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型致富機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是在分析判斷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模式是否適時轉換的基礎上,揭示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客觀必然趨勢,圍繞預算績效管理需要,以增加財政透明度、提高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為導向,對政府預算管理流程即預算編制決策、預算執行控制和預算監督從績效管理角度進行再造,設計出基于產出效益導向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用以檢測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以制度的科學性和完善性來保證政府支出效益的實現。
一、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的主要內容
1.復合轉型期的相關內容。其主要包括:何為復合轉型;復合轉型的內涵揭示;復合轉型的判斷等。
2.政府預算管理改革的客觀必然性。其主要包括:政府治理模式由立體科層管理向扁平網絡化管理轉化的需要;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高預算資金分配使用效率的需要;增加財政透明度、實現財政受托責任的需要;提高公民監督意識、加強法制建設的需要;構建一個法治、高效的政府預算管理機制的需要等。
3.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理論支撐及市場經濟國家預算績效管理的比較與借鑒。其主要包括:公共選擇理論、委托理論、結果導向管理理論對政府預算管理改革的指導;市場經濟國家預算績效管理的比較與借鑒,可選擇美國模式、澳大利亞模式等進行分析和借鑒。
4.政府預算編制與審批的績效管理。其主要包括:預算年度選擇的績效效應影響;主要參與者的職責界定問題;預算準備過程績效指標確定;提升預算編制透明度的管理手段及措施;預算審批過程與結果的法制保障,即預算編制合法、合規的決策機制等。
5.預算執行控制的績效管理。其主要包括:預算執行機構的職責范圍界定;確立預算執行的首長負責制及“追蹤}}o}效”機制;執行與支出相關的控制制度,如建立現代國庫制度、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推進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建立基于產出效益導向的預算調整規范等。
6.預算監督的績效管理、其主要是對預算監督管理鏈條的剖析。
7.預算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的設計和應用。其主要包括:明確績效考評的范圍,對預算支出按照不同性質進行多級層次的分類;建立預算績效考評體系戰略框架;預算績效考評體系指標設計及方法選擇;預算績效考評實證分析等。
二、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將“以最小費用獲取最大收益”這一效率原則運用到政府支出的決策中去,從預算管理角度切人,提供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手段、政策框架和運行機制,以便更有效地使用政府資金,即提高政府支出效益。
近年來,我國政府支出規模不斷擴大,政府支出效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政府支出效益不高,這與我國政府預算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決策不夠透明、執行不夠嚴格、監督力度不夠等有直接的關系。因此,立足國情來研究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問題,規范政府支出管理、提高政府支出效益具有現實緊迫性和必要性。這有助于對政府預算運行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和判斷,有助于實現公民權利,有助于加快為政府財政立憲的進程,對中央提出的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任務的完成具有現實的促進作用。
政府預算是通過政治程序來完成對政府稀缺資源的配置,政府預算收入來自于公眾,預算安排必然涉及公眾的切身利益,政府支出效益問題又是社會較為關注的話題。因此,從預算績效管理視角圍繞政府支出效益問題進行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是一項比較新穎而又有益的探索,彌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理論研究的不足,健全了我國政府預算理論研究體系。同時,有關政府支出效益理論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公共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從政治學、行政學、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和管理學等多視角對政府預算績效管理進行深人而系統的研究,建立政府支出效益與預算管理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的框架,從而拓寬政府支出效益理論研究的視野,豐富相關學科的內容。政府預算績效考評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干完善公共財政受托責任理論,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理論。
三、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應以政府履行公共財政受托責任為主線,揭示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特征,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如中長期預算管理籌劃、年度部門預算制度框架、政府集中采購制度、國庫管理制度構架等)和實施機制(如預算編制和準備、預算執行控制和預算監督制衡等),實現對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全過程監控。其中,要突出政府支出效益是通過政治程序、達用預算手段對政府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的表現結果的描述,并引人政府預算流程決策與實現支出效益之間的必然聯系的理念,對公共偏好如何體現、公共目標與公共利益如何維護等問題給以理論上的闡釋,并且構建政府預算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對政府預算績效報告的編制提出建議。
1.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規范分析方法可以為政府支出效益研究確立判斷標準,使實際工作者可以據以進行預算決策和制度安排;實證分析方法主要進行客觀的動態描述和分析研究業已存在的現象,主要解決有關實施意義的問題。二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同一問題,進而形成互為補充的研究范式。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應在規范分析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將中外政府支出效益背景差異納人研究視野,在仔細分析我國國情的前提下,闡釋政府支出效益實現的制度安排。
2.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是指從事物的本質屬性上來認識、把握該事物;定量分析則是從事物的規模上來認識、把握該事物。復合轉型期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應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運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政府支出效益考評問題,構建政府支出效益考評指標體系。
2、然后點擊屏幕右下方的我的。
3、接著點擊屏幕右上方的設置按鈕。
4、然后點擊通用。
5、接著點擊“新消息通知”。
【關鍵詞】
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支氣管炎
左氧氟沙星為氧氟沙星的左旋體,其抗菌活性約為氧氟沙星的兩倍,它的主要作用機理是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細菌拓撲異構酶)的活性,阻礙細菌DNA的復制而達到抗菌作用[1]。加替沙星是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和拓撲異構酶Ⅳ,從而抑制細菌復制、轉錄和修復過程[2]。為觀察其療效,對我院近一年收治入院的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并且為敏感細菌感染的患者進行左氧氟沙星與加替沙星療效比較,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入院的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符合下列條件的患者入選:①臨床出現有連續兩年以上,每年持續三個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氣喘等癥狀,確診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患者,年齡>18周歲;②無喹諾酮類藥物過敏史,血糖,腎功能檢查正常;③將符合上述條件的112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6例。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1次/d,連用10 d,鹽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30 mg∶100 ml)2次/d,連用5 d。對照組應用加替沙星注射液(0.4 g),1次/d,連用10 d,鹽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30 mg:100 ml)2次/d,連用5 d。
1.3 療效評價 治療后在5、10 d進行痰液、X射線、Reid指數檢查。顯著改善:改善率70%~100%;一般改善:改善率40%~70%;改善:改善率20%~40%。
1.4 統計學處理 改善率用t檢驗,兩組顯效率、總有效率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用藥后5、10 d比較見表,從表中可看出,兩組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從表中可以看出兩組病例在治療后5、10 d進行痰液、X射線、Reid指數檢查都有了較好的改善,治療組臨床緩解率82%,為顯著改善。對照組臨床緩解率55%,為一般改善。
3 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其病理特點是支氣管腺體增生、粘液分泌增多。臨床出現有連續兩年以上,每持續三個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氣喘等癥狀。早期癥狀輕微,多在冬季發作,春暖后緩解;晚期炎癥加重,癥狀長年存在,不分季節[2]。疾病進展又可并發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嚴重影響勞動力和健康。急性發作期應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鎮咳為主;伴發喘息時,加用解痙平喘藥物。
治療組和對照組在用藥5、10 d時的臨床緩解率有較大的差距。治療組的臨床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左氧氟沙星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療效優于加替沙星。同時由于加替沙星對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代謝與營養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皮膚及皮膚軟組織、泌尿生殖系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左氧氟沙星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小劑量;緩釋茶堿片;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療效
【Abstract】 objective: stabilizer on oral small doses of low-dose theophyll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linical effect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Methods: the clinical study mainly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2 were analyzed in 70 cases of stabilit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distribut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each group of 35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placeb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small doses of slow-release theophylline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clin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lu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quality of lif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acut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small doses of oral slow-release theophylline tablets in stabilizat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bvious effect,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 keywords 】 small doses; Slow-release theophylline tablets; Stabilit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 curative effect
【中圖分類號】R5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244-02
COPD全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以氣道、肺實質以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癥為主要疾病體征的疾病。臨床癥狀存在發作性喘憋,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患者出現心損害以及腦損害,引發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合并癥[1],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2]。我院對收治的70例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實驗組采用小劑量緩釋茶堿片進行口服治療,臨床效果顯著,詳細臨床報道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此次臨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70例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3例,女性患者有27例,年齡范圍39歲到78歲,平均年齡為65歲。病程為5年到28年,平均為15年。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COPD的診斷標準。患者過去4周內不存在急性加重情況,過去2周內不存在呼吸道感染情況,患者均不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研究對象沒有妊娠婦女以及哺乳期婦女,不存在藥物過敏體質患者。采用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個組別3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口服安慰劑,每天兩次,早餐前以及睡覺前各服用1次,療程為3個月。
1.2.2 實驗組治療方法:實驗組患者在臨床上主要采用小劑量緩釋茶堿片進行口服治療,劑量為每次100毫克,每天兩次,早餐前以及睡覺前各服用1次,療程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FEV1、FVC、生活質量以及急性發作次數進行觀察和比較。其中生活質量評分主要采用SGRQ呼吸問卷進行評價,通過對患者癥狀、活動以及影響三部分的分值進行統計,從而得出總分值。波動范圍為0分到100分,不存在生活影響則計為0分,存在嚴重生活影響則計為100分,分值波動4%以上存在臨床意義。
1.4 統計學方法:此次臨床研究中,主要采用SPSS1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FEV1以及FVC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FEV1以及FVC變化比較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肺功能FEV1以及FVC不存在顯著差異性,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經過相應治療,肺功能FEV1以及FVC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實驗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相應治療,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不存在顯著差異性,不存在著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相比治療前存在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急性發作次數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相應的治療,治療過程中急性發作次數比較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治療過程中,實驗組的急性發作次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臨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在治療方法上,茶堿治療是治療歷史較長的一種藥物[3]。然而,由于茶堿的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因此臨床治療上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副作用。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提高,茶堿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研究上也得到不斷深入,茶堿緩釋以及劑型控制開始得到發展。小劑量緩釋茶堿片在COPD的臨床治療中,能夠對磷酸二酯酶進行抑制,增加氣道平滑肌細胞的cAMP水平,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有利于呼吸肌的收縮[4]。另外,其還能起到抗炎作用以及免疫調節效果,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對COPD患者的肺功能以及呼吸困難的癥狀進行改善,降低患者的急性發作次數,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小劑量緩釋茶堿片使用便捷,不良反應少,患者依從性以及耐受性較高,經濟性好。在此次臨床研究中,我院對收治的70例COPD穩定期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實驗組采用口服小劑量緩釋茶堿片進行治療,肺功能、生活質量評分以及急性發作次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趙家亮,楊勝利,王梅,顏昭君,李松,彭丹.通肺絡湯聯合小劑量茶堿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3(12):232-233.
[2] 馮天杰.無創正壓通氣在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0,2(05):120-121.
[3] 李翠芬,張華.鹽酸氨溴索片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觀察[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0,3(01):98-99.
【關鍵詞】 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急性闌尾炎;妊娠期患者
為了研究分析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對妊娠期急性闌尾炎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使臨床對患有急性闌尾炎的妊娠期患者的癥狀有更加詳細的了解,為臨床提供有效治療方案[1],使該類患者的臨床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來我院就診的88例患有急性闌尾炎的妊娠期臨床確診病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開腹手術方式和腹腔鏡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治療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生產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抽取2009年7月~2011年7月來我院就診的88例患有急性闌尾炎的妊娠期臨床確診病例,將其分為兩組。A組患者中年齡最大者39歲,年齡最小者19歲,平均年齡27.4歲;有25例初產婦和19例經產婦。B組患者中年齡最大者41歲,年齡最小者18歲,平均年齡28.2歲;有23例初產婦和21例經產婦。抽樣患者所有自然資料,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 將抽樣中的88例臨床確診病例,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4例。A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方式進行治療;B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治療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生產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數據處理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當P
2 結 果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B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治療時間明顯短于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
3 討 論
腹腔鏡手術能使患者住院時間顯著降低,就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而言要比傳統的開腹手術好許多;因為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特點,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對手術之后血栓形成的風險減少十分有利[2]。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創傷小、粘連少,并且能較快恢復正常活動。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術后疼痛程度相對較輕,與開腹手術組比對鎮痛藥的需求要少,進而使胎兒暴露于鎮痛藥的風險大大降低[3]。在大多數情況下,急性闌尾炎一經確診就要立即進行闌尾切除手術,孕期盆腔內血供比較豐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較高,而且自身的免疫功能會降低,若是有宮縮的狀況更加會促進炎癥的擴散,容易引起彌漫性的腹膜炎,出現十分嚴重的后果,所以妊娠期間對于急性闌尾炎更加不適合進行非手術治療[4]。相關研究表明,因病癥表現較輕而選擇保守治療進而致使流產的病例大大存在。因此,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對患者預后以及生活質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妊娠期進行腹腔鏡手術的過程中,CO2氣腹導致的酸中毒所引起的母體傷害以及胎兒畸形是其安全性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此種狀況,相關學者對采用妊娠期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的患者在手術之后予以長期隨訪,有幾例妊娠16~28周的患者進行CO2氣腹腹腔鏡手術,手術之后進行1~8年隨訪,沒有發現子代生長發育不良的現象[6]。
總而言之,采用腹腔鏡手術方式對患有急性闌尾炎的妊娠期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理想,與開腹手術治療相比,該項技術的安全性更高,在治療過程中基本不會出現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
參考文獻
[1] 王友高,嵇仁福.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21例臨床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4):234—235.
[2] 馮亞玲,周昌菊.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癥29例診治體會[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15):314—315.
[3] 李靜,王家良.系統評價的方法與評價原則[J].中華醫學雜志,2009,18(12):254—255.
[4] 商敏,藺莉.妊娠期婦科腹腔鏡手術的利與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17(10):1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