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健康教育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積極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馬斯洛(A.H.Maslow)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該書中的標題為“走向積極心理學”[2]。但是并沒有引起心理學界的重視,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的主要任務時,才開始使積極心理學走上了人類的視野[3]。2004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心理學家舒爾茲把積極心理學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之一[4]。
1.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積極心理學和傳統主流心理學相比:傳統主流心理學是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現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只關注到一部分人群,無法廣泛性地服務于普通的大眾學生[5]。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概論、交往心理和調適、情緒紛擾與控制、戀愛心理與調適、學習心理與調適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幸福感主要是體現于生活質量和積極品質感受,這種幸福感的主要是個體的自我實現體現如何與生活質量的一種協調。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是否個體感到幸福,有沒有幸福感[7]。這也是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感受[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探討人類的幸福感、積極品德、愉悅感,研究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體驗[8]。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資源不足、出現就業難,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巨大差距會導致大學生的沒有幸福感。從而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是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2.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前主要關注的是消極心理學的方面,主要內容是對個體現存的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側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9]。積極心理學是以注重大學生個體內心潛能的激發,培養積極的品質,如個體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思維、積極的品質等;現階段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目標[10]。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把目光聚集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理性的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的不同,以積極向上的品質來自我調整,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和危機時,能夠積極面對,自我調整心理問題。這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算意識到了心理障礙也不愿意主動咨詢并尋求幫助,而學校對這些現象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過在一定區域開展心理學講座、建立咨詢室、情緒發泄屋等。這些工作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學生接受了負面的影響。所以,要以積極心理學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建立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態度,注重個體的生活態度與幸福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態度的面對外在環境和挫折,以完善個體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認為在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心理特點來使大學生參加各種心理劇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分享的愉悅,使大學生的有一個良好的的情感體驗,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結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中顯示重要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啟到了重要作業。現階段是利用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尊,對社會現狀與生活質量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促進個體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作者:劉宗利 劉宗順 孫佳慧 曹華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3]劉劍.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葉昇堯.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6:161
[6]裴利華.模糊數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測評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爾.積極心理學[M].丁丹,譯.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96-197.
論文摘要:采用自然教學實驗的研究方法,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健康信念、健康行為、健康水平的影響。采用健康信念、行為調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時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調查和測試。結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明顯改善了大學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為,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
事實表明,不僅有害的物質因素能造成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樣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社會適應能力差的人,常因人際關系的矛盾而產生心理上的煩惱,并持續地出現焦慮、壓抑、憤怒等不良情緒反應,而不良的情緒反應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生理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大學生體育教材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不夠,加上個別教師對大學生心理教育重視不夠,因此難以起到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實驗以興趣課的形式向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課,在自愿報名的學生中隨即抽取60名學生構成實驗組,大學一年級中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課程的學習,在同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取60人作為對照組。
1.2研究工具
采用開放式與封閉式相結合的調查問卷,作為評價大學生健康信念、健康行為和健康水平的研究工具。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一般背景信息,包括年級、年齡、班級、干部、三好學生等;二是關于健康信念(個人對健康、健康原因的認識)與健康行為(個人為自己的健康行為所做的一切)的開放式問題;三是cawte健康量表,其中cawte健康量表是用來評估個人的健康水平,它包括2個分量表,分別測量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水平。每個分量表有10個有關身心癥狀的是非判斷題目,分數越高,則健康水平越低。
1.3研究的組織
“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輔導”興趣課程是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進行的。開課前,先用健康教育信念和健康行為問卷及cawte健康量表對實驗組進行前測。然后將實驗組進行“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輔導”的課程教學。教學時間為15周,每周2學時(利用課余時間),共為3o個課時。以華南師大應用心理教研室所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輔導》為主要教材,教學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概論、學生心理適應問題、學習問題、人際交往、情緒障礙、人格障礙、性心理困擾、以及相應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的方法與技能。講課時,教師著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的教育和輔導,增強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教學方法根據主題需要而靈活變化,有講座、討論、座談、觀看實驗錄相及學生心理咨詢課堂模仿訓練等。再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大學生健康問卷,同時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調查和收集資料。最后,對實驗組被測前后兩次調查結果,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調查測試結果進行對比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健康概念的調查結果及其比較
分別在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前測結果之間,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后測結果之間,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自身前測與后測結果之間進行了比較(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對照組與實驗組身體健康的前測結果不存在差異x2=0.22>0.5)。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后測結果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x2=5.96,p<0.o1),實驗組本身的前、后測結果之間也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4.15,p<0、01)。以上結果表明,通過一學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組對健康概念的理解的確發生了顯著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單純從生物學意義去理解健康的學生人數減少,更多學生能全面、正確理解健康的概念,即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身體“無病、無殘、無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2.2關于健康方法信念的調查結果及其比較
我們就健康方法的信念對對照組被測、實驗組被測的前測和后測的三個結果(%)進行了比較和差異性檢驗(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照組被測健康方法信念的調查結果與實驗組被試前測結果基本一致;對照組被試健康方法信念調查結果與實驗組被試后測結果的差異增多。實驗組被試健康信念的前測和后測結果在某些項目上有顯著的變化,即認為體育鍛煉和有病及時看醫生是健康方法的人增多,主張樂觀人生態度和認知提高是健康方法的人數增多。以上結果表明:健康教育的實驗有效地改進了大學生的健康信念,特別是對有關心理調節方法的認識有了提高。
2.3被試健康行為的調查結果及其比較
將對照組與實驗組被試健康行為(%)的前測和后測調查結果進行統計比較(表3)。
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在鍛煉行為上,對照組的調查結果與實驗組前測結果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對照組的調查結果與實驗組后測結果之間有顯著差異,主要是實驗組的有病及時看醫生、體育鍛煉、交友、情緒調節、樂觀人生態度和個人和環境衛生行為顯著多于對照組;實驗組被試的前測與后測結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主要是體育鍛煉的學生有所增加,有病及時看醫生的學生有所變化,豐富業余生活、交友和認知提高的學生明顯增加。
以上結果證明:心理健康的實驗明顯改進了學生的健康行為,特別是有關心理調節的行為明顯增多。
2.4被試健康水平的測試結果及其比較將對照組健康水平測試結果與實驗組前后兩次健康水平測試的結果進行分析和平均差異的顯著性檢驗(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cawte健康測試的兩個分量表分和總分上,對照組與實驗組前測結果均沒有顯著差異;對照組與實驗組后測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前測與后測結果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這些結果表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實驗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健康水平,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3 結論與建議
(1)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時改善了大學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為。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高校;干預機制
2002年,我國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并于2005年同衛生部、共同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明確做出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要做到“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的指示。目前各高校為應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業已形成了一定的干預機制,本文即對當下有關于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各類學術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術評,總結現存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并且找出在該領域研究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以期通過理論的健全促進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健全和發展,保障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
1.國外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研究
我們知道對心理危機的干預起源于西方國家的軍隊精神病學臨床領域,國外基于對心理危機及危機干預由來已久的研究和已經取得的豐厚研究成果,成立了許多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機構并且業已形成行之有效的、較為成熟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在各大高校當中,多由大學心理服務中心或專門的危機干預中心來承擔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現以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為例對干預機制進行梳理分析。
1.1美國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研究
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心理學家威特默(1896)將心理學應用于教育并為教育提供需要的服務;戴維斯(1907)推動了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的進程;比爾斯(1908)出版《一顆找回自我的心》,極大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的發展。此后,卡爾?羅杰斯提出在心理咨詢中以當事人為中心,將咨詢的重點放在當事人身上的咨詢模式,這一理論使得學校的心理教育隨之將教育重點轉移到學生本身的情緒治療教育上,將關注重心放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當中,并朝著這一方向逐漸發展、豐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美國已經形成一套比較成熟完善的危機干預機制,幾乎所有高校都擁有專業的心理危機咨詢機構并且配備專業心理人員,危機干預模式包括危機發生或即將發生時的緩解和阻止,即明確告知當事人怎么做可以降低和阻止危機及其危害;隨時評估現有的機制與體系是否完善;堅持團隊合作;加強溝通,即始終保證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媒體的溝通交流;讓危機事件中的利益相關者加入干預組織,同時還需要專業的心理人員參與整個干預過程(甘露,2013)。美國的高校如果出現危機,首先要報告給地方和州政府并由其先行介入,如果地方和州政府同樣無法解決就匯報給聯邦政府,由總統作出決策,繼而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開始介入工作,同時美聯邦應急管理局還與各州教育部門聯合制定了一系列應對危機事件的指南(余冠軍,陳玉祥,范起東,2010)。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已經成為美國教育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業已建立了一系列完備的職業標準、職業道德規范、全力范圍以及教育咨詢標準、培訓標準等等。
1.2日本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研究
日本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基于其地震頻發,需要災后危機干預以及深受美國影響等原因起步較早,20世紀50年代開始成立專門的心理工作機構,隨著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立教大學等等相繼設立心理工作室等機構,日本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日趨普及與成熟,同時日本又有著充足的經濟基礎以及單獨劃撥的專項經費為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發展作保障,由此日本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逐漸走向正規化、成熟化。高校的心理危機管理隊伍成員均是心理專業的醫務人員和專業的工作、管理人員,其心理機構為學生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豐富的訓練、活動和講座,解決了很多心理問題(甘露,2013)。
2.國內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研究
我國對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首先要學習國外的成熟理論和業已進入正軌的危機干預機制,但在揚棄的學習這些先進經驗的同時我國學者并沒有停滯摸索鉆研的步伐,在起步晚、專業基礎匱乏的種種束縛條件下對心理危機干預進行探析與發展,取得了一定了成果。現如今我國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機干預均已呈現一定規模,學術界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也形成一定態勢,涌現出許多不俗的研究成果。
在學術專著方面,郭薇等編著《心理危機干預概論》一書,詳細研究心理危機的起源、概念、特征、分類、干預模式并且主張根據不同的心理危機類型對其進行干預;陳道明在其專著《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當中著重探究了突發性事件尤其是突發性公共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危機如何干預應對的問題。
在學術論文方面,首先是通過對心理危機進行分析界定以此來研究干預措施,荊月閔在中國石油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干預對策研究》中著重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特征及如何界定,通過對心理危機的研究來確定干預對策;高淑艷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構建初探》中首先通過對心理危機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定性,從而針對不同心理危機展開不同干預措施。
其次是基于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內容分類進行研究,湘潭大學王玲的碩士學位論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探析》中就分別對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四個組成部分即危機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危機臨發時的預警機制、危機發生中的應急機制和危機后的保障機制進行研究;譚海濤,牛宏偉,李鑫等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研究》中通過對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理體系的研究來構建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再次是通過實際案例調查或通過問卷調查和量表測試對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進行的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的碩士學位論文《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其干預策略的調查》(孔曉東)即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和對量表的測試分析進行研究;李向陽,格根圖雅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案例分析與啟示》中通過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以期加強和改進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及干預程序,完善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最后還有基于對各高校的走訪調查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進行的總結性研究,高淑芳,管鳳仙,張國棟等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工作的思考》中提出許多高校形成的在學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機干預領導小組、在學院設立心理輔導員、在班級選拔心理委員、在宿舍選定宿舍長以此構建學校、學院、班級、宿舍最終到個人的五級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體系;查晶,劉海驊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思考與嘗試》中較為完善的總結了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過程與步驟,一是預防性心理危機干預,包括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干預檔案及建立心理問題的監測及排查制度,二是治療性心理危機干預,包括積極對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以及危機干預知識與面向學生開設免費的心理咨詢,三是補救性心理危機干預,包括危機當中的處理程序及危機后的處理程序。
3.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研究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與整理,不難看到近幾年我國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目前的研究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之處。
第一,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的有效途徑研究不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對其的學習與弘揚是鞏固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思想基礎的需要。對高校大學生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培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指引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也必然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納入對心理危機的干預之中,運用其對產生心理危機的大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促進其產生正確的、積極向上的思想,以此來實現對心理危機的成功干預及化解,然而目前除了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之外,尚沒有對如何有效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干預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第二,研究較為缺乏創新性。近年來關于心理危機及危機干預的學術資料在數量上有了急劇提升,但是在質量上卻有大量重復性研究,在對理論及干預機制的構建上較為缺乏創新性,同時要注意雖然我們需要國外的成熟理論作為理論基礎,但是必須將理論同我國大學生以及高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制定出適合我國高校、適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第三,取樣、取例范圍較小。在需要實例或問卷調查、量表測試的研究當中,取樣或取例的范圍大多局限于一個院系、一個學校或一個地區,這樣得到的研究結果可能較為單一或受到地域的影響,以至于影響研究結論的廣泛性。
第四,缺少跨領域合作。首先對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離不開醫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等學科的融合與跨學科交流,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等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當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因此筆者認為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也應該與時俱進,嘗試同新媒體等多領域進行適當的合作。
第五,缺乏對機制的規范和完善。在預防體系以及危機評估體系的研究和建設方面都不夠完善,同時對心理危機干預的保障機制缺乏深入研究。(作者單位:西華大學政治學院)
基金項目: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ycjj2015003)
參考文獻:
[1] 陳道明(主編).心理危機干預研究[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薇(主編).心理危機干預概論[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 查晶,劉海驊.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思考與嘗試[C].載于王建中,金宏章(主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58-360.
[4] 李向陽,格根圖雅.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案例分析與啟示[C].載于白寶玉(主編),科技創新與經濟結構調整――第七屆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內蒙古: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48-50.
[5] 荊月閔.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干預對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北京市,2008.
[6] 孔曉東.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其干預策略的調查[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武漢市,2007.
[7] 王玲.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探析[D].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湘潭市,2012.
[8] 甘露.國外高校心理危機管理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田,2013(2),313-314.
[9] 高淑艷.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構建初探[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0(1),96-97.
[10] 高淑芳,管鳳仙,張國棟,雷秀雅().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工作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08(s1),121-124.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 Yan, HUANG Yulei, WANG Jing
(Xi'an Peihua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5)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prominent increasingly, affect improved overal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rious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gives a set of feasible methods to control i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大學生被人們譽為“時代的驕子”,“社會的寵兒”, 家長對其高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令人非常擔憂。近年來,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大學生犯罪事件、自殺案件時有發生。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這個主題,利用網絡、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我們想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從中找出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一些比較普遍的心理問題,對此提出有效的方法解決。
1 研究分析
對200名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分析如下:
(1)對目前的大學生活適應狀況如何?
A.很好 B.還可以 C.較差 D.差
通過調查分析:有60%學生適應能力還可以,說明絕大部分的同學適應能力較好。15%的同學對大學生活適應狀況感覺較差,10%的同學對大學生活適應狀況感覺為差,這些學生需要更多的幫助和鼓勵。
(2)您認為壓力在您的學習生活中對你的影響怎樣?
A.沒影響,可以增加學習動力
B.有點影響,不影響學習、生活
C.有點影響,影響學習、生活
D.有很大影響,無法正常學習、生活
通過調查分析:有46%的同學認為壓力是沒影響的且可以增加學習動力,比較樂觀積極。32%的同學認為有點影響,但不會影響到學習、生活,說明他們可以排擠、克服壓力, 10%的同學認為壓力有很大影響,會導致他們無心學習,說明他們的心理素質不好。
(3)您與同學的人際交往情況是?
A.好 B.一般 C.差,有障礙
通過調查分析:17%的同學交際能力差,有一定障礙,60%學生都有良好的交際能力,23%學生交際能力較好。
(4)遇到壓力你會最先向誰求助?
A.家人 B.朋友 C.專業人士 D.學校咨詢機構
通過調查分析:有40%的同學遇到困難會找家長,說明他們的依賴心理還是很強的,有52%的同學認為找朋友更好,這類同學自我生活能力比較強,還有無法緩解、處理壓力而需要依靠專業人士和學校咨詢機構的。
(5)失戀后會有傷害對方的想法嗎?
A.不會 B.會 C.看情況
通過調查分析:對大學生失戀問題,70%的學生不會做出過激行為傷害對方,8%學生對此要看情況而定,12%學生會有過激行為傷害對方,這些學生要給予關心和心理指導。
通過對以上5個問題的問卷分析,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在面臨心理問題時,自我調節的能力較強,可以通過社會活動緩解壓力;但還有部分學生由于性格等原因在面臨心理問題時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如果不及時調節,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學校和社會應予以重視。
2 解決對策
如何使他們以積極的、樂觀的、正常的心理去解決遇到的問題,防備心身疾病的發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加強:
2.1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校園文化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如團結友愛的校風使學生形成團結凝結力、集體榮譽感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有助于學生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2.2 注重大學體育課程學習
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體育鍛煉可以調節緊張的情緒,可以改善心理狀態,還能增進身體健康、使疲勞的身體得到放松和休息。在大學的體育教學中應該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身的身體情況、心理情況有一定的正確認識。參加體育運動有助于增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比如當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一項運動后,會有種成功感,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還有如長跑、跨越及克服運動時的疲勞等,這些能夠激發斗志、培養意志力、增強心理承受力。通過參加集體性體育項目,可以增強合作意識、增強社會交往能力、促使人際關系和諧。同時參加體育運動可以培養豁達的胸懷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對社會環境的適應。顯然,體育鍛煉有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高校要注重體育課的教學活動,體育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極為重要的,融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和積極性。
2.3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注重實踐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在各大高校都有開設。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中包括普通心理學、教學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學科。怎么樣讓這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是我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注重師生互動。上課時盡量列舉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一些事例,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對于教學內容的學習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組派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其他同學針對該問題進行補充、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最后進行總結。
3 結束語
保持健康的心理,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形成,而且關系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甚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這是需要各高校共同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西安培華學院院級資助課題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編號PHKT20130639
參考文獻
[1] 宋春蕾,徐光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教育與職業,第20期.
[2] 張岱軍,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以湖北工程學院從未接受過運動營養、飲食健康方面知識專門教育的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選修健康教育課的60名學生作為教學實驗組,另隨機抽取未選修本門課的60名學生為對照組。
1.2方法
1.2.1干預內容從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對教學實驗班進行為期4個月,每周2學時,合計32學時的教學實驗。具體教學內容與進度如下:健康概論(第1周),維持生命過程的營養素(第2周),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第3~4周),飲食、運動與肥胖(第5~7周),飲食、運動與癌癥(第9~11周),飲食、運動與美容(第12周),大學生健康的運動與飲食護理(第13~16周)。采用的教學方式為多媒體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討論、社會實踐和視頻教學相結合。除正常的課堂教學之外,還帶領學生參觀學校食堂及學校周邊路邊攤、餐館、茶吧及超市等,讓他們親自觀看、感受、體會,了解食品安全與衛生常識,警惕食物中毒;此外,還就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及運動行為開展討論,指導并幫助糾錯。
1.2.2問卷調查法筆者在參照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關于青年危險行為調查問卷(YouthRiskBe-haviorSurveyQuestionnaire,YRBSQ)15及中國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監測(2010)6部分內容基礎上,結合湖北工程學院大學生飲食、運動行為特點自行設計“大學生飲食與運動行為狀況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健康飲食行為、非健康飲食行為、減肥相關行為、上體育課與課外體育鍛煉行為、運動損傷與急救處理行為。超重或肥胖的衡量依據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判斷標準:BMI<18.5kg/m2為體重過低;18.5kg/m2矣BMI<24kg/m2為正常;24kg/m2矣BMI<28kg/m2為超重;BMI彡28kg/m2為肥胖7。在編制問卷的過程中,為確保問卷內容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先后咨詢、走訪本專業的有關專家6位,經反復修改與完善,得到專家的認可后修訂成稿。問卷的信度采用重測信度法,計算相關系數r值為0.81,可信度較高。教學干預前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兩次問卷調查:(1)干預前共發放問卷120份(實驗組與對照組各6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2)干預后,用同一問卷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第二次調查,以了解課程結束之后的6個月即2013年1一6月大學生的飲食與運動行為狀況。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有效率達100%。
1.3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11.9統計軟件為數據進行分析,所用統計方法主要為描述統計和/檢驗。
2結果
2.1干預前后大學生飲食行為改變情況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健康飲食行為與非健康飲食行為報告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實驗組大學生健康飲食行為報告率均有所提高,特別是飲食有規律、經常吃早餐、吃蔬菜為250g/d、吃新鮮水果彡1個/d、吃豆類1~2次/周和喝牛奶1~2杯/d均提高比較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兩組間上述行為報告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實驗組大學生經常和天天食用油炸食品、方便面、可樂等汽水、甜點的大學生比例(5.0%,8.3%,21.7%,21.7%)均低于對照組(20.0%,21.7%,38.3%,35.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實驗組大學生非健康飲食行為率均有所下降,特別是吃油炸食品由干預前的18.3%降到5.0%,喝可樂等汽水由干預前的38.3%降到21.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2.2干預前后大學生減肥相關行為比較如表4所示,干預后,實驗組大學生超重或肥胖的人數由干預前的36人(60.0%)降到24人(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800,P<0.05);與對照組(68.3%)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9.701,P<0.01)。從減肥行為來看,通過運動減肥的實驗組大學生,從干預前的35.0%提高到干預后的6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后的實驗組報告率(61.7%)高于對照組(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大學生運動損傷人數較干預前均稍有下降,其中,肌肉挫傷由干預前的21.7%降到干預后的10.0%,干預后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運動損傷的急救處理方面,實驗組大學生自己應急處理的人數由干預前的23.3%提高到干預后的63.6%;找隊醫或校醫的人數由干預前的60.0%降至干預后的23.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干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上述方面的報告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3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大學生健康飲食行為較干預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飲食有規律報告率從干預前的76.7%提高到93.3%,與對照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張雪瑩等08的研究以及潘子儒等63的干預試驗結果較為接近。說明健康教育課教學對大學生養成健康飲食行為習慣切實有效。
早餐作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應占全天食物總攝入量的30%。經常不吃早餐容易發生低血糖,影響學習效率,還會增加患消化道疾病和膽結石等疾病的風險。本次干預試驗結果表明,通過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懂得吃早餐的重要性,經常吃早餐的報告率明顯增多,高于廣西、青海、北京、湖北、湖南等地大學生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干預后大學生吃油炸食品、喝可樂等汽水之類的非健康飲食行為報告率明顯下降,不良飲食行為得到改善。說明經過相關課程的學習,實驗組大學生已意識到油炸類、汽水可樂類等垃圾食品對健康的危害。
合理飲食營養和體育鍛煉是維持和促進健康的重要條件。以科學合理的飲食營養為物質基礎,以體育鍛煉為手段,用鍛煉的消耗過程換取鍛煉后的超量恢復過程,不僅可以提高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增強體質,還可保持體內能量的攝排平衡,控制體重07。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大學生通過健康教育課的學習,通過運動輔以控制高能飲食減肥的人數明顯增多,高于國內同類文獻報道結果。此外,依靠節食、催吐和吃減肥藥(茶)等非健康減肥方法減肥的人數干預后有所減少。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大學生經常上體育課和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多,整體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特別是鍛煉次數與鍛煉持續時間都高于國內同類文獻報道018。表明健康教育課教學對大學生運動行為的干預效果非常明顯。
適度強度的運動有益于大學生身心健康。運動過度容易造成損傷,因此,運動的防護及損傷的處理極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運動損傷主要是—些輕度的肌肉拉傷、關節韌帶扭傷和運動勞損。通過健康教育課中運動損傷的預防、損傷急救處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干預后實驗組大學生自己應急處理運動損傷的能力明顯提升。所以,盡管大學生運動次數較干預前增多,但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沒有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