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鉛筆英語

      鉛筆英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鉛筆英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鉛筆英語

      鉛筆英語范文第1篇

      論文摘 要: 學習第二語言是與學習第一語言很不一樣的學習任務。其基本問題的產生不是由于新語言的特點本身帶來的必不可少的困難,而主要是由于第一語言習慣造成的特殊“定勢”。學習者在努力向本族語人那樣掌握和理解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時,他們總是把他們自己語言和文化形式和意義以及形式和意義的分布遷移到外國的語言和文化中去。本文從英漢對比翻譯的角度,分析了語言遷移的方面,從而探討遷移對外語學習的影響。  

       

      一、遷移的定義及分類 

      很多研究表明,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任何充分解釋都必須考慮遷移這一重要的關鍵問題。遷移關系到怎樣解釋成年人的外語學習過程,母語在外語學習中起什么樣的作用和外語教學中應如何運用母語等一系列外語教學的根本問題。第二語言習得過程有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其一是吸收外語的表達法,其二是利用或克服母語遷移的影響。這兩方面相互作用。 

      遷移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早期僅指先前的學習對后續的學習的影響,現在一般認為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是一切學習的基本條件之一。將來的學習依賴于過去的學習(james sawrey & charles telford,1981)。假如一切學習都要從頭開始,這實際將使學習成為不可能。ausubel等(ausubel,novak,& hanesian,1981)認為,不可能設想會有不受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影響的任何學習。遷移可以是學習者意識到的,甚至有意識進行的,但學習者并不常常意識到它的發生。 

      學習的遷移是多方面的,不論是知識、技能還是方法、原理、態度等都可以遷移。按發生的方向,遷移可區分為順向遷移和順向遷移。順向遷移指先前學習對后續遷移的影響。按照產生的結果,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積極作用,促進新的知識技能的形成。例如,先學會了俄語的名詞性、數、格概念,后來學習德語名詞的性、數、格概念時就容易得多。所謂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消極作用,影響新的知識或技能的形成。習慣了漢語的語調節奏將會影響掌握英語的語調節奏,甚至一輩子也學不像。在外語學習中,遷移遷移發生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篇、語用、文化等各個層次上。遷移的結果如果在中介語中固定下來則形成僵化。遷移的發生除了語言因素以外,還有非語言因素。非語言因素又可以區分出個人因素,如心理、文化水平、學能、年齡等,以及社會因素,如教學、環境、民族心理特征等。 

      二、翻譯中母語與外語的對應關系 

      學習者在學習一門外語時,要在目的語中找出與母語相對應的語言項目。這時學生面臨著三種可能性。 

      (1)零選擇:一種語言中有,另一種語言中沒有。 

      (2)非強制選擇:學習者可以在不止一種規則或范疇中作出選擇就能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例如,學習者可在the girl who is in the living room和the girl in the living room中選擇其一。 

      (3)強制選擇:學習者必須在一定條件下選擇該規則或范疇才能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如在英語中,專有名詞前一般要選擇零冠詞。 

      難度層級建立在兩種語言的對應關系上。對應關系分成兩種類型:結構對應和功能對應/語義對應。stockwell等把難度層級從最難到最易分成五個難度級。 

      (1)本族語中無對應。本級又分成兩類。一類叫“分裂”(split),即本族語一種語言形式與目的語一種以上的語言形式相對應。例如在漢語中,“我們用煤氣做飯”中的“用”相當于英語的“we cook with gas.”中的“with”,“這些盤子是用手畫的”中的“用”相當英語的“these plates are painted by hand.”中的“by”,“請用鉛筆在這份文件上簽字”中的“用”相當于英語中的“please sign this paper in pencil.”中的“in”。漢語用了一個“用”字,英語則分別用了with,by和in。另外一類叫“全新”(new)。例如英語有冠詞,漢語沒有冠詞。 

      (2)功能對應/語義對應,結構不對應。例如漢語用偏正結構形容名詞,英語則用定語從句。它們的功能相同,但結構不同。 

      (3)目的語中無對應。例如漢語主謂謂語句,英語則沒有。我國語法屆一般認為“這棵樹葉子大”是主謂謂語句。該句的主語是“這棵樹”,謂語是“葉子大”,而“葉子大”又分成主語“葉子”和謂語“大”。現代英語沒有這種句型,只能說“this tree has large leaves.”。 

      三、母語遷移對外語學習的影響 

      根據語言學家takahashi的調查,第二語言學習者掌握功能對應形式更難。例如日本人在用英語表示請求時,認為日語的敬體動詞itadaku和敬體助動詞deshoo與英語的would和could表示同樣的禮貌值,因此把它們等同起來。這種等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僵化,影響到他們掌握其他形式上不同但是功能相同的表達方式。英美人在表達請求時,除了使用would,could之外,還常使用包孕句把句子的結構弄得比較復雜,例如,i wonder if i could borrow your notes just for today.這是一種非規約的用法,其功能與“could i borrow your notes?”一樣,但是日本人不太掌握這一非規約用法。takahashi由此得出結論,學習者不論外語水平高低,在同樣程度上依靠第一語言的言語行為規約或第二語言行為的實現策略。學習者對第二語言使用環境的了解程度是決定語用遷移的關鍵因素。 

      語言遷移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它遵循一定的規律,也因不同的學習者、不同的第一語言、不同的習得環境和習得階段有其獨特的表現。但無論如何,母語在外語習得過程中不應被視作障礙。而要實現這個,還需要在理論研究和外語教學實踐中做很多工作,這會促進外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及翻譯事業,也有利于推動對比語言學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高遠.對比分析與錯誤解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陳朝暉,施華珍.論母語遷移在我國基礎英語教學各階段中的作用[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2,(8).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4]蘇留華.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 

      鉛筆英語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教育理念 教學模式 教學手段 中英對比

      教育維系著一個國家的未來,關乎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別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幾乎每個國家也都積極的推行著各種各樣教育改革,而中國的教育改革,特別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欣喜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反思――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國的教育,怎樣使中國的學生在世界范圍內更有競爭力。《呂氏春秋》曾提到“善學者,假人之長補其短。”在與別國的比較中,總是能或多或少的得到一些領悟,本文通過對比中國和英國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手段的差異,從中進一步探索改善中國教育不足的有效方法。

      一、 中英教育理念的對比

      英國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雖然它仍保留著王室,大量的中世紀的教堂,和無數有著上百年悠久歷史的建筑;然而,除去這些形式上的傳統,人們獨立、自由的思想主導著整個社會。特別是在成為歐盟成員國以來,英國人文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這一特點在教育上促使英國的許多高等學府摒棄歐洲傳統大學循規蹈矩的教育思想,博眾國所長,善于接受挑戰和質疑,注重從興趣愛好出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創造能力,和探究精神等,特別是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

      在中國人的教育理念中傾向于把人在未來“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根本”定位為扎實的知識基礎的“知識體系”。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以及對知識的掌握與繼承。在英國,學生畢業后帶走的是充足的思維空間和持續探究的興趣;在中國,學生畢業后帶走的沉甸甸的知識。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現在,知識容量的擴張和更新都以無法比擬的速度進行著,有些知識當我們學到的那一刻開始可能就在被淘汰,帶著這樣的知識走入社會,如何會有競爭力,如何保證個人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呢?與之相反,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敏捷的思維方式和無限的創造的力是永遠都被社會所需要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中國學生更需要的是大膽想象的空間,和探索未知的興趣。

      通過對多家大型跨國公司的研究發現,好多高薪的工程師,技術人員都是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東方人,因為他們懂得用功和專研,在各自的領域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然而這些公司的領導階層大部分是西方人,因為他們更善于思考,想象和創新。當他們大膽的提出設想時,下面有能力的技術人員,按照他們的想法進行生產和制造……難怪總是有許多的留學生戲謔的說,國內老師教授的“牢固的基礎知識”把我們都變成了“不可缺少的基礎”。

      有位學者曾說過,中國教育通常是“學多悟少”,而英美國家的教育通常是“學少悟多”。“高分低能”曾經是我們畢業生的代名詞,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更有人說“中國教育‘毀’人不倦”。其實這背后深藏著對教學理念轉變的迫切需求,基本的“傳道授業解惑”已經無法滿足當今世界發展的需求,而“激發式”“交互討論式”的有助于構建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模式的教學是我們應該倡導的。

      二、中英教學模式的對比

      教學理念的最佳實踐場所便是課堂,通常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會決定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英國的課堂節奏比較緩慢,氣氛很輕松。英國的老師們力求構建愉快的學習氛圍和情景,讓學生自主探究、尋找答案;同時,關注每一個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設置不同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忙起來,并有所收獲,這樣既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也可以培養每個學生的自信心。”普利茅斯的皮特?(Peter Stockton),從事以英語為第二外語學習的研究近十年,說“通常人的關注力在10分鐘左右就開始呈下降趨勢,因此,每隔10分鐘左右要為學生安排一些話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英國劍橋地區學院的暑期培訓中,英國特色的課堂令人頗有感觸。老師在介紹劍橋時,直接把劍橋的地圖按照地區形狀剪開,讓中國學生玩了把拼圖游戲。雖然方法簡單,但效果確實不凡,用短短的一堂課把外國人都變成了本地通。幾乎每位老師,在課前都會問同樣的問題“關于這個主題你們想知道些什么?”“你們最想把什么知識帶回中國?”老師會根據學生們的需要出發,設計課堂內容以及教學,這樣自然就能抓住學生的興趣,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達到教學目的。

      英國的社會實踐課程安排十分值得借鑒。每天上午在教室里上課,而下午安排社會實踐課程,學生會跟老師一起坐公交車“逛”劍橋。英國的三大銀行,郵局,歌劇院,中世紀的教堂,酒吧,著名的三一學院,國王學院,徐志摩的“康橋”,倫敦的大本鐘,倫敦眼,塔橋,白金漢宮的換崗等等,這些不在是書本上一頁頁枯燥的文字和單調的圖片,它們就“活生生”的站在眼前,讓學生去親身體驗,親眼目睹,親感震撼。這樣的課程安排如何能不讓學生充滿期待,興趣盎然,回味無窮呢?

      英國教育真正注重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好、興趣;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天賦;提倡課堂上的自由辯論,即使是對傳統思想的質疑和批評。知識的教授并不是課堂教學的目的,而是激發學生進行探索、思辨的手段。

      三、中英教學手段的對比

      網絡在英國高等學校教育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WiFi(無線網絡)幾乎遍布校園的各個角落,甚至是在公交車,地鐵站和城際火車上,學生都可以隨時用Twitter, E-mail, MSN等各種軟件與教授進行溝通和交流。大多數高等教育學府和繼續教育機構已經開始啟用網絡教學軟件,多于90%的英國院校使用在線學習系統讓學生們得以下載講座筆記、上交作業和進行小組討論。

      調查顯示,在線學習系統使學生可以下載近九成的學習資料,并讓87%的學生可以有效安排時間自學。有64%的學生表示他們會在網上交作業和接收老師的反饋點評。

      中國的遠程網絡教育雖然開展了有十多個年頭,不過在實用性,傳播廣度,以及社會認可程度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國內的不少高校雖然都實現了脫離單一的黑板加粉筆的傳統上課方式,也運用了多媒體教學;但是在網絡自主學習和拓展學習方面明顯做的不夠。特別是在網絡教育的監督和評估模塊,可以通過建立學生學習記錄卡,記錄學生參加網絡學習的情況;設計網絡集體活動或小組活動,實現互相監督;對網絡學習進行階段性和終結性評估并納入學分等方式,真正發揮網絡在教學中的作用,真正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并給予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在當今幾乎人人手機時刻不離手的時代,網絡與教學的結合明顯已成為必然趨勢。

      作為授課的一線教師們以及教育改革的制定者,應該適當減少社會實踐脫節的,與生活無關的 “陳述性的知識”;應該多給學生留些時間和空間,去思考、討論;多給學生機會去推理、論證;多鍛煉學生的思維;多給學生機會實踐;同時,教師們本身更要不斷提升教學能力,豐富教學方法,把握信息時代的脈搏,運用各種新型的網絡科技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運用的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和持續的探究學習的興趣,以適應我國社會的持續發展和與世界接軌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豈之,中國大學校長論教育[C],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1

      [2]〔美〕托馬斯?里克納著,劉 冰,董曉航,鄧海平譯,美式課堂―品質教育學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

      [3]王清風,論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鉛筆英語范文第3篇

      目前晨讀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呢?我覺得存在以下兩方面:1.晨讀課內容單調統一;2.晨讀課缺乏相應的監督檢查。

      由于學生的懸殊太大,晨讀特別容易瞌睡,有的學生單詞都不會讀,知識點背不會,更別說背課文了,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學習英語就成了一種負擔。學生的差距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尤其是到了初三,每班都要有別科的成績好而英語特別差,成績只考幾十分,學生升入初三,學習很緊張,而又要補習英語,學生又不知從哪兒補起?這樣給老師和學生又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我們都知道,英語要想補起來,需要多大的精神和毅力呀!英語的學習又需要背和記,當然晨讀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怎樣能提高學生晨讀的興趣和提高晨讀的效率?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晨讀內容要任務化

      晨讀內容不僅要由易到難,豐富多彩。而且,要明確任務,有的放矢。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一樣的目標,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與確定學習任務。每天我布置不同任務,給后進生大量的時間,讓他們背最基礎的知識,然后分組聽寫,挨個檢查,從簡單到復雜,課下出一些簡單的習題,然后進行訓練,從而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二、晨讀形式要多樣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晨讀課要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下,要讓學生敢讀、想讀。不同的朗讀方式發揮著不同的教育功能,比如,“齊讀”可以提高班級讀書的整齊度;“領讀”可以幫助英語困難生進行模仿朗讀;“分組讀”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分角色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邊表演邊讀”可以鍛煉學生的模仿能力和創新意識;“比賽讀”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我所采用的多是學生齊讀,讀單詞和課文,在齊讀過程中糾正其發音,然后再領讀其難讀的單詞和句子,讓學生增強語感和語調,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晨讀質量要監控化

      晨讀之前,教師根據當前教學內容與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一些不同的任務安排和明確的朗讀指導。那么晨讀之后呢?如果只讓學生天天這樣讀,沒有相應的檢查,時間長了,學生自然會失去興趣,而且個別自覺性不強的學生會產生偷懶的心理,在課堂上“濫竽充數”,對學習任務敷衍了事。我所采用的是聽寫方式,每天堅持聽寫,看看同學們的效果怎樣?每天堅持聽寫成為一種制度,這樣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效果肯定不一樣了。

      四、培養和發揮外語課代表的積極作用

      外語課代表一般是外語基礎較好,發音較準確的學生。在某種情況下,他們可以在早讀課上起主導作用。比如叫他們事先作好準備,在早讀課上領讀、領背。如有錯誤,教師及時糾正,既糾正了本人的錯誤,同時也提醒了全班同學。

      當學生進行晨讀的時候,要求我們老師做到:教師要做好一個指導者和參與者的工作;同時英語教師在輔導的時候要釋疑解惑,并且要因材施教,側重于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晨讀課上對學生要嚴格要求,精細管理,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一個協調者的工作。

      總之,一堂高效的英語晨讀課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各有所得,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身的主動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因此,科學合理地利用幾十分鐘的晨讀時間,不斷引導學生養成積極投入晨讀的良好習慣,使其自覺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對晨讀的態度從被動轉化為主動,才能提高晨讀課的學習效率。

      鉛筆英語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經濟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式,而與之相隨的網絡營銷也迅速成為新的市場營銷途徑。網絡營銷具有營銷空間的無縫隙化、顧客的主導性、市場配置重協作等特點,它與傳統營銷相比較具有不同的營銷理念、不同的營銷目標、方式和渠道。網絡營銷與傳統營銷并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做為處于同一經濟環境下的不同營銷方式而長期存在并最終走向融合。

      ■一、網絡營銷:市場營銷的新途徑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給社會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網絡與社會經濟的融合產生了新的經濟形態即網絡經濟,同時傳統的市場營銷管理也出現了很大變革,網絡營銷成為市場營銷的一種新途徑,所謂網絡營銷是指以國際互聯網絡為基礎,利用數字化的信息和網絡媒體的交互性來輔助營銷目標實現的一種新型的市場營銷方式。簡單的說,網絡營銷就是以互聯網為主要手段進行的,為達到一定營銷目的的營銷活動。網絡營銷是與網絡經濟相伴而生的營銷新模式,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營銷空間的無縫隙化。傳統的營銷是以具體的現實存在的市場為其理論基礎的,而網絡營銷打破了時空的局限,構建起“大市場”營銷模式,通過網絡做為其營銷平臺將市場延伸到各個層面,從而實現營銷空間的擴展,達到無縫隙化。

      顧客的主導性。傳統營銷的成功典范是如何能及時掌握顧客的需求,而這一目標在現今社會是很難實現的,因為顧客的需求是多樣性的。而網絡營銷強調顧客的主動性,企業通過網絡提供各種信息供顧客進行充分選擇,增加對產品的認知,同時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大大滿足了顧客的個性化需求。

      市場配置重協作。傳統營銷方式主要講的是市場競爭,只要建立良好的營銷模式,就可以增強市場競爭力,使得市場經濟給人呈現出硝煙彌漫的局面,而網絡營銷更加強調協作,通過網絡信息的及時共享,增強各方溝通能力,有利于市場資源的充分整合,從而相互協作形成相互聯結的價值鏈,使多方實現共贏,市場配置更合理。

      ■二、網絡營銷與傳統營銷的比較

      網絡營銷是隨著新的技術發展而出現的營銷模式,它與傳統營銷模式相比較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營銷理念不同。傳統市場營銷以顧客滿意為原則,其根本目標是通過滿足顧客的需求而實現企業價值,先有顧客的需求而后才有以需求為基礎的營銷活動,傳統營銷是滯后的。而網絡營銷使企業可以與顧客交流更加直接,可以及時掌握顧客的需求情況,并對未來某一段時間內的需求進行預測,對顧客的長期需求進行關注,從而將顧客看成是企業的一種長期資源,與其建立長期的伙伴關系,將消費者納入到營銷策略的制定當中來,也體現了顧客至上的理念。

      第二,營銷目標不同。傳統營銷策略的核心主要是圍繞產品、價格、銷售渠道和促銷展開,它強調的是企業利潤的最大化;而網絡營銷更加關注顧客、成本、便利、溝通,強調以顧客為中心,通過滿足顧客需求,為顧客提供優質、便利服務而實現企業價值,通過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最終實現企業利潤。

      第三,營銷方式不同。傳統的營銷方式以銷售者的主動推銷為主,使得顧客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變得非常僵化,甚至于一些傳統的營銷方式給顧客帶來很多不便利,這是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網絡營銷方式更加強調消費者為中心,企業提供優質服務,而消費者在需求的驅動之下主動通過網絡尋求相關信息,從而使企業與顧客的關系變為真正的合作關系,有利于長期發展。

      第四,營銷媒介不同。傳統的營銷活動主要是依靠營銷人員與顧客的直接接觸與通過廣告的形式對顧客進行轟炸,使顧客被動接受;而網絡營銷主要是以網絡為基本平臺,可以通過計算機、手機、電視機等網絡終端為顧客提供服務而實現營銷的目的。

      ■三、網絡營銷與傳統營銷的融合

      網絡營銷的出現給傳統營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無論是在營銷理念、營銷目標還是營銷方式上都對企業市場營銷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營銷通過擴展各種營銷渠道,進行大量的廣告投入等被動營銷在網絡時代已經很難奏效,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計算機的迅速普及,顧客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多方位、全面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實現由顧客群體到顧客個人的轉變,從而構建了新時代的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很顯然,傳統營銷行為已經很難與之相適應。同時,網絡經濟使得市場競爭更加透明化,信息的充分共享使得企業通過核心技術或價格上實現贏利這一策略已經很難達到目的,只有不斷提高技術,優化服務才能最終保持競爭優勢。

      網絡營銷是經濟與技術發展下產生的新的營銷模式,它雖然給傳統營銷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但是因為網絡普及率、網絡固有缺陷以及網絡不具有人的靈活性等特點,使其并不能取代傳統營銷的主導地位。因此網絡營銷與傳統營銷并不是取而代之的結局,而是通過充分整合,走向融合的一個過程。企業要根據產品和服務的特點,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與細分,通過對客戶進行分析,融合網絡營銷與傳統營銷策略,以最低的營銷成本實現最佳的營銷目標,將網絡營銷做為企業營銷策略的一部分,通過其所具的的一些優點來補充傳統營銷固有的不足,從而使營銷策略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浩.網絡營銷對傳統市場營銷的影響[J].職業時空,2006(23)

      [2] 王恩科.淺談網絡經濟時代的市場營銷[J].消費導刊,2008(10)

      鉛筆英語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語言習得 語言轉移 英漢對比分析

      一、引言

      在大學專業英語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作業里的語法錯誤現象。面對學生反復出現的英語習得過程中的語言問題,找出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對策非常關鍵。我們正是基于這個考慮,希望在對比分析理論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去探索語言遷移現象中學生出現語言問題的原因,以便為語言教學開辟一條積極的和有益的研究之路。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認知和感知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的創建人為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布魯德斯?華生。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華生主張心理學只應著眼于有機體整體的適應,無需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其次,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張厚粲,2003:135)。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適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需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適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像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只把它看作關于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于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別,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再者,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于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這樣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采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這是他們在研究對象上否認意識的必然結論。

      華生式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很多人文科學的研究中,尤其對當今的第二語言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領域仍日益擴大。它們盡管不全以行為主義為指導觀點,但名稱的起源則不能不歸之為行為主義。不僅如此,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了美國心理學長達30年。尤其是他的預測和控制行為的觀點更是促進了應用心理學的發展。

      三、對比分析下的語言行為的相關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十分重視語言行為(verbal behavior)的研究,因為語言可以使行為主義理論在研究和解釋心理現象時,避免采用“思想”等一些心靈主義的概念。通過將語言過程描述為語言行為或以語言表達的刺激和反應,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可以把他們用于描述人或動物的其他行為方式的基本原理應用到描述人類語言上來,認為兒童語言習得過程與其他類型的習慣的形成一樣,受同樣的一套學習理論的支配(許余龍,1989:309)。事實上,這些行為方式的基本原理不僅適用于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也同樣適用于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他們的學習過程都遵循下面示意圖所表達的規則(其中,S表示刺激,R表示反應,方框中表示語言行為):

      S1R1S2R2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者已經習慣按照母語的模式進行思維,因此在學習新的語言時,總會受到原有語言習慣的影響,也就是要受行為主義心理學中遷移(transfer)規律的約束。語言轉移理論者認為,新知識的習得是建立在舊知識基礎上的,前一項學習任務的完成會影響后面學習任務的進行。語言對比分析的興起正是建立在這種語言轉移理論的基礎上的。Osgood(1949)總結了當時對轉移現象的研究,提出了轉移的三種模式。從分析三種模式中我們發現英漢兩種語言對應的情況。

      1.兩種語言里兩種不同的刺激產生相同的反應,如:

      (a)Can you give me your book,Lily?

      (b)Can you give your book to me,Lily?

      英語中有兩種表達方式,但是在漢語中我們都可以理解為:“莉莉,你可以把書給我看一下嗎?”

      2.雖然有時看上去兩種語言表達上構成完全對應關系,但是他們的語用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如下句:

      (a)早上好,你上哪兒去?

      (b)Good morning,where are you going?

      這里漢語里問誰“早上好,你上哪兒去?”純粹是問候語,無需對方回答;而英語里的“Good morning,where are you going?”則是希望對方給予明確答復的真正問話。

      3.兩種語言在刺激和反應上沒有相同之處。由于對比分析看重的是對比的共同基礎,如果兩種語言沒有相似地方,語言比較就失去了對比意義。

      當然,語言行為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單靠一種理論是難以解釋清楚的。所以對于語言行為的研究轉向了語言遷移方面的研究。通過研究發現語言遷移的類型有三類。

      第一,有害遷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干擾(interference)。這類遷移通常發生在兩種語言的學習任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外語學習者傾向于用母語的表達和理解方式來代替外語中的表達或理解方式,造成有害遷移。也就是說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習得者的母語在某種程度上對外語的學習構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原因恰恰就在于母語的干擾現象。如:學生在寫有關跨文化方面的畢業論文時常常犯這樣的錯誤。他們會把漢語的“中國傳統文化”翻譯成英語的“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實際上,該句應該翻譯成“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另外一個情況更為典型。在漢語里我們把稱謂放在姓氏的后面,而在英語中是兩者顛倒過來的。如:“胡經理”(Manager Hu)、“張阿姨”(Aunt Zhang)、“李局長”(Bureau Director Li)等。

      第二,有益遷移,又稱為促進(facilitation)。這類語言遷移通常發生在兩種語言的學習任務相同的時候。這種相同性可以促使外語學習中新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比如,漢語中的“金魚”與英語中的“goldfish”,“黑板”與英語中的“blackboard”,“鉛筆盒”與英語中的“pencil case”,等等。兩者雖然在語音形式和文字書寫形式方面都不同,但在語義方面卻是相同的(都是“金+魚”,“黑+板”和“鉛筆+盒”)。這種相同性可以構成有益遷移,促使說漢語的學生在goldfish和金魚等情況之間建立新的聯系。而漢語中的“紅茶”在英語中是black tea,兩者之間在語義結構上沒有上述的相同性,因而對中國學生來說,學習black tea要比學習goldfish難,有時還可能會受到母語的干擾而說成“red tea”。

      第三,零遷移。這類遷移現象通常發生在兩種語言的學習任務毫無聯系的時候,也可以發生在兩種語言的表達形式差距太大,以至于外語學習者認為這兩種形式毫無共同之處的時候。如漢語中的親戚比較復雜,而英語里表達親戚的單詞就過于簡單化。它們之間的差距很大,以至于無法在兩者之間建立一一對應關系。從另一方面可以說明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對比結果是漢語更為具體化和復雜化,而英語更簡單和簡練。如:漢語中我們把女性親戚稱為阿姨p大姨p小姨p姨媽p大姑p小姑p姑媽p嬸嬸p大娘p舅媽和嬸娘等,而對應的英語單詞只有一個:aunt。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外語學習中,語言遷移的范式和類型取決于外語學習者在兩種語言中遇到的學習任務的異同,而學習任務的異同又取決于兩種語言的形式、意義和使用方式的異同。因此,以遷移理論為心理學基礎的對比分析便特別重視語言之間的對比。對比分析的目的是試圖通過對比,在外語教學中促進有益遷移,防止和糾正有害遷移。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以遷移理論為心理學基礎的對比分析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防止和糾正這些錯誤,它是大學專業英語教師教學的好助手。在多年的專業教學中,我通過分析學生英國和美國文學作業中表達錯誤發現,學生的錯誤其實有不少是由于母語的干擾而造成的有害遷移。所以外語教師必須認真地把學生的母語和他們所學的外語進行比較,才能了解學生究竟錯在哪里。也就是像羅伯特?拉多所指出的,經過專門訓練的外語教師能夠清楚地指出錯誤的具體所在,而不是籠統地斥之為“外國腔”或“不正確的形式”。

      下面分析一組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所犯的錯誤:

      1.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live around the lake.

      2.There is a mountain separate two lakes.

      3.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visit there.

      很多人會分析為,這些句子的共同錯誤是從句結構不對,并得出結論說,造成這些錯誤的原因是學生不知道在上述句子的加下劃線處加上that,who,which之類的從句引導詞。然而,這一結論掩蓋了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漢語句子的篇章結構的干擾。漢語的特點是主題顯著,句子的基本結構主要體現為主題與述題的關系,而不是主語與謂語的關系。受這種結構的影響,在上述英語句子中,學生可能試圖將所加下劃線的部分作為主題,它們之后的部分作為述題,而將there is(或are)作為主題引導詞,相當于漢語中的“有”。也就是說,上述的英語句子是受下面一些漢語對應句子的結構的影響:

      1.有許多臺灣人住在湖邊。

      2.有一座山把兩個湖隔開。

      3.有許多觀光客去參觀那里。

      這里明顯反映出中國學生在語言遷移中犯的錯誤。漢語的句子中動詞的表達簡單,而英語中動詞的語法現象非常多,僅是非謂語動詞的具體表達形式就有多種,如:動名詞表達法p現在分詞表達法和動詞不定式。根據該語法上面的三句話應該寫成:

      1.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living around the lake.

      2.There is a mountain to separate two lakes.

      3.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to visit there.

      可見,語言遷移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借助于本族語的語言知識來學習第二語言的現象。當本族語的模式與第二語言的模式相一致或相似時,就會發生語言的正向轉移(positive transfer),而當本族語的模式與目的語的模式不一樣,這時借助于本族語的模式來學習目的語就會發生語言學習中的負向轉移現象(negative transfer),負向轉移又稱之為干擾(interference)。上面例句中出現的動詞表達錯誤問題正是這種現象的最好詮釋。另外,在教學中所發現的學生在英語語言習得中所犯的常見錯誤以動詞時態問題居多。如有個學生在回答文學課程的課后習題時,寫道:

      The poet think that his friend could live forever in his mind.When he puts him in the eternal lines,he would become immortal.

      在短短的兩句英語句子里,該生就出現了動詞單復數問題和主從句動詞時態的一致性問題。而這種語法錯誤在中國學生作業里比比皆是。具體地說來就是有些學生經常把動詞的一般現在時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搞錯,還有他們會把英語復合句中主句和從句動詞時態的一致性問題沒搞清楚。其原因是漢語中動詞在表達動作的狀態和行為的目的和效果時沒有現在時p過去時與將來時等時態的具體變化,而英語在這一問題上顯得嚴謹得多和細致得多。所以通過兩種語言對比分析,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中國學生因為受漢語母語干擾所常犯的語法錯誤的問題所在。但是如何把這些問題解決掉對英語專業的教師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四、探索糾正錯誤語言行為的對策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對語言教學的指導是有正面和積極的意義的。但是,他所強調的“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的說法對語言教學者和語言習得者來說是誤導。而從上面所提到的遷移理論來看,出現學習過程中的有害遷移原因并不是單單對學生的語言行為研究所能解決的了的。我們所提倡的以遷移理論為心理學基礎的對比分析便是解決問題的有益嘗試。這里采用對比分析手段輔助語言學習的做法正是從培養語言習得者的語言意識入手,通過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比讓學生認清兩種語言的差異現象,培養學生有意識地規避錯誤的語言行為。其實,對比分析的目的就是試圖通過對比,在外語教學中更多地促進語言習得者的有益遷移意識,防止和糾正他們的有害遷移意識。關于對比分析理論我們不得不提到美國結構主義派的代表人物羅伯特?拉多(Robert Lado)。他在1957年出版《跨文化的語言學》一書中就開門見山地說道:“最好的教材是這樣的教材:它的立足點是一方面對所學外語進行科學的描寫,一方面又對學生的本族語進行平面的描寫,加以仔細的比較。”(轉引自:李瑞華,1995:5)他還進一步說:“我們假定,學生在接觸外語時,會覺得其中有些特征易學,有些難學。與本族語相同的要素,他們就覺得簡單,不同的就困難。老師如果把兩種語言比較過,就知道真正的困難何在,因而更有辦法去進行教學。”(引文出處同上)

      而王宗炎先生在他的《語言問題探索》中提到的對比分析的四種模式更值得英語教學者借鑒和參考。(1)結構主義模式。這一模式是羅伯特?拉多在1957年規定的。后來轉換語法派對此加以改造。(王宗炎,1985:146)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進行對比:(a)語音的轉移現象。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許多學生發音不準確和語調問題都是英語學習中比較突出的現象。原因在于漢語是象形文字,靠拼音來讀出字的音,而英語是字母文字,靠音標來確定單詞的發音。這一不同現象就造成學生在發某些音標時發音困難和不準確。(b)語法結構的轉移。漢語的語序畢竟與英語不能完全等同,所以由此給中國學生帶來些語言障礙是不新鮮的事情。如:漢語里我們說“冬天曬太陽”,英語里找不到對應的表達形式。但是我們可以這樣表達:We enjoy the sunshine in winter.而我們不能說:We shine the sun in winter.(c)詞匯的轉移。這種情況與上一個基本相同,在學習過程中會同時發生。如:漢語里我們說“與某人結婚”。英語的表達應該是“get married to sb”,而不是“get married with sb”。這說明英語中有大量的習慣表達法,它們是建立在英語文化背景下的英語習語,是語言長期演化的結果,是后來學習者所必須遵循的法則。因此,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我們就不能想當然地進行語言的遷移。(2)轉換語法模式。這是基于喬姆斯基的假定的模式。他的假定說認為人類盡管語言上各不相同,人們的心理卻都有同樣的深層結構,這就是語言的通性。依次看來,我們就可以把語言的深層結構轉換成語言的表層結構,從而達到語言的遷移和轉換。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模式不能完全避免語言習得中語法錯誤的發生。(3)生成語義派模式。前面兩種模式都是關注語言的內部要素,而這種模式把注意力放在語義和語言交際實踐方面。Charles F.Fillmore是該模式的倡導者。他特別關注語言里指示語問題,即人稱指示p地點指示和時間指示。漢語里指示語沒有單數和復數之分,而英語里卻有。而且他們對動詞的單復數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和干擾。(4)系統語法派模式。它關注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語言環境問題。他們認為由于生活經驗不同p人與人之間關系不同p語言安排不同和句子復雜程度不同,中國學生英語學習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語法問題是不足為怪的。如:A:Why did you get a cold?B:Because I watched movie outside.(中國學生)而英國學生會說:Because I didn’t take enough vitamin pills.如中國人勸別人不要如何我們會說:如果你再不好好學習,你會一事無成的。而英國學生會說:你最好把你的成功或失敗與你的努力聯系起來。用英語說就是:You should work hard,or you will do nothing in the future.(中國學生)You can relate your success or failure to your efforts at college.(英國學生)由此可見,無論如何進行語言的對比研究和尋找修改語言行為的可行性對策,都只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上的探索而已,徹底地解決語言遷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必將是一條漫長的求索之路。

      五、結語

      從以上的具體事例和理論分析可以看出,我們在討論語言學習問題時,要想得到一個完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語言本身是非常復雜的和多變的。它有固有的一套規律和準則,這是我們作為學習者應該嚴格遵循的;同時,語言本身也會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以跟上時代的前進步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文以上的分析和探索僅僅是談談我的某些教學體會和對有些理論的些許理解而已。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從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p羅伯特?拉多的跨文化語言研究和王宗炎先生的語言問題探索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的,以此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語言行為中的錯誤。當然,語言對比分析會始終貫穿在語言遷移現象的研究之中,并起一定指導作用的。這一點是經過長期的語言教學得出的結論,毋庸置疑。

      參考書目:

      [1]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制筆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

      艦船防化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上海國資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亚洲剧情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国产二区|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小说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制服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高清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3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婷婷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 v小说|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网站| 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18av|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