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前景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有機農業的涵義
我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中對有機農業的定義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而有機食品是指來自有機生產體系,根據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標準生產加工的,且獲得了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產品、蜂蜜、水產品和調料等。因此,有機農業符合環境友好型農業的標準。
1.2有機農業的特征
以自然資源特別是可再生資源為基礎;有效利用太陽能和生物系統的生產潛力;維持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實現植物養分和有機物質的循環;不使用自然資源以外的物質;維持生態系統和農業景觀的基因多樣性;向畜禽提供適應其行為本性的生活條件等。
1.3有機農業的生產原理
以生物學、生態學為理論指導,以實現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功能完美結合及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其基本內容可概括為相對封閉的生物營養循環體系原理、土壤是一種活的生命系統原理、應用生態學防治作物病蟲害原理和保持養殖業的適載量及遵循動物自然習性飼養管理原理四個方面。
1.4有機農業的基本原則
依靠傳統農業技術(時空多樣性和連續性、空間和資源的最佳利用、養分循環、作物系統自我調控和作物保護)和現代農業技術。實現耕作與自然的結合,培育健康的土壤,保護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自然調節機制,生產高品質的食品。
1.5有機農業的理念
有機農業的生產觀、價值觀、消費觀、環保觀。是把生產視為人類為了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在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保持人類社會健康發展,通過合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有機農業生產注重在生態良性循環的前提下,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有機農業生產不僅規定了生產的實質內容,而且強調污染人類生產環境和破壞資源的活動不是有機農業。
2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優勢
在中國發展有機農業有著眾多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首先我國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在精耕細作、用養結合、地力常新、農牧結合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是有機農業的精髓。有機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依靠現代的科學知識,在生物學、生態學、土壤學科學原理指導下對傳統農業反思后的新的運用。
其次中國有其地域優勢,農業生態景觀多樣,生產條件各不相同,盡管中國農業主體仍是常規農業依賴于大量化學品,但仍有許多地方,多集中在偏遠山區或貧困地區,農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農藥,這也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基礎。
第三,有機農業的生產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一種產業,我國農村勞動力眾多,這有利于有機食品發展,同時也可以解決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
第四,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腳步的臨近,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會受到綠色非貿易壁壘的限制,有機食品的發展能與國際接軌,可以開拓國際市場。同時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增強,有機食品的國內市場在近幾年內將有較大發展,因此有機食品在國內外都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國內也出現了一批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有機食品生產資料,比如武夷菌素(山東濰坊萬勝生物農藥有限公司生產)供應2008年奧運會代表團的食品安全。
3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成果
我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不斷擴大。據OFDC的統計,1995年我國通過認證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有67萬多畝,1999年更達到100萬畝。通過認證的有機產品主要有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中藥材等100多個品種。中國有機食品出口貿易逐年增長。國際市場上對我國有機產品的需求逐年增加,需求的品種包括我國的有機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葉、果品、蜂蜜、藥材、有機絲綢、有機棉花等產品。據OFDC的統計資料顯示,1998年我國有機食品出口額約為1000萬美元,1999年達1500萬美元。國內有機食品消費也呈迅速上升趨勢。由于人們對糧食、蔬菜、水果及其它食品中殘留農藥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擔憂程度日益增加,消費理念也在變革,一個從生產到餐桌的革命正悄然興起,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潛在需求越來越大。目前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有機食品有茶葉、蜂蜜、蔬菜、糧食、奶粉等幾十個品種。然而,目前我國有機食品生產實際上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要抓住加入WTO的機遇,迎接挑戰,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不斷增大我國有機食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積極開拓和發展有機食品的國內市場,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有機食品做貢獻。
電子商務將給農資市場帶來的改變
現有農資銷售以經銷商批發、鄉鎮農資店零售為主,不少農資店為謀取暴利,不惜銷售假冒偽劣農資坑害農民。而農民苦于沒有其他可信可行的農資購買渠道,購買大量假劣農資。當中假種子帶來的危害最大,農民最為痛恨。
要徹底解決假冒農資的問題,就要減少中間批發環節,形成農資生產企業與客戶的直接溝通,具有可控的銷售終端。
農資電子商務就是解決之道,所有的銷售環節在網上進行,有全程詳盡的購買、物流記錄,而且拋棄了問題的根源――現有的參差不齊的農資批發零售商。減少產品流通環節后,風險降低、成本降低,形成最核心的兩個競爭力:保真、低價。再通過宣傳、跟蹤服務、用戶體驗徹底改變農民的購買習慣,占有市場。
農資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和運用,正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民提供可信可靠、專業的農資服務,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機制,讓農民得到實惠,拓展企業的銷售渠道,社會公共效益與市場經濟并舉。
農資電商更能保證農民利益
沒有物美價廉的良種、農藥與化肥,農業生產和效益難以保證。在我國放開農資市場后,以供銷社與國營種子公司為主的農資經營渠道因為管理與成本原因,逐漸被擠出農資市場;而各類民營、個體小農資店受利益驅動,大肆經營假劣農藥。由于量廣店多,農資執法難以到位,假劣農資難以查禁,農民苦不堪言。
農民如果到城里購買農資,成本太高,太不劃算,發展農資電商與農副產品電商成為農民的強烈愿望,農民渴望用新技術新辦法幫助其買到放心農資。
政府由管理與執法的難度,也希望新型農資經營模式的誕生,農民買到放心農資,以確保食品安全。
農民與政府的需求。隨著電商環境的改善,借助農資電商這個新經營方式與技術手段,有望一舉解決農民與政府雙重難題。
增加農民收入需要。在農業生產中,農資投入越來越大,不少農民苦不堪言,借助電商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減少生產投入,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買到放心農藥。
農業生產主體轉型的需要。隨著工商資本不斷下鄉,土地集中程度加速,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興主體涌現,大批有知識的新型農民懂網、用網,他們呼喚農資經營模式轉型。
農資電商的基礎:農村“觸網”越來越深
2014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了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28.6%,規模達1.77億,相比2012年增長2101萬人。2013年,農村網民規模的增長速度為13.5%,城鎮網民規模的增長速度為8.0%,城鄉網民規模的差距繼續縮小。(圖1)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村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占比不斷保持上升,反映出農村互聯網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27.5%,延續了2012年的增長態勢,城鄉互聯網普及差距進一步減少,農村地區依然是目前中國網民規模增長的重要動力。
國務院在2013年的《“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這標志著寬帶中國戰略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該戰略現階段建設重點就在農村,要求到2015年,實現農村寬帶進鄉入村全面覆蓋,寬帶接入能力達到20Mbps??梢灶A見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不斷推進,將極大激發農村的生產和消費潛力,廣大農村將發生巨大變化。
隨著農村上網的加快普及,老一代農民逐漸退出農業生產,新一代農民具有相對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由于農村土地流轉的加速,農村新的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懂網也用網,一批新型的知識型農民已經具備了使用網絡的能力和習慣。
電子商務大潮下的農資電商前景
中國電子商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網絡購物零售額不斷增長,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占比逐年升高,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涉足電子商務,幾乎每個行業都必須直視電子商務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涉足電子商務的企業比例為23.5%。部分重點行業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的比例相對較高,分別達到27.6%和25.3%。(圖2)
2014年5月29日,商務部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8%;網絡零售額超過1.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2%。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8%。
根據不同行業網絡零售的特點和發展周期,網絡零售占比也有所區別,一些行業已經達到較高的網絡零售占比,如2011年化妝品的網絡零售占比達到16.3%,3C類商品達到15.6%,服裝則達到14.3%,農產品為1%。
參照網絡零售整體發展情況,結合農村上網條件的改善和農村網民的增長,湖北農資網絡銷售市場占比有望在5年達到市場總量2%,網絡銷售額達到2億元;10年內占比達超過10%,網絡銷售額達到10億元以上。
如果傳統農資銷售渠道因為網絡銷售的沖擊快速萎縮,網絡銷售的占比將會增長的更快。
我國農資市場規模約5000億元,以湖北為例,湖北水稻種植面積約為3200萬畝,僅與水稻相關的種子化肥與農藥市場規模就達80多億元,全省農資整體市場容量在200億左右。當電子商務銷售額占到市場的10%,全省的農資電商即可超過20億規模,全國農資電商容量達到數百億元。
農資電商的發展路徑探討
――產品設計:從種子開始萌芽
先期以種子作為產品切入口,再逐步擴充到農藥、肥料、農膜等農資產品。在農資產品中,種子是最基礎最核心產品,應是打開市場的拳頭產品,因為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源頭,更是假冒農資的重災區,“保真、低價”將是種子電商銷售的最大競爭力。而且價格和產品體系相對穩定,且價格讓利空間大。
――渠道模式:用網線去打敗農資店
農資電子商務的最大門檻有兩個,一是農民很難相信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二是會上網買東西的農民不多。解決途徑就是,拓展鄉鎮或村級網絡代銷門店加盟,讓會用網絡的人幫農民購買農資,這樣就有了真人真店,農民放心,也沒有了使用門檻。
――營銷重點:大客戶團購(合作社、農場、種植大戶)
關鍵詞 農牧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前景;新疆托里
中圖分類號 S1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4-0238-01托里縣位于歐亞大陸腹地,塔額盆地南緣,準葛爾盆地西側,遠離海洋,屬大陸性溫帶氣候,具有豐富的光能和風能,資源豐富,但是同時也具有熱量條件和水分條件欠缺的特點。
1 光能資源
光能是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的能源,植株中90%~95%的干物質都是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托里縣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光能利用的潛力很大。
1.1 太陽輻射
托里縣地處中緯度地區,屬大陸性干旱氣候,水汽含量少,太陽輻射量大,光資源豐富。經計算,托里縣年總輻射量達567.35 kJ/(cm2·a),在農作物生長盛期的5—8月最為豐富,占全年總輻射量的50%以上,對農作物生長和促進籽粒形成有利。
1.2 日照時數
托里縣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839.7 h,其中日照百分率 ≥60 % 的日數為237.2 d,5月下旬至7月下旬日照時數較長,對長日照作物的生長有利。
總之,托里縣太陽的總輻射量大,日照時間長,光質較為優越,但是光熱條件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農作物所需求的水、肥條件不足以及農業技術措施不當等造成。因此,需要不斷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選擇高光效品種,增加光合效能,達到高產的目的[1-2]。
2 熱量條件
熱量條件是動植物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必須在一定的熱量條件下進行,熱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品種的選擇、種植方式的確定以及產量的高低。熱量條件還制約著畜牧業的生產、畜群種類的布局、畜種改良以及草場質量、牧草種類、數量等。此外,熱量條件還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林業的發展。
2.1 托里縣熱量條件概況
托里縣地處中緯度地區,氣候涼爽,地勢南高北低,三面環山,易受偏西冷空氣入侵影響,氣溫分布懸殊,南北四季溫差較大,北部平原寒暑分明,山區夏季涼爽,冬季有一逆溫層,使托里縣的氣候具有“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縣城年平均氣溫為5.3 ℃。
2.2 極端氣溫的分布
根據托里縣氣象局30年氣象資料顯示,托里縣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2 ℃,出現在1979年8月3日,極端最低氣溫為-36.6 ℃,出現在1974年2月21日。
2.3 積溫
2.3.1 ≥0 ℃的積溫。春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 ℃,土壤開始解凍,田間活動開始,秋季氣溫<0 ℃,土壤開始凍結,是冬小麥的利用下限。托里縣氣溫≥0 ℃的日數為206 d,積溫為2 906.0 ℃。
2.3.2 ≥5 ℃的積溫?!? ℃的積溫日是越冬作物越冬后的積極生長期,也是喜涼作物的始播期,春小麥、油菜等作物開始播種[3]。托里縣氣溫≥5 ℃的日數為169 d,積溫為2 710.4 ℃。
2.3.3 ≥10 ℃的積溫。氣溫穩定通過10 ℃以后,喜溫作物開始播種,喜涼作物進入生長盛期,小麥開始拔節,油菜開始抽薹、開花等,期間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干物質形成的基本因素。托里縣≥10 ℃的日數為132 d,積溫為2 345.9 ℃。
2.4 農作物對熱量條件的要求
綜上所述,托里縣≥10 ℃的積溫,北部平原地區有2 513.1 ℃,可滿足除喜涼作物外的部分喜溫作物的生長要求,如早熟和中早熟玉米、喜溫油料及瓜菜類等。縣城附近積溫為2 000 ℃左右,不能滿足喜溫作物成熟,一般只以喜涼作物品種為主[4]。沿山農區積溫范圍為1 500~2 000 ℃,只限于喜涼作物生長。
3 水分條件
在農牧業生產過程中,牲畜、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都離不開水,水分資源的狀況對干旱區的農牧業生產尤為重要。托里縣屬于灌溉農業,農業用水除了自然降水外,主要靠發源于各山系的河水供給。
3.1 托里縣降水分布特點
托里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242.1 mm,山區降水量大于北部平原地區,降水量分布隨季節變化明顯,夏季6—7月最多,冬季1—2月最少??梢娡欣锟h降水多在暖季且分布在山區,為牧草、林木的生長及農業用水提供了有效保證。
3.2 降水對農牧業生產的作用
農牧業生產和發展除了與溫度、光熱條件有直接關系外,自然降水也是重要的影響因子。在農作物生長的4—9月,托里縣平原地區降水量約占年總降水量的56%,其中5—7月最多,此間正是小麥拔節和小穗分化期,降水量多,能補充田間土壤水分消耗,減少蒸發,有利于小麥增加小穗、粒數、粒重,使之豐產。山區4—9月有豐沛的降水,有利于牧草的商場和林木的生長。
4 風能資源
托里縣風速分布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區大于縣城(下轉第246頁)
(上接第238頁)
附近并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一般風的日變化以中午到傍晚或云生云消是較大,其他時間較小,四季變化不明顯,≥8級的大風多出現在4—8月。托里縣的風向分布以南風最多,可占全年各風向的24%,靜風次之,為15%,最少是東風和西風??h城各季節都以南風最大,并以冬季最多,靜風次之。風作為重要的氣象要素之一,不僅對農牧業生產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風還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為人類所利用[5]。托里縣受山區地形影響,各月平均風速都在3 m/s左右,且風速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強。
5 參考文獻
[1] 黃文.在保持生態平衡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地區農業優勢[J].江西社會科學,1982(5):42-45.
[2] 張龍生,矯鳳健,劉宗婉.縣農業自然資源地圖的編制[J].資源科學,1982(4):49-55.
[3] 顧庭敏.華北平原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關鍵詞 農業氣象;決策服務;經濟效益;理論評估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301-01
1 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潛在經濟效益
氣象是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我國農業生產面積廣袤,農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實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農業氣象決策服務的潛在經濟效益進行理論評估,才能實現促進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目標。
通過對農業氣象服務進行科學的規劃,制定出最優決策,才可以在確保支出不超出預期目標的情況下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合理利用氣象資源和條件,促進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根據氣象服務制定科學的決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2 研究方法
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潛在經濟效益的理論評估核心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有2種,分別為確定最優決策的步驟和Thompson數學表達式,2種研究方法又是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效益評估的步驟。其中,確定最優決策步驟主要包括確定平均氣候資源、確定理論評估采用的決策以及計算每一個決策的加權平均經濟收益,根據當地農業發展情況,選擇最優研究方法,確保理論評估值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制定農業生產規劃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而Thompson數學表達式是通過概率確定不確定性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對農業生產實現最佳長期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中,受氣象災害的影響非常大。利用Thompson數學表達式,需要先明確當地災害天氣出現的概率、防災費用以及防災時造成的損失,只有采取科學、有效的防災措施才能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經濟效益。在采用Thompson數學表達式的時候,可以分為3種情況。當災害性天氣出現的概率>防災費用/防災時造成的損失,必須接受相應的氣象服務,且進行科學防御,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經濟損失;當災害性天氣出現的概率=防災費用/防災時造成的損失時,只需要接受相應的氣象服務,適當進行防御即可;而當災害性天氣出現的概率
3 服務與決策
氣象服務可以按照離散的形式或連續形式表示,而對應的氣象決策分別為離散模式和連續模式。其中,離散模式是農業氣象決策常用的決策方法,這種方法也是極為科學、有效的方法。而處于連續模式的時候,決策農業氣象服務潛在經濟效益值,根據某個指標確定最優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業氣象決策的重要目標,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1-2]。
4 天氣預報和列聯矩陣、概率分布和條件概率分布
天氣預報是氣象服務的主要形式,其通過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當地氣象信息,對未來天氣狀況進行預測。農業生產中對氣象預報的關注,在氣象災害尚未發生前,提前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當氣象災害發生的時候,最大限度降低氣象損失,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離散模式通過用m表示天氣狀態,連續模式一般用概率密度函數進行表示。在農業生產中,需要用天氣預報資料進行決策,必須確定函數f(x)的值。農業氣象決策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明確概率分布情況,而條件概率分布的關鍵因素分別是預報值和實際值。
5 損失矩陣、氣象損失矩陣和氣象損失函數
損失矩陣,指的是離散模式時,天氣狀態和氣象決策對應的經濟損失,主要由多個氣象狀態和氣象決策組成。由于使用損失矩陣,必須明確農業收益情況和損失情況,不具便利性。因此,使用效益損失矩陣,又被稱為氣象損失矩陣。氣象損失函數指的是連續模式時一般用r(x,a)對氣象損失函數進行表示。一般采用的損失函數可以分為2種,分別為線性損失函數和二次損失函數。而線性損失函數和二次損失函數又可以分為2種形式。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氣象損失函數,才能保證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潛在經濟效益理論評估值的準確性和可靠性[3-4]。
6 案例分析
東北玉米產量在我國糧食總產量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根據氣象分析玉米最佳播種量和時期,并確定玉米最佳生產結構和布局。干旱預報的氣象服務效益,即可以在氣象災害之前,采取有效的干旱預防措施,通過蓄水池儲水或者南水北調,解決干旱的問題,不斷提高當地農業生產經效益。而為了確保農業氣象服務經濟效果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必須積累足夠的資料,確定科學的農業氣象服務效益系數。
7 結論
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潛在經濟效益理論評估,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氣象作為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因素,必須采取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決策,以實現農業生產的重要目標。
8 參考文獻
[1] LOMAS J,MILFORD J R,MUKHALA E,et al.農業氣象教育和培訓的現狀與未來需求[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0,4(4):59-60.
[2] 于庚康,羅艷,高蘋,等.區域農業經濟氣象敏感性和氣象經濟效益[J].生態學雜志,2012,31(5):1265-1271.
關鍵詞:設施葡萄栽培種植;發展;前景分析
1適宜葡萄設施栽培種植的自然條件
民勤縣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縣境平均海拔1 366m,光照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3 028h,有效積溫3 149.40 ℃,無霜期162d,年平均氣溫7.80 ℃,平均晝夜溫差15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且耕作土壤多以沙壤土為主,土層深厚,土質優良,土壤滲透性好,地溫上升快,非常適合設施葡萄栽培生產。
2葡萄設施栽培經濟效益及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1經濟效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葡萄生產標準的規范及國家對農藥殘留與有害物質檢測標準的不斷完善和強制實施,優質鮮食葡萄生產必將向少噴農藥甚至不噴農藥的地區轉移。而民勤縣乃至河西地區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對于生產綠色無公害、高檔、大粒的晚熟等耐貯運優質鮮食葡萄有著十分有利的自然條件。
葡萄是比較耐旱的作物。利用民勤縣區獨特的自然條件,發展紅地球等葡萄晚熟品種推廣栽培,是比較有發展前景的。苗木前期露地生長,后期設施保護地調控生長,使葡萄在日光溫室內達到1年栽苗,2年結果,3~4年進入盛果期,畝產2 000kg以上,果實在12月底到元月中下旬采收上市,比正常地區和露地栽培苗木延遲采收90~100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21%~23%,產品冬季不經貯藏,新鮮上市,極受市場歡迎。
2.2市場前景
2.2.1產品進入大市場限制因子。加入世貿組織后,關稅壁壘逐漸失去作用,代之而來的是“綠色壁壘”,即用綠色有機食品的標準“卡”市場。農產品要進入大的流通市場,必須是無污染,食用安全,優質有營養的產品。可以預見的是:大宗直接食用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在5~10年內在每個產區將會由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轉變,并由此會誕生一批高標準農業示范園區,同時這已是保障農產品走無公害栽培道路的關鍵所在。
2.2.2貯藏保鮮葡萄與新鮮上市葡萄的市場空間競爭分析。經過冷藏保鮮的葡萄目前在國內保鮮技術上,全部采用SO2浸潤式和洗滌式殺菌來處理的。經過長期貯藏的葡萄果品表面殘留著大量的SO2分子,對人體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而利用設施保護延后栽培的葡萄是依靠樹體保鮮的,就有效的避免了這個難題。產品是綠色健康的,在葡萄生長后期配合使用套袋技術,使產品無農藥殘留,安全衛生,降低了病蟲危害,果粒美觀;果肉質量佳,味甜可口。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利用保護地種植出來的葡萄將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
2.2.3規避風險,政府引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設施栽培葡萄乃至設施農業,是一種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形式。產品一方面填補了市場空白,但同時也受到了市場控制。不可否認的是,在現階段,低價農產品還占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優質優價的產品銷售目標要鎖定于大、中城市,要著眼于開發外部市場,才能真正起到高質量、高價位、高效益的示范帶動作用,在這一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將起著積極的“穿針引線”的引導作用。
3發展設施葡萄栽培的理由及前景展望
3.1理由
3.1.1由于民勤縣地處兩大沙漠交匯處,一年四季風大、沙多,還伴有沙塵暴,經過長期治理,有一定的改善,但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對于規模發展葡萄等其它農作物產區規劃是一大難題,所以,要使得葡萄種植成功,結合當前有利的發展機遇,發展葡萄設施栽培種植是必然要進行的一個產業。同時,也豐富了民勤縣區日光溫室經濟林的栽培種植資源。
3.1.2日光溫室葡萄栽培,配合滴灌設施,節水率可達28%,可以有效的緩解民勤縣區“生態用水、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的矛盾;也符合錢學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發展沙產業技術路線。同時,可以有效的緩解壓縮耕地面積和提高農民收入的矛盾。
3.2前景展望“治沙”、“沙退人退”、“保護綠洲”,意味著要在一定的較長時期內,發展草畜、種樹,退耕還林,退耕退草,“關井壓田調結構”,壓縮耕地面積,這些舉措歸根到底還是“節水”,為恢復生態。這樣,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就是合乎目前民勤縣情的;同時也加快了節水型農業發展的步伐。日光溫室葡萄種植進入盛果期畝產量一般穩定在2 000kg,春節前后上市每千克售價在12~16元,畝收入可達2.40~3.20萬元。比較效益是種植辣椒的8倍以上,小麥的12倍以上,有著較高的經濟效益,能給農民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