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防洪風險評估

      防洪風險評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防洪風險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防洪風險評估范文第1篇

      運城板澗河小浪底引黃水質提升工程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地理位置處于東經111°00′~111°45′,北緯35°10′~35°40′,是利用我省正在實施的大水網小浪底引黃工程輸水系統,將沿黃支流西陽河、允西河以及板澗河流域的優質水調至涑水河流域的半坡調蓄池,供運城市中心城區居民生活用水。

      運城板澗河小浪底引黃水質提升工程分兩期實施。

      一期工程布置為:板澗河流域的優質水源經板澗河水庫后通過連通洞進入小浪底引黃工程2#輸水隧洞。設計年可供水量1725萬m3(95%保證率)。

      二期工程布置為:在李家河附近建壩,將西陽河優質水經李家河水庫調節后,利用在建李家河—后河的供水隧洞引入后河水庫(允西河)下游,與后河水庫供水管道匯流后,通過新建20km輸水隧洞、11km倒虹吸,以及新建的小浪底引黃工程垣曲支洞,進入小浪底引黃工程2#輸水隧洞。設計年可供水量1051萬m3(95%保證率)。

      上述優質水源匯流引出2#輸水隧洞后,鋪設地埋管道至運城中心城區。

      本次僅針對一期工程板澗河流域調水進行設計。

      運城板澗河小浪底引黃水質提升工程工程等別為Ⅳ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4級,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洪水設計,30年一遇洪水校核,抗震設計烈度為7度。本次實施工程內容以板澗河水庫為水源, 利用已建取水設施及連通洞、2#隧洞輸水到呂莊水庫新建調蓄池,再通過地埋輸水管道送至運城市半坡調蓄池,供運城市中心城區居民生活用水。年供水量為1725萬m3,輸水方式采用重力流,輸水線路全長約90km,調蓄池前約50km利用小浪底引黃工程輸水設施,調蓄池后約40km新建地埋輸水管道,采用DN1100球墨鑄鐵管。

      二、項目組織實施

      2019年6月21日,我公司與山西省水利廳簽訂了政府購買服務合同,完成政府采購。項目合同簽訂金額200萬元。

      合同簽訂后,我公司開始組織本項目勘察、水文、水保、環評、水工設計等有關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工地查勘,明確了各專業的工作內容。經過三個多月的工作,完成了前期工作,在此基礎上,編制完成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地質災害評估、防洪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土地復墾評價等6個專業報告。

      三、工作內容完成情況

      我公司已按合同要求完成了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調查報告、防洪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土地復墾評價等6個專業報告的編制。

      四、項目實施效果

      本次工程輸水管線從小浪底引黃工程干線末端開始至鹽湖區,輸水規模按生活平均供水流量確定,近期板澗河水庫向鹽湖區供水1725萬m3,遠期自板澗河、后河水庫、李家河共同取水可以滿足鹽湖區2293萬m3供水,輸水管線規模按遠期考慮,供水流量1m3/s。

      五、結論和意見建議

      我公司編制完成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調查報告、防洪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土地復墾評價等6個專業報告符合合同要求。

      六、資金使用與管理情況

      1 資金到位(含中央資金、地方資金、其他資金)。

      按照合同要求以及項目進度,已到位合同金額200萬元。

      2 資金安全。

      到賬資金符合公司前期項目資金管理制度,資金使用安全。

      防洪風險評估范文第2篇

      1 大力宣傳安全風險管理,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為確保讓每名干部職工融入到安全風險管理的氛圍中。車間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召開了安全風險管理動員會,成立了車間安全風險管理小組,制定了《車間安全風險管理辦法(試行)》,確定了“兩手抓、兩不誤”的貫徹實施模式。車間以專題會、生產會、周例會、班前講話等各種形式組織干部職工認真學習安全風險管理相關知識,大力宣傳安全風險管理知識,讓職工理解風險管理的目的是提前預防、控制不安全因素,提高對安全風險管理的認識。

      在車間學習、研判的基礎上,組織干部職工共同學習《工務安全風險管理知識宣傳手冊》,發動全體職工開展安全風險源點研判,在全車間范圍內開展安全風險管理大討論活動,組織車間全體干部職工183人進行安全風險管理知識考試,通過考試檢驗了學習宣傳的效果,深化了車間安全風險管理工作的開展。

      2 盯控關鍵,抓好風險研判

      車間、班組發動干部職工圍繞“五大關鍵,十三個重點”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全員參與安全風險的排查,結合線路工作特點,重點突出旅客列車安全、施工、防洪、防脹、防斷、撞養路機械等高風險環節,抓住巡道、關門防護、上道作業人員等關鍵崗位的標準化作業,強化落實病害設備檢查、處理措施,控制管內關鍵部位(生產場所)的勞動安全卡控等全面排查,不留死角。

      根據風險類別、發生頻率、可能產生后果的嚴重程度,合理確定高度風險、中度風險、低度風險三級風險。班組每月按時上報車間安全風險點的排查情況,由車間進行匯總梳理,形成車間安全風險控制數據庫,同時向各工區公布。

      車間對查明的安全風險源點,采取定性、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逐一分析風險致因、可能造成的后果、影響范圍、危害程度。并綜合分析不同風險及其來源的相互關系,以及現有措施的有效性。根據研判的風險事件,按照設備質量標準和職工作業標準,分系統、分層次周密制定控制措施,切實做到標本兼治,有效化解和降低風險。

      車間制定風險控制措施遵循優先順序,優先采取危險消除和預防措施,繼而采取后果控制和應急措施,并注重臨時控制和長期控制相結合,實現關口前移、超前防范。

      3 結合實際,將安全風險管理深入日常管理工作

      車間安全風險管理實行動態管理。每日施工作業開始,施工負責人結合班前試問,對照《現場重點崗位風險辨識卡》開展班前安全講話、抽問,并針對《安全風險重點控制揭示牌》中的相關內容,對施工作業項目存在的安全風險重點進行強調,讓每名作業人員熟知當天施工作業項目的安全風險重點。

      對于風險檢查情況,有危及行車安全隱患的問題檢查人要現場落實處理,并全程參與。車間在每周例會上會對管內各班組、各作業項目完成及風險管理執行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修訂本周盯控重點。由車間管理人員、工區工長嚴格按《車間安全風險管理辦法》規定周期對照車間《安全風險檢查表》逐處進行有記錄的檢查,在次周例會上進行檢查處理情況匯報,同時由車間調度錄入電子庫,便于掌握管內風險源控制情況,并保存原始檢查記錄表。

      為保持安全生產的高度敏感性,針對季節更替、工程改造、設備更新等內外部條件的變化,車間結合月度生產會,每月定期召開安全風險評估會,對各工區風險源點進行評估,確保對所有辨識出的危險源點逐一進行風險評估,識別潛在危險,確定風險等級,每季度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評估,依據評估結果,調險等級。

      如車間對管內因更換曲磨軌、長軌條,應力發生變化有脹軌跡象被列為中度風險管理的16處曲線,因前期車間集中力量進行應力放散12.115km及應力調整9.68km,車間將該處降低為低度風險進行管理。隨著氣溫升高,由于線路上存在道碴不足、線路易脹軌跑道等隱患,車間將原定為中度風險管理的16處缺碴地段升級為高度風險源,要求各班組嚴格盯控,嚴格無縫線路的管理工作。隨著防洪工作全面展開,車間將管內11處I級、34處II級、13處III級看守點列為車間環境風險源點進行嚴格管理,同時要求跟班組將未列入防洪巡守點地段進行排查,嚴格對管內線路做到一處不漏一米不漏的進行盯控。

      4 嚴格盯控,定期研判,確保車間安全風險管理過程控制的取得實效

      車間在設備整治方面圍繞局工務系統提出的“六大維修養護理念”加以實施、控制過程,確保設備整質量有保障。在管理方面加大了對作業人員勞動人身安全管理,尤其強化了對單崗作業、勞務工等的安全管理。

      對作業、管理方面等可能造成勞動人身安全的風險,車間、工區利用揭示牌等形式實行長期全面卡控,確保安全風險管理工作有序可控。作業風險評估達到中度及以上時,應立即重新組織修改施工(作業)方案,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措施制定后,再次組織評估,直到風險可被接受。作業風險評估出現低度風險時,應注意監控,落實防范措施,消除風險點。風險管理,由車間主任、副主任每月根據技術規章管理、施工審批等相關辦法,進行自查。對設備、環境方面存在的風險,車間按照高度、中度、低度等級,確定等級負責人,建立風險源點卡控檢查制度,定期進行檢查。

      環境、設備風險經過有效整治后,在觀測一定時間的設備穩定后,由車間主任組織相關人員進行逐處現場核實,制定一定時間內的檢查監控措施后可以降低設備風險等級或者取消設備風險控制。設備風險源點經過整治后效果仍舊不良,且有向嚴重方向發展趨勢,一是積極向段相關部門反映爭取徹底整治。二是由車間主任帶隊現場診斷,提高風險等級控制,制定更加嚴格檢查監控措施并實施。 對管內新增設備風險源點,由車間主任帶隊現場診斷后納入設備風險控制表進行相應等級控制。

      4.1 高度風險――負責人車間主任

      由主任(不在由副主任、或主任指定車間干部按規定時間定期檢查)進行每周不低于一遍檢查并且督促整治、處理,責任工區(作業組)每周不少于一遍檢查(不和車間同步);并做好相關檢查記錄,對異常情況應立即上報,并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

      4.2 中度風險――負責人車間副主任

      由副主任按每月不少于二遍檢查(副主任外出組織施工,則由車間主任或管理人員落實相關檢查規定),并且督促落實責任工區、作業組及時整治、處理。工區每周不少于一次檢查(不和車間同步)。做好相關檢查記錄,發現異常情況比照高度執行。

      4.3 低度風險――負責人車間管理人員

      由車間管理人員每月不少于一遍有記錄的檢查,并且督促工區、作業組有計劃安排整治、處理,工區每月不少于一遍(不和車間同步)有記錄的檢查。

      防洪風險評估范文第3篇

      依據國家計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的有關政策》,對于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應進行防洪評價,編制防洪評價報告。在編制防洪評價報告時,應根據建設項目的基本情況、所在河段的防洪任務與防洪要求、防洪工程與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及其它國民經濟設施的分布情況等,以及河道演變分析成果、防洪評價計算或試驗研究結果,對建設項目的防洪影響進行綜合評價。防洪綜合評價的主要內容有:

      (1)項目建設與有關規劃的關系及影響分析;

      (2)項目建設是否符合防洪防凌標準、有關技術和管理要求;

      (3)項目建設對河道泄洪的影響分析;

      (4)項目建設對河勢穩定的影響分析;

      (5)項目建設對堤防、護岸及其它水利工程和設施的影響分析;

      (6)項目建設對防汛搶險的影響分析;

      (7)建設項目防御洪澇的設防標準與措施是否適當;

      (8)項目建設對第三人合法水事權益的影響分析。在對項目建設進行防洪綜合評價時,也應考慮項目自身的安全。建設項目有被洪水淹沒的分險,為便于分析建設項目的洪水淹沒風險,引入項目區附灘流量和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的概念。

      2起始淹沒流量分析

      項目區附灘流量,指在項目區附近灘唇位置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高程,根據項目區附近水位流量關系圖,確定項目區附灘流量。項目區附灘流量主要反映項目區附近主槽的過流能力,由于黃河河道斷面大多唇高灘低,且河道內有串溝存在,雖然從河道斷面圖上顯示,當項目區所在斷面水位達到灘唇高程以前,項目區并不過水,但從實際地形上,在水位達到灘唇高程之前,由于串溝的作用,灘區可能已經上水,所以,項目區附灘流量并不能完全反應項目區淹沒風險。為正確反應項目區淹沒風險,報告引入了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概念。所謂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指根據項目區及周邊地形特點,當水流漫灘以后,能夠反應項目區開始進水時地形高程所對應的流量。當大河流量達到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時,根據項目區地形特點,項目區淹沒過程將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項目區地勢低,周邊地勢高,選取項目區周邊地勢較低位置的高程,分析該高程對應的流量作為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一旦大河流量達到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項目區會迅速被淹沒,且淹沒水深較大;

      ②項目區地勢高,周邊地勢低,選取項目區周邊地勢較低位置的高程,分析該高程對應的流量作為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大河流量達到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隨著流量增大項目區會逐漸被淹沒,項目區將被洪水包圍,形成孤島,不便于項目區人員撤退和遷安救護;

      ③項目區處在一邊高一邊低的坡地,選取項目區周邊地勢較低一邊的高程,分析該高程對應的流量作為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大河流量達到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項目區會隨著流量增大,從一側逐漸淹沒。

      3算例

      新建項目位于黃河下游京廣鐵路橋~東壩頭河段,鄭州市惠濟區江山路東側黃河灘地上,項目區中心對應右岸黃河大堤樁號0+000,如圖1所示。根據項目平面位置圖及河道大斷面實測地形資料可知,項目區中間地勢較高,南北兩側地勢較低,接近上述分析的第②種淹沒情況。項目區距離現狀水邊線約2.8km,對應的平均灘唇高程94.42m。項目區自身所在地塊現狀相對平坦,較低處灘面高程95.70m,位于項目區南北兩側,較高處在項目區中間地帶,灘面高程96.48m,偏安全考慮,取較低處高程95.70m作為項目區的灘面高程,相對灘唇高1.28m。由所在河段的水文資料推求出項目區對應的水位流量關系,根據項目區的灘唇高程、自身的灘面高程,分別查圖2可知,項目區附近的平灘流量為4800m3/s,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為9600m3/s。

      4洪水風險分析

      現狀條件下,項目區附近河段平灘流量為4800m3/s,項目區斷面起始淹沒流量為9600m3/s。當洪水流量小于平灘流量時,項目區不上水,此時一般沒有洪水風險。當洪水流量大于平灘流量小于起始淹沒流量時,項目區地勢相對較高,洪水可能不淹沒項目區,但項目區周邊撤退道路及地勢較低處將被淹沒,項目區可能被洪水圍困,形成孤島,加之漫灘洪水順堤行洪及串溝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此時項目區存在較大的洪水風險。當洪水流量大于起始淹沒流量時,洪水將淹沒項目區,對主要構筑物造成嚴重破壞,此時項目區洪水風險極大。

      5結論

      防洪風險評估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尾礦庫;潰壩;風險評價;指標;模型

      建立評價指標是對具體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的基礎、關鍵所在,同時也會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產生直接且深入的影響。在選擇尾礦庫潰壩風險相關指標的過程當中,必須確保所有的評價指標與尾礦壩的正常工作系統特征以及基本情況密切相關,以系統存在的危險狀態為目標。從這一角度上來說,評價指標的建立對評價過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然,評價指標設置過多會造成評價指標結構過于復雜,一定程度上增加評價的難度,評價指標設置過少則可能導致關鍵性的影響因素被掩蓋,難以全面且真實的反應評價對象的可觀情況。因此,在對尾礦庫潰壩事故的危險性因素進行評估期間,風險指標體系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根據風險評價指標,才能夠指導風險評價模型的建設,以更加真實與可觀的反應尾礦庫發生潰壩事件的可能性,從而做到有備無患。

      1、尾礦庫潰壩風險指標體系分析

      從尾礦庫潛在潰壩風險的角度上來說,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原則:第一,系統性原則,即要求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系統全面的反應被評價對象的整體情況,確保評價結果的高度可信;第二,客觀性原則,即要求評價指標體系不受主觀意愿的影響,同時廣泛征集環境、社會等各方意見;第三,實效性原則,即要求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根據社會價值觀念的發展趨勢做出相應的調整。根據以上原則,在針對尾礦庫潰壩風險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可選擇指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防洪標準:該評價指標所指的是防洪保護對象要求達到的對洪水防御能力的標準。通常來說,該指標的設計需要以某一重現期區間內的設計洪水作為參照標準,當然也可以參照實際洪水作為防洪設計標準;

      2)排洪設施能力系數:在對尾礦庫潰壩風險進行評估的過程當中,需要從設計角度入手對防洪設施的排洪能力進行分析,根據排洪設施設計能力的異常情況來計算對應的能力系數,并劃分相應的等級;

      3)灘頂與庫水位高差:該評價指標所指的是對尾礦庫在運行過程當中的現狀是否能夠滿足最小安全超高以及最小干灘長度的要求進行評估。當然,前提條件是從設計單位入手進行調整,分析在當前堆壩高程條件下,在設計洪水因素影響下庫水位的上升高度;

      4)平均粒徑:該評價指標的是通過繪制砂土粒徑級配累計曲線的方式所實現的,通過對級配累計曲線的分析,能夠對砂土的粗細度情況,以及粒徑分布的均勻性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與了解,同時也能夠得到有關砂土級配水平的數據資料;

      5)下游坡比:該評價指標能夠充分反映尾礦庫壩體的基本輪廓與尺寸特征,其具體取值與尾礦庫壩體自身的抗滑穩定性能力以及滲流穩定性能力密切相關;

      6)現狀壩高:該評價指標主要是指尾礦壩現狀的堆積高度,對初期壩和中線式、下游式筑壩為壩頂與壩軸線處壩底的高差;對上游式筑壩則為堆積壩壩頂與初期壩壩軸線處壩底的高差;

      7)地震烈度:該評價指標主要是指受地震因素影響而表現的地面震動以及其對地面的影響程度,該評價指標以度作為單位衡量標準,我國當前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個等級,等級越高代表地震的破壞性越大,且該指標與巖土性質,地質構造,震源深度,震級,以及震中距等均有密切關系;

      8)堆積容重:該評價指標主要是指尾礦壩上尾礦砂單位體積的重量;

      9)浸潤線高度:該評價指標主要是指壩體內滲流的水面線,是反應潰壩災害的關鍵指標;

      10)橫向裂縫衡量系數:該評價指標主要可用于衡量尾礦壩現狀橫向裂縫的存在可能導致潰壩災害的危險程度;

      11)縱向裂縫衡量系數:該評價指標主要用于對尾礦庫當前工況下存在縱向裂縫的可能性進行評價,同時反應因縱向裂縫造成潰壩事件的危險性程度,通常可以根據尾礦庫上縱向裂縫的數量進行對應的等級劃分;

      12)水平裂縫衡量系數:該評價指標主要用于對尾礦庫當前工況下存在水平裂縫的可能性進行評價,同時反應因水平向裂縫造成潰壩事件的危險性程度,通常根據地質勘查得到;

      13)排洪設施完好系數:該評價指標主要被用來反應在尾礦庫運行過程當中,相關排滲設施除設計功能外,能夠正常發揮功能的程度;

      14)日常管理衡量系數:該評價指標反應礦山企業在尾礦庫運行過程當中,日常管理的實際能力,該指標與整個尾礦庫運行的安全性水平存在密切關系;

      15)事故應急衡量系數:該評價指標可反映尾礦庫在發生潰壩事件下的應急響應能力以及處置能力;

      16)檢測設備完好系數:該評價指標主要用于衡量尾礦庫監測設施的完備程度和預警方法的有效程度。

      2、尾礦庫潰壩風險評價模型分析

      2.1 評價指標權重計算

      根據前文中所確定的尾礦庫潰壩風險的相關指標,將風險評價模型中各個指標的層次結構進行對應劃分:其中,漫頂潰決設置為A1指標,失穩潰決設置為A2指標,滲流破壞設置為A3指標,結構破壞設置為A4指標,管理因素設置為A5指標。結合以上劃分標準,可以引入A1~A5指標,得到對應的風險指標判斷矩陣(如表1所示)。

      在此基礎之上,在對權重向量進行計算的過程當中,可以采用和法對判斷矩陣A中的各個元素以列為單位做歸一化處理,計算公式為“ ”,經過處理后所得到的判斷矩陣為:

      2.2 風險評價指標分級

      結合已有的尾礦庫潰壩事故案例,結合工程力學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風險評價過程中將尾礦庫潰壩風險評價結果劃分為四個等級,對應的評價指標分級方式分別為:

      1)A級:本等級指所評價的尾礦庫可繼續安全運行,符合評價指標包括:防洪設計標準>500年/一遇;防洪設施能力系數>0.75;灘頂與庫水位高差>1.5m;平均粒徑>0.5mm;下游坡比>5.0;壩高1/20;設計地震烈度>8.0度;堆積容重>2.0t/m3;浸潤線高度>8.0m;橫向裂縫衡量系數>0.75;縱向裂縫衡量系數>0.75;水平裂縫衡量系數>0.75;排洪設施完好系數>0.75;日常管理衡量系數>0.75;事故應急衡量系數>0.75;監測設施完備系數>0.75。

      2)B級:本等級指所評價的尾礦庫帶有缺陷運行,符合評價指標包括:防洪設計標準100~500年/一遇;防洪設施能力系數0.5~0.75;灘頂與庫水位高差1.0~1.5m;平均粒徑0.2~0.5mm;下游坡比3.0~5.0;壩高20.0~50.0m;1/現狀壩高1/50~1/20;設計地震烈度6.5~8.0度;堆積容重1.7~2.0t/m3;浸潤線高度6.0~8.0m;橫向裂縫衡量系數0.5~0.75;縱向裂縫衡量系數0.5~0.75;水平裂縫衡量系數0.5~0.75;排洪設施完好系數0.5~0.75;日常管理衡量系數0.5~0.75;事故應急衡量系數0.5~0.75;監測設施完備系數0.5~0.75。

      3)C級:本等級指所評價的尾礦庫存在嚴重缺陷,且必須交由安全監督機構在限定期限內進行治理,并對運行進行密切監視,符合評價指標包括:防洪設計標準50~100年/一遇;防洪設施能力系數0.25~0.5;灘頂與庫水位高差0.5~1.0m;平均粒徑0.05~0.2mm;下游坡比1.0~3.0;壩高50.0~80.0m;1/現狀壩高1/80~1/50;設計地震烈度5.0~6.5度;堆積容重1.4~1.7t/m3;浸潤線高度5.0~6.0m;橫向裂縫衡量系數0.25~0.5;縱向裂縫衡量系數0.25~0.5;水平裂縫衡量系數0.25~0.5;排洪設施完好系數0.25~0.5;日常管理衡量系數0.25~0.5;事故應急衡量系數0.25~0.5;監測設施完備系數0.25~0.5。

      4)D級:本等級指所評價的尾礦庫無法繼續運行,由安全監督機構下令停止使用,治理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運行,符合評價指標包括:防洪設計標準

      3、實例分析

      XX尾礦庫,位于XX礦區西北約lkm溝谷中。庫區基巖為古老的片麻巖,溝底為第四系覆蓋層,壩址處覆蓋層最厚為16m。上部以洪積亞黏土為主,中部以坡積碎石和含土碎石主,底部為碎石層。尾礦庫由前冶金部鞍山黑色冶金礦山研究院設計。建有兩座初期壩,均為透水堆石壩。西壩底標高149.3m,東壩底標高143.5m。壩頂標高都是163.5m,最終堆積壩標高220.0m,總庫容約1350萬m3。庫區縱深約300~800m,庫內兩條小溝,縱坡較陡,現匯水面積約為0.47km2。設計采用塔一管式排洪系統。排洪塔直徑2.0m,側壁溢洪孔直徑0.35~0.30m,排距0.65m,每排6孔。排洪管埋于東壩下,直徑l.0m。

      以全國尾礦庫普查按系統作為立足點,結合對該尾礦庫現場實際情況的深入檢查,由專家根據該尾礦庫現場安全狀況進行打分,并根據打分結果進行評價,相關指標的評價結果分別為:防洪設計標準為500年/一遇;防洪設施能力系數為0.74;灘頂與庫水位高差為2.0m;平均粒徑為0.43mm;下游坡比為4.0;壩高為163.5m;1/現狀壩高為1/163.5;設計地震烈度為8.0度;堆積容重為1.8t/m3;浸潤線高度為6.0~8.0m;橫向裂縫衡量系數為0.5;縱向裂縫衡量系數為0.71;水平裂縫衡量系數為0.68;排洪設施完好系數為0.6;日常管理衡量系數為0.65;事故應急衡量系數為0.7;監測設施完備系數為0.66。

      利用相關指標的權重計算結果,在C++條件下編程計算,輸出結果顯示該尾礦庫潰壩的安全評價總分值為81.97,對應安全等級為“較好”,即B級,為本尾礦庫實際情況一致。

      4、結束語

      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礦山開采工作量的不斷增長與發展,尾礦庫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多。但根據已有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尾礦庫的安全狀況不容客觀,各種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潰壩作為發生率較高的尾礦庫安全事故之一,已經引起了行業內以及國家的高度重視。為了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做到有備無患,在事故發生前采取有效的應對與預防措施,就需要根據尾礦庫的實際情況,做好對潰壩等安全事故危險性的評價工作。文章即從這一角度入手,重點分析尾礦庫潰壩風險的指標評價體系,并根據危險指標構建了對應的風險評價模型,通過實例證實了該模型的可行性,值得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彭康,李夕兵,王世鳴等.基于未確知測度模型的尾礦庫潰壩風險評價[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3(4):1447-1452.

      [2]李全明,陳仙,王云海等.基于模糊理論的尾礦庫潰壩風險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8,4(6):57-61.

      [3]梅國棟,吳宗之.尾礦庫潰壩風險定量評價方法探討[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2,08(2):78-82.

      [4]王晉淼,賈明濤,王建等.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尾礦庫潰壩風險評價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4,(4):96-102.

      [5]劉來紅,彭雪輝,李雷等.潰壩風險的地域性、時變性與社會性分析[J].災害學,2014,(3):48-51.

      [6]趙泱軍,李同春,石永超等.可拓評判法在水庫潰壩風險分析中的應用[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5(6):16-19.

      防洪風險評估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糧食生產;風險評估區劃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269-02

      為了加強對撫順地區的農業氣象進行監測,促進當地農業發展,特對撫順地區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評估和區劃,以期為當地農業氣象的監測提供參考。

      1 農業氣象災害年的確定方法

      1.1 糧食產量資料的處理

      糧食產量資料取自于市統計局的1971—2000年撫順縣、清原縣、新賓縣3個縣的40年糧豆產量(kg/hm2)。實際產量(Yi)可以看作趨勢產量(Yti)與氣象產量(Ywi)之和,表達式如下:

      Yi=Yti+Ywi(1)

      式(1)中,i=1,2,…,n。采用多項式回歸計算趨勢產量。趨勢產量是在各地平均土壤、氣候條件下,農業生產逐步提高,糧食產量長周期緩慢變化的結果。氣象產量實際上是以氣象因子的作用為主,由每年作物生長季農業氣象條件的利弊所決定。圖1給出了實際糧食產量和趨勢產量的比較。

      1.2 減產率

      根據式(1),各地每年的減(增)產率按下式計算:

      Pi(%)=Ywi/Yti=(Yi-Yti)/Yti×100 (2)

      式(2)中,Pi負值表示氣象條件不利,減產;正值表示氣象條件有利,增產。本文主要研究減產率問題,因此減產率均不記負號。

      1.3 災年的確定

      用各種農業氣象災害總體上造成糧食作物減產的幅度,即減產率的大小來界定災年。本文以糧豆產量代表歷年產量情況。規定減產率≤10%為輕災年,減產率在11%~30%之間為災年,在31%~50%之間為重災年,51%~70%為嚴重災年(表1)。從表1可以看出:減產率在10%以下的輕災年最多,隨著減產率增大,災年、重災年和嚴重災年迅速減小;減產率的分布地區間差較大,減產率在10%以下的輕災年,撫順縣發生最多;近40年(1971—2000年)非全區性嚴重災年有5次,分別發生在1972年、1986年、1989年、1995年和1997年;全區性嚴重災年有3次,分別發生在1972年、1989年和1995年。

      2 氣象災害強度

      在農業生產的整個時間過程中,各種氣象災害都會影響作物產量,但是在作物產量中,將各種氣象災害的影響分離開來是很困難的。本文采取某種氣象災害成災面積與該地區播種面積之比,即災害強度指數來表述該種氣象災害的強度。這就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不同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同時不同地區之間也可以作對比分析。其表達式如下:

      Qij(%)=Aij/Bi×100 (3)

      式(3)中,Qij為第i地區第j種氣象災害的強度(%),Aij為第i區第j種氣象災害的成災面積,Bi為第i地區的播種面積。Qij值越大,則受災程度越重。各地4種氣象災害強度排序如下:撫順縣:干旱(16.2%)>洪澇(2.9%)>風災(2.8%)>冰雹(1.1%);清原縣:干旱(15.1%)>洪澇(5.0%)>風災(2.2%)>冰雹(2.6%);新賓縣:干旱(13.3%)>冰雹(8.9%)>風災(2.9%)>冰雹(1.9%)。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區氣象災害強度有著明顯的差異,全區最嚴重的氣象災害是干旱

      3 農業氣象災害頻率

      表2給出了3個縣(市)區災年發生頻率。從表2可以看出,撫順地區減產率≤10%的輕災年頻率平均為20.67%;減產率在11%~30%的災年頻率為18.33%,減產率在31%~50%的災年頻率為3.33%,減產率在51%~70%時,發生頻率為10%,即撫順地區嚴重災年大約10年發生1次。

      4 全區氣象災害平均減產率及分布規律

      為了簡單明了地了解各縣(市)區氣象災害風險程度的差別,計算了各地的平均減產率。方法是按著災年的減產率求平均值。各地平均減產率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各縣(市)區的平均減產率有明顯的差異,存在著西高東低的分布規律,嚴重災年西部撫順縣減產率為78.6%,東部清原縣為74.2%,東南部新賓縣為68.8%,原因是全區氣象災害主要是干旱,近年來干旱趨勢又明顯增加。

      5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本文在分析農業氣象災害強度、災害頻率和平均減產率的基礎上,提出災害風險指數(K)的概念,進行綜合分析。首先,將每個地區的40年減產率按一定的間距分組,計算每一組的災年頻數(d)和組中值(h),然后按下式計算K值。

      K=■d/n×hm(4)

      式(4)中,m為組數,n為年數。例如,撫順縣的災年分布于≤10%、11%~30%、31%~50%、51%~70%減產率組中,災年次數分布為26、13、0、11,對應的組中間值為5、20、40、60,n=38,按式(4)計算:

      K=(26/38×5)+(13/38×20)+(0/38×40)+(11/38×60)

      =3.42+6.84+0+17.37

      =27.6%(5)

      各地農業氣象災害風險指數見表4。表中各地風險指數有明顯的差異,西部風險指數最低為27.6%,而東部清原縣和新賓縣2個縣農業風險指數接近,分別為32.9%和34.2%,且明顯大于撫順縣,農業風險有西低東高的分布特點。

      6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6.1 區劃方法

      將風險指數、平均減產率和災害強度等資料分布疊置,并參考低溫冷害等研究成果,分析出不同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域,分區結果見表5[1]。

      綜合評估結果,撫順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總體特點是西部地區災害風險小,但災害減產率較高,東部地區災害風險大,但災害減產率較低于西部地區。

      6.2 分區評述

      6.2.1 Ⅰ區(溫暖亞濕潤、半濕潤氣候區)。此區包括撫順市的13個鄉鎮或站點,有碾盤鄉、上馬鄉、后安鎮、前甸鎮、拉古鄉、高灣鎮、市政府、塔峪鎮、蘭山鄉、開發區、會元鄉、章黨、河南水廠。都分布于撫順市西部,為半平原半丘陵地區,是撫順市熱量資源最好的地區。具有地勢平坦、溫暖,降水適宜,無霜期長,光照充足,氣候濕潤程度略差于撫順市東部地區,風較大于東部等氣候特點。該區是農業晚熟品種適宜種植區,主要作物水稻,旱田作物有少量分布。林業資源較少,是農業優勢區。該區年平均氣溫>6 ℃,≥10 ℃積溫 >3 000 ℃,無霜期>140 d,生長季降水量

      6.2.2 Ⅱ區( 溫和亞濕潤氣候區)。此區包括撫順市的28個鄉鎮或站點,石文鎮、哈達鄉、海浪鄉、后腰林場、下夾河鄉、清原鎮、峽河鄉、南雜木鎮、救兵鄉、湯圖鄉、北三家鄉、上夾河鎮、榆樹鄉、紅廟子鄉、木奇鎮、響水河子鄉、新賓鎮、永陵鎮、葦子峪鎮、旺清門鎮、馬圈子鄉、南口前鎮、平頂山鎮、紅透山鎮、大孤家鎮、大四平鎮、紅升鄉、敖家堡鄉,主要分布于撫順市南部、東部,清原渾河流域的大溝深、新賓中西部地區。年平均氣溫為4~6 ℃,≥10 ℃積溫為2 600~3 000 ℃,無霜期為125~140 d,生長季降水量北部為700~750 mm,南部為600~700 mm。該區光、熱條件中等,降水較多,是農業中晚熟作物品種適宜種植區,主流域主要作物是水稻,中小流域水、旱作物參半。林業資源比較豐富,也是大農業發展的優勢地區。該區域防災的重點應該防洪排澇與抗旱并舉。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投資,修堤筑壩,并發揮水庫蓄水、排水作用,合理調配水資源。

      6.2.3 Ⅲ區(冷涼濕潤氣候區)。此區包括撫順市的12個鄉鎮或站點,北四平鄉、土口子鄉、夏家堡鎮、草市鎮、英額門鎮、南山城鎮、大蘇河鄉、枸乃甸鄉、灣甸子鎮,主要分布于清原東部和南部地區,也是地勢較高的渾河源頭地區。該區是農業早熟、中早熟作物品種適宜種植區,主流域也有一定數量的水稻,小流域以旱田作物早熟品種為主。林業資源十分豐富,是林業和多種經營的優勢地區。非常適合食用菌、林蛙、山野菜、中草藥等農村副業經濟的發展。該區年平均氣溫

      7 結語

      據統計,氣象災害給我國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一般年份受災農田為4 000萬~4 600萬hm2,成災約2 000萬hm2,減產糧食逾2 000萬t,每年直接經濟損失為100億元以上。抗御氣象災害是一項涉及面寬、時間性強、難度大的工作,因此應建立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是增強減災工作主動性的有利保證。系統工程應從預報、監測、防災、救災、援建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的建立,必將會使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1,5-9]。

      8 參考文獻

      [1] 孔斌,徐連封.大連地區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及區劃[J].遼寧氣象,2004(3):20-22.

      [2] 霍治國,李世奎,王素艷,等.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3(6):49-60.

      [3] 李明志,臧俊嶺,焦仁慶.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綜述[J].現代農業科技,2009(14):269-270.

      [4] 張星,張春桂,吳菊薪,等.福建農業氣象災害的產量災損風險評估[J].自然災害學報,2009,18(1):90-94.

      [5] 曹杰,周兆基,崔海榮.徐州市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及區劃[C]//2012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南寧:2012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2012:50-56.

      [6] 王陽,李國春.撫順地區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生物災害科學,2012(3):342-346.

      [7] 趙先麗,張玉書,紀瑞鵬,等.遼寧省糧食生產中旱災發生特征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1,29(3):254-259.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亚洲精品第一综合99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青草青青国产亚洲免观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国产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日韩| 亚洲AV成人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已满18点击进入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成年轻人电影网站www|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www.亚洲成在线|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日本久久一区二区va| 亚洲色大情网站www|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无码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亚洲校园春色小说|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综合网|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