、膠水等設備,做出自己喜歡的動物,幼兒通過該種區域游戲,一方面認識了各種動物,并深刻記憶,另一方面鍛煉了小班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對工具的運用能力,另外,教師可以構建一個表演區域游戲,組織幼兒進行小動物扮演,幼兒通過在集體面前的表演,從而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等。
二、幼兒園區域游戲材料的創新設計
對于幼兒園區域游戲材料運用準備上,教師應當將幼兒作為游戲設計以及材料準備的主體,而不是將教師自身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理念作為游戲設計以及材料準備的主體,因此,幼兒園在提供游戲材料時,應當依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境,結合當地的社會環境特點,再結合幼兒自身對游戲需求的方面,進行區域游戲材料的提供,將綜合主題課程與區域游戲相結合,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幼兒園教師在確定了綜合主題課程之后,要進行游戲材料的準備,通過電信、網絡、紙張等方式,將要開展的綜合主題課程詳細的介紹給家長,并且把需要準備的游戲材料通過列表的方式,要求家長和幼兒協力準備好,幼兒通過家長對游戲材料準備的重視,也逐漸樹立起責任意識,教師則可以將收集的游戲材料進行合理的配置,幫助主題課程順利開展,在主題課程開展中,幼兒通過參與游戲從而反復運用游戲材料,達到鞏固知識的教學目標,在教學課程結束后,教師要合理放置保存這些游戲材料,通過觀察研究,將幼兒的弱項科目以及感興趣的科目進行科學的延伸,使得幼兒可以長期的接受到感興趣的課題,從而對該課題自主進行深入探索,推動幼兒未來的發展。
三、結語
綜合主題課程是新課程改革措施中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因其多元化的特性使得幼兒園區域游戲在內容以及材料的創新設計方面,更具趣味性,極大的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立足于實際教學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游戲需求,從而促進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知識以及生活經驗,推動幼兒高素質的成長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娜.淺談幼兒主題活動背景下區域活動的創設與開展[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1,05:45-46.
關鍵詞:多媒w技術;幼兒語言教學;應用原則
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片、視頻、動畫、聲音、圖像于一體,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綜合處理各種信息,在教學中能夠有效地發揮其輔助作用。由于幼兒自身的獨特性,幼兒教學也應該與之相適應,通過立體、實時、直觀、靈活的多媒體技術更好地開展幼兒語言教學,有效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多媒體技術在幼兒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1.有利于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幼兒階段,對聲音、圖像、動畫等方面具有極強的興趣,在幼兒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創造出立體動感、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營造出自然、輕松、愉悅、逼真的教學氛圍,能夠有效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1]。比如在《梨子小提琴》中,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幼兒展示小提琴,利用Flas讓小提琴動起來,同時結合小提琴的聲音,運動的畫面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再結合聲音帶來聽覺上的沖擊。通過這種教學形式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
由于年齡上的限制,幼兒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順利開展語言教學,教師應該增強教學手段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加強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由于多媒體技術的獨特優勢,能夠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多種素材相結合,豐富教學活動。另外,幼兒通過直接的觀察和感受,能夠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比如在《猴子吃西瓜》中,原先的教學模式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呈現,而在多媒體設備中可以呈現出多種形態的猴子,分別代表猴王、小毛猴、短尾巴猴、老猴子,用通過不同的聲音來表現出每只猴子的不同形象。這有利于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形象性,通過聲音與畫面的結合,幼兒能夠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的含義,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技術在幼兒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1.適用性原則
雖然多媒體技術具有很多優勢,能夠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素材,但是這并不代表在所有的幼兒語言教學中都一定要用到多媒體技術,也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判斷是否有必要應用多媒體技術,或者是借助多媒體之后是否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2]。
2.生動形象性原則
由于幼兒的思維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想象力較為豐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注重對幼兒想象能力的培養。生動形象的教學,能夠實現現實與幼兒思想的有機結合,增強教學效果。
3.趣味性原則
由于幼兒的年齡還比較小,生動有趣的事物對他們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也應該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注重對教學素材趣味性的提高。比如在《三只小豬》中,教師可以首先制作出大灰狼和小豬的形象,在教學中讓幼兒分別進行角色扮演,再結合不同的聲音,給幼兒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有利于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4.互動性原則
幼兒語言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互動性,一般都是在各種教學活動中展開的,尤其注重對幼兒主體地位的凸顯。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地營造出輕松、愉悅、寬松的教學環境,但是需要注意充分地發揮其交互功能,既加強幼兒與媒體素材之間的互動,也要加強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形成一種動態的過程,提高幼兒的參與程度,在愉悅的環境中進行語言學習。
總之,在幼兒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既是時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促進教育發展的要求。在教學中會存在著各種問題,但是教師一定要注重遵循適用性、生動形象性、趣味性、互動性等原則,確保幼兒語言教學的順利開展,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和優化教學模式和手段,注重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艷波.多媒體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應用的效果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35):5.
1.大班級部的幼兒在隊列隊形上還存在一些小問題,比如孩子的走路姿勢不正確,因此踏步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加強的。
2.中、小班級部幼兒的體育運動能力、體能方面不夠理想。
3.課外活動時候,教師對幼兒有目的的體育運動組織,沒有體現出來,有時幼兒在無目的的玩各種玩具。
4.幼兒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低,不樂于參加各種帶競技性的體育活動。
二、解決方案:
1.大班的幼兒是幼兒園每次親子運動會升旗儀式的旗手,在大班要加強幼兒的隊列隊形的練習,加強基本動作練習。
2.中小班幼兒學習基本的列隊。加強《課程》中要求的體能鍛煉。同時逐步的培養幼兒的體育運動興趣。
3.組織教師學習基本的體育教學知識、手段。能組織幼兒進行體育鍛煉。
4.加強幼兒來園時的早鍛煉組織。形式和手段呀多樣化。
5.針對大班的幼兒,要逐步培養幼兒的體育興趣。設置多樣的體育興趣活動,比如:溜冰、單車、跳繩以及各種棋類的學習。同時在大班要培養一支足球隊,加強幼兒對外界的聯系。
6.組織多樣化的體育競技活動,加強本幼兒園內幼兒縱向、橫向的交流
三、主要工作:
三月:
通過學期計劃并安排具體工作;工作室成員根據園內工作安排,書寫自己的工作計劃;“三八節”游戲活動的組織;各成員上報自己的游戲名稱,小組討論決定最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