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中秋節的優美段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課本;學生;寫作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在寫作方面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但是目前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普遍過重,沉重的考試壓力使他們根本沒有心思去涉獵課外知識。尤其是農村中學,通常學校的圖書館只對教師開放,即使對學生開放也是很有限度的。因而學生知識面狹窄,思維僵化,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寫作時詞匯貧乏,語言的組織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其實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初中語文課本盡量解決學生的閱讀與積累問題。因為初中的語文課本中不少篇目是經典名篇,文質兼美。在范圍方面,涉及古今中外;在內容方面,很多篇目的立意、內涵充滿了智慧與哲理,不僅給我們以藝術美的享受,而且使我們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啟迪。如果在進行課本教學時,注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利用學生在課本教學中已經形成、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去影響和解決寫作問題,一定能使學生的作文內容豐富,表現力增強。那么如何以課文教學促進作文教學呢?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嘗試。
一、進行課本教學時,教會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培養學生寫作時抓思路的習慣
講課文時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很好地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表達的條理性。在閱讀教學中理清文章的思路,就為寫作文時理清思路打下了基礎。
引導學生理清思路的途徑很多,我常用的是提問法。例如在教《濟南的冬天》時,引導學生從標題入手,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往往能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點?圍繞這些特點寫了濟南的冬天中的哪些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時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在初讀課文以后,就對課文的思路有了總體的把握。經常這樣訓練以后,學生在寫作時也會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來確定自己寫作的思路。
二、對不同體裁的文章,要指導學生善于抓住文體特點
在進行課文教學時利用固定程序訓練的方法,讓學生熟悉這種體裁的特點,掌握這種文體的寫作規律。比如記敘文的有關知識結合具體篇章教給學生。如記敘文的特點、記敘的要素、記敘的分類、記敘的順序、記敘的各部分都為中心服務,尤其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往往在文中揭示中心。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紫藤蘿瀑布》結尾都揭示中心。說明文的閱讀程序可以規定為:①找出說明對象及其特征;②理清說明的順序;③找出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④分析用得準確的詞語或代詞的指代對象。小說的閱讀程序可以規定為:①按開端、發展、、結局理清情節;②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分析小說中環境的作用;④歸納小說所表現的主題;⑤深入分析重點段落或關鍵詞句。 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對于每一種文體的要素、特點就有了基本的了解,避免了寫作中出現的幾種文體雜糅的現象。
三、學什么題材的文章,就啟發學生模仿寫作此類型的文章,達到牢固掌握此類文章的特點,提高寫作此類文章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背影》《我的老師》等寫人的文章時,我就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寫人的知識:怎樣選取典型事例,怎樣安排選材的詳略,怎樣運用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等手法表現人物的特點,怎樣才能表達出真摯的感情等。結合課文的實例,再經過這樣一番的指導之后,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地運用起來學寫《我的×××》之類的寫人的作文,學生就不會寫得空洞、枯燥了。其他題材文章也是如此,如學了寫景的散文《春》《濟南的冬天》后引導學生寫校園的秋景、家鄉的春景等;學了《蘇州園林》后引導學生寫《我的校園》等。
四、通過學習課文選材角度和寫作特色,以此運用到寫作中
學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繁重的學習任務使他們接觸社會的機會少,社會閱歷低,生活枯燥,寫出來的東西也是干癟、不生動。其實,作文并非一定要寫轟轟烈烈的大事,否則哪來的“細微之處見真情”?因此,我在教《安恩和奶牛》時就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學會為生活感動,善于從身邊選材,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的意義,即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后來在寫《我最難忘的人》這篇作文時,不少同學都學會了從身邊的小事寫起,如通過寫自己與最難忘人之間發生的各種事情;通過寫與打工的父母一起過中秋節反映留守兒童對親情的渴望等等。學生學會了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題材不斷擴展,筆觸從學校、家庭延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作文的源頭問題,并且使學生就事論事、不知怎樣深化作文中心的現象有所改善。
五、通過課本教學擴大學生閱讀面,廣泛積累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