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學生作文大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激發興趣;觀察;素材積累;指導寫法;修改作文
寫作教學絕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一種思路的打開。教師應啟發學生根據話題打開塵封在心底的素材,喚醒蓄積在心底的情感體驗,激活曾感知過的語言表達體系。如果學生“文思泉涌”了,還會愁如何寫作嗎?那么,作為語文教師,該如何進行有效的寫作教學呢?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激感,培養興趣。言為心聲,情動于中,辭發于外。有了情感,思維自然活躍,心潮涌動澎湃,思想的浪花碰擊飛濺,很想一吐為快,哪里還有冥思苦想的窘境?興趣如何培養?教師應善于從學生的作文中找長處,發現閃光點,加以肯定,給予鼓勵,進行激發。一句溫馨的話、一段舒心的評語、一個甜蜜的微笑,都會讓學生看到自己寫作的曙光。寫作前,可讓學生做一些譬如撿樹葉、摘小花這樣的體驗,仔細觀察、分析,適當聯想,挖掘深層內涵,學生會很自然地把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縱觀古今中外,哪一位名家的創作不是親身體驗生活的結果呢?另外,適當開展如辯論、演講等這樣以說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既可激發學生的情緒,鍛煉學生的思維,又能豐富學生的語言,以便學生寫作時能得心應手。教學時也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用圖像、動畫、色彩、聲音等給學生以刺激,讓學生在樂趣中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二、注重觀察,積累素材
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思考。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學生寫作,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深入生活,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并學會思考,讓學生把感受及時記錄、積累下來,寫成文章或觀察筆記,學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另外,可以讓學生堅持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熏陶自己,不斷積累,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三、加強寫作方法的指導
寫作方法的指導是貫穿整個寫作教學始終的。當學生接觸某篇文章時,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此篇文章是如何開頭、如何組織材料、如何遣詞造句、如何結尾的;學生寫作時,一定要求其認真審題,弄清本篇習作的范圍和寫作重點;明確寫作目的;選貼近生活的素材;寫作前先列提綱,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明確寫作內容的先后及詳略,做到條理清楚,思路清晰。
四、指導學生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改錯先于求美。學生學會自改作文是有益于一生的事。寫作上必須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其作文及創新能力。作文的批改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教師改、學生改、師生同改,改錯別字、標點、句子,評價文章主題、描寫方法及自己欣賞的語句等,老師也可對修改做出評價。長期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相信其寫作水平也會在批改中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張俊堯.培養寫作興趣 提高作文能力.,2001.
[2]方茂之.中學生作文技巧大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06.
[3]朱冠霖.淺談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經驗.教學文摘,2011(03).
各獎助學金2000元、價值2000元的龍源電子閱讀器。
高中組:
毛希瑞 《回歸》湖南長沙市第一中學高二(6)班
初中組:
鄭 田 《逃離流行語》 浙江蒼南縣靈溪鎮三中
小學組:
洪達晨 《老槐》 福建廈門市大同中心小學六(5)班
一 等 獎 (30名)
各獎助學金500元及500元龍源期刊閱讀卡。
高中組:
徐凌云 《跑酷青春》 江蘇如東縣雙甸高級中學高二(11)班
涂宇豪 《五年的跨度》 湖南瀏陽市第一中學1010班
馬之軍 《春暖,花又開》 安徽阜陽師范學校高中2008級文二班
黎淑敏 《擺脫人生的牢籠》 廣東廣州市第四十一中學高二(8)班
李佳苗 《杏》 浙江平湖中學高三(17)班
王錚錚 《六國論》 浙江蒼南縣龍港鎮第二高級中學高一(7)班
蔡遠 《井•牢》 湖北荊門市龍泉中學2008級
陳 凱 《放心去飛》 湖南寧遠縣第二中學九疑文學社
李書恒 《寂寞者寫給遠方的你》 湖北枝江市第一高級中學二(7)班
苑子豪 《面壁思過》 天津市武清區楊村一中218班
初中組:
皮 《我有一個建議》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初三(1)班
趙一佳 《榮譽的憂傷》 廣東廣州市華南師大附中新世界學校
楊飛騰 《影子之城》 湖南長沙市長郡雙語實驗中學C0912班
楊雨潤 《綠》 湖南懷化市第四中學初一(253)班
石婧雅 《轉角遇到愛》 河北樂亭縣閆各莊初級中學九(8)班
陳明珠 《留守奶奶》 廣東連州市北山中學
向楊俊鈺 《青春,不可開錯花期》 湖南黔陽縣芙蓉中學初三(3)班
龍慕瑤 《依靠》 湖南安化縣梅城鎮中學
姜嘉怡 《他是我父親》 湖北監利縣實驗初級中學
陳炳慈 《流年轉》 浙江樂清市英華學校初中部
小學組:
尹一帆 《可愛的小鴨子》 湖南長沙市實驗小學六(2)班
彭 倩 《滿天星的思念》 湖南湘潭市和平小學180班
林慧妍 《池邊訪友》 福建安溪縣逸夫實驗小學五(2)班
羅 穎 《養貓的喜怒哀樂》 甘肅華亭縣安口小學六(1)班
宋月 《走進美麗的麗江》 重慶萬盛區實驗學校六(6)班
姚 磊 《水果城抗爭記》 河北邢臺市小天才學校四(2)班
謝舒蕾 《個性•成長》 湖南衡陽市西站路小學六年級
張 蕾 《留守少年兒童的吶喊》 湖南澧縣火連坡楠木學校五年級
莊 昊 《北京之旅組詩》 廣東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學四(10)班
趙 慶 《我們班的“小喇叭”》 浙江紹興縣山海小學五(2)班
二 等 獎 (90名)
各獎助學金200元及200元龍源期刊閱讀卡。
高中組:
丁 見 《留一份愛給自然》 丁 婷 《墳上•墳下》
盧思伊 《懷里抱狗的那個人》 何江南 《帶毒之旅》
黃智誠 《婆娑的世界》 曾斯祥 《西境之光》
羅勝男 《世紀剪影》 邵寶瑩 《懷念一天又一天》
屈 倩 《釵頭鳳》 張 甜 《青春秧苗心》
孫遠君 《等待》 陳奕潔 《“拜金女”論?》
羅歡歡 《有感于魏源故居》 滕 騰 《等》
王學南 《讓貧瘠長出嫵媚的花朵》 徐偉奇 《你今天被“雷”了嗎?》
倪協克 《我于東甌的十二寸相思》 國 《汨羅江邊的那些事兒》
余作濤 《承虹結樓》 繆揚揚 《成長的煩惱》
林 彤 《和諧社會和諧愛》 劉繼冬 《華清文苑賦》
王懿璇 《冰川隨想》 宋膨原 《女人的痛》
鄧 凱 《世隱先生》 鐘 穎 《擁有的和不再擁有的》
孫華磊 《代課老媽》 周 涵 《生下來,活下去》
卓蓓蓓 《永遠的鍋巴粥》 潘云貴 《鐘聲下的枕眠》
初中組:
付華煒 《書香伴我成長》 嚴佳寶 《墳》
鄭 雅 《浮生若夢》 蔣昕桐 《克隆老媽》
劉 倩 《誰的琵琶》 曹仁威 《為什么失敗的總是灰太狼》
周穎 《擂茶飄香》 譚 雅 《蒲公英在遷徙》
陳海玲 《鳥•人》 龍 繁 《90后的成長宣言》
向旭芬 《人生》 夏麗霞 《擺渡的誠信》
徐 穎 《缺陷也美麗》廖思穎 《和你在一起》
徐萍萍 《蛻變》 張怡敏 《殘缺也美麗》
吳泳琦 《嫉妒似火》 龍湘牧 《孫悟空的傷心事》
曹巧玲 《日子》 高麗華 《遲暮的心》
陳湘瓊 《回家》 袁琪 《知秋感秋》
楊 名 《金子般的》 羅倚天 《打工記》
劉斯諾 《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神奇手機》 馮芳芳 《變了》
陸冰玉 《成長之旅》 朱煜銘 《夢》
肖 勇 《走好第一步》 劉夢瑤 《手》
小學組:
陳雅婷 《誠信,就在身邊》 張紀元 《觀〈魔法保姆麥克菲〉有感》
馬文怡 《分數,我好怕你》 梁文韜 《墻》
王富錦 《我在“失戀”中得到快樂》 楊 進 《狗拿耗子是多管閑事嗎?》
劉昱辰 《豹子小A的煩惱》 楊壹行 《小白鼠》
張熠晨 《新物種》 宋雪琳 《成長的記憶》
劉黎靚 《母愛的幸福》 邱 雪 《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王若瑜 《日記》 李平怡 《我那性格多變又可愛的弟弟》
郭芯銘 《不愛寫作文的N個理由》 易小丹 《熊熊歷險記》
林鑌鑌 《秋的希望》 蘇鵬鵬 《熟悉的風景》
朱 君 《手》 于 燕 《那條老狗》
田英柱 《倉鼠小弟》 周 彤 《我的第一次》
蔣志昊 《讀〈當一塊石頭有了愿望〉有感》 吳 凡 《秋之曲》
丁文 《清凈自在的朋友》 管安琪 《家有老頑童》
彭澤溪 《親子日記――登南岳看日出》 李玲雀 《周記一則》
馮詩越 《我愛四季的美》 顧霆楓 《鄉村四季》
三 等 獎 (150名)
各獎助學金100元及100元龍源期刊閱讀卡。
高中組:
曾文波 王潤發 夏添蘭 賈麗佳 木木無聞 桃源鶴 吳繼鵬 謝志偉
鐘水清 馮智文 楊觀明 羅業威 魯香玲 陳 輝 黃慧慧 李晨晨
徐瑞玲 葉曉彬 黃璐欣 張敏潔 張詩卉 濮袁璐 徐曉輝 黃詩瑤
張 瑩 楊遠志 白 凡 李 丹 王子越 顏雪雯 邢朕國 王 金
胡亞媚 張子微 符銀春 陸 洋 劉小偉 湯倩云 黃文靜 聶思琪
陳 潔 劉 芳 袁家琳 蒲疇嶷 苑子文 吳佳冰 馮 雪 張曉宇
胡雪瑩 鄒 煜
初中組:
周千章 秦明睿 劉 蕙 孟穎童 趙芷欣 佟雨航 陳碧燕 蔡秋妍
廖夢兒 王昕川 邱 越 蕭苑冬 李林秀 龍 娟 陳若蘭 林雨婷
歐陽佳佳 謝 猛 王 潔 石譯彤 楊詩繁 李 菁 黃婷玉 吳學炳
陽 蓮 于春輝 毛 丹 孫 玉 李逍遙 金 萌 倪明陽 張小冬
陳鑫陽 張 洋 李毓瑩 劉鈺鑫 伍 霞 劉 蓓 朱利娟 甘 霞
陳 艷 張文奇 全家成 李吟湘 吳 瑤 趙錦晨 肖伍豪 劉詠夏
湯詩雨 肖偉志
小學組:
林昕宇 譚日欣 黎 星 章 雯 陳雨婷 沈 貞 孫章宇 王依婷
許未兒 夏夢馨 宗東旭 鐘麗雨 郭晨洋 楊樹儀 黎嘉儀 王可欣
羅煜楚 王鑫妤 劉語詩 周雨琢 姜 冰 林學健 李欣媛 王琴鳳
謝斯泓 張宇航 王天陽 李嘉浩 邱亦軒 廖胤琪 甘如歌 劉子蔚
岑升靈 徐雪瑩 鐘怡安 趙俊麗 肖 瀟 周子淇 呂婕鑫 朱思陽
肖 鵬 陳楚君 朱宇軒 劉尹琦 何蘇婷 周文慧 陳思妤 成非戈
劉菁璐 余東陽
一、參賽對象:
小學、初中、高中(包括職高)在校學生。
二、參賽要求:
1.參賽作品必須為作者原創,且未在省級(含省級)以上的出版物公開發表過;
2.參賽者可自選題目,體裁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3.參賽篇目不限。同一參賽者可選送多篇作品參賽,取其中成績最高的作品計入名次。參賽作品須注明作者的學校、年級、指導教師、通訊地址、聯系電話及郵政編碼;
4.參賽者可單獨參賽,也可集體參賽;
5.截稿日期:2015年12月31日(以當地郵戳為準)。
三、參賽費用:
每篇作品交參賽費10元(以后將不再收取任何費用)。
四、獎項設置:
本次大賽根據年級段分別進行評選。設為小學(低、中、高年級)組、初中組、高中組。每個組分別設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優秀獎若干名。獲獎作品的指導教師均獲優秀指導獎。參賽的單位,參賽稿件達到一定數量,可獲集體組織獎。以上獎項均頒發榮譽證書。本報還將開設“‘神筆杯’獲獎作品專欄”,刊登部分獲獎作品,獲獎名單將在《作文周刊》各年級版刊登。
五、注意事項:
1.大賽專用電子郵箱:;
2.參賽稿件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為便于評審,20篇以上的電子稿件請按年級分別放到不同的文件里,并附上參賽信息名單,發至大賽專用電子郵箱,郵件主題格式為“參賽單位(作者)+神筆杯參賽稿件”(已經發來電子稿件的無需再郵寄紙質稿件);
3.參賽作品郵寄地址:(郵編030009)山西省太原市第232號郵政信箱 作文周刊社 收(請在信封上注明“神筆杯”字樣,不要在信封內夾帶現金,以免丟失);
4.參賽費郵局匯款地址:(郵編030009)山西省太原市第232號郵政信箱
收款人:作文周刊社(請在匯款單附言欄標注“神筆杯”字樣)
參賽費也可以通過銀行匯款,如需匯款賬號,請聯系大賽辦公室或各組聯系人。
六、咨詢電話:
大賽辦:
0351-7081285
0351-7069466 7045608
轉811小學組 張老師
轉812 初中組 盧老師
轉813 高中組 張老師
作文周刊社
仿寫,也稱為遷移表達,是寫作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或表現手法進行作文的一種寫作訓練方式[1]。仿寫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對初學或懼怕寫作的人而言,仿寫具有顯著的效果。教學實踐證明,通過仿寫訓練,中職生會慢慢變得胸有成竹,心中沒“譜”的問題能夠得以解決;在仿寫的基礎上,引領創新仿寫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可以使中職生的作文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一、以仿為基點,夯實基礎
現行《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教學目標中明確要求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可實際上中職生的寫作水平卻是良莠不齊,甚至許多學生面對題目不知所措,結果寫出的文章讓人不忍卒讀。學生一次次絞盡腦汁不得已的應付導致對作文產生畏懼感甚至厭惡感。有的學生表示:做數學題有公式可以套用,成功地解出一道數學題,就有一種頓悟的快樂,而寫作文沒有“公式”,東拼西湊的結果是空洞而不知所云,如果有例題可以參照,就不會覺得那么困難。實際上,作文也是有“公式”的,仿寫就是“公式”,是一種可以讓中職生像訓練數學一樣訓練作文的有效方法。
教師可以根據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適當地安排仿寫訓練:仿寫內容一定要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觸及的,讓他們有話可說;仿寫立意不要刻意拔高,能寫出他們真實的心理體驗即可;仿寫技法可設計靈活多樣的小型練筆,先寫片段,再謀全篇,爭取每次的仿寫訓練都能依托一個局部,展開一個場景,寫出一段體驗。通過不斷訓練、改進,再過渡到美句美段美文,也能學之仿之,逐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仿寫可分成三類:句子的仿寫、片段的仿寫和全文的仿寫。其中,最基礎和關鍵的是句子的仿寫。文中的那些準確的遣詞用句、形式特殊的佳句、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是中職生要多加關注并盡量仿寫的。教師應積極引導中職生在仿寫中用心積累,學會語言運用,從而提高作文水平。教學課文時可以對一些句子進行口頭的或書面的仿寫。如《創造宣言》文中寫著:“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2]有位學生這樣仿寫:“只要有一點關愛、一點食物、或者再多一點錢財,對這流浪漢而言便是愛的天堂,就能敞開他的心扉,追求他的理想……”雖然模仿得有些走樣,但學生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學習怎樣讓寫的句子與仿句盡可能相似。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片段的仿寫,教材文本、課外美文、名著名篇中生動優美、細致描繪、精彩刻畫、富含特色的片段,都可以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片段的仿寫要勤讀多寫,注意積累并長期堅持,才卓有成效。最后,全文仿寫可以從謀篇結構、選材立意、寫作技巧這三個方面進行。如教學《荷塘月色》,可以讓學生模仿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景的嚴謹結構,如從上到下,由外入內,由動而靜等;也可以模仿其取景荷月世界,細膩、傳神地刻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的選材特色;還可選擇“月下荷塘”這一部分描寫,讓中職生模仿用多種表現手法描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特別是其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如規定學生一定要用到比喻、擬人、排比、通感等修辭手法,既鞏固訓練了修辭手法,又訓練了中職生怎樣使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通過這樣有目的、有規定的、嚴格的模仿訓練,相信中職生的寫作水平會有大幅度提高。
二、以新為高點,跳出窠臼
作文仿寫雖是一條捷徑,但模仿只是基礎,創新才應該是歸宿。模仿創造新意、新境,從而形成文章的特色,此法是提高初中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具體到學生自己作文時,依照自己的風格,富有個性地表達[3]。
(一)以“我”筆寫“我”的生活,熟悉中進行創新。
中職生在習作中常常過于依賴作文大全、考場滿分作文選等“扶手”,這種長期硬化的模仿和借鑒,不僅使學生的作文流于形式,更束縛了學生的獨立思維意識和情感的發展,難免淪為“人云亦云”的附和。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在中職生模仿寫作、掌握規律的基礎上,教師要積極引導中職生打破傳統的、常規的思維束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中職生的經歷和普通高中生有所不同:他們長時間在實驗室、實訓室中操作各種儀器設備,掌握一門技能之后,他們更熱衷于表現自己;經常性地作為青年志愿者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初步有了社會閱歷;他們接觸的人員對象遠比高中生繁雜;被打上“差生”的標簽使他們的心路歷程遠比同齡人復雜……教師要善于結合中職生豐富的生活體驗、獨特的心理感受,鼓勵他們寫自己的東西,引領他們創新。可以設置一個場景,如“三個和尚為什么沒水喝”,不得重復原先的框架,讓中職生發揮思維活躍的特點,讓他們想象繼而寫出不同的結局,有的學生寫是因為大家都想偷懶,有的寫是因為產生競爭而水不夠喝,有的寫是因為環境污染喝不到干凈的水……這樣的創新,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激情和寫作熱情,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教師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以鼓勵,讓其脫穎而出。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倡導的是中職生運用創新思維合情合理且推陳出新地表達有爭議的話題,而對于一些立意確實不該甚至于有些嘩眾取寵的應該及時給予糾正,但要注意批評方式。
(二)從下筆的模仿,進發到閱讀的融化,表述中進行創新。
中職生寫作文,提筆重千斤,其實他們的這種“欲寫已忘言”,我們常常遭困擾,我們在看某篇文章或者有時聽到某段話時,不禁會叫道:“我就是這么想的,可我怎么就說不來呢?”中職生,雖然也是從小學到初中,再進入中專,但因為在學習上不甚用心,在字詞的理解和運用上不盡如人意。教師可以事先篩選出一些美文或學生佳作,充分利用課堂上的閑余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并賞析,更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字詞的累積。只要學生肯看書,哪怕走馬觀花,一目十行,教師都要積極地給予肯定,因為只要他肯看,能堅持看,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東西積淀下來。當學生腦袋瓜的字詞活絡了,在寫作中才有字可碼,語言的表述才能圓融自然。
三、以改為導引,促進創新
一些中職生覺得自己是被層層刷下來的,處于學生鏈的最末端,自卑、自暴自棄,導致他們只求過得去,不求做得精。特別是寫作,總認為是優秀學生才做得好,自己無法匹及。但是,這些只是寫作不理想的影響因素之一,傳統的作文批改模式才是中職生不愛寫作的罪魁禍首。葉圣陶先生說:“教師背著學生改作文是徒勞無功的。這種評改方式總是以教師為主角,一言堂。”[4]確實,首先要求字數夠,其次要求語言美,最后要求立意高,且要符合批改者的審美情趣,完全忽略寫作者的感受,這樣的傳統作文批改方式無法有效實現師生互動,是行之無效的。
那么,如何做好師生互動、有效批改作文呢?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在不自信的領域里,如果發現還有人比他更不自信,那么就會極大地激發他好為人師的心理。教師可以根據中職生基本都好表現的這個特征,讓中職生掌握作文批改的主動權,這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也是批改作文最有效的辦法。教師不僅要注意考查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合作[5]。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六步批改法就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批改作文方式:自批(立意是否偏離,是否寫出真情實感,有無改進的空間,修改病字病句)兩個同學互批(講出理由,允許反駁)三至五人的小組批改(多角度討論,綜合評價)自己再修改(糾正不當,改進不足)寫作好的學生成立批改組進行批改(發現優缺點)教師在此基礎上細致批改(歸納總結,評定最終分數)。對中職生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惑質疑、矛盾糾紛,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和解決。
這種批改方式可操作性強,中職生時間比較充裕,又喜歡表現自己,他們愿意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項任務中,這種批改方式使得中職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啟發式的教學思想得以有效落實,還拓展了中職生的思維,提高了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激發了他們的寫作熱情。在學生的仿寫作文上交之后,教師要做到細批、狠找、重導。教師細致批改學生的仿寫作文,要包括眉批、段批、總批。在批改學生仿寫作文過程中,教師要狠找學生寫作中的不足,歸納總結共性的問題。不管學生仿寫得好不好,教師批改后都發回去,要求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寫一遍,彌補不足。隨后要再次進行指導,使學生作文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