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多肉植物的栽培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雪棗;特征特性;栽培技術;晉北南部
雪棗原產于山東省蒙陰縣,是極晚熟、個大、質優的鮮食棗品種[1-3]。山西省鳳凰山生態植物園(位于晉北南部)結合棗樹試驗園建設,于2003年從運城引進栽培。經過6年的觀察,該品種在晉北南部小氣候條件下,生長迅速,早果豐產,果品品質上乘。雪棗成熟期特晚,終熟之前果肉較硬,在山西省鳳凰山生態植物園,在不使用任何農藥的情況下,雪棗食心蟲蟲果率在1%以下。這一特點,在生產綠色果品方面頗具優勢。不需任何特殊管理,即可獲得綠色果品。雪棗貯藏期長,可在整個冬季供應市場,價格較高,可獲得較高的收益[4,5]?,F將雪棗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特征特性
1.1植株特性
雪棗嫩枝綠色,一年生枝灰褐色,多年生枝黑褐色。棗股肥大,平均每棗股生發棗吊4個,棗吊較長,平均長度35 cm,最長的可達45cm。每棗吊平均著生13片葉子,最多的17片。單葉面積較大,平均橫徑4cm,縱徑8cm,葉面光滑閃亮,葉片較厚。樹勢強健,干性較強,七年生樹樹高5m,冠徑4.5m。主干高度80cm,橫切面直徑10cm。中干上分布9個主枝,最粗的主枝橫切面直徑5.5cm。早果性強,豐產性強,定植翌年開始掛果,3年平均產5kg/株,6年平均產25kg/株。該品種在山西省鳳凰山生態植物園,4月底至5月上旬萌芽,5月底至6月上旬始花,10月中旬為果實始熟期,10月末至11月上旬為終熟期。
1.2果實特性
果實近圓形,個大,平均單果重23g,最大的35g。果皮赭紅色,較厚。果肉綠色,始熟時質地稍硬,口感欠佳,終熟時甜脆可口,含糖量35%。果核小,長圓形。雪棗果實質地緊密,成熟期晚,全面著色期在10月末至11月上旬,采收后的果實,裝入保鮮袋內,預冷15d后窖藏,可貯至春節。雪棗在山西省鳳凰山生態植物園,終熟前果肉質地硬,不利于食心蟲為害。在春夏干旱、秋季雨水較多的情況下,有裂果現象。
2栽培技術
2.1地塊選擇
雪棗生育期長,在晉北南部栽培,需選擇海拔偏低、背風向陽的地塊。否則,會因為積溫不足,而不能充分成熟。未全面著色的果實,肉質較硬,口感不佳,不具備市場價值。
2.2苗木定植
先挖1m×1m×1m的大坑,然后坑下部的60cm用有機物混土回填,中部填充有機肥、復合肥、熟土混合物,上部20cm用素土回填。回填完畢后,灌水壓實。定植時,定植的的苗木深度要深于圃地深度,覆土后稍微提苗,使根系在土壤中舒展密結,然后踩實灌水。雪棗樹體高大,生長迅速,株行距以4m×5m為宜,可栽植495株/hm2。栽植后,苗木留90cm高定干,將苗木用長105cm、寬4cm的細長筒形塑料袋(袋上有通風眼)套住苗木地上部,塑料袋基部用土壓嚴,在樹盤下鋪上1m2聚乙烯薄膜,可提高成活率,有利于蟲害的防治,還可加速生長。
2.3土肥水管理
一般采取林糧間作。間作物選擇豆類、薯類等矮桿或匍匐性作物。除禁止間作高桿作物外,秋季需水量大的低桿、匍匐性作物也不宜間作,否則加重裂果。在林糧間作的情況下,一般不專門為棗樹施肥灌水。根據間作物的需求,進行肥水管理即可。
2.4修剪
雪棗干性強,發枝力中等,成花容易,坐果力強,修剪較易掌握。樹形采用自然紡錘形較好,注意結果枝組的配備、平衡樹勢,由于棗樹易形成花芽,修剪時只需注重調整骨干枝與結果枝組從屬關系。幼樹應多采用短截方法,促發枝,利于早成形。對于結果樹應采用疏、縮、放相結合的修剪方法,保持樹勢。結果枝組要不斷更新,以延長盛果年齡。冬剪時,對棗頭進行短截,疏除多余枝條即可。夏季一般不進行修剪。
2.5病蟲害防治
棗樹病蟲害種類較多。常見病害有棗瘋病、棗銹病、棗炭疽病、縮果病等;蟲害有黃刺蛾、棗粘蟲、棗粉蚧等。病害防治要合理施肥,加強樹體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做好冬春季的清園工作,摘除樹上殘余棗,去除病枝,清掃地面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早春全園噴施1次3~5°Bé的石硫合劑。病菌傳播期,噴灑1∶1∶200濃度的波爾多液,800倍多菌靈和1 000~1 500倍的甲基托布津殺菌劑,交替使用。蟲害防治要結合修剪,去掉蟲繭枝,集中銷毀。采用人工捕殺、燈光誘殺等方法捕殺成蟲。在幼蟲高峰期,采用90%敵百蟲1 000倍液、40%氧化樂果1 000~1 200倍液、2.5%的辛硫磷1 000~1 500倍液等藥劑噴殺。
3參考文獻
[1] 李樹根.雪棗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3):37.
[2] 郭志達,宋承申,吳瑞旭,等.雪棗的栽培技術與發展前景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F10):84,88.
[3] 劉雪花,孫其寶.雪棗豐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2004(11):12-13.
關鍵詞:紅心火龍果;引種示范;豐產優質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6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5-72-2
火龍果,又稱紅龍果、龍珠果,屬仙人掌科,三角柱屬的多年生攀援性肉質植物,由于具有高經濟效益和豐富的營養,近年來被廣泛進行種植。臺灣紅心火龍果是臺灣從國外引進品種中選育的一個品種,其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口感細膩,被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南安市位于福建南部晉江中游,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溫高,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基本無霜,非常適合火龍果的生長。2010年起,服務中心開展了紅心火龍果在南安引種栽培試驗,本文介紹了紅心火龍果引種試驗及豐產優質栽培技術。
1 引種試驗
1.1 材料與方法
供試品種為臺灣紅皮紅心的火龍果7200株,于2010年定植在南安市翔云鎮翔山村第五季果園內,該果園海拔約250米。常規露地栽培,以2.5×2 米 的行株距立水泥柱,每柱栽植4株,每畝為120柱,種植480株,栽培規模100畝。引種園年均氣溫21℃,年日照時數2120 小時,無霜期349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50毫米,土質沙壤土,pH值6.5。對品種的植物學特性、結果習性、豐產性等指標定期做觀察測定。
1.2 引種試驗結果
1.2.1 品種植物學特性 紅皮紅心的火龍果枝條呈三棱柱狀,高1.5米左右,枝條為短刺,每個牙上每隔2厘米就有1個刺,花為白色,肉質,易生氣生根,成熟果實果皮呈紅色,皮質酥軟,果肉為鮮紅色,中間有細小的黑芝麻狀種子,維生素C含量較高,口感非常細膩。
1.2.2 開花和結果習性 火龍果開花期通常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10月末,采果期一般在6月下旬到12月中旬?;瘕埞磕旯麑崝盗肯鄬^集中的有8~10次,便于分期采收銷售。紅心火龍果雌雄同花,自動授粉,大約經過40天后,果實開始變紅,果實由綠色轉為紅色后一周,即可進行采收,一般火龍果從開花至采收需要50天。
1.2.3 果實經濟性狀 紅心火龍果果實為圓形,單果重一般在600~1200克,成熟果皮為紅色,果肉紅色細軟且,可溶性物質為13%~16%。該果品甜而清爽,品質非常好,同時耐儲存能力較強,常溫下可放置10~15天,夏季,因晝夜溫差大,采收的果實甜度高,果實大,風味濃,品質會更好。
1.2.4 豐產性 引進的臺灣紅心火龍果定植后第二年開始產果,平均株產3.8公斤,折合667平方米 (80株)產量1824公斤,第三年達到高峰,每畝可達到3000公斤左右,具體各年份,各月產量見表1。
表1 1公頃引種園紅心火龍果各月份產量
2 紅心火龍果豐產優質栽培技術
2.1 栽培園地的選擇
紅心火龍果為淺根系肉質植物,喜歡溫暖、陽光充足,不宜積水,有機質豐富的砂壤土為宜。易生氣生根,主根強壯,生命力旺。根據紅心火龍果的生物學特性,在栽植前,要在每個栽植穴中施入一定量的有機肥和氮肥,確保土壤肥力充足。
2.2 種植方法
紅心火龍果為蔓藤類植物,因此需要搭建水泥柱進行栽培,水泥柱一般長約1.8~2.2 米,入土0.5~0.6 米,在水泥柱周圍4株果苗,讓果苗沿著立柱向上生長,柱頂做十字架圓盤(以廢舊摩托車輪胎為宜)供其枝條攀援。每畝地為120個柱,種植480株果苗。紅心火龍果雌雄蕊同花,授粉能力強,不需要套種授粉株,此外,火龍果根系較淺,種植后應該加強深度,這樣能提高果苗成活率,栽植初期應該保持土壤濕潤。
2.3 施肥管理
對于幼樹應該以施氮肥為主,做到薄施勤施,促進樹體生長。成齡樹應以少施用氮肥,多施磷、鉀肥為主。施肥應在春季新梢萌發期和果實膨大期進行,有機肥料一般以雞糞、枯餅渣為主,每年春季每株施有機肥2.5公斤或每年7月、10月,每株施用1.5公斤有機肥,再施用200克復合肥即可。幼果形成后,要噴施0.2%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0.1%硼砂混合液一次,有利于提高果的品質。而在全年采收期結束后,每株還應該施用4公斤施腐熟雞糞,加0.1公斤磷肥,為下一年結果提供必要養分。施肥方法采用撒施法,忌開溝深施,以免傷根。
2.4 水分管理
紅心火龍果喜歡在光線充足、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生長。幼苗生長需保持園內土壤濕潤。夏季時,應該勤澆水,保持根系旺盛生長,在果實膨大期要保持土壤濕潤,以利果實生長,在灌溉時不要長時間大量的進行浸灌,這樣會造成根系長期缺氧而死亡。另外不要長時間淋水,會導致生理紅斑發生,如遇陰雨天氣,應及時排水,避免感染病菌造成莖肉腐爛。冬季園地要控水,以增強枝條的抗寒力。
2.5 修剪枝條
紅心火龍果每年采果后剪除結過果的枝條,讓其重新發出新枝。果苗生長時,應及時去除側芽,只留1條主蔓,保證養分需求,用細繩子將主蔓綁在水泥柱上,每隔20厘米就綁1道,這樣便于主干快速生長,形成樹冠,當枝條長到1米左右高度時,要摘心,促其分株。此外,在果樹生殖生長期間,及時疏去新枝,保證果實發育過程中能夠充分獲得養分,采果后要剪除結過果的枝條,便于重新發出新枝,以確保每年的結果產量,剪除掉的枝條可作為新苗培養。
2.6 花果管理
紅心火龍果花期長,開花能力強,每個結果枝會產生花蕾1~6個,雌雄蕊同花,授粉能力強。受粉正常后,果樹本身具有的調節能力,使發育不良的花和幼果自然脫落,不需要人工進行疏花疏果。
2.7 病蟲害防治
2.7.1 生理病害 紅心火龍果常見的生理病害為缺鐵,樹葉上有紅斑,葉子也發黃,通常治理方法:一是枝干噴射,可在發芽前噴射0.3%~0.5%的硫酸亞鐵溶液,或硫酸銅,硫酸亞鐵和石灰混合液,可控制病害發生;二是樹干注射,一般最常的方法是用0.05%~0.1%的硫酸亞鐵溶液。用0.05%~0.1%的檸檬酸鐵溶液注射,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或者直接噴灑混合鐵溶液。
2.7.2 病蟲害 為害紅心火龍果的害蟲主要在苗期,以蝸牛、螞蟻為主,有時伴隨著紅蜘蛛的為害,可以使用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而在高溫雨水多的季節火龍果容易感染病害而腐爛,腐爛病可用刀具切除患部,或用刀將潰爛組織剖開引流(晴天高溫時),讓傷口自然干燥或涂硫磷粉防治。露天栽培還需防范鳥類啄食。
3 結語
臺灣紅心火龍果是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一種水果,市場銷量很高,因此,引進臺灣紅心火龍果并研究豐產優質栽培技術對增加南安市果農經濟收入,豐富水果種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本文通過引種試驗,明確品種的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為該技術在南安市應用推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謝志亮,吳振旺. 火龍果生物學特性與品種介紹[M].溫州農業科技,2012,(1):42-44.
[2] 歐燕清,劉燕緘,許振松. 紅龍果的引種示范與豐產優質栽培技術[J]. 廣西熱帶農業,2005, (1) : 25-27.
1培肥地力
在基本符合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條件標準的地區建立生產基地,要求地勢高,向陽,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較低,增加有機肥料的施用,促進耕作土層深厚、疏松、肥沃。
2保護地栽培方式
主要有地膜覆蓋栽培、溫室栽培、大棚栽培。
3品種選擇
西寧白皮尖葉萵苣,該品種一般株高在55 cm左右,葉片顏色淺綠,葉寬且尖部鈍圓;莖表皮白色,微帶綠色;莖肉為鮮綠色。為早熟品種,全生育期130 d左右,定植后65 d左右就能收獲,具有抗逆性強、高產、質優、商品性好等特點,栽培上要求肥水充足。
4播種育苗
4.1苗床準備
播前結合翻地,苗床施腐熟過篩農家肥15 kg/m2、磷酸二銨90 g/m2、99復合菌肥10 g/m2,并用50%托布津5 g/m2或50%多菌靈進行土壤消毒[1]。
4.2種子處理
一般采用溫湯浸種,把種子倒入55 ℃溫水迅速攪拌,待水溫降至20~30 ℃時浸種5~6 h,濾水后在20 ℃條件下催芽,出芽后即可播種。
4.3播種期
秋種夏收的萵苣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種,夏種秋收的萵苣在7月下旬播種,不提倡春種夏收,盡量讓肉質莖膨大期錯過高溫夏季。春萵苣用種量750~1 500 g/hm2,苗床用種量0.1~0.2 g/m2;秋萵苣苗齡短,宜稀播,苗期不需分苗,用種量3~5 g/m2。苗床于頭天澆足底水,次日將催好芽的種子,按行距7~10 cm條播,播后覆蓋細土0.5 cm[2]。
4.4苗期管理
幼苗2葉1心時間苗,剔除病弱苗。3~4葉時定苗,株行距7~10 cm見方,并葉面噴施復綠靈,或噴施寶1次。春季育苗時要適量控制澆水,使葉片肥厚、平展,秋季育苗時要注意覆蓋、遮陽、降溫。壯苗標準:苗齡35~40 d,幼苗5~6片葉,節間短,葉色深綠,株高15 cm。
4.5囤苗
定植前5~7 d,幼苗5~6葉時,澆水1次,再切塊起苗,降溫煉苗,并噴百菌清600倍液。
5定植
5.1整地施肥
施腐熟有機肥75~90 t/hm2、腐熟麻渣1 500 kg/hm2、磷酸二銨450 kg/hm2、99復合菌肥1 500 g/hm2,深翻20~27 cm,平整地面。
5.2定植方法
根據季節、品種,在地溫穩定10 ℃以上時進行壟栽或平栽。早春茬鋪膜定植,栽培行株距:春萵苣35 cm×35 cm,保苗7.50萬~8.25萬株/hm2;秋萵苣30 cm×30 cm,保苗9.75萬~10.50萬株/hm2。定植時澆大水,及時中耕、松土、保墑。
6田間管理
6.1溫度管理
莖用萵苣大棚栽培中,緩苗時期要密閉大棚,保持棚內溫度白天在20~25 ℃,夜間在8~10 ℃。同時,中耕2~3次,提高地溫,促進緩苗。緩苗后適當通風,保持白天棚溫17~20 ℃,夜間約8 ℃。
6.2肥水管理
應減少中耕次數,加強水肥管理,用淡糞水少施勤澆,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促進營養生長,可避免早期抽薹現象。定植后根據土壤墑情澆緩苗水1~2次,隨后進行中耕作業,結合追施氮肥,施用尿素60~90 kg/hm2,促進緩苗。當萵苣葉片展開增大時,結束蹲苗。早春栽培要在蹲苗后追肥2次,中間間隔10~15 d,每次追施硫酸鉀60~90 kg/hm2、尿素120~150 kg/hm2,此后隔10 d左右澆1次水,每澆2次水追肥1次。在整個生育期內,都要保持土壤濕潤[3]。
6.3光濕管理
在保障溫度的情況下,盡可能延長光照時間。保持葉面干燥,加強棚內通風透光,避免棚內空氣濕度過高,及時清理病株、病葉。
7病蟲害防治
7.1農業防治
一是針對當地主要病蟲控制對象,選用抗病品種。二是與瓜類、茄果類、豆類及蔥蒜類或其他非菊科葉菜類輪作。三是覆蓋地膜,培育壯苗。四是清潔田間[4]。
7.2物理防治
一是覆蓋銀灰色地膜驅避蚜蟲,放置黃板誘殺蚜蟲、潛葉蠅。二是溫湯浸種。
7.3生物防治
積極保護天敵,采用生物源農藥,如齊墩螨素、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和植物源農藥,如藜蘆堿、印素等。
7.4藥劑防治
用武夷菌素1 000~1 500倍液,或64%殺毒礬粉劑4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乳劑500倍液于霜霉病發病初期噴施防治。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于菌核病發病初期噴施在植物中下部的病葉上。用植病靈500~600倍液,或克毒雷夫3 000倍液于病毒病發病初期噴施防治。用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或100 g Bt乳劑稀釋400~600倍噴霧防治蚜蟲和菜青蟲。用1.8%齊墩螨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綠萊寶1 500倍液噴霧防治潛葉蠅[5]。
8采收
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為采收期,秋萵苣在初霜前采收完畢[6]。
9參考文獻
[1] 范開元.秋萵苣無公害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1(6):29.
[2] 郭春剛.彩葉萵苣的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1(8):9.
[3] 吳永毅.蒲子—葉菜—萵苣 一年三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大觀周刊,2011(33):54.
[4] 華成華,沈興賢.茄子—葉菜—萵苣一年三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1(20):25.
關鍵詞山藥;生物學特性;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32.10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148-02
山藥別名淮山、山薯、薯蕷、大薯,原產亞洲熱帶地區。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質塊莖供食,喜溫暖濕潤,忌積水,怕干旱。山藥為中藥、蔬菜兼用,作為高營養食品,山藥中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膽汁堿(choline)、尿囊素(allantoin)等,作為中藥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腎益精,有強健機體、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壽的作用。一般產值可以達9萬元/hm2左右,與其他作物進行周年間作套種產值可達15.0萬~22.5萬元/hm2 [1-2]?,F將山藥的生物學特性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生物學特性
1.1形態特征
山藥為多年生纏繞草本,莖細長。葉對生或3葉輪生,1 m以上,葉片心臟形或箭頭形,葉腋間常生1個珠芽(氣生塊莖),亦稱零余子(山藥蛋)??捎脕矸敝澈褪秤谩5叵戮呷赓|塊莖,分為棍棒狀、掌狀和塊狀3類,表皮粗糙淡黃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細須根,春季自塊莖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開花,花單生,乳白色少有結實,塊莖繁殖,葉柄細長,葉形多變化,通常三角狀卵形或三角狀廣卵形,葉脈7~9條。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黃綠色。果實有三棱,呈翅狀,成熟后呈枯黃色。地下塊莖圓柱形,肉質,生有多數須根。
1.2生長特性
山藥野生于山區向陽的地方,喜溫暖,耐寒,在北方稍行覆蓋可以越冬。由于山藥是一種深根性植物,對土壤要求不嚴,山坡平地均可栽培,但以土質肥沃疏松、保水肥力強、土層深厚的砂壤土最好,土層越深、塊莖越大、產量越高[3-4]。在稍黏重土中,塊莖短小,但組織緊密、品質佳良。故栽培地區應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土壤酸堿度以中性最好,若土壤為酸性,幼生支根和根瘤,影響根的產量和質量;過堿,其根部不能充分的向下生長。莖蔓生右旋,長達3 m以上,山藥要求高溫、干燥氣候,塊莖10 ℃開始萌動,生長適溫為25~28 ℃,在20 ℃以下生長緩慢,葉蔓遇霜則枯死,短日照能促進塊莖和珠芽的形成。
2高產栽培技術
2.1培育壯苗
當前栽培的山藥品種主要有2種:一是普通種,通常又叫家山藥;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種有淮之、農大短山藥1號等。應采用珠芽(俗稱山藥蛋、山藥豆)和山藥塊莖段作種。種前需曬種1周以上,促進種子內部物質的轉化,打破休眠,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珠芽晾曬至表皮呈灰綠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剝開表皮可見紫綠色的肉。山藥塊莖段晾曬至傷口向內萎縮,并從斷面中間裂開。4月上中旬選擇較肥沃的土壤摻以腐熟農家肥進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 cm×20 cm的窩行距,待苗高10 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5-6]。
2.2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松軟的砂壤土或壤土田塊,要求上下土質一致,如下層有較薄的黏重土層,挖溝時挖去,也可種植。土壤以微酸至中性為宜。山藥不能連作,一般應隔3年輪作1次[7-9]。開溝整地長根品種按行距1 m,在田間挖南北向深溝,溝寬28~30 cm,深140 cm。人工挖山藥溝時應在冬前進行,通過冬春雨雪侵蝕冰凍風化使土塊充分風化粉碎,挖時將上下層土分別堆放在溝的兩側,溝底20 cm的沙土就地挖翻耬碎。隨風化解凍及時填溝,填溝時仔細剔除上壤中的石塊、磚塊、沙礫等硬物,不要將大土塊填入溝內。先將底層土耬平踩實,再分別填入下層土、上層土,每填20 cm耬平踩實1次,要拾凈所有瓦礫雜物。為便于開溝,一般都是先隔行開挖,待填平1/2條溝后,再開挖剩下的1/2條溝。
2.3適時定植
山藥一般栽4.5萬~7.5萬株/hm2,水肥條件好密度宜小。為了便于搭架、田間管理和通風透光,宜采用寬窄行相間栽植,如100 cm×70 cm×25 cm栽4.65萬株/hm2;或80 cm×50 cm×25 cm栽6.00萬株/hm2。挖溝栽植時,首先把溝內20 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溝兩邊,溝寬30 cm,再繼續將溝下40 cm深的土層挖松,將拌勻的腐熟農家肥15.0~22.5 t/hm2、磷肥750 kg/hm2、碳銨450 kg/hm2、硫酸鉀375 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溝兩邊的熟土提到溝上,培成寬30~35 cm、高20 cm的土壟,再將繁育好的山藥苗栽植在土壟上。也可與其他作物套種,如韭菜與山藥套種、玉米與山藥間套種、蠶豆與山藥套種等,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整地點蠶豆,翌年3―4月收蠶豆栽山藥,一般效益可達15萬元/hm2。韭菜與山藥套種效益可達18萬元/hm2。玉米與山藥間套種高效立體栽培,周年可生產蔬菜,效益更高,可達22.5萬元/hm2以上。
2.4田間管理
噴施多效唑抑制藤蔓瘋長,多效唑對山藥藤蔓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現為節間縮短,藤蔓粗壯、葉色濃綠、葉片增厚,頂端新生側枝減少,花蕾發育不良,零余子生長受抑,能使山藥增產10%以上。噴施多效唑的最佳時期在山藥藤蔓滿架,現蕾開花初期,均勻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生長過旺的田塊可多噴1次,間隔時間為1周。山藥是藤本右旋攀援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長不利于通風透光和產量提高。搭“人”字架應在藤蔓生長到50 cm以上進行,支架頂端用架材連接,并用繩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撐力和抗風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內的濕度,減少病害,從而提高山藥產量。一般架高在2 m左右。
2.5肥分管理
山藥喜有機肥,從播種直至發棵都可鋪施。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如人糞尿、堆肥、廄肥和優質土雜肥,要利用夏秋季節氣溫高、易發酵腐熟的有利時機提前進行漚制。提倡有機肥和部分化肥在種植完山藥后施入山藥行間,把腐熟的有機肥鋪施于2行山藥之間的畦面上,耬劃翻土15 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將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藥壟的兩側。在生長前期以藤蔓生長為主,故適當供應速效氮肥,進入塊莖生長旺期,要重視氮、磷、鉀的配合施用,特別是重視鉀肥的施用,以促進塊莖膨大和物質積累。生長后期要控制氮肥內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長[10]。一般使用的鉀肥有硫酸鉀、磷酸二氫鉀、生物鉀肥等。在山藥生長期內,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鉀600 kg/hm2,才能達到較好的高產效果。生長后期結合防病治蟲,根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達到保葉防早衰的目的。
2.6病蟲害及畸形山藥防冶
病害主要有白銹病、褐斑病。白銹病于春季發生;褐斑病夏季發生。在防治上,搭支架,保持通風良好,不能在陰濕積水的地方種植;用波爾多液(1∶1∶140)或多菌靈800倍液噴霧防治。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咬食根部。在防治上,結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顆粒劑;發生時用毒餌誘殺或藥液灌根等[11]。在山藥栽培過程中,因不良環境條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響,使山藥在生長過程中改變了內部組織結構,從而產生各種奇異怪狀,如山藥塊莖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頭形、腳掌形、葫蘆形、麻臉形等,這些統稱為畸形山藥。預防上,應嚴格按技術規程操作,謹慎施用種肥,防治地下害蟲施用毒土、毒餌時不能盲目加大劑量。同時加強管理。
2.7采收加工
蘆頭栽種當年收,珠芽繁殖第2年收,于霜降后葉呈黃色時采挖。洗凈泥土,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皮,日曬或烘烤干燥,或趁鮮切片,或去泥后進行包裝上市銷售。
3參考文獻
[1] 李居發.山藥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新技術,2010(1):7-8.
[2] 管先軍,李愛英,朱忠選.山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8(10):40-41.
[3] 王志宏,賈紀明,王金濤,等.山藥高產栽培技術[J].漢中科技,2008(4):25.
[4] 彭紹鋒,楊朝民,劉向鋒,等.山藥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8(5):39.
[5] 姜敦和,李華風,毛傳生.徐州地區山藥栽培現狀[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6,9(7):19.
[6] 張耀鋒,杜琳輝.特色蔬菜山藥栽培技術[J].西北園藝:蔬菜,2008(2):18-19.
[7] 王慶美,張立明,侯夫云,等.山東省山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山東農業科學,2008(6):103-104.
[8] 王麗敏,夏振龍,李樂,等.山藥栽培技術[J].中國果菜,2005(2):17-18.
[9] 孫啟善,王慶亞,孫敦恒,等.山藥栽培數學模型及優化農藝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4,20(1):79-80,145.
關鍵詞 五味子;無公害;栽培技術;吉林通化
中圖分類號 R282.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108-02
五味子是常用名貴中草藥之一,別名北五味子、五梅子、遼五味、山花椒、紅鈴子等,為木蘭科(Magnoliaceae)五味子屬(Schisandra)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m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實。五味子為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幼枝紅褐色,老枝灰褐色,稍有棱角。葉柄長2.0~4.5 cm;葉互生,膜質;葉片倒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0 cm,寬3~5 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腺狀細齒,上面光滑無毛,下面葉脈上幼時有短柔毛?;ǘ酁閱涡?,雌雄異株,稀同株,花單生或叢生葉腋,乳白色或粉紅色,花被6~7片;雄蕊通常5枚,花藥聚生于圓柱狀花托的頂端,藥室外側向開裂;雌蕊群橢圓形,離生心皮17~40,花后花托漸伸長為穗狀,長3~10 cm,小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色,種子1~2,腎形,淡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8—9月。
五味子生于海拔1 500 m以下的向陽山坡雜林中、林緣及溪旁灌木中,分布于東北、華北及河南等地。 果實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 mm。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果肉柔軟,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破碎后有香氣,味辛、微苦?!侗静菥V目》記載五味子:斂肺滋腎,專收耗散之氣,為喘嗽虛乏多汗之專藥?,F代藥理分析認為五味子有興奮呼吸中樞、強心、增強機體適應能力、改善學習記憶能力、降血壓、抗肝損傷、抗氧化、抗驚厥、抗胃潰瘍、抗菌、抗腫瘤等多種藥效。近幾年,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等省份的山區人工種植面積較大,特別是近2年中草藥價格不斷上漲,許多農民也在自發地種植五味子,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為了適應通化地區五味子生產發展,通過調查和長期的生產實踐,探索總結出適合吉林省通化地區五味子的無公害豐產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1 生產基地環境條件
五味子適宜在低山坡、河谷、林中空地種植,在腐殖質豐富、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微酸性的砂壤土中生長速度快。
1.1 大氣指標
生產基地應選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區,避開工業和城市污染源,基地3 000 m以內的大氣污染濃度符合無公害生產限制的要求。國家規定的標準為:總懸浮顆?!?.3 mg/m3,二氧化硫≤0.15 mg/m3,鉛1.5 mg/m3。其他指標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
1.2 生產基地土壤指標
土壤重金屬、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不超標,符合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二級標準,具有良好保水保肥能力,pH值在5.5~7.0。
2 繁殖技術
2.1 種子繁殖
常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進行繁殖。首先要進行種子處理。秋季將選作種用的果實用清水浸泡擦去果肉,并漂洗干凈,進行低溫處理,第2年5月裂口后即可播種在苗床上,播種量30~60 g/m2,播種后要在床面上覆蓋1層草,并經常澆水以保持濕潤而不積水,待小苗長出1片葉子時去掉覆蓋物,要經常松土除草保持床面無雜草。在苗高15 cm左右時施肥,追施有機肥18 t/hm2。到秋天落葉后或第2年返青后移栽。
2.2 扦插繁殖
于早春萌動前,剪去健壯一至兩年生的枝條,截成13 cm左右的小段,把下端用100 mg/L NAA溶液處理30 min,稍曬干,斜插于苗床上,行距12~15 cm,株距12~15 cm,搭棚遮蔭,并經常澆水,促使生根成活[1-2]。
3 移栽
五味子春、秋2季均可移栽定植,以春季定植為好,選兩年生苗于4月底至5月初返青發芽前栽種,秋季于9月下旬落葉后進行移栽定植,移栽前要將苗床澆透水,稍干后再起苗,以便苗根帶土,提高移栽成活率,定植密度一般行距1.5 m左右、株距55 cm,移栽時擺正苗,填土壓實,澆透定根水。
4 大田管理
4.1 松土除草
五味子田塊,每年最低要除草2次,在雜草生長高峰前進行,除草時不要損傷根系。
4.2 追肥
五味子喜肥,結合中耕除草,可追肥2次,第1次在展葉期進行,第2次在盛花期進行。每株施有機肥5 kg,加過磷酸鈣60 g,在距根部25 cm處深埋。
4.3 搭架
移栽后當年應搭架,由于五味子生長較繁茂,架桿要結實耐用,最好在水泥立柱上面用8號鐵線拉橫線,將蔓藤用綁繩固定在橫線上,然后將蔓藤左旋引上架[2-3]。
4.4 整形修剪
五味子整形以主蔓式為好,在苗木定植后,留5個左右健壯芽,主蔓數量以4~8條比較適宜,其他要及時去掉。在移栽兩三年后,基生枝大量萌動,生長迅速,消耗大量養分,這時除選擇1~2個健康枝條留作更新外,其余全部剪掉。
5 常見病害的無公害防治
5.1 黑斑病
發病期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8%科博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這些殺菌劑均可交替使用。
5.2 葉枯病
一是清除有病的落葉和枯枝。二是發病前后均可以用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施防治。發病期每隔7 d噴施1次,2種藥可交替使用。
5.3 白粉病
發病前、發病初期,均可噴施12.5%腈菌唑乳油200倍液,或78%科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0%惡醚唑(世高)水粉散粒劑3 000倍液+75%百菌清(達可)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混用效果較好,這些殺菌劑均可交替使用。
5.4 根腐病
發病前可噴施或澆灌50%多菌靈水溶性粉劑1 000倍液,或35%立枯凈可濕性粉劑900倍液,發病前或發病后均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 000倍液澆灌和噴施。發病期應連續用藥2次,間隔8~10 d[4-7]。
6 采收和初加工
五味子移栽后3~4年即可開始結果,5~6年大量結果,通化地區的五味子一般9月中下旬果實呈深紅色時采收。采收時注意要輕摘輕放,裝到筐里或紙箱里運往目的地進行初加工。傳統加工方法采用曬干法,若遇到連續陰雨天可采用烘干法,以50 ℃烘干果實有效成分含量及色澤效果最好。
7 參考文獻
[1] 么厲,程惠珍.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技術指南[M].北京:農業出版社,2007:889-897.
[2] 劉筱虹,王佛華. 五味子的藥理[J].河北中醫藥學報,1999(2):35-37.
[3] 殷霈瑤,孫愛華.無公害北五味子豐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5):96.
[4] 馬西寧.華中五味子優質豐產栽培方法[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2(6):35-37.
[5] 陳霞,陳振山,高文中,等.北五味子主要病害及其它災害防詒技術要點[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2(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