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外國文學研究;數(shù)字化;自動化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英國學者 C.P.Snow 就在發(fā)表的文章“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中指出,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這兩種互不溝通的文化必將導致這兩個領域的人隔閡日深, 最終會阻礙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行, 并因此會成為解決世界性問題的巨大路障。1963 年,Snow又發(fā)表《再論兩種文化》,進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想,對造成這兩種文化分離的英國教育制度和社會提出批判。實際情況并沒有snow預料的那么糟糕,隨著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的普及和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科學與人文科學分道揚鑣的情況并沒有出現(xiàn),反而互相融合。以外國文學為例,形式各樣的網站、博客和電子布告欄系統(tǒng)因為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而相繼問世,并逐漸成為外國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梢灶A言,科學與人文科學不是分離,而是逐步融為一體。面對日益普及的互聯(lián)網技術,外國文學的學術研究已經不可能脫離科學而獨立在。因此,重新審視、看待和使用作為先進技術代表的互聯(lián)網絡促進外國文學作品研究的現(xiàn)代化,是每個學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互聯(lián)網時代下文獻保存格式的變革對外國文學研究的巨大推動作用
以文本為固定形態(tài)的存在的模式是數(shù)千年來我們閱讀相關文學作品或者學術論文的固定格式,它們是由紙張裝訂而成,信息量有限,而且不易保存。今天,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來確定他們要的閱讀方式,最常見的便是數(shù)字文本,例如數(shù)字處理軟件word和wps。數(shù)字文本因其可以長時間保存,而且能夠承載更為豐富的信息量而被形象的稱之為超文本,需要指出的是,超文本并不局限于這word和wps這兩種格式,但可以說數(shù)字文本是超文本的基礎。
對于超文本(hypertext),Andleigh和Thakrar曾經闡述過它對互聯(lián)網的技術意義,指出它“將信息用更自然的方法連接在一起,而不和紙寫文書那樣將結構簡單機械的分層歸類,進而以這種方式實現(xiàn)對無序數(shù)據(jù)的管理”。網絡化時代超文本文件格式最大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超文本不僅能在internet上傳播而且具有超級鏈接功能,這項功能使文檔中的各個部分通過關鍵字得以建立關聯(lián),信息以用相互交叉的方式進行搜索,形成了一種全局性的全新結構。現(xiàn)行的互聯(lián)網代碼里,中英文的網頁大多數(shù)均采用采用超文本的格式,這種格式不僅為各個網站設計者所通用,而且轉換為超文本格式以用于各種文本編輯軟件平臺也十分簡單。更讓諸位文學研究者欣喜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超文本在保存文學研究的功能并不是首屈一指的,超媒體的出現(xiàn)使得文學研究資料更加多樣化,從技術的角度解釋,超媒體(Hypermedia)和超文本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非線性的信息連接,除此之外,超媒體還包含有(Image)、聲音(Audio)、視頻(Movie)、動畫(Animation)等離散或連續(xù)的多媒體信息(Steinmetz258-259)。得益于超媒體的龐大功能,我們在研究外國文學時才能夠更快捷的獲取所需要的資料,不僅僅是文本資料,更包含了各類音頻和視頻資料,而這在過去完全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天方夜譚。
互聯(lián)網超文本、超媒體在外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的巨大助力主要體現(xiàn)在:快捷、全面地獲取進行研究的各類信息。通過互聯(lián)網這個載體,可在世界范圍內不同的資源站點之間搜索到不同國家文學巨匠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手稿、學術作品甚至通信記錄,真正做到全方位的資源共享;迅速搜索到研究所需要的音頻、視頻等非文本類信息。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經過技術處理被改變?yōu)閼騽?、電影,這些影像資料以超媒體形式存在網上并可以下載傳播,給外國文學研究者提供多元的參考資料。
二、互聯(lián)網時代下龐大網絡專題資源對外國文學研究的無限資源支持
信息承載量巨大的超文本、超媒體固然對外國文學研究著有著不可抗拒的推力,然而個體分散的大量資源若在短時間內找到并且有順序的整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計算機技術對于外國文學研究來說,更突出的貢獻體現(xiàn)在它存在的各類智能型多媒體數(shù)據(jù)庫上面。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多樣豐富的數(shù)據(jù)庫,學術研究者們才能有效、快捷的對所需文檔進行搜集、整合。網絡數(shù)據(jù)庫的存在形式主要以囊括電子期刊、專題網站的數(shù)字圖書館以及網絡論壇兩種形式存在。
數(shù)字圖書館(DigitalLibrary)是用數(shù)字技術處理和存儲各種圖文并茂文獻的圖書館,它的優(yōu)勢在于能把各種不同載體、不同區(qū)域位置的信息資源用數(shù)字技術存貯,以便于跨越區(qū)域、面向對象的網絡查詢和傳播。數(shù)字圖書館涉及信息資源加工、存儲、檢索、傳輸和利用的全過程。換句話說,數(shù)字圖書館就是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擴展的知識網絡系統(tǒng),是超大規(guī)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實現(xiàn)跨庫無縫鏈接與智能檢索的知識中心。就外國文學研究來說,數(shù)字圖書館的出現(xiàn)為全世界的研究者跨域研究有限學術資源提供了便捷的條件。如我國運行相對成熟的數(shù)字圖書館有超星圖書館、維普圖書館、中國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中國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有圖書、期刊、報紙、論文、古籍、影視等一系列優(yōu)秀的學術資源可供學術研究者查詢。相對于數(shù)字圖書館這類比較成熟的網站運營模式,專題的文學網站也是外國文學研究者搜索資料的一大助手。外語網站和中文網站內置多樣的文學分類,作家從屬流派、作品歸類、文學性質等一應俱全,這些細致入微的分類為文學研究者找尋相應信息起到了導航的作用,是讀者很快就能進入自己所想要找到的信息分支,從而獲取需要的信息。
三、結語
網絡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對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術性更多的融入了技術成分,在進行外國文學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更新的文獻研究資料和文獻格式都成為了獲得、研究外國文學的技術的媒介,以往需要紛繁復雜的人工操作得到了極大的簡化,對于外國文學研究的方向正朝著信息化和自動化發(fā)展。在對研究結果的處理上也逐步發(fā)展為計算機自動化。外國文學研究學者開始利用網絡進行網上研討,甚至建立專門的個人主頁、制作網絡課件,新技術的使用提高了學術交流效率改變了交流手段,學術研究網絡系統(tǒng)化的進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加速。由此可見,互聯(lián)網時代下,信息技術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研究工具,它改變了人們的一直以來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方法,使得現(xiàn)代學者對西方文學研究如虎添翼。也正因為如此,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大潮中,把互聯(lián)網絡技術同外國文學研究結合起來是外國文學學術研究現(xiàn)代化的不二法門。但需要注意的是,計算機技術與互連網技術只是我們獲取知識、去的研究成果的輔助手段,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只能由人的大腦進行分析、探究。對于研究者而言,重要的是不是依靠互聯(lián)網以及與之相關的技術手段,并希望借此技術實現(xiàn)學術研究的一勞永逸,增加學術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站在高新技術的平臺上,使學術研究的方法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才是進行外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的正途。
參考文獻:
[1]金燕.淺談網絡傳播對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04):45-46.
[2]樂俊蓉.英美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對我國文學的啟示[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12-13.
[3]王喆.基于“以人為本”的英美文學教學研究[J].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01):34-35
[4]申玲,黃鑫.外國文學的多元化批評[J].飛天.2011(16):33-34.
>> 淺談如何規(guī)范憲法學 當代中國的憲法體制與政治憲法學話語 政治憲法學的一樁志業(yè) 憲法學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 中國憲法學的研究范式與向度 中國憲法學的困境與出路 蘇聯(lián)憲法學說對中國憲法學說的影響 論貨幣憲法學教學 談貨幣憲法學研究 淺析憲法學研究方法 淺談憲法學研究方法 憲法學者張君勱 李達憲法學思想探析 律師法修改的憲法學思考 質詢制度的憲法學分析 對經濟憲法學歷史發(fā)展的探討 《憲法學》理論體系的重構 憲法學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 憲法學教學改革的現(xiàn)實思考 關于“趙作海案”的憲法學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0年4月20日訪問。
〔15〕陳教授關于憲法司法化“不必要”的結論是以“中國是管理型國家而非司法型國家”為前提,對“是管理型國家”并沒進行科學論證,對“不是司法型國家”卻干脆不予論證,著實令人遺憾。
〔16〕陸平輝:《憲法權利本質論、價值論與實踐論》,載《現(xiàn)代法學》2004年1期。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外國文學評論》征訂啟事
《外國文學評論》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家級核心刊物,旨在刊發(fā)中國學者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尤其是融經驗性與理論性于一體、在整體的歷史關系中研究文學個案的論文,以推進國內學術。本刊創(chuàng)辦于1987年,自創(chuàng)辦以來,一直是國內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頂尖刊物,常設欄目包括外國作家-作品研究、文學-文化理論研究、文學的社會史研究、文學的文化研究、中外文學-文化關系史研究、國外研究動態(tài)等。
《外國文學評論》為季刊(16開本,240頁),每期定價15元,全年60元。讀者可在當?shù)剜]局訂閱。本刊發(fā)行代碼為:82-325;國外訂戶請與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中國國際書店)聯(lián)系,國外發(fā)行刊號為:Q1139。也可向本刊編輯部郵購(每冊另附郵費1.50元,需掛號另加附3元)。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領域的專家都曾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定義??梢?,給文化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據(jù)統(tǒng)計,至少有兩百多種有關“文化”的不同定義。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如此之大,恰恰說明了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但在對文化不同的闡釋中,人們都認可文學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文學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和表現(xiàn)形式。“‘文學’決不是一個自在自為的封閉系統(tǒng),不論是文學的內容,還是文學的形式,甚至文學創(chuàng)作的全部過程,都是文化的產物,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盵1]
因此,從文化角度研究文學,不僅有助于發(fā)現(xiàn)和證實文學在文化系統(tǒng)中的獨特價值,還可以拓展文學研究的潛能和無限可能性。外國文學史其實就是外國文化系統(tǒng)中的文學史,在一個文化研究已越來越熱的時代里,單純的、狹隘的文學研究和教學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外國文學教學已越來越多地與外國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
一、電影輔助外國文學教學的可行性
21世紀用“視覺時代”來描述是再恰當不過了:視覺信號和視覺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它們正從根本上改變著我們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從內容到方式決定著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規(guī)劃著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也定制著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反應。而視覺時代的另一個說法就是“讀圖時代”。我們不再單純、甚至不再主要依靠文字來傳遞、接受、理解和處理信息,而是越來越多地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圖像,使圖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功能,也使圖像的應用范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圖像技術和藝術也正在超越文字技術和藝術,成為時代的新寵。
電影作為現(xiàn)代科技的產物,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它綜合運用聲、光、影技術,形象逼真地表現(xiàn)文本,并以極為直觀、方便的欣賞方式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影視的傳播方式和對受眾的覆蓋面,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難以與之抗衡的。“美國著名的批評家詹姆遜曾指出,后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形象社會或景觀社會,視像對人們的影響已超過甚至取代了文學?!盵2]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影也就成了很多當代大學生了解外國文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加之時代背景和文化差異等原因,很多學生在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曾遇到過不同程度的障礙。且看外國文學史的一些經典著作,如《荷馬史詩》、《戰(zhàn)爭與和平》、《尤利西斯》等,它們或篇幅過長,或敘事節(jié)奏緩慢,或語言晦澀,對于90后學生而言可讀性不強,學生普遍閱讀興趣不濃。而據(jù)名著改編而成的電影卻比原著對學生有著更大的吸引力,有不少學生表示,他們是先接觸到《亂世佳人》這部電影,才去看《飄》這本小說的。
這并不是說可以用觀看電影來取代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然而在讀圖時代,用影視資源來彌補作品閱讀的不足、重新培養(yǎng)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不失為一個選擇。
二、電影在外國文學教學方面的優(yōu)勢
正因電影具有豐富的視覺效果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進行外國文學教學時,運用影視媒介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有助于他們了解外國文學作品所涉及的地域風情和社會習俗,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價值觀。在外國文學教學方面,文化潛力還沒有被充分發(fā)掘出來,利用電影進行文化教學將大有助益。
(一)加深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外國文學包括歐美、亞非拉許多國家民族的經典作家作品、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時間跨度大、地域涵蓋廣、內容豐富龐雜。因此,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的首要困難來自于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和藝術再現(xiàn)。外國文學形象再現(xiàn)了各個國家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描寫了不同階層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而這些與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必然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文化差異和文化隔膜,這就造成了一定的接受困難。而電影,則可以營造一種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和了解到文化的差異。
在電影中,環(huán)境、風俗、禮儀、服飾、言談舉止等一系列感性印象替代了抽象的文化符號,原本不可觸摸的“文化”被置換成了具體可感的場景,有利于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如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我們在輕松愉悅中感知到了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tài)下的英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和世態(tài)人情;電影《名利場》通過具體的場景和形象使我們看到了19世紀英國中上層社會名位、權勢、利祿原是相連相通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出身寒微的蓓基·夏潑要不擇手段飛上高枝了;而2013年由巴茲·魯曼導演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不僅還原了小說中描繪的1920年代的紐約的質感,甚至找回了那種“爵士時代”的某種耽美和玩樂主義的感覺。電影以最為直觀和生動具象的方式反映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文化情境,無疑有助于學生體會外國文學作品中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二)促進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和反思
在外國文學中,有些經典作品盡管聲名遠播,卻由于種種原因使中國讀者望而生畏,如美國當代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海勒曾以這部小說迅速走紅文壇,產生了震撼性效應。這部小說是海勒為讀者精心設計的一座文字迷宮,“小說自然時間序列被破壞,因果關系也缺失,各章節(jié)、各段落可以相互取代,可以從任何位置開始,也可以在任何位置結束?!盵3]這種刻意為之的“混亂無章”對于很多追求情節(jié)生動曲折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艱辛的閱讀旅程。而借助于邁克·尼克爾斯導演的同名電影,則更有利于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觀影中,我們感知到了整個飛行大隊士氣低落的氣氛,士兵們有的酗酒鬧事,有的開小差,有的找胡混,有的架了飛機作超低空冒險飛行解悶。尤索林地站在隊伍前接受勛章,丹尼卡醫(yī)生活生生地變成了一個“死人”,這些畫面不僅給觀者以一種忍俊不禁的感覺,又傳達出了作品中憤世嫉俗的深層含義,令人悲傷,引人沉思。
三、運用電影進行外國文學教學的注意事項
如上所述,電影對外國文學的文化教學大有裨益。但這并不是說可以用電影賞析來代替正常的教學內容,更不能把外國文學課程當做影視鑒賞課來上。結合教學實踐,在運用電影進行外國文學文化教學時,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選取優(yōu)秀影片
在外國文學史上,有很多經典文學作品被改編成了電影,從網絡上流傳甚廣的一個帖子《88部電影,外國文學史不用愁》就可見一斑。但影視和文學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它們在創(chuàng)作方式、表現(xiàn)方式、存在方式和受眾接收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qū)別。有些作品在文學史上默默無聞,卻因為被改編成電影而帶動了相關圖書的熱銷,如F·S·菲茨杰拉德的《返老還童》,原本不為人們所注目,卻因2007年上映的、由大衛(wèi)·芬奇導演、皮拉德·皮特主演的同名電影而名聲大噪;而某些由經典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卻反響一般,如海明威的《老人與?!吩粩?shù)次改編成電影,其中1958年上映的同名電影在當年的奧斯卡中獲得了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獎項,以及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攝影獎提名,但海明威本人卻很不認同演員的表現(xiàn),很多觀眾也反映影片比原著要遜色很多。在外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名著也被不同國家、民族、時代的導演們搬上屏幕,如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有多個影視版本:1940年版、1980年版、1995年版及2005年版,其中,1995年BBC的6集迷你劇是公認的迄今為止最好的版本。而這首先得益于它忠實于原著,不過多地烘托男男女女的情感悲哀,通過對話來刻畫世俗的人物形象,那些瑣碎的、奧斯丁式的幽默被保留了下來。
面對這種現(xiàn)象,在外國文學文化教學中,要慎重選擇影片,盡量選取那些忠實于原著的、文學性較強的影視作品。
(二)進行有效賞析
由于課時的限制,在課堂教學時間內放映整部電影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一方面,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外進行完整的電影賞析;另一方面,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把最能體現(xiàn)外國文化、民俗風情的片段剪輯出來,在課堂上適時展示。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又豐富了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對外國文學課程的興趣。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決不能僅僅把影視欣賞當作娛樂消遣。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到“四熟”:對教材內容熟悉、對作品內容熟悉、對影片內容熟悉、對學生學情熟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文學文本和影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整體的認識,在播放影片時進行恰當?shù)狞c評和講解。而在欣賞之后,教師還應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騿渭儚挠耙曅蕾p角度出發(fā),探討中外文化的差異;或從影視改編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影片有哪些創(chuàng)造性叛逆以及對作品主題的影響。這種思考可以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主題發(fā)言的形式來體現(xiàn),也可以通過觀后感的形式來抒發(fā)。如此,學生不僅通過影片欣賞鞏固了文學知識、豐富了文學素養(yǎng),還提升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鉆研精神。
盡管電影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有很大優(yōu)勢,但它也只是了解原著的一種工具和手段,遠遠不能代替對文本的直接閱讀?!皩ν鈬膶W名著文本的直接閱讀依然是外國文學教學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最有效果、最為直接的學習方法?!盵4]因此,教師要利用電影這一媒介幫助外國文學找回失去的讀者,使學生通過觀看影視作品產生對原著的閱讀興趣,在影視和文學作品的有效結合中,達到外國文學文化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曾艷兵.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教學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6,(02).
[2]胡亞敏.比較文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徐練宏.《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結構特色評析[J].宿州學院學報,2005,(12).
學術史研究也是一種過程學,而且是一種相對純粹的過程學。不具備一定的學術史視野,哪怕是潛在的學術史視野,任何經典作家作品研究幾乎都是不能想象的。然而,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的結果是絕對的相對性取代了相對的絕對性。于是,許多人不屑于相對客觀的學術史研究而熱衷于空洞的理論了。在一些人眼里,甚至連相對客觀的真理觀也消釋殆盡了。于是,過去的“一里不同俗,十里言語殊”成了如今的言人人殊。于是,眾聲喧嘩,且言必稱狂歡,言必稱多元,言必稱虛擬和不確定。這對誰最有利呢?也許是跨國資本吧。無論解構主義者初衷何如,解構風潮的實際效果是:不僅相當程度上消解了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甚至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至少是某些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民族凝聚力都構成了威脅。然而,所謂的“文明沖突”歸根結底是利益沖突,而“人權高于”這樣的時鮮謬論也只有在跨國公司時代才可能產生。且說經典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中首當其沖,成為解構對象。因此它們不是被迫“淡出”,便是橫遭肢解。所謂的文學終結論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與其說指向創(chuàng)作實際,毋寧說是指向傳統(tǒng)認知、價值和審美取向的全方位的顛覆。
因此,經典的重構多少具有撥亂反正的意義。正是基于上述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于二四年著手設計“外國文學學術史研究工程”計劃,并于翌年將該計劃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十一五”規(guī)劃。這是一項向著重構的整合工程,它的應運而生標志著外文所在原有的“三套叢書”(即二十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時期中斷———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外國古典文藝理論叢書”和“文藝理論叢書”)等工作的基礎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也意味著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已開始對解構風潮之后的學術相對化、碎片化和虛無化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清算。于是,關乎經典的一系列問題將在這一系統(tǒng)工程中被重新提出。比如,何謂經典?經典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經典重在表現(xiàn)人類的永恒矛盾(用錢鍾書的話說是“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呢,還是主要指向時代社會的現(xiàn)實矛盾?它們在認知方式、價值判斷、審美取向方面有何特征?經典及經典批評與時代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關系何如?批評及批評家的作用(包括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及其與時代社會的一般和特殊關系)又如何?此外,經典作家的遭際與性情、閱歷與稟賦,經典的內容與形式、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文學的一般規(guī)律和文學經典的特殊性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將是本工程需要展示并探討的。且說世界文學一路走來,其規(guī)律并非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童年的神話、少年的史詩、青年的戲劇、中年的小說、老年的傳記是一種概括。由高向低、由外而內、由強至弱、由大到小等等,也不失為是一種軌轍。如是,文學從摹仿到獨白、從反映到窺隱、從典型到畸形、從審美到審丑、從載道到、從崇高到渺小、從莊嚴到調笑……終于一頭扎進了個人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死胡同。小我取代了大我,觀念取代了情節(jié);“阿喀琉斯的憤怒”變成了麥田里的臟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變成了“我做的餡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當然,這不能涵蓋文學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事實上,認知與價值、審美與方法等等的背反或迎合、持守或規(guī)避所在皆是。況且,無論“六經注我”還是“我注六經”,經典是說不盡的,這也是由時代社會和經典本身的復雜性、豐富性所生發(fā)的。
二
眾所周知,文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經典作家向來重視文學,尤其是經典作家在反映和揭示社會本質方面的作用。馬克思在分析英國社會時就曾指出,英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yè)政客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恩格斯也說,他從巴爾扎克那里學到的東西,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yè)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列寧則干脆地稱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這并不是說只有文學才能揭示真理,而是說偉大作家所描繪的生活、所表現(xiàn)的情感、所刻畫的人物往往不同于一般抽象的概括、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文學更加具體、更加逼真,因而也更加感人、更加傳神。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載道與傳道功能更不待言。站在世紀的高度和民族立場上重新審視外國文學,梳理其經典,展開研究之研究,將不僅有助于我們把握世界文明的律動和了解不同民族的個性,而且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從而為我們借鑒和吸收優(yōu)秀文明成果、為中國文學及文化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他山之石”。前不久說過:“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當代世界和中國發(fā)展變化的大勢,堅持立足國情,同時又吸收世界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堅持立足當代,同時又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這和“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思想一脈相承?!坝^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學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礎和介質,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見證,同時也是一時一地人心、民心的最深刻也最具體的體現(xiàn),而外國文學則是建立在各民族無數(shù)外國作家基礎上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認識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形象反映。研究人心自然不能停留在簡單抽象的理念上。因此,走進經典永遠是了解此時此地、彼時彼地人心民心的最佳途徑。換言之,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研究指向各民族變化著的活的靈魂,而其中的經典(包括其經典化或非經典化過程)恰恰是這些變化著的活的靈魂的集中體現(xiàn)。如是,“外國文學學術史研究工程”立足國情,立足當代,從我出發(fā),以我為主,瞄準外國文學經典作家作品和思潮流派,進行歷時和共時的雙向梳理。其中第一、第二系列由十六部學術史研究專著、十六部配套譯著組成;第一系列涉及塞萬提斯、歌德、雨果、左拉、龐德、高爾基、肖洛霍夫和海明威,第二系列包括普希金、茨維塔耶娃、狄更斯、康拉德、哈代、菲茨杰拉德、索爾•貝婁和芥川龍之介。
三
格物致知,信而有證;厘清源流,以利甄別?!巴鈬膶W學術史研究工程”中的經典作家作品學術史研究系列,顧名思義都是學術史研究(或謂研究之研究)。學術史研究既是對一般博士論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文學研究方法,更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文化積累工程,同時還可以杜絕有關領域的低水平重復。每一部學術史研究著作通過盡可能竭澤而漁式的梳理,即使不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至少也能老老實實地將有關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包括有關研究家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公之于眾,以裨來者考。如能溫故知新,有所創(chuàng)建,則讀者幸甚,學界幸甚。相配套的經典論文翻譯,則遴選有關作家作品研究的階段性和標志性成果,其形式類似于外文所先前出版的“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此次面世的每一部學術史研究著作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經典作家(作品)的學術史梳理。這是相對客觀的。但其中的艱難也不可小覷。首先,學術史梳理既不像平素泛舟書海,拾貝書攤,盡意興而為之的俯拾由己和隨心所欲;其次,牽涉語種繁多,而且經過二十世紀的形形的方法論和批評思潮的浸染,用汗牛充棟來形容經典作家作品研究成果已不為過。
因此,要在浩如煙海的研究史料中攫取最有代表性的觀點和方法,實在是件考驗耐心和毅力的事情。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掛一漏萬,自不待言;且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因此,我們只能擇要概述,甚至把側重點放在經典作家的代表作上。不然縱使篇幅再大,也難以涵括浩瀚的文獻資料。換言之,去蕪雜的枝蔓和重復的敷衍,留精粹要義和真知灼見是必然的,但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它考驗我們涉獵的深度和廣度,而且也是檢驗我們學術水準和價值判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第二部分研究之研究何啻是一大考驗。都說二十世紀是批評的世紀,在經歷了現(xiàn)代主義的標新立異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構風潮之后,在各種思潮、各種方法雜然紛呈的情況下,如何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炒冷飯,殊是不易;如何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前進,就更是難上加難。但反過來看,正因為文化相對主義的盛行和批評的多元,也才有了我們展示立場、發(fā)表見解的特殊理由和廣闊余地。舉個簡單的例子,解構主義針對二元論的顛覆雖然是形而上學的,卻不可謂不徹底。其結果是相當一部分學者懷疑甚至放棄了二元思維。但事實上二元思維不僅難以消解,而且在可以想見的未來仍將是人類思維的主要方法。真假、善惡、美丑、你我、男女、東方和西方等等實際存在,并將繼續(xù)存在。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學者,面對西方話語,我們并非無話可說。
[關鍵詞] 外國; 文學作品; 人物分析; 跨文化
對外國文學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解讀和探究,是一種客觀評價與主觀認知相結合的判別形式,其要求教師的視覺方式、解析水平以及教學行為要與解析對象保持在同一支點上。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對人物對象在價值、性格等宏觀層面上具有整體的認識,還需要深刻體會人物塑造后的跨文化意識產生心靈上的相互交融,完成文學價值豐富內涵的傳授。
一、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在跨文化視域下的基本特征
所謂的跨文化就是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xiàn)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以包容的態(tài)度接受與適應。而文學上的跨文化是人文思維、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環(huán)境等眾多因素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融合的一種思維形態(tài)。對人物的教學解讀是教學調研與文學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相互銜接,通過對目標人物的剖析,完成文學教學和人物對象的主客觀相結合的評析。
跨文化下的外國文學教學應該遵循初讀文本、跨越認識再綜合解析的向導流程。隨著跨文化環(huán)境的多樣化趨勢,受到文化思維、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固定式的人物解讀方式得到了延伸:一是在傳統(tǒng)翻譯屬性指導下對人物的二次解讀,在目標人物對象屬性的基礎上使之與相關的客觀環(huán)境相互銜接、相互滲透。例如在讀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梅尼特的性格特征時,會有效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其次,對某一人物進行單一化的縱向解讀,完全的回歸到文學人物純粹性的解讀。如在解讀薩特與加繆有關存在主義的作品中代表人物時,眾多教師僅僅是就文化基因進行純粹的文字表象轉換和文字價值的釋放。此外是以人本唯物主義為價值訴求,探究跨文化視域下的單一個體的行為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1]。
二、解讀外國文學人物所遇到的困難
外國文學是基于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這兩大框架演繹而成的,其文化語境在這兩大導向下模式結構有了明顯的劃分。其一是在現(xiàn)實主義基本構架下的具有群體化、理性式、集中性的文化語境,譬如美國的杰克倫敦、馬克吐溫及英國的毛姆、狄更斯等;其二是基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理念下的具有純粹性、意象式、個性化的文化語境,如美國的狄金森、??思{和英國的勞斯倫、伍爾夫等。因此在對人物形象解讀是應基于這兩大基本框架進行鋪展,使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與完成教學目標得以共同實現(xiàn),相互協(xié)調。
網絡文化作為人文社會文化的新生,其及時性、高效性、功利性符合部分教師對于跨文化視域下的外國文學教學追求個性化、多元化、拓視角等主觀單一的教學理念,使部分教師的個性話語訴求得到了宣泄和表達,甚至一些教師為了迎合學生對外來文學的探究及教學成績的利益化,對于外國文學人物的解讀并不深刻,同時還借助網絡社區(qū)對外國文學人物道聽途說、不足為憑的解析,使其課程富有娛樂性,學生非常喜歡,但其實這樣的解讀方法實質上是誤人子弟[2]。
三、跨文化條件下解讀外國文學人物的新方法
(一)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前提,創(chuàng)設融入外國文學人物解讀方法
對外國文學人物豐富內涵的解析,使學生融入到外國文學中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獲取健康成長的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應該對文學人物的獨特韻味進行靈活的解析,使學生在愉快學習的同時,審美情操得以熏陶,文學修養(yǎng)得以穩(wěn)固塑造[3]。
(二)創(chuàng)設客觀真實、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解析模式
教師在創(chuàng)設外國文學人物的解讀方法時,應該保證課程的內容、教學的情境以及價值取向符合學生實際真實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提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不應僅為了追求教學的多元創(chuàng)新而插入一些脫離實際生活的文學人物于課堂教學中。
(三)創(chuàng)建契合學生心里特點和智力水平的解析方法
介于學生的復雜心里及智力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教師的教學不應只為了表現(xiàn)個人的榮譽感、增加文學教學的價值高度而將高深晦澀的知識帶入課堂教學中,而應該將一些大眾化的藝術作品引入介紹,例如《湯姆索亞歷險記》、《變色龍》等。同時在教學中應注意到控制解讀的簡易、個性化,把握深刻的人生寓意及豐富的社會價值,使學生更好的接受外國文學的豐富內涵[4]。
結束語:
跨文化視域下的外國文學人物解讀,既要以人物的價值取向作為教學的指導方針,又要注重在意識形態(tài)、文化基因及社會環(huán)境中尋找文學理論與現(xiàn)實社會的結合點。實現(xiàn)外國文學人物解讀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和多元化,提升外國文學人物教學在文化內涵、價值取向以及審美素養(yǎng)等方面的熏染傳播,幫助外國文學教育體系快速、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丹.跨文化文學接受中的文化過濾與文學變異[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7(06):77-78.
[2]張驍,羅錫英.外國文學教學與文本細讀[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4(0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