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庫環境治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環境治理;水庫現狀;除險加固工程施工;質量監督;安全問題
中圖分類號:TV697.3;TV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4-0300-1
1 中國水庫現狀
水庫是指在山溝、河道、低洼地等有水源的地方建造攔河壩形成的人工湖泊,或者是從一條河道引入水源的地方建造的攔水壩和堤堰而形成的蓄水建筑物。由于許多工業生產和經濟生活所需用水與天然供水資源不相適應,這就要求人為修建一些水利工程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
修建水庫的目的主要是利用水庫庫容攔蓄洪水,削減進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以減免洪水帶來的災害,從而達到環境治理的目的。除此以外,也可以利用水庫的存水在干旱發生的時候提供水資源,還可以用于蓄水灌溉、養魚、發電等等。
2 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由于近年來水庫的病險問題日益嚴重,與抗洪地位越來越不相適應。這也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及地方政府必須對水庫進行除險加固,以確保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
除險加固工程主要是要消除大壩滲漏、裂痕、滑坡等工程隱患,更換老舊設備,保障工程運行安全,完善水庫的觀測設施。最終達到水庫正常運行,防洪減災的目的。
(1)對于蓄洪能力不足、壩體單薄的水庫,可以加高加厚壩體,增加蓄洪能力。(2)對于泄洪能力不足,挖掘拓寬已有的排水設施,或者增加排水設施,加大泄洪能力。(3)對于已經出現裂縫滲漏的壩體,可采取灌漿和拓寬排水溝的辦法,或者在主壩下游段挖出排水暗溝,將滲水引到壩腳排水溝。用混凝土澆筑壩頂防浪墻下游側及頂部,也可用混凝土修復裂痕處。對進水閘閘墩、閘底板及泄槽底板、泄槽邊墻混凝土防碳化處理。(4)對于大壩出現滑體,可以減緩大壩坡度。(5)對于壩頂或者壩下公路已經損壞,可以將公路建成混凝土路面,同時也可以增加壩下公路,以保證汛期防洪搶險安全。(6)水庫觀測設備出現老損的,比如壩上觀測設備、閘門控制室觀測設備、啟閉機房觀測設備等,要改造或者更換觀測設備,可以達到視頻監視,并將視頻信號送到局域網。(7)對于金屬設備老化,尤其是泄洪閘門及啟閉機,可以更新設備。(8)對于電氣設備出現老損的,可以更換電源線路、變壓器、動力箱及電纜等。
以上所有的除險加固工程都必須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3 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問題
3.1 施工質量問題
在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施工中出現的最主要的的問題就是質量問題,如設計圖紙不合格、選用設備及材料不達標、技術人員不到位、施工方法不正確、嚴重破壞環境等一系列質量問題,使得工程完成之后,水庫依舊無法發揮其抗洪蓄水的作用,或者在大的洪峰到來時沖毀大壩。水利工程的質量好壞直接決定著自然災害對群眾生命和財產破壞性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因此一定要把施工質量放在首位。
3.2 施工安全問題
在施工過程中,保障施工人員安全問題是首要任務。任何工程施工都存在一定危險性,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有些是工人未按規定操作設備及工具,有些是因為施工單位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不到位,有些是所有設備及工具不合格等等原因。
所以,工程開工前對所用工作人員分部門進行安全教育。每天施工現場必須有專門的安全管理人員指揮,對于高危作業一定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對于施工用電要嚴格檢查是否使用低壓電源,確保施工人員安全。要求所有工人到操作現場一律帶安全帽,登高處務必佩帶安全設備,操作機器設備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規定進行,嚴格控制施工車輛的行駛速度,起重、爆破等高危險性施工時,要讓其他人員退于安全范圍內。
3.3 施工進度問題
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施工中,施工進度同樣重要,尤其是一些大的水利工程。有些半年期以上的工程,施工進行的時候已經迎來雨季,一旦在出現洪水災害的時候水庫無法使用,不但使未完的工程受損,更會給下游群眾帶來不該有的損害和麻煩。并且,所有水利工程在開工之前,都會與相關部門簽訂合同,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將會蒙受經濟損失。
施工單位要提前制定合理、可行的計劃,對于一些重點、關鍵的項目要制訂詳細計劃,保證按時完成。提前做好人力、物力準備,保證充足物資和人員為工程服務。同時不能忽視辦理相關手續,保證水電供應。辦公、儲藏、后勤保障工作必須在施工前做好準備。總之,在工程開始之后,一切都要為工程服務,保證在合同規定的范圍內完成工程。
4 結束語
工程以質量為生命,以安全為基礎。所以,水庫搶險加固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在保證工程質量和人員安全的前提下保證進度,妥善處理好質量、安全及進度的關系,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將工程做到最好。以保證水利工程良好運行,保障人民群眾不受洪水威脅,治理好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1] 趙志仁.大壩安全監測的原理與應用[J].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 孟迎.加強工程質量監督確保水庫除險加固質量[J].建筑科學與監理,2008,4.
關鍵詞 除險加固;清河水庫;環境影響;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6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246-02
清河水庫是遼河流域的重要水利樞紐工程之一,位于遼河支流清河下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業供水為主,兼顧養魚、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1]。水庫自1960年建成投入運行以來,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經過50多年運行,工程逐步暴露出各種問題,特別是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部分工程設施超期服役,存在各種安全隱患。2010年9月,遼寧省水利廳對清河水庫大壩進行安全鑒定,評價為三類壩。2010年12月,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同意清河水庫為“三類壩”鑒定結論意見,2011年11月,經國家批準進行除險加固,工程總工期36個月。
1 施工對環境的影響
1.1 施工廢污水對河流水質的影響
施工期間由于人員、機械相對較集中,會產生一定數量的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主要來自各施工場區和集中生活區。生產廢水主要是含懸浮物的堿性廢水,排入下游河流后會增加局部河段中懸浮物濃度。生活污水成分復雜,主要含有機污染物,生活污水主要來源于施工人員的日常生活、洗滌、食堂、廁所等排水[2]。
該工程施工期生產總用水量2.39萬m3,產生生產廢水總量為1.41 m3。工程平均施工人數為330人,按人均日產污水量60 L/人·d計算,施工期間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約為2.17萬t,折合0.72萬t/a。
由于工程施工場區均布置在壩下,清河水庫下游天然河道在左岸泄洪洞尾水渠末端,遠離施工場地,在對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進行治理的情況下,對河流水質影響不大。
1.2 廢氣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
施工期間廢氣主要來源于燃油機械、機動車輛所排放的廢氣及炸藥爆炸。柴油機排放的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是SO2、NO2以及煙塵。該工程施工期柴油總用量939 t,日燃油約為0.9 t。3年施工期SO2、NO2、煙塵總排放量分別為6.6、9.4、2.0 t。平均每日排放SO2、NO2、煙塵分別為6.6、9.5、2.0 kg。
施工過程中粉塵主要來源于土石方開挖、水泥、砂石骨料等原材料裝卸、堆放時隨風揚起的粉塵。汽車行駛在路況不良的臨時路面上,地面粉塵占65%以上,對工區環境有一定影響,形成局部范圍的固定污染源。由于該除險加固工程施工現場位于壩區,遠離居民區,施工場區對居民區無影響。
1.3 工程施工噪聲對環境的影響
該工程混凝土拌合站、臨時設施及生活區均在水庫管理范圍內大壩下游的空曠場地內,遠離居民區,施工噪聲沒有擾民問題,只對施工人員構成影響。該工程擁有大型走行機械53臺(輛),施工交通運輸對沿線村屯居民點有一定不利影響。
1.4 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該工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永久棄渣32萬m3及生活棄渣。根據施工期平均人數及生活垃圾人均日產量,估算施工期間生活垃圾總排量為356 t。工程產生的生產廢渣若處理不當,隨意堆放,不僅侵占農田,破壞植被,而且加重局部水土流失。工程施工期間產生的生活垃圾成分復雜,隨意堆放不但破壞景觀,產生惡臭,而且是蒼蠅、蚊蟲滋生、細菌繁衍、鼠類肆虐的場所,甚至會成為流行病的重要發生源[3]。
2 治理措施
2.1 水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所用的水泥、砂石骨料均外購,因而現場沒有骨料篩分系統,施工現場只布置混凝土拌和站、臨時設施場區和集中生活區。工程施工期間擬采取廢水處理和監測措施,對施工期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進行收集與處理。在混凝土拌和站和臨時設施場區設置沉淀池,對生產廢水進行初步處理。
2.1.1 生產廢水處理措施。采用物理沉淀法,修建沉淀池。其廢水處理流程為:生產廢水沉砂池絮凝沉淀池排放。
生產廢水處理設施主要由集水溝、沉淀池、排水溝組成。沉淀池尺寸為長25 m,寬10 m,深1.5 m。生產廢水流出后,先進入沉砂池,將粒徑0.2 mm以上的砂礫去除,再進入沉淀池,并在沉淀池中投加絮凝劑,廢水中加入絮凝劑后,懸浮物沉淀速度加快,去除效果好。該方法具有成熟的運行經驗,便于管理,并且配套設備數量少,需要的運行管理人員少,基建投資省,根據同類工程經驗,該措施可滿足處理要求。
2.1.2 生活污水處理措施。工程集中生活區布置在水庫壩下水庫管理范圍內空曠的開闊地上。工程施工高峰人數540人,施工期間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主要措施是設防滲廁所、化糞池、糞渣清運,對集中生活區污水進行系統處理。施工區公廁為室外防滲廁所,定期清運,運往農田、菜地做有機肥[4]。整個施工區共設防滲廁所2個。
2.2 噪聲控制措施
施工單位須選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施工機械,采用先進設備和工藝,加強機械設備的維修和養護,保持其良好的運轉。同時,施工人員應配戴防護耳塞,并經常輪換作業以減少噪聲對健康的危害。對固定噪聲源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控制噪聲傳播。為了減少噪聲對居民的影響,交通車輛通過村屯時,應禁止鳴笛。施工機械高噪聲設備和車輛應禁止在20:00—6:00施工。
2.3 環境空氣質量污染控制措施
施工道路和開挖現場需及時灑水,防止產生揚塵污染。盡量采用濕法工藝,降低作業面的粉塵污染。土石方外運需采取封閉運輸,減少揚塵。同時,運輸車輛和施工機械應選用油質較好的油,并加裝尾氣凈化裝置,以有效地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施工期間配備人力灑水車,主壩施工區2輛,左岸、右岸施工區各1輛、取水頭部施工區1輛、臨時設施區1輛,共6輛。
2.4 固體廢物處理措施
工程棄渣采取相應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設置2個棄渣場。在棄渣堆放之前要清理部分表層土,采取裝土草袋臨時防護。棄渣堆放后,將表層土回覆到渣體表面,對其頂部進行土地整治,栽植喬木,在棄渣擋墻以上坡面撒播草籽進行防護[5]。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在集中生活區內設立垃圾箱,指定專人定期對生活垃圾進行清運,統一送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理,并做好衛生消毒。要求施工人員不能隨地亂扔垃圾,必須放到垃圾箱中。清理的生活垃圾按照有關規定,集中送到指定的垃圾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
3 結語
清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施工范圍均在清河水庫管理范圍區域內,工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施工期產生的“三廢一聲”對施工場區局部環境的不利影響。由于該工程混凝土拌合站、臨時設施及生活區均在水庫大壩下游的空曠場地內,遠離居民區,施工噪聲和環境空氣污染對居民區沒有影響,交通運輸對公路沿線兩側居民點有一定不利影響。施工期的不利環境影響屬短暫影響,通過在施工過程中采取相應治理措施,基本可以避免。
4 參考文獻
[1] 狄旭東.清河水庫除險加固后對下游地區防洪影響分析[J].東北水利水電,2012(3):62-63.
[2] 宮運青.宮山咀水庫除險加固過程中的環境保護[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1):210-211.
[3] 李青.淺談黑龍江省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及相關環保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31):307.
一、水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修建水庫對河流形態的影響
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用水來維護的,否則就不成其河流,一定的“河道內用水”才能保持河槽的相對穩定。水庫攔蓄影響河道行水,以至不能滿足河槽相對穩定的最低要求,并且壩庫下泄的河水剝蝕下游河床與河岸,使靠近壩址下游的河道偏移、河床涮深、異常的淤積物聚集等會造成下游河道萎縮,降低其行洪能力。同時大壩蓄水對河流流量的調節,使河道流量的流動模式發生變化。筑壩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水面線由天然的連續狀態變成為階梯狀,使河流片段化。河流片段化的形成或加劇,使流動的河流變成了相對靜止的人工湖泊,流速、水深、水溫結構及水流邊界條件等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二)水庫建設對河流水文特性的影響
水庫攔斷江河后,對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水文變化主要表現在河流流量、河流水位、地下水水位變化等。影響最大的是多年調節型水庫,影響相對較小的是日調節型水庫。水庫水位的變化與天然江河大不相同,這取決于不同類型的調節方式,以防洪為主要目的的水庫,其水位的變化在季節上與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變幅較大,汛期水庫處于低水位運行;在汛末蓄水,水庫處于高水位運行。與天然情況相比,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減少了豐水期流量,尤其對洪峰流量有明顯的削減作用,提高了下游防洪標準。同時,還可以提高下游工業生產和農業灌溉的用水保證率,增加水電站的保證出力。由于流域內的地表水與地下水有著密切的水力聯系,河流水文條件的改變也會影響到地下水的水位、水質等。壩址上游水庫蓄水使其周圍地下水水位抬高,從而擴大了水庫浸沒范圍,導致土地的鹽堿化和沼澤化。同時,攔河筑壩也減少了壩庫下游地區地下水的補給來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區失去自流條件,從而降低了下游地區的水資源利用率,對灌溉造成不利影響。
(三)水庫建設對水質的影響
攔河筑壩改變了河流的水動力特性,河流因建壩而經歷的化學、物理和生物變化會極大地改變原有水質狀況,主要表現為水庫水體鹽度增高、水庫水溫分層、庫中藻類繁殖加劇等。
1.鹽度的變化。大壩攔水以后會形成面積廣闊的水庫,與天然河道相比,大大增加了曝曬于太陽下的水面面積。在干旱地區炎熱氣候條件下,庫水的大量蒸發會導致水體鹽度的上升。此外,壩址上游土地鹽漬化會影響地下水的鹽度,通過地下水與河流的水力交換,又會影響河流水體的鹽度。
2.溫度的變化。通常,從水庫深處泄出的水,夏天比河水水溫低,冬天比河水水溫高;而從水庫頂部附近出口放出的水,全年都比河水水溫高。
3.藻類的變化。大壩在截留沉積物的同時也截留了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使得水庫水體更易發生富營養化現象。在氣溫較高時,藻類可能會在營養豐富的水庫中過度繁殖,使水體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二、解決當前水庫環境問題的對策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水庫流域環境整治規劃,樹立水庫環境整治典范
中國大陸水庫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對區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水環境治理的投入往往十分龐大,如太湖和滇池的治理已經投入數十億元,但效果并不顯著。日本琵琶湖的治理從1972年到1992年間,總投入高達152,485,000萬日元;巴西圣保羅附近鐵特河的環境恢復,10年間花費了40億美元。由于水庫水資源和水環境在中國可持續發展中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現階段從流域整體出發,同時將水庫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地方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心,樹立若干區域性水庫環境整治的典范,建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水庫環境整治的模式,帶動整個水庫環境治理工作健康發展。
(二)重視科學研究,探索水庫環境的技術難題
中國水庫眾多、分布廣泛,水庫環境問題具有多樣性和區域差異性等特點,也存在不同于湖泊的自然屬性,并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在現階段,要加強對水庫環境問題的科學研究,開展對不同類型水庫環境的綜合研究,對水庫環境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協同驅動下的變化過程和機制、水庫污染物類型和來源、環境沉積學和沉積物環境質量基準等方面的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面對日益增加的環境治理的需要,要加強水庫環境工程治理技術的研究,建立系統科學的水庫環境整治技術方案,強化方案的效益-成本分析,用最經濟的投入獲取最佳的環境治理效果。
(三)加強水庫流域的綜合管理政策、法律和制度體系的建設
水庫流域環境整治規劃和水庫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依賴于實施水庫流域的綜合管理,應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和制度體系,從制度上保障水庫環境的根本改善。水庫管理部門應負責建立協調水庫流域地方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公眾參與的信息溝通渠道,及時發現水庫環境隱患和環境污染的累積效應,采取必要措施,積極地改善水庫環境。
(四)實施水庫環境宣傳和科技服務戰略
中國水庫多分布在偏遠山區或遠離城鎮,公眾環境意識薄弱,因而加強水庫環境的宣傳教育工作顯得尤其主要。地方政府和環境管理部門要讓水庫流域居民認識水庫環境的重要性,并自覺地參與維護水庫環境的行動,認真履行水庫環境相關規劃。管理部門要負責對水庫及周邊經濟活動給予必要的科技支撐,讓漁民了解正確的止富營養化的技術方法,科學地進行水產養殖;讓農民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有意識地采取措施減緩農業面源污染。同時,鑒于多數水庫存在漁業養殖的事實,加強對養殖戶的科學技術服務,科學地減少餌料投入,也可以減少水庫營養鹽的輸入,有利于水庫水環境改善。
1.1小東溪位于城鎮東緣,河長2.5km,寬1.2~1.5m,因溪小源短,自然徑流少,排污接納多,水體污染嚴重,水體黑臭,水質為劣Ⅴ類,列為永康市黑臭河名單。小東溪的污染源以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染為主,長期以來,由于工業商業污水隨意排放,居民生活污水納管率低,以及城鎮地表徑流污染等污水長年累月排放,小東溪污染十分嚴重。
1.2水滿溪位于城鎮西緣,河長3.5km,寬1.5~3.5m,水質為劣Ⅴ類,水滿溪的污染源以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為主。
1.3鎮中溪起自井甲塘,匯入小東溪,溪長0.8km,寬1.0~2.5m,是一條排洪河道。唐先鎮區的排水和截污設施不完善,沒有排水管道,水沿溝渠順流或排入污水管道雨污混排,由于溝渠斷面偏小,淤積嚴重甚至堵塞,排水不通暢,遇暴雨時易見內澇。鎮區現有的污水管網設計標準低,實際截污覆蓋率不到60%。一方面,雨污不分,雨水污水都入污水管道混排;一方面,污水管道損漏、堵塞嚴重,污水返流到地表,直排污水和返漏污水流入河道是水體污染重要原因。
1.4池塘城鎮26個池塘具有浣洗、蓄水、排水、灌溉、消防等功能,面積大的有2400m2,小的只有55m2,總面積達2.1萬m2,總容積超過3萬m3。但是只有少數幾個池塘可以供浣洗之用,其它池塘水質惡化,基本喪失使用功能,塘內固體雜物和垃圾堆積多,淤泥淤積厚,水體富營養化,有的發黑發臭,有的藻華爆發,有的漂浮黑色懸浮物。唐先鎮區呈中間高兩邊低地形,邊緣的水滿溪和小東溪是鎮區排水的天然通道,但是徑流量少地形低,不能依靠自流給鎮區池塘提供水源,池塘水源閉塞,只靠雨水補給,水體流動性極差。
2治理措施
唐先鎮將城鎮水環境治理列入“五水共治”工作目標,委托技術單位制定了《唐先鎮污水專項規劃2014—2016年》、《唐先城鎮排水專項規劃》、《唐先城鎮水系連通試點工程規劃》,并根據城鎮水系水污染現狀調查和污染成因分析,編制了唐先城鎮水環境治理方案,計劃4a(2013—2016年)完成。
2.1河道治理
2.1.1河道清污清理河道污泥。小東溪有3處共85m長的河段石油類污泥淤積嚴重,色澤濃黑氣味熏臭,經過的水流無不變黑,必須徹底清除。用人工作業方式清理污泥共70m3,清理出的污泥運送到市垃圾填埋場處理,以杜絕有害污泥污染環境。
2.1.2治理企業排污實施企業排污整治。調查企業排污口,規范企業排放,督促企業完善廢水處理設備,整治了16個排污口,停產限期整改7家,關停3家。企業排污是小東溪的主要污染源,通過排污口整治,企業廢水處理率大為提升,污水偷排行為得到約束。
2.1.3畜禽養殖整治實施畜禽業專項整治。實行“禁養區全面退出、限養區只減不增、宜養區生態養殖”,城鎮區域列入禁養區,共關停規模以上養殖場16家、小養殖場41家,基本消除了畜禽養殖污染。
2.1.4河道綜合整治實施小東溪和水滿溪河道綜合整治工程,進行河道疏浚、護岸加固、護岸綠化、建生態廊道,小東溪的河道加寬到5.0m,水滿溪河道加寬到7.5m。應用生態工程新技術,恢復和強化河道生態功能,明顯改善水質,適應城鄉現代化建設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需要,實現“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河道整治目標。
2.1.5河道保潔建立河道長效保潔制度,對河道垃圾進行集中整治,成立河道保潔隊伍,河道保潔日常化,保持河道整潔。
2.2池塘治理
2.2.1生態清淤池塘的淤泥中富含污染物、營養物,其向水體釋放造成的二次污染是水體富營養化、水質變差、水藻爆發、黑色懸浮物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實施清淤是最有效最直接清除水體污染物、營養物的措施。唐先鎮實施城鎮池塘清淤工程,使用水力沖挖方式清淤,帶浮筒的高壓水槍和吸泥泵作業把泥水輸送到專設的淤泥堆放場。共清淤池塘水面2.1萬m2,清淤量1.4萬m3。清淤要處理好淤泥污泥輸送和處置問題,避免直排河道造成二次污染。這次清淤專門設置5個堆料場,淤泥通過皮管輸送到堆料場沉淀固化,堆成熟料后,給有機肥加工廠做原料,或者供農田使用,較好地解決了淤泥處置問題。
2.2.2水系連通環境調水環境調水是因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治理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其目的在于改善水體水質,提高水資源的利用價值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其應用對象主要是納污負荷高、水動力不足、環境容量低的城市河湖和水網[2]。唐先城鎮水系特別是池塘水源枯竭,水交換緩慢,污染物易于留滯沉積,而排入水體的污染物遠超水體的自凈能力,呈封閉型水體污染形態,形成嚴重的水污染。唐先境內的大橋水庫庫容較大,水質優良,距離唐先城鎮只有2.7km,從大橋水庫調水,工程造價不高,可以自流到達,運行費用低,容易實施。大橋水庫引水工程包括葡萄園區滴灌工程和城鎮引水工程2部分,使用同一條主干管,管材為PE壓力管,主干管管徑DN450~315,管道全長2950m,工作壓力為0.8MPa。城鎮引水干管從主干管2+386m處分出,使用DN200PE壓力管,長320m。引水干管到達城鎮北口后,分3條管徑為DN160的支管分別輸水到馬混塘、井甲塘和油山塘,水流自北而南分3條水路流通所有池塘,各個池塘都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有的經上塘下塘間溝渠連通,有的經涵管與鎮中溪連通,水流通暢。引水從首塘起依次流入下游池塘,后流入小東溪、水滿溪。引水干管和支管都安裝有節制閘,可以控制引水流量。引水工程示意見圖2。引水工程要考慮生態引水需求量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平衡關系,不能超額引水而使水資源合理利用失衡。唐先鎮制定了《大橋水庫滴灌引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對大橋水庫設定水量分配預案。大橋水庫正常庫容200萬m3,可控來水量為360萬m3/a,分配滴灌引水工程供水量為75萬m3/a,占水庫水量的21%,其中200hm2(3000畝)葡萄種植區供水25萬m3/a,城鎮引水供水50萬m3/a,對以灌溉為主的水庫來說是適度的。經實際流量測算,唐先城鎮引水流量4080m3/d,設計引水總量控制在50萬m3/a以內,即引水天數控制在122d/a以內,除去豐水期和葡萄園灌溉時城鎮不引水,其可引水天數在合理有效的范圍內,基本滿足少水期對城鎮池塘和河流的補水需求。引水工程有專職人員管理,可以保證引水的有序調度和工程管理維護,引水周期應當考慮連續引水流量以滿足水體置換率,少水期不可長時間停引。城鎮引水工程的引水量,能促使城鎮水系水循環1a達14~16次,基本保證水體水質得到有效提高。
2.2.3截污納管治污是保證實現水質可持續改善的根本條件,首要的是提高截污納管率,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由實踐經驗得知經一般處理的廢水需10倍以上清水稀釋,未經處理的廢水需25倍以上清水方能稀釋自凈[3]。為了提升污水處理水平,唐先鎮對城鎮區污水管道進行系統改造,出臺新的《唐先鎮污水專項規劃2014—2016年》,以提高城鎮公共污水功能和改善城鎮水環境為目標,構建高效的城鎮排水系統,實行最嚴格的雨污分流制,達到雨水及時排除、污水有效治理的目的。污水管道的建設均按遠期規模一次性規劃,分期實施,與規劃道路建設同步進行。在建設主要骨干道路時,應同時敷設雨水、污水管道,避免道路的重復開挖和雨水污水混接現象。在新建居住區也應同步建設雨水、污水收集系統,并與城鎮污水管網相適應。根據預測,唐先城鎮區近期生活污水量2568m3/d,近期工業污水量510m3/d。污水排水管道都為重力流管道,管徑d≥600mm的,采用鋼筋混凝土管,管徑d<600mm的,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hdpe),DN800~300規格的污水管網總長度為25751m。
2.2.4水面保潔唐先鎮實施嚴格的城鎮衛生保潔和稽查制度,加強專業保潔隊伍建設,建立長效保潔機制,保持城鎮地面清潔,將城鎮地面徑流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把河道保潔機制引入城鎮水面,聘用1名專職保潔員實行城鎮水面日常保潔,巡撿水面垃圾雜物不少于1次/d,保持水面清潔。
2.2.5生態修復生物凈化是水體自然凈化的重要形式,在水體內存在著種類繁多的水生生物,微生物能把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被水生植物如水草、藻類等吸收,水生植物又被魚類吞食,這一系列的水生生物鏈,使污染物濃度降低,起到了凈化水體的作用[4]。唐先鎮在實踐中運用了多種生態修復措施。(1)建設生態護岸。在以往的護岸整治中,忽視了生態功能結構,出現了如漿砌塊石、漿砌條石等硬質護岸形式,隔絕了岸上植物、土壤、地下水與水體的生物交換和循環,使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變差,還使一些水生動物失去了生存和避難空間,不利于生物凈化。唐先鎮在河道和池塘治理中,新建和修復護岸用生態砌塊砌筑,變剛性結構為柔性結構,盡量建設多孔性和自然性的生態護岸。對有條件實施的岸堤進行植樹綠化。(2)營造生態浮島。在池塘中種植水生植物抑制富營養化,種植品種有蓮藕、睡蓮、菖蒲、水浮蓮等,用干毛竹做植物固定圍攔,生態浮島臨塘岸設置,便于管理,要控制植物不要溢出圍欄,特別是水浮蓮,要定期打撈梳密,促進水體營養物質轉移。(3)養魚潔水。在26個池塘放魚苗8萬尾,有鰱、鳙、草、青魚等濾食性、草食性魚種,這些魚類主要攝食浮游生物、藻類和水草,能夠凈化水體,維護水域生態平衡。
3治理效果
唐先小城鎮水環境治理工作實施以來,除了截污納管工程還在施工中外,各項工程進展順利,已經取得顯著效果,水環境明顯得到改善。(1)水質得到根本改善,消除了黑臭塘、黑臭河,池塘水質清澈,據永康市水質監測點水質報告,2014年4—9月小東溪為Ⅳ類水,達到了市階段性考核目標。水生態逐漸恢復,池塘藍藻爆發現象徹底消失,魚類生長正常。(2)水域功能恢復,水系水流通暢、容水量增加,蓄得了水排得了水。(3)水環境改善使水域成為景觀環境,成為居民親水、休閑的場所。
4結語
關鍵詞: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河道防洪水土流失控制能力
諸城市林家村鎮紅寨河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為諸城市2010年度小型水庫移民扶助基金項目,于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進行了建設,該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河道防洪標準,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提高了水土流失控制能力,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擴大了灌溉面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移民群眾收入,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參與移民工程項目的積極性,有效的減少了移民問題,確保了我市庫區及移民安置區的社會穩定,促進了移民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工程概況
諸城市林家村鎮紅寨河生態環境治理項目位于林家村鎮管家寨村東,紅寨河下游段,泰薛路大橋以北。紅寨河,又名桃園河、大寶河,流域面積44.3平方公里,長17.5公里,發源于林家村鎮障日山南麓,從林家村鎮東公村入百尺河。河道上游建有曙光水庫(小一型),下游建有牛臺山水庫(小一型)。河道平均干流比降為3.48‰。牛臺山水庫,坐落在諸城市辛興鎮山東頭村,濰河支流百尺河上游,1967年6月建成,流域面積36平方公里,總庫容110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81萬立方米,死庫容118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7萬畝,實際灌溉面積0.7萬畝。水庫下游影響著共青團小(一)型水庫1座、膠新鐵路、青萊高速公路、S220省道、S217省道、5萬畝耕地和6萬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該水庫的淹沒區主要涉及1個縣、2個鄉鎮、13個村莊,共有移民916戶,3128人。
該河道兩岸原為土崖,逐年水蝕,兩岸沖刷嚴重,河道漸寬,不斷蠶食兩岸耕地,同時,因塌方造成了河道雍堵、水土流失;河道雜草層生,臭水溝橫陳密布,淤積加劇,環境污染較重,以上問題的存在,造成了紅寨河防洪標準急劇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大大減弱,嚴重影響著河道兩岸和下游人們生命財產安全。
二、工程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工程建設必要性
紅寨河上、下游各有小一型水庫一座,且河道位于林家村鎮駐地1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每年的防汛壓力很大。該河道幾乎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治理,兩岸沖刷嚴重,無堤防,防洪能力嚴重不足。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以及兩岸農村社區化融合聚集點的建設,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對紅寨河下游段、泰薛路大橋以北進行改造治理,打造一個集防汛、觀光、漁業為一體的生態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2、工程建設可行性
工程位于牛臺山水庫移民村管家寨東,河灣和新會里村以南,當地群眾對治理該段河道要求非常迫切,治理后既可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又可改善當地移民村的生態環境和村居環境,打造出一個集防洪、灌溉、觀光、漁業為一體的生態工程。當地政府也多方積極籌集資金,并協調附近村莊進行清障工作,為工程順利開展作了有效的前期準備工作。因此,該項目是可行的。
2010年12月,濰坊市財政局、濰坊市水利水電移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分別以濰財指[2010]546號文《濰坊市財政局關于下達2010年小型水庫移民扶助基金預算指標的通知》、濰水移領辦字[2010]36號文《關于下達2010年小型水庫移民扶助基金項目的通知》下達諸城市小型水庫移民扶助基金560萬元,其中林家村鎮紅寨河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投資206萬元。
三、工程主要內容
河道左岸自泰薛路向下游疏浚河道600米,河道平均寬170米;戧臺以下設漿砌塊石擋土墻,擋土墻頂寬0.6米,高2.6米,背坡坡比為1:0.4,漿砌石基礎深1.0米,擋土墻用料石鑲面,花崗巖壓頂,壓頂石厚0.15米,寬0.6米,長0.5米;草坪綠化12000平方米,栽植柳樹、雪松、玉蘭等樹木400株;道路硬化長700米,寬8米,為瀝青路,瀝青厚4厘米。
工程量:完成土方疏竣9800立方米,土方開挖1800立方米,土方回填2570立方米,漿砌粗料石1560平方米,漿砌塊石2738立方米,安設壓頂石32立方米。鋪設草坪12000平方米,栽植樹木400株,瀝青路硬化5600平方米。
該工程總投資:2790000元,利用小型水庫移民扶助基金2060000元,林家村鎮人民政府配套73萬元。其中建筑工程費2595349元,設計費64884元,監理費103814元,質量檢測費25953元。
四、主要經驗和做法
1、強化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制,掌握相關政策
項目批復以后,水利水產局聯合財政局、發改局成立了以水利水產局分管副局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同時,林家村鎮政府成立了由鎮長為實施組長,水利站、土地所、財政所、林果站等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成員的實施小組,制定并落實了切實可行的任務目標責任制,狠抓任務目標和質量落實。并在工程開始設立了標志牌,用宣傳牌及宣傳標語對項目區群眾進行宣傳。
2、加強對資金的管理與使用,做好監督檢查
對項目資金實行專款專戶專項管理,配備專人管理財務與會計核算,建立健全了會計賬薄和各項報表制度,對每項開支達到有憑有據,有帳可查,并對資金使用公開,由財政和上級管理部門進行定期審計。
3、積極推行項目“五制”管理
在工程治理上,我們積極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質量監督制。建立了項目法人制、工程質量終身制、參建單位責任制等一系列責任制度,明確規定項目法人對工程全面負責,杜絕“影子工程”、“形象工程”、“三邊工程”,建立了切實可行的管護制度,在鎮、村成立專門的管護隊伍,并公告。
4、嚴把“實施關”,保障措施到位
工程建設中,由林家村鎮政府監督中標企業進行項目的實施,移民辦隨時進行抽查。制訂了嚴格的工程質量標準,組織專人定期、不定期對工程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對查出的問題,限期改正。
5、完善檔案資料管理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林家村鎮政府負責項目的文書檔案及技術檔案管理工作,所有資料,上報水利局移民辦備案。對項目的規劃設計、計劃批復以及在建設過程中的監督檢查、宣傳材料等與項目建設管理相關的材料進行了歸檔整理,達到了技術檔案齊全、管理規范的要求。
五、工程成效
1、減輕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
該段紅寨河經過半年的綜合治理及后期管護,昔日的荒坡野嶺,披上了綠裝,河道兩岸的林木覆蓋率由原來的13%提高到了67%,喬灌草結合的防護體系,防護功能顯著,各項治理措施的有機結合、相互補充,不僅使水源涵養、土壤保肥、抗侵蝕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有效地攔截了地表徑流,增加了水資源的可利用量,補給了地下水,從而改善了水資源的分配利用過程,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提高了該區勞動人民的收入。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減輕了河道的淤積,提高了防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