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護理兒科見習小結

      護理兒科見習小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兒科見習小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護理兒科見習小結

      護理兒科見習小結范文第1篇

      1.重癥及典型病例少:隨著兒童保健工作的提高,兒科住院的重癥及典型病例也在減少,加之兒科某些疾病的季節性較強,而臨床見習課程常被安排在固定時間,因此可導致學生在進行某一疾病臨床見習時,病房沒有可供示教的典型病例。還有兒童傳染病需在專門的傳染病醫院治療,因此在綜合醫院的兒科病房是見不到的,以上幾點造成了醫療教學資源的相對不足,難以滿足教學大綱要求的見習內容。

      2.教學模式滯后:兒科醫生臨床工作任務繁重、收入低,帶教教師需要承受醫療與教學的雙重壓力,因此很多教師常常只把臨床見習教學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采取傳統的觀看教學錄像等省力的教學模式,不愿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研究新的更好的教學方法。

      二、對策

      1.重視醫患溝通及倫理學方面的教學:以往我們對醫患基金項目:齊齊哈爾醫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作者單位:161000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兒科通信作者:鄧李玲,Email:deng_li_ling@126.com溝通及倫理學方面的教學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在這方面較欠缺。作為一名稱職的兒科醫務工作者,除了要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醫德醫風,要對患兒有強烈的愛心、責任心,對患兒家長要尊重、同情、要有耐心,想其之所想急其之所急,這樣才能取得患兒及患兒家長的理解、信任,使其能夠地配合臨床見習教學。

      2.采用多種教學模式:結合本校教師、學生、教學資源的實際情況,依據臨床見習內容的不同而采取相應不同教學方法進行臨床見習。病例討論法:此法可應用在兒科臨床較疑難的疾患,例如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炎,是由學生對患者進行病史采集及體格檢查,對現病史、查體結果及輔助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在教師的幫助下,對疾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方面有所了解,同時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此種方法主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討論。參觀法:此法是直觀的對一些癥狀及體征的認識,如新生兒護理、新生兒外觀特點等。見習過程主要由帶教老師進行示范,期間講解其癥狀與體征相關知識。參與病房查房見習:此法應用于兒科常見病及多發疾病的見習,如小兒腹瀉、佝僂病、缺鐵性貧血、支氣管肺炎等。查房時老師引導學生將詢問結果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分析,從而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兒科病房不收治的傳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等,這類疾病的見習首先由老師針對某個疾病提出問題,然后運用教研的CAI課件、平時積累的實物圖片、計算機多媒體等多種教具,向學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癥狀、體征,并進行討論解決問題,最后得出結論,也以此方式補償臨床見習中的欠缺,來了解臨床少見的病例。教學模具操作法:借助教學模具,進行兒科技能操作的見習,如氣管插管、人工呼吸、心臟按壓、腰穿及骨穿等,讓學生有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三、小結

      護理兒科見習小結范文第2篇

      目的研究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學》課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本校2013級護生為實驗組,采用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對《兒科護理學》課程進行實驗教學,2012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干預1年后,使用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表及該門課程考試成績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進行評價。結果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及感知四個維度均較干預前有顯著提高(P<0.05),且明顯優于對照組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四個維度得分情況(P<0.05);90%~94%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職業道德、培養禮儀禮節、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88%~89%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溝通能力;兩組護生學習成績也存在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專業技能與人文素質脫節的弊端,是一種順應兒科護理發展趨勢的教學模式,能夠使護生的人文素質得以提升,更好滿足患者對兒科護理臨床工作的需求。

      〔關鍵詞〕

      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兒科護理

      伴隨著日益增多的醫患糾紛,不斷升級的醫患矛盾,醫患關系成為橫亙在患者和醫務工作者間的鴻溝,如何架起醫患溝通的橋梁似乎成為困擾著醫療界以及社會學界的無解難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將關注的焦點聚集在人文關懷這一理念的解讀與應用上[1-2]。但大部分醫護人員人文知識缺乏、不具備人文關懷能力而導致人文關懷缺失的現狀,使其工作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3]。孩子是諸多中國式家庭的核心,孩子的健康牽一發而動全局。這一特殊的社會現象使醫患關系在兒科這個環境中顯得尤為敏感。為了順應新形勢下醫學模式的轉變,兒科護理工作中自覺融入“以人為本”這一人文理念已成為一種文化,是現代醫學文明的標志[4]。針對這一現狀,本研究著眼《兒科護理學》課程的人文教學模式的開發從制定人文教學目標、挖掘人文教學內容、設計人文教學各環節、完善人文素質教學評價等方面建立兒科護理學的人文教學模式并將該模式應用于護生理論及實踐教學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

      選取我校2013級高職護理專業全部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兒科護理學》課程實施人文關懷教學模式進行理論課、實訓課及臨床見習教學。2012級高職護理專業全部學生為對照組,已完成該門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從2013級10個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從2012級10個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生均為高考統招學生,均為女生;平均年齡(20.4±0.6)歲;實驗組文科生32人(32%),理科生68人(68%);對照組文科生34人(34%),理科生66人(66%)。兩組護生在入學成績、文理生源、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資料齊,有可比性。

      2方法

      2.1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構建

      2.1.1人文關懷教學目標的制定。

      研究者以護理人文關懷品質結構為理論依據,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突出人文關懷知識的理解,并在具體教學情境中獲得關懷與被關懷的感知。實踐教學環節中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逐漸形關懷能力,從而實現內化品質、外化行為的人文關懷教學目標。

      2.1.2兒科護理學人文教學內容的挖掘。

      根據人文關懷教學目標,聯系臨床經驗及生活實際對《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人文化設計與改造。如引入人文關懷專業知識講述,講解華生的人性照護理論介紹其生平故事;增加人文關懷教學內容,在理論及實踐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利用圖片、詩歌、電影片段等增加課堂教學的可欣賞性與可感受性,激發學生的感悟能力;組織學生深入醫院、病房匯報參觀心得,培養學生專業感悟能力及行為觀察能力;舉辦倫理辯論賽、護理短劇表演、知識競賽、手抄報等靈活多樣的互動形式并邀請我市兒童醫院優秀護士做關愛每一個患兒及如何與患兒溝通的講座,增加護生對兒科護理工作的理解,掌握更多人文關懷知識與方法,提高護生專業使命感、對人文關懷理念認同感,使人文關懷知識能力逐步具備。

      2.1.3人文關懷各教學環節的設計。

      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形成需經歷審美、體驗、感悟、認同和實踐五個環節,這些環節均需要圍繞教學情境的設計-引入-呈現-推動來展開。理論課采用關聯-設境-審美-感悟教學過程,實驗課采用合作-設境-體驗-感悟教學過程,臨床見習課采用觀察-陪伴-溝通-感悟-交流教學過程。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產生對人文關懷的審美,通過體驗有所感悟,逐漸認同人文關懷理念并自發實踐。

      2.1.4人文關懷教學評價方法的完善。

      本研究在傳統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采用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表,掌握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水平、對該教學模式的認可度及課程理論的實踐和成績,綜合評定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

      2.2測評工具

      2.2.1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

      由國內學者孟萌[5]等研究設計,用于測量護士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包括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感知水平。共44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法,每題5個選項,得分1-5分,除第五題為反向賦分外,其余各題均隨選項升高得分越高。該量表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α系數為0.914,重測系數為0.928。本研究者應用該量表在本校2013級60名護生中進行預調查,測得Cronbach'sα系數為0.83,重測系數為0.86。因此,認為該量表適用于對護士人文關懷品質的測量。

      2.2.2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從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提高溝通能力、培養職業道德、培養禮儀禮節、批判性思維能力6各方面進行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分三級,評分標準:是=2分,否=0分,不確定=1分。總分相加,得分越高說明效果越好。

      2.3評價方法

      實驗前,由研究者使用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對實驗組護生進行前測,對照組護生進行后測(對照組護生剛剛結束《兒科護理學》課程傳統教學),每組護生各發放問卷100份,各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試驗后,對實驗組參與前測護生100人發放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表進行后測,測評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水平及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各發放問卷100份,各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再對兩組護生《兒科護理學》期末考試總評成績進行比較,綜合評價該門課程教學效果。

      2.4統計學分析

      對測得數據使用Epidata3.0進行數據錄入,再使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主要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由于樣本量較大,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3結果

      3.1實驗組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實施前、后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得分比較

      將干預前后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水平做u檢驗,結果顯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實施后,實驗組護生在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感知四個維度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干預后兩組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得分比較情況比較

      將干預后兩組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各維度水平做u檢驗,結果顯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實施后,兩組護生在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感知四個維度均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

      3.3干預后實驗組護生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評價

      90%~94%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職業道德、培養禮儀禮節、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88%~89%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溝通能力。

      3.4兩組護生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干預后期末總評成績比較

      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干預后,實驗組護生兒科護理學課程期末總評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成績為(87.50±5.01)分,對照組為(77.64±5.4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討論與建議

      4.1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有利于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發展

      人文關懷品質的發展具有其特定的規律,需要在充分的人文關懷理論認知的基礎上,在特定的人文關懷環境中,形成對人文關懷的審美與感知,從而自發的采取人文關懷行為。本研究通過為期一年的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實施,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理念、知識、能力、感知四個維度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人文關懷各維度水平顯著優于同期對照組水平(P<0.05)。研究證實了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在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方面,具有促進作用。研究者在構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時,在充分理解人文關懷品質形成規律的前提下,樹立學生主體地位,師教育教學思想、協同教師教育教學行為,做到“為形關懷感悟”而教,為“轉化人文關懷行為”而教。以制定的人文關懷教學目標為核心,在不同的教學環境與社會環境中挖掘人文關懷教學素材充實進教學內容中,營造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引發護生產生心理活動即感悟的生成。在具體的實踐操作環節及臨床見習環節通過師生、生生間融洽的人文互動培養學生專業感悟能力及行為觀察能力,進一步內化人文關懷品質。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使護生提高對課程的興趣,由對知識的被動接受逐漸轉化為主動參與、出謀劃策、激發護生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生主體作用。總結本次教學實踐經驗,建議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及情境創設時盡可能選擇最能夠引起護生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的情景呈現方式,如情景劇、角色扮演等貼近學生認知習慣的形式便于學生迅速參與融入,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人文關懷精彩瞬間,適時引導學生產生人文關懷感悟,運用頭腦風暴法、分組討論法等鼓勵學生分享內心感受體會人文關懷真諦。同時,教導學生從關愛自己、身邊的同學、家人開始,逐步發展為關愛社會、關愛弱勢群體進而內化人文關懷品質。郭玉潔針對國內護理教育缺乏系統人文教育的現狀,研究構建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并對該模式的效果進行了實驗驗證,證實了其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升了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6]。馮文珍等的研究將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融合的培養模式應用于高職護生中并觀察其效果,證實了該模式能夠克服傳統護理教學模式專業與人文脫節的弊端,有效提升了護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7]。諸多相關研究[8-9]從不同角度均證實了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有利于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發展。

      4.2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強教學效果提高護生綜合素質

      隨著醫學理念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的轉變,只有兼具科學素養和文化修養的綜合型高素質護理人員才能夠適應當今醫學模式的轉變,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本研究實驗組護生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效果的評價顯示:90%~94%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職業道德、培養禮儀禮節、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88%~89%的護生認為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溝通能力。人文關懷教學模式干預后,兩組護生期末總評成績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兒科護理學課程總評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人文關懷教學模式能夠加強教學效果并顯著提高護生綜合素質。研究者通過對兒科護理學課程的人文關懷教學模式構建,從三方面使護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其一,打破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以人文關懷情景的審美與體驗為主線,師生平等互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學生主講、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總結本研究經驗,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議教師在深刻領會人文關懷教學內容的同時,精選貼合學生實際的人文關懷教學素材,把握課堂節奏,做好各環節銜接,發揮課堂群體動力效應,適度引導,避免情境教學流于形式。其二,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如:實訓室、模擬病房、醫院、社區都成為人文關懷體驗的場所,增加了護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親身體驗加深感悟,提升了教學效果。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改變單純課堂教學給學生造成的說教式人文教育印象,真正做到將人文關懷理念從書本上請下來,讓學生在現實中感受真實的人文關懷細節,將這種真實的感受與體驗自然升華為人文關懷理念。其三,教師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充分展示個人人格魅力,與護生建立融洽親密的師生關系及溝通,同時,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現、隨時積累人文關懷教學素材,并自覺踐行人文關懷理念,從細節中滲透關懷,使學生感受到護理工作是一項隨時隨處都充滿愛與關懷的職業,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禮儀禮節。

      5小結

      本研究著眼于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從人文關懷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評價四方面為《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系統的教學模式,在突出科學素養的同時重點突出如何積極有效地滲透人文關懷教育。在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內化、人文關懷行為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改善,驗證了該模式的效果,為推動人文教育在護理學教育中的開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作者:黃愛華 李磊 張乃正 馮文珍 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分院

      〔參考文獻〕

      [1]常紅娟,高敏,薛松梅.某省十所高校兒科護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4):77-78.

      [2]史瑞明,房夏玲,卞旭華,等.兒童哮喘診治過程中的醫患溝通[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6):857-859.

      [3]唐紅梅.促進護理教育發展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4]曾麗娟.兒科護理人文關懷教育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0):86-87.

      [5]孟萌,劉于晶,桂莉,等.護理關懷的概念及其量性測評工具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2):1143-1145

      [6]郭瑜潔,姜安麗,葉旭春,等.護理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2):109-112.

      [7]馮文珍,張乃正,房兆.高職護生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融合培養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4,21(13):5-8.

      護理兒科見習小結范文第3篇

      “3+2”模式課程銜接護士職業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強調指出:“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3+2”模式下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是護理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典型體例。近年來,我們在高職院校的指導下,與臨床護理專家密切協作,對該課程體系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與實踐,期望為護理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實踐依據。

      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每門課程)的設計,都涵蓋兩個要素:一是課程內容的選擇,二是課程內容的排序。對護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按照職業能力發展的邏輯順序,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一、以學生為本,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

      1.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體現課程安排的遞進性或累積性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習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組過程,認知學習的過程呈現遞進性或累積性規律。“3+2”中高職銜接課程和內容的安排邏輯總體上應堅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規律,堅持能力遞進培養的原則。學習者個體特征和學習環境是選擇課程的兩個決定性因素。“3+2”護理專業學生生源是初中畢業生,年齡小、心理成熟度低、文化基礎較差、認知水平低、成長過程的可塑性大。課程體系的設計與安排作為重要的學習環境因素,必須符合學生個體特征,充分遵循認知學習的遞進性或累積性規律。布魯納主張學習應最先建立學科基本結構,因此中職段課程安排應以護士崗位要求的應用能力為本,文化課與專業課有機結合,遵循“夠用”原則[4],強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教學主要任務,使學生通過中職段學習架構起護理專業最基本的知識結構,掌握護士職業基本技能。高職段著重考慮為學生發展提供可供選擇的空間,構筑開放式課程體系,組織“大專業,小專門化”課程模塊,適應學生個體化學習需求。

      2.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開發適應護理職業群發展的課程體系

      “3+2”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允許學生在第三學年末根據自身學習情況或就業意愿進行二次選擇,部分學生可能會在就業機會看好的情況下,選擇就業而不再轉入高職段學習。因此,中職段教學安排必須完整,要與國家執業護士資格認證接軌,要安排符合要求的8個月以上教學實習。我國中等護理專業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教學體系系統完整。我們認為,它基本適用于“3+2”模式下的中職段教學。考慮到學生還有其后兩年高職段學習過程,可將某些課程(如社區護理、選修課文獻檢索、國情概要等),或部分課程內容(如心理與精神病護理中精神科護理部分、急救護理學中重癥監護內容)后置至高職段。高職段則應立足于衛生人力市場動態需求,著眼于整個護理職業群,開發科學性、針對性和適應性課程,引導學生獲取護理職業群相關資格,如高級養老護理員、高級育嬰師資格,拓寬學生就業途徑。加強校企(醫療衛生等相關單位)合作,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按學生就業意向安排頂崗實習,努力達成“實習就業一條龍”。

      3.兼顧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銜接,滿足學生繼續教育需求

      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同屬于基礎教育后的教育,都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社會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兩者之間是一種交叉的關系。促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銜接與溝通,不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更能滿足學習者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我們對“3+2”護理專業高職段學生進行了“繼續教育意愿調查”,其中有繼續教育意愿學生占85%,并且均希望在畢業前就能延續繼續本科教育;在選擇繼續本科教育途徑上,99%學生選擇成人教育,1%學生選擇對口本科。主要原因是學生希望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提高學歷水平。因此,在“3+2”高職段根據成人教育入學考試科目,在德育、英語等課程中加入了適用于成人高考的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實現繼續本科學習的目標。

      二、以課程模塊為主線,做好課程升級與內涵延展

      筆者認為,中高職課程良好銜接,既要體現課程的連續性,又要實現課程升級與內涵延展。以課程模塊為主線設計中高職課程可實現課程的連續性,在每一課程模塊中,根據護士職業能力要求及臨床護理發展趨勢,實現課程升級與內涵延展。

      1.關注護士職業特點,做好基礎課程模塊課程銜接

      中職段德育、語文、英語、信息技術基礎、體育等文化基礎課,在高職段對應銜接衛生法律法規、護理應用文寫作、普通話、醫用英語、醫學信息技術、健美操、太極拳;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等基礎醫學課程則對應銜接基礎醫學與臨床,引導學生理順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的密切關系與應用。

      2.延展專業課程內涵,實施模擬情景教學,培養護士核心職業能力

      專業課程在護理專業教學與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勿庸置疑,中職階段雖也重點學習了內、外、婦、兒科護理學等專業課程,但考慮到五年制高職(3+2)學生認知與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及臨床實踐應用能力的欠缺,我們認為此模塊課程仍需重點強化。強化并不等同于重復,課程名稱雖不一定改變,但課程的內涵要延展,根據護士職業資格要求,增加中職段未涵蓋疾病的護理;利用學生中職段臨床實習收集的現實病例,鼓勵師生互動,大力推行模擬情景教學、PBL教學,著力培養評判性思維、溝通與合作、實際操作與創新性等護士核心職業能力。另外在此模塊中可增設護理管理學、護理倫理學等升級課程。

      3.依照衛生人力資源需求,動態調整專業方向課程

      在專業方向課程模塊設計中,要了解地方衛生人力資源需求,積極與用人單位溝通,動態調整該模塊課程。開設重癥監護技術、中醫護理、傳染病護理、腫瘤病護理、健康管理及養老護理與育嬰師教程。與醫院合作開辦定向培養班,如與中醫院合作開辦中醫護理方向班,與口腔病醫院合作開設口腔護理方向班。該模塊是高職段教學最靈活、最具特色的模塊,充分發揮院校合作優勢,培養更加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護理人才。

      4.篩選有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選修課

      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和職業發展需求的課程列為高職段選修課。如護理論文寫作、醫院感染管理、文獻檢索、大學生就業指導、演講與口才等。

      5.循序漸進地安排臨床實踐教學,逐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中職段第5、6學期安排42周教學見習與實習。為保證教學實習質量,該段實習由學校統一安排,院校合作管理,重點實踐臨床護理基本技能,鞏固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高職段實習安排在第10學期,學生通過前期學習已經獲得中專畢業證和護士執業資格(第8學期參加考試),因此該段實習定義為“頂崗實習”。實習時間20周。為了充分滿足學生就業意向,采取學校統一安排與自行聯系相結合方式,由學生和實習單位進行雙向選擇,學校盡可能幫助學生達成“實習就業一條龍”的目標。

      三、小結

      護理專業“3+2”課程體系遵循“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學習規律安排學習過程。符合布魯納螺旋式學習理論,適合“3+2”學生生源起點低、學制長和護理專業實踐要求高的特點,達到了以學生為本,中高職課程良好銜接的目的。以課程模塊為主線,使中高職課程銜接有了主旨思路,既體現課程的連續性,又實現課程升級與內涵延展,使整個課程體系渾然一體。同時也促進了校本教材的開發。

      兩次分段實踐安排及相關護理資格證的獲得,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頂崗實習學生供不應求,實現了護理專業帶薪實習與“實習―就業一條龍”。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為學生參與體驗式教學及模擬情境教學創造了條件,使主動學習成為現實,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2013、2014年我校護理專業“3+2”學生護考合格率達98.4%;頂崗實習直接就業簽約率達35%。

      中高職課程銜接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需要在反復實踐中精雕細琢,不斷修正才能完善起來,希望我們的實踐能起到增進交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等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學院學報,2010,(03).

      [2]劉端海,谷道宗.中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銜接立交橋構建的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1,(05).

      [3]龍洋.“3+2”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設計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05).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是AV | 好看的亚洲黄色经典|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国产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蜜桃传媒一区二区亚洲AV| 理论亚洲区美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ä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亚洲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1|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黄色免费网站|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 日韩亚洲产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