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課堂同步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前提測評,要做到集中測評和隨機測評相結合,準確把握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調控教學,及時補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布魯姆提出了影響教學效果的三個主要變量:認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學的質。他認為,這三個變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分別占50%、25%和25%。前提測評的目的,在于對學習新課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進行診斷性檢測,檢測學生學習新課的知識、技能基礎和情感基礎,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償學習,使學生進入學習新課的最佳狀態。小學語文教學的綜合性訓練結構,使得教學過程比較復雜。其它學科,如數學,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比較單一,要么集中于一個知識點上,要么是互相關聯的幾個知識點,前一個知識點是后一個的準備,而后一個知識點是前一個的發展,其前提測評集中進行比較好。
小學語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總是好幾個,涉及的訓練點多、面廣,既有詞句段篇訓練,還有聽說讀寫訓練。訓練過程是以課文中心思想為中心的環形訓練內容的推進,而在各個階段又各有所側重。這樣,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課堂教學中,前提測評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往往不可能集中進行。因此,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前提測評,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進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學進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測評與隨機測評相結合,及時進行補償矯正。
二、認定目標,要分層認定,貫穿教學始終,充分發揮其導向、激勵、調控等作用。
“認定目標”這個環節,我們過去稱為“展標”。為了更加準確地體現目標教學的特點,改用了“認定目標”。“認定目標”指的是學生知道自己在這一節課中學習的目標。這一環節,對學生自己來講是一個認可的過程,是使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成為為自己學習定向的目標的過程。為了充分發揮認定目標對教與學的導向、激勵、調控作用,我們認為認定目標可以按照這樣幾個層次進行:
1.起動認定,粗知目標。
就是在新課開始前組織認定目標。此時認定目標,學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對這一節課的學習起定向作用。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認定過程,激勵學生為達標而學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數。
2.同步認定,細知目標。
就是隨著新課的進程,適時告訴學生正在學習或將要學習的目標。這是進一步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的導向和激勵,也可以根據同步進行的反饋活動,調控教學。這時的認定目標,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與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認識了。
3.小結認定,深知目標。
就是在教學結束前,結合教學小結,對照教學目標對學生達標情況進行一個簡要的評價。這次認定目標,是從整體上對教學目標的概括,既是對本節課教學的再一次導向,又是對必要的矯正、補救活動的激勵。
三、導學達標,一要扎扎實實搞好語言文字訓練,二要按學科特點構建學科達標模式,分段達標。
前一點是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弊端講的。當前小語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少,嚴重影響了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語言這個工具只有在語言實踐中才能為學生所掌握。扎實搞好語言文字訓練,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質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同時,目標教學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要求95%以上的學生都能學會,都能達標。只有使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積極參與語言文字訓練,才能達到這一要求。因此,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從全體學生的實際出發,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扎扎實實搞好語言文字訓練,是導學達標這一環節的出發點。
目標教學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體現了目標教學的理論,適用于各個學科。在具體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學科化和課型化,主要體現在“導學達標”這個環節上構建的學科達標模式。所以,我們把小學語文教學構建為閱讀(包括看圖學文、講讀課文和閱讀課文)、作文(包括說話、寫話)和練習(包括寫字和基礎訓練)三類達標模式。
四、形成測評,要形式多樣,及時有效,及時矯正補救,調控教學。
與前提測評一樣,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形成測評,往往是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某個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步進行的。因此,也就根據具體情況做到集中測評和隨機測評相結合。
1. 前提測評,要做到集中測評和隨機測評相結合,準確把握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調控教學,及時補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布魯姆提出了影響教學效果的三個主要變量:認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學的質。他認為,這三個變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分別占50%、25%和25%。前提測評的目的,在于對學習新課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進行診斷性檢測,檢測學生學習新課的知識、技能基礎和情感基礎,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償學習,使學生進入學習新課的最佳狀態。小學語文教學的綜合性訓練結構,使得教學過程比較復雜。其它學科,如數學,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比較單一,要么集中于一個知識點上,要么是互相關聯的幾個知識點,前一個知識點是后一個的準備,而后一個知識點是前一個的發展,其前提測評集中進行比較好。
小學語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總是好幾個,涉及的訓練點多、面廣,既有詞句段篇訓練,還有聽說讀寫訓練。訓練過程是以課文中心思想為中心的環形訓練內容的推進,而在各個階段又各有所側重。這樣,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課堂教學中,前提測評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往往不可能集中進行。因此,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前提測評,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進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學進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測評與隨機測評相結合,及時進行補償矯正。
2. 認定目標,要分層認定,貫穿教學始終,充分發揮其導向、激勵、調控等作用
為了充分發揮認定目標對教與學的導向、激勵、調控作用,我們認為認定目標可以按照這樣幾個層次進行:
(1)起動認定,粗知目標。
就是在新課開始前組織認定目標。此時認定目標,學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對這一節課的學習起定向作用。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認定過程,激勵學生為達標而學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數。
(2)同步認定,細知目標。
就是隨著新課的進程,適時告訴學生正在學習或將要學習的目標。這是進一步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的導向和激勵,也可以根據同步進行的反饋活動,調控教學。這時的認定目標,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與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認識了。
(3)小結認定,深知目標。
就是在教學結束前,結合教學小結,對照教學目標對學生達標情況進行一個簡要的評價。這次認定目標,是從整體上對教學目標的概括,既是對本節課教學的再一次導向,又是對必要的矯正、補救活動的激勵。小結認定應該實事求是,不走過常。
3. 導學達標
一要扎扎實實搞好語言文字訓練,二要按學科特點構建學科達標模式,分段達標。前一點是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弊端講的。當前小語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少,嚴重影響了提高教學質量。
構建小學語文學科達標模式,要遵循這樣三個要求:
(1)要以目標教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這主要是:
教育觀。目標教學是義務教育的教學新體系。義務教育應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主動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應是創造適合于學生的教育。
學生觀。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有巨大發展潛能的、有個性差異的人。人的智力存在著差異并呈正態分布,但是學生的智力水平與學業成績之間不存在必然的正相關。能力傾向預示著學習速度,而不是可能達到的學習水平或復雜程度。
教學觀。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創造適合于學生的教學方法。我們的教學應由學生的學適應教師的教,轉變到教師的教適應學生的學上來。用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講,就是“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是教學觀的根本變革。
評價觀。教學評價的功能不只在于給學生評分、劃等,而在于為改善和優化教學過程提供信息和依據,是改善教與學的手段。因而,教學評價重在評過程,不只在于評結果。
質量觀。教學質量不再是只看學生學業成績的高低,而是主要看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與促進全面發展的程度。也就是要看實現后進生轉化、中等生優化和優等生發展的情況,要看學生在認知、技能和情感諸方面的全面達標。
(2)必須遵循小學語文教學的規律。這主要是:
學生學習語言的認知規律。如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的“雙向”心理過程:都要經過由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兩個階段。再如,學生作文是由事物到認識,再由認識到表達的雙重轉化的心理過程。
(3)小學語文達標模式宜簡不宜繁,要依據小學語文教學的構成和教材課型的特點,集中概括為幾種模式。我們把小學語文教學構建為閱讀(包括看圖學文、講讀課文和閱讀課文)、作文(包括說話、寫話)和練習(包括寫字和基礎訓練)三類達標模式。
4. 形成測評,要形式多樣,及時有效,及時矯正補救,調控教學
與前提測評一樣,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形成測評,往往是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某個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步進行的。因此,也就根據具體情況做到集中測評和隨機測評相結合。
關鍵詞: 地方高師院校 英語專業 課堂教學技能
隨著《國家英語課程標準》(2001)的實施和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大大提高。新課改、新課標對從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教學的教師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新的培養要求。尤其對內陸地區來說,提高基礎教育英語教師教育技能更為重要。
1.基礎教育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內涵
有關教學技能的界定較多,范圍也廣。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克別夫·特尼認為“教學技能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系列教學行為”。莫里遜和馬肯尼亞認為教學技能是“為了達到教學上規定的某些目標所采取的極為常見、有效果的教學活動方式”?;谖覈⒄Z教育專業的一般課程結構和學生能力發展需要,英語教學技能主要表現為體現英語課程相關知識的英語教學行為,即課堂教學。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育技能,即主要加強其課堂教學技能的培養和訓練。
基礎英語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地方高師院校英語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師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英語素質教育的實施者,自身教育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將直接影響到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和學生的素質。要滿足基礎教育英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地方高師院校就必須加強其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教育技能的培養,讓其掌握嫻熟的英語課堂教學技能。英語課堂技能包括很多方面,除了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之外,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還需要許多教學技能:課堂導入技能,英語課堂用語技能,英語提問技能,英語知識講授技能,課件制作、演示技能,以及板書與簡筆畫技能等。
2.地方高校英語師范生教育課堂教學技能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地方高師院校對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缺乏“師范性”。“師范性”是地方師范院校培養人才和教育的特色和立校之本,但是不少地方高師院校把“師范生”和普通學生一起培養,在培養目標的制定和課程設置及整個培養過程中,都基本一致,造成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凸顯不出“師范生”的特點,使學生對未來的職業沒有一個過渡心理和接受過程,教育實踐的能力也較差。
其次,地方高師院校對英語師范生培養中的課程設置缺乏協調性和滲透性。課程設置主要還是以英語專業課為主,而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學法等方面的課程設置還處于點綴層次,文化教育和實踐教育設置也不夠科學。許多學生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的學習,僅僅為了混學分拿文憑,缺乏自主意識,也不關注英語基礎教育的關鍵環節。而英語教學法的講授也不夠具體和深入,往往是一周幾個班級共同上兩個課時的理論課,平時也沒有英語課堂教學技能的針對性訓練。
最后,地方高師院校對英語師范生職業理想的培養不夠重視。地方高校英語師范生職業理想培養的缺乏制約了他們成長為理想英語教師。很多英語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后只有極少一部分會從事基礎英語教學工作。這種不重視和忽略導致了英語師范生自身缺乏教師職業理想,崇高的事業心及責任感,從而制約了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3.地方高師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學生課堂教學技能的培養
教學技能的培養與提高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復雜的發展過程。針對英語教育專業教學特點,在秉承現行的英語教學人才培養方式的基礎上,應以課程為載體,在專業課程課堂教學中引入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將課堂教學技能的培養滲透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即將課堂教學技能的培養訓練植入語音、語法、詞匯及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綜合英語的專業課程學習中,使語言學習與課堂教學技能的培養訓練結合,使課堂教學技能的培養訓練與專業學習同步,課內學和課外練結合,分階段、分層次、全面系統地培養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課堂英語教學技能。
3.1英語課堂用語技能培養
英語課堂用語技能訓練應該在綜合英語和英語教學法課中分步進行,這兩門學科教師應當配合,相互支持,組織教學用語:打招呼,考勤,上課開始,介紹,提醒學生注意,禁止,指令,警告,請求,指導,評價,鼓勵,進行分組活動,布置作業,結束課堂教學。對這些項目的訓練可以每天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句子或術語,定期進行檢查和測驗,并與期末成績掛鉤。課堂教學用語:開始課堂教學,解釋,舉例,常用語法術語。這一訓練可以先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背誦并做到靈活掌握。
3.2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語言技能培養
重視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語言技能的訓練。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內容。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新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師有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同時具備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地方高師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要重視學生的英語知識和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將各個單項技能的學習滲透在語音、語法、詞匯及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朗讀技巧和語音語調應該在綜合英語和英語語音學習中訓練學生。朗讀技巧包括以優美的節奏,高、低、輕、重、強、弱、快、慢的音調,把原作品詞句的意態、語氣,生動地表現出來,進而產生“賞心悅耳”的感受。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體育 課程資源 體育學科素養 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引導者,是錘煉學生身體素質的指導者,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啟蒙者。我們小學體育教師應科學選用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按照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科學設計體育活動內容和活動方案,通過實實在在的體育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知識,培養學生的身心素養和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筆者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淺談以下幾點見解。
一、發揮多媒體的直觀展示作用,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規范學生的體育學習行為
小學體育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較為困難,尤其是學規范的體育動作,小學生更是難以做到。為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喜歡看視頻的特點,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視頻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視頻的刺激中感悟體育學習行為的規范性,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學習習慣,提高體育的教學效率。
比如,在進行“正確姿勢的自然走”的教學時,教師先進行隊列排列的訓練,再進行齊步走和立正等訓練,就能使學生感悟到如何進行正確姿勢的自然走。但很多學生不能做到這一點,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很難有規范的行走動作。很多學生邊走邊玩或者相互交流,隨意性很強,也不整齊,更談不上行走姿勢的規范性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規范正確行走姿勢的視頻。這樣,學生看著視頻中整齊的隊伍,規范的擺手、踢腿等動作,無不驚嘆,從而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活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在這一基礎上,再讓學生進行自然走的訓練,能極大地提高訓練效果。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體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隨著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逐步走進了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尤其是那些先進的傳感器設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體育教學的精確度和測試效率,并能同時直觀展示訓練的成績,使體育教學更加可視化,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比如,在進行“立定跳遠”的教學時,教師可通過細致的講解和標準的示范,讓學生進行立定跳遠訓練。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教師可利用先進的數字傳感器――立定跳遠測試儀進行訓練結果的檢測。教師可在適當的位置放置測試儀,為學生設置好順序號,然后讓學生通過測試儀進行自主測試。而成績則通過數字顯示器直接顯示出來,科學準確,即時性強,使學生及時準確了解自己的訓練情況,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樣,在進行“短跑”訓練和“急行跳遠”的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相應的傳感器進行教學,輔助學生進行自主測試,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訓練成績。
三、通過游戲式教學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高效教學
小學生喜歡游戲式教學法。尤其是在體育教學中,室外游戲更是學生的最愛。我們小學體育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科學設置游戲環節,可以是單人游戲,也可以是組合游戲。在進行游戲式教學時,教師應注意選擇合理的游戲內容,通過充分的游戲準備,讓全體學生投入到游戲式學習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為實現高效教學奠定基礎,以有效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比如,在進行“跳長繩”的教學時,教師可為學生出示網絡資源,讓學生了解有關“跳長繩”的技巧和訓練方法的多樣性。之后,教師可進行相應的小組設置,強調游戲規則,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跳長繩”的技巧和多種方法。開始是三個學生一組,兩個學生晃繩,一個學生跳繩。三個學生進行交叉訓練后,再逐漸增加跳繩人數,由開始的一人,增加至兩人、三人、四人……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跳繩情況,總結誰跳的動作協調,次數多,看哪個小組配合得更好等。在這樣的游戲中,小組成員必須相互配合,體會在跳繩過程中的合作技巧,從而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發揮體育微課資源和生活資源的優質作用,將課堂進行有效延伸,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我們知道,小學體育課程資源相對較少。因此,我們體育教師應打開思維的大門,為學生科學設置生活中的體育課程資源,為學生制作微課視頻。學生通過對微課資源的學習和對生活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夠科學合理地將課堂進行有效延伸,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有效性,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體育知識的真諦,全方位達成了體育教學目標。
比如,在進行“30米快跑”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上可為學生播放從網絡上下載的微課視頻。學生在微課視頻的刺激下,深刻理解了“30米快跑”的具體要求和技巧。然后,學生可在社區或者是體育場等場所進行自主訓練,利用卷尺、石灰粉自己畫出30米跑道。由幾個學生組成訓練小組,可以是單獨測驗,還可以是分成小組同步測驗,看誰跑得快,看哪個小組的集體成績好。這樣的教學,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微課資源,給學生以學習方法的啟迪。學生通過自己創造的跑道條件進行自主訓練,將課堂進行了有效延伸,并能夠深刻感悟到體育學習的樂趣,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了體育教學的實踐性。
總之,小學體育教學的實施,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師可通過整合課程資源和優化教學模式,實現高效教學。這樣就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實現合作探究式學習,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使學生掌握了科學的訓練方法,全面達成了小學體育三維教學目標,提高了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小學體育課程標準(2011版).
[2]余純璐.“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體育課大單元教學.體育科研,2009(2).
[3]王浩.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反思.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09(3).
關鍵詞:歷史教學 自學 探究 檢測
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近幾年,我校在推行高效課堂的過程中,總結出高效課堂“三環六字”教學法,下面就歷史課堂教學如何使用“三環六字”教學法,打造高效課堂,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1、學生自學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環節
自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照自學指導讀書、思考或操作并準備參加展示或檢測。課堂上“自學”之前要有四個輔助環節:(1)導入,直接點入課題;(2)板書課題;(3)提示學習目標;(4)出示自學指導。時間不宜過長,2分鐘即可。自學是課堂上一個主要環節,一般包括學生看書和檢測學習效果兩個步驟,學生看書時教師不宜多講話,但要多關注學生,創設緊張的氛圍;檢測就是檢查自學的效果,一般采用提問、板演、書面練習等手段。檢測要注意:(1)以書面練習為主;(2)盡可能讓后進生板演練習,最大限度的暴露自學后存在的問題;(3)教師要巡視,搜集學生有哪些問題,并及時分類。例如在講《唐太宗與貞觀之治》時設計的學習目標為:(1)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2)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自學指導有三個問題:(1)隋朝為什么只統治37年就滅亡了?對唐朝統治者有哪些啟示?(2)唐太宗治國理政的措施有哪些?(3)什么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作用和意義。通過學習目標和自學提示的設置,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根據自學提綱讀書和思考,解決提綱中的問題,為探究環節奠定基礎。當然,自學環節做得有效,必須抓好預習這一關,做好在預習基礎上聽課,師生就要堅持不懈、扎實有效的做好兩個同步。即課外學生的預習和教師備課的同步;課堂上師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速率的同步。通過師生課內外的兩個同步,養成學習前置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問題前置的自覺思維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逐步達到學生愿意學習、會學習的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的目的也必將實現。
2、合作探究是實現課堂高效的關鍵環節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逐步地還課堂、還自主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合作探究是實現學生自我學習、自主學習的最佳方式?!叭h六字”教學法的探究環節,是指學生自學后的互動,一般有更正、討論、教師精講三個環節。更正是指名讓學生對做錯的題進行改正或者對黑板上、屏幕上得錯題進行改正。討論要針對規律性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精講要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已經掌握的不宜多講,重點講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方法。自學能力是終生學習所具備的學習能力之一,而實踐能力又是創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自學和實踐的機會,做到“自主學習人人做,討論交流兵教兵”,這就要求設計自學提綱時把教學目標化解為問題激發和導向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并形成知識網絡上。如講《四大發明》,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進行自學和合作:四大發明,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請你自學課文后,合作交流,分別說出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發展、應用及向外傳播的情況。
3、課堂檢測是實現課堂高效的終極目標
教學的任務是要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學習效果。我們應把時間留給學生,加大上課練習的力度,縮短教師的講授活動時間,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及時反饋,加深印象,查漏補缺。所以如何設計好課堂檢測及反饋,是實現課堂高效的手段之一,也是當務之急。檢測也就是當堂訓練或者是當堂完成作業,一節課要留足15分鐘做檢測題。檢測題要低起點多層次,有必做和選作。同節課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要確保在下課前完成。當堂檢測一般包括復習檢測、對新知的針對性檢測、鞏固性檢測、綜合性檢測、拓展性檢測等,它應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歷史課堂檢測一般有復習檢測、新知檢測和拓展性檢測等。如《大唐盛世》設計的新知檢測題為:(1)()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2)武則天知人善任,任用()、()、()為宰相,為大唐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3)開元盛世的開創者是()。(4)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用人明顯不同,導致了安史之亂,是唐朝()。拓展性檢測題為: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用人的不同,導致朝政發生了什么變化?
課堂檢測是教師了解學習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形式上要多樣,設計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到精練、有趣、實用,固定練習和隨機練習結合,個人和小組參與結合,精心設計,達到檢測目的。可以采用自測法、小組檢測法、同桌互查法等。要真正實現高效課堂,課堂檢測這一環節應該是重中之重。因為,只有教師在40分鐘內為學生留出一少部分時間,通過有效地方式讓學生在檢測中鞏固練習,課堂才能真正的實現高效。
“三環六字”教學法是針對教師在課堂上出現滿堂灌、多講、低效提出的,要保證這一模式真正高效,要注意以下幾點:
(1)強化同頭科教師集體備課,每天抽出1小時集體備課。
(2)備課要重點放在教學目標的確定、自學指導的設計、學生可能出的問題預設、重難點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