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指出下列短語的結構

      指出下列短語的結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指出下列短語的結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指出下列短語的結構

      指出下列短語的結構范文第1篇

      【關鍵詞】探究式;英語教學;應用

      探究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目的在于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參與探究知識。我校實行的高效課堂就是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按以下步驟開展教學:

      一、課前

      在上課的前一天,教師下發導學案,學生參照導學案,明確學習目標,再預習相關知識,查閱有關資料,最后獨立完成導學案。以選修六第二單元的詞匯案為例。

      Book 6 Unit 2 Poems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ing aims】

      1. Read, memorize and try to 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2 in daily life.

      2. Master the method of memorizing words through word-formation.

      3. Get to know more about poems and be proud of world cultur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Memoriz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efficientl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s when using them.

      【Instructions】

      1. Preview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2 by referring to your reference books and your textbook.

      2. Finish the learning guide paper independently and tick out the difficulties before class.

      3. The students of level C may choose to do the exercises with .

      【Independent Learning】 TaskⅠ

      1. 預習成果展示,根據提示寫出相應的單詞或短語

      1.______________ v. 傳達;運送 (過去式)

      ______________(現在分詞)

      2.______________ adj. 含鹽的;咸的______________ n. 鹽

      3.______________ v. 翻譯 n. 翻譯;

      譯文 n. 譯者

      4.______________ n. 黑暗;漆黑______________adj. 黑暗的______________ v.變暗

      2. 根據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完成下列各題。

      1. A steam engine t______________ heat into power.

      2. The company’s head office is in the city, but it has b______________ all over the country.

      3. A literal t______________ is not always the closest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4. Your luggage will be c______________by taxi to your hotel.

      【Cooperative Study】

      TaskⅡ 根據漢語提示寫出下列單詞的正確形式,每空一詞。

      1. My______________(詩集) was published last year.

      2. It is easier to think in______________ (具體的)terms rather than in the abstract.

      3. The______________ (麻雀) are seldom seen in the street.

      4. He has______________ (翻譯) his own novel into English successfully.

      【Ability Improving】

      Task Ⅲ 用本單元所學的詞或短語完成下列句子.

      1. 醫生叫我休息幾周。

      The doctor told 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or a few weeks.

      2. 我們的汽油昨天就用完了。

      W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etrol yesterday.

      3. 這個團體是由醫生和教師組成的。

      The grou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octors and teachers.

      4. 她的書已經被譯成了10種語言。

      Her boo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languages.

      【Check yourself】

      【Summary】

      【Reflection】

      1. What I have got (我的收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My puzzling points (我的困惑)

      學生通過閱讀Learning aim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Instructions明白了本節課的目標是掌握記憶第二單元詞匯,進一步了解并欣賞詩歌;方法是參閱手頭資料及字典完成導學案并用紅色筆標出疑難點。學生通過預習taskⅠ中的第一題,第二題及taskⅡ, task Ⅲ的大部分都能獨立解決,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剩下的疑難問題主要集中在TaskⅠ第二部分的2、 3、4小題;TaskⅡ的3、 4 題;Task Ⅲ 的1題,我們在課堂上小組探究討論解決。

      二、課中

      在課堂上,學生要手、 眼、口、耳、腦共同行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體會到探究學習的快樂。學生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參與課堂活動:①認真聽老師反饋導學案;②探究討論③高效展示,展示分口頭展示和書面展示④高效點評,點評時,要判斷答案是否正確,解題思路與方法是否清晰準確,書寫是否規范。非點評同學認真聽講,總結思路方法;⑤質疑追問,點評結束后,要大膽質疑,提出有疑惑有價值的問題,對知識進一步深化和提升;⑥當堂檢測;⑦課堂小結,針對本節課學生的表現,表揚優秀小組和個人,鼓勵大家再接再厲;針對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總結規律和方法。

      仍然以選修六第二單元的詞匯案為例,在學案反饋時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思考的誤區,點撥正確的解題思路,學生就能探究出正確答案。TaskⅠ第二部分的2、 4題未挖掘到題中隱含的信息,故而詞形變化有誤;第3小題未理解題意,導致選詞出錯。TaskⅡ的第3題忽略主謂一致,誤用單數;第4 題由于粗心未注意到時態,誤用原形; Task Ⅲ 的第1題未考慮到tell sb. to do sth. 及take it easy兩種句型套在一起,故而take形式出錯;用比較級加比較級的結構,第二空運用need to be done及let out短語。學生通過在課堂上小組探究討論,憑借集體的力量,得出正確答案,而且能夠給同學清楚的講解,既鍛煉了自己又幫助了同學,從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學習再也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三、課后

      一方面,學科組長督促本組同學糾正導學案中的錯誤,以組為單位收齊交學科班長,學科班長清點份數后交給老師。另外一方面,學生把自己出錯的題目及典型習題整理在典題本上,寫清思路與方法和出錯的原因,以便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同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同一類型的題目,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熟練程度。

      總之,探究式學習給學生增加了自信和快樂。在探究式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教師成為組織者,監督員,裁判員,忠實的聽眾;而學生成為主體,表演家,講解員。教師要防止越俎代庖的習慣性做法;要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讓他們大膽地質疑、追問,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任長松.探究式學習的原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指出下列短語的結構范文第2篇

      修訂情況

      修訂原則

      GB/T 1.1―2009代替了GB/T 1原來的兩個部分:GB/T 1.1―200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和GB/T 1.2―2002《標準化工作導則第2部分:標準中規范性技術要素內容的確定方法》。

      GB/T 1.1―2009雖然仍以ISO/IEC導則為基礎,但是標準的結構、技術要素的選擇、一些問題的闡述等與ISO/IEC導則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新版標準充分考慮了我國各行業標準化事業蓬勃發展的需求,成為各領域制定標準所依據的最基礎的標準。本次修訂貫徹了以下三個原則。

      1)提高GB/T 1.1的普適性。GB/T 1.1的歷次版本都是從傳統制造業的角度出發,以產品標準為例進行編寫的。然而,隨著標準化事業的發展,我國的標準所涉及的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制造業的范圍。因此,本次修訂中為了增加GB/T 1.1標準的普適性,刪除了針對產品標準的內容。GB/T 1.1―2009作為全國各行各業在編寫標準時共同遵守的基礎標準。產品標準編寫方法的標準規劃中為GB/T 20001.5(標準編寫規則第5部分)。

      現在產品標準編寫仍按GB/T 1.2―2002。被代替標準與作廢標準是有區別的,作廢標準不應再使用,但是被代替標準在某種情況下仍然可以使用,但是盡可能使用新標準。

      2)保持與先前版本的連續性。GB/T 1.1是指導我國各類標準編寫的最基礎的標準,盡可能保持它與先前版本的連續性,可以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因此,本次修訂對先前版本的技術內容,尤其是編寫格式的規定,除必須修改以外,基本保持不變。

      3)與ISO/IEC導則第2部分的聯系及區別。對GB/T 1.1―2000的修訂,主要依據ISO/IEC導則第2部分:2004《國際標準的結構和起草規則》。雖然新版標準與ISO/IEC導則的一致性程度仍為非等效,但GB/T 1.1―2009在考慮我國實際情況的前提下,盡可能做到使標準的編寫方法和表述形式與國際規則相一致。GB/T 1.1―2009的特點是:主體技術內容保持一致;未包括規范性技術要素中僅適合產品標準的內容;保持漢語漢字的習慣和特色。

      與GB/T 1.1―2000、GB/T 1.2―2002相比的主要變化

      GB/T 1.1―2009與GB/T 1.1―2000和GB/T 1.2―2002相比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變化:整合先前版本的技術內容;提高標準本身結構的嚴謹性和表述的準確性;促使我國標準的編寫更加簡化;使得我國標準的形式更加清晰。

      GB/T 1.1―2009的主要變化

      內容方面

      1)前言。明確了標準提出信息的表述可根據情況省略。刪除了說明附錄性質的規定。GB/T 1.1―2009規定的前言內容是:

      前言應視情況依次給出下列內容:a)標準結構的說明;b)標準編制所依據的起草規則;c)標準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說明;d)與國際文件、國外文件關系的說明;e)有關專利的說明;f)標準的提出信息(可省略)或歸口信息;g)標準的起草單位和主要起草人;h)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情況。

      2)規范性引用文件。修改了引導語。改為:“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3)引用。增加了規范性引用標準之外的正式出版文件所遵守的原則。

      4)術語和定義。修改了引導語。具體為:a) 只在本標準中界定的術語和定義時,采用:“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b) 除了在標準中界定外,其他文件中界定的術語和定義也適用時,采用:“……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與本文件。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復列出了……中的一些術語和定義”;c) 只有其他文件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而本標準中沒有界定術語和定義時,采用:“……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與本文件。”(此時“術語和定義”一章中只有引導語,沒有術語條目);“……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復列出了……中的一些術語和定義。”

      5)要求。刪除了針對產品標準的規定。技術要素的選擇:編制標準的三大原則:目的性原則、性能原則、可證實性原則。

      6)標記。增加了標準化項目的標記的規定。見GB/T 1.2―2009 附錄E。

      7)抽樣;試驗方法;標志、標簽和包裝。因為刪除了針對產品標準的規定,因此刪除了抽樣,試驗方法,標志、標簽和包裝。

      8)條款表述所用的助動詞。“能”的等效表述中不再有“可能”;“不能”的等效表述中不再有“不可能”。簡化了助動詞的等效表述,每個助動詞僅保留1個或2個等效表述。刪除了對應的英文表述。增加助動詞“可能”“不可能”,用于可能性的表述。

      GB/T 1.1―2009規定的助動詞見表1。

      9)技術要素的表述。GB/T 1.1―2009增加了“技術要素的表述”。

      a.三種類型的標準:規范、規程、指南。

      規范是“規定產品、過程或服務需要滿足的要求的文件”。標準名稱中含有“規范”。這類文件的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它規定的是各類標準化對象需要滿足的要求。因此,規范中需要同時指出判定符合要求的程序。如果標準的技術類型為規范,則其內容中一定要包含“要求”這一要素,用來列出需要證實的要求型條款,“要求”可以表達要求的“結果”或“過程”。“要求”中所列出的“要求型條款”是“需要滿足”的。因此,為了檢驗是否所提出的要求已經被滿足,在這類標準中,還需要規定相應的證實方法(即試驗方法)。

      規程是“為設備、構件或產品的設計、制造、安裝、維護或使用而推薦慣例或程序的文件”。標準名稱中含有“規程”。規程所針對的標準化對象是設備、構件或產品。規程與規范的區別是多方面的:規程的標準化對象較規范來說更加具體;規程的內容是“推薦”慣例或程序,規范是“規定”技術要求;規程中的慣例或程序推薦的是“過程”,而規范規定的是“結果”;規程中大部分條款是由推薦型條款組成,規范必定有由要求型條款組成的“要求”。因此,從內容和力度上來看,“規程”和“規范”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指南是“給出某主題的一般性、原則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導或建議的文件”。標準名稱中含有“指南”。指南的標準化對象較廣泛,但具體到每一個特定的指南,其標準化對象則集中到某一主題的特定方面,這些特定方面是有共性的,即一般性、原則性或方向性的內容。

      b.三種形式的條款。

      標準的要素是由條款構成的,條款是規范性文件內容的表述方式。在標準中根據條款所起的作用可將其分為要求、推薦或陳述三種類型,每種類型的條款有其獨特的表述形式。

      條款的類型即陳述型條款:表達信息(即存在的事實)的條款;推薦型條款:表達建議或指導的條款;要求型條款:表達如果聲明符合標準需要滿足的準則,并且不準許存在偏差的條款。

      在標準編制過程中,上述三種不同類型的條款是通過使用不同的漢語句式或助動詞來表達的。在使用標準時,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漢語句式或助動詞區分出標準中的條款是哪種類型的條款。

      陳述型條款可以通過漢語的陳述句或利用助動詞來表述。利用一般陳述句提供信息;利用助動詞“可”或“不必”,表示在標準的界限內允許的行為或行動步驟;利用助動詞“能”或“不能”,表示由材料的、生理的或某種原因導致的能力;利用助動詞“可能”或“不可能”表示由材料的、生理的或某種原因導致的可能性。

      推薦型條款利用助動詞“宜”或“不宜”表述,通常表示在幾種可能性中推薦特別適合的一種,不提及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某個行動步驟是首選的但未必是所要求的;不贊成但也不禁止某種可能性或行動步驟(使用否定形式)。

      要求型條款可以通過漢語的祈使句或利用助動詞來表述。不允許使用陳述句。GB/T 1.1―2009規定了要求型條款不允許使用陳述句,而在GB/T 1.1―2000版中是被允許的。以前的標準中要求型條款中大量存在著陳述句,這都不符合GB/T 1.1―2009的規定。這是很大的變化。要求型條款的表述方法:一是利用祈使句直接表示指示;二是利用助動詞“應”或“不應”,表示聲明符合標準需要滿足的要求。

      10)專利。增加了說明相關專利的要求。可公開獲得的標準具有公共資源的屬性,而專利是屬于私權范疇的。因此,標準機構對于標準涉及專利的問題應持慎重態度。在標準中納入專利需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從技術角度考慮確實無法避免涉及專利,即涉及的是必要專利;第二,專利持有人在自愿的基礎上,向標準機構提交書面聲明,同意可以免費使用其專利,或者愿意同任何申請人在合理且無歧視的條款和條件下就專利授權許可進行談判。

      GB/T 1.1―2009規定了在標準中有關專利的信息:在征求意見稿和送審稿的封面顯著位置應給出征集標準是否涉及專利的信息,具體文字為“在提交反饋意見時,請將您知道的相關專利連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凡可能涉及專利的標準,如果尚未識別出涉及專利,則應在報批稿及正式的標準前言中用如下典型表述說明相關內容:“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如果已經識別出涉及專利時,并且符合上述二個條件,則應在引言中表述有關專利信息。具體見GB/T 1.1―2009附錄C,第C.3條。

      11)數值的選擇。增加了關于數值的選擇的規定。見GB/T 1.1―2009 第8.5條。數字的用法引用了GB/T 15835的規定。

      12)公式。增加了公式只能用量的符號來表達,不應使用量的名稱或描述量的術語表示。量的名稱或多字母縮略術語,不論正體或斜體,亦不論是否含有下標,均不應用來代替量的符號。

      格式方面

      1)封面。標示了標準編號位置的尺寸,見GB/T 1.1―2009附錄I《標準格式》。

      2)目次。規定了標準不同層次的要素規定了退格要求。標準中所列前言、引言、章、附錄、參考文獻、索引、圖、表等均應頂格起排,第一層次的條以及附錄的章均空一個漢字起排,第二層次的條以及附錄的第一層次的條均空兩個漢字起排,依次類推。

      3) 前言。在每個標準前言的第一行,應給出標準編制所依據的起草規則,具體文字:“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4)規范性引用文件。非采用國際標準的我國標準,在文件清單中列出的我國標準無須標示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程度。在標準中如果直接引用了國際標準,那么在文件清單中列出這些國際標準時,在標準編號后應給出標準名稱的中文譯名,并在其后的圓括號中給出原文名稱。如果引用的文件可在線獲得,宜在文件清單中提供詳細的獲取和訪問路徑,應給出被引用文件的完整的網址。為了保證溯源性,宜提供源網址。

      5)術語和定義。增加了“術語和定義”一章不應采用表的形式編排的規定。

      6)參考文獻。增加了對文獻清單中每個參考文獻應給出序號的規定。增加了列出國際、國外文獻無須給出中文譯名的規定。

      7)列項。刪除了列項中再分段的規定。

      8)附錄。每個附錄均應另起一面,不再允許接排。

      9)圖。增加了對圖的接排的規定和對分圖的詳細規定。

      10)縮略語。修改了縮略語在文中的表述。首次出現時先給出完整的中文詞語或術語,在其后的圓括號中給出縮略語。

      排版方面

      1)章。章的編號和章的標題應占三行。

      2)條。增加了可將無標題條中的關鍵術語或短語標為黑體,以標明所涉及的主題。條的編號和條的標題應占兩行的規定。

      3)列項。可將各項中的關鍵術語或短語標為黑體,以標明各項所涉及的主題。

      4)圖。增加了圖與其前面的條文宜空一行的規定,增加了圖的編號和圖題應占兩行的規定。

      指出下列短語的結構范文第3篇

      微技能一:審題、讀題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因審題不清而導致無謂丟分的情況很嚴重,而審題不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能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句準確讀題。請看下面一道題目:

      下面的文字提供了黃山哪幾個方面的具體信息?請用四個短語概括。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世界。它創造了人間,還安排了一處勝境。它選中皖南山區。它是大手筆,用火山侵入的手法,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千余平方公里的一個渾圓的區域里,分布了這么多花崗巖的山峰。大自然布置完畢,就把勝境給予人類。

      從批改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因未能準確讀題而將“有關黃山的具體信息”誤答成了“地處皖南山區、火山侵入形成、面積廣、美麗”,無意中將題目改成了“概括了黃山哪幾個方面的特點”;同時又將“短語”誤解為“詞語”。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地理位置、形成方式、范圍(區域)面積、構成成分(組成物質)。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養成圈點題干上關鍵詞語的習慣,對易混處應反復斟酌,吃透題目確切的答題指向。

      微技能二:詩歌鑒賞中表達技巧的判定

      詩歌鑒賞中表達技巧的判斷一直是困擾教師和學生的難點,很多學生遇到這類題常常是一籌莫展,作答時其答案也常常是五花八門、錯誤百出。教師應幫助學生找到恰當的應對辦法,如可讓他們就每一種易混的手法記住一個典型例句,如對比可記住“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襯托可記住“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同時宜引導學生討論兩者的區別,最終達成共識:對比雙方地位均等無主次之分,其目的是為了突出雙方的特點;而襯托則是以次要方面突出主要方面。還有一類題目是“下列詩句用了何種手法”,“何種”也就意味著只能答一種,如果詩句中所涉及的手法不止一種,那怎么辦?判斷時應從整體上考慮,而不能只抓住局部,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只能答“對比”而不能答“借代”,因為“對比”是從上下兩句的關系來判定的,而“借代”只是抓住了“朱門”這個詞,這顯然不符合“從整體上考慮”的原則。同理,又如“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只能答“襯托”而不能答“夸張”。

      微技能三:概括主要內容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戲答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注:此詩作于作者被貶夷陵任縣令之時。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

      很多學生遇到這類題,常常與“描述了怎樣的畫面”混為一談。教師在講評時應首先引導學生分清其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它是寫景、敘事,還是抒情、議論,然后在充分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概括,答題思路一般是寫了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感情,敘寫了怎樣的境況等。這道題的參考答案為:頷聯描寫了早春山城充滿盎然生機之景,頸聯抒發了詩人遠謫山城的鄉思和寂寞苦悶之情。

      微技能四:準確概括文章或段落論證思路

      所謂概括文章或段落論證思路,就是理清文本或段落脈絡,把握文章或段落結構。學生對這類題常常頭痛不已,很難拿到比較滿意的分數。那么如何提高得分率呢?首先得整體把握。我們都知道議論文一般遵循這樣的思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議論文一般分三部分,但也有例外的情況。然后分清文本層次,劃分層次時有一個技巧,就是應抓住每個段落的首尾句,這個環節特別重要,很多學生之所以拿不到分,就是因為層次劃分不合理。第三步就是概括大意。這個環節也非常容易出錯,很多學生抓不住重點,要想概括到位就得牢牢抓住中心句、過渡句等關鍵句。此外,概括時應提醒學生別丟了體現文本思路的詞語,如首先、接著、然后和最后等。接下來,我們就以2011年江蘇高考論述類文本《“捧”與“挖”》中的第15題為例:

      (原文略)

      15.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

      指出下列短語的結構范文第4篇

      1.1“主觀量”是含有主觀評價意義的量,與“客觀量”相對立。例如,對于“干了幾天了?”這一提問

      ,可以有以下三種回答:

      (1a)三天。

      (1b)都三天了

      (1C)才三天。

      (1a)表達的是客觀量,不含有說話人對于“三天”這個量的大小的主觀評價意義。(1b)和(1c)表達的是主

      觀量:(1b)表示說話人認為“三天”這個量相當大(主觀大量),(1c)表示說話人認為“三天”這個量相當小

      (主觀小量)。主觀量中也包含有對量的客觀敘述,所以主觀量與客觀量的區別僅在于是否同時含有對量的大

      小的主觀評價意義。例如,對于(1a),只能從客觀量上去反駁:

      (2a)不到三天。/不只三天。

      對于(1b)和(1c),不僅可以從客觀量上去反駁,還可以從主觀量上去反駁:

      (2b)三天不算多。

      (2c)三天不算少。

      總之,上述幾種量的對立關系如下所示:

      客觀量(不含主觀評價)

      主觀量(含主觀評價)主觀大量(評價為大)

      主觀小量(評價為小)

      1.2.對量的大小的主觀評價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例如: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兩百斤都挑不起。

      作為客觀量,一百斤小于兩百斤。但在(3)里,“一百斤”是主觀大量,“兩百斤”是主觀小量。對量的

      大小的主觀評價,涉及說話人,受話人、當事人(如(3)里的“他”)、事件以及語境等諸多困素。比方說,(

      3a)是為了證明當事人不是一個文弱書生,(3b)是為了證明當事人并非一位大力士,如此等等。

      1.3主觀量表達的是說話人對量的大小的主觀評價;但是,已經表達出來的量是不是主觀量,是主觀大量

      還是主觀小量,就不再取決于說話人自已的判斷了,而應能從言語的形式特征上尋找到客觀依據。例如,(1a)

      的說話人也許在自已心里對“三天”這個量的大小有一主觀評價,但他出于某種考慮不愿意暴露自已的情緒,

      而寧愿作冷靜的、客觀的敘述。既然如此,我們就只能說(1a)是客觀量。另一方面,(1c)的說話人也許是用反

      語來表示不滿,他內心認為干的時間太長。但從形式上判斷,(1c)只能是主觀小量。類似地,(3a)的說話人內

      心可以認為“一百斤”是個小的量,他說出(3a)的用意是諷刺那位自吹為大力士的“他”;但從形式上判斷,

      (3a)只能是主觀大量。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盡可以進一步討論人物分析和反語之類的修辭問題。

      1.4.以上我們只從意義方面對主觀量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說明,意義離不開形式,如果不講形式,那么對

      意義的說明也是相當粗糙的。例如,比較下列每組句子:

      (1b)都三天了。

      (4)都大學生了。

      (1c)才三天。

      (5)才開始呢。

      (4)和(5)都不含數量詞。盡管如此,我們仍能體會出其中所含的量的觀念。比方說,“大學生”是關于知

      識水平和教養程度的量,說話人認為這個量相當大;“開始”是關于事件發展階段的量,說話人認為這個量相

      當小。對這一類量的大小的主觀評價也可以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例如:

      (6)才大學生呢。

      (7)都開始了。(1)

      (6)里的“大學生”被評價為一個小的量,可以設想,說話人言外之意是希望當事人(比如是說話人自已

      )將來要讀博士學位。(7)里的“開始”被評價為一個大的量,說話人顯然認為某事(特定的)到達開始階段

      時,其發展狀況已相當可觀。

      那么,(4─7)所表達的是不是主觀量呢?此時我們有兩種選擇:第一,擴大“量”,的概念,認為非數量

      詞也可表示這種廣義的“量”,第二,只認為含(或僅含,以下同)數量詞的體詞性短語可以表示“量”,這

      種“量”的概念是狹義的。選擇前者,我們可以對某些詞語(如副詞“都”、“才”)的語義、語法作用做出

      較為概括的描寫,但對“量”的定義比較困難,不夠直觀。選擇后者,則利弊相反。考慮到本文是探討性質的

      ,我們寧愿犧牲一些概括性而換取一些直觀性和明確性,因而規定主觀量在形式上一定是含數量詞的體詞性短

      語。

      2.1客觀量在形式上也是含數量詞的體詞性短語。不同的是,表達主觀量的體詞性短語其內部或外部還有

      一些特殊的形式。在普通話里,這些形式主要是句重音、副詞和語氣助詞三種。

      2.2主觀量的前邊或其本身還有句重音,這是主觀量的最顯著、最重要的形式標志。按照口語里的實際讀

      法,前面舉的主觀量的例句應寫成:

      (1b)都'三天了。

      (Ic)才'三天。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兩百斤都挑不起。

      以上幾例是主觀量本身有句重音。(2)下面的例子是主觀量的前邊有句重音:

      (8a)'就五個人。

      (9a)'整整兩個星期了。

      (8a)表達主觀小量,(9a)表達主觀大量,句重音都在前邊的副詞上。(3)但也可以說成:

      (8a)就'五個人。

      (9a)整整'兩個星期了。

      意思沒有改變。

      2.3.僅靠句重音尚不能分辨主觀大量和主觀小量。分辨主觀大量和主觀小量時,副詞起著重要的作用。例

      如,“好”、“足”、“足足”、“整整”等副詞是幫助表示主觀大量的,“只”、“僅”、“僅僅”、“就

      ”等副詞是幫助表示主觀小量的。比較以下句子:

      (10a)他在這里住了些日子。

      (10b)他在這里住了'好些日子。

      (11a)我等了他一會兒。

      (11b)我等了他'好一會兒。

      (12a)他有幾個朋友。

      (12b)他有'好幾個朋友。

      副詞“好”幫助表示主觀大量時總是重讀的。

      “足”、“足足”跟“整整”一樣,幫助表示主觀大量時可以重讀副詞,也可以重讀后邊的數量詞:

      (13a)他'足有四十歲。

      (13b)他足有'四十歲。

      (14a)這場電影看了'足足三個小時。

      (14b)這場電影看了足足'三個小時。

      “只”、“僅”和“僅僅”幫助表示主觀小量,一般重讀后邊的數量詞,例如:

      (15)只有'一個星期了。

      (16)我僅找過他'一次。

      (17)那個瓜僅僅'兩斤吧。

      2.4前面說過,主觀量中也包含有對量的客觀敘述。副詞“足足”、“整整”除了幫助表示主觀大量以外

      ,同時也幫助說明主觀大量中所含的量的客觀方面的性質。《現代漢語詞典》未收“足足”,它對“整整”的

      解釋是:

      達到一個整數的:~一天│已經~三年了。

      上述釋義僅僅注意了“整整”說明量的客觀性質的作用,完全忽視了它幫助說明主觀大量的作用。根據這

      一釋義,我們可以指出下面的例(18)是有語病的,卻不能解釋為什么例(19)也有語病:

      (18)*到北京已經整整三年零兩個月了。

      (19)*離亞運會開幕只有整整一個星期了。

      按我們的分析,“只”是幫助表示主觀小量的,“整整”是幫助表示主觀大量的,例(19)的語病是在表示

      主觀量的問題上自相矛盾。

      順便說說,概數詞“多”是說明客觀量的(表示有零頭),在這一點上跟副詞“整整”正好相反。但概數

      詞“多”完全沒有幫助表示主觀大量的作用,例如:

      (20)都'二十多歲了。

      (21)也就'二十多歲吧。

      (22)'兩米多就夠了。

      (23)'兩米多還不夠啊?

      “二十多歲”在(20)里是主觀大量,在(21)里是主觀小量。“兩米多”在(22)里是主觀小量,在(23)里是

      主觀大量。由此看來,概數詞“多”與副詞“整整”的語義作用是不對稱的。

      2.5.一些語氣助詞常與副詞搭配使用,幫助表示主觀量,但也可以獨立使用,例如:

      (24a)僅僅'三里路而已。

      (24b)'三里路而已。

      (25a)只是'幾斤水果罷了,不必客氣。

      (25b)'幾斤水果罷了,不必客氣。

      (26a)都'八年了,別提它了!

      (26b)'八年了,別提它了!

      “而已”、“罷了”只能幫助表示主觀小量。語氣助詞“了”前邊出現的數量詞一般是主觀大量,比較:

      (27a)住了'三年了。

      (27b)*只住了三年了。

      (28a)寫了'二十萬字了。

      (28b)*只寫了二十萬字了。

      (29a)都'五個了。

      (29b)*才五個了。

      但也有例外,如,

      (30)只有'五個了。

      (31a)就剩'五個了。

      (32b)*都剩五個了。

      這些例外是可以解釋的。眾所周知,語氣助詞“了”表示情況發生變化。析而言之,有質變與量變兩種。

      下面的例子表示質變:

      (32)他會走路了。

      (33)他不去了。

      說(32)的前提是“他”以前不會走路,說(33)的前提是此前“他”打算去。質變當然是重大的變化。下面

      幾個例子表示量變:

      (34)快要下雨了。

      (35)讀了三年了。

      (36)洗了五件了。

      (34)說的是氣象方面的量變,這當然是一種廣義的“量”。(35─36)中的數量詞表示狹義的量。不管怎樣

      ,“了”所表示的量變都是可觀的,值得提醒受話人注意的。因此,“了”前的數量詞總是表示主觀量的:如

      果說的是量的增加,則表示主觀大量;如果說的是量的減少,則表示主觀小量。能表示量的減少的動詞,只有

      “有”、“剩”、“余下”等少數幾個。別的動詞,都是隨著動作持續或反復時間的延長,所涉及的量越來越

      大的,所以我們看到語氣助詞“了”前的數量詞一般是表示主觀大量的。

      “有”跟“剩”還有不同。“有”既可表示量的減少,如例(31),也可表示量的增加,如:

      (37) 都有'五個了。

      “有點兒”是表小量的,可是在下面帶語氣助詞“了”的句子里,與其說是表示量變,不如說是表示質變

      (38)我有點喜歡他了。

      (39)他有點兒不高興了。

      2.6大多數北方方言都有兒化現象,指小是兒化的語義作用之一。就北京話來說,數量詞兒化時一般指主

      觀小量,決不會指主觀大量。例如:

      (40)他才'七歲兒。

      (41)也就'四五里兒路吧。

      不能說:

      (42)*他都七歲兒了。

      (43)*四五里兒路太遠了!

      有些方言雖然沒有兒化現象,但有跟“—兒”的語法、語義作用相當的語綴,如贛方言的“—子”、“—

      崽”、“—基”等等。在贛方言里,凡主觀大量一律不用這類后綴。凡主觀小量一律得加這類后綴。例如,筆

      者所講的豐城話,主觀小量加“基”。比較:

      (44a)三'日(主觀大量)

      (44b)'三日基(主觀小量)

      (45a)五'斤也似(主觀大量)

      (45b)'五斤基(主觀小量)

      (46a)七八'塊錢(主觀大量)

      (46b)'七八塊基錢(主觀小量)

      3.1副詞“就”、“才”、“都”跟主觀量的關系比較復雜,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引入語義指向的

      概念。

      從語法上說,副詞都是修飾謂詞性成分的。但在語義上,副詞可能指向謂詞性成分,也可能指向名詞性成

      分。以下例(47─49)和(50─52)分別表明這兩種情況:(4)

      (47)敵人徹底失敗了。

      (48)我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49)我就不去!看你把我怎么樣。

      (50)大家都來了。

      (51)你都看了哪些書啊?

      (52)他只關心自已的事兒。

      副詞在語義上指向名詞性成分時,可能是指向其前邊的名詞性成分,如(50)中的“都”指向“大家”。也

      可能是指向其后邊的名詞性成分,如(51)中的“都”指向“哪些書”,(52)中的“只”指向“自已的事兒”。

      我們把前一種情況稱為前指,后一種情況稱為后指。例(50─52)的前指、后指都是關于范圍的。

      3.2.副詞“就”、“才”、“都”在語義上的共同特點是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在形式上,用于前指

      時,句重音在副詞之前;用于后指時,句重音在副詞之后(“就”本身也可重讀以表示后指)。下面就用前指

      、后指、客觀量和主觀量等語義概念對“就”、“才”、“都”的用法作具體的分析。

      3.3.“就”不管用于前指還是后指,都是幫助表示主觀小量的。用于前指的例子,如:

      (53)'三本就夠了。

      (54)'六歲就上學了。

      (55)有'兩個人就能把它抬起來。

      用于后指的例子,如:

      (56)'就剩這三本了。

      (57)就寫了'五頁。

      (58)就'五瓶兒。

      馬真先生認為,“如果‘就’前的成分是重音所在,而‘就’之后(包括‘就’在內)無重音,那一定是

      言多。”(5)例子是:

      '他們就十個人。

      這個例子中的“十個人”確實是言多,但照我們看來并不是主觀大量,因為它沒有句重音。再分析一些相

      似的例子:

      (59)他們'一個小組就十個人。

      (60)'兩個人就喝了五瓶汽水。

      (61)'五歲的孩子就能認兩百多字。

      這三例“就”的前后都有數量詞,但重音都在“就”之前,也就是說,“就”在這幾例中是前指的,前指

      的“就”的作用只是表示其前邊的數量詞是主觀小量,至少它后邊的數量詞言多,那是由于前后對比而顯示出

      來的,不是“就”直接確定的。“'他們就十個人”中,帶重音的成分不是含數量詞的體詞性短語,按我們的

      定義就不是主觀量。但是,跟(59)比較,其中所隱含的廣義的“小量”還是可以看出來的。

      3.4.“才”用于前指時是幫助表示主觀大量的,例如:

      (62)'三小時才做完。

      (63)到'四十歲才結婚。

      (64)給了'兩百塊錢才把他打發走。

      用于后指時是幫助表示主觀小量的,例如:

      (65)才'三小時。

      (66)才'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67)才寫了'五頁。

      后指的“才”和后指的“就”都是幫助表示主觀小量的,意義上有沒有區別呢?馬真先生認為,“才”表

      示在說話人看來太少了,“就”表示在說話人看來并不多。例子是:

      你這次考試怎么才三分?

      我也就四分,考得并不理想。(6)

      這種意義上的區別也許存在,可是難以驗證,例(66)“才'四十歲,……”就很難說是在說話人看來太少

      了。

      后指的“才”和前指的“就”都是幫助表示主觀小量的,可以配合使用,這時有冗余的語義信息。可省去

      “才”:

      (68)才'四十歲就白了頭發。

      (69)才寫了'五頁他就不寫了。

      和“就”一樣,“才”的前后也可以同時出現數量詞。這時,仍需要用前指、后指的概念來分析“才”的

      語義作用。例如:

      (70a)'十個人才喝了五瓶汽水。

      (70b)十個人才喝了'五瓶汽水。

      這兩句的基本意思相同。但(70a)的用意在于強調“十個人”是主觀大量,“五瓶汽水”是客觀量,僅僅

      因為跟“十個人”對比才顯得少。(70b)的用意在于強調“五瓶汽水”是主觀小量,“十個人”是客觀量,僅

      僅因為跟“五瓶汽水”對比才顯得多。總之,前指的“才”幫助表示主觀大量,后指的“才”幫助表示主觀小

      量;不帶句重音的是客觀量,在同一句子里,跟主觀大量對比顯得少,跟主觀小量對比就顯得多。這一點在下

      邊的句子里表現得更為明顯:

      (71a)他們'十個人才喝了五瓶汽水,我們'兩個人就喝了五瓶汽水。

      (71b)他們十個人才喝了'五瓶汽水,我們十個人都喝了'二十瓶汽水了。

      3.5.“都”用于后指時幫助表示主觀大量,例如:

      (72)都'五遍了。

      (73)他都買了'十幾件了。

      (74)我都'三四天沒好好休息了。

      后指的“都”與前指的“才”都是幫助表示主觀大量的。它們在形式上的區別比較清楚,不僅重音分布不

      同,更重要的是,“都”后邊可以不出現謂詞(7)(如例(72)),“才”后邊一定要出現謂詞。

      3.6.“都”用于前指時,情況比較復雜。首先,“都”前邊的主觀量有時可帶虛詞“連”。如(75)、(76)

      。有時不能帶“連”,如(77)、(78):

      (75)他'半斤酒都喝不了。

      (76)這間屋子'三個人都住不下。

      (77)人家'六歲都上學了(你七歲還沒上學)。

      (78)做這么多題,'三小時都不夠!

      “連”的使用問題需要專門討論。(8)

      其次,“都”前邊的主觀量可以是主觀大量,如(78),也可以是主觀小量,如(75─77)。下面著重討論這

      個問題。

      3.7.前指“都”表示一種比例關系:“都”前邊的含數量詞的體詞性短語表示某種數量,“都”后邊的謂

      詞表示現實世界中的某種事件。如果數量越大,事件實現的可能性越大,則數量與事件成正比例關系;如果數

      量越大,事件實現可能性越小,則數量與事件成反比例關系。在含前指的“都”的句子里,如果存在正比例關

      系,則“都”前的是主觀小量;如果存在反比例關系,則“都”前的是主觀大量。下面具體地分析一些例子。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兩百斤都挑不起。

      在現實世界中,擔子的重量與“挑得起”(或“能挑”)成反比,所以(3a)中的“一百斤”是主觀大量,

      與“挑不起”(或“不能挑”)成正比,所以(3b)中的“兩百斤”是主觀小量。

      (75)他'半斤酒都喝不了。

      (79)他'半斤酒都喝得了。

      酒的數量與“喝不了”成正比,所以(75)中的“半斤酒”是主觀小量;與“喝得了”成反比。所以(79)中

      的“半斤酒”是主觀大量。

      需要指出的是,“都”前的是主觀大量還是主觀小量,跟謂語是肯定式還是否定式沒有必然的聯系。例如

      (80)他挑'一百斤都不覺得累。

      (81)他挑'兩百斤都累了。

      (82)他'半斤酒都不會醉。

      (83)他'半斤酒都會醉。

      例(80)、(82)的謂語是否定式。但“都”前是主觀大量,(81)、(83)的謂語是肯定式,但“都”前是主觀

      小量。按我們的分析,擔子的重量與“不覺得累”成反比,與“累”成正比,所以(80)的“一百斤”是主觀大

      量,(81)的“兩百斤”是主觀小量;酒的數量與“不會醉”成反比,與“會醉”成正比,所以(82)的“半斤酒

      ”是主觀大量,(83)的“半斤酒”是主觀小量。

      (84)'三小時都夠了(哪還用得了一整天)!

      (85)'三小時都不夠(更甭說一小時了)!

      時間的量與“夠”成正比,與“不夠”成反比,所以(84)中的“三小時”是主觀小量,(85)中的“三小時

      ”是主觀大量。

      (86)'三小時都有了!

      (87)'三小時都沒有!

      時間的量與“有”成反比(時間越長,實現“有”這個時間的可能性就越小),與“沒有”成正比,所以

      (86)中的“三小時”是主觀大量,(87)中的“三小時”是主觀小量。類似的有:

      (88)'一萬字都有了!

      (89)'一萬字都沒有!

      字數與“有”成反比,與“沒有”成正比。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動詞“夠”與“有”的語義差別。

      (77)人家'六歲都上學了。

      (90)你'七歲都還沒上學。

      年齡的量與“上學了”成正比,所以(77)的“六歲”是主觀小量;與“還沒上學”成反比,所以(90)的“

      七歲”是主觀大量。

      (91)人家'十六歲都還在上學(你十五歲就不想上學了?)

      (92)人家'十六歲都沒上學了。(你十七歲還在上學。)

      年齡的量與“還在上學”成反比,所以(91)的“十六歲”是主觀大量;與“沒上學了”成正比,所以(92)

      的“十六歲”是主觀小量。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都”用于前指時,主觀量的判別主要取決于現實世界的有

      關知識即數量與事件的比例關系。在用計算機處理自然語言時,必須預先把這些知識“告訴”計算機。但是,

      謂語的簡單形式(如“喝”、“醉”、“挑”、“累”、“夠”、“有”、“上學”)與復雜形式(加“喝得

      了”、“不會醉”、“不覺得累”、“不夠”、“沒有 ”,“還在上學”、“沒上學”、“沒上學了”)之

      間的關系是可以用規則性的知識來表達的。

      總之,副詞“就”、“才”、“都”所表示的主觀量意義如下所示:

      前指

      后指

      主觀小量

      主觀小量

      主觀大量

      主觀小量

      都正比:主觀小量

      反比:主觀大量

      主觀大量

      附注:

      (1)“都開始了”有歧義,重讀“都”時表示總括,重讀“開始”時表示主觀評價。這里用的是后一種意

      思。

      (2)至于句重音具體落在數詞、量詞還是句詞上,我們沒有研究,暫時一律把重音標在數詞之前。

      (3)“整整”是專用于修飾數量詞的副詞,關于副詞修飾數量詞這一語法功能的討論,可參看馬真《修飾

      數量詞的副詞》,載《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年第1期。

      (4)“我就不去!”里的“就”管著整個主謂結構,可以認為主謂結構也是謂詞性的。

      (5)(6)同(3)。

      (7)謂詞包括動詞和形容詞。

      (8)“連”的使用可能取決于三方面的因素:第一,謂詞的性質,例如可以說“連六歲都有了”,不能說

      “連六歲都上學了”;第二,主觀量的語法形式中是否以名詞為中心,如可以說“連六歲的人都上學了”;第

      相關期刊更多

      湖北檔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北省檔案局

      廣東合作經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東省供銷合作聯社

      中國包裝工業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包裝工業雜志社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 亚洲黄页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欧洲乱码AV夜夜摸|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人成片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未满十八|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短视频男人的影院|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导航|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亚洲最新黄色网址|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成a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