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全球化淵源文化差異
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條件、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階段等有很大差異,各自不同的語言文化構成了交相輝映、多姿多彩的整個人類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和產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中西方社會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差異,古代中國是封閉式的大陸型自然地理環境,較少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壓力,古代中國人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人與自然的明顯對立,習慣于從總體上認識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個山呼海嘯、動蕩不安、氣候惡劣的海洋環境中,構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間拓展與武力征服,以及強烈的戰勝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對立,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對立的。
每一種文化都有一些與、神話寓言有關的特定詞匯。中國人常用與“三教九流”相關的話語來表達思想,如:“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天誅地滅”、“抱佛腳”、“悟”、“無常”、“道”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國家,受基督教、希臘神話和伊索寓言的影響,有許多源于其中的語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去),還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國宗族等級制度和禮教的影響,強調謙虛、褒揚和長幼尊卑的中國心理文化導致許多敬辭和謙辭以及關系詳實的親屬稱謂詞,如:您、貴國、令尊、奶奶與外婆等而其英語沒有完全對應的表達,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對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簡潔而籠統,如aunt,uncle等。
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文化差異。中國面臨太平洋,在東北半球,“東風”即是溫暖的春風,有“東風變梅柳,萬匯生春光”之說,源于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一個著名習語“東風壓倒西風”,其固定譯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這里的東、西風是征對中國而言。中國人還常說“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而英國面臨大西洋,屬西半球的海洋性氣候,故報春的是“西風”。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桂冠詩人John Mansfield在《西風歌》中都對西風進行了謳歌。
由于觀察角度不同或聯想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以不同事物表達相同語用意義。從方向相反的角度表達同一信息,如:中國人出于禮貌在請對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時常說:“您先請!”,與此相反,英美人士卻說:“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對同一事物的屬性特征的認識往往有異同之處,產生了許多迥異的聯想。英漢習俗差異最典型的莫過于對某些動物的不同情感態度及其深層的不同文化內涵。漢語“龍”的英語對應詞是dragon,不過兩者的聯想意義并不等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龍是希臘語演化而來的,龍在中世紀是異教徒,是罪惡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來此詞喻“邪惡、殘暴、兇殘的怪物”。而在中華民族的龍文化中,“龍”是“皇權”、“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當之為神靈,自稱“龍的傳人”,有關龍的漢語很多,“生龍活虎、龍飛鳳舞等美好形象。
在中、西民俗文化中,東方十二生肖不同于西方十二星座。鼠mouse、牛ox、虎tiger、兔rabbit、龍dragon、蛇snake、馬horse、羊sheep、猴 monkey、雞 rooster、狗dog、豬 pig;the ram 白羊座、the bull金牛座、the twins雙子座、the crab 巨蟹座、the lion獅子座、the virgin處女座、the scale 天平座、the scorpion天蝎座、the archer 射手座、the goat摩羯座、the water carrier寶瓶座、the fishes雙魚座
盡管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有很多英語教師對找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重視,甚至有所忽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英語教師不重視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當前一些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情況十分普遍。尤其是升學壓力較大的一些學校,中學學校教育學生的主要目標仍然是以學生考試獲得高分為主,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次之,有的甚至忽略其他能力和相關意識的培養。英語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還是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和閱讀能力,因為聽力和閱讀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對比較重,也是提高學生考試分數的重要方面,所以英語教師比較注重。
(二)不充分的文化教學現象一直存在。
文化教學與其他單純的知識教學相比較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但當前一些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不充分的文化教學,讓學生不能充分的接收到文化教學,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起到很大的阻礙作用。文化因素的內容可以滲透到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各個角落,從詞匯到句子,從小的句子到一個大的篇章,甚至是中學英語教師的教態、語態和儀態等無處不在。但是,教師在英語文化教學中只對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行重點介紹,卻不對中西文化進行鑒別和比較,這種教學方法只看現象卻不解釋本質。再加上高中英語課堂中實踐性文化交際活動的缺乏,學生的交際能力無法提高,導致“啞巴英語”的形成,這也是為什么當前許多學生英語筆試能力較強而口語能力非常弱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不充分的文化教學現象有待進一步改善,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
二、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有效對策
(一)學校采取措施提高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學習者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語言,從而更有效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注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學校應該從宏觀角度出發,注重對英語教師自身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只有英語教師自身跨文化意識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英語教師只有自身具備跨文化意識才能在英語教學中主動地挖掘和傳授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英語教師自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提高自身跨文化素養,學校也應該采取各種培訓來提高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
(二)英語教師注重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相關技能和技巧。
1.建立在提高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基礎上的文化意識培養。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貫穿于英語教材的講授和課堂活動的設計中;在課堂上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導入、口語訓練、反復操練復習等方式,讓學生對英美文化中的重要節日的讀音和名稱有較好的掌握,但掌握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學生在初中教學階段,初中英語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單純記住。但高中階段,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高中英語教師應該要讓學生更清晰和深刻的了解相關節日和某些詞匯后面的引申意義和其來源所在,這才是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2.注重學生對英語文化的體驗。
對英美文化的體驗是學生在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后的步驟。這時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真實或虛擬環境中來讓學生運用語言體驗文化,并設置相應的獎勵措施,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
3.引導學生形成中西文化的反思。
關鍵詞: 中西文化 文化沖突 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背景及其定義
近年來,隨著國際間經濟、貿易一體化的增強,國際合作的持續加強、跨國公司地位不斷鞏固,各國之間的文化交際、友好往來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強。如何在不同文化間進行有效、恰當的交流逐漸成為世人所關注的焦點。此外,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以英語為主導的外語專業也隨之成為高校熱門專業之一,大學英語和各門外語課的重要性也正逐步得到了國內教育界的重視。對于外語教學而言,學生學習了一門語言,并不意味著他們一定能有效地將其運用到與目的語國家人士進行有效的交流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成為了大學英語及其他外語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跨文化交際,以此來減少文化沖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證在各文化間進行有效的交際。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跨文化交際。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定義,通常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它是一門邊緣性學科,與其交叉的主要學科有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化學、語用學、民俗交際學、哲學和符號學等。(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1997)
二、中西文化沖突的實例
眾所周知,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在進行交流時,除了語言方面的差異外,還存在著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差異。下面列舉一些文化沖突的實例:
對于同樣一個物體或概念,在一個國家可能象征著吉祥、幸福;而到了另一個國家它可能變成災難、厄運的代表。比如中國人偏愛“龍”,視其為吉祥的動物,因此在喜慶時節,街頭巷尾舉行舞龍表演,龍燈展出等。婚慶的場合,按照中國人的傳統,也會將新房貼上龍鳳的圖畫,象征婚姻的喜慶。甚至中國古代的君主帝王等也將自己視為是“龍”的化身。然而,如果我們對西方文化稍有了解就不難發現,“龍”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原型是“恐龍”(dinosaur),因而“龍”(dragon)這一動物,在西方總是被描述成身強體壯、爪牙堅硬、眼中充滿邪惡、騰云駕霧、嘴里噴出熊熊的烈火。這樣一個動物,在西方人的眼中幾乎沒有什么好的象征含義,往往代表著邪惡、災難。
此外,對于一些相同的數字來說中西方同樣存在不同的偏好。中國人,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偏愛數字8,因為它和“發”諧音,被視為發財的意思;而數字4,由于發音和“死”相似,所以遭到人們的厭惡。這兩個數字在西方文化卻沒有什么額外的含義,也不會給人其他的聯想。數字13,對中國人來說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但在西方國家,由于受基督教的影響――耶穌殉難時的最后一次晚餐是13人,因此西方人對于這個數字是十分厭惡的。在酒店賓館里,樓層的設計會避開這一數字,在西方高層的建筑物里,12層以上就是14層或者用12-B,14-A來表示;此外,房間號也是盡量避免使用以13為房號的數字。
中西方文化間的沖突除了體現在圖像、數字上,還體現在語言結構方面。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流時,除了感到己方的語言同交際對方的語言存在語音、書寫等表層方面的差距外,還會感到對方使用的語言在表達、語氣等深層結方面,也同自己的語言存在著天壤之別。
比如在和外國朋友聊天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碰到沒有聽清楚對方的哪一句話,或者哪一個詞的情況。這個時候,為了避免理解上的差異,我們也許會問對方“你能重復下剛才的話嗎?”在漢語里,我們會說“什么?”但是如果把“什么”的對應詞“what”放在這樣的語境來詢問對方時,按照西方人的思維,外國朋友可能會覺得你是在命令或是訓斥他,而不是用客氣的語言來詢問剛才的話。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在色彩方面,中西文化也有不同的偏好。紅色在中國象征著吉祥、喜慶。所以新婚夫婦會身著大紅色的衣服,新娘子的頭上會罩著紅色的蓋頭,新娘的化妝也是以鮮艷的紅色為主調。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紅色是血液的顏色。它暗示流血、厄運等。在西方,新娘結婚時,絕對不會用紅色作為自己的婚紗,取而代之的是選擇白色作為婚紗的顏色。原因在于白色在西方人的眼里象征純潔、清白,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娘新婚前的身份。白色在東方,尤其古代的中國,傳統上來講,白色象征著死亡、喪事。將白色作為婚紗的顏色,是無論如何讓祖先也想不到的事情。只有在吊喪或人死之后,人們才會身著白色。(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也開始流行西方白色的婚紗,這一點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滲透、影響。)
中西文化方面的沖突還體現在會話交流方面。中國人見面時,會禮貌地尋問對方“你吃飯了嗎?”這樣的話如果用來詢問外國朋友,他會覺得你是在詢問他的隱私,或者會被理解成是在邀請他一同吃飯。同樣,在國外尤其是在英國,對話常常以詢問天氣開始“Lovely day, isn’t it?”不了解這一現象的人,初到國外的時候,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明明是下著大雨,對方為什么還說“Lovely day”呢?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便會回答“No, it isn’t.”從而造成了雙方誤解的尷尬局面。西方人在對方打噴嚏之后,往往說“Bless you.”實際上是 “May God bless you a healthy body.”的省略形式。因為在他們看來,打噴嚏是身體虛弱的表現,因此他們會為你祈福上帝保佑。不了解這一習俗的人,在面對對方所說的話,往往會覺得不知所措。
三、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沖突數可謂舉不勝數。那么,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在此我們按照價值觀、世界觀、民族性格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來做個分析和歸類。
1.價值觀念系統的差異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系統,它告訴人們什么行為是社會所期望的,什么行為是社會所唾棄的,學者們把這套系統稱之為價值體系或價值觀念。東方人的觀念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則主張“天人分離”。這種不同的價值觀念造就了東西方人在人與人交際中,文學作品里及哲學主張等都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行為準則。
2.世界觀的不同
世界觀是指人們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人們如何看待人與世界關系的觀念。總結來說,東西方人在世界觀上最大的差別在于:東方強調統一、和諧;西方強調分離、獨立。
3.民族性格的不同
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格也塑造了他和其他民族在進行交流時的不同特征。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以人和人為中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如何做人,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協調,以及順應自然成中華民族的整體精神。西方人主張去客觀地看待世界,乃至改造世界。
4.思維方式的不同
東方人,又以中國人和日本人為代表,習慣“歸納式”的思維方式。所謂“歸納式”思維方式指的就是講話人總是先陳述原因、背景,以便使對方有個思想準備,引起對方的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要求。(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1997)而西方人習慣“開門見山”直截了當的思維方式:他們總是先陳述具體事實,再交代其原因、條件等。
四、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東方和西方在文化的根源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交際時尤為突出。為了確保和外國文化進行有效、友好的交流,我們有必要去學習、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交際時盡量去避免這些差異,――這些也正是跨文化交際學科研究的重點。
總的來說,我們應該盡量在交際過程中,尊重對方文化的特點,尊重對方。交際時采取積極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感興趣,從而建立一個好的交際前提和基礎。其次,在涉及到己方觀點的時候,我們要盡量采取描述性、非批評性和非判斷性的態度;這一點要求我們盡量避免以自己民族的標準來衡量交際對方,避免交際的誤解或傷及對方感情。除此之外,我們在交際時,應盡可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同樣的問題,如何處理才能給對方帶來愉悅。
這些方法歸結到實處,就是我們在學習外語的時候,要盡可能的去區分目的語國家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差別。在學習語言知識之外,要盡可能地去了解國外風土人情、民族特點等。除此之外,廣泛地閱讀外國原著、欣賞外國電影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最后,中西文化間的沖突也留給外語教學很多啟示。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地給學生傳授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能只傳授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將詞匯、短語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講解。碰到英漢翻譯練習也要注意講解東西方思維的不同,啟發學生在翻譯時加以注意。
參考文獻:
[1]Marry & Charlotte. etc. The Humanities Cultural Roots and Continuities[M].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and Toronto: D.C. Heath and Company,1993.
[2]Ron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Tannenbaum, Edward R. ed. A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s[M]. New York, London, Sydney,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Inc.1973.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林雪蓮.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J]. 科技視野, 2007,(6).
【關鍵詞】神話 中西價值觀 文化差異
文化是一個大話題,很多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歷程中都曾經衍生出各種精彩的神話故事,也正是這些神話故事的出現才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使中西文化各具特色,成為中國和西方人們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帶領著中國和西方的人們演繹著不一樣的生活歷程。“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響,中西方神話中的人物性格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換句話說,中國與西方之間地域差異的存在,使得中國與西方在文化發展中依托于不同的神話故事,也在這些形象生動的神話故事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通過對這些神話故事的解讀,能夠看到故事背后的文化差異與價值觀差異。
一、中國古代先秦神話與古希臘神話背后的中西價值觀差異
在先秦神話中塑造了若干個圣主的形象,其中包括我們所熟悉的女媧、神農等等,這些圣主既是德行的典范,又是智慧的楷模,為中國古代的人們生產和生活提供著強有力的能量保障,護佑著人們的平安,被中國古代的人們所敬仰。而在古希臘的神話中則塑造了若干個爭強好勝的形象,無論是地神該亞,還是天神烏拉諾斯,亦或是海神波塞冬等等,都具有超強的法力,在古希臘神話中代表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古希臘的神話中人們的力量很難跟這些神的力量相匹敵,也正因為如此,使得西方人們對于這些神心存敬畏。顯然,“西方神話著重強調神性的強大,中國神話則看重人性的偉大。”其實,就這些神話和神話中人物形象的背后,所滲透出來的正是中西價值觀之間的明顯差異。中國古代的價值觀就提倡和平相處,相互之間互相扶持和幫助,而西方的價值觀中則強調個體強大的力量,相互之間互相牽制,互相爭斗,都試圖成為世界的主宰。
一方面,中國的價值觀強調整體的合力,西方價值觀強調個體的張力。“研究神話的差異能得出文化起源時期中西在文化根源上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從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神話故事來看,無論是女媧,還是神農,都不是一個個體,或者說并不代表著一個個體,而是整體力量的反映,或者說是一種群體力量的顯性表現。在女媧的形象中,不僅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非常寬厚仁愛,注重倫理,在中國古代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把女媧作為自身道德行為的典范和標尺,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用德行和仁愛去感化他人,不斷加強對自我行為的約束,而不是通過暴力的方式去鎮壓別人,從而獲得自己的私利。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中華民族注重和諧,使民本位的價值觀念得到充分體現,而且,強調整體合力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相反,從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來看,我們所了解到的地神該亞和天神烏拉諾斯并不是友善的形象,他們具有強大的法力,能夠帶領他們的民族和子民去征服世界,古希臘人們只有服從這些神的統治,才能夠成為世界的主宰,才能夠成為自我的主宰,如果一旦觸犯了這些神靈的教條,就會受到這些神靈的懲罰。而且,在古希臘神話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每一個神的個體都具有一定的能量,都能夠成為世界不折不扣的統治者,充分體現出了個體的張力,這也是西方文化背后所反映出的西方個體主義價值觀念。
另一方面,中國的價值觀是統一的價值觀,西方的價值觀是對立的價值觀。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塑造了堯、舜、禹的形象,三者無論是哪一個,最終都帶領著中國古代的老百姓實現了和樂安康的局面,中國的老百姓也非常愿意接受這些神話人物的領導,實現中國的和諧與統一。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圣主的善與叛逆者的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正是通過這種鮮明的對比來反映中國古代老百姓的向善愿望,反對彼此間的爭斗,反對任何有私心的分裂行為,一旦有叛逆者出現,正義的使者們都會聯合起來與之相抗爭,并最終通過正義使者的共同努力實現和諧與統一,這些神話故事的背后都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追求統一的價值觀念。與之相反的是,從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來看,更加強調對立與斗爭的力量性因素,戰神阿瑞斯、火神赫淮斯托斯都屬于古希臘神話中的好戰分子,在他們看來,只有自身擁有強大的實力才能夠讓其他神靈所折服,才能讓其他神靈屈服于這種力量,每一個個體都具有對立斗爭的能力和特點,盡管這種對立斗爭的特點并不是其他人所喜歡的那種,但正是因為這種對立斗爭的特點的存在才使得其他人能夠按照自身的意愿來做事,因此,各個神靈都努力通過各種修煉來使自身強大起來,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更有競爭力,才能在諸神中站穩腳跟,才能成為諸神的統治者,這是斗爭的必然產物,英雄主義的形象在古希臘神話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正是西方對立價值觀念的鮮活反映。
二、中國古代創世神話與西方創世神話背后的中西價值觀差異
神話故事的產生依托于人類對自然界有很多的未解之謎,為了能夠讓呈現在人類面臨的未解之謎能夠早日揭開神秘的面紗,人們用智慧創作了若干個版本的神話故事,使人們對世界產生更為直觀的感性認識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心靈以寄托,這也正是神話的價值所在。“一個民族,如果失掉了神話,不論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會中.也總是一場道德災難”。無論是中國古代人們,還是西方人們都非常希望對自然界的產生與發展給出自己的權威解釋,為此人們從自身的民族特點出發,創作了形象的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的背后同樣能夠充分體現出中西價值觀存在的典型差異。
一方面,中國的創世價值觀是一元的價值觀,西方的創世價值觀是二元的價值觀。在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故事中有女媧補天的故事,也有開天辟地的佳話,這些故事之所以能夠世代流傳至今,究其根源在于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中國古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無論是創世神話中的卵生說,還是創世神話中的肢解說,都最終把世界的起源歸結為一,這就是中國古代一元價值觀念的反映。從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故事中能夠體現出中國古代對世界的認識論觀點,天、地、人都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組成部分具備不同的職能,但是歸根結底這些事物是統一的整體。換句話說,天不僅是人的天,也是自然界和一切生物的天,同樣,地也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大地,還是自然界和一切生物成長賴以生存的大地,天和地所構成的是一個一元的世界。相反,從西方的創世神話故事來看,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代表著西方二元價值觀的定位,從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世界存在著生與死、善與惡之間的差別,也正是因為這種差別的存在才使得世界具有二元的特點。在西方的創世神話中盡管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但是上帝通過創造了亞當與夏娃,使得世界產生了二分,從而為西方的二元價值觀找到了落腳點。在這種二元創世價值觀的影響下,西方的文化也表現出鮮明的二元論特點,使西方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人與自然界一分為二的世界。
另一方面,中國的創世價值觀強調同源性,西方的創世價值觀強調分立性。從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故事來看,盡管天和地都是人類探索和研究的對象,但是都沒有脫離世界的整體性,都是在世界的同源性前提下來進行研究的,神話中的女媧和都是中國古代價值世界的顯性反映,究其本質而言,具有同源性。在開天辟地以后,賦予了自然界以生命的氣息,使自然界中的萬物之間相互作用,產生了固有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同樣沒有脫離世界本身,人與神和諧的生活在天地之間,具有同源性的本質,無論世界如何變遷,這種同源性的本質都不曾改變。從西方的神話故事來看,神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創造與被創造的關系,既是神創造了人和自然界,同樣,也是人創造了神的符號,二者之間是二分對立的關系,這就充分體現了西方價值觀中的分立性特點。在西方的神話故事中,上帝創造了亞當,但是亞當不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只能創造出夏娃來形成二極對立平衡的局面,使生與死、善與惡的界限更加清晰。從西方的創世神話故事中不難看出,人與神是對立沖突的兩極,二者之間是分立的關系,這就決定了西方的價值觀中必然顯性地表現出分立性的特點。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神話故事中的“神”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敬仰,就在于這些“神”都具有很高的德行,正是他們的德行才被人們所信服和接受,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是以“神”的德行為準繩,為人們共同的發展和集體利益而平凡的付出。西方的神話故事中的“神”是萬能的神,是整個世界的主宰,在不同神的主宰下,各方勢力持續地爭斗,任何一方都試圖通過自身的強大來征服另一方,人們的一切行為都需要服從于神的力量,否則就會受到神的懲罰,每個個體都以自我為中心而被動地服從。因此說,中國的神話是整體合力價值觀的反映,是統一價值觀的顯性體現,強調一元的價值觀,強調世界的同源性。相反,西方的神話是個體張力價值觀的反映,是對立價值觀的顯性體現,強調二元的價值觀,強調世界的分立性。所以,中西神話故事背后反映出的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也是中西價值觀的差異。
參考文獻:
[1]王紹燕.中西神話中人物性格之差異[J].文化學刊,2015(5): 61-63.
任何時代的經典巨作都是其當代本土哲學精神與美學精神本質上的融合。 “中西融合”必須對東西方文化有深層次的認知才能做到,因此中西方藝術的相互對話,是一個逐漸遞進的過程:第一階段,通過對中西方哲學及藝術特點的分析比較,把握其精義,發現雙方可以融合之處。第二階段,探索中西文化的建設性融合方式,形成不同文化間的共同視野。
一中西方哲學精神對比研究
1.西方哲學追求“是”的探究,認識客體只能是規律,強調對客觀存在的再現,其極致是思辨理性,是主體跟客體之間的交流,他是他,我是我,沒有主體化。雖然西方抽象概念的思考具有理論體系的嚴密和邏輯思維的清晰。但在西方哲學缺乏人文思想的學術空氣中,總覺得生命找不到立足點,無從建立個我的主體性。
中國哲學實乃一種“心靈哲學”,它不注重對客觀存在的簡單再現,追求一種 “心靈境界”,境界之不同于認知,在于它包含情感因素,探討人的智慧問題和精神生活問題。它追求“道”的探究,強調以敏感的心去體悟事物中的道理,是對心行的把握、反思。我認為這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特殊性。
2.中西文化一則重天人合一,一則重天人相分。天人合一致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感性的成分眾多;天人相分導致人與自然不兩立,而理性的成分加重。最終促使一則文化之發達,一則文明更進步。“天人相分”與 “天人合一”這兩個哲學理論分別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內核和靈魂。它們的相異是全部中西文化差異的源頭。
3.兩種本體論產生的根源及原因在于思維方式上差異性:
西方人思維方式的主流是線性思維,其主要方法是錯誤――嘗試――再錯誤――再嘗試――經驗或假說,因而它最終的指向是向外而成兩極:可解釋的成為科技,不可解釋的成為神秘主義或上帝。故而有開始與終極、有天堂及地獄,以其認為外部世界為有(存在) 處世主張進取,西方一般是從形式邏輯出發,把研究從具體利益中抽象出來,得出原理,然后再研究,發現理論的實際可應用性再廣泛推廣。
東方人思維方式的主流是圓形思維,其主要方法是直覺現量――內觀――修正――再內觀――更高級的現量――更深入的內觀――再修正――再內觀――如實現量,因而它的最終的指向是向內而成無極或太極――心靈,故無所不知、亦同于一無所知。故有周易的循環往復與佛說的六道輪回。無始而無終、無所不包容,以其認為外部世界為空(虛無),處世主張無為。
東方人思維方式的高明之處在于:它一開始就懷疑它所用以觀察的工具――感官和邏輯,所謂修正,就是修正自身的觀察工具――心靈,使心靈純凈無染、洞徹內外,而后懷疑它所觀察的外部世界,以達到徹底的覺悟。因而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超越――回歸,其實只是一碼事,名相不同而已。
二 中西方不同的哲學思想決定了其藝術內在本質的差異
西方繪畫藝術概括地講有兩大派:一是寫實派或稱具象派,認識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純客觀的,始終以科學精神,強調對事物的準確再現和模擬,更強調扎實嚴謹的寫實繪畫技巧,畫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體和光影上,不允許增加任何個人的意念和想象。二是抽象派。后期西方哲學出現“反神論”、柏拉圖、弗洛伊德、后現代主義等哲學理念的影響,藝術家主體意識從蘇醒發展到極端。從印象派開始,數十年內,從具象轉到抽象――另一個極端。抽象派創作方法是將自然物象變形,用抽象組合形式表現個人主觀的思想體驗。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前衛藝術,以全新的抽象理念創作。而表現主義所強調的“ 自我 ”,它的基本特征是個體意識對群體制約的敵視與抗爭,集中體現畫家主體的思想意識。
由于中國古代哲學觀念的影響,中國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1.中國畫最體現中國哲學“心靈境界”的就是她的意境美。畫家的作品 “ 寫 ” 出了畫家的整體藝術修為、品性學識,而決不只是繪畫技巧。
2.就物象造型而言,中國畫的精義就是“神似”,完全是一種抽象的藝術。中國畫的留白,它寫出的意境可以是白云、是青草、是山巒,它與人們內心的概念是吻合的。寫意之妙,全在于畫家心靈深處與宇宙萬物精神的交融,是中國繪畫的最高境界。
三 結論
綜上所述,我發現,當代中西方藝術的“同“在于:1.都強調畫家主體思想情感的表達;2.就物象造型而言,都不拘泥于再現具體的事物,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抽象理念進行創作;3.都追求大膽突破傳統程式的桎梏,不拘俗套,而這也許就是當代中西方文化精神可以融合之處。
四 探索中西文化的建設性融合方式
我們正處在文化轉型時期,我們須用雙向互動與文化轉型的眼光來看待中西藝術的融合。此時異質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絕不會是彼此的簡單替換和取代,而是一方面通過彼此相互對話來拓展各自的視野,另一方面則通過相互碰撞與溝通實現文化重組,產生新的一種文化形態,實現文化的整合與創新。
中國文化五千年來,海納百川,開放的吸收包容了各方面的文化精髓,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是最成功也是最典型的例證,從中我們可以探索融合的某些真諦:其一,這種融合必須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外來文化,必須嫁接在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樹干上,才能開出有生命力的新花。其二,融合之高妙在于,它是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在融合中的雙向揚棄。
對于寫意油畫而言,油畫家們都在自己的創作中試驗融進中國畫的觀念和一些表現語言的元素。
大師吳冠中三年的留法學習,使他感悟到西方現代藝術的精髓;而土生土長的熏陶,又使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探求很深。“摸清了中西雙方藝術的家底”,他把自己置身于中西文化的“夾縫”中,左右吸收來自兩個方面的藝術營養,但又始終抓住自己的個人感受,以表現自己的獨特情感為軸心,不僅堅持自己的藝術觀點不動搖,并潛心于融合中西藝術之長的探索實踐。他的畫是中國式的,又充溢著現代風格,顯示出他卓越的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