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世無良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寡毛類生物;污泥減量;生物捕食;活性污泥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09)19-0127-02
一、概述
污水生物處理的弊端就是會產生大量生物污泥,以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為例,一般產泥率在0.3~0.5gMLVSS/gBOD。污泥終端處置一般采用土地填埋、土地利用、焚燒發電等。從處理到處置,污泥運行費用一般占污水處理廠運行總費用的40%(烘干)~65%(焚燒)左右。但由于當今土地資源緊缺,而傳統污泥處置方法容易產生二次污染、成本越來越高,所以謀求在污水生化處理的終端或者過程中實現污泥減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污泥減量化研究主要其中在物理法、化學法和生化法三個方面。物理法包括熱解、超聲波法、壓力法等;化學法包括利用臭氧、化學解聯耦劑、投加強氧化性物質、投加酸堿等;生物方法主要集中于投加生物工程酶,生物處理工藝上的改進,如OSA工藝、淹沒式生物膜工藝法、MBR法等,以及利用生物捕食的方法達到污泥減量目的。物理、化學方法的聯用能有效的實現污泥減量化,一般減量化程度達到30%~90%。本文以生物捕食污泥減量作用闡述生物捕食法污泥減量研究現狀。
一般認為通過細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的食物鏈捕食是生物捕食降低污泥產量的理論依據,即通過能量從低級向高級傳遞時大部分能量損失于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在一定條件下使能量損失最大化從而實現污泥減量最優化。目前研究集中于原生動物,如纖毛蟲(Ciliate),和后生生物,如輪蟲(Rotifers)、寡毛類(Oligochaeta)、卷貝(Phusa Acuta)等,而原生動物的污泥減量效果不明顯,本文不做介紹。
二、寡毛類
寡毛類蠕蟲是活性污泥中觀察到的最大后生動物,可能比其它原后生動物具有更大的污泥減量能力。所以,近來人們對污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寡毛類蠕蟲的污泥減量效果進行了愈來愈多的關注。寡毛類后生動物分布非常廣,不管在淡水還是在內陸鹽水湖中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控制著河流群落生境,在河水中占有50%~60%,在底泥中更能達到100%。寡毛類后生動物也是水體污染的重要指示性生物,一般不同的水體存在不同種類的寡毛類后生動物。應用于污泥減量化作用的寡毛類包括小型的紅斑體蟲(Aeolosoma hemprichi)以及中型的仙女蟲(Naididae)、顫蚓(Tubifex)和大型的蚯蚓(Earthworm)等。此外還有帶絲蚓(Lumbriculus Variegatus)等應用于實驗室研究,將來寡毛類污泥減量研究提供參考。
(一)紅斑體蟲(Aeolosoma hemprichi)
紅斑體蟲是活性污泥中體型較大、分化較高級的一種多細胞動物。它口前葉圓而寬,口在腹側如吸盤,上有纖毛,為捕食器官;身體分支不明顯,每體節背腹有4束剛毛,體表有綠色或黃色油點。研究表明,在合建式曝氣池中,不同污泥齡(15~34d)條件下,紅斑體蟲均可對污泥進行減量,相對減量值為39%~58%,污泥減量的相對值在污泥負荷較小時要大于污泥負荷較高時,污泥減量的絕對值在污泥負荷較大時要大于污泥負荷較小時。也發現當F/M小于0.7mg-COD?(mg-VSS?d)-1時,紅斑螵體蟲大量出現,并且對氨氮和總磷的去除效果沒有明顯影響,同時增強了污泥的沉降性能。研究表明,采用膜生物反應器(MBR)和活性污泥法(CAS)兩種工藝經接種紅斑螵體蟲連續運行345天發現:紅斑體蟲在CAS工藝中比在MBR中生長的更好,使CAS中的產泥率僅僅為0.17KgMLSS/KgCOD,SVI降至60mL/g。在紅斑體蟲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對基本出水水質沒有影響。
(二)顫蚓(Tubifex)
顫蚓一般出現于水中污染負荷較低的生物濾池末端,同時也是河湖底泥污染的指示生物。將顫蚓接種到有塑料載體的活性污泥曝氣池中,剩余污泥量0.40gMLSS/gCOD下降到0.15gMLSS/gCOD。由于污泥頻繁地通過蚓類的腸道,污泥特征大大改變,SVI從90下降到45,污泥的脫水性提高了27%。采用直接投加顫蚓至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方法,實現顫蚓攝食效率研究表明:顫蚓在投加初始階段具有強大的攝食能力,比減速率高達0.31mg?(mg?d)-1,但隨時間的推移比減速率降低;將顫蚓攝食與厭氧消化結合對污泥進行減量,可在2d左右使污泥減量比例提高至30%,減量比速率0.25mg?(mg?d)-1。采用一體式豎直流氧化溝與顫蚓反應器結合處理外排污泥與回來污泥的兩段式研究表明:顫蚓反應器處理外排污泥時污泥總量下降46.4%;使用顫蚓反應器處理回流污泥后可使系統產泥量降至6.19×10-5KgSS/KgCOD;同時不改變系統污泥粘度、電阻率和污泥顆粒粒徑。利用CAS工藝與回流污泥經顫蚓反應器減量后回流的研究表明:顫蚓的污泥捕食率大約為0.18~0.81mgVSS?(mg蟲體?d)-1,顫蚓反應器的污泥減量能力650~1080mg-VSS?(L?d)-1,顫蚓在反應器中的最佳濃度是2500mg/L,當顫蚓濃度大于3300mg/L將影響污泥SVI值,顫蚓作用后對系統出水COD、氨氮去除沒有明顯影響,總磷去除率略微降低。
(三)蚯蚓(Earthworm)
蚯蚓生長在土壤中,以土壤中微生物為食,接種蚯蚓于以污泥為主的腐殖質中轉化有機肥料研究表明蚯蚓具有污泥減量化作用。可采用微生物-人工生態系統對剩余污泥做穩定化處理,進入生態床的剩余污泥絕大部分可被蚯蚓生態濾床吸收和穩定。當污泥負荷為0.28~0.42Kg?(m3?d)-1、COD負荷為0.32~0.48Kg?(m3?d)-1時,SS去除率可達99%以上,COD去除率均可達到90%左右。該系統可以將全部剩余污泥轉化成少量增值的蚯蚓和蚓糞,而蚯蚓可作為農牧業飼料,蚓糞可作為高效農肥和土壤改良劑,達到污泥減量最優化目的。采用蚯蚓生物濾池(BVF)處理城市生活污水,該系統有較強的COD、BOD和SS去除能力,且還具有較強的污泥分解能力,只有極少的污泥排放量。利用集物理過濾、吸附、好氧、厭氧和污泥堆肥為一體的綠色生態濾池引入蚯蚓處理城市污水的研究表明:使用該系統可得到與活性污泥法相當的處理效果,同時污泥產率最大可達到2mg/L,是活性污泥法的1/20~1/30。
(四)仙女蟲(Naididae)
仙女蟲蟲體較細,一般具鰓,具有比紅斑螵體蟲、顫蚓等更具抗污能力,是水體富營養化的優勢種群。活性污泥法自生污泥減量因素研究表明,仙女蟲比紅斑螵體蟲更具污泥減量能力,但當仙女蟲占優勢時,處理系統磷去除率略微升高,影響出水水質。在深圳市布吉河水質凈化廠生化系統中,多次出現仙女蟲大爆發,嚴重影響出水水質,其中主要是指鰓尾盤蚓(Dero Digitata)為主。通過四個活性污泥模型檢驗啞口仙女蟲(Naiselinguis)對活性系統的影響表明,水溫是控制仙女蟲生長的因素;有大量仙女蟲存在的情況下,污泥減量率可達到25%~50%。
三、結語
隨著現階段生物污泥產量的提高,污泥減量方法與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將進一步深入。生物捕食法降低污泥產率還將是污泥減量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寡毛類后生動物具有污泥減量的作用已經得到廣泛認同和部分應用,其在活性污泥中的生長特性、減量機理和控制因素將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面,也是本方法大量工業化應用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張崢嶸,黃少斌.污水處理中污泥減量化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概況[J].廣州環境科學,2006,(3).
一是送訂單。為方便糧農簽訂“糧食儲備訂單”,采取集中辦理和到種糧大戶家中上門簽訂“糧食儲備訂單”
二是送政策。加大國家對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和糧食收購政策的宣傳力度,印制糧食收購政策,深入田間地頭,發放到重點種糧戶手中,使種糧大戶了解糧食收購價格和相關政策,把各項惠農、利農、扶農政策送到全市鄉村角落,鼓勵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力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面貌改善。
三是送定金。根據種糧大戶申請,并通過一定的手續,將早稻“糧食儲備訂單”收購金額的50%預付給種糧大戶,作為糧農購買農資等生產資料的資金,待交售糧食時收回。
四是送信息。積極搜集市內外有關糧油供需情況及價格變化信息,以及各行業的先進方法和經驗提供給種糧農戶,引導他們種植優質高產糧食。
五是送技術。會同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深入企業、農村,上門指導、咨詢,切實幫助解決企業、農戶在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把科學種糧、科學保糧等技術送到農戶家中等。
糧食收購期間,對新河、箬橫、濱海等重點產糧區的種糧大戶提供稻谷應急烘干服務;為方便農戶售糧,在塘下中心庫,對種糧大戶免費進行整車過磅、機械輸送上倉;對糧食交售數量10萬公斤以上的種糧大戶進行預約上門收購服務。
二、開展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務水平,降低公務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為主要內容的“兩提高、兩降低”效能建設主題活動,扎實推進“人民滿意機關”建設。
一是深入企業調研。扎實開展“人民滿意機關”和“企業服務年”活動,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服務對象座談會、下企業調研,征求意見,溝通思想,及時了解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尋求破解之道,幫助企業研究發展對策。
二是優化發展環境。認真履行職責,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核速度,嚴格辦事時限,確保政令暢通,全面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熱情真誠為企業發展服務。依法開展對生豬定點屠宰、糧食流通、酒類流通、廢舊物資回收企業等的監管,切實轉變監管方式,做到多指導幫助,少檢查處罰。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規范自由裁量權,以樸實的作風和規范的行為,為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貫通測量 誤差預計 技術總結
中圖分類號:TD17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7-0071-02
1 工程概況
該項貫通工程設計目的主要是解決2240中段運輸系統問題。由于十五區二次提升運輸礦石、礦渣,增加運輸成本及斜坡維護費,通過系統優化來降低運輸成本和斜坡維護費,因此,決定由2250中段貫通2240中段平巷。
該項工程設計由2250中段貫通2240中段,屬獨頭橫向掘進貫通,屬兩套系統貫通,技術難度大,貫通要求高。詳見貫通示意圖。
接到該項任務后,對測量資料進行收集分析整理,對開口點和貫通點進行實地測量,同時做出測量方案。為了和2240中段平巷銜接一致,根據實地測量資料及原來Ⅲ#斜坡設計形成的方位角及坡度進行改算。為了保證該項工程的準確貫通,在人員少,工作量大,又沒有復測組的情況下,只能在工作中做到認真細致,精心測量,加強施工指導及管理,才能有效地使此項工程的各項技術指標達到設計要求。
2 貫通測量技術設計
2.1 平面控制測量
該工程布設方案為一個已知邊,點開始的環形導線,按支導線布點原則和技術要求進行設計和誤差預計的。貫通技術參數為水平位置允許偏差為±0.5 m,豎直面允許偏差為±0.3 m,兩套系統閉合差為Δx:+0.73,Δy:+0.045,Δz:+0.621,按此要求進行貫通設計。(見表1)
導線量邊采用鋼尺丈量,所使用的儀器,工具必須經過檢校,計算成果必須兩人對算檢查,其它要求按云錫公司《礦山測量技術規定》執行,邊長應進行各種改正。
2.2 高程控制測量
該工程由于距離長,又形成支導線閉合環,因此,應布設坑內Ⅱ級水準和三角高程。具體要求如下:
平巷:采用精密水準儀進行往返觀測,往觀測高差較差小于3mm,閉合差
斜井:采用精密經緯儀,測垂直角兩測回,量取儀高、覘高、距離,通過計算而得。三角高程閉合差
3 貫通測量誤差預計
3.1 根據工程的布設和施工要求,貫通點選在斜井K號點,測角中誤
mβ =±8″,a =+0.00016(取自老廠地區分析值)
①井下測角誤差的影響
MXβ=±mβ/ρ ∑R2yi
=±8″/206265×=±0.0851864m
式中:mβ---井下導線的測角誤差,mβ =±8″
ρ---206065″
RYi---井下導線第i點與K點聯線在假定的Y軸上的投影長度,它從貫通測量設計圖上量取。
②井下導線量邊誤差的影響
MXl=±∑m2Li.cos2αi
=±a2∑Licos2αi
=±0.000162×1021.423918
=±0.0051136
式中:αi---井下導線第i邊與假定的x軸間之夾角;
li---井下導線第i邊的長度;
a---量邊的偶然誤差影響系數(a =+0.00016)。
③上述各項誤差的綜合影響
MX =±M2Xβ+ M2Xl
=±0.08518642+0.00511362
=0.085339742
④貫通相遇點在水平重要方向的預計誤差
MX預 =±2 MX=±2×0.085334742 =±0.170679485
3.2 預計豎直重要方向的貫通偏差
影響K點在豎直方向的誤差,即高程誤差的因素有:上、下平巷的水準測量誤差;Ⅰ號、Ⅱ號斜井中進行的三角高程測量誤差。
①井下幾何水準測量誤差的影響
MH水=±mh
=±11×
=±50.4336505mm=±0.05043365m
式中:mh=±30/2×=±11mm
R---水準路線長,以百米計算。
②井下三角高程測量誤差的影響
MH經下=±30/2=±30×/2
=±12.6619904mm=±0.0126620m
③上述兩次誤差的綜合影響
MH =± M2H水+ M2H經下
=± 0.050433652+0.01266202
=±0.0519988m
④貫通點K在垂直重要方向的預計誤差
MH預=±2 MH=±2×0.0519988=±0.1039977m
4 技術措施
⑴按云錫公司發的礦山測量技術規定及有關測量工作職責做好各項工作。
⑵按設計的坐標高程方位角坡度及有關技術要求,反復驗算,精心施測。
⑶所使用的測量儀器和工具必須經過檢校,符合技術要求時方可使用。
⑷一切測量資料成果,必須有兩人獨立對算或檢算。
⑸生產導線跟上迎頭,滿足施工指導,按技術規定標定中腰線,并做到勤檢查。
⑹加強與施工隊組的聯系,發現問題及時查找、及時解決,嚴把工程質量關。
5 貫通后測量
工程貫通后,及時進行了貫通偏差的測定工作,中線偏差0.055m,腰線偏差0.060m。根據兩套系統閉合差為Δx:+0.73,Δy:+0.045,Δz:+0.621。(見表2)
點位閉合差m=± Δx2+Δy2=±0.205m
導線全長2102.11m
閉合精度 fD= fx2+fy2/∑D=1/10255>1/8000
6 總結說明
這次2240中段與2250中段Ⅲ斜坡正確貫通,充分說明貫通測量技術設計方案和所采取的技術要求及措施是科學、合理、可行的。對于多中段、兩套系統貫通閉合或附合的貫通測量,無論在天井,斜井或平巷貫通,只要每項測量工作都按測量規程嚴格實施,加強復測和檢查工作,貫通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測量工作中,要做好貫通測量工作注意如下問題:
(1)重視測量方案和測量方法的選擇,每一項貫通工程都有其本身的特點,除了根據生產的需要和運輸的要求合理地確定貫通的限差之外,還必須認真分析影響貫通質量的因素,并在施測中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這樣才能提高貫通的精度。
(2)注意原始資料的可靠性,起算數據準確無誤是搞好斜井貫通的首要保證。
(3)各項測量工作都要有可靠的檢查,要進行復測和復算,防止產生差錯。
(4)施工過程當中與施工人員密切配合,共同保證貫通質量。
(5)測量工作是一項群體性的工作,要加強工作責任心,團結協作和工作聯系。
(6)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新技術、新儀器、新設備的應用,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一、市場采購商品質量監管現狀分析
義烏新型國際貿易商品市場是以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為主要特征的。這種方式有別于傳統對外貿易方式,通常是由出口商品發貨人或其人在國內流通領域商品市場,以現貨方式采購,辦理相關報檢、報關、貨運出口等手續后商品出境的貿易方式。新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交易方式獨特。交易方式大多為看樣訂貨,國外客商直接在市場采購,人民幣現金交易,采購商支付貨款后,商品所有權即轉移為采購商所有。二是涉及商品繁雜。一位采購商可能采購多種商品,但每種商品數量有限,不同的采購商往往選擇使用同一集裝箱出口商品。三是出口主體多樣。市場采購出口商品的采購、報檢、報關、訂艙、貨運等出口環節基本上由中介機構完成。四是物流時間求快。時間就是效益,只有快速通關,便利流通,才能實現效益的進一步優化。
(1)質量水平現狀。目前義烏商貿市場的商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體而言依然不高,特別是部分涉及安全、衛生、環保項目的商品,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原因是多數市場采購商,以低價為首選目標,忽視質量標準,直接導致采購商品長期處于低價低質水平。加上市場本身準入和退出機制尚不完善,加劇了質量風險不斷積聚。據統計,2011年,義烏集貿市場總成交額達677?郾85億元,同比增長9?郾13%;其中中國小商品城成交額515?郾12億元,同比增長12?郾95%,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義烏檢驗檢疫局共受理市場采購出口商品62155批,貨值11?郾79億美元,檢出不合格批次715批,不合格檢出率為1?郾15%。不合格產品主要有鞋靴類、紡織品、食用包裝容器等。同期對義烏市場涉及安全、衛生、環保的出口商品抽樣檢測情況也顯示,質量狀況不容樂觀,在完成抽樣檢測的13381批商品中,不合格1304批,合格率僅為90?郾25%。
(2)質量監管現狀。多年來,浙江檢驗檢疫局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質檢總局的正確領導下,根據商品市場實際,遵循“嚴格管理、管而不死,適度放寬、放而不亂,方法靈活、操作規范”的原則,不斷探索市場采購商品檢驗監管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初步形成了“檢驗、監管、稽查”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措施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一是建章立制,完善工作依據。出臺了《市場采購出口商品檢驗監管工作規范(試行)》,制定了針對外貿倉庫規范化管理的規定,以及玩具、鞋類、紡織品、陶瓷等大宗商品檢驗的作業指導書。二是突出重點,加強了高風險、敏感商品的檢驗監管。將涉及安全、衛生、環保等敏感商品作為管理的重點,按不同風險等級,確定不同的抽樣檢測頻率,以實驗室的檢測結果,作為判定商品合格與否的依據。三是大力推進誠信管理。確定報檢主體,按照守法便利、違法懲戒原則,試行實施分類管理。四是實施視頻監控管理。對部分外貿倉庫,實施實時視頻監控,提高了監管效率,緩解了監管壓力。五是強化溯源管理。探索建立了“供貨商——報檢主體——出口公司——船運公司——進口商”的監管系統,建立數據庫,對市場經營單位進行全備案;要求每個報檢主體建立商品出口臺帳;實行出口供貨商店(鋪)備案管理,建立索證索票、進貨登記、驗收記錄、商品流向記錄。六是加強執法稽查力度。實施有針對性、不間斷的執法稽查,保持對違法行為的高壓打擊態勢。七是推進大通關建設。簡化辦事流程,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科學性,推出了集中審單一站式服務,提高了通關效率。八是探索構建多部門協作機制。努力形成政府負總責、報檢主體是第一責任人、職能部門齊抓共管、行業協會積極參與、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質量安全綜合管理大環境。
(3)質量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當前對義烏國際商貿市場商品的質量監管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郾關于檢驗檢疫部門。一是政策滯后。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主要圍繞一般貿易方式下出口生產企業來設定一整套檢驗監管措施和手段,對于特定的新型國際商貿方式存在滯后性。針對制造商產品銷售的不確定性,普遍存在“品種多、批量小、主體雜、通關時間緊”特點,市場采購出口商品具有更大的質量風險。但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采購出口商品檢驗監管工作,這就導致各地檢驗檢疫機構在檢驗標準、檢驗方法、操作程序、執法尺度上不統一、不明確、不規范。二是資源不足。檢驗檢疫監管壓力與日俱增。面對滾滾物流,檢驗檢疫部門在人、財、物等方面都捉襟見肘,執法力量無法滿足現行按批檢驗模式的規定要求,“檢不快,檢不完,檢不了”,甚至是“檢不準”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三是檢測水平有限。小商品種類極其豐富。據統計,目前義烏商貿市場共有市場經營商位6?郾2萬余個,擁有16個大類、4202個種類、170多萬種商品,其中60%以上商品出口世界215個國家和地區。面對海量的商品,檢驗檢疫檢測水平無法完全滿足實際需要。受檢測用房、設備、人員等因素限制,部分商品必須經過繁瑣手續和一定時間周期送達外地檢測,增加了進出口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時間成本,也制約了市場采購商品的順利出口。
2?郾關于監管部門間的合作。各部門間尚未建立統一互信的協作機制,難以形成合力。最多僅是部門之間建立的合作機制,缺乏具體的合作項目和內容,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最大監管效能。各部門在聯合執法、信用監管、法律責任追究等方面,改進空間很大。
3?郾關于監管對象。主要是出口主體復雜,商品溯源難,責任追究難。義烏市場出口主體多,中介機構多,外商多,由于缺少嚴格的準入機制,給市場的有序發展帶來諸多隱患。具體表現在:供貨商素質良莠不齊,風險防范意識不高,外貿專業知識缺乏;異地公司違規操作,擾亂貿易秩序;另外,還有大量無證國際貨代組貨、攬貨出口,擾亂正常的出口貿易秩序;組貨單位中介多、外貿倉庫不固定、不集中、不規范,而且對于中介人員和中介機構約束少,缺少相應完善的法律法規約束,監管難度大,存在“飛單”、“虛假申報”等風險,出口商品難以追溯,商品質量難以控制,責任難以追究。
4?郾關于監管效果。一是法檢商品逃漏檢現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據歷年業務統計數據及檢驗監管、執法稽查實際情況表明,義烏市場采購商品出口存在嚴重的逃漏檢現象,市場采購出口的法檢商品中僅有三成左右做到依法報檢。逃漏檢現象的存在,直接導致了小商品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假冒偽劣、質量不合格、侵犯知識產權等一系列問題。二是國外關于義烏市場采購出口商品因質量或者安全問題而通報、召回、退貨的案例逐年上升,2008年32起,2009年51起,2010年52起,2011年達82起,占全省系統的比例由2008年的22?郾4%上升到今年的51?郾3%以上。國外通報召回案例的居高不下,已經影響了義烏市場商品乃至整個浙江出口產品的聲譽,對義烏市場采購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
二、改進義烏新型國際貿易市場質量監管的基本原則
針對當前義烏新型國際貿易市場質量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必須立足實際,全面改進質量監管工作。為此,要牢牢把握以下四項原則。
(1)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了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深度。構建新型國際商貿市場政府監管方式的目標,就是要“管得住、通得快,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終究”。“管得住”是前提,“通得快”是手段,質量保證是目的。
(2)先行先試。針對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存在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問題,可采取先行先試辦法,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原則,對重點工作制定相應工作方案和計劃,細化分工,明確責任,形成檢驗、監管、通關新機制,探索新的監管模式,為檢驗檢疫系統改革積累經驗。
(3)以質取勝。目前市場商品質量安全總體情況不盡人意,另外由于各國安全質量標準不一,多數情況下,歐美等發達國家標準、國內強制標準和非洲、中東等國家與地區的產品質量安全要求呈現梯次遞減的狀況。建議在政府的強力引導下,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落實參與市場采購貿易各方的質量責任,共同唱響做強“義烏小商品”品牌的大合唱,為義烏市場采購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創造條件。
(4)創新機制。從創新角度考慮,可把檢驗檢疫監管改革目標定位如下:首先要求產品質量安全必須“管得住”。與此同時,完善對外貿易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國際貿易的便利化水平,也就是要“通得快”。辨證妥善地解決“管得住”與“通得快”的矛盾,是解決市場采購出口檢驗檢疫監管難點的關鍵,需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積極創新。浙江檢驗檢疫局已經針對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監管新措施,正在陸續推行之中。
三、進一步改進義烏國際貿易市場質量監管方式的措施探討
在上述四項原則的指導下,政府各部門應攜手合作,從多角度入手,全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改進對義烏新型國際貿易市場商品的質量監管。具體來講,可以從四個方面著眼,采取相應的措施。
(1)從“便利化”著眼。一是擴大報檢主體。將在義烏從事進出口相關業務的經營主體全部納入監管范圍,允許各類經營主體直接報檢。通過擴大報檢主體,節省成本,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建立新型檢驗檢疫口岸放行機制。在保證質量安全前提下,根據出口企業的誠信等級、商品風險等情況建立口岸分類放行模式,改變檢驗放行的單一模式,實施檢驗放行、驗證放行、信用放行,加快通關速度。三是優化檢驗檢疫流程。實施預檢驗制度,實行入庫預檢、裝箱報檢、審核放行的工作機制,提高檢驗檢疫放行效率。四是實現市場采購出口商品直通放行。減少成本,提高通關速度和效率。五是建立進口商品轉檢工作機制。減少進口商品在口岸滯留時間。六是提高檢驗檢疫監管信息化應用水平。建立市場采購商品質量信息數據庫,實行檢驗檢疫流程電子化和監管信息化。通過信息化應用,企業可以在辦公室實現報檢、簽證,減少企業辦事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七是建立適應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檢測體系。加快建立檢測重點突出、覆蓋面廣的實驗室體系,滿足進口商品和市場采購出口商品檢測需求,為進出口貿易提供優質技術服務。加強檢測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產業轉型升級、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八是建立國際貿易摩擦和壁壘應對機制。建立技術研究機構,及時收集、跟蹤、調查、研究、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建立國外技術法規信息平臺,增強貿易壁壘的技術應對能力;配合建立政府、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企業“四位一體”的進出口貿易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應對能力;積極參與政府主導的信用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構筑統一的信用監管網絡。
(2)從“規范化”著眼。一是建立經營主體監管機制。實行外貿經營主體全備案,對市場采購進出口商品的經營主體和高風險敏感商品的市場經營商,實施備案管理,掌握相關經營主體的真實信息,為有效監管奠定基礎。實施動態分類管理,落實質量責任,根據備案主體誠信程度、遭到國外通報召回情況、違法情況、檢驗檢疫中發現問題、質量保證能力和商品風險等級等因素綜合評定,實施動態分類監管。建立經營主體信用管理機制,綜合檢驗檢疫監管、國外通報和執法稽查等信息,開展信用評價,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加強信用監管,提高監管針對性和有效性,探索檢驗向監管轉變。二是建立商品集中倉儲、封閉管理。對市場采購出口商品和進口、轉口商品實行指定區域集中倉儲,封閉式管理。三是建立全申報管理。對市場采購進出口商品經營主體實行聯網監管,對進出口商品實行全申報、如實申報。四是建立商品來源信息登記制。要求進出口經營主體建立商品驗收、購銷、出口臺帳,建立商品來源信息登記等制度,強化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形成無縫監管系統。建立健全“生產—經銷—倉儲—貨代—外貿—船運”出口各環節信息全申報機制。在口岸查驗放行環節,驗證企業申報信息,確保商品質量安全“可追溯”。
(3)從“監管創新”著眼。一是建立采購地檢驗制度。市場采購出口商品,由市場采購地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監管,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查驗。二是強化風險管理機制。按照產品特性、質量數據、敏感因子三類要素進行風險評估,包括商品質量狀況、潛在風險、國內外質量安全風險預警、退貨及索賠投訴情況、進口國標準技術法規要求、商品社會關注度、貿易方式等諸多方面進行全面風險評估,動態調整檢驗檢疫監管重點,按風險程度實施不同的檢驗方式。三是完善法檢監管機制。探索建立采購出口商品預檢驗制度,對入庫商品實施預檢驗,實現由事后檢驗向事前把關轉變;建立和完善樣品、展品和自帶品等非貿易物品檢驗檢疫措施,制訂拼裝、少量法檢商品檢驗監管辦法,確保市場出口商品質量;探索不合格品處置辦法,實現閉環管理。四是建立進口商品檢驗檢疫監管機制。配合、支持義烏保稅物流中心(B型)、綜合保稅區建設,支持市場進口館及“非洲產品展銷中心”專區建設,根據不同的貿易方式、商品種類、風險程度實施分類監管。五是建立非法檢商品監督抽查機制。建立和完善市場采購出口非法檢商品抽查制度,定期調整抽(查)驗目錄,有針對性開展抽查活動,及時掌握出口商品質量狀況。六是建立內陸口岸查驗監管機制。在內陸口岸設置進出卡口和查驗平臺,派駐人員開展口岸查驗,實行“進區申報、分類監管、查驗出單、卡口放行”的口岸查驗運行模式。
關鍵詞:服務貿易;技術含量;工業經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3-119-2
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全球范圍內工業分工的不斷細化,中國憑借人口紅利、政策紅利以及較低的環境規制成本,成為了承接發達國家基礎產業梯度轉移的重要力量,快速融入到了全球的工業分工體系中。改革開放30余年以來,中國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11年,中國工業位居世界第一位,故被稱作“世界工廠”。
宏觀層面看來,中國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可能脫離全球分工體系,這主要由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國作為發展中經濟體仍處在工業技術水平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濟發展的工業化同服務型經濟融會貫通,并相互扶持進步的勢頭日益明顯。我國在目前服務型經濟,特別是服務型行業發展程度相對落后的狀況下,用引進技術水平較高、技術生產工藝較復雜的商品,來對不足之處進行彌補,是能夠有效提升經濟發展、優化發展模式、推動工業型經濟發展的方法。
然而,中國的工業經濟一直處于一個較為低下的全球地位中,粗放的工業方式帶來了極高的環境代價和極低的附加利潤,不過,我國的服務型貿易雖然從加入WTO開始就十分迅速地發展,但是卻仍舊沒有辦法規避貿易逆差帶來的各種巨大負面影響,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轉變發展方式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經濟議題。
在日益繁雜而又十分現實殘酷的世界范圍內的貿易競爭中,中國想要在自己始終沒有發展壯大起來的服務型產業上同世界接軌,促進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學界已有諸多富有啟發意義的研究成果,如江飛濤、武鵬、李曉平、昊智慧的《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趙文軍、于津平的《貿易開放、FDI 與中國工業經濟增長方式》,尚濤、陶蘊芳的《中國生產貿易開放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關系》等。
然而,國內現有研究大多集中于貨物貿易的視角,對于服務貿易的研究寥寥無幾,本文以工業經濟和服務貿易為主要研究討論對象,細致探索對于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來說,服務型貿易進口的技術含量能夠與之產生的關系與影響,并提出相應建議,是對前人研究的補充和延伸。
2 理論框架
2.1 全要素生產率
全要素生產率一般的含義為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開發利用的效率,通常叫做技術進步率,它是指產量與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來源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全要素生產增長率只能用來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產要素以外的純技術進步的生產率增長,最主要的三個來源分別為效率的改善、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品,對于工業生產部門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服務中所內涵的隱性知識、技術和信息能夠有效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并且促進效率提升、提高產出,因而能夠對于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
2.2 要素重組效應
在全球工業細分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服務環節正從傳統的工業生產中脫離出來,形成中間投入品的專業化服務,為工業提供更為細化且優化的服務。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價值鏈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礎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業務流程剝離出來后,外包給企業外部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的經濟活動,其服務性工作通過計算機操作完成,并采用現代通信手段進行交付,使企業通過重組價值鏈、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工業部門接受這類外來服務的時候,實際上是舍棄了傳統流程中自給自足的模式,將生產資源集中到產出更為密集的步驟中,從而更大地提升產出總額,得到利潤提升,因而服務外包對于工業內部而言相當于進行了生產要素的重組。目前我國服務外包仍位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的專業技術能力的限制。由于企業的技術水平不高,有限的能力限制了企業提升自身的業務空間和利潤空間,而要想提高技術水平,就需要能夠提升企業內部的自主創新能力。
2.3 技術溢出效應
“技術溢出”的概念是,在交易、貿易以及其他各種經濟行為中,一些高端科技技術的掌握者和擁有者,或者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將自己手中的技術進行轉讓和傳播。知識不同于普通商品之處在于知識具有溢出效應,因而知識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經濟也會由于其內生的技術上的發展而不斷增長。
“服務”因為包含著不低的人力成本以及一定的技術含量,它作為一種“中間投入品”,會比較容易在產業內部及外部的各種前后聯系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由于缺少過硬的技術水平,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品在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效應的產生上不是十分顯著;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進口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品則會因為其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較為復雜的技術工藝水平而在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問題上起到積極的影響。
3 總結
3.1 中國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受到服務貿易進口技術含量提升的正向促進
從正處在工業化發展時期的我國來看,工業雖然已經是我們的優勢產業,但是同很多在工業發展商更突出、更先進的國家相比,我國無論在產品的精致化程度上,還是技術水平上都依舊有著很大的差距;而從總體來看,提升進口服務貿易產品的技術水平,是可以有效推動我國工業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利于我國利用全球經濟化的大趨勢帶來的機遇,通過對于比較優勢的發揮,在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中實現自身經濟發展方式的整體轉型。
3.2 不同特性的服務貿易進口技術含量對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影響存在差異性
對于不同特性的服務貿易部門,進口技術含量對于我國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存在著差異性。對于運輸服務和建筑服務等傳統服務貿易行業,其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也相對較弱,而對于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服務行業,諸如電子信息行業、特許新興服務貿易的進口,對于我國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則較為顯著。
具體而言,服務貿易進口技術含量對于我國工業發展轉變影響最大的行業為技術密集型工業行業,其次為資本密集型工業行業,然后是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于這種現象,較為理性的解釋是,由于不同的工業行業有著不同的要素密集特征,因此他們對生產過程中的服務性需求,特別是在一些更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生產服務投入的需求上也有著一定的差別,我們希望轉變為更具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發展方式,因而對于此種生產的需求就更高了,并進而展現出服務貿易進口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的狀況,對于我國工業方式轉變的影響程度越大。
因而,我國在實際的服務貿易進口實施中,也應當考慮這些行業影響因子的高低,進行有效地把控。
4 啟示與建議
對于我國目前國情而言,提升中國工業經濟發展水平時,不僅應注重內部的整體提升,更要在國際分工中把握好有利的契機,特別是在服務業發展呈現“碎片化”特征的國際貿易格局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全球優質的服務資源,著重于具有高溢出性產業的進口,通過服務貿易進口帶動國內高端生產服務業的整體發展,從而對工業經濟發展起到長久的正面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江飛濤,武鵬,李曉平,昊智慧.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J].中國工業經濟,2014(5):5-17.
[2] 趙文軍,于津平.貿易開放、FDI與中國工業經濟增長方式[J].經濟研究,2012(8).
[3] 尚濤,陶蘊芳.中國生產貿易開放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關系[J].英語學報,2005(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