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景觀設計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可以說是環境中的人,而環境是人的環境,也就是說人是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建筑環境的形成過程應以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為目的。因此建筑室內外環境都應該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為人創造舒適的環境。
室內中地面、墻面、天花板、窗戶等這些環境要素的設計,體現著人與環境的關系,針對不同的空間,這些要素有著不同的設計要求。搞清每個空間的功能,明白人與各種環境的關系,是室內設計的第一步,同時也是貫穿整個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思路。
2 刺激與效應
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表現為刺激和效應。刺激是環境對人體的作用和影響;效應是人對感官刺激做出的相應反應。當刺激量中等時,人會能動地做出自我調節;刺激量過大時,人會主動的調整或改變環境,甚至創造新的環境。
雖然構成環境的物質條件有許多,包括物理環境、化學環境、生物環境和社會環境,但本文主要探討物理環境對室內設計的影響,其他環境作用不是非常大,這里就不一一贅述。由于物理環境主要構成因素是溫度、濕度、氣流、聲、光等,這些對人的刺激,故而使人的行為效應具體表現為視覺、聽覺、皮膚感覺等生理反應。正因為人的這些不同的反應效應,對室內各個構成要素設計有了不同的要求。
3 濕熱和人的關系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濕熱環境其實是兩個概念,即濕環境和熱環境。室外氣候條件以及室內發熱發濕源直接影響著室內熱濕環境。濕熱主要與人的觸覺發生關系。由于我國處在北半球,而且南北緯度及東西經度跨度很大,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相差也非常大。但不管哪里的人們對周圍濕熱環境的舒適標準要求是基本一致的,簡單講就是為維持生命,人體體溫必須處于使各器官能夠保證正常的功能運作。這個溫度成為核心溫度,絕大多數人的核心溫度相差不大,也就是我們在健康情況下測溫所得的溫度。但周圍的環境卻要遠低于這個核心溫度,以此來使人感到舒適。
3.1 濕熱環境對窗戶設計的影響
對于室內濕熱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太陽的輻射,室內空調及暖氣設備,以及人自身的著衣量和活動量。家中的窗戶是接受太陽輻射的主要地方。因此要求對窗戶的設計要合理,朝南的窗戶要盡可能大些,以接受較多的光與熱,并且要掛有窗簾或百葉窗,以抵擋夏日過高過量的熱輻射;而朝北的窗戶可以適當小些,減少冬日的寒冷之風。在窗戶的設計上,可以選擇雙層玻璃窗,這樣對室內保溫具有很好的功能。
3.2 濕熱與地面、墻面的設計關系
同樣,室內的墻面、地面的設計也受到濕熱環境的影響。地面是人與室內環境接觸最多、最直接的。臥室采用木質地面為最佳,不僅可以保溫隔熱,還具有舒適性。但由于廁所、廚房等地濕氣過重,應首要考慮防滑耐磨的陶瓷地面。同時為了避免過多的水滲入地面,對樓下造成影響,應注意在裝修時涂抹防水材料。
墻面與人發生了視覺與觸覺的關系。為了迎合濕熱的影響,在不同的墻面設計上應有不同的材質裝飾。臥室及客廳,這些人滯留時間長,又相對干燥的地方,可以貼上纖維質的墻紙,它可以對室內溫度進行一個有效的保護,又可以軟化墻面,不至于讓人們觸摸的時候有一種冰冷冰硬的感覺。而廁所等水汽重的地方,要考慮防滑防水的材質。
4 聲、光、氣與人的關系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這三種物理環境主要與人的面部器官發生關系。就室內聲音而言,人們主要考慮的是噪聲的控制。室內噪聲來源主要是戶外的交通噪聲及社會喧鬧噪聲。光環境則分為自然光與人工光。人們依靠眼睛來對外界獲得信息的頻率最大,占所有感覺器官的87%。而光則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光環境的營造成了室內設計重要的考慮因素。氣主要指室內的空氣環境,這包括我們鼻子聞的出的氣味(花香、煙氣、秸稈燃燒氣等),也包括聞不出來的氣體(CO2、CO、微生物等)。因此最低限度的噪聲影響,適度的采光,保持空氣的流通成為家居設計中的重點。
4.1 聲、光、氣與窗戶設計
窗戶是所有建筑物環境構成要素中與這三個環境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窗戶的功能歷來都是采光和換氣,隨著噪聲污染的嚴重,它又兼具著隔聲的作用。首先在窗戶開設的位置上就要注意,在南北的方向上要有能夠相對的窗戶,這樣有利于空氣的對流。使得室內污濁的空氣最快的稀釋散盡。在大小上,南面的窗戶宜寬大,北面的宜小一些。在材料上可以選擇雙層玻璃,對戶外的噪聲及有害氣體可以降至最低。在色彩上一般選用透明玻璃即可,不用彩色玻璃,它會將光過濾,影響人們對物體色彩的判斷,尤其不利兒童房。
4.2 聲、光、氣與墻面、地面的設計
由于墻面、地面是人們在室內中觸覺和視覺較為密切相關的地方。因此在設計中,要考慮其色彩的應用。客廳是一家人用于交流的地方,因此光線應該是最為明朗的,在墻面的設計上,可以貼一些淺色系的壁紙,甚至不做任何裝飾,直接是白墻。這樣即便是自然光照射不到客廳內部,也可以通過墻面將光反射到廳內,夜晚開燈也可以將客廳的光照度最大化。而地面可以選擇稍微深色的材質,不至于讓客廳在夜晚開燈時顯得過于“輝煌”,給人一種舒適的光反射就可以了。光污染漸漸也進入人們的視線,故不需要將玻璃、鏡子等反射折射力強的材料作為客廳裝飾的主體。
臥室的墻面就可以適當的暖色處理,畢竟那是私密的地方,休息的地方,柔弱溫暖的光,有助于人的休息與放松。就地面而言,選擇木質的地板最佳。因為木頭有吸聲的功能,在這些對安靜度要求較高的空間,可以有效的降低腳步聲。
對于廚衛的墻面,就要考慮清洗的問題。因為受長期的煙熏及水汽損害,墻面要易于清洗,以瓷質墻磚為佳。
4.3 聲、光、氣與天花板設計
如今,家居天花板的設計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重視。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許多人在吊頂的設計中,喜歡在四周設計成凹狀陰角,用以作為燈帶,這是很不科學的。因為吊頂本身就具有封閉性,這樣做只會令頂部空氣不流通,在陰角部位容易積塵、聚集細菌繁殖。再者,那些嵌在吊頂里面的燈具,通過槽口或反射頂棚,轉向投光,其有效利用的光只有1/4左右。大部分光都被吊頂“吃”掉了。而設計師為了美觀或者照明,會在吊頂某一邊甚至每一邊都安裝這種凹槽燈或燈帶,這樣長久的開著暗藏燈具,會大大增加熱量的散發,使室內溫度升高,滋生細菌。
根據《北京市外地來京人員租賃房屋管理規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5〕第12號)中第三條規定和市領導的指示精神,市局決定于12月30日前對區、縣房地產管理機關未設立基層管理機構的農村地區,由區、縣房地產管理機關委托鄉、鎮人民政府外來人口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對外地來京人員出租房屋進行管理、監督和檢查。
委托管理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一、依照《北京市外地來京人員租賃房屋管理規定》全面加強對本地區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
二、建章建制,配備經過區、縣房地局專業培訓的專職管理人員;
三、負責本地區向外地來京人員租賃房屋的調查摸底工作;
四、負責受理和審查出租人申請房屋租賃的有關證件和證明材料,并對出租房屋進行現場勘察;
五、負責辦理《房屋租賃合同》的登記備案手續;
【關鍵詞】景觀設計;人性化因素;應用
1 引言
在二十一世紀,人性化設計早已不是什么新概念,在設計領域,人性化因素被應用到很多領域的設計工作中去,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景觀設計的目的在于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進一步和諧,娛樂身心,從而為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在當前的景觀設計過程中,很多人性化因素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應用。本文就這一內容展開討論和分析。
2 景觀設計概述
景觀設計工作是指設計工作人員合理使用工種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通過各種手段,充分利用客觀空間條件,充分尊重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態度,合理安排各種材料,在充分保證安全、健康的基礎上,盡可能美化環境,提高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舒適度的工作。
景觀設計工作十分系統且復雜,涉及的內容較多。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充分尊重“景觀三元論”理論——提升景觀環境形象、提高環境生態綠化程度、尊重大眾行為心理。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景觀設計就是設計人員為了提高景觀環境的形象,并且在尊重人們行為和心理的基礎上充分提高生態環境的股從額很難過。
基于此,在當代社會,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格局的不斷推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陽光、土壤、植物等因素的需求越來越強。另外一方面,當代社會生活節奏十分高,人們生活壓力巨大,所以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設計師適當且巧妙地使用上各種人性化因素。
3 景觀設計與人性化關系之我見
1.景觀設計服務人類
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所有設計師都能夠認識到,景觀設計工作的受眾在于人,也就是說,人是景觀設計的使用者,景觀設計必將最終服務于人類。從這個角度出發,景觀設計必須滿足人們的各種要求,特別是在人們行為上和心理上的要求。
人是景觀的評價者,一個景觀設計工作的成敗關鍵就在于人們對景觀設計工作的評價,其原因在于:只有景觀設計充分尊重人們的審美情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才能夠給人們帶來極大程度上的愉悅感,從而實現景觀在整個社會的成功,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有助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反過來看,如果設計師標新立異,不顧當前人們在審美情趣、認識水平上的相關因素,采用稀奇古怪的設計理念,這樣的景觀設計作品得不到人們的認同,也不可能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愉悅感,自然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同,是為敗筆。
2.人類是景觀的設計者和建設者
景觀設計和景觀建設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存在性。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適應環境,不斷改造環境,也不斷創造各種事物。景觀就是人類創造的眾多事物之一,但是景觀是一種特殊的事物,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人們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對周圍的自然景觀的認識不斷提升,對美好事物的評價能力越來越強,這就促使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從而催生了景觀設計這一事物;其次,人們在進行景觀設計之后,進而開始進行景觀的建設,通過不斷的實踐,人類在景觀設計以及景觀建設方面的能力越來越強。
3.人與景觀互動性較強
人和景觀之間的互動性較強,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美好的景觀能夠促進人們身心的愉悅,提高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質量;另外一方面,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對景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促使更加符合人類要求的景觀作品的出現。
4 景觀設計中人性化因素的應用
我們在景觀設計過程中使用人性化因素的過程中,要做到如下要求:
1.滿足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在行為學研究領域,人類需求被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層次;安全需要層次;社會需要層次;尊重需要層次以及自我實現層次。顯而易見,這五個需求層次是逐步逐步發展前進而來的,只有人們在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求,才會對較高層次需求提高要求。
我們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這一要求,在人性化因素的應用過程中也是如此,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考察有無必要適應人性化因素,如果使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對景觀的要求較低,則無需過分追求人性化因素的使用,妄加使用,適得其反;另外一方面,在人性化因素的使用中,要注重匹配,要重點考慮使用者的數量、使用者對文化的認知程度,要選用合適的方案,只有充分的匹配才能夠實現最佳效果。
2.景觀設計體現人性化關懷
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體現人性關懷主要從如下幾點出發:
第一,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
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種功能的實現,運動功能、休息功能、交往功能都可以在景觀中實現,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景觀的使用效率。
第二,滿足安全的要求
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避免一切有可能對人們造成各種傷害和威脅的因素,于此同時充分保證人們的隱私,要運用各種設計手段加強人們對景觀的認知能力。
第三,滿足人們對交往和歸屬的要求
人類是社會性很強的族群,所以人類社會就是所有人為了滿足自身各種要求而與其他人交往的集合體。從這個角度出發,景觀設計就要充分考慮交往和歸屬方面的內容,要為不同的群體提供各自合適的交往場所,而且在格局上要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疏遠,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滿足人們基本交往的情況下,避免出現歸屬感缺失的情況。
第四,滿足人們對尊重的滿足
尊重的滿足主要是基于人們對心理的滿足,是感知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共鳴,需要人們建立足夠的交往,這樣才能夠獲得彼此的尊重,所以在各種人性化因素的應用上要充分考慮尊重這一議題。
5 結語
在當前,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以及辦公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人性化因素不斷被應用到景觀設計中來。本文分析了人與景觀之間的關系,分析了景觀設計過程中人性化因素應用的諸多要點,得出相關結論。
參考文獻
[1]王偉;西安社區公共環境設施的人性化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關鍵詞:歷史文化 景觀設計 城市
21世紀可以說是充滿了各種可能與想象的世紀,“中國夢”“城市夢”的到來,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大都市里燈紅酒綠,然而人們活動的空間卻僅僅局限在那個百平方米的“盒子”里,于是人們開始思考,城市是什么?城市對于市民又意味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更多的鮮花綠地、是滿眼綠色的生態公園。[1]
景觀設計在現今社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可以極大的改善、美化環境。然而,作為一門龐大、復雜的綜合性邊緣學科,設計師對景觀設計的更深層次的研究卻顯得步履維艱。特別是在社會的高速運轉推動下,對景觀設計的需求不斷接踵而來。大批量的設計需求使得設計者對于景觀的建設、發掘、科研缺乏深層次的思考與發展,整體認識流于一般的表象。沒有從內在的文化角度去進行思考,無暇顧及景觀設計更深層次的內涵,對景觀中所蘊含的歷史元素得不到合理、科學的利用,無法創造出優美、獨特的景觀環境。這必然導致了景觀設計的雷同化、概念化、表面化等一系列問題。鑒于這種狀況,現代景觀設計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景觀的特色化問題,即如何處理景觀設計中歷史文脈因素的表現問題,因此,歷史文脈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便提上日程。
景觀設計學源于我們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生存藝術”,而這門藝術在中國及世界上,長期以來卻被上層文化中的所謂造園術掩蓋了、了。中國的問題已經和正在成為世界的問題,解決好中國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解決了世界的問題,因此,中國的景觀設計學也必將是世界的景觀設計學。[2]
我認為城市景觀設計的實現主要依存兩個方面。一是城市所固有的“屬性”即歷史、文化或者其他留給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戲劇性,它是這個城市獨特的名片;第二則是景觀設計師的思想即景觀設計師是如何想象這座城市 、如何創建他心中的“王國”。然而人總是一種有意識的動物,設計師的歷史文化和認知見識決定了他的“想象”,所以綜合而言歷史文化那種“形而上”的東西主宰了一個城市景觀設計的原貌。
在全球化與一體化總體趨勢之下,地域性觀念的倡導是對景觀文化內涵缺失的恐慌,對城市千城一面趨勢的憂慮,對設計師自我表現的反思。景觀的生命力決定了地域性對于景觀設計的意義遠遠大于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具有生命的景觀特征與地域不可分割。[3]
天圓地方的北方思想
宏偉的故宮和高高的城墻見證了清軍入關那浩浩蕩蕩的場面,四方對稱的北京城更是儒家思想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的結晶。歷史留給了北京城與眾不同的文化,四四方方的小胡同里蘊含著北方大氣、規矩的思想。現在的北京城在留有大都市高樓大廈、燈紅酒綠的特征外更無處不體現著中國最古老的文化,無論是繁華的市中心還是在四環外的居民區,左右或者前后對稱的景觀設計都深深刻在了這座城市的骨髓里。北京甚至可以說北方的建筑景觀設計體現了北方人所特有的大氣胸襟和狹隘思想。
綿綿柔美的南方思想
水系孕育了人類文明,水系的歷史承載了人類文明的軌跡。長流孕育了一代生命的同時也同時賦予了他們另一種柔情。人類社會的發展都與水系關系密切,水系的波動變遷牽動著周圍的生態圈,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生存的環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南方男人的柔情、女人的甜美都是公認的。然而南方的景觀設計除了受到來自南方的景觀設計師思想的影響外也或多或少的留有南方所獨有的特點――絲帶式的柔美與開放式的想象空間。
水系文化景觀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歷史文化景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水系文化景觀的構建關系到整個文化景觀體系的完整性。古都開封雖然因洪水泛濫已經幾次原址重建,城市整體風格依然沿襲了歷史文脈,大部分古跡風貌依然保持原有狀態,名勝古跡散落于布局中規中矩的老城區,城區內湖泊水系縱橫交錯。古都水系文化景觀的改善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利用這個契機可以在古都開封水系文化景觀設計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實踐,充分發揮古都水系的資源優勢,再現以北宋文化為積淀的水系文化景觀,使開封得以再現水系沿線宋韻文化景觀綺麗的盛況,讓國內外游客領略古都的北宋風韻。
城市,作為一種物質的表現,是一種可以看到的物質形態。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計劃,是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其目的是通過城市與周圍影響地區的整體研究,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城市景觀設計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受到本身思想見識的影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認識都是根植在中華民族內心深處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是中國人所特有的風格。
大自然賦予人類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經緯線區域,地域景觀都各具特色,從而使得每個國家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產生獨特的地域景觀特色,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也因其地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差異而形成豐富多樣的景觀特征。中國多獨有的歷史文化創造出中國特色的城市景觀。
參考文獻:
[1]《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主編俞孔堅孫鵬、王志芳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關鍵詞:景觀 設計 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作為特定文化場景的一個延伸,景觀文化設計更要彰顯人性化的文化特征。人性化的景觀設計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倡導生態園林設計的過程中,也要追求人性化的藝術需求,使得園林景觀能夠朝著形式多樣的方向發展,在滿足人們在視覺享受的基礎之上能夠帶給人們更多的精神享受,從而也使得整個城市煥發出新的面貌。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加強園林的人文因素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環境,使人們在滿足自身情感設計的基礎之上進行人文景觀的設計,以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景觀與景觀設計的概念
1. 1 景觀
景觀 Landscape 一詞因立場不同對其概念的詮釋便有了多種內容。地理學上對景觀的定義為: “反應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征的集合和空間體系,包括自然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而在生態學上景觀卻被定義為: “人類尺度上,具有空間可測量性,由于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組成的異質性的地質單元。”此外,景觀是多種功能的載體,因而可以被理解為:風景: 視覺審美過程的對象;棲息地: 人類生活其中的空間環境;生態系統: 一個具有結構功能,具有內在和外在聯系的有機系統;符號: 一種記載人類過去,表達希望和思想,賴以認同和寄托的語言和精神空間。
1. 2 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根據《牛津園藝指南》“是將人工和天然元素統一設計的藝術科學。”采用人工的和天然的材料―――泥土,山石,水,植物,組合材料,人為創造各種用途和條件的空間。隨著社會物質建設和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人們越發意識到景觀環境的重要性,對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景觀設計也就成了關于怎樣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們創造舒適、健康、安全環境的藝術科學。同時,也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創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是人類社會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設計是為了人的設計,換句話說也就是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人既是設計者同時也是使用者。因此,設計的中心和尺度也是人,這種尺度不僅包括生理尺度還包括心理尺度,而人心理尺度的滿足則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性化設計的出現完全是設計本質所要求,決不是設計師追逐的風格。因為偏離了對人心理要求的滿足,設計也就偏離了正軌,因此設計的人性化已成為評判設計優劣的一大準則。
2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性化
2. 1 “人化”與“物化”
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統一人類的設計總是能體現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倫理、道德、歷史文化以及情感等等因素,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可是人類的一定意識、情感和文化等精神因素又必須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表達,而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一定承擔了一些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這也就是人類精神的“物化”,即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組成了人與設計物的互動關系。設計就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有機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設計中的人性化絕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類設計本就應該具備的特質。設計師所做的便是讓這種“人化”和“物化”過程更通暢、更和諧以達到人與設計融為一體的狀態。中國古代所宣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體現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所以這種統一也必然反映在作為設計一類的景觀上。
2. 2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安全性與實用性
景觀設計的本質是為了其使用者服務的,所以就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滿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的設計是沒有任何存在意義的,只是單純的擺設而已。另外,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還要避免危險和傷害的發生,尤其是在設計老年人和兒童活動空間時要更加注重安全性,保證使用者的安全,是人性化景觀設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保證不了這一基本要求,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城市公園景觀的人性化設計了。
2. 3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需要體現出人文的關懷
“人文主義”( Humanism) 最早是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是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力的思想。廣義上來講,人文思想是對人性、人倫、人道、人格、人的文化、人的歷史、人的存在其價值都愿意加以尊嚴與關懷。人性化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就是要體現“人文主義”思想,讓使用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尊重。另外,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文關懷表現為多方面與多層次,由最基本層面對人的生理關懷到高級層面的精神與情感關懷逐層上升。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主要體現在人對空間場所的內在感受,特別強調提升環境的認同感與可識別性,達到使人產生強烈的歸屬感的效果。
2. 4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脈的傳承
景觀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都對景觀有著巨大影響。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會有普遍的相似性,過去熟悉的事物與形態能引起他們相似的情感共鳴,產生相似的聯想,因此增強人對景觀環境的認同感。其次,對該城市原有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對形成城市公園景觀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較強烈的識別性和唯一性,就會自然而然地使人們對景觀環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歸屬感得到強化。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城市公園景觀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認同感,一定是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做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充分地了解了該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等,并且在設計時把以上因素全部考慮進去,經過反復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關因素綜合在一起,而且達到和諧統一。只有這樣做出的城市公園景觀環境才能讓使用者產生歸屬感和親切感。
2. 5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應該體現出對特殊群體的關注
城市公園的使用者中還包括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主要有老年人、兒童、孕婦及先天或后天身有殘疾的人所組成。雖然他們身有不便或是缺陷,但他們同樣享有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權利,甚至是生活得更好。所以,景觀設計師在設計時應該同樣關注這一群體,而不是忽略他們。通過合理的公園景觀設計來彌補他們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讓他們在人性化的景觀環境中能感受到舒適、安全、尊嚴,而忽略了自身的缺陷。對特殊群體的關注也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人性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6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性化是人類社會高科技發展的平衡點
人類社會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正在方方面面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然而這種改變卻是一把雙刃劍,人類一方面享受著改變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苦惱和憂慮,那就是人情的疏遠和感情的失衡。所以,在這種高科技的信息社會里人們必然去追求一種平衡―――一種科技與情感的平衡,一種理性和人性的平衡。科學越發展這種平衡愿望就越迫切越強烈,因此高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景觀設計的人性化。人性化的設計是科技發展與人類情感的一個平衡點。
2. 7 “綠色”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一個優秀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會對人類資源的再生有影響,也就是景觀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即“綠色”的景觀設計。這就對景觀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能滿足當代人的使用需求還要考慮后代的發展需求,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去考慮長遠的影響。因此,要提倡綠色、環保、低碳的設計理念,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負責,同時也是為人類長遠的發展負責。
3 結語
“以人為本”作為景觀設計的基本準則已被廣泛的推廣,但在具體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實踐中人性化的體現方式卻被片面地看待,特別是忽略了人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即人對景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本文通過對使用者與景觀的研究提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強調對人精神與情感的關懷,尤其是對社會上的特殊群體的關懷,而這才是對設計人性化深層次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丹]揚?蓋爾. 交往與空間[M]. 何人可,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 [加]艾倫?泰特. 城市公園設計國外景觀設計叢書[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