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歸去來兮辭原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嚕蜩轮?。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譯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覺悟到現在(歸隱)是正確的(選擇),當初(做官)是錯誤的(選擇)。船在水面輕輕地飄蕩著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
剛剛看見了自家的房子,一邊高興,一邊奔跑。僮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看院子里的樹木,覺得很愉快??恐洗凹耐兄业陌潦狼閼?,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適。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關閉。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摘要:本文介紹了“注釋朗讀法”對于文言文、古代詩歌以及現代文三種體裁的具體使用方法以及“注釋朗讀法”能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功用。
關鍵詞:注釋朗讀法 文言文 詩歌 現代文
大多數的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都忽略了課文小字注釋的功用。其實,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注釋朗誦法”是一種快捷、方便、行之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絕好方法。
“注釋朗讀法”指的是同學是大聲地、集體地將注釋朗讀出來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法有兩大優勢:第一,全班集體大聲朗讀,語速適中,且注釋里的每個字必讀,自然全部注釋就了解于心。第二,集體朗讀的聲音較大且有氣場,能幫助部分容易思維分散的同學集中精力。
大體來說,課文注解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文言文和詩歌的注釋,一類是現代文的注釋。
文言文和詩歌的注釋篇幅較長,一般情況下,如果同學能夠掌握注釋,那么對課文的理解也就相當到位了。
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使用“注釋朗讀法”呢?
學習文言文時,我們可以以課文的自然段為單位進行劃分。可先讀一段自然段的注釋,而后讀一段課文原文,然后再用教師提問的方式進行鞏固。如此施行的原因是文言文的注釋通常較長,注釋部分往往要超過原文很多篇幅。例如人教版必修五課文《滕王閣序》的注解便有三個頁碼。如果不分段朗讀,學生一次朗讀內容過多,容易產生倦怠感且不便于記憶。
詩歌的注釋一般較短。故而我們可通篇朗讀注解,而后朗讀原文進行理解。例如人教版必修二課文《涉江采芙蓉》共有七條注解,篇幅共三行。老師便可讓學生朗讀全部注解以及朗誦全文,而后提問學生對于詩句的理解。
朗讀文言文與詩歌注解有什么功用呢?
首先,朗讀文言文與詩歌注釋可以擴展同學的文化底蘊。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收錄了《詩經》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詩三首》四篇文章,而這四篇文章文后的第一個注解分別詳細介紹了《詩經》、《楚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古詩十九首》等四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作品。能對中國傳統典籍有所接觸并產生興趣對于同學來說肯定是有著莫大好處的。
其次,朗讀文言文與詩歌注釋可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通過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的課后第二條注釋學生可以了解到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通過人教版必修一《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的第二十一條注解,同學可了解到古代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通過人教版必修二《蘭亭集序》這篇文章的第二條注解,同學對“天干”、“地支”紀年法有了個初步的認知;通過人教版必修五《陳情表》這篇文章的第十五條注解,學生可以了解期為穿一周年孝服的人,指的是關系比較近的親屬。語文學科承擔著一個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任務,而讀注釋恰恰能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
再次,朗讀文言文與詩歌注釋可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對學生來說,閱讀王粲所著的《登樓賦》確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于平時朗誦注釋的同學來說,這不是一件難事。例如《登樓賦》有個句子——“臨皋隰之沃流”。乍一看,無從理解。但如果同學曾經朗讀過人教版必修五《歸去來兮辭》中“登東皋以舒嘯”這句詩的注釋,便可得知“皋”是水邊高地的意思??v然我們不知道“隰”的意思是低濕的地方。但我們仍就可以推測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樓的某個方位臨水。再比如《登樓賦》有個句子——“漫逾紀以迄今”,如果同學朗讀了人教版必修三《馬嵬》中“如何四紀為天子”這句詩的注釋,就知道“紀”的意思是十二年。那么自然知道了“漫逾紀以迄今”這句話的意思是這種流亡生活至今已超過了十二年。老師教授文言文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同學能自己熟練地毫不費力地閱讀文言文。而朗讀注釋這一方法確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現代文的注釋相對來說簡短些,但這些注釋與高考題的基礎題有著密切的關系 。比如2012年江西高考語文試卷的第一題B選項考查了“錙銖必較”中 錙字的讀音。而“錙(zī)銖必較”這個詞是在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這篇文章的注釋里出現的。而江西卷2011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的第二題A選項考查了“不落言筌”這個詞的字形。而這個詞在人教版必修五《說“木葉”》這篇文章里以“不落于言筌”的形式出現在注釋中的。
故而,我們針對這種情況,可讓同學對全篇課本的注解進行集體朗讀,然后給出三到五分鐘讓學生當堂默記,而后以抽查和聽寫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不僅每篇文章我們要采取這樣的方式去做,而且應該以月為時間單位,把當月學習的現代文注釋進行溫習。
浪漫,意味著某種層面的幽默,作為教學的幽默,它并非在課堂上插科打諢,嘩眾取寵,而是通過妙語解頤,隱含著對人生和社會的深邃的理性思索。幽默和理趣的和諧統一,就構成語文教學“浪漫”的教學藝術特征。
語文本身就是富于浪漫的,編入現行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讀起來讓人靈魂得到凈化,心靈得到美的享受,在新教材中,有大量表現婉約陰柔之美的篇目,如傳統篇目《荷塘月色》中描繪的朦朧、寧靜的“荷塘月色”,以其“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給人以無窮的藝術享受,讓讀者情不自禁的陶醉在作品所形成的審美氛圍中;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迷人秋日晚景;還有沈從文的被稱為“散文化的小說”《邊城》為我們描繪的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湘西邊城景色……它們或是人化的自然,或是自然的人化,但都在寫景中表達或隱含作者的某種感情,都是人的活動與自然規律的和諧體現,令人賞心悅目。除了這些表現自然之美的篇目以外,還有《項脊軒志》中歸有光通過回憶在項脊軒里發生的家庭瑣事來表達對已故的祖母、母親、妻子的哀哀深情,《歸去來兮辭》里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這些社會生活的美,或是表現人際關系的和諧,或是表現一種恬淡的心境,乍看無甚驚人之處,但讀完之后,只覺回味無窮,令人唏噓不已。還有如《琵琶行》中讓人拍案叫絕的弦樂美,不愧為社會生活與自然事物中優美事物的集中體現,令人心馳神往。
教材中表現的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要穿上雨鞋帶著雨傘的從軀體到思想都被套子包圍的“套中人”——別里科夫;為了滿足一時的虛榮而弄丟了朋友的鉆石項鏈從而付出了十年青春代價的瑪蒂爾德;還有那個對金錢的占有欲達到難以想象程度的到臨死之前還想抓住十字架的著名吝嗇鬼——葛朗臺先生……這些作品,都以作者特殊的風格和方式表達了一種幽默和理趣,充滿了文學的浪漫。
要在語文教學中找到浪漫,要學會營造“語言場”。物理學告訴我們,實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通過有關的“場”來實現。這里所說的“語言場”就是群體語言實踐形成的和諧關系和良好氛圍。物理學中的“場”都有能量,且“場”中不同的點存在差異?!罢Z言場”中也有能量,這就是各種語言材料、語言技能的積蓄,是與教材課本中的語言資源相并列的另一個巨大的語言庫,其能量不可小覷。我們的學生經由各種渠道,隨時隨地汲取語言,由這樣的學生個體組成的班級群體,必然見多識廣,有相當的語言儲存。一旦遇到機會,這個群體就會釋放能量。“語言場”中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差異,正如電場中位置不同的電子其電勢不同一樣,每個學生的語言素養是有區別的,而教師的工作并不是要消除他們的差異,而是要利用差異,來整體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就像江河里由于水位高低不同會形成水的流動一樣,教師脫口而出的浪漫,教師在分析課文中的情感流動,不久就會出現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在他們的思想里,因此,在“語言場”中,我們應讓教學處于活躍的“流動”狀態,讓學生感染到語文教學的浪漫氣息。
浪漫是具有創造性的,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藝術創造的過程,是一個教師的智慧、學識和教養的表現。富于浪漫的教師,不僅教學藝術高超,教學風格灑脫,教學語言幽默,更可以使教學方法生動,瀟灑自如。
一個善于營造和運用“語言場”的教師,也能夠正確對待積極參與語言實踐而又不合“老師心愿”的學生。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有失誤,會招來老師的不滿,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觀摩課上,要求學生一步到位答到“標準答案”,據說為了達到這個效果,課前要精心排練,以免失誤,殊不知,課堂的流動性有低才有高,有偏差才有準確,有失誤才有成功,生動浪漫的教學境界只有在不斷修正失誤的過程中才能出現。因此,我們要保護每一位參與者的積極性。筆者曾從教材中抽取一些語言片段,作為語言教學的話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探討。朱自清先生的《綠》是學生喜愛的名作,雖然已從新教材中消失了,但是筆者在執教中有自己的體會,故而舉此例以起仿三之效。其中的名句“那醉人的綠啊,我若能裁你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了……”膾炙人口,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筆者對此句進行了藝術分析,既能“裁你為帶”,那么前提必須是可裁之物,如絲綢錦緞一類,因此這里有一個暗中的比喻可以補出來,即“梅雨潭碧綠的水面就像絲綢錦緞”,但作者卻把這層比喻省去,十分生動簡潔。分析到此,一個學生故意出怪論,“何必絲綢,羊皮也可以裁成帶”,一語引得學生哄堂大笑,筆者知道該生智商很高,此語純屬出風頭,但簡單批評并不解決問題,于是筆者面帶微笑地走到該生面前說到:“絲綢裁帶可以臨風飄舉,羊皮舉得起來嗎?舉起來有飄逸感嗎?”又一陣哄堂大笑,筆者見時機已到,就拋出事先設計的題目作者面對奇異醉人的潭水,發揮聯想,要“裁你為帶”,“挹你為眼”,我們也可以接著聯想,要“釀你為酒,贈與那詩仙,他必能下筆入神了”。試著仿照文中的句式“我若能……我將贈……他必能……”,再續寫一句話。此題一出,教室里立刻活躍起來,討論的焦點集中在釀酒贈給誰,一個說“給詩人李白”“斗酒詩百篇,筆下生花”;一個說給“楊貴妃”,“貴妃醉酒”更顯風韻。這兩說都遭到反對,理由是朱自清的原句是把“帶”給“”,給“盲妹”,都是給最缺少此物的人,而李白和楊貴妃有的是酒,不能再給他們。于是下面的發言者得到了某種啟示,一個說給交通警察,飲酒解除一天的疲勞,一個說給邊防戰士,飲酒可以御寒,理由是原文中的“”“盲妹”都為女性,且文章最后稱潭水的綠色是“女兒綠”,均與男性無關,這樣交相問難,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氣氛。
本應該是浪漫的語文教學,卻變成“枯燥乏味”的代名詞,以致學生不愛學,老師不愛教。長期以來,我們總是提“知識與能力的關系”,且做了許多有價值的探討,但這是適用于每門學科的通用公式,是普通規律,是共性的概括,而語文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和特點,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出來的浪漫,充實了語文學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