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生態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旅游地理的概念
旅游地理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重點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旅游的影響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旅游地理學是一門交叉邊緣性學科,教學內容涉及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民俗學及經濟學等內容。旅游地理學的學科特征在于實踐性與綜合性,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旅游發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旅游資源的分類、旅游地理信息系統及旅游可持續發展等。
(二)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
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在于推廣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重點在于培養人們的生態文明理念與意識,從而實現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保護。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建立起人與人、人與自然及自然生態內部的和諧關系,為生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在旅游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
(一)當前我國生態狀況堪憂
當前,我國生態狀況不容樂觀,經過以犧牲環境為前提發展經濟的階段,我國環境承載力逐漸降低,污染物總量遠遠超出環境容量。旅游地理學發得以發展的前提在于地理環境的優化,而當前我國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嚴重阻礙旅游地理的發展,如水土流失、沙塵暴、空氣污染、土地荒漠化及水資源、森林資源等匱乏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為環境優化奠定思想基礎。
(二)中職旅游地理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傳統中職地理教學重視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及實踐技能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對學生綜合素養與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傳統教學方式將學生束縛在課堂上,使學生學習旅游地理的興趣降低,從而影響學生專業水平的提升。中職學校學生有其特殊性,如學習習慣不良、學習能力不足及學習態度較差等,因此,通過在旅游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并通過現代信息教學手段的應用,將課堂理論知識與實際需要緊密結合,做到學以致用,從而實現教學水平與質量的提升。
(三)中職學校學生生態觀念滯后
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全面健康的生態觀念的樹立是非常必要的。而當前中職學校學生生態觀念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尚未樹立起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傳統教育重視學生分數,而忽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的教育。其次是學生的生態責任感薄弱,中職生在未來的從業過程中需要用強大的責任感作為積淀,而責任感的薄弱則使學生難以從自然與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從業。再次是學生生態情感道德缺失,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為學生建立起一個關于生態評判的道德標準,從而實現道德教育的升華。最后則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缺乏生態文明行為,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扔垃圾及杜絕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需要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加以規范。
三、生態文明教育與旅游地理的結合
(一)生態文明教育是落實旅游地理教學目標的前提
中職旅游地理的教學目標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了明確指示,要求學生運用旅游地理的專業知識與所學技能解決與實際相關的問題,并就環境與人類的和諧相處進行深入探究,以展開更進一步的地理實踐活動與專業研究。通過教學中生態文明觀念的滲透,正確引導學生樹立起生態文明理念,并在從事旅游相關活動時能夠從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建立角度出發,這是符合當代旅游經濟發展的根本價值觀的。除此之外,旅游作為與自然環境聯系緊密的產業,在其人才培養理念之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實現旅游地理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
(二)旅游地理教材中涉及的生態文明知識
當前中職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旅游地理教材中涉及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除旅游相關基礎知識、景區景點介紹、旅游地概況及導游知識之外,對生態文明進行深入探討。教材以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以旅游者、旅游資源及旅游業為主線,涉及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客觀性,人類在從事旅游及相關活動時必須尊重自然的客觀性、遵循自然規律,而這一切都基于正確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
四、關于旅游地理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旅游地理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的應用實現學生思想的解放。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發揮,因此,課堂開放性首先要轉變師生的課堂地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掌握課堂學習主動權,這是旅游地理教學的靈活性、兼容性及多樣性等的綜合體現。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可以采用探究式、討論式、活動式及專題式等方式,切合旅游地理教學的多元化與靈活性。基于開放性課堂,教師采取與之相適應的生態文明教學,能夠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注重地理實踐的基礎上更好地培育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除此之外,開放性課堂更注重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生態文明之于生活的重要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生態文明教育之中。
(二)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落實
落實生態文明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活動,而對于旅游地理教學而言,通過二者的有效結合達成教育目的。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是循序漸進的,首先通過生態文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起生態文明理念,其次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從而實現從知到行的有效轉變。旅游地理教學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如學生可以自發組織課外地理環保小組,對人們旅游出行進行環保宣傳,將生態文明理念與地理教育與旅游行為有機結合起來。
(三)充分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
傳統地理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甚至嚴重阻礙生態文明理念的落實。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及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廣闊的、信息豐富的平臺,為學生自主探索生態文明知識提供可能性渠道。教師在進行生態文明理念教學時借助多媒體手段,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電子教科書、網上公開課及專業教學論壇等,學生可以有效拓展教師講授的生態文明知識,同時培養起探索與創新精神。滯后的教學方式必然影響教師的教學,難以培養出現代化專業人才。因此,生態文明理念教學只有借助多媒體技術才能得到深化與拓展,同時實現地理教學的跨越式發展。
(四)轉變教學評價體系
中職學生通常由于學習成績不好才會就讀于職校,而教師、家長及社會都對中職學校的學生存在一定的評判偏差,使學生產生自卑情緒。在自卑情緒的支配之下,學生對旅游地理的學習缺乏積極性。教學改革需要從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入手,建立起更科學完善的教學與成績評價體系。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質量,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都需要重新衡量。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學生成績,而要從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及生活實踐活動的改善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除此之外,學生學習信心的樹立還需要在教學中深入淺出及靈活考察。
五、結語
關鍵詞:資源環境科學;文獻計量學;發展態勢;
作者簡介:王雪梅(1976-),女,重慶永川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學計量學、GIS與文獻計量學集成研究.
資源與環境科學以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地球系統特別是地球表層系統的特征和變化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涉及地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以及生命科學、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及管理科學的諸多分支學科領域。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環境科學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國科學院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其相關的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問題,在資源環境和地球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臺SCI-E數據庫,對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及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進行統計,并與全球及中國論文產出相比較,了解中國科學院在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產出及其發展狀況。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從WebofScience的251個學科分類中遴選出與地球科學、環境/生態學相關的學科,根據學科分類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數據庫檢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相關論文,應用美國湯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制圖,對全球和中國的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產出進行統計分析。
地球科學(Geosicence)領域包括:能源與燃料(Energy&Fuels)、地質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學(Geography)、地質學(Geology)、地球科學多學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學(Limnology)、氣象與大氣科學(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礦物學(Mineralogy)、礦產與礦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學(Oceanography)、古生物學(Paleontology)、遙感(RemoteSensing)、水資源(WaterResources);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領域包括:土壤科學(SoilScience)、生態學(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數據庫對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產出進行檢索和統計,中國科學院檢索范圍包括署名中有“中國科學院”的論文,包括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技大學論文。
2中國科學院論文產出總體態勢
2009—2014年期間,SCI-E共收錄論文955.6萬篇,其中署名中國的論文有113萬篇,署名中國科學院的論文有15萬篇。圖1反映了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2009—2014年年度論文產出量變化。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分別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長。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球SCI論文增長近11%,中國增長約為93%,而中國科學院增長了62%,由圖2可見中國SCI論文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球論文增長速度。
圖3統計了中國SCI論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占中國百分比,表明中國論文占全球的份額持續上升,而中國科學院論文占中國的份額則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占中國科學院的份額穩中有升。從圖2也可見,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14年與2009年相比,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SCI論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國科學院整體的論文增長速度。
將2009—2014年環境/生態學和地球科學領域各年論文按照被引頻次高低統計TOP1%,TOP10%,TOP20%和TOP50%論文的數量,以及中國和中國科學院相應級次TOP論文的數量,并統計中國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圖4)。
根據論文全部著者統計的結果表明,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地球科學領域TOP論文數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環境生態學領域,并且地球科學領域TOP1%的高水平論文比例很高。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3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基于SCI學科分類,分別對2009—2014年全球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中國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中國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以及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各學科領域中,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發文最多,發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主要側重于醫學和生命科學等,相比之下,中國產出偏重于材料科學以及化學、物理等相關學科領域,中國科學院在環境科學方面論文產出數量比例較高。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占全球自然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8%左右,中國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SCI論文比例接近10%,中國科學院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比例約為20%(圖5)。
2009—2014年,中國SCI論文占全球比例約為12%,而資源環境科學領域中國SCI論文占全球份額超過14%。其中,環境科學是全球、中國和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最主要的領域。此外,中國在能源與燃料、遙感、地質學等方面論文產出占全球比例相對較高,而在生態學、古生物學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中國科學院關于古生物學方面的SCI論文在中國資源環境領域論文中的比例最高,達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學、地理學、湖泊學、生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等方面的論文占中國的比例也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不足10%(圖6)。
圖7中,氣泡的大小表征資源環境各子領域占全球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份額的大小,即點越大,該子領域論文數在全球資源環境領域中的比例越高;X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占全球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越高。氣泡大的那些子領域(如環境科學等)是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比較多的熱點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領域(如能源與燃料等)是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領域(如古生物學等)是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09—2014年發表的SCI論文主要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環境科學、生態學、地質學、工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農學、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化學、水資源、科學與技術、海洋與淡水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海洋學等。
4主要研究機構的科學貢獻
中國科學院幾乎所有的研究機構都在SCI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期刊發表過論文,2009—2014年根據全部著者統計超過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個,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發表SCI論文較多的前10個研究所見表1,這些較多的研究所都屬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機構。
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27個資源環境類研究所以第一著者發表的SCI論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較多,第一著者的SCI論文數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為6.03次/篇,表2中的“表現不俗的論文篇數”統計的是這些研究所高于基準值的論文篇數,即當前總被引次數除以從年至2014年的累積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論文[4]。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表現不俗論文都在150~200篇。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被引頻次位于前10%的論文篇數,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論文篇數,也是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參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前沿分析中心設計科學貢獻指數[5],定義:
式中:Ci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第i個研究所科學貢獻指數,P10%i為第i個研究所被引前10%論文數量,Citedi為第i個研究所論文被引總頻次,n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數量。結果顯示,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學貢獻指數較高,都在0.1以上。
5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增長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長率,低于中國93%的增長率,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論文增速相接近。
(2)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3)中國SCI論文占全球比例約為12%,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中國SCI論文占全球份額超過14%。中國科學院關于古生物學、土壤科學、地理學、湖泊學、生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等方面的SCI論文在中國資源環境領域論文中的比例較高。
英文名稱:Geographical Research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0-0585
國內刊號:11-1848/P
郵發代號:2-11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我校地處黃土高原的腹地――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鄉土地理資源有兩大突出優勢:一是黃土高原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典范南小河溝(中學地理課本作為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模式);二是甘肅省能源化工基地。為把這兩大社會資源整合成教學資源,我從人文、自然兩個方面出發,通過組織學生實地考察,親身參與,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在提高科學和人文素養的同時增強創新意識和環境意識。
一、開展探究性的教學活動
1.組織對南小河溝的實地考察,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南小河溝位于距西峰城區13公里的董志塬西畔,溝壑縱橫,谷坡陡峭。南小河溝流域面積36.3平方公里,是黃委會西峰水保站堅持半個世紀研究水土流失規律的基地,也是全國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樣板。根據這里土壤侵蝕的規律,實行了“保塬、護坡、固溝”的治理方針。南小河溝的治理經驗已在董志塬周圍乃至整個黃土高原廣泛推廣應用,僅慶陽地區按南小河溝治理模式進行的小流域治理可謂遍地開花,收效顯著。這種治理目前正在以更大的規模進行。西峰人“近水樓臺先得月”,一面就近學習西峰水保站進行小流域和小區治理的新鮮經驗,一面接受專家的指導,將水土保持與發展山區經濟、脫貧致富的目標結合起來,創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農林牧生態結構優化模式,大力進行以保持水土、防治泥沙流失為中心的經濟作物的開發利用、退耕還林、植樹種草,做到土不下坡,青水常流,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南小河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方法和顯著治理成效受到國際水土保持界的關注,先后有俄羅斯、加拿大、英國、荷蘭、美國、澳大利亞的專家、學者來進行科學考察和學術交流,國際聲譽很高。如今被譽為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塊翡翠的南小河溝,已經馳名中外,其青山秀水,蒼松翠柏,吸引人們常去領略她那迷人的風光。通過利用周末、節假日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學生既理解了課本上抽象的地理知識,又接受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洗禮。
2.組織學生參觀慶陽石油開采基地和石油化工廠。我市位于陜甘寧盆地邊緣,有大面積的古地理成油環境。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5億噸,新近探明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質儲量1.0822億噸,控制石油地質儲量2.0316億噸,預測石油地質儲量1.2383億噸,三級儲量合計達4.3521億噸,被稱為中國石油近十年來的最大發現,日產塬油1600噸,已建成生產能力93萬噸,開發前景廣闊。通過實地考查,一方面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尤其是看到石油化工廠高聳的煙囪大火熊熊,濃煙滾滾,對環境污染很大,同學們深感憂慮。
二、組織學生撰寫研究性教學活動的考察報告
1.根據活動前的要求,考查結束后要求每人要撰寫。800字以上的小報告,而很多學生寫了近2000字,還提出了一些有創見性的觀點,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
2.在個人小報告的基礎上,開展班際優秀論文交流。每班選出2―3篇,學生對推選的文章進行認真篩選,力爭為班級爭光,這充分表現了他們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積極上進的精神。
3.在優秀論文匯展后,積極推薦參加中國地理學會舉。辦的“地球小博士”論文大賽,很多學生獲獎,指導教師也受到地理學會和學校的表彰。通過這樣的活動重要的是學生獲得了社會實踐經驗和受到了環境教育。
三、探究性活動的意義
1.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初步體現。此次活動不僅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興趣,并體驗成功與快樂,而且重視學生的自主參與,活動前播放錄像片,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實地調查,提出創新性的見解。如將南小河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成功經驗以小論文的形式推薦給自己的家鄉,給石油化工廠寫信,言辭懇切地和他們商談如何保護大氣環境和地下水資源。探究活動的開展,對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發展自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研究性學習目標初步實現。通過此次活動,學生激發了觀察生活、研究問題的興趣,提高了鑒別、分析、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過參與活動,學生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培養積極的社會責任意識。
3.新的學習方式的一次嘗試。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對學習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學習不再是一種外在的強迫過程和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積極、主動的過程,在組織活動中靈活引導,學生主動去尋找、去發現。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身臨其境,社會責任意識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明確了,體現了學習為其終身服務的理念。
四、探究性活動的教學啟示
1.單一的教學方式由靈活多樣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所代替。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挖掘一些本地傳統鄉土地理資源和優勢的教學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進一步提高,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也為其終身學習發展打下基礎。在考查活動中,學生的反應、表現和情緒是平時在課堂中難以發現得,如有些學生平時學習中表現并不突出,但從其考察過程和撰寫的報告來看,卻表現得很積極。這是開放教育的成功范例。
英文名稱:Arid Zone Research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4675
國內刊號:65-1095/X
郵發代號:58-3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