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乳腺腫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將文中的計數資料(%)錄入軟件SPSS16.0中,采用卡方檢驗兩種檢查方法對于病理確診的良惡性乳腺腫瘤患者的診斷準確率,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病理確診結果術后病理檢查結果中,確診良性腫瘤、惡性腫瘤患者分別有23例和17例,良性腫瘤中,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瘤和乳腺脂肪瘤分別有10例、8例和5例,惡性腫瘤中,乳腺纖維肉瘤、乳腺分葉狀囊肉瘤及乳腺惡性淋巴瘤分別有9例、6例和2例。
2.2CT診斷的準確性評價表1中,CT對于良性乳腺腫瘤、惡性乳腺腫瘤分別為82.6%、88.2%,而鉬靶攝片的良性、惡性診斷準確率則分別為47.8%、41.2%,經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而CT、鉬靶攝片的總體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5.0%(34/40)、45.0%(18/40),CT的總體診斷準確率顯著更高(χ2=14.066,P=0.000)。
3討論
乳腺腫瘤在女性患者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腫塊是其較為突出的臨床特征,家族性遺傳、放射性刺激、原有乳腺疾病、腺體致密等均為乳腺腫瘤的高危誘發因素[1]。乳腺腫瘤可分為良性、惡性兩種,及時準確的診斷可有效確定病灶位置、判斷病情嚴重程度、鑒別腫瘤良惡性,對于控制乳腺腫瘤病情發展、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關鍵意義。在乳腺腫瘤的術前診斷方法中,鉬靶攝片超由于輻射量低、安全性高、價格低廉而成為了應用較多的輔助診斷手段,但鉬靶攝片的分辨率較低,攝片過程中又往往會出現干擾陰影(偽影),從而導致其不能有效識別所有腫塊,造成漏診情況,另一方面鉬靶掃描層面較為單一,對病灶的位置、范圍、大小缺乏直觀、定性的分析,不利于隱性病變的發現及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與鉬靶攝片相比,多層螺旋CT掃描的層次多、清晰度高、立體感強、覆蓋范圍廣,同時CT也可準確定位病灶、測量病灶大小,而良惡性腫瘤又具有較為顯著的CT增強掃描的影像特征,這也更利于醫師對于腫瘤的良惡性進行鑒別[3]。
【關鍵詞】 乳腺分葉狀腫瘤;病理;乳腺切除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treatment methods and prognostic factors.Methods The 26 cases phyllodes tumor patient information were analyszed,included clinical symptoms,signs,and the secondary examination,treatment and prognosis.Results The 26 cases of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 report lobulated fibroadenoma(phylloides fibroadenoma)17 cases,cystosarcoma phyllodes(cystosarcoma phylloides)9 cases,lowgrade m alignant cystosarcoma phyllodes 5 cases,moderate m alignant cystosarcoma phyllodes 2 cases,highly m alignant cystosarcoma phyllodes,2 cases in followup of five cases of local recurrence after surgery,again with no recurrence,since the whole set of followup has been made so far in one death.Conclusion Phyllodes tumor incidence is low,the clinic is extremely easy to misdiagnosis,surgical treatment is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treatment,including local excision and simple mastectomy,surgery most phyllodes tumor prognosis is good.
【Key words】 Breast phyiiodes tumor; Pathology; Mastectomy
乳腺分葉狀腫瘤(phyiiodes tumor)是一種少見的乳腺腫瘤,占乳腺腫瘤的1%,是以良性上皮成分和富于細胞的間質成分組成。在臨床上和其他乳腺腫瘤容易混淆,缺乏特異性高的診斷方法,常被誤診為乳腺巨纖維腺瘤而誤治[1]。我院2000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乳腺分葉狀腫瘤26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6病例全部為女性,年齡29~58歲,中位年齡44歲,絕經前11例,絕經后15例,病史5月~15年。所有患者起病均隱匿,主要為無痛性的腫塊,10例有腫塊短期迅速增大病史。查體:外形有的不對稱,均可觸及較大的腫塊,腫塊直徑6.0~16 cm,有的呈球形,有的不規則,質地堅韌,有的部分呈囊性感,邊界清楚,活動度較好,有2例患者有腫塊處皮膚破潰感染合并有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
1.2 方法 26例患者術前針吸細胞血及影像學檢查考慮乳腺纖維瘤18例,考慮乳腺囊性增生癥5例,考慮乳腺葉狀腫瘤3例。26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有24例行局部腫塊切除術,2例行單純切除術+腫大淋巴結摘除術;病理檢查有17例為分葉狀纖維腺瘤,9例為葉狀囊肉瘤;其中17例分葉狀纖維腺瘤行局部切除后有3例在3年后局部復發再次手術切除至今無復發;9例乳腺葉狀囊肉瘤中7例行局部切除后2例局部復發,再次行單純切除后至今無復發,2例有腫塊處皮膚破潰感染合并有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患者經過抗感染治療后行單純切除術+淋巴結摘除術后病理檢查腫大淋巴結為增生導致,未見腫瘤轉移。26例患者均未進行術后其他輔助治療。
1.3 結果 26例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為1~9年(平均5.1年),局部復發5例,復發率為19.2%;乳腺葉狀囊肉瘤患者5年內出現遠處轉移1例,為肺及骨轉移,死亡的1例即是這例轉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為96.1%。
2 討論
乳腺分葉狀腫瘤是一種少見的乳腺腫瘤,占女性乳腺腫瘤的0.3%~0.5%[1],雙側的分葉狀腫瘤更為少見,本病多發生于中年女性,發病年齡多高于乳腺纖維瘤的發病年齡,臨床上常見于50歲以上的婦女,起病隱匿,表現為腫塊,生長緩慢,病程大多較長,體積可較大,但有明顯境界,皮膚表面可見擴張靜脈。除腫塊侵犯胸肌時較固定外通常與皮膚無粘連而可以推動,局部皮膚不受侵犯,皮膚潰瘍見于巨大的腫塊,亦不是腫瘤侵犯所致,而是腫瘤大張力過大導致。少數病例在短期內腫塊可出現迅速增大。本組病例中11例為絕經前患者,15例為絕經后患者,有10例近期有迅速增大病史,符合本病的生長特點。因此在臨床上若碰到乳腺腫塊短期內迅速增大的病例,應該考慮到乳腺分葉狀腫瘤的可能,或者是乳腺腫塊切除后復發的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乳腺分葉狀腫瘤的是由良性的上皮成分和富于細胞的間葉成分組成的,上皮成分少,分化良好,間質成分豐富,可呈現異型性,雙向分化的特點。腫瘤有部分或完整的包膜,切面灰白或呈魚肉狀,有裂隙或分葉結構。在組織學上根據間質細胞的異型性、有絲分裂活動、腫瘤邊緣以及間質的過度生長等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2]。臨床上把乳腺良性的分葉狀腫瘤叫分葉狀纖維腺瘤,乳腺惡性的分葉狀腫瘤叫作乳腺葉狀囊肉瘤,乳腺葉狀囊肉瘤在臨床上又根據間質細胞的異型性、有絲分裂數目和鏡下腫瘤的浸潤程度分為低度惡性、中度惡性、高度惡性三種類型。在臨床上以乳腺良性分葉狀腫瘤為多,本組病例中有17例術后病理檢查為良性的分葉狀腫瘤,有9例惡性的分葉狀腫瘤。分葉狀的腫瘤在臨床診斷上缺乏有效的手段,術前的正確診斷率很低,導致在手術中很難達到足夠的切緣,這就導致術后復發機率的增大。本組病例術前僅3例診斷正確,術前診斷準確率11.5%。與North報道的10%~20%的術前正確診斷率相符[3]。
乳腺葉狀囊肉瘤的治療首選手術,手術方式包括局部病灶的切除和單純切除,可以根據患者的年齡、本人的意愿、腫塊的大小、術前的檢查結果以及術中快速切片來確定手術方式。對于年齡不大,腫塊不太大的,活動度好的可行局部病灶的切除,對于腫塊巨大,年齡高,術前術中檢查是惡性分葉狀腫瘤的,短期迅速增大且堅決要求切除的宜行單純切除術。本組病例全部手術治療,24例行局部病灶切除,2例行單純切除,共有5例術后復發,再次手術局部病灶切除3例,另外2例行單純切除術,術后未見轉移復發,取得良好效果。惡性的乳腺分葉狀腫瘤極少發生淋巴結轉移,乳腺分葉狀腫瘤腋窩淋巴結轉移很少見,文獻報道為不到1%[4],因此手術不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僅在不能完全排除乳腺癌時方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本組病例中對有淋巴結腫大的2例患者行腋窩腫大淋巴結摘除術,術后病理檢查無腫瘤轉移,而是皮膚破潰炎癥導致腋窩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所致。乳腺分葉狀腫瘤對放療化療一般不敏感,有報道說乳腺葉狀囊肉瘤腫塊較大、局部切緣陽性或復發的患者輔助照射或胸壁可取得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5],通常來說乳腺分葉狀腫瘤對放化療不敏感,僅對遠處肺骨轉移有一定作用。本組病例術后均未行放化療,5年生存率96.1%,效果滿意。乳腺分葉狀腫瘤的預后大多較好,僅少數高度惡性的葉狀囊肉瘤出現多處遠處轉移時預后差。
總之,乳腺分葉狀腫瘤在臨床上少見,容易誤診,手術切除是其主要有效的手段,術后的病理檢查方可確診,在臨床上需要詳盡的采集病史,特別是腫塊的生長特點,值得臨床醫生關注。其預后多和腫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以及手術方式有關。
參 考 文 獻
[1] 齊秀艷,與永山,趙海堂,等.乳腺葉狀囊肉瘤23例診治分析.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3,12(10):235236.
[2] Harris(王永勝主譯).乳腺病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896898.
[3] Nor JH,Mcphee M,Arredondo M,et al.Sarcoma of the breat;implication of the extent of local therapy.Am Surg,1998,64(11):10591061.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6例,為本院收治的乳腺腫瘤患者。患者術前經臨床觸診,為內可觸及良性腫物57例,不可觸及病變9例。經鉬靶攝片、超聲診斷為纖維腺瘤。并排除惡性腫瘤者;排除凝血功能異常者;排除語音溝通障礙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3例患者,其中乳腺纖維瘤23例,乳腺囊腫20例;年齡20~44歲,平均年齡(30.3±5.4)歲。病灶直徑8~30mm,平均直徑(19.5±6.1)mm。觀察組乳腺纖維瘤24例,乳腺囊腫19例;年齡21~43歲,平均年齡(30.4±5.1)歲。病灶直徑8~30mm,平均直徑(19.6±6.2)mm。兩組患者年齡、乳腺腫瘤類型、腫瘤直徑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乳腺腫瘤旋切術治療。手術器械為美國強生公司的微創旋切系統。常規消毒鋪巾后,以0.5%的利多卡因對乳腺患側行局部浸潤麻醉,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切開皮膚0.2cm通過彩色超聲確定穿刺深度,然后刺入微創旋切刀,插至乳腺腫瘤處,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至乳腺腫瘤病灶底部,加強麻醉。控制手術旋切刀,使旋切刀頭端凹槽對準患者乳腺腫瘤病灶,行乳腺腫瘤抽吸旋切至乳腺腫瘤切除干凈。部分乳腺腫瘤為鈣化灶的患者,術中對乳腺標本行鉬靶攝片,證實鈣化灶被切除。乳腺腫瘤手術后,以無菌粘膠紙粘合乳腺穿刺點皮膚小切口,壓迫10min局部止血,采用胸帶加壓包扎24h對乳腺局部壓迫止血。對照組采用常規開放乳腺腫瘤切除術治療,于全麻或局部麻醉下實施手術,在腫塊附近做放射狀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達腫瘤處,游離、切除腫瘤組織,電凝止血,生理鹽水沖洗殘腔后,行逐層縫合,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1.3觀察內容
參考Harris評分標準評價術后美容效果,即:兩側外觀無明顯差異,對稱感良好,術后瘢痕不易察覺為優;兩側外觀有輕微差異,術后瘢痕較明顯為良;兩側外觀差異明顯,雙側不對稱,瘢痕明顯為可;兩側外觀差異顯著,術側伴攣縮、變硬,瘢痕明顯為差。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臨床數據均錄入SAS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效能為α=0.05。
2結果
2.1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瘢痕顯著少于/短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術后美觀效果比較
觀察組術后美觀優良率達95.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5.1%
3討論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篩選2007年4月~2007年7月我院診治的400例乳腺疾病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8~85歲,所有病例均行乳腺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檢查,其中部分患者行穿刺組織病理學檢查或手術治療,并進行病理檢查。經術后病理證實為乳腺癌41例,良性腫瘤(包括:乳腺纖維腺瘤、囊性改變、導管內狀瘤等)81例,其它異常233例(炎性腫塊2例,乳腺增生231例),正常乳房45例。
1.2 設備及方法 乳腺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武漢一海數字工程有限公司生產(型號:esn2)。檢查方法:患者取前傾坐位,裸露雙側乳房,光源探頭探照乳腺各象限,顯示乳房病灶灰影、血管反應情況,等灰度線、邊緣、血管顯像處理并查測乳腺病灶血氧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行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乳腺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掃描圖像診斷乳腺癌42例,其中39例被病理證實,符合率為92.86%,同時出現等灰度線異常、邊緣異常、血管異常、高血低氧這四項異常表現者有26例,見表1。在122例乳腺腫瘤中,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與病理檢查結果相符者,乳腺癌39例,良性腫瘤78例,見表2。采用spss11.5軟件行χ2檢驗,p<0.01,即本研究組中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針對乳腺癌和良性腫瘤的診斷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乳腺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是利用血紅蛋白對近紅外光有較強的吸收作用原理,癌腫組織細胞的代謝旺盛,病灶區血管叢增多,血管增粗,與周圍正常組織對近紅外光吸收有顯著區別。當近紅外光穿透人體軟組織時因血紅蛋白的吸收導致其透過乳房的強度不同,而顯示出血管和腫塊的陰影,產生出遮光灰影,這種灰影的范圍和灰度將直接反映局部含血紅蛋白量和范圍。乳腺組織密度不同對紅外線吸收的選擇性也不同,因此可以根據灰影深度差異初步判斷腫塊性質[1]。另有學者證實近紅外檢測參數與乳腺良、惡性腫塊局部微血管密度與其血含量存在相關性,說明了近紅外光血含量檢測參數作為診斷乳腺癌標準的可靠性[2]。此外,通過對原始乳腺圖像進行等灰度線處理、邊緣銳化、血管顯化、定量數字顯示,同時,用雙波長光探測乳腺血氧含量變化技術,對所采集的雙波長圖像進行數字化處理,電腦全自動血含量、氧代謝全方位測量分析,實現血氧功能成像,獲取原圖不能顯示而又客觀存在的信息,該信息正好能反映出病變的良惡性質[3],有學者證實乳腺癌腫塊組織高含血低含氧特征的臨床符合率達88%以上[4]。通過以上手段篩選出乳腺癌及高危人群,提高了乳腺癌診斷的符合率。此種檢查方法具有無創、無潛在損傷、使用方便,能展示細胞或組織的功能性圖像的特點。可定性(影像)和定量(血氧含量)檢測人體局部組織血氧功能成像。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將乳腺紅外成像技術、醫學影像的計算機信息挖掘技術、乳腺組織表1 400例不同病理類型乳腺疾病的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表現表2 兩種方法診斷122例乳腺腫瘤的對比成像診斷系統病理檢查乳腺癌良性腫瘤合計乳腺癌39342良性腫瘤27880合計4181122
*p<0.01,即本研究組中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針對乳腺癌和良性腫瘤的診斷結果有明顯統計學意義血氧功能成像技術、乳腺血氧無創檢測技術相融合,通過乳腺組織血氧的分布情況為診斷乳腺疾病、病灶定位和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本組資料表明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針對典型乳腺癌,其診斷特征相比較突出,乳腺癌為等灰度線、邊緣、血管異常、高血低氧表現者為61.90%(26/42),再結合查體與詢問病史,其診斷乳腺癌的整體正確率較高,為92.86%。針對臨床特征不明顯的患者,借助于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進行等灰度線、邊緣、血管顯像處理,結合高血低氧的血氧功能表現,仍可作出正確診斷。
本組漏診乳腺癌2例,占4.88%,這是由于此2例未看到灰影,未看到紊亂的等灰度線、模糊的邊緣線、新生的小血管,也并無高血低氧表現。另將良性腫瘤誤診為乳腺癌3例,占7.14% (3/42),可能由于該病變新生毛細血管,局部血紅蛋白增加,內部結構改變,致等灰度線等發生相應改變,提高了對近紅外光的敏感度[5,6]。本組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診斷乳腺癌正確率為92.86%,略高于國內其他相關報道[7],可能與所用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的綜合分析能力有關。本研究組中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針對乳腺癌和良性腫瘤的診斷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顯示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是鑒別乳腺良性、惡性腫瘤簡便、無創、有效的輔助手段,對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及普查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實踐證明,三算子與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作為乳腺疾病檢查的一種基本方法,其具有的乳腺組織結構分析、邊緣顯示、血管顯化,乳腺組織的血氧無創檢測、功能成像等功能能夠有效地提高診斷準確率,并能夠給出乳腺腫瘤早期惡性病變的信息,特別有利于乳腺良、惡性腫瘤的鑒別。在臨床工作中,其與現有的乳房疾病檢查手段(如b超、鉬靶等)緊密結合,互相補充,將會使臨床乳腺腫瘤的診斷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姜軍,韓曉蓉,張毅,等.紅外乳腺導管造影術診斷溢液的臨床價值[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23):20692072.
[2] 黃燁,陳登峰,袁璐,等.乳腺腫塊微血管密度與血氧近紅外光參數的實驗研究[j].腫瘤防治研究,2007,34(1):5153.
[3] petit jy,garusi c,greuse m,et al.one hundred and eleven cases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of oncology(milan)[j].tumor,2002,88(1):4147.
關鍵詞:彩超;乳腺腫瘤;應用價值
乳腺腫瘤良、惡性的診斷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要問題,彩超診斷因其簡便、直觀、無創、修復性好的特點廣泛應用于臨床,對診斷乳腺腫瘤的性質具有重要的價值,是當前臨床輔助診斷的首要方法[1]。本文分析了于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應用彩色多普勒檢查的42例懷疑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超聲特征,以總結提高診斷水平的方法,為診斷與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做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應用彩色多普勒檢查的42例懷疑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2~65歲,平均42.7±6.2歲,20~29歲2例,30~39歲21例,40~49歲11例,50~59歲6例,60~65歲2例。良性腫塊35例,惡性腫塊7例,腫塊直徑為7.4~51mm,平均22.6±7.3mm。
1.2檢查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和側臥位,采用HDI 5000與VIV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討頻率7.5~12.0MHz。采用二維超聲多切面觀察乳腺各層的結構:觀察乳腺腫塊邊緣是否整齊、清晰,內部回聲是否均勻,是否有微鈣化點,管擦腫塊周圍及內部血流信號,依據Adler法進行血流分級,分析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數;檢查同側腋窩淋巴結。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組間差異以P
2結果
2.1彩超診斷與病理診斷比較 42例乳腺腫塊,術前超聲檢查與術后病理診斷比較,超聲診斷惡性腫瘤7例,術后證實7例,符合率100.0%,其中浸潤性導管癌3例,髓樣癌1例,腺癌1例,導管內癌1例,纖維囊性增生1例。超聲診斷良性腫瘤35例,術后證實34例,符合率97.1%,1例浸潤性導管癌誤診為纖維瘤。
2.2乳腺腫塊彩超診斷二維聲像表現 35例良性乳腺腫瘤邊界清晰、整齊,形態規整,呈棱、圓、蛋形,內部回聲極弱或均質,周圍血管極少,縱橫比值為0.43~0.82;7例惡性乳腺腫瘤邊界不清晰、不整齊,形態不規整,呈突刺狀或偽足狀,內部回聲不均質,可見微小鈣化點,鈣化點呈弧形或顆粒狀,均呈浸潤性增長,無包膜,縱橫比值為0.65~1.28。具網狀血管或穿刺血管的有23例,腫塊后方衰減的有12例。在7例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病理檢查中,4例有轉移淋巴結,彩超檢查出4例。見表1
表1 兩組乳腺腫塊二維聲像圖特征比較(n)
2.3乳腺腫塊彩超診斷多普勒血流參數 35例良性腫瘤,血流信號為0~1級,0級21例,1級14例,呈單條血管供血,血流流速平均12.5m/s,阻力指數平均為0.35,血流檢出率為42.8%;7例惡性腫瘤,血流信號為1~3級,均有1~2條以上的供應血管向腫物聚集,血流流速平均33.5m/s,阻力指數平均為0.72,血流檢出率100.0%。兩組血流收縮期峰速、血流信號、阻力指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乳腺腫塊參數比較(n)
3討論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二維彩超多切面觀察乳腺腫塊聲像圖對乳腺腫瘤的診斷主要體現在形態、回聲、鈣化點上[2]。惡性腫瘤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形態不規則,邊界不光滑,呈八爪魚樣向周圍延伸[3];邊界不光滑內部回聲多呈低回聲,內部可見細小或粗大的砂粒樣鈣化點。良性腫瘤的特征主要為:多呈橢圓形,邊界光滑,回聲均勻,極少有鈣化點。
其次,良性乳腺癌腫塊血流豐富,多表現為高速高阻力血流。良性、惡性中路的臨界流速值為24~27cm/s,RI≤0.42~0.49是診斷腫瘤性質的重要閥值。單一微血管密度和血流分級程度也是鑒別腫瘤良、惡性的重要依據,腫瘤血管密度與血流分型越小,則是良性腫瘤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則是惡性腫瘤的概率越大[4]。惡性腫瘤血管生長因子導致腫瘤內部及周邊血流豐富,在聲像圖上呈現出紊亂的改變。此外,當小腫塊的二維聲像圖表現為難以確定的中間型時,血流難以顯示,良惡性的診斷也存在一定困難,如本次研究將1例浸潤性導管癌誤診為纖維瘤。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認為,采用彩超檢測乳腺腫瘤,觀察腫瘤的形態、邊界、內部回聲、血流特征有利于檢出患者是否患有腫瘤及腫瘤良性、惡性的鑒別,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艾先梅.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乳腺腫瘤112例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06):84-85.
[2] 張紅衛,焦北魚,陳濤濤.25例乳腺良惡性腫瘤的彩色及能量多普勒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0):4471-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