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贊美蜜蜂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飛鳥集》;泰戈爾;哲理寓意
【中圖分類號】:I【文獻標識碼】:A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印度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同時在歷史、哲學、政治、文學、宗教以及語言等方面也頗有建樹,為近代印度文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飛鳥集》是泰戈爾的經典代表作之一,詩句的形式較自由,筆法清秀樸素、語言精湛,詩句像珍珠般閃耀著哲學及人文光芒,喚醒世人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及追求,引領人們探索真理,追求夢想。
一、充滿著樂趣,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詩集的開篇就以一種輕快的節奏把我們帶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似乎要把讀者帶進那個沒有紛爭,沒有煩惱的快樂世界。這里的語詞輕巧,洋溢著青春的氣息。難怪鄭振鐸在翻譯完《飛鳥集》這部詩集之后,曾深情地聲稱其“包涵著深邃的大道理”,并且形象地指出其詩句“像山坡草地上的一叢叢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陽光下,紛紛地伸出頭來。隨你喜愛什么吧,那顏色和香味是多種多樣的”,說明了泰戈爾詩句中充滿著青春魅力的語詞很豐富,同時也暗示了泰戈爾在創作《飛鳥集》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泰戈爾的詩句中主要抒發的是對人類、大自然乃至宇宙間所有美好事物的歌頌、贊美,在其世界里,并不僅僅只有人類可以說話、相互交流,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生命和性格。詩中說“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地道謝,浮華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它道謝的”,這些簡單的詩句或運用擬人的手法,或運用比喻的手法,或運用象征的手法為我們展示著這大千世界的美好,這些充滿著樂趣的語句啟示世人對生活點點滴滴的感受,同時帶給了人們更多的青春感召。難怪20世紀的冰心拜讀了泰戈爾的詩詞時這樣說道,“泰戈爾!謝謝你以快美的詩情,救治我天賦的悲感”,“快”輕快的呼聲,“美”審美的視野,這就是這樣一位蜚聲世界的印度詩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二、深刻的哲理,充滿著對人間萬物的智慧思辨
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從小接觸的宗教思想就是印度古代哲學婆羅門教的教義。其中包括《吠陀》與《奧義書》,《吠陀》的主要思想是對神的贊美和對宇宙及人的本質的一種研究,而《奧義書》則思考的是宇宙的來源并且形成了一種新的概念“我”和“梵”的關系。泰戈爾認為人具有無限和有限的雙重性質,無限是指人的精神本質,而有限是指人的肉體受限,人們的實現自我“有限”和“無限”的過程也是自我升華的過程,每個人都不能過分沉溺于自我的世界里,應該努力追求和自然、宇宙的和諧、統一,毀滅那些與自然相違背的行為,追求精神的無限與真實,才是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同時在泰戈爾的《飛鳥集》中更多表達的是,他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現實生活是泰戈爾創作的主要靈感來源,但他的思想及哲學光芒遠遠高于現實生活,他巧妙地抹去了生活中的一切苦難、黑暗,將縫隙中的光明不斷折射,用微笑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其次,是他對愛的思索具有別具一格的思考,包括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母愛,人與自然間微妙的愛,青年男女間甜蜜的愛情……特別是對于愛情,他認為對待愛情必須忠貞,美麗的愛情會給人生增添無限樂趣。泰戈爾說:“我相信你的愛,就讓這作為我最后的話吧。”每一個都需要愛,世界也需要愛,對于別人的愛一定是無私的,全部的,我們應該樂于奉獻,才能得到快樂。
三、從容的心態,應對世間悲喜禍福
泰戈爾曾在詩句中告訴人們應如何正確地對待人生,對那些無名小卒不要輕視,對于名利不要過分的追逐,他曾說過“枯竭的河床,并不感謝它的過去”,這句話啟示我們不管過去條件多么的富裕,環境多么的優越,我們不應該過分計較前后的得失。那些無名的花朵和蕭蕭的樹葉,都是為人類和自然默默的奉獻,以它們質樸沉默裝點大千世界,給人們帶來芬芳,我們也可以做到淡泊名利,不要過分追求表面的華麗,不懼怕外在的平凡和普通,人的內在價值永遠顯示出人生的光輝。“采著花瓣時,得不到花的美麗”時刻警醒著世人正確地應對世間悲喜禍福。
《飛鳥集》是泰戈爾用來描述其自身南來北往的長途跋涉的漂泊之旅,記錄自己的人生旅程,他善于捕捉生活及自然中的每一個美的瞬間,將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白晝和黑夜雙方之間合二為一,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蘊藏在這些短小精湛的詩句中,為世人開啟美妙生活的大門,積極探尋真理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李文斌:《泰戈爾芙學思想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CNKI:CDMD:1.2007.113521.
在制糖業不發達時期,小蜜蜂為人們帶來甜蜜的美食享受。據說楚霸王項羽率軍與劉邦率領的漢軍大戰于九里山前,在人困馬乏、饑渴難耐時,山上牧童用一只羊角盛滿野蜂蜜,敬獻給霸王和虞姬飲用。霸王飲后頓覺神清氣爽、愉悅無比,就把隨身鑲滿金銀珠寶的佩劍送給牧童。后來,軍師范曾命令御廚用面粉制作成羊角形的點心,里面灌裝蜂蜜和麥芽糖,成為楚王宮里的一道名點――羊角蜜。
甜蜜的保健食品
蜂蜜是最好的保健食品之一,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把蜂蜜列為有益于人的上品,古希臘人認為蜂蜜是“天賜的禮物”。目前已經從蜂蜜里檢測到180余種物質,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等單糖類占75%以上,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適合婦女、兒童、老人服用,有良好保健作用,因而被稱為“老人的牛奶”。蜂蜜還是重要的天然甜味劑,月餅、點心、飲料等加入蜂蜜不僅口感甜潤,而且有來自花的清香。詩圣杜甫留下很多贊美蜂蜜的詩句,如“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崖蜜松花熟,山杯竹葉新”。
因為蜜蜂采集的花粉不同,蜂蜜的顏色、氣味以及食療效果也略不同。槐花蜜一般在春季喝,其黏度大、氣清香、味甜、質量較好,用于通便和涼血止血;棗花蜜適合秋天喝,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護脾養胃的功效;荊花蜜具有清風止癢的作用,一些容易感冒的人喝此蜜會有幫助;桂花蜜被譽為“蜜中之王”,有養胃作用,拌奶喝可潤膚養顏。
蜂蜜入藥用處多
蜂蜜在中國藥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4世紀,晉朝的郭璞在《蜜蜂賦》中寫道:“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鮮玉潤,髓滑蘭香。百藥須之以諧和,扁鵲得之而術良。”說明蜂蜜不僅是甜蜜的美食,也是不可缺少的藥材。《神農本草經》中說蜂蜜“安五臟,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指出蜂蜜入藥的五大作用:清熱、補中、潤燥、解毒、止痛。蜂蜜不只是一味中藥,還是中藥炮制中重要的原料,同樣一種藥材用蜂蜜炮制后其作用也有差異。甘草蜜炙后可增強補氣和中的作用,黃芪蜜炙后可增強溫肺潤燥的作用,麻黃蜜炙后減弱了發汗之力而增強了止咳平喘的功效,百部蜜炙后增強了溫肺潤燥的作用。
蜂蜜單獨使用營養價值高、保健效果好,具有補中益氣、安五臟、調和百藥、清熱解毒、潤燥滋陰、安神養心之功效,若與其他食物或中藥搭配使用,則發揮更多的作用。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身體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營養狀況;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酶類等,經常服用能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記憶力提高。家中備一瓶蜂蜜,既能制作甜品,又可以對付諸多身體上的小不適。
1.干燥上火。用梨蒸水,然后加入約2茶匙蜂蜜,可清肺潤燥;或用銀耳燉湯,再加入適量蜂蜜也能潤肺止咳。
2.便秘。準備大米50~100克,香蕉200克,蜂蜜適量。大米熬粥后,加入切成小段的香蕉,然后加入蜂蜜,待涼后食用,可潤腸通便。
3.抵抗力低下。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覺前,喝牛奶時加入1小勺蜂蜜,可抗疲勞、增強抵抗力;或用靈芝10克煎水后,取汁加入蜂蜜飲用;用人參泡水,加入1勺蜂蜜,能益氣補氣。
4.眼睛干。3克、枸杞10克,一起泡水后加入2勺蜂蜜,可明目、養肝腎。
5.感冒嗓子疼。金銀花5克泡水,加入2勺蜂蜜,可清熱利咽;或金銀花、桔梗、麥冬各10克泡水后,加入2勺蜂蜜,可減輕感冒癥狀。
6.緩解月經期癥狀。女同胞在月經期間,每晚睡前喝1杯加蜂蜜的熱牛奶有助緩解經期癥狀。牛奶中豐富的鉀與蜂蜜中豐富的鎂可緩和情緒,并減輕腹痛,防止感染,減少經血量。月經過多用適量紅棗加蜂蜜熬粥,能起到補血益氣的作用。
7.心煩氣躁。百合100克、粳米100克熬粥后,加入蜂蜜,晚上睡覺前喝,可養心安神;或用玫瑰花泡水后,加入蜂蜜,可舒肝益氣,舒暢心情。
8.慢性咽炎。麥冬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泡水后,加入蜂蜜,可輔助緩解。
9.美容養顏。用蜂蜜和燕窩一起煎水喝,可美容養顏;用蜂蜜和葡萄汁等一起做面膜也能取得很好的美容效果。
夏季喝蜜更益健康
1.抗疲勞
夏天氣溫高,皮膚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而供給大腦的氧相應減少,大腦工作受到影響。在所有天然食品中,腦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經常服用能使人精神煥發。
2.抗過敏
夏季過敏原比較多,易引起特殊體質的人過敏。蜂蜜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和藥品,有消炎、祛痰、潤肺、止咳的功效,還可以治療花粉等引起的過敏癥,長期服用,還可以緩解哮喘癥的發作。
3.消除積食
夏季氣溫高,運動減少,容易長肉。蜂蜜能夠促進胃酸正常分泌,還可增強腸蠕動,顯著縮短排便時間。消化不好的人可以每天早晚空腹服蜂蜜25克。
在古詩詞中,有很多描寫了生物學現象,蘊含著一定的生物學知識。筆者廣泛閱讀前人詩詞解析,認真研究一些詩詞名句中所蘊含的生物學內容,剖析和領悟詩詞中所寄寓的生物學和人文教育價值,并將之自然地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教學中的實踐,談一談認識和體會。
1. 詩詞中的生物學現象或生物學知識 我國古詩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詩人在對自然景觀的觀察、篩選基礎上融入個人的情感而創作出來的,所以,有大量的詩詞描寫了生物學現象,蘊含著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常用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描寫生物個體的特征。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形象地描寫了鵝的外形特征和習性特征。“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金黃甲”,描寫了不同于其他“百花”的個體特征——在秋季開放。“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簡潔生動地勾畫出臘梅在寒冬開放,氣味芬芳的鮮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間的競爭關系;“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精確地反映出生物間的捕食關系并隱含著一條食物鏈;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如染”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說明春天來臨,藻類植物開始大量繁殖……
(3)描寫生物的生活、生殖、行為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說明了動物的運動及生活環境;“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詩句,則描繪了與植物的生殖發育有關的現象。“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說明了鳥類的遷徙行為。
2. 詩詞中的人文教育價值 在傳統的自然科學教育認識中,科學教育是嚴謹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兩者界限分明。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兩種教育顯然不應繼續界限分明了,只有把兩種教育恰當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同時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才,更好地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在有意識地挖掘自然科學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同時,歌頌自然,贊美生靈,熱愛生活的詩詞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之一,優美的詩詞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科學知識,更可以使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充滿語言美和情感美,讓學生時時得到美和愛的熏陶。
有許多詩句描繪了自然之美,抒發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如“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等。在學習生物科學的過程中忽然聽到這樣的詩句,學生往往能感受到大自然不同季節的美,學生也會在對美的欣賞、感受中認同生物科學的美。
很多詩詞都是詩人借物言志的產物,其中與生命現象相關的詩詞,往往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意義、人性倫理等問題的看法,同時又蘊涵著詩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類永恒的美好情感,如親情、同情、堅毅等,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價值。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借寸草抒發感恩母愛之情;“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忙”表達了對蜜蜂辛勤勞動敬仰和短暫而辛苦的一生的同情。
當然,詩人與生物學家觀察世界的方式有明顯的差異,詩詞所著意的角度,與生物學研究著眼的角度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如白居易詩“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這首詩描寫了燕子生兒育女的艱辛,贊美了偉大的父母愛。但從生物科學的角度看,其實是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但是,詩人詩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懷,卻是經過千百年的文明積淀,潛存于人類內心的永恒的情感,這在以往的生物學教育中是被忽視的,而在今天卻是需要通過教育去開啟、喚醒和提升的。
3. 詩詞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3.1 創設情景,巧妙導課。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夏日的夜晚,流螢點點,你知道螢火蟲為什么能發光嗎?”這可以作為《新陳代謝中的ATP》的導課。“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那么,除了從現象上來辨認性別外,怎樣從本質上確定性別呢?”這可以作為《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的導課方式。總之,利用詩詞導課,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并使其能領悟到“生活處處皆學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3.2 一語中的,突破重難點。詩詞的語言簡潔、生動、優美,教學中運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能夠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將復雜的重點難點問題順利攻克。
學習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有許多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此時引用詩詞可以有效突破難點。如引用“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來形容有絲分裂前期染色體和染色單體形成但形態不夠清晰的特點;引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形容從細胞的不同方位觀察,各分裂時期的圖像也不同。
另外,從“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有性生殖到“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營養生殖,從“陽光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生態系統能量來源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詩詞無不簡潔生動、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各種生物學現象。
3.3 編制習題,寓教于樂。由于詩詞語言優美、簡潔生動,令人人印象深刻便于記憶,故可用于編制習題對所學知識進行檢驗和強化。試舉例如下:
(1)古代詩文中蘊含著一定的科學知識,如“凡是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說明了生物的遺傳現象。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除了交流師生思想,掌握知識外,還在于教師恰當而巧妙的提出各種問題,誘導學生作答,引爆其思想的小火花,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要特別注意通過提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思維等能力。啟迪思維的提問有以下幾種:
1 比較法
用在詞語品析, 語句理解,課與課比較,單元比較,人物分析,主題比較等多方面。例如《愚公移山》分析愚公妻與智叟對愚公的不同態度時,就可引導學生從兩人對愚公的稱謂(一稱君,一稱汝),語氣(一為規勸,一為諷刺)神態(一獻疑,二是笑)三個方面比較,開啟學生思維。又如:《故鄉》對少年閏土,成年閏土,外貌語言動作上的進行對比,概括出閏土的性格特點,并分析前后閏土的巨大變化說明了什么?
2 引導學生聯想,由此到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提問法
如教《捕蛇者說》,為了加深對標題中這個“說”字的理解,讓學生聯想學過的課題有“說”的文章, 像《愛蓮說》《馬說》,從而掌握“說”這種文體的特征,是敘事兼議論的文體, 又如學習《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讓學生聯想所學的關于寫春天的詩句。
3 推想性提問
通過提問,引發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從諸多角度去發揮想像,推想出課文中沒有寫到但又與之有密切關系的若干內容,以加深和拓寬對課文人物刻劃,主題表現與寫作手法運用的領悟,這類提問,有的是引發學生換角度思考,如《最后一堂課》結尾,韓麥爾先生想說卻說不下去了,教師提問:“根據小說前半部主人公表現的性格和文章主題,你想像韓麥爾先生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愚公移山》“如果你是愚公,面對大山懲山北之塞,如果你是愚公,你怎么做”,《孔乙己》“假如你是店小二,你會怎樣對待孔乙己,為什么?”
鄧麗萍老師設計《假如人類會有尾巴》想象人類有翅膀會有什么功用。劉潔老師設計《勇氣》法國婦女說“我,當然了”會想些什么?
4 質疑性提問
學貴有疑,質疑性提問是挖掘課文中引資質疑的材料,精心設疑,引導學生在正確理解全文基礎上,認真思考,審視,得出結論。例1,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綽號,沒有名字,這說明什么?
例2,《社戲》結尾“再也沒有吃過那夜的好豆,再也沒看過那夜的好戲了,為什么這樣說,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肯定有吃過很多的美食,看過很多的好戲,為什么這樣說?”
例3,《威尼斯商人》“猶太商人夏洛克有無值得同情之處?”、“鮑西婭的勝訴有無狡辯的成分?,作者讓鮑西婭勝訴的目的何在?”
5 發散性提問
(1)教師先提出思考解答某一個問題的幾種思路,然后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情節,分別沿著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從多方面(如側向逆向,多向等)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2)教師提出的這個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一、教《雪》之前,導入設計,問學生“雪”這個題目,你會怎么寫,立意。可能會有這樣的立意:1、贊美雪純潔美麗。2、雪的無情冷酷。3、雪將丑惡掩藏,虛偽性。
例二、討論《貓》的主題可發問“《貓》這篇課文的寓意頗深,耐人咀嚼,不妨從作者多種寫作意圖,比如對當時社會人生的感慨,從待人處事的警示,對弱者的深切關注等方面去思考理解”。
例三、《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題分析,請站在菲利普夫婦的角度,反映社會現實角度,設計“我”的角度分析,得出:1、同情說、(小人物的辛酸),“虛榮說”。2、金錢關系說3、對未泯滅的善良之心的肯定。
例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將三種主題放在一起比較選擇。
6 延伸性提問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把對某一個問題的理解從課文中“跳脫”出來、在時間上作些拓展性延伸,注重聯系現實來談認識,說看法。
例如《狼》,如果碰到像狼一樣壞人,你該如何作。
7 求異性提問
求異性提問,就是和學生提出不滿足課文中現成的結論和觀點,用突破課文束縛的新角度,新觀點去認識事物,提出與課文不同見解。
例如《荔枝蜜》問:“文章熱情贊美了蜜蜂高尚和可貴的犧牲精神,然而,它是否也有不盡人意之處?”答:(1)蜜蜂不敢按勞分酬,整天忙忙碌碌,到頭來自己的勞動成果卻被人占有,這不是現代人應持有的生活態度。(2)蜜蜂太保守,世世代代只會埋頭苦干一種事,缺乏開拓創新精神。(3)蜜蜂愛憎不明,竟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刺傷人。這些觀點也許有失偏頗,但富有新意。
例作文題“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從反面思考是否正確?
8 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例《童趣》導入,有兩幅畫先欣賞一下,一幅是有一個小孩在蚊帳中對著蚊子慢慢地噴煙,看蚊子在煙火中怎么辦;另一幅畫面中,一個小孩對著墻角的亂磚頭亂草愣愣地看了一個多小時,讓學生對這兩幅畫有想問的,想說的,就自由問吧,最后總結概括問題,帶著問題進入課文。
9 設計搶答激活思維
在上復習課時,利用中學生較強的好勝競爭心理,精心設計搶答競賽題。
例1:誰能在兩分鐘之間將1500字的課文閱讀完,并找出文章的“文眼”,他將獲得“閱讀高手稱號”,例2: 作文以《磚頭》為題,提問“請同學們根據磚頭的特征進行聯想,可以從哪些方面立意?”誰能最先說出三種以上立意的便獲得“聯想高手”的稱號。
(1)磚頭由泥巴經過烈火燒烤而成的,聯想人在逆境中可鍛煉自己的意志,煉就一副鋼筋鐵骨。
(2)一塊磚頭用來墊基,鋪路,筑亭,建樓,由此可聯想到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工作的人。
(3)磚塊是方方正正的,有棱有角的,一點也不圓滑,由此聯想到不世故,不圓滑,能堅持原則,敢與不正之風斗爭的人。
一、追溯悠遠的背景,講述有趣的故事
每一首詩詞的誕生,都有它獨特的背景,或欣喜、或悲涼、或相思、或祝福……正所謂“字字句句總關情”。一首古詩詞就是一個故事、一段佳話。蘇軾在外為官,思念闊別已久的弟弟,在萬家團圓的中秋之夜寫下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纏綿;李白從秋浦前往涇縣游桃花潭,受到當地人汪倫的熱情款待,臨別時寫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感激……
語文教學中,我們應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去追溯詩詞的寫作背景,將那感人的故事通過自己的筆尖生動地講述出來。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閱讀經典詩詞的興趣,而且能指引學生將詩詞讀深、讀透。這樣的練筆也一定是有血有肉、生動有趣的,相同的故事在不同學生的筆下流淌出的應該是別樣的精彩。
二、捕捉鮮活的事物,描摹眼中的精彩
古代詩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題材各異,有寫景抒情的,有詠物言志的,有懷古詠史的,有邊塞征戰的。其中寫景詩和詠物詩里都不乏許多鮮活的事物,可愛的鳴蟬,純潔的蓮花都是詩人歌詠的對象。千百年過去了,詩人筆下美好的事物仍然在大自然中煥發著勃勃生機,陶冶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如今,面對清幽的梅花,蒼翠的青松,忙碌的蜜蜂,孩子們心中又會有怎樣的贊美和見地?
三、緊扣精美的詩行,想象美妙的景象
詩詞講究的是凝練,短短的五個字、七個字,不知包涵了多少人間萬象,波瀾壯闊。“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詩句的背后有著怎樣歡樂的場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又讓我們想到怎樣的秀美?
在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我讓學生抓住“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進行一次小練筆,其中一個孩子這樣寫到:“邁進大門,頓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雖沒有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雖沒有高山流水、仙氣繚繞,但這兒有的是一片安靜祥和,鳥語花香,令人氣爽神怡……正對大門的是一棟簡樸的小木屋,雖沒有雕梁畫棟,龍飛鳳舞,但有的是樸素、自然……一棵高粗的杏樹,樹上開滿了粉嘟嘟的杏花,伴著金色的花蕊,仿佛是紅色的綢帶,里面鑲著金色的天絲……”從整體到部分,從園前到屋后,洋洋灑灑六七百字,描寫得細膩自然,一個令人神往的怡靜小院躍然紙上。
孩子的天性是想象,教學中,我們何不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精美的詩行,讓孩子們想象出美妙的景象,讓這些美妙的景象在習作中綻放出異樣的光芒。
四、鳥瞰完整的詩篇,作出完美的解讀
古詩詞的教學中,練筆的契機不僅僅存在于一個字,一組詞,一句話,鳥瞰完整的詩篇,還有太多的時機有待我們去發現、去捕捉。例如,學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寫寫當時的情境怎樣?分別在即,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孤帆遠去,李白佇立江邊又會想些什么?這便是補白;學完《尋隱者不遇》,讓學生寫寫詩人告別童子后所發生的故事,這便是續寫。此外,翻譯、擴寫、改寫、看插圖寫話等都是不錯的練筆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和語言對詩歌作出完美的解讀。
五、體味深遠的意義,寫出獨特的感受
細細品味,簡短的詩詞往往蘊含深刻的道理。小學語文課本所選古詩詞中,就有一些這樣的“哲理詩”,這些詩詞,除了描寫景物、敘述事件外,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蘇軾的《題西林壁》道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玄機;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深刻道理;于謙的《石灰吟》贊頌了寧可粉身碎骨也要堅守高潔情操的情懷……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去思考,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精心品味古詩詞所蘊含的深遠意義,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想。