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短歌行朗誦

      短歌行朗誦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短歌行朗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短歌行朗誦

      短歌行朗誦范文第1篇

      一、抓好讀準關

      現在,很多學生只在小學時讀拼音,到高中有的拼音都忘記了。再加上初中高中一直學習英語,很多高中生把漢語拼音和英語混淆,碰到疑難字即使有拼音也讀不出音,有的干脆念“半邊字”,不查字典。再加上農村學生受方言影響較大,朗讀的準確率更低了。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先要讓學生過好讀準關。

      我在教學生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舉了伊能靜唱這首歌時,把“綸”字音讀錯的事,學生哈哈大笑。我提醒學生,他們也常常念錯音,如果不認真訂正,也會鬧大笑話。同時告訴學生,讀準字音是培養朗讀能力的前提。上課時我會抽出一些時間幫學生復習拼音知識;在教學生讀生字時,可以根據本地方言特點,對于一些常常讀不準的字重點指導和訓練,在平時的朗讀中更注意指正,使學生切實做到讀音正確。同時我也提醒學生日常閱讀時,要把不懂的音通過查字典的形式及時記下來。

      當然讀準不僅包括讀準字音,更要讀明句讀,讀出語調和節奏。語調是語句層面的聲音形態。平常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語句的高低、輕重、長短。比如,我在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導朗讀“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時,告訴學生,這句是寫景語,重音要把握好,該句中的“穿”“拍”“卷”要重讀,聲音洪亮,使人感到“峭拔“千鈞雷霆”和“氣勢力量”。其“形”可感,其“響”可聞,其“色”可觀。

      二、分清朗讀對象

      朗讀時,不同的文體宜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才能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如詩歌和散文,重點在于解決作者是如何通過寫景、敘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朗讀前要讓學生弄清作者生平、個性特點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學生在朗讀時就會引發聯想與想像,激發起共鳴。比如同樣是唐代詩歌,如果學生能了解李白的個性和經歷,就知道朗讀李白的詩歌與杜甫的詩歌就有很大的不同。朗讀李白的詩歌時多數要激越奔放、充滿豪情,而朗讀杜甫的詩多半多了一份憂郁、深沉。而文言文,重點在于根據字詞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在理解中讀?!罢b讀”是前人強調的學習文言文的傳統方法。葉圣陶說過:“文言文,從前注重讀,此至有道理。古文與口頭語言殊異,讀之至熟,實即學習古文之語言。必熟乃能寫,亦如今時兒童熟習口語,乃能說連貫之一段話也。今時教古文,自亦宜熟讀,雖不求其能寫,而熟習其語言乃能深味其意義,較之僅僅看一二遍好得多。”至于戲劇、小說、童話、重點在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讀出感情。如《守財奴》中老葛朗臺搶奪梳妝匣一節,讀三個動詞“縱“跳”“撲”,要先領會雖然此時的葛朗臺已是六七十的“老頭兒”,但愛財如命。讀的時候,要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骨瘦如柴的干癟老頭一見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餓虎撲食般一縱,撲上匣子,奪將過去。一連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奪口而出,連聲音也因貪婪的滿足而顫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質。

      三、重視榜樣的力量

      語文老師一定要鍛煉、培養自己成為誦讀的能手,練就過硬的誦讀能力,成為學生的朗讀榜樣。出色的誦讀就如同一首詞曲兼美的歌,營造出令人沉迷的藝術氛圍,令學生陶醉,他們也會跟著模仿。于漪、程翔等老師的課上得十分出色,這跟他們注重范讀有很大的關系。作為普通高中語文教師,我們也要學會以嫻熟的朗讀技巧“示范”朗讀課文,以期開啟學生的心扉,將其率先帶入特定的境界,為朗讀作好情感上的準備,以榜樣的力量帶領學生走向朗讀的更高境界。

      除了做范讀的榜樣,語文老師更要善于發現班上的朗誦人才,培養這些同學的朗誦能力,使他們成為班上同學的榜樣。記得上柳永的《雨霖鈴》時,在分析完文章后,我請學生來朗讀。學生推舉平常經常范讀的同學朗讀,他聲情并茂的朗讀迎來同學陣陣掌聲,使學生熱情高漲。接著一位女生自告奮勇,也起來朗誦,較前一位同學有過之無不及。在這些同學鼓舞下,我發現班上很多同學愛上了朗讀,與我剛接手這個班叫學生朗讀時的羞羞答答完全不同了。這不僅是老師倡導的結果,更是榜樣的力量。只有學生發現身邊有朗讀高手,他們自然就愛模仿,自己也有信心提高朗讀能力。當學生愛上朗讀,自然就能增強學生語感,提高背誦能力。

      四、要利用好工具

      要提高高中生朗讀能力,還要求老師利用好工具?,F在一般中學班級都配有錄音機,學校都訂了著名播音員的課文錄音帶。但沒有把這些條件充分利用,有的長期擱置塵封。我們應當更新觀念。打破傳統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手段,讓錄音機、錄音帶物盡其用,讓名家的聲音在課堂上響起來,使學生模仿有材料,學習有目標,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當然,條件好的還可以應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記得我上《短歌行》時,在范讀時,我用了c00lEdit軟件,把《短歌行》分解成一句一句,錄音放一句,學生跟讀一句,這樣范讀可以激發大部分同學誦讀興趣,提高大部分同學誦讀能力。并且這個軟件比較好用,教師制作起課件來也比較便捷。同時在多媒體上課時還可以應用音樂伴讀,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認為:“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恰當地使用音樂伴讀,讓樂曲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就會使他們置身于樂曲所創設、營造的特殊氛圍中,調動其情感朗讀。比如我為《短歌行》選的伴讀曲是《妝臺秋思》,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既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又促進學生在配樂朗誦中去體會詩人融詩情、哲理為一體的意境。

      五、找好朗讀的時間

      短歌行朗誦范文第2篇

      一、有效深入地利用多媒體教學

      現如今,網絡多媒體教學已經深入課堂,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上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勿庸置疑,為詩詞教學營造了圖文并茂、形象生動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單一方式無法比擬的。營造詩詞情境,再現詩詞中所講述到的場面,變抽象為形象,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誦讀詩詞的興趣,它已經成為我們詩詞教學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對視聽媒體的利用僅僅只局限于創設情境,增強感染力,那就大大浪費了這個資源。

      我們都知道,影視或是動畫對于原作來說都是經過再加工的產品,這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里面也有創作者自己的理解,如果我們只是局限于讓學生們聽聽看看的層面,難免會陷入一些理解的誤區。就拿曹操的《觀滄?!穪碚f,我在土豆網上下載了一段相關視頻,里面有“曹操”登臨碣石賦詩的場景,有驚濤拍岸的鏡頭加上逼真的音響效果,同學們的確有身臨其境之感,但是等同學們看完視頻,我問同學們曹操登臨碣石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有同學說是悲涼的,這讓我很詫異。因為之前我已經介紹了相關的背景,此時的曹操已殲袁紹殘部,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經過碣石山創作了這首詩。他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中,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此詩應該給人雄渾蒼勁之感。不過等回過頭自己重新審視這個視頻的時候也確實發現了這其中的很多問題。首先,編者將其吟誦的背景放在郭嘉死時,情境設置的似乎是在懷念郭嘉,還大聲疾呼:“奉孝死,乃天喪我也!”在此情境之下,曹操開始朗誦《觀滄?!罚@樣的情節安排和畫面讓人感受到的是曹操此時的無限悵惘之情,而且對照原詩來看,畫面中“山島聳峙”的景象是有了,但是卻不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欣欣向榮之景,看到的只是滿眼的蒼涼,這也難怪學生會有悲涼之感。

      鑒于此,我們在利用多媒體進行視聽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關于這一點我在一次同樣是教授曹操的詩歌《短歌行》時,在多媒體教學上做了新的教學探索和嘗試,我同樣準備了《三國演義》當中曹操“橫槊賦詩”的場景,而我的教學切入點也是從這個視頻切入。在觀看視頻之前就給他們布置了相應的任務:(1)剪輯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與課本上的《短歌行》有幾處不同?(2)剪輯當中的曹操留給你什么樣的印象?讓學生結合課文注解理解詩句,并反復誦讀,以體會把握。

      將曹操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橫槊賦詩”的場景與課本中的詩歌原作進行對比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我力圖通過這樣的設計開拓學生的思維,雖然是兩種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之間的對比,但是這樣的安排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化對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更有效地利用了多媒體的視聽功能,讓它不僅僅停留在感觀感受的層面,而是能夠讓同學們有的放矢地閱讀和觀看,在兩種文本之間找到最好的交接點,更好地促進他們的思考。事實也證明,這樣的安排既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觀看完之后,同學們都能找到相應的不同之處。

      (附)詩歌原句與電視劇歌曲唱詞的不同之處(如下):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皎皎如月,何時可輟?

      何枝可依?——無枝可依。

      海不厭深。——水不厭深。

      在學生充分閱讀了詩歌之后,師生共同就影視作品中的詩句和原詩做比較,明確改動之后的差異,問題集中于:如何理解曹操當時的心境。

      可以說剪輯中呈現的是一個豪情滿懷、壯志凌云的曹操,這些可以從“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皎皎如月,何時可輟?”這兩句的差異中比較得出的。如果說“明明如月”是比喻賢才的話,那么“掇”和“輟”兩個字體現了對賢才的截然不同的態度。“掇”是拾取的意思,而“輟”是停止的意思。所以有學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課本中的原詩更能體現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態,而經過編者所改編的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傲氣的曹操,不為我所用的賢才我是不是可以讓它停下來,這大概也暗指蜀吳了,這樣個性化的閱讀鑒賞的確讓人眼前為之一亮。通過閱讀鑒賞和比較,學生真正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明白曹操在詩中不僅表明自己的求賢之心,也表明了對賢才的禮待,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感人的力量。

      事實上,這種對多媒體材料的深入利用也是必要的。在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樣的,或許在學生學習課文之前,對于相關的內容已經有所涉獵了,這就已經給課文的學習造成了影響。就比如曹操這個人物,學生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對他的認識已經定型,我們在講詩歌中的真實的曹操時,就無法也不能回避這個問題(否則曹操在學生中的形象將無法扭轉,從而也不利于詩歌的理解),要主動地把這兩種形象進行比較。同樣,在講小說《三國演義》時,也要把里面的形象和影視劇中的形象加以區分。所以,我們不能忽略在教學過程中文本表現形式之間的碰撞和交流。

      二、文本演繹

      詩歌是一種文本形式,“文本的意義是有待確定,有待實現的對話構成品,它在理解中存在”。對于詩歌在教學當中的地位,我們不能受文體的局限,這需要我們努力拓寬教學渠道。文學的感悟、領會是相通的,雖然文體之間感受形式不同,但是情感本質是相同的,我們可以在文本之間進行再創造。對于一些常見的寫景抒情詩歌來說,我們可以用改寫的方式,讓學生在領會詩意的基礎之上,把握詩歌情境,力圖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再現詩歌所表達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就拿《過故人莊》來說,詩人孟浩然將自己訪友的一次經歷和心情用詩歌表現出來了,我們完全可以在講解的基礎之上,讓學生以作者的身份將這首詩歌改寫成散文或者記敘文。這對于他們學習詩歌不僅是一種督促,可以讓他們努力地去靠近作者,而且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次很好地練筆機會。

      學生的作品中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如初一一位學生對《過故人莊》的改寫:

      太陽在空中曬著,曬得我心頭暖暖的,云兒在空中快樂地飄,飄著飄著,把快樂灑在我心底。

      今天,朋友邀我去他家做客,遠處的村莊依稀可見。樹郁郁蔥蔥,環抱著這個小小的村莊。青山高聳入云,陪伴著這些人家。

      哦,那張熟悉的面孔呵!千言萬語涌上心頭。那桌上,早已擺著豐盛的宴席。朋友笑著打開窗戶,映入眼簾的是秋的氣息,那黃澄澄的小麥已成熟,謙虛地彎下了腰。時間伴著愉快的笑聲,在輕松的談天中飛逝去,我們約定,到重陽之時,再來觀賞美麗的!

      雖然作品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動人的情節,但是認真感受可以發現學生在改寫的過程當中已經盡力地靠近詩人的感受了,對于一些剛剛接觸認真感受詩歌的孩子們來說,這樣的方式也許可以更貼近他們,更容易讓他們所接受。

      短歌行朗誦范文第3篇

      針對以上課堂詩歌意境引入出現的問題,筆者聯系我國語文情境教學理論系統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師提出的情境教學方法及其它教學理論及個人教學實踐提出以下意境引入策略:詩歌誦讀導入意境在詩歌教學中,采用多種朗誦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情感和內容,漸漸進入詩歌之境。聯系生活展現意境由于社會閱歷較少,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和人文積累,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往往會存在誤讀。對此,詩歌意境引入時要聯系當代社會和學生的周圍生活。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輕輕地我走了”,“輕輕地”不能被“悄悄地”代替,因為前者是對動作的一個形象描寫,包含悄然無聲之意,后者只是安靜無聲之意。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走入詩中淡美淡愁的意境,我們可以舉母親上班的例子??梢詥枴皨寢屓ド习嗔?,她走時關門,我們應該說是輕輕關上門還是悄悄的關上門呢?”一句現實的生活例子,讓兩個形容詞的區別形象起來,學生也因此更好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圖畫、表演、語言描繪等多方式學生主體創造體驗詩歌意境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活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痹姼杞虒W意境引入可以通過圖畫再現意境,表演體會意境,語言描繪意境等多種教學方法,多方調動學生感覺器官,增強詩歌意境美感品鑒效果。例如:納蘭性德的《故園》教學中,可以設計學生場景語言描繪、作畫等方式,其中的孤舟、大雁、場景、言語情感交流從而讓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感受到詩人的漂泊生活以及思鄉之情。再聯系詩人的生平,從而讓學生對詩歌意境進入更深一層的自我體驗。又例如,聞一多的《發現》,通過講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一個海歸青年回國的故事情景,使學生消除時間和空間上的隔閡,走入詩中意境。

      二、音樂渲染意境

      思想家卡萊爾曾經說過:“詩是音樂性的思想?!边x取與詩歌意境和情感表達相一致的音樂,為學生走入意境制造氛圍。例如,鑒賞白居易的《長恨歌》可以選用古樂《漢宮秋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播放曲子《愛情故事》配樂朗讀。音樂和詩歌相呼應,激發學生產生直接的聽覺形象和相應的情感及豐富的想象力,推動學生步入詩歌意境,通過意象導入意境意象是組成意境的建筑材料,是以小范圍構建大范圍。只有對意象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認識,才能對詩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詩歌,產生深摯的審美情感。通過文化常識介紹導入意境有意境的詩歌通常都是融入一定的文化積淀的,這就需要對文化常識進行一定的介紹。通過文化解讀來理解詩歌作品。意象的傳統象征意、詩歌流派,詩人風格和生平等等文化常識都應該指導學生逐步積累,從而服務于理解詩歌,走入意境的。通過典故導入意境典故也是詩歌中經常借鑒的,只有對典故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詩中的意蘊,走入詩人創設的意境。例如為進一步深入曹孟德《短歌行》中求才若渴的心情,可以給學生講“蕭何月下追韓信”和同時代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典故。通過品味語言導入意境我國自古就有“推敲”之說的美談和“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千古名言。在講究語言的高度凝練性的詩歌中更是如此。首先是富有表現力的妙字佳句。有時,這些妙字佳句會對主題的表述。意境的深化、形象的突出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王安石《泊州瓜州》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個“綠”字從最初的“到”字、“過”、“入”等千余次修改,始定為“綠”。正是一個“綠”字讓人從視覺角度直觀鮮明地感受到春意特有的一片生機,這與當時他奉昭回京,重施變法的喜悅心情相諧和。

      三、關注語法結構特點

      短歌行朗誦范文第4篇

      九十年代開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開始漸漸走入學校課堂,打破了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模式,計算機、數據投影儀、視頻展示臺、音箱、功放、麥克風、大屏幕等多媒體設備的綜合運用,使課堂也象一個小劇場,充滿影音聲畫等效果。下面就以語文學科為例,探討這兩種教學法的優劣,分析如何交叉滲透兩種教法,使其優勢互補,揚長避短,合理創建現代語文課堂。

      在傳統的教室中,雖然只有黑板和粉筆,但課堂的互動性好,教師可以靈活的調節課堂進度,師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教師講解時更注意語言的表達,具有啟發性與感染力,聲音抑揚頓挫,使學生聽得明白,產生興趣;新知識、新概念的引入往往注意打好伏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學生情緒的變化,善于根據學生情緒的變化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正確判斷教學效果;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講解時要求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及時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如我在上《秋水》一課前,講了兩個生動的莊子寓言故事,立即把學生引入對課文閱讀的興趣中,在上曹操的《短歌行》之前,我讓學生舉手發言,回憶曹操的詩作《觀滄海》,討論對曹操其人的印象,《楊修之死》和《赤壁之戰》的學習,以及《三國演義》的影響,使大家對曹操都不陌生,于是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我根據學生的情緒掌握課堂節奏,及時切入課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傳統的課堂里,老師可以集中精力,綜合運用提問題,設謎語,講故事,聲情并茂的朗讀等等教學手段導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黑板和粉筆雖不如投影儀般具備聲色的效果,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地增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激發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卻往往無法加到板書中去而產生許多遺憾,如果借助黑板這種“靈感”就會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體現教師風格的作用,有無形感化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了然。我在傳統的教室里,往往把黑板分兩半,一半是正式的課文的綱,隨講隨寫,使學生及時把握教師的思維進程和課堂進度,另一半留給自己隨便涂鴉,及時寫下“思想的火花”,如在上《雨巷》一課時,我及時介紹了李煜父子以及“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學生在聽后馬上在黑板上看到詩人名字及詩句,但有一次用多媒體課件上,我無法把大屏幕卷起來寫在黑板上,只是在眾多的幻燈片中找到有“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一詩句的那一張,但詩句藏在一大堆文字中,學生看后一定不如黑板上即時寫下的深刻。

      當然,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信息量大,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大量的信息,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如在上完《再別康橋》一課時,我在課堂上做了延伸閱讀,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了《偶然》,《莎揚娜拉》,《雪花的快樂》等徐志摩詩歌中的名作,如果用傳統的黑板,這些時間寫一首都不夠。如在上《懷李叔同先生》一課時,我給學生展示了李叔同的大量書法、詩歌作品,同時用幻燈片放映了豐子愷的大量漫畫,使學生對李叔同其人和作者豐子愷有了更多感性的了解,結合課文的敘述,使二者的人格魅力深深地烙在學生心中。

      轉貼于 其次,多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它的聲像結合,圖文并茂,甚至動態演示。在語文課堂上,這一功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最簡單的是每個作家在介紹的文字旁都可以配一張或數張照片或畫像,使學生增強了了解的興趣。另外,語文的文本范讀常常必不可少,在網絡上找到相應的好的配樂朗誦的音頻或視頻文件,就可以輕松地在多媒體教室中演示了。如《再別康橋》一課,我隨著朗讀的節奏,還為詩句配了相關的圖片,處理成懷舊的色彩,學生很喜歡,課后紛紛借我的課件拿去拷貝?!洞航ㄔ乱埂芬徽n。我不失時機地在解讀完課文后播放了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在音樂的旋律中再一次領會詩歌的意境,有一女同學上完課告訴我這是她所上過的最精彩的語文課,課后馬上去音像店買《春江花月夜》的CD片。在《雷雨》一課,我剪輯了電視劇的一段讓大家觀看,增強了對劇中人物性格,矛盾沖突的把握。網絡上有不少生動的,和課文內容相關的FLASH動畫,都可以搜尋來充實語文多媒體課堂,如《致橡樹》就有一個丁建華朗誦的精美的FLASH,放映的效果很好,還有一些古詩詞,莊子寓言,都有人做成了FLASH,這些,都是語文教學珍貴的多媒體資源。在上蘇軾的詞時,我給大家放映了中央臺的《子午書簡》中的《宋詞十家──蘇軾》,學生覺得耳目一新,電視主持人的講解此時勝過了老師的講解。

      再次,多媒體課堂可以馬上進行課堂訓練,把練習投影在屏幕上,學生當場做,老師當場講解,適時把握學生的接受程度。如果在傳統的教室,一定要隔好幾節課后學生才能做到練習。

      多媒體教學雖然有這么多優勢,但在課堂操作時,老師往往只關注課件放映的效果,忽略了學生的反應,使自己在課堂上成了放映員。而且大量的圖文信息使老師忙于快速滾動鼠標,學生的思維常常跟不上,達不到教學接受的效果。有些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過分關注技術手段,對聲音,動畫等特效愛不釋手,使幻燈片花樣繁多,有的甚至每次點擊鼠標都會發出聲音,產生動畫,但這些聲音和動畫又和教學的內容毫不相干,卻往往喧賓奪主,使學生視覺疲勞,所以,實施多媒體教學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另外,過多的圖片和視頻也限制了學生面對文字產生的想象空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如果投影儀顯示了一個哈姆雷特,大家腦中的就只剩下這個屏幕上的哈姆雷特了,所以并不是多媒體資料越多越好,有些老師一氣在一節課上放映了好幾種版本的課件,使學生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很是厭倦,教師在放映過程中更是連頭都不抬一下,無意中成為新的教學形式下的“滿堂灌”,“填鴨式”,老師既吃力又不討好。因此在多媒體教室中,老師不能離開口頭講解,眼睛也不能只看屏幕不看學生,仍然要穿插一些問答等互動形式,最好另外還要有一塊可以隨時寫字的黑板。

      短歌行朗誦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詩歌教學

      1.注重引導學生誦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幫助同學們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使之引發思考,同時這也是對文言文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探索、嘗試改變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等老生常談的現象,改變課堂教學沉悶乏味、單調落后的現象,開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充分釋放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潛能。首先誦讀詩歌是理解詩歌的鑰匙。每首詩歌的教學,先讓同學們從聆聽名家配音朗誦開始,然后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吟誦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睜I造誦讀詩詞的氛圍,把學生帶人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其次在吟誦詩歌的同時,通過對經典名著的點評,根據每首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到課外去吮吸更多的優秀詩歌的養份,把同學們帶入圖書館,讓他們與好書為友,以詩詞為友,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閱讀能力。這也是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比如說教學進入到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時,利用多媒體,利用圖片畫面,引導學生想象結尾處合葬化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卻能“相向鳴”意境,幫助學生領悟浪漫主義理想的藝術魅力:指導學生借助圖書館,討論解決“東漢婚俗”、“七夕節”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皩W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边@是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理想境界?!稁熣f》認為:老師就是傳授知識,解釋疑惑問題的人。那么,如何傳授知識?如何解釋疑惑問題?如何當好引導者與合作者?《論語侍坐》給了我們啟迪,孔子讓每位學生言志,給予每個人暢所欲言的機會?,F代的多元智能理論也強調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學生對久遠的詩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達到賞析,我們就必須營造一種詩歌賞析的氛圍,本著“讓課堂更有活力,讓孩子更加聰明,讓發展更為全面,讓教學更富創意”的宗旨,教學中我不斷啟發學生充分聯系社會生活背景,去理解、賞析詩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學課堂,教師進行作品背景介紹后,將課堂還給學生,交由學生,要以學生的自我感悟為主,讓他們聯系現實生活,聯系他們了解的文學作品及文學作品中對曹操的認識,暢談對詩歌的理解,進而把握詩歌的主題,達到賞析詩歌的目的,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有的學生說“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學生說“曹操是位出色的詩人,不當丞相,做一個自由詩人多好”。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多元智能理論倡導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這是我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理論基礎。課堂是開發潛能、培養智能、落實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陣地,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使語文課成為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詩歌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對詩文的賞析能力,并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了配合教學,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的實效性,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想法,舉辦一個“詩詞知識”競賽。讓學生們進入備戰狀態,分組準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讓學生們進行充分的知識儲備。經過一系列的比賽,既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學生的士氣,更加激起了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經典的熱情。中國文化經典是古代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她滋養了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產生過重要影響。因此中國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礎。研究、探索這一文化經典中詩歌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這是高中語文新課改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需要,是培養一代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引導現代的中學生,進入這繽紛燦爛的詩詞圣境,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91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自拍偷区亚洲国内自拍|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亚洲欧洲日韩不卡| 亚洲精选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337p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18亚洲男同志videos网站|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尤物| 欧洲 亚洲 国产图片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自偷自拍|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亚洲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啪啪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