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石牌小學五年級88班的數學教學工作,本班共有學生65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1人。從去年的學習成績來看,我班學生大部分平時在數學學習上態度較好,上課能認真聽講,平時能自覺按時完成作業,但是由于數學基礎較差,有部分學生學習自覺性不夠強,不能堅持及時完成作業,作業態度不夠端正,導致作業質量不高。針對數學教學現狀,本期的工作重點是在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二、教學要求:
1.結合本冊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整數、小數四則運算的熟練程度。
2.使學生學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會看和制作簡單的統計表,通過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統計材料,使學生受到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學會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3.較復雜平均數的求法。
4.使學生認識常用體積和容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數、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夠進行簡單的名數改定。
5.使學生知道體積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會計算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
6.使學生掌握約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會分解質因數;會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
7.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會進行假分數、帶分數、整數的互化,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8.使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計算分數加、減法。
三、教學措施: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2、加強對比訓練和遷移能力的培養。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加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
5.加強估算,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6.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7、加強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四、課時安排:
(一)簡單的統計(一)
1.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5課時
2.求平均數 2課時
整理和復習 1課時
(二)長方體和正方體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2課時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3課時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8課時
整理和復習 2課時
(三)約數和倍數
1.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2課時
2.能被2、3、5整除的數 3課時
3.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 3課時
【關鍵詞】 新課程;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法;應用效果
個性化教學法是新課程理念下產生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方法,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教學理念。個性化教學法主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興趣培養,促進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個性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保證學生個性的發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個性化教學法的應用
個性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從三個方面出發,保證個性化教學法應用最大價值的實現。下面是對個性化教學法應用方法的具體闡述:
(一) 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個性化教學方法,首先要明確個性化教學法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具有獨立個性的學生為教學目標。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通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表現,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1]。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幸福是什么》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盡管學生對“幸福就是做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的理解不夠深刻,但學生對“幸福”有著自身獨特的認識。教師對學生的答案給予合理的肯定,即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二) 創建活躍課堂,拓展學生語文思維
應用個性化教學方法進行語文教學,要創建活躍的教學課堂,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拓展。據調查了解,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擴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實現個性化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征,保證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活潑好動,在開展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合理應用教學方法,促進學習積極性的培養。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丑小鴨》的教學中,教師結合游戲教學法,將學生分為不同組別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對“丑小鴨”的扮演,對“鴨媽媽”、其他小鴨子以及欺負丑小鴨的小狗等角色的扮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丑小鴨”當時的失落。應用類似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好的掌握語文課堂的知識,學生通過自身的認識和理解,更好的吸收課堂文化,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
(三) 加強個性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應用個性化教學法要注重培養特色教學,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創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應用個性化教學方法,要注重教學方案的完善,改變傳統教學中僅僅依靠教學大綱進行語文教學的模式,在課前準備、課堂教學以及課后復習方面都要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標準,實現全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以“因材施教”為教學原則,保證全體學生共同進步。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特點,進行教學方案的制定。由于學生的語文能力存在差異,教學計劃中的首要任務是針對能力較為一般的同學,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對語文能力相對較高的學生,教師則要求學生“通過矛和盾的了解,能夠總結出什么樣的生活道理?”教師組織學生全體朗讀,加深對該課文的掌握程度。根據不同個性的學生給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實用性的指導,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特點的進步和發展。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個性化教學法應用效果
個性化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
(一) 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個性化教學法的應用,以學生為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2]。
(二) 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活躍課堂的建立,有效提升了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 打破傳統教學束縛,培養學生獨特個性。個性化教學法注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培養語文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實現個性化教學[3]。
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個性化教學法,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新課程理念下,要加大對個性化教學法的應用力度,實現全面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蓓. 關于小學課堂中個性化教學法的實踐研究[J]. 遼寧教育,2014(01)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39-02
新課改強調學科之間的綜合互補,從而產生整體效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它可以和其他學科形成交叉聯系,加以整合。”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與大語文環境接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軌,善于挖掘出學生內在的豐富的生活積累,激發學生內在的表達欲望與表達需求,使學生覺得有話要說,有話可說。
針對語文、科學學科的特點,筆者進行了“科學探究與習作”的教學探究。下面以三年級的習作教學為例,談談筆者的教學嘗試。
一、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今天的天氣這么好,我們作文課到花園里上,好不好?
生:啊?到花園里寫作文?哇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是學習的起點,只要善加引導,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提出任務
師: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我們先不急寫作文,趁這好天氣把鳳仙花種上,這可是我們科學課還沒完成的任務呀!大家忘了嗎?(出示準備好的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
筆者所在學校用的是教科版教材,根據徐州地區的氣候,三年級下冊《科學》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要和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交叉教學。開學初,我們按教學計劃對植物的種子,種子的播種,種子的萌發,植物的根、莖等進行了探究活動,真正的播種活動要在清明節前后才能進行。因此,為了完成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這節課就安排學生到學校的花園里親身經歷播種鳳仙花的過程。
生:沒忘,我在花盆中種過綠豆呢!
生:先選種,再挖坑,接著放種子,然后蓋土。
生:還需要澆水呢!但不能澆水太多、太勤,我花盆里種的黃豆就被淹死了!
生:我做過“種子在透明玻璃杯中萌發”的實驗,成功了!
生: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
生:我花盆中種的是黃豆,放在家里的陽臺上了。
……
學生看到老師出示的播種工具,打開了記憶的閘門,紛紛想起了前面的探究活動,為下面的拓展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制定計劃
師:今天,我們按照原來的實驗小組到花園里種植鳳仙花,需要注意什么呢?請大家討論討論,制定一個計劃。
生:鳳仙花種子太小了,用鏟子挖坑不能太深。
生:每個小組要分工合作。
生:要注意安全。
生:還要愛護花園里的花草!
……
三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個月的學習,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開展課堂后續探究活動提供了基礎。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下面我們就按照計劃開始行動吧!老師還要把你們今天的活動用相機記錄下來呢!你們要不要記錄呀?(老師拿出相機和“觀察記錄單”。)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寫觀察記錄,是有效發揮學生主體性、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經常寫觀察記錄,還能培養學生尊重事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與精神,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四)親歷探究
組織學生帶上種子、工具、記錄單到學校的花園中活動。(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天地。)
學生活動中,教師不僅將學生的活動拍照下來為下節課做準備,還要參與學生活動,指導他們活動時注意觀察、思考、填寫記錄單,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在花園中播種和在花盆中播種是有區別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及時指導他們解決。如:有的小組對于澆水的問題意見不一。教師及時引導他們觀察花園中的土壤情況,通過討論,最后達成一致意見:蓋上土后,統一用灑水桶灑水就可以了。
二、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一)先說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勝利地完成了播種任務,想不想欣賞你們的出色表現呀?(教師回放學生第一節課在花園中活動的照片,引導學生交流觀察記錄,如表1。)
學生看著自己的照片,交流活動過程中最有趣的事:
生:今天,我班上了一節特殊的作文課。為什么說特殊呢?因為作文課上成了科學課,老師讓我們到花園里種鳳仙花!當聽到這一消息時,同學們都歡呼雀躍起來了。播種鳳仙花時,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挖土,有的點種子,有的灑水,有的填寫記錄單,老師還為每個小組拍了照片。這可是很特殊的作文課呀!
生:到了花園,按照計劃,我負責翻土,王萌負責撿草根。我用小鏟剛挖了幾下,就發現土里有一窩蚯蚓,它們像一家人,身子一扭一扭的,好像也在翻土呢。王萌膽子小不敢撿草了,我不怕它們,用草棍撥了它們幾下,還想對它們進行仔細觀察觀察,可想起自己的任務,就顧不上它們了,連忙用小鏟把那些大土塊打成碎屑,把地攤平,為負責點種的同學做好準備。
生:我不是因為害怕才不去觀察蚯蚓的。上學期,我們研究過蚯蚓,有什么好怕的,我是害怕我們小組落后。如果我不提醒你,你還在那玩蚯蚓,我們小組怎么完成任務呀!
生:我做過“種豌豆和黃豆”的實驗,是在花盆里種的。播種前,我把豌豆種子用水泡了兩天,黃豆沒泡。后來發現豌豆出芽早,黃豆出芽晚。我就給黃豆多澆點水,想讓它長快點,沒想到黃豆枯萎了。媽媽告訴我是因為澆水太多了,把它淹死了。今天播種鳳仙花,我負責澆水。想到我前面的實驗,心想:今天應該怎樣澆水才科學呢?我們小組討論時意見不一,就請教老師,老師讓我們觀察土壤,分析分析。后來,大家意見一致:不能用水桶澆水,用灑水桶灑點水。
生:我負責點種子。當把那小小的鳳仙花種子放在小坑里時,我在心里說:小種子呀,小種子,今天我把你播種在泥土里,我們以后就是朋友啦,大家會天天來看你的,為你澆水,為你除草,為你捉蟲。你可要努力呀!快快地發芽、長大、開花、結果。
……
學生的表達欲望強烈。許多學生交流匯報時情動辭發,重點突出,語言富有情趣,輕松自如地將他們的經歷有條有理地敘述出來。科學課的匯報交流變成了精彩的口頭作文。
(二)再寫
師:你們能不能把剛才說的寫下來?題目就叫——?
生:“播種鳳仙花”,“有趣的作文課”,“難忘的一節課”。
……
這時要求學生動筆寫作,可謂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